什么是陈群的《三国志13中文版·陈群传》,谁能帮下忙,急用

如何评价陈群?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细思恐极的男人,他前后的行为有很多奇怪的地方。一开始跟随刘备,后来曹操入主徐州以后就一直死心塌地跟着曹操了。是荀彧的女婿,但后来又是冲在前面劝曹操称帝的人。和上级和同僚相处如鱼得水,却又反复廷诉和曹操“行共骑乘,坐共幄席”的郭嘉。陈寿评价他“清流雅望”,但是他本人私下说话又很不靠谱被赵一清批“为人轻薄如此”。跟司马懿关系良好,然后在司马开始野心勃勃的时候适时地去世了算是大魏忠臣一个,不过他儿子陈泰又成为了司马氏的左膀右臂→_→他的这一系列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实际都是以什么为准绳呢?如何客观评价陈群?他的真实面目究竟是怎样的呢?竟然有三个人邀请我自问自答是几个意思→_→
按投票排序
谢邀。简单说,陈群是清谈名士。东汉末年这批人,包括荀彧,包括庞统,所谓清流雅望,说到底就是有人脉,眼光好,善于臧否人物——也就是夸人、骂人、品评人。陈群有名的所在,就是对王模和周逵的挑剔,而且弹劾过郭嘉行为不检点。他对道德行为,看得挺重。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其实也和臧否有关。当时汉末,户籍紊乱,不能指望乡里彼此推举了,于是以出身的京官,评论当地之人士优劣。实际上,还是把考察权收归中央。这算是当时比较可行的人才选举计划,但后来就导致了官职被门阀控制。所以说到底:对出身高贵、作风端正的士子贵族而言,陈群真是好朋友。对才华横溢但行为不羁的郭嘉们而言,陈群真是噩梦。接下来是吐槽。张郃膝盖中了一箭死掉后,曹叡感叹,陈群就说张郃没了好可惜。陈群说:张郃确实好,国所依也。辛毗就说了:陈公,啥话啊!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无武皇帝(曹操),后来文皇帝(曹丕)受命,黄初之世,亦谓不可无文皇帝也,及委弃天下——现在陛下还在呢,国内难道就少他吗?陈群赶紧说:您说的是。曹叡笑,说:“陈公可谓善变矣。”为什么呢?挖一下陈群的根。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举茂才,除柘令,不行,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陈群传》这里看上去,是陈群有先见之明的感觉。但细想:陶谦死,刘备去徐州时,吕布正和曹操大战,哪有时间袭刘备之后?这段子不尽不实。而且刘备对陈群极好,举茂才,除柘令。可是陈群不跟他。真是所谓避难徐州吗?嘿嘿。裴松之注引《袁氏世纪》曰:“布之破也,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明白了吧?陈群和他爸爸是当地名族。刘备来了,对他很好,但后来刘备被吕布袭了,于是陈群跟了吕布,《三国志》为尊者讳,还显得他是避祸,还好像有先见之明似的。吕布被曹操破了,陈群就又跟了曹操。所谓“善变”,莫不如是?然后到了曹操那里,就摆出道德君子臧否姿态,开始检举郭嘉的德行,如何不检点。所谓善变,莫不如是?最后一个槽点。他的儿子陈泰和他推举的陈矫之子陈騫,后来都为司马家忠心耿耿,是大晋开国的重要豪杰。所谓善变,莫不如是?
