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cp是什么意思思

山西黎城倾力打造太行红山黎侯古城文化旅游品牌
&&&&恢弘澎湃
&&&&峰谷奇峰
&&&&层林尽染
&&&&云缠仙山
&&&&黎侯古城&黎侯阁
&&&&四方山印象
&&&&似银绕峰
&&&&龙盘万仞
&&&&奇峰峻石
&&&&剑峰千仞
&&&&太行风云
&&&&波澜壮天
&&&&山峦秋色
&&&&漳河赤罅
&&&&红山春早
&&&&红山&红色
&&&&王建敏&&&张洪波&&&&“奇峰连兀立,悬崖壁连川。花红满山舞,松高向蓝天。尧圣故事远,洗耳有流泉。鸡鸣炊烟晓,疑是桃花源。”这是山西省黎城县的真实写照。&&&&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黎城县,四面环山,地形复杂。北部山区地形奇特,嶂石岩地貌,东南、西南部丘陵起伏,岗坡势缓,是八百里太行雄奇风光独特的一段,素有“太行画廊”“世外桃源”之称。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有80余座,其中板山、黄崖洞、性空山、杨歧山、广志山等较为著名。山体石灰岩壁众多,形成了大量溶洞奇观,已开发探明的有白云洞、砺峪洞、昭泽龙洞、白龙洞等,为我国北方之罕见。&&&&黎城县不仅自然风光壮美,而且历史文化悠久。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当前发掘的“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历史长达2700多年,留下了众多人文景观。女娲补天、蚩尤争天&、许由洗耳、燕王争雄、西伯戡黎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均产生于此;岚山夜雨、萧寺晨钟、壶口故关、黎侯古郭、白岩晓烟、金牙晚照、玉泉漱石、田溪洌水“古八景”和飞阁流丹、中天落日、金牛眸月、瓮廊险道、三皇远眺、白云洞天、赤罅素湍、蓝天游鸭“新八景”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北齐摩岩造像、宋代文庙、元代圣源王庙、许由洗耳河、大舜井、冯奉世墓等文化古迹星罗棋布,遍布黎城大地。黎城人民民性纯朴、风俗敦厚、勤劳善良、忠厚朴实。革命战争年代,黎城人民创造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黄崖洞精神”,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创造了抗日史上的奇迹,威名远扬,彪炳千秋;和平建设年代,黎城人民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勇进渠”精神,建成了黎城的“人工天河”,与河南林州红旗渠齐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黎城人民铸就了不畏艰险、拼搏奋进的“矿山精神”和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环卫精神”。红色的自然资源和红色的文化资源为黎城的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1年以来,黎城县倾力打造太行红山黎侯古城文化旅游品牌,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的自然风光优势,着力建设规划总面积500平方公里、5A级太行红山景区。景区以凸显太行红石、红色摇篮、黎侯古国、杨歧文化、黎襄民俗、天然氧吧、远古院落、高山峡谷等为特色,依托两山、打通三线、联通十沟、珠联百村,将广志山、性空山、洗耳河、板山、黄崖洞、源泉小江南、四方山、杨歧山等景区景点连为一体,倾力打造“太行千里画廊”,把黎城县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生态旅游大县。&&&&走进风光旖旎的太行红山景区,上、中、下三线150公里的观光线路已基本贯通,上、中、下,东、西、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观景效果尽收眼底:春季的太行红山,山花烂漫、红白相间、此起彼伏、生机勃勃。登上板山,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扑面而来,远眺东南,但见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八百里太行如汹涌的海涛,万千座峰峦似攒动的拳卵。俯瞰下望,层层黄崖鳞次栉比,无尽秀色尽收眼底。板山最诱人的景致是太行日出。早晨四五点钟,登上板山,遥望东方,万千座峰头淹没在乳白色的晨雾之中,千里太行如无垠的大海,苍苍茫茫,横无际涯。夏日的太行红山,山中苍松翠柏、漫长水净、奇峰路曲、山雾层叠,东卧猛虎山,西腾凤凰岩,南耸仙人峰,北立金鸡寨,山山象形,奇绝天成;有银杏、白皮松等珍稀物种,有金钱豹、褐马鸡等野生动物。