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字与什么字是唯一的意思?

很多人说世界上最恐怖的字是死和穷,但要我来说的话是“卯”,你可能会说卯有什么恐怖的,它不是用来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吗?诚然如今的卯的确是这个意思,然而我要说的却是它最开始的意思,那它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答案要追溯到殷商时期,这三片甲骨文是从殷墟中出土的,我们从注释中可以看见,上面一再提到了卯和羌两个字,而它们后面又都跟着多少牛等字眼,最后再让我们来看卯字形状。像不像把一个东西一分为二的样子,没错这里一分为二的并不是什么东西,而是活生生的人,即卯的本意是从中切开的意思。因此我们将上面的甲骨文翻译过来就是,将一定数量的人和牛对半切开。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人怎么会像牲畜一样被屠宰切分,那是因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极其残忍而宏大的文明,那就是殷商。世人皆知商纣王因为残暴昏庸,被周武王姬发讨伐,然而商朝灭亡的真相远不止是一句简单的残暴昏庸能概括的,这张图是1999年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甗,但这青铜甗里还装着一样东西,那就是一颗煮熟的人头。然而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只认为这是无意间滚落进去的,然而经过一番研究表明,这颗人头的主人是一位15岁的少女,并且根据她牙齿残留的锶元素和磨损来看,她是安徽六安人,并且结合她牙齿磨损来看,她还是经常吃肉的人,而在三千多年前能经常吃肉的人,必然是贵族阶层。而专家们最后发现这颗头骨的钙流失非常严重,也就是说这颗贵族少女的头是被人故意放进去煮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封神演义》,那里面就有纣王将伯邑考剁成肉酱给姬发吃的故事,同时里面还有,例如比干剖心等等展现纣王残忍一面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不一定真实,但这纣王使用的这些手段如今看来却实实在在存在过。而这还要从西羌和殷商之间讲起,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两个最强大的民族,他们就是西羌和商。其中西羌位于贺兰山 阴山 太行山和秦岭四大山脉中,商则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在古代领地大小很大程度上关乎所能获得的资源大小,因此不管是小部落还是国家之间,都会因为土地大打出手,西羌和商也不例外。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商朝逐渐在战争中占据上风,由此便揭开了血腥残暴的活祭仪式,虽然我们现在无法亲眼得知真相,然而历史却一直把真相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那就是文字,据《说文解字》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 从人从羊 羊亦声,这句话直接指出了羌人是西戎牧羊人,那现在我们结合这张地图可以清晰地看见,西戎正位于商朝西方,同时也符合我们之前提到的西羌一族的活动范围。

既然如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样我们还是从之前有卯字的甲骨文说起,这三张甲骨文里都提到了卯羌一词,结合我们上面解释的卯是从中切开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里被切开的就是西羌人,不仅如此商朝仿佛对西羌人非常“钟意”,为此他们还专门开发出来一系列残酷的活祭方式,例如有肔羌。所谓的肔羌,就是将羌的肚子剖开,然后活生生把内脏从肚子里扯出来至今我国南方还有肔鱼的说法,其意思就是杀鱼去内脏。然后还有戠羌,所谓的戠就是风干的肉干,因此戠羌的意思,就是将羌人内脏掏空后风干成人肉干,再然后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被放入青铜器中煮熟的人头。

这在甲骨文中被称为胹羌,胹的本意就是煮的意思,然而刚刚列举的种种活祭方式,只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文字都是源于活祭,例如沈是将人溺死,俎是将人肢解,寮是将人烧死,册是将人劈成两半再穿起来,可以说在商朝羌人简直有一百种死法。而迄今为止仅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三万多片记载了活祭,其中经常出现一次活祭成百上千人的描述,而这些出土的甲骨文数量还不足整个殷墟的百分之二。由此可见在殷商时期是怎样一副血腥残忍的场面,那既然如此为什么殷商时期的人们如此钟爱残忍的活祭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首先据《礼记》和《史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句话直接指出了商朝人非常尊敬神明,因此他们重视鬼神更甚于礼法,除此之外在远古时期,人们普遍存在图腾和先祖崇拜。例如如今出土的太阳神鸟和三星堆青铜面具等等,都表明人们对先祖和图腾的崇拜,就连现在我们也依旧保留了祭祖的文化,只不过我们现在用的的都是水果 牲畜等。而在殷商时期,人们认为先祖最喜欢的是人的灵魂和血肉,因此活祭便成了最好的方式。但仅仅是活祭的话牲畜其实也可以替代人,那他们为什么非得拿人来献祭呢?答案其实一开始就告诉了各位,前面我说到在远古时期土地大小直接关乎收获资源的多少,但这其实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一定的人口数量下。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在有限的土地上,要想过得更好,要么获取更多资源,要么控制人口增长,很显然前者在远古时期并不现实,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后者。而殷商的做法就是通过献祭大量屠杀其他部族的人,这便是商朝为何武力强横的原因,因为他们要不断地获取献祭用的祭品,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不仅如此要维持这种高压统治,就必须镇压住周边被征服的部族,而杀人就是最直接的威慑。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周武王伐纣事情,结合上面的资料,我们就可以得出周武王伐纣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他们不想在沦为比牲畜还第一等的祭品,与此同时当时的商朝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其中最直接的证明就是这一时期活祭的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周武王才能联合其他多个部族讨伐纣王,因为他们曾经都是那些甲骨文中悲惨的羌人,而当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他随即设立的一套严格的周礼制度,将上至君臣父子,伦理道德,下至穿衣用度都一一制定出标准,从此以后中华民族都或多或少的沿用了其中的制度。