居然还没有人回答...厄...抛砖引玉随便说说吧陈群是属于根正苗红的“士二代”,祖父陈寔是天下顶尖的士人,陈群被祖父捧,被孔融捧,年纪轻轻就已经踏上了名士的道路。陈群离开刘备我觉得是有原因的。 陶谦死,糜竺陈登劝刘备入主徐州。这时候陈群站出来告诉刘备,你现在取了徐州,就恶了袁术,袁术现在还不是将来的那个废柴,你东面惹了袁术,要是后面吕布给你来一竿子捅你菊花,你就有的受了。刘备不听,而且我估计刘备也没有学他老祖宗刘邦,来问陈群一句“为之奈何”。甚至我怀疑刘备被眼前巨大的利益遮红了眼,呵斥陈群的反对意见,甚至压根不理会他的建议。所以当“备恨不用群言。举茂才,除柘令“的时候,陈群就”不行,随(陈)纪避难徐州”。当时刘备一征辟陈群就到了,说明陈群还是很看好刘备这个人的。要知道陈群是属于天下名士这一级别的人物,靠着陈寔的余荫,不管去哪个势力,都会得到优待,没理由一定要去跟随势力弱小的刘备。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陈群这个时候很看好刘备。之后刘备又是“悔不用群言”又是“举茂才,除柘令”的善待陈群,陈群直接跑了,“避难徐州”,表明这个时候已经是弃刘备如敝履了。你又是后悔又是给我推荐升官,我扭身就跑了,放在你那里叫不识抬举,放到我这里是我不稀罕你给的这些破玩意儿。前后差距如此之大,我窃以为,就是刘备在接受徐州过程中利欲熏心的表现让陈群放弃了刘备。是荀彧的女婿,就一定要跟荀彧政见相同?这不科学...同他人相处如鱼得水,不等于同他人相处没有尊卑不讲礼法吧?郭嘉是臣曹操是君,“行共骑乘,坐共幄席”这是违背礼法的,被人吐槽很正常吧...至于赵一清的评价我疯狂翻阅了半天,才在三国志集解的崔琰传里面找到....【◎《魏略》曰: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赵一清曰:陈长文为人轻薄如此,况玄伯乎!】】我们先说陈群的话有错么?崔琰这个人的确是有智慧的,而崔琰也的确没有保全自身,陈群这个话是没错的吧。至少我觉得陈群不是信口开河的胡说。谁掌权跟谁这不是很正常的行为么=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为了尽忠搭上荣华富贵全家性命的。当然,你说的时间点是完全不对的...陈群237年去世,那时候宣王还被曹睿从西派到东跑来跑去,打完蜀汉打辽东...曹睿蹬腿,曹爽可着劲排挤一个两次受命托孤的四朝老臣,还排挤成功了...这不科学...
并不矛盾,为己
对 论其善变不能苟同。《三国志陈群传》:“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举茂才,除柘令,不行,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这一段记载任何问题都没有,以陈寿之笔法叙述历来一笔带过。况且刘备入徐州到吕布袭徐州不过几个月时间,何必尽详?陈群说刘备而不得用,故而避难徐州。吕布在徐州四年,陈群父子何以不能属吕布?非一定就是去刘备而投吕布,且陈群与刘备本就没有太深的交情。身为颍川人陈群也必然进入以荀彧为首的谋士团体当中,一切都合情合理。如果要以张郃之死论陈群善变,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陈群此变的动机?无非是辛毗所言符合政治正确,陈群故而称是罢了,并非陈群怕曹叡责备。随后陈群就劝谏曹叡大葬八岁的爱女曹淑,又与曹叡争辩不应该大建宫廷而导致劳民伤财,于争议之上陈群可未曾有任何退步。《魏书》载:群前后数密陈得失,每上封事,辄削其草,时人及其子弟莫能知也。