来到这里,看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奇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赏碧波荡漾的池水,雄奇壮丽的庙宇,听令人神往的传说,感受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丛林中的长流小溪、奇特的山形地貌、适宜的气候环境,构成了太行红山自然独特的生物磁场,使这里成为一处绝佳的避暑疗养胜地。黄崖洞、九龙山、洗耳河、晒布崖、茶壶山都是参观游览的好去处。秋日的太行红山,最好的景点就是四方山、板山、广志山、杨歧山、吨山等,深秋时节,红的黄栌就成了这里的主角,群峰起伏之间,漫山遍野红色的烂漫,挥洒出气象万千、摄魂夺魄的壮丽景致。目极之处,全是满目耀眼的红叶;瑟瑟秋风中,一片片惊艳的红叶,似一团燃烧的火焰在眼前晃动。层林尽染,鲜艳的红叶参差错落、交相辉映,织成一幅极富层次感的动人画卷。又有松柏点缀其间,红绿相间,瑰奇绚丽。冬日的太行红山,冰川如布,直落沟壑谷间。稀有植物白皮松,盘根错节,于山顶顶风迎雪。大山之间散落的村庄至今仍然沿袭着一种近乎远古的耕作制度和生活方式,这里群山环绕、清幽自得、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古风依存、超然尘世,来到这里,没有权力争斗,没有杂念纷扰,没有凡尘污染,伴着悠悠白云,尽享世外桃源之福,半山半水半地园,心境半佛半神仙。离天一头的广志山、完整保存数百年不腐李老祖的性空山、佛教毗卢派发源的杨歧山,都能让大家感受到太行山的博大与厚重。&&&&作为代表黎城新形象的城市名片,黎侯古城对传承和弘扬黎氏文化,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黎城县委、县政府将黎侯古城建设作为打造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加快县城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一句“为城市打造历史记忆”的宣传语,打开黎城人对黎侯古城的无限憧憬:跨进那气势恢弘的正门牌坊,浓郁深厚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每迈一步都能感受到三晋古建筑特色和千年古黎文化相融合的精妙。沿着黎侯大道一路走来,尧帝广场、奎聚双塔、民俗博物馆、文庙、黎阳广场,无处不是古黎文化的印记和风采。古戏台上飘来咿咿呀呀的唱腔,让人们恍若回到过去,去唤醒那一段段沉睡的记忆;柔美的碧溪潭、娇艳的莲花池、温婉的映月潭,又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曼妙之中;怡心亭、三皇桥、黎侯阁,每一处妙景都是那般美轮美奂;三晋民间综艺馆、城隍庙蕴含的不仅仅是千年的文明,更是历尽沧桑的古老神韵。而过街楼、庙会街、城门楼等市井文化的喧嚣,又在一瞬间把人们拉回现实;两公里长的循环水系贯穿古城核心区,特色酒水吧、小吃街依水而建,风光旖旎,风情无限。古城之中,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玉石一条街、古玩字画街、奇石根雕街、特色商品街在古城之中随处可见。鳞次栉比的临街商铺、千人聚集的庙会广场、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让人流连忘返。古黎温泉泡池,尽享温泉带给肌肤的极致宠爱。古朴静雅的合院客栈,体验悠闲安逸的生活情趣。&&&&黎城,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太行红山黎侯古城文化旅游品牌正在向中国乃至世界传播。&&&&本版摄影:王铁英&&郜双庆&&岳峰&&张涛&&杨和贵&路小玲&杨江贤&&张洪波陶渊明 《还旧居》的原文和译文_百度知道
陶渊明 《还旧居》的原文和译文
邑屋或时非,邻老罕复遗,寒暑日相推。 今日始复来,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六载去还归畴昔家上京。 阡陌不移旧,恻怆多所悲,一觞聊可挥。 履历周故居。 常恐大化尽。 流幻百年中,有处特依依。 步步寻往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六载去还归。译文:还旧居拼音:魏晋
作者。常恐大化尽。流幻百年中。阡陌不移旧,这种破败景象的描象表明诗人对农村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一觞聊可挥。步步寻往迹,寒暑日相推,同时他还描写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自己生活的困顿,邑屋或时非:hái jiù jū朝代,恻怆多所悲,有处特依依,气力不及衰。今日始复来:诗人写到了故居的破败,邻老罕复遗:陶渊明畴昔家上京。拨置且莫念。履历周故居原文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家上京:家一作“居”  上京一作“上荆”六载:六一作“十”,指多年特:一作“时”相推:“推”一作“追”且莫:一作“旦暮”可挥:可一作“一”本诗对于陶渊明所作时间,旧址说法不一从“六载去还归”“恻怆多所悲”“邻老罕复遗”等句都可看出物是人非,作者心生悲凉的情感此为一怀旧诗,作者凄凉伤悲的情感处处可见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韩哲一_百度百科
