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存储市场竞争激烈,浪潮存储服务器是如何突围的?

中国企业出海已不是新鲜事,从被称为“非洲之王”的传音控股公司,到估值突破千亿美元的SHEIN,再到全球下载量最高的TikTok[1],国产厂商的全球化战略布局从未停歇出海主力也从传统的服装鞋帽扩展到互联网、家电、家电、汽车等领域,扩展到更多元、高附加值的行业。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累计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20.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3倍。 中国汽车出口进入高速公路,其中新能源汽车是重要的增长点,相关厂商出海势头迅猛。 以比亚迪为例,2022年9月8日,与泰国WHA伟华集团大众有限公司签署土地认购、建厂协议,计划在泰国建设东南亚首家电动汽车制造厂,预计年产能15万辆[2]。 此外,尼奥、小鹏等汽车制造商的新势力在“计划2025年停止销售燃油车”的挪威出海后首次入选,一汽、吉利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产品线也积极“抢夺”欧洲市场,成为全球事实上,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游戏、手机、智能家电等多个领域的参与者也在加速开拓全球范围的蓝海市场,出海浪潮势不可挡。

1、出海已成为企业开拓新发展曲线的“必选项”。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互联网流量不断增加,国内部分市场趋于饱和,出海成为企业寻求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布局。 以游戏行业为例,伽马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主开发游戏的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80.13亿美元,同比增收25.63亿美元,增量已经超过国内市场。 海外业务已经成为中国游戏企业盈利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1年,三七互娱在国内业务收益率同比下降6.7%的情况下,海外业务收益率上升122.9%,保持了整体业绩的稳定增长。 腾讯、中国旅游等企业海外游戏业务增速也呈现强劲势头,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海外市场寻找新动力的不仅是国内市场遭遇瓶颈的企业,稳步发展的企业也是出海可持续经营的关键。 随着体量和规模的增加,如何通过创新变革实现持续盈利显得尤为重要,广阔的海外市场是国内企业开辟新增长曲线的关键。 各新能源车企在外观、性能、能耗、智能APP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后,似乎正在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找企业的第二条成长曲线。 当然,除了自身优秀的技术、服务、产品等有力支持外,一些优秀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欧洲碳排放政策持续趋严,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也在加大。 例如,挪威出台了电动汽车增值税免征25%、进口关税及道路税免征等激励政策,德国计划提高电动汽车购买补贴,延长补贴期限。 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持,健全海外仓储加速布局、跨境支付、SaaS建站等出国工具,可以为厂商拓展海外业务提供强大支撑。 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全球市场,海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根据Meltwater的数据,2021年1-10月,海外各社交媒体上提及“中国制造”相关关键词的帖子总数达到1.78万人,比去年同期上升34.1%。 同时,国产品牌的信誉度也在提高。 益普索《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品牌信任指数比2019年上升6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 海外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逐渐提升,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

图1.1 2019年vs 2021年各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变化受益于“走出去”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日益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正在涌动。 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部分行业趋于饱和,推动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寻求进一步扩张,探索海外未饱和市场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从“期权”变成“必需期权”。

2、出海趋势: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拥抱出海后,中国企业面临着下一个难题。 也就是说,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 回顾中国企业的航海历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OEM到ODM和OBM,制造商的航海模式、路径和目标都在悄然改变。 “高性价比、高生产率”已不再是竞争的关键,中国企业出海从“产品”走向“品牌”。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微笑曲线”的底部向两端渗透,短期利润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打造品牌价值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诉求。 “品牌走出去”是技术精益求精、转型升级、目标升级,是企业获得海外消费者关注、认同和信任的关键。 而在中国企业从“产品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从“量”向“质”转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诚信缺失导致的诸多系列困境。 具体来看,一是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中国品牌整体信任度依然较低。 二是营销作为品牌是建立用户信任的重要工具,成本不断上升;三是品牌对当地市场、消费者等了解不深,在开拓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像国内市场一样迅速俘获消费者的心,与用户的通信目前,中国还处于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在国际市场上,一些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印象还停留在“低价批量生产”。 《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品牌信任指数较2019年大幅上升,但总体仍处于低位,与德、美、日等国品牌相比,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较低。 刻板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企业从“产品走出去”转向“品牌走出去”的进程。 除了刻板印象,营销成本的上升也是中国企业出海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 营销是构建品牌认知,建立用户信任,最终促进企业收益增长的重要措施。 当前,受企业走出去竞争加剧、消费者心理状态和行为偏好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的推广价格不断上涨。 以亚马逊为例,根据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2021年12月亚马逊美国站的广告价格达到1.33美元/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7%。 这可能会使企业花费更多的营销成本,但营销效果并没有按比例增加。 在与国内完全不同的营销环境下,以低成本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已成为国外企业品牌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另外,各国的语言、文化、消费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人们的定位、产品内容、价格策略、渠道选择、企业形象等品牌定位问题成为企业出海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境。 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品牌定位就会出现偏差,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品牌信任挑战,影响盈利能力。 以中国最大的火锅品牌海底捞为例,分拆上市公司特海国际已进入四大洲11个国家,但至今未实现盈利[3]。 主要原因是国内和国外的饮食文化存在差异,符合国民口味的产品进入美国、英国等市场时,无法像国内那样迅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因此,对于国外品牌来说,其面临的是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一个与国内市场完全不同的文化习俗、营销传播、法律法规等环境,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使企业陷入信任危机。 如何摆脱刻板印象、降低营销成本、建立产品与市场的匹配是走出去企业构建品牌价值、加快品牌突围的重点问题。