论者或讥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诏撰群臣上书,以为名臣奏议,朝士乃见群谏事,皆叹息焉。陈群与司马懿都是名门世族,关系好那是必然之理,包括荀氏一族、钟氏一族都是曹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势力,也是曹魏国脉的根基所在。论野心不止司马氏,名门世族主流利益是一样的。陈群的《九品官人法》就是为了世族集团争取利益,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之所以能成形就是陈群提起,司马懿进一步完善,尽管《九品中正制》漏洞很多,根本上由这些名门望族所垄断官职,不过那在曹魏最初之时确实启动了大量有才之士,只不过那些人大部分都成了司马氏的党羽。这也怪不得曹丕,在曹操时代唯才是举,可是那些世族势力始终左右着曹魏的政治发展,曹丕要坐稳自己的位置就不得不做出让步。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因此司马懿从拥护曹魏集团到夺取曹魏集团权力,是一种潜藏的趋势,即便不是司马家动手也难保陈家、荀家、钟家、王家、杜家不在得势的情况下出手。换句话来讲袁绍、曹操、孙坚原本都想做汉朝的治世之臣,随着局势改变令他们必须走向夺取天下的道路。认为陈群和司马懿狼狈为奸的人不要忽略了他们还有一位重要的朋友,那就是曹丕。曹丕整天感叹陈群就是自己的颜回,颜回是孔圣人七十二徒之首。魏国初建实则就是这三基友最为卖力,司马懿和陈群启动了大量人才成为曹魏的栋梁,其中也不乏邓艾、州泰、鲍勋、陈矫、戴干。郭嘉是何许人?两人本就是同乡,郭嘉不一定出身寒门,只能说郭嘉低调,不为人所识。陈群和郭嘉都是荀彧、钟繇的死党,陈群黑郭嘉是合理的,因为他确实应该了解郭嘉。以陈群识人之才,在徐州些年就完全看出了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的劣性。只不过曹操唯才是举,不因郭嘉私生活不检点就怪罪于他。看看陈群QQ的好友名单吧,荀彧、司马懿、曹丕、华歆、钟繇、刘巴、许靖、诸葛亮、辛毗、杜袭、赵俨、陈矫、刘廙、崔林,都是些不错的人物嘛。陈群治理魏国,不如诸葛亮独治一国显得突出,又不如司马懿那般有显赫战功,吴质所言:“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然如陈寿所言:“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泰弘济简至,允克堂构矣。魏世事统台阁,重内轻外,故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陈、徐、卫、卢,久居斯位,矫、宣刚断骨鲠,臻、毓规鉴清理,咸不忝厥职云。”——同列传中独以陈群为一论,足见其人重要性,尽管陈群担任镇军大将军掌握兵权,然则重内轻外,不能像司马懿、陆逊、诸葛亮之流一样担任起内外大任,可是除去那些人物,能在制定国策方面优于陈群的人少之又少了。陈泰不见得是司马氏左膀右臂,少年时与司马昭是好友。陈泰一生不是在西线与蜀军交战,就是都督大军与吴军交战,涉及的历来都是军国大事。唯有劝曹爽弃权一事像是站在司马氏一边,可当时司马懿灭了曹爽都算是曹魏的大功臣,在这件事上也不能算陈泰有什么不对。曹髦被杀之后,陈泰喊着要杀贾充可是《晋纪》、《曹氏春秋》均有记载。陈泰死于景元元年,公元260年,所以遂呕血薨也符合事实。其子陈恂也是忠义之士。论陈氏父子忠与不忠之前,首先瞧瞧他们给予当时的曹魏做出了多少贡献?