一(11.7),男,原名韩同臣、韩宝华,回族,山东人。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当时设有)、上海市原副市长。党的八大代表,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日19时18分,韩哲一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韩哲一(11.7),男,原名韩同臣、韩宝华,回族,山东人。中共上
海市委原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上海市原副市长。
韩哲一是党的八大代表,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日19时1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8岁。
1931年,在黑龙江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10月,被派往苏联学习。
1933年 加入共青团。
1934年6月 在黑龙江被捕入狱,1937年6月出狱。
1938年8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边支队战地工作团团长,冀鲁豫区卫东地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濮县抗日县政府县长,边区工商局党组书记、监委,冀鲁豫区党委委员、经济部副部长、行署副主任。
1949年8月后,任委委员、省政府副主席。
1951年12月后,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6月后,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国家物资供应总局局长。
1960年10月后,任候补书记、书记兼经济委员会主任。
“”期间受到迫害。
1975年后,任上海市革委会计划统计组领导成员、工交组组长。
1977年8月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副市长。
1983年4月后,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8年4月后,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00年6月。[1]
韩哲一同志是实际主持工作的两位书记之一。尽管在上我们相差甚大,可是,由于韩哲一同志的作风朴实,平易近人,我们还是有零距离接触的。
按今人的想象,我们小干部在书记面前一定是左一个“韩书记”,右一个“韩书记”,叫个不停,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不仅是我,全机关五百号人都称他“同志”。因为中央有通知,党内一律称“同志”。作为书记的韩哲一同志特别注意这一点,谁要是称他“书记”了,他就给谁提个醒。因此,在华东局十多年都没有听说谁称呼他“书记”。在书记的带动下,也没有称部长为“部长”,没有称主任为“主任”的。
上下级之间称呼上的平等,无形之中强化了日常生活中实际上的平等。平等是集中群众智慧不可缺少的前提。《韩哲一生平》上称他是“经济战线上的卓越领导者”。这“卓越”源于他的平等待人。有了平等,他的左右手,他的部下便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干贡献出来。韩哲一是建设宝钢的奠基人之一。在要不要建宝钢,宝钢应当生产什么钢,宝钢应当采取哪些新技术、新工艺等问题上,他都平等地同各方面的人讨论,不仅同干部商量,还向老工人请教。宝钢炼钢,又炼人,始于韩哲一同志。
高干是抓大事的,可是一同志不仅办事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而且还把普通人的冷暖放在心上。韩哲一同志子女多,经济并不宽裕。可是,他的司机老郭、老吴,警卫小左、小顾,家里经济上有困难时,他总是千方百计予以资助。他关心周围的人,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
对认识的人他关心,对不认识的人他也关心。上世纪60年代初,韩哲一同志在扬州陪同下,走在田间小路上,突然从里走出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韩哲一同志见状,心情十分沉重,马上示意秘书给他点钱。当时最大的票面是伍元,秘书就拿出一张伍元的给那男子。胡宏说“太多了”。韩哲一同志说“不多”,说着又加了一元,说是让他“买件棉衣”。
