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捞来的蝌蚪都变成了癞蛤蟆 捞来的蝌蚪都变成了癞蛤蟆是为什么

养殖技术中, 人工养殖蟾蜍的目的是什么?江苏协力蟾蜍养殖合作社为大家仔细讲解。

1.蟾蜍用处蟾蜍养殖技术 蟾蜍俗称癞蛤蟆,属两栖纲,蟾蜍科,是变温动物,分布于中国各地。蟾蜍有两大药用原材部位,一是蟾酥,二是蟾衣,都是极端宝贵的材。蟾酥就是蟾蜍耳后腺所排泄的白色浆液;蟾衣蟾蜍的角质层表皮。前者可利用镊子等硬物从蟾蜍体上刮取,后者可由蟾蜍天然蜕壳取得。

2.日子习性、蟾蜍的日子习性主要有“七大”特色:一是抱团性,初春、深秋“抱团”于水中嬉戏;夏日“散团”活动找饵料,水中陆地都有其踪迹;冬初开始长期“抱团”蛰伏至初春。二是怕光、喜暗、喜湿;三是白日潜伏于泥土、砖石下及草丛中休憩;四是夜晚频频活动,用与身体等长的舌头飞速卷食虫类为食;五是最喜在水底淤泥中蛰伏,从来不怕缺氧;六是生命力坚强,不怕压和摔,抗逆力强,不易;七是最怕蛇类侵袭。因而,只需掌握其习性,人工养殖简单成功。

水源足够处建场,附近建围墙,墙高0.8米即可,墙基人地0.4米,墙内以润滑为妥,墙角做成圆形,以防蟾蜍挖洞或攀爬逃逸。

场内至少有三个水池,水池总面积占全部场面积的30%左右,分产卵池、孵化池、养殖池。产卵池和孵化池水深不少于30—40公分,养殖池不少于50公分。留下70%面积建旱池,种上草木或用砖石搭架窟窿,供蟾蜍活动及休息。

蟾蜍是卵生动物,养殖需要成熟蟾蜍养殖技术。的每年春季当水温在10度左右时,让成蟾蜍在产卵池中抱对交配产卵,每平方米内放成婚炼6只,每只雌蟾蜍可产卵3000—8000粒卵。为进步受精率,男女比率3:1为宜。水温10-24度时,经3-6天即可天然孵出小蝌蚪。当雌蟾产卵后,把卵及时捞人孵化池内天然孵化,避免产卵蟾把卵扰乱沉入水底。要事先铲除产卵池、孵化池中家杂鱼类,避免吃掉卵及蝌蚪。

蝌蚪的饲料主要是水中的浮游生物。蝌蚪在水中经2个月左右,逐步反常成幼蟾蜍,从水中转到陆地日子,主食蚂蚁、蝗虫、蝼蛄、蚊子、蚯蚓及其它昆虫。深秋时转入水中蛰伏。翌年春季蛰伏完毕后,食量添加,并能吃食甲完虫类、飞蛾等。第3年长至成蟾,体重可达75克以上。因而,人工养蟾时可在池子及陆地上点灯诱虫,也可养殖蚯蚓、黄粉虫、蛆虫及堆肥育虫等多种路径处理饲料疑问。

4.取蟾酥、采蟾衣技巧

每隔21—30天可采酥一次。用左手抓住蟾蜍,右手拿夹子夹牢耳后腺,挤出浆状蟾酥。挤酥时,动作要快,做到轻重适宜。挤酥后的蟾蜍要置无积水处于养数天,避免死亡。挤下的蟾酥用80目网过滤去杂,用手捏成直径5公分、厚半公分圆饼,晾干后即可出售。

蟾蜍每年在成长时节可天然脱蟾衣每月2次。取蟾衣时可将蟾蜍放人桶或缸内,通常以下半夜脱衣为多。蟾蜍有边脱衣边吃衣的习性,所以有必要等候等候。脱下后的蟾衣应及时摊放在玻璃上晾干,以供药用。

蟾蜍养殖技术蟾酥与采蟾衣有必定对立,同一只蟾蜍体上最佳只供出产一种产品,不能一起进行。由于取酥后易对蟾体表面导致损害,如再脱衣也只能脱下碎衣,价值较低。如采蟾衣后再取酥,则会影响蟾酥产值。以上是蟾蜍养殖技术中, 人工养殖蟾蜍的目的的简述。

蟾蜍养殖场 蝌蚪池如何建造,有哪些注意的?