乍一看题目吓尿了,以为是我朝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主任陈群呢。
想象一个场景,群妻荀式问他,你看我爸累死累活做牛做马还跟丞相闹翻了,怎么办才好?群答:识时务者为俊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教育子分类7.D(谢:道歉、谢罪)
8.C(连词,如果。A介词,跟/替;B连词,即使/虽然;C均为连词,如果;D副词,于是/竟)
9.B(③句为“忧民”,⑤句说的是“太祖”,⑥句为“出于公心”)
10.D(陈群“知人”,而非“善任”;“庸君”之说在文中也没有根据)
&&& 陈群,字文长,颍川郡许昌县人。祖父陈实,父亲陈纪。当陈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陈实就觉得得他不同凡俗。鲁国的孔融才高于人,生性高傲,年纪在陈纪、陈群之间。他先和陈纪是好朋友,以后又与陈群交往甚密,于是改视陈纪为长辈,陈群由此声名显扬。刘备担任豫州剌史的时候,征聘陈群为别驾。当时陶谦刚刚病死,徐州的佐吏迎接刘备,刘备打算前往,陈群劝他说:“眼下袁术的力量还不可低估,若现在东取徐州,一定与袁术发生争斗。如果吕布袭击我军后方,那时即使将军得到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刘备(不听劝告),就带着人马东进,和袁术作战,吕布果然乘机袭取了下邳,然后又派兵去支援袁术,把刘备军队打得大败,刘备这才悔恨当初没听陈群的劝告。陈群便跟随陈纪一起到徐州避难。适值曹兵大破吕布,曹操征聘陈群为司空府西曹掾属,当时有人推荐乐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曹操便征召二人。陈群把征召的教令原封不动地退还给曹操,认为这两个人品德不好,早晚会败亡。曹操不听。后来王模、周逵果然由于为非作歹而遭杀身之祸,曹操为此向陈群道歉。陈群推荐广陵的陈矫和丹阳的戴乾,曹操都任用了。以后吴人叛乱,戴乾忠义赴死,陈矫则成为名臣,世人为此都称道陈群是慧眼识人。
&&& 青龙年间,朝廷营建宫室,致使百姓耽误了农时。陈群上疏说:“大禹继承了唐、虞的盛世,尚且只建低矮的宫室,穿粗陋的衣服,何况当今自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老百姓数量剧减,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相比,现在的户口还比不上那时的一个大郡。再加上边境战事频繁,将士劳苦,如果再遇到旱涝灾害,国家的忧患可就深重了。况且吴国、蜀国尚未消灭,国家还不安定,应该乘他们还没有兴师进攻,加紧训练军队,鼓励农耕,做好反击侵略的准备。现在陛下舍弃这些当务之急,反而忙于兴建宫室,臣下正恐怕老百姓会日见困乏,将来拿什么来抵抗敌兵呢?如今中原地区像这样耗费劳力,正是吴国、蜀国所乐意看到的。这可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希望陛下慎重考虑。”
当初(太祖在世时),刘廙因为受弟弟参与魏讽谋反—一事的株连,本当斩首。陈群向太祖讲了自己的看法,太祖说;“刘廙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赦免他。”于是令刘廪官复原职。于是,刘廙由衷地感激陈群的恩德,可陈群说:“议论刑罚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情,况且决定本自明主,我又怎么能知道呢?”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一代学人傅斯年韩石山①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是康熙的启蒙老师。康熙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他的曾祖傅继勋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他的父亲傅旭安曾任东平龙山书院院长。傅斯年六岁进入私塾,十一岁读完《十三经》,是 “五四”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广泛涉猎西方科学教育、文化典籍。这些使他形成了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②抗战胜利后,大学复员的时候,本来是要让傅斯年当北京大学校长的,他觉得胡适更合适,就推荐胡适。胡适在美国一时回不来,他说那我就当代理校长,等胡先生回来就交给胡先生当。这个人办事很有魄力,很果断,当了代校长以后,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觍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这就叫有担当。傅斯年学问好,办事能力也强。他是胡适的学生,胡适就很佩服他的办事能力,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能做最细密的绣花工夫,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的本领,这都是人世间最难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③抗战开始后,因为他的名望和地位,当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相当于战时国会议员吧。这期间他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就是把行政院长孔祥熙赶下台。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还是比较廉洁的,到了抗战后期,就开始腐败了。最有名的案子是行政院长孔祥熙的美金公债案。傅斯年知道了这个案子,决定在参政会上提议案揭发。蒋介石知道了,让陈布雷以老报人的资格跟傅斯年谈谈,说这样做对中国的形象不利,他听从了陈的劝告,表示不提议案,但一定要在参政会上提出质询。④说到做到,果然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张群向国民参政会提出施政报告后,傅斯年就提出他的质询。对傅斯年的质询,财政部的答复,有些采取了敷衍塞责的态度,有些坚决否认。蒋介石怕事情闹大,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为孔祥熙说情,蒋介石问傅斯年:“你信任我吗?”傅斯年说:“绝对信任。”蒋介石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当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介石最终免了孔祥熙的行政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之职。事情过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只有读书人保持气节,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出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他这样做,全是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一个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文天祥说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真可以说是做到“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了。⑤一九四九年,傅斯年随国民党政府到了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他当台大校长,在整顿台大校风上下了大力气,他曾在报上说:“我现在运用我曾三次在报纸上披露的一段话重说一遍,就是假如有人发现我,或是其他台大主持人,以人情收容任何一个学生,那么我们便是作弊,应该受国法的惩罚,并受社会的制裁。”同时在校长室门旁写着这样一行大字:“有为子女入学说项者,请免开尊口”。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傅斯年因脑溢血去世,年仅五十五岁。⑥这个人可说一生清贫,身无长物。临死前一两年,他的西装旧了,看见朋友买了套新西装,样式很好看,也想买一套,一听价钱很贵,就不买了。一个大学校长,买套好西装不应当算什么事,可他就是买不起。这样的人,真可说做到了孔子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选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有删改)【小题1】概括文本①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小题2】请结合文本④段的内容,分析这篇评传的特征。(5分)&【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先生的哪些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五县第一次联考语文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既爱好,爱好既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处之泰然。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2.文章第一段叙述了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3.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分)
