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游戏为什么会使人上瘾呢?

还有什么比氪金更快乐的吗?

满足于当下不断的小乐子

是的,对于学习能力强的人来说

他们就像免费游戏里的“土豪”

只需三分钟就能大杀四方

而我们,在学习中痛苦着的“免费玩家”

那我们能不能让免费玩家

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会上瘾的事情?

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增强做事动机

但过多的奖励却会降低个人本身的兴趣

如果一开始就许诺过高的目标

在养成这一步的习惯之后

把自己最想要的礼品做成限定款

一步一步抬高目标,加大奖励

你已经变成了斯金纳箱里的小白鼠

当你在学习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你就已经不再需要其它的奖励

我们经常会面临学习上的压力

或是工作之余想给自己充充电

但往往就倒在了没有足够的动力这一步

能不半途而废的也真是少之又少

还是在于周围能立刻获得满足的东西太多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近日,一则消息吓坏了爱玩游戏的市民们!据悉,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自6月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正式纳入医疗体系。

具体来说,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不过,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同时专家也表明,如果症状严重,确诊前的观察期也可缩短。据了解,部分国家此前已承认游戏成瘾是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许多国家都有治疗游戏成瘾的戒瘾机构。

记者对部分市民进行了采访。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此前为了方便孩子学习,购置了平板电脑,但发现随着平板电脑中的游戏软件越来越多,甚至不乏棋牌游戏。随即,陈先生对平板电脑里的游戏软件进行了清理,他说:“我只保留了部分益智类游戏,并规定只能在休息日玩,且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

市民王女士的孩子今年刚参加完高考,“考试一结束,就每天吵着让我给他买新的电脑和手机,拿到手后基本上就每天坐在电脑前,这让我很担心。”她还告诉记者,虽然此前不知道游戏上瘾被归为精神疾病,但她对此举持支持态度,她说:“游戏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因此我建议广大家长一定要提早介入。”

但也有的市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说我好好的一个人,健健康康的,怎么就得精神病了呢?”市民李先生表示,随着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日益加大,游戏已经成为大家宣泄情绪的重要途径,他对游戏上瘾被列为精神疾病并不赞同。

为此,记者翻阅了部分资料,了解到早在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引入了“互联网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这一概念。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和研究中心对年轻男性的研究发现,当人全神贯注于互联网游戏时,他们大脑的活动与毒品成瘾者相似,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上瘾行为。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更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有课题组曾在2010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2次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

一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在她从教过程中,发现小学生接触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的频率不断升高,她也为此多次提醒过学生家长,建议家校共管,强化对孩子的监管。她说:“只有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墙。”

  最近,“羊了个羊”小游戏火爆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回顾近年火爆的小游戏,可窥此类游戏火爆,纵使与玩法有一定关联,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易于传播的特性,以及与洗脑广告的相似性,通过参与小游戏、讨论小游戏,实现一场大型虚拟“团建嘉年华”。在这种情况下,小游戏不再只是游戏,而成为“梗”,让参与人获得社交满足感。

  但也有网友认为,其诱导点击广告或分享好友复活,这种骗流量吸引大家玩,让玩家看广告赚足广告费的行为,是诈骗游戏。对此,律师和反诈民警都提醒,切勿陷入游戏“欺诈时间”的陷阱,更不要陷入电信诈骗的陷阱。

  警惕小游戏心理成瘾及诈骗问题

  “‘羊了个羊’小游戏很容易造成心理成瘾的问题,游戏通关机制不透明可能侵犯游戏玩家的知情权。”针对这些问题,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轮值主任郭丰认为,该游戏宣称“每天只能过一关”,而每日第一关无比简单,到了第二关就是难上加难,甚至限定玩家只能使用三次道具及一次复活机会,而道具和复活机会的获得,则需要通过观看广告的方式获取。玩家在一遍一遍的失败中,不知不觉时光转瞬即逝,每日挑战成百上千次都无法通关,逐渐形成心理执念。后来,有玩家通过游戏bug,或解包等方式,发现该游戏生成数据存在完全随机性,甚至可能在一开始就是一个死局,不可能通关。许多玩家因此产生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很可能是那个“可以通关”的玩家,继续一遍又一遍通宵达旦地尝试通关。随后,又有不法分子利用玩家这种沦陷的心理,在电商网站或社交平台公开售卖所谓的复活次数、无限道具等物品,诱导已经成瘾的玩家购买,在玩家付钱后逃之夭夭,以此进行诈骗。

  律师郭丰说,如果确实存在上述情况,那么,游戏开发方有可能侵犯了游戏玩家的知情权,因为游戏通关机制不透明,且人为故意设置广告,通不通关由开发方说了算,而不是靠玩家实力或随机运气等。在此,律师郭丰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游戏设置死局是游戏厂商的程序设定,在传统的纸牌等游戏中,也曾出现过死局的设定。游戏厂商为了吸引玩家长时间沦陷玩下去,设置死局并不违法。然而,玩家需要警惕不法分子利用玩家的上瘾心态,欺骗玩家可以不合理使用道具,从而以诈骗手段骗取玩家钱财的情形。

  警惕“欺诈时间”成为游戏经营模板

  福建英合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陈雪一针见血地指出:“羊了个羊”的流行不过是又一次网络“狂欢”,利用玩家通过社交网络的分享以及羊群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游戏。当玩家热衷于挑战冲关后,利用玩家的拒绝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心理,选择继续不断挑战冲关,从而钻入“欺诈时间”的陷阱。另一方面,游戏以设置高难度为门槛,在激发玩家胜负心后诱导玩家不断点击广告。

  陈雪表示,透过问题看本质,虽然“羊了个羊”只是一款微信端的小游戏,但其带来的热度不容忽视,可能会被大量游戏开发商作为经营模板。因此社会各界对此类小游戏的监管应落到实处:第一,执法部门要动态关注游戏服务企业的运营情况,及时提醒其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法风险。第二,平台方要加强对游戏时长、游戏消费及内置广告内容的监管,避免情形如:利用算法针对用户进行画像,向其推送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信息容易成瘾。必须落实防沉迷机制,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对游戏内存在的诱导行为、强迫点击,或者诱导用户不合理消费的行为加以控制,避免内嵌小广告中,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损害网民的利益。第三,网民自身应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谨慎点击陌生链接,警惕诱导性的广告内容。

  警方提醒玩家牢记防骗“秘籍”

  贵州省黔南州公安局宣传科民警杨浩鑫提醒,为了追求“通关”,有的人费尽心思搜索“秘籍”,殊不知“骗局”悄悄降临,已有不法分子针对年轻群体,通过“给钱买秘籍”“秘籍在网盘自取”“中奖诱惑玩家付费”等方式实施骗术。不法分子抓住部分年轻群体玩游戏急功近利的需求,但不具备识别秘籍真伪的弱点,利用秘籍和中奖作为手段,以追求“通关”为诱饵,专挑年轻群体实施诈骗。很多包含未成年人在内的年轻群体,因为这款通关率不到0.1%的闯关小游戏沦陷,易在不法分子的精心布局下,一步步走进陷阱造成财产损失。

  杨浩鑫提醒各位玩家,快乐游戏的同时,要识别以下骗术,牢记防骗“秘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游戏上瘾是不是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