由北美小象君、游猪生态和万村写作计划联合主办的“我的动物朋友简史”写作营在4月25日结束了为期10天的线上写作。参与者们从动物相关议题出发,交流了自己生活中与动物有关的故事,也重新审视了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和联结。小象君在征得作者同意后选择了部分文章与大家分享。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不知道读者们还是否记得孩童时代的那些动物?今天带给大家的文章出自一位小作者之手。正在读初一的陈奕信讲述了自己“小时候”,也就是几年前,捉蛤蟆、欺负蛤蟆、养蛤蟆的故事。文笔也许稚嫩,但足够生动形象。

陈奕信不仅真诚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种种见解,更可贵的是,他试图思考自己曾经伤害动物的原因。“驾驭大自然的兴奋”,这样的冲动,我们在成年人身上也常常看到。而正如作者感悟,如果儿童能在如何对待、理解动物上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他们长大成人后,观念和行为也会十分不同吧。

春天来了。有一天我和甘昕远在小区里玩,走到池塘边,我突然站定,愣了一下。他问我,干什么,看到啥了?我反应过来,有点邪恶的笑了一下,随后弯腰跪在池塘边,伏下身,卷起袖子,把双臂撑进池里,仔细地寻找。刚才在谈话中,有那么一瞬间,耳朵捕捉到了一声细微的、懒洋洋的、嘶哑的“呱——”。蛤蟆!

绝对错不了!是啊,二月底了,春天来了呀!漫长的一个冬天,从未听过它的叫声、从未瞥见它的身影,我快忘了还有蛤蟆这回事。找到了!以娴熟的手法,一兜,轻轻捏住腰,再一提。转过头,看见甘昕远眼里绽出惊讶与恐惧,转身就跑,哇哇大叫。

我早和蛤蟆结下了不解之缘。没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夏天都和它们打交道。大人说蟾蜍背上的小疙瘩有毒素,我不当回事。第一次捉,抓到一只好大的。放到我手掌上,它蹲着目不转睛,呆若木鸡。那脸又丑又黑,难怪童话里邪恶、丑陋的皇后都被描绘成这样。突然,它就飞了出去。我正近距离盯着它,被猛地吓着了,一个趔趄,险些没站稳。我惊恐地盯着摔到地上的蛤蟆:它迅速翻了个身,定一下,两三蹦跳到了池边;又定了一下,扑通,跳了进去。

小时候,常常抓癞蛤蟆当作娱乐。一些孩子发明了各种折磨它们的主意,我也觉得很好玩儿,跟着一起弄。把蛤蟆放到热水里,看着它用全部的力量挣扎,它生命的脉搏奋力地颤动着;奈何,无法跳到外面那个自由的世界了。几秒,就不动了。我这样亲手杀死过一只。当时既感觉有些残忍,又有一种兴奋,好像战胜了什么敌人、驾驭了大自然一样。现在想起那件事,仍然很不明白那种兴奋是从何而来。

草坪上有棵柳树,旁边有个小洞。我们抓了几只蛤蟆,还有一些蝌蚪一起倒进去,用石头堵上,造了一个监狱。后来把这事忘了。几天后再去看,蛤蟆不见了,只剩下干死掉的蝌蚪。那些弱小、柔弱的身躯干裂了,就这样铺在里面。

当时我的动机已经记不清楚,现在去体会,应该是把有毒的、丑陋的蛤蟆当成了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消灭的敌人。我们如对待俘虏一样发明酷刑、使用酷刑,显示自己的优越和强壮,嘲笑蛤蟆的愚蠢和笨拙。

不知不觉中,我的想法变了。我猜,是因为我逐渐接触到了真正的大自然。小区里的生态系统是残疾的、畸形的,是人为的。它经不起折腾。但在真正的自然中,人是要同老天爷,同残酷的环境条件、风雨和寒冷较劲的。在这些抗争中,我们会明白抗争的本质是平衡。我们要想赢得平衡、掌控抗争,就要和自然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达成一种和谐。

我还记得,在我这些想法转变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大概是2017年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好朋友乐乐在楼下捉蛤蟆。我抓到了十四只,说,你拿回去吧。乐乐说你拿吧,别给放了。我一想:哎,那我也有宠物了!就提了回去。

那时抓蛤蟆经验不足,不懂得抓哪里,蛤蟆总是拉尿到我手上。我曾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毒液,胆战心惊。看看自己的手掌,上面好像出现了很多小点,红色、青色、紫色,又变麻了!还有点痒!我下意识的闻了闻——臭!太臭了!一股馊味!好像闻到过……哈,原来是尿!恍然大悟。现在想起这件事,我想蛤蟆是被抓了很紧张,才会小便失禁啊!

我提着那个满是蛤蟆的桶回家后,爸妈说,要么放生回小区,要么放晾衣间里。第二天早上起来,蛤蟆全跑光了。我大声质问:“你们是不是把我的蛤蟆给丢了?”

