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质分子都是由两个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构成的吗?(不包括直接由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构成的元素物质)

九年级的化学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的化学知识点的详细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的化学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1

  1、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 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 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 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 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 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 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 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8.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第一文库网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 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 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4. 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25. 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2 )2 )8 )2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 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 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30. 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 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

  32.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 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 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36.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37.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做此实验时,应预先在瓶底放水或细砂,原因是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8. 磷在氧气中燃烧,呈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白烟。烟是固体。

  39. 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40. 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1)氯酸钾(白)和二氧化锰(黑)的混合物;

  (2)高锰酸钾;其中在反应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41.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2. 氢气的用途有(1)冶炼金属(还原性);(2)焊接金属(可燃性);(3)探空气球(比空气轻)。

  43. 实验室制取氢气所选用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

  44.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

  45. 在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

  46. 所学物质中为黑色的是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

  47. 用墨书写的字画常年不褪色,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48. 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49.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钙CaCO3。

  50. 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碳CO中毒。

  51. 为了证明某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应滴加稀盐酸。

  52. 假酒可导致人失明,甚至死亡,假酒中含有甲醇。

  53. 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54. 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5. 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逐渐变硬的原因是由于石灰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56. 硫酸铜晶体的俗称是蓝矾或胆矾。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钠的俗称是纯碱。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

  57. 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58. 可以用酒精灯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

  59. 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应伸入试管中。

  60. CO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

  61. 收集气体应用集气瓶;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量筒;溶解较多固体时应用烧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应使用镊子。加热时常用酒精灯。

  62. 氧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氢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

  63. 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进行操作时,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原因是排净试管中的空气,防止混合气体加热时爆炸。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氢气,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

  64. 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65.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6. 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口复燃。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燃着木条在集气瓶口熄灭。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 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它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金属、非金属,某些化合物等)发生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1)工业制氧气:物理变化。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②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注意: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固定装置―加热―收集氧气――(排水法收集时从水槽中取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木条复燃,说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能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来灭火。

  (2)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CO2+H2O=H2CO3,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受热容易

  (1)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与制造汽水、纯碱、化肥等。

  (2)“干冰”用与人工降雨。

  (3)液态二氧化碳用与灭火。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

  且密度又比空气大,能使物体跟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常用灭火器种类: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液态CO2灭火器。

  (4)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4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起反应制得。

  ① 不能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使制得的CO2不纯。

  ② 不能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反应生成的CaCO3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

  石)表面,使反应难以进行。

  ③ 不能直接用CaCO3粉末,因为反应速度太快,不适宜实验室制取气体。

  (2)反应装置:前面已学过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思路,由于

  实验室制CO2为“固十液”不加热型,因此,其发生装置与制H2相同。

  (3)收集方法:CO2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一般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火焰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组成我们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50多种。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它们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

  (2)在人体中,除碳、氢、氧、氮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元素都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元素,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如钙、磷、钾等;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碘等。

  虽然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元素总量不超过人体质量的4%,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却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缝康,而且有的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人体由50多中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中,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水、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C.H.O.N]和无机盐

  (1)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台物,简称有机物。如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乙醇、葡萄糖、蛋白质、淀粉等都是有机物。

  ①多数有机物都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②多数有机物受热易分解,目容易燃烧。燃烧产物有CO2和水,表明有机物一般都含有碳和氢元素。在有机物中,碳原子不仅可以和氢、氧、氮等原子直接结合,而且碳原子之间还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碳链或碳环。

  ③绝大多数有机物是非导电体,熔点和沸点都较低。

  (2)有机合成材料:

  ①有机高分子化台物制成的材料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②有机高分子材料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3)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②热塑性和热固性;

  (4)合成材料:合成材料品种很多.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

  ⑴纯金属:如铁、铜、铝等,自然界中存在少数性质不活泼的金属单质如金、银等。 它们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热和电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⑵合金:①合金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②钢铁是应用最广泛的合金;③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金属材料;④因为合金的强度、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所以使合金更容易适合于不同的用途。

  2.金属的化学性质:

  ⑴与氧气反应: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的质量总和相等。

  2、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质量总和”对反应物来讲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必须抓住“五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 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宏观元素种类不变

  五个一定不变原子数目不变

  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两个一定改变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两个原则。书写步骤为“一写、二配、三注”。灵活运用最小公倍数法、奇变偶数法和观察法等配平。

  (2)按题设要求完成化学方程式或补充化学式,判断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化学式。

  (3)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判断时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一看化学式是否正确,二看是否配平,三看反应条件是否标注,四看气体、沉淀是否按要求标注“↑”和“↓”。

  九年级的化学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2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 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 颜色 、状态 、 气味 、 硬度 、 密度 、 熔点 、 沸点 等;物质必须通过 化学变化 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 可燃性 氧化性 、 还原性 、 毒性 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 盖满试管底部 ,液体取 1

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知识化的过程是一个被概念化的过程,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个机器的过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1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

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

(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2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1.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H 2H: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8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3

考点9 元素周期表简介

原子序数———— 8 O————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氧 ———— 元素名称

16.00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考点10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相关: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提供了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老师的教学有帮助!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第三单元课题2

  设计思想:首先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目标性及科学性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性教学[1]情景,认定教学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在固有知识基础上,经过阅读、思考、假设、推断、讨论、交流、测评、反思等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学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并逐步培养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以及分析与推理能力。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想象能力,以及分析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五字”教学法

  教学准备:烧杯、量筒、酒精灯、品红、浓氨水、酒精、蒸馏水、小黑板或投影仪或多媒体(相关例题与课堂练习题)、课堂教学测评试题等。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1(分层提出问题,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1、[引入置疑1]我们在小学学过中国古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咏梅》,那位同学还记得?(墙角数只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王安石为什么能够“遥”闻梅花“暗香来”?