韩哲一同志生病住院多年,同周围的医生、护士关系都很好。大家亲切地叫他“爷爷”,有什么心里话都喜欢对他讲。2009年的一天,他听说医生在为上海到安徽支教的查老师募捐。这事本来与病人无关,他却主动拿出了一千元。后来,他从这件事进一步生发开来,想到中国还有类似困难的师生,于是,捐出了自己的积蓄51万元,于2010年成立了“”,对在广西、云南等老、少、边、穷地区支教的高校师生给予资助和奖励,这极大地鼓舞、坚定了教授和研究生们把知识送到老、少、边、穷地区的决心和信心。
韩哲一同志在以书记身份教育我们时,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循循善诱。大概是1962年,他发现我们这些摇笔杆子的调查作风不深入,存在“捡到篮里便是菜”的毛病,便用讲故事的方式批评教育我们。他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支部队在夜行军时,三班的马褡子掉了。于是,就低声地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三班的马褡子掉了,后边的看到了捡起来。”结果传到后来变成“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后边的战士说:“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关我们什么事?”说到这里,韩哲一同志话锋一转,说:“你们千万不要听到‘司马懿的胡子掉了’就当回事。”他启发我们调查要“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听他这番话,我们如沐春风,深受教育。
大家知道,组织部门安排人事,要多方听取反映,包括老同志的意见。说实在的,有些老同志的举荐是恰当的,也有些老同志的举荐令人啼笑皆非。的一位领导说,他们在征求韩哲一同志意见时,他总是说:“我退下来了,就不举荐了。我说谁好,都是听身边的人说的。身边的人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确,还是听群众的吧!”这是何等朴实而又豁达的语言啊!领导是为群众服务的,谁适合当领导,群众最清楚。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韩老心中有群众,群众心中有韩老。正如《韩哲一生平》上说的,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无比敬重、敬仰和爱戴”。韩老走了,但他那些令人敬仰的精辟见解、感人事迹将永留人间。[2]
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
日,韩哲一同志拿出积蓄51万元,、、、等单位各出资50万元联合发起成立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基金会资金主要用于奖励上海立志去贫困地区、边疆和革命老区从教人员;资助上海教育扶贫公益项目;与有关机构开展合作交流。
日,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在大礼堂举行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基金会发放了该基金会成立以来首笔资助款—为在安徽砀山义务支教的老师发放资助款1万元。
为支持贫困教师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2010年10月,为韩哲一教育扶贫基金会捐款5万元。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日报到,―2日开会……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首页新书推荐
都市文脉――步步寻往迹 有处特依依
&&& 诗人陶渊明为眷恋其田园故居,曾有《还旧居》诗曰:“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虽然老人怀旧寻梦各有依依,我的“特依依”是旧作。我已虚废八十五岁,从十七岁喜见拙作竟能以铅印见报起,除明日黄花之作,均剪存为敝帚自珍。后来经历多次运动,此物似乎有点像“自供状”。在“文革”中更觉烫手,乃忍痛付之一炬,以绝后患。这“臭老九”自保之举,虽从未见诸交流,恐绝非鄙人独家之经历。然自改革开放伊始,当人们更加珍惜每一秒钟,努力要在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自由改变命运的新时代多做点工作时,也曾在报刊上频繁出现过一个感叹的呼唤词:“还我十年!”当然,时间倒流是不可能的。但在追忆过去,寻找往迹,以利再战中,也会有不少难以忘却和割舍的事物。对我来说,那些被我自S的旧作,还找得回来吗?