3、品牌航海制胜关键:建立信任,赢得消费者“安全感”,结合数据洞察和各大航海企业应对品牌危机的经验。 36氪研究院认为,获得市场信任是应对这些企业航海系列问题的关键。 品牌获得信誉不仅意味着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而且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容忍度,降低试错成本,为品牌的远航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研究表明,只有消费者对品牌有较高的信任度和认同感时,才会向品牌支付较高的溢价。 以锚创新( Anker )为例,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高端、奢侈品智能配件、智能硬件,新潮设计,成为欧美日本市场销售的海外品牌,《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 安克创新已经处于品牌理想状态下的正向循环。 对品牌信任贡献较高的溢价支撑了品牌持续建设投资,高效精准的投资不断巩固品牌地位,不断增强消费者信任。 其财务业绩也支撑着这个判断。 在同样的技术规格下,安克品牌的产品售价远高于其他品牌,毛利率也长期保持在35%以上,但行业平均水平还不到30%。 其营收正在大幅度增加,2021年安克创新全球营收达到125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4.5%。 同时全球整体销售费用率从2017年的33.4%下降到2022年上半年的20.5%。 这也与益普索的调查结果一致。 ——“信誉度对品牌营销、购买和产品使用有很大影响”。 具体来说,消费者信任度越高,越能记住并相信广告内容,愿意为产品或服务支付溢价,使用产品或服务获得良好体验的比例也越高(参照图3.1 )。

图3.1除了信誉度对品牌的影响外,益普索还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非常靠谱”的企业在出现负面新闻时,都愿意给企业“新机会”。 这意味着人们不会马上相信负面新闻,而是寻求更多的信息反复验证。 调查数据显示,在收到1-2条企业负面信息后,57%的人决定相信负面信息。 完成消费者和信赖构筑的品牌在以同样的频率收到负面信息后,只有25%的人会相信。 信任是“对持续积极行为的期待”,既包括对品牌过去和现在做法的肯定,也包括对未来消费者和品牌行为的预判。 只有消费者对品牌有信心,才能持续关注支持、购买等行为,信任已成为品牌的重要核心资产之一。 既然信任如此重要,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产生信任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产生信任的驱动因素包括15个指标,从重要性到重要性依次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以公平和道德的方式做生意”、“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有魅力的雇主”、“对环境负责”

图3.2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驱动因素TOP 5“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的权重达到13.7%,是所有指标中最高的,成为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信任的首要驱动因素。 从产品中提高质量是品牌赢得消费者信任的立身之本,而提高科技含量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变固有形象的有效途径。 益索通过构建中国品牌的全球信任指数,技术驱动的消费类智能设备和智能家电的海外发展品牌在“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方面远远优于其他行业,消费类智能设备品牌也在“信任指数”、“购买/使用意愿”方面全面