  2、[联系生疑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

  3、[实验生疑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如教材图3-5所示),静置,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1(学生按问题进行思考、阅读、讨论、探究、交流学习活动;教师全面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讨论,收集探究情况,参与差生[4]活动。)

  (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实验并独立思考;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一般以前后双桌四人为一组)讨论探究和交流;

  (3)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4)学生讨论交流预计略。

  辨析点拨,引导探究1(教师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究、交流时,一方面关注倾听学生言论并鼓励和参与差生活动。另一方面要适时帮助学生科学辨析探讨结论,及时对问题的“结点”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正确思维与科学探究。)

  1、教师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我们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原子很小。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3、引导学生观看如教材图3-6、图3-7(可以多媒体展示)内容,进一步设问:观看后有何启示?

  4、梅花中含有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等具有芳香的化学成分,它们都由分子构成。水、品红分别是由水分子与品红分子构成;水的减少、品红的扩散、王安石“遥”闻梅花的“暗香”等现象都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推写结论,共同认定1(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阅读思考、实验探究与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精巧点拨与科学指导,促使学生初步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重要的结论推写与认定,按教学实际随时进行。)

  1、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直接看不见);

  3、分子、原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2

  1、[实验生疑2]向盛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呈何种颜色?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漫漫递加浓氨水,有何现象发生?

  (2)将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A、C两个小烧杯(如下图所示)。有何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哪些问题?

  2、[实验生疑3]给甲、乙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约30mL水,将甲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同时向两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甲、乙两只烧杯中的现象有何区别?说明什么问题?

  3、[实验生疑4]将 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体积――20mL(填>、<、=)?说明什么问题?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2

  (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实验并独立思考;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和交流;

  (3)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4)学生讨论交流预计略。

  辨析点拨,引导探究2

  1、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这是氨水的一种重要的化学性质;

  2、氨水分子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分子能保持氨水的化学性质,其它物质的分子同氨水分子一样。这是分子同其它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最本质的区别;

  3、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的现象:1L核桃与1L芝麻混合体积能达到2L吗?原因是核桃之间有间隔,一些芝麻分散到核桃的间隙之中。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也有间隔。

  推写结论,共同认定2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的运动与外部温度条件有关。物质受热温度升高,物质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反之,分子运动速率降低。

  3、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也一样);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3

  1、[联系生疑2]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引入置疑2]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有别于其它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本质特征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那么原子有什么区别于其它粒子的本质特征呢?

  3、[观察生疑1]观察如教材图3-10所示几种分子模型(多媒体投影示出),你有什么发现?

  4、[观察生疑2]观察如教材图3-11、图3-12及图3-13所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变化示意图(多媒体投影示出),你有那些发现?

  5、[引入置疑3]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现象吗?你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分解现象吗?

  6、[引入置疑4]你能用分子观点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吗?你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吗?

  7、[引入置疑5]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说明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吗?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3

  (1)学生阅读问题;

  (2)学生阅读教材P50页相关内容并进行独立思考;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和交流;

  (4)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5)学生讨论交流预计略。

  辨析点拨,引导探究3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原子→新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推写结论,共同认定3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联  系:分子由原子构成;

  (3)区  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分;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本身未发生改变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变成别的分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4、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课堂练习,评价反思(教师分发课堂教学测评题,学生当堂练习,当堂交换批阅与评价。教师关注典型问题与共性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及时纠正并认真反思。整节课堂教学测评可与各“小五字”教学测评结合起来进行。)

  1、学生练习(习题附后)略;

  2、学习评价(包括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及教师评价等)略;

  4、教师反思: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思考为主线,以教师启发疑问与精巧点拨为支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度。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牢牢抓住学生思考,教学求本务实,教学效果良好。

  附一:课堂教学测评题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5分×10=50分)

  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3、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4、分子由原子构成,因此分子比原子大;

  5、水沸腾后我们能看到“水蒸汽”,“水蒸汽”就是水分子;

  6、由分子构成的混合物中,各分子都保持自身的化学性质;

  7、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8、水由气态变为液态体积减小,是因为水分子本身体积减小了;

  9、水分子可以表示为H2O,过氧化氢分子可以表示为H2O2,由此可见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

  10、物质A燃烧后生成物质B,A、B中都含有微粒X,则微粒X一定是原子;

  二、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0分×5=50分)

  1、雨后天晴出现“白雾”;

  2、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3、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晾在阴凉、背风处容易干;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三态”变化;

  5、解释古代诗人王安石“遥”闻梅花“暗香来”;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钠的相对原子质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