&&& 找旧作,首先是通过文友。以前为保护友情,而不敢或少通邮,如今曾天各一方的有了下落,如担任南京杂文学会会长的乐秀良,是在1943年“申报”馆公开招收“编辑生”从八百多名报考青年中仅录取5名,他录取了我未中,他进入副刊部后,因联系较多,友情日深,当时在顾家熙同志建议下,组织进步青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文出文、有诗出诗、出版了文艺刊物《文艺生活》,我为之写了一篇小说《流浪人》。为沉闷的“孤岛”添了一些阳光。但在政治、经济双重压力下,仅出了一期《创刊号》就夭折了。我知道这篇东西写得很幼稚,写的内容因时隔半个世纪也模糊了,但很想找到,但因印数少,是很难找到了。可是在通信中,秀良告诉我,是顾家熙告诉过他,其胞弟顾家干在《文学报》当编辑;可能存有孤本。
&&& 我找到顾家干的家是在1995年,家干的老伴原来是在“一二?一昆明”惨案中牺牲的四烈士之一于再的胞妹于庾梅,他们告诉我:这本刊物藏于用阳台改成的小书房的书橱上,书刊多得顶到了天花板……但答允我寻亲友中青年帮着找。找到会通知我。我又高兴又抱歉意,我对庾梅女士说:“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三日在上海玉佛寺举行的公祭于再烈士声势浩大的、由公祭转为全市游行示威活动,我不仅参加,还写了声援的文章,可惜也烧掉了。”
&&& 仅过了一周,于女士来电告诉我:“总算找到了,已代为复印,请速来取吧!”
&&& 当我面对俱已古稀之年的老夫妇,手捧半个世纪前的孤本时,让我熬不住留下了热泪,这薄仅三十页八开本海内孤本,他们不仅收藏要冒风险,还要逃过多少虫蛀鼠啮之难……常常是这样,旧作找到了,但自己的作品读来竟是如此幼稚浅薄,甚至难以卒读。所以应该说觅来的是似水年华的记录、白发相催的知音、生命一瞬间的历史……
&&& 一九九六年,上海图书馆合并了鸿英、合众、新闻报刊、科技等四家图书馆优势和图书,又在淮海路上建立了一座宏伟的综合性图书馆。不仅是硬件、软件上它的系统性电脑管理也赶上了国际水平,特别是《近代文献馆》内的微缩阅览设备,可把一个小胶卷内的资料放大二十倍后阅读和复印,容量是半年的报纸。原来只对对口专业及高级知识分子凭单位介绍信去检索,我一九九八年去时,已对社会开放,我有一个时期沉醉在这馆内,检索了从一九四一年起,我所有投稿过的报刊和文学刊物,找到了大部分旧作,它不是“还我十年”,而是“还我半个世纪”,是我个人的“大丰收”之年。
&&&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诗人,也是成果丰硕的的散文家袁鹰的创作生活、也是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他在《情满夜光杯》文中说:“抗战胜利后上海进步的舆论界,只有《新民报》和挂‘苏商’招牌的《时代日报》苦撑局面。”还有如复刊《救亡日报》改名《建国日报》只十二天,就被国民党查封的,都给我检索到了。
&&& 《建国日报》是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一日在上海复刊的。十月十九日是鲁迅逝世九周年,我的一篇习作《鲁迅与民主》是呼吁和阐说“抗战胜利,中国不实现真正的民主是无救的”,是经夏衍同志修改发刊的。能找到它是我最大的欣慰。因为它只在上海复刊十二天,这篇文章刊出后三天,又被国民党查封了。