图3.3综合体现中国品牌信任指数、熟悉程度以及购买/使用意愿的华为、vivo、小米等品牌凭借科技和产品率先突破了中国产品低质量的形象束缚,获得了海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在《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总排名中名列前茅在家电领域,也出现了海信等将质量作为“企业军规”来管理的品牌。 从产品质量到制造升级、产业高端化,海信把对质量的理解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以122[4]的高信任指数排名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总排名第六。 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严格实践ESG也成为赢得国外消费者信任的核心推动因素。 ESG主要包括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一些国外品牌将ESG提升到了战略层面。 2021年12月,作为跨境快时尚领域的标杆品牌,SHEIN任命了全球ESG负责人,以应对因部分工厂不符合环保标准、工人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福利等问题[5]引起的ESG相关争议从具体细分来看,社会责任已成为ESG中最受海外消费者关注的指标。 益普索全球ESG偏好调查显示,38%的消费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更重要,认为环境保护和公司治理更重要,这一比例分别为36%和26%。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保障性别平等、鼓励员工多元化、支持地方社区、支持公益事业等。 益普索的跟踪调查显示,“积极关注和支持当地社区”已经成为所有中国海外品牌的短板(见图3.4 )。

图3.4 2021年我国各行业品牌形象表现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仅次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对品牌在海外消费者信任构建的影响逐渐增加。 益索调查显示,全球平均约七成的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表示担忧,环境保护对品牌信任的影响程度高于纳税。 因此,研究进入海外市场的当地环境标准和法规,在产品上标注明确的安全、环保标志等措施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信誉度。 在公司治理方面,信息安全和当地工厂的建设备受国外消费者的关注。 随着全球互联网普及率上升到2022年初的62.5%,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根据《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的报告,在重视个人主义的发达市场中,信息安全成为消费者的最高需求。 设立当地工厂可以解决产品价格、跨境物流、售后服务、塑造雇主形象四大难题,提高品牌信誉度。 从实务层面看,信任不是由上述因素简单合成的,建立品牌信任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声誉金字塔中,消费者支持性行为的发展顺序是知道熟悉喜欢信任。 应对发展路径,中国品牌可以通过“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传播-品牌运营”的“四步走”构建形象,有效促进从“知”到“信”的跨越。 明确品牌定位是建立信任感的第一步,需要通过市场研究和消费者洞察细分市场前景,优化产品组合,定位用户群体,洞察需求变化,最终确认品牌定位,挖掘成长机会。 第二步是进行品牌塑造,找到构建影响力的有效路径,构建指向信任的逻辑。 可以从产品/服务导向和社会责任导向组织多个有效的宣传故事,其中ESG相关叙事方式效果最为明显(见图3.5 )。

图3.5整个海外的市场宣传故事线最后利用品牌传播和品牌运营工具,不断提高与消费者的信誉度。 在营销渠道上,通过全球社交媒体和区域传统联盟客户、网联、移动APP、社交媒体网络、品牌大使等有机配合进行本地营销,使传播效果加倍在销售渠道上,布局区域电商是出海的首选,但随着品牌力的增加,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形成可持续的信任,必须根据行业特点构建当地线下渠道。 同时,做好品牌监控和危机管理,有利于不断优化品牌战略,提高信任建立的效率。 TCL在北美市场的成功营销离不开“四步走”方法论的具体实践。 一是寻找北美年轻用户方便吃新东西、喜欢4K分辨率的特点,将品牌确立为面向年轻群体的新品牌,以价格低廉的4K电视为主要突破点。 二是通过与好莱坞电影、NBA活动、脱口秀等的联合营销,在北美市场开展家电回收拆解项目,利用AWS云服务应对隐私合规性和数据问题等一系列举措三是与当地运营商合作,与亚马逊开展“黑色星期五”促销,积极拓展百思买等其他电子商务渠道。 四、针对年轻用户群体,TCL在流媒体Roku平台投放广告成功上线沃尔玛、Costco、山姆会员店等渠道,成为北美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四步走”方法论看似简单,但出海企业面临的现实往往很复杂。 由于世界各地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出海企业建立信任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基于此,与具备全球用户数据洞察能力和战略制定能力的机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出海企业规避法律法规风险,中期注重真实调查数据和洞察分析,有效制定品牌信任战略和本地化路径面对世界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中国企业的出海浪潮已经势不可挡。 只有扬起可靠的风帆,品牌出海的巨轮才能远航。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客观数据、经验总结、营销运营等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将扬起信任的风帆,在波涛汹涌的全球市场中风雨无阻、随波逐流

图3.6 2021年中国品牌全球信任指数排名

  近日,国际数据咨询公司IDC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1上半年跟踪》报告(以下简称“IDC报告”)新鲜出炉。数据显示,中国公有云(IaaS/PaaS/SaaS)整体市场规模已达123.1亿美元,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位列前三,市场份额占六成。中国电信天翼云紧随其后,位列第四。另一家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市场2021年第二季度报告》(以下简称“Canalys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位列中国云计算市场第四位。而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2021中国云计算市场研究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赛迪顾问报告”)则是把浪潮排在了第四。进入云计算下半场,中国第四朵云究竟会花落谁家?