“没有啊!”哦,原来在我家玩捉迷藏呢。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14只里找到了13只。床底下、沙发后,冷不丁就有一只癞蛤蟆在那里瞪着我。妈妈吓坏了,怕它们跳到床上来。剩下一只怎么也找不到。我们心急如焚,妈妈说,“唉,看来得等发臭了才找得到啊。”我想:真是的,他咋就不出来?我也不想他死啊。后来在塑料桶对面的拖地桶里找到了。这个小家伙,跳到了另一个桶里。

找到了蛤蟆,我本打算再养上一段时间,但有一天阿姨看到,说,“哎——呀,蛤蟆都瘦掉啦!”我马上拿下去放了。

从五年级开始,我完完全全痛恨对蛤蟆的折磨。痛恨之中,更是悔恨。我觉得它们实在可怜,撒尿只因为吓坏了,就算会分泌毒素,也只是保护自己的手段。不管蛤蟆有多丑,它们也是生命啊。这些生命实在非常脆弱,在热水里扑腾两下就死掉了。我们毁灭它们的家、捕捉它们的孩子、又杀死它们。

我们还用塑料杯抓蝌蚪,个别”技艺高超”的大孩子在水面上轻轻一擦就捉到一只蝌蚪,杯里就只有一层水;要是杯里满是水,却只有一两只蝌蚪,就是“不厉害”。我见过有人提着一个小木桶,里面黑压压的,全是蝌蚪。后来,我看到这些人捉蝌蚪,会大声地训斥它们。小一点的孩子默默放了,大一点的皱起眉头,好像要质问一下良心,再心有不甘地离开。我纳闷为什么我要这样训斥这些人,明明我以前自己也捉蝌蚪。

情感上,我把蛤蟆当作人,当作朋友;理智上,我明白蛤蟆的生态意义。这几年,它们少了,胆子也小了,再也不把窝建在易于被发现的池子边。甚至,很久没见过几只蛤蟆挤在一起,也很少听见蛤蟆叫了。白天通常看不到它们了。

在春天。一大堆的蟾蜍卵会浮在水面上,如成串纠缠不清的面条。这些软软的灰色“面条”上,有一些黑色的小点,这就是卵。小孩子把它们捞到杯子里,具体怎么玩我也不清楚,最后会看见这些卵掉在地上,被来往的人踩成稀。蛤蟆不见了,什么多了?蚊子多了。

傍晚,你往草坪上一站,一大群蚊子会在你头上群魔乱舞。不过还好,这些蚊子不咬人。最吓人的是电梯门前。一般人不会去看头顶的天花板,除非手里的不是手机,而是镜子。上面停留了大量吃人的怪物,就像蝙蝠一样挂着。这些蚊子挺大,因为每天有无数的食物送上来。

我如此费力,想尽绵薄之力为他们做点事,大概是一种对它们的补偿吧。现在我觉得它们很可怜、很不幸,我也很对不起它们。我对蛤蟆有一种特殊、深厚的感情,从来没有其他的动物能在我的心里有这么高的地位。

如果我看到谁残害它们,不尊重它们,我一定会放弃理性地仇恨他。我又觉得它们是熟悉的、亲切的,也想把一只放在手掌心上,小心地不让他跳下去。再蹲下身子,翻过手掌,让它落到池里。转身离开的时候,会确认它用标准的蛙泳姿势消失。但是大多数的时候我还是不愿意打扰它们,不愿因为自己的调皮,一时兴起让它们感到紧张。

前几天的某个中午,我下楼去拿快递,见到几个一年级的小孩在抓蝌蚪。我慢慢知道破口大骂和教训几个小孩无法改变这种现状。阳光出奇的明媚,我坐在他们身后有点湿的草坪上,友好的问:

“小朋友,你们在干嘛呢?”

“因为好玩,我想看看它们长什么样。”

“看完了呢?带回家还是把它们放回去?”

“嗯,那就放回去吧。”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放回去,不能杀死它们吗?”

“我知道!因为它们是自然的一部分。”

“对啊,好多人不知道,癞蛤蟆吃蚊子很厉害的。这些小蝌蚪长大了,就会变成蛤蟆。你们喜欢蚊子吗?

“当然不喜欢,被咬了会肿,很痒的呢!”

“放回去的时候要小心点哦,它们掉到地上也会死的。蝌蚪也是有生命的。”

“好啊,我们会小心的。”

“那你能不能帮我告诉别人?我现在要回家了,而且我不会每天都来这里。”

“好呀。我也不喜欢杀死蝌蚪。”

“谢谢你哦,拜拜!下次再聊!”

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有时候,只要受到一点引导,小孩子观念会朝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发展。而且我相信,大多儿童的内心,都是善良的。

如果你也想书写自己的动物朋友故事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写作营第二期预报名

笔名风信子,初一学生。学业繁忙,仍喜欢阅读、写作。长期参加自然活动,户外爱好者。

原标题:《你是否也曾在童年时抓过蛤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蛙和癞蛤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