&&& 挂苏商招牌的《时代日报》,国民党的审查魔手是伸不进去的,所以我在副刊《星空》和《新生》写得很多,敢于学习鲁迅曲笔讽喻当局、针砭时世。学鲁迅打落水狗的鞭子,打投降了还不解除武装的日寇及朋比为奸的汉奸。前面所说的,我声援“一二?一惨案”的杂文《暂无》就刊于《时代日报》日。
&&& 我这个初生之犊一直用笔名在横冲直撞,在抗日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底,在金陵东路一家染织厂发行所当文书时,亲眼目睹在市警察局黄浦分局门口发生的反动军警在光天化日下跪射枪杀平民百姓全过程,激于义愤拍下照相,还用真实姓名写下了《金陵东路惨案目睹记》送到《文汇报》,结果隔了一天竟在《新民晚报》副刊《十字街头》刊出,只是编者把我姓名中的一个“海”抽掉,这位编辑正是我们尊敬的柯灵同志。那时他在《文汇报》主持副刊工作和主编《读者的话》,又兼编《新民晚报》的《十字街头》,这是寄给《文汇报》却在《新民晚报》刊出的原因。我在文中把在“益友社”学习活动中所听到延安电台广播的:“我们不会忘记,今天是十二月一日,去年昆明的血迹还没有干,现在又看见了这样的不幸事件,这是什么世界!”也写了进去,他知道有风险,所以把我的署名中抽掉了一个字,完全是为了保护我这个只凭一股正义感而又缺乏斗争经验的稚嫩爱国青年。
&&& 据新民报前辈张林岚同志写的《新民晚报》四十年()》报史中《爆炸性的摊贩事件》一章的结束语中写道:“吴国桢见我报登出摊贩一死二伤的消息后,勒令我们报社交出摊贩尸首,交出撰稿人和编辑,否则报纸停刊。”一时声势汹汹,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我们以“英文《字林西报》《大美晚报》也有同样新闻”为理由,予以反驳。这位市长是有名的“亲美派”,当然不敢查究外国报纸,只得退让,但仍要我们刊登“更正”启事,以掩饰反动军警暴行。
&&& 在上图“近代资料馆”我复印了1946年12月份内全部有关“摊贩事件”的新闻报导和有关文章,但未找到这个“更正”启事。但在新闻版面的报屁股,找到了仅120字的《代邮》“程麟先生:发表于三日本报十字街头之《金陵东路惨案目睹记》文内所述受害者,市府极欲知其实情,以便救济,先生倘知其姓名去向,乞即通知本报,并望先生能来社一谈。各界人士有知金陵东路被害人姓名者,亦请以详情见告为感。编辑部启。”
&&& 这份邮件是发给我的,而我要在半个世纪后的1990年才从上图资料馆内看到。其实要是在当时就看到,也会发出赞叹的笑声的。因为编辑部并非真的在找我,而是柯灵同志在玩“障眼法”,是做给吴国桢市长等当局者看的。主要表明编辑部确实不知“程麟”为何许人,更不知道他在哪里。报社又怎能“交出撰稿人”呢?为了保护我,他真是煞费苦心。其实文章刊出后,他已经按我写上的通信处亲自来找到我,我和他就凭我的文章中写的:“……某外报的新闻记者(在场的新闻记者,只有这一位胆大可敬的正义外国记者,他把一个个杀人的场面都摄进了镜头)在枪弹如雨之下,喝住了一辆中国陆军军用卡车把(受伤)二人送入医院……”带我就近(今延安东路河南路近处)到“字林西报”和“大美晚报”去查照当天报纸的。看后,他心里有了底,安慰我说:“您可放心,报纸既刊登了来稿就应由我们负责,他们找不到你的!”