  头部市场“铁三角”地位已难撼动

  综合分析各大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可见,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这个“铁三角”组合已经在中国云市场形成了合围之势,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优势地位愈发巩固。

  作为中国云计算龙头,阿里云无论是在云计算能力、云服务产品、财务营收等方面皆表现优异。Gartner数据显示,在全球云厂商市场份额排名中,阿里云位列全球第三,亚太第一,且市场份额连续五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作为国内唯一入选的云厂商,阿里云在计算大类中以92.3%的高得分率拿下全球第一,并且刷新了该项目的历史最佳成绩,在存储和IaaS基础能力大类中也位列全球第二。此外,根据IDC报告,2021上半年阿里云IaaS+PaaS收入为231.5亿元,腾讯云和华为云收入则分别为68.5亿元、66.6亿元。阿里云的收入已高出其他两家两倍以上,先发优势进一步拉大。

  腾讯云与华为云则是在“榜眼”和“探花”的位置上展开了胶着的“拉锯战”。从各方统计的市场份额来看,二者不相上下;从业务重点来看,腾讯云更多聚焦于金融科技、视频云、效率办公SaaS工具等业务,华为云则是聚焦在政务云、ICT集成服务等业务领域。

  综合来看,“铁三角”云业务各具特色,优势地位已经很难再被动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赵小兵评论称,这三大巨头将成为中国数字化主战场上的大平台公司,其他云计算企业没有与之比肩的基因和立足点。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总编审朱幼平表示,我国云市场很可能形成“3A格局”。其他厂商最好向高端、专业、私有云方向布局,不与这三大巨头正面竞争也能获得一席之地。

  百度智能云有望借助AI突围

  在头部市场“铁三角”地位逐渐巩固的同时,其他选手对于“第四朵云”的竞争已趋向白热化。其中,百度智能云的突围势头尤为明显。据Canalys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凭借8.4%的市场份额在2021年第二季度名列第四,营收同比增速为71%,不仅高于整个市场的增速,也高于四大巨头的总体增长率。业内不少专家表示看好百度成为中国“第四朵云”。

  AI是百度智能云最为显著也最具特色的标签。北京计算机学会数字经济专委会秘书长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百度智能云发力于其长期聚焦的人工智能领域,将AI算力、算法和开放平台、云服务相结合。以“云智一体”打出差异化特色,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等领域形成了新生竞争力。但也有观点认为,百度智能云无论从生态建设、能力建设、市场认可度等各方面来看都有很大提升空间,要争做“第四朵云”还需不断加快追赶步伐。

  运营商、IT厂商凭借政务云优势崛起

  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之外,运营商阵营在云计算领域的快速崛起颇为亮眼。2021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天翼云、移动云收入同比增长翻倍,联通沃云营收同比提升54.1%。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评论称:“随着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安全战略地位越来越高,运营商在云计算领域崛起指日可待。”

  “自主研发”“云网一体”是运营商阵营亮出的“王牌”。华为数据中心高级营销经理马丽君指出,电信运营商在基础设施、客户渠道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现已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东吴证券分析师侯宾认为,运营商们的“国家队”背景具备公信力,在大客户市场受到欢迎。尤其在近期网络与数据安全监管趋严情况下,运营商的安全能力备受看好。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相较于早早开始跑马圈地的互联网厂商,运营商在核心技术、专业性、软件及应用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实际上,聚焦政务云的不止是传统运营商。凭借行业端长期积累的技术、产品、客户资源,浪潮、曙光等大型IT厂商同样具备一较高下的竞争优势。区别于其他玩家,IT厂商在政务与行业双侧优势加持下,同样希望在下半场挤进前四。

  新生代“选手”有特色

  字节跳动、青云科技等新生代选手也加入到了“第四朵云”的争夺战中。虽然“字节云”从未被字节跳动承认过,却经常活跃在圈内热门话题中。“字节跳动自身的业务发展就有非常大的云服务需求,这个体量的互联网企业往往都会选择自己开发云服务平台。”王娟分析称,“字节跳动的发展一直都带着弯道超车的色彩,但这种一蹴而就的发展模式在云服务领域并不受到主流用户的青睐,还是应该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尝试以不同类型的云服务寻找机遇,以特色化、差异化争取市场认可。”