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一)陈群传
&&&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实,父纪。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 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大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大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 &&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
(《三国志·魏志二十二》)
&&&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国孔融高才倨傲& 倨:傲慢
&&& B.更为纪拜& 更:改
&&& C.属吕布破& 属:适值
&&& D.太祖以谢群& 谢:道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先与纪友,后与群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B.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C.若有水旱之患&&&&&&&&&&&&&&&&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D.乃复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群“知人”的一组是
&&& ①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
&&& ②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
&&& ③臣惧百姓遂困& ④群言之太祖
&&& ⑤吾亦欲赦之&&& ⑥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
A.①②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③④⑤
&&&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群出身名门,少年时就被人们所推崇。连才高气傲的孔融,也因与陈群交往,而把过去视为同辈朋友的陈纪尊为长辈。
&&& B.陈群因为“识人”,而受到太祖的敬重,后来又让同僚佩服。
&&& C.陈群能审时度势,忧国忧民,敢于持公道,讲实话,难能可贵。
&&& D.陈群知人善任,对贤才力荐,对庸君力谏,对无德者力阻,对蒙冤者力辩,这些都出于公心。
(二)伍子胥传
&&&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王圭,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六年,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 太吏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 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 媚:讨好
&&& C.不能无怨望& 望:盼望
D.赐粟五万石,爵执王圭& 爵:赏赐爵位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B.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C.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组是(&&&
&&&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已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了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 C.伍子胥是—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王圭,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陈群传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实,父纪。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备遂东,与袁术战。布果袭下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随纪避难徐州。属吕布破,大祖辟群为司空西曹掾属。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大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且吴、蜀未灭,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此安危之机也。惟陛下虑之。”  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三国志·魏志二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国孔融高才倨傲&& 倨:傲慢 &&&&B.更为纪拜& &更:改 &&&&C.属吕布破&& 属:适值 &&&&D.太祖以谢群&& 谢:道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先与纪友,后与群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B.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若有水旱之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D.乃复位/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群“知人”的一组是(&&&&&&&&) &&&&①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 &&&&②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 &&&&③臣惧百姓遂困&&④群言之太祖 &&&&⑤吾亦欲赦之&&&&⑥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 A.①②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群出身名门,少年时就被人们所推崇。连才高气傲的孔融,也因与陈群交往,而把过去视为同辈朋友的陈纪尊为长辈。 &&&&B.陈群因为“识人”,而受到太祖的敬重,后来又让同僚佩服。C.陈群能审时度势,忧国忧民,敢于持公道,讲实话,难能可贵。&&D.陈群知人善任,对贤才力荐,对庸君力谏,对无德者力阻,对蒙冤者力辩,这些都出于公心。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2威力加强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