&&& 说真的,我一直不知道这位编辑是谁,要到1959年底被上海作家协会组织写作较勤的二十名业余作者参加“群众创作学习座谈会”,在老作家的关怀帮助下,努力提高写作水平,我有机会讲了这段经历,才让我知道,当年既在《文汇报》主持副刊并主编《读者的话》,又在《新民晚报》兼编《十字街头》,能挺身而出保护青年作者的,那一定是柯灵同志了。后来我又有机会委托《文学报》编辑庄稼同志将我深藏于内心几十年感激之情的一封信,转交给柯灵同志时,已经是1982年了。柯老很快在医院里给我复信说:“……你关于“摊贩事件”的文章,投寄《文汇报》,发表于《新民晚报》的《十字街头》,那就可以肯定是我经手的事了。当时类似这样的事很不少,我由于年迈,记忆力衰退,许多事当事人不提,都早已忘记,细节更难记忆。如果我们之间确实有过这一段因缘,那就作为我们生活经历中的一个小纪念吧。”
&&& 我总得创造一个机会,去当面向恩师道一声感激之情吧!弹指间又十年过去了,直到1999年的6月19人,我携着刚印好还散发出油墨香的旧作选集《半世情缘》,壮着胆子迳自去了柯老的家,我想:疾驰的岁月已过半个世纪,仅有一面之缘,老人肯定记不起我,好在带去敬呈的书中,就有他亲笔写的信的影印……来开门的是柯老的老伴陈国容老太,当我呈上说:“我是程海麟来拜访柯老。”老太一看书署名,很惊喜的说:“哎呀!您就是海麟!请进,柯老正醒着哩!”喔,我想到了,原来正在前一天,新民晚报“夜光杯”上,正刊出我的一篇很短小文章《老人出书》,讲的是文化名人夏丐尊的爱孙夏弘宁出书经历。而这本《弘宁写作集》正是柯老写的序,很显然,两位老人是看过晚报,所以对我的贸然造访是高兴的。
&&& 当我坐下,这位慈祥的长者微笑地凝视我后,就翻开《半世情缘》有书签夹着的一页,看到了他当年的亲笔信后亲切地说了:“您就是陈海麟呵!”我听了立刻感到一阵热血沸腾,他老人家想起我这个当年稚气未脱、横冲直撞的小犊了,嗫嗫嚅讲了些感激话时,他的夫人就提示我:“你说的声音大些,他耳背……”这话提醒了我,终于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发自内心的,千句合并成一句,高声说:“恩师,您还记得我吗?当年如果您不把我名字中间的‘海’字删去,我可能就不可能今天站在您的面前了……”很自然地深深地向他老人家鞠了一个躬,这时我止不住流下了热泪……
&&& 我那年已经75岁了,但柯老慈爱地握住我的手,那么亲切地说:“您年纪还不算大,要坚持写呵!”这些年,我的笔是没停过,但总感到写得很肤浅,但一定听柯老的勉励和叮嘱,要契而不舍多学习、多深入生活、要多写。也就在此后不久,以柯老的叮咛为动力,不顾年老力衰,向上海作家协会我心目中的“家”提出加入作协的申请,终以蒙作协于新千年的日批复接纳我为会员。
&&& 可是令我伤感的是,日我是圆了盼望半个多世纪的梦,能够当面向柯老鞠躬致谢,但仅隔一年,又是6月19日,我的恩师,煮字一生,俯仰无愧的我国文坛大家柯灵同志却溘然长逝了。虽然我一生只仰视过他二次,中间间隔53年,但当年他安慰我的话,和如今他鼓励我的话,我会永远铭记,会努力去做的,今年离开他的逝世又过去了八年多,但他永远是中国文坛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山。恩师没有离开我们,他永远活在我们后辈人的心中。
&&& 寻旧作,同时也会寻到更有意义上的收获。因为每一篇可以看成是一个脚印,就会清晰地看到自己走过道路的轨迹,可以寻思、也可以反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敝帚自珍”。我满怀感激地从中体验到了前辈作家的关爱和教育,鼓舞了自信,也提高了修养而处事谨慎、更要永葆朝气,永远敢于面对新的挑战而不停学习和耕耘。
&&& 我深信,很多同志会有和我一样的经历,会走过更艰难的路和有着更曲折的故事。
&&&& (《上海作家》2009年第二期 程海麟&)
选稿:峻岭 &来源:上海作家 &作者:程海麟 & &&&&&&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666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