  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混合云企业,青云科技走的就是一条特色化的道路,专注于技术与服务的创新。日前,青云科技宣布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升级,并发布了系列云原生产品。青云科技副总裁林源表示:“巨头的逻辑是让自己的闭环生态更稳健,而青云科技在商业上的准则是‘有边界感’。传统行业并非‘赢者通吃’。我们不做应用,不做终端设备,专注在自己的领域上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让其他合作伙伴能够基于青云平台一起为客户服务。”

  海外厂商靠“出海”

  在国际市场遥遥领先的AWS对中国云市场虎视眈眈。AWS今年正式发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中国业务战略:帮助中国客户深耕本地,帮助海外客户根植中国,帮助中国客户成功出海。其中后两项是AWS的传统优势业务,第一项则是其增长空间,也是将与国内头部云厂商正面对决的领域。

  AWS正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实际上,国内市场对AWS的期待值也很高。AWS大中华区云服务产品管理总经理顾凡称,中国市场已经成为AWS很多核心服务功能首发的区域之一。AWS源源不断地发布新服务,对中国企业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不止是AWS,微软也动作连连,一边宣布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云服务的投入,通过与世纪互联合作新增在华数据中心区域,并计划于2022年春季将中国第五个微软智能云区域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另一边果断换帅,由出生于中国沈阳的前高通全球副总裁侯阳担任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释放出大力拓展中国云市场的信号。

  此外,不同于国内头部厂商增速放缓,AWS、微软、谷歌等海外云厂商强劲的增长势头也给国内云厂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受限于服务本土化能力、数据安全合规等问题的限制,海外云服务商想要在中国云市场取得优势并不容易。

  张毅指出:“他们更多的机会在于帮助中国客户出海。国际巨头本身拥有更为成熟的技术架构和运营经验,在跨境业务方面很有优势的。”这一点在AWS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报告指出,AWS在中国云服务市场的占比一跃从第五攀升至第二,仅次于阿里云。

  哪些方向将成突围关键?

  云计算下半场,从底层产品技术到平台服务,再到面向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中国云市场的竞争正在不断升级,要脱颖而出必须快速找出适合自己的突围之路。

  从技术维度出发,Forrester研究表明,云原生是下一代云平台的核心。一方面,容器、Kubernetes、微服务、服务网格、无服务器计算、低代码等云原生关键技术将加速企业技术架构的现代化;另一方面,K8s也将作为平台基础,不仅推动云平台面向包括公有云、私有云、边缘云在内的分布式架构演进,而且在混合云与多云环境下,推动基础架构的计算多样性以及包括数据库、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在内的新兴技术体系的软硬件平台化创新。

  Forrester首席分析师戴鲲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何帮助企业简化存量/遗留系统的云上现代化进程、如何通过面向细分行业场景的场景化服务化能力适配企业的特定业务需求、如何构建差异化的软硬件生态体系加速赋能合作伙伴、如何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转型适配技术协同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平衡区域性本土需求与国际化产品发展,将成为云计算厂商面临的五大主要挑战。”

  从能力建设来看,云计算领域的竞争焦点已不再是基础设施的延展,而是综合云平台能力的竞争。IDC企业级研究部助理研究总监刘丽辉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多样化云服务能力和关键技术能力的打造、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巨额投入与业务盈利压力之间的平衡是云厂商共同面临的全新挑战。”

  在她看来,云厂商应充分把握政策引导、云部署需求爆发、云计算应用从互联网行业向政企行业纵深渗透,以及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在内的IT市场生态全面转向云等重要机会点,从技术领先(保证大规模基础云的构建和持续运营)、服务领先(保证大规模业务的连续性稳定性,能够提供快速的客户响应、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生态扩展(汇聚足够的产品技术生态、产业客户生态和服务交付生态)三大关键维度去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与水平。

  “其实究竟谁能成为‘第四朵云’并不重要。”张毅认为,“随着国内数字化转型加速,云计算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对于这个赛道上的每一家企业而言都是有机会的,但是竞争也会异常激烈。重要的是找准自身定位,培养持续成长性。”

  赵小兵也表示:“云计算是万亿元级的市场,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假设云计算巨头都能以开放的心态去搭建一个云生态,那么国内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也许会大大提速。”(记者 宋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浪潮存储服务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