就连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也是提出的恢复周礼的主张,而往后的历朝历代无不强调礼法的重要性,而一旦时局要进入诸如五代十国这种乱世时,最先出现的必然是礼法的崩坏,臣弑君 子杀父霸母 兄弟相残等等,都是礼法崩坏的先兆。而时至今日,我们也依旧遵从尊老爱幼等一系列的“礼法”,而这小小的一句话中,蕴含的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文明历程,它完整的记录了我们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最后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忽视的擎天巨树。

  父亲生前得过一次重病,出院不久,郑重交给我一沓发黄的纸卷。纸卷被装在厚实的牛皮纸信封里,大小不一,层层叠叠,是他保存多年的从旧报纸上剪下来的我的文章。

  那些文章,有一小溜的消息,有一小块的通讯,也有三五百字的小散文。纸早已发黄,文字现在看起来也有些幼稚,但那上面有父亲亲手写上的字迹。

  那些字,有用圆珠笔写的,也有用铅笔写的。字不多,工工整整写在豆腐块的空白处,记着报纸名、版面和日期。

  一篇题为《受赞誉的便民路》的新闻故事,他在我名字旁边写着“大庆日报”,每个字都写得团团乎乎,像一个个圆球,“报”字最后一捺抻得很舒展,舒展得透着一点儿骄傲。

  骄傲来自那上面有他女儿的名字。那时我是矿里的小宣传干事,整天采访啊,写啊,投稿啊,越写越大,越发越多。

  父亲是春雷牧场的高级兽医师。他从小好学,是家乡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中年时双腿致残但仍坚持上班,还带徒弟、写论文、整理场志,直到退休。

  父亲喜欢读书,也喜欢看我的作文,收集了我从小到大所有的作文本。我工作以后,他总盼我能带回些旧报纸来,晚上卸掉重重的假肢,盘着半条残腿,一张张翻看搜罗,找到“崔英春”三个字就如获至宝,老花镜后面一双混浊老眼眯成一条缝,酒糟鼻头兴奋得更红了,吵吵嚷嚷:“我大姑娘又发文章啦!”肯定要母亲加个菜,再多喝一杯。有一次,我因宣传报道干得好,受厂里重奖,他竟举着报纸上那条消息,欢喜得老泪纵横。

  他悄悄攒着那些后来连我自己都看不上眼的“业绩”;他举着支离破碎过时的消息自己瞎猜,“侦察”我的动态,打听我们的产油量,打听业余活动,打听劳模人物,打听节能降耗……有时候也是不明就里,瞎关心。

  他会把错别字找出来给画上圈圈;他注意到我名字前面原来的“通讯员”三字后来变成“特约记者”;他还发现“咸菜条”长成了豆腐块。

  我那时心气正高,天天瞎忙,嫌他大惊小怪,并没有多少耐心与他交流。他并不见怪,依然乐此不疲,悄悄享受着这一“癖好”带来的快乐,比他自己的名字上报还开心。

  他不断地在剪报上写下标注,努力追逐我的影子,想知道长大成人的女儿每天都在忙什么,看哪些书,想什么事,远远地、默默地。

  慢慢地,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向他报喜,哄他高兴。偶尔在《中国石油报》《工人日报》发稿,我就悄悄多找几张夹在旧报纸里,“漫不经心”地拿回家,然后被他意外发现。那一天,就是他的节日。

  不知不觉,我积攒了近千篇小文,而父亲已去世多年。

  我把文章结集出版,取名《从春天出发》,特意在清明节给他“烧”去一本。我想,如果天堂也有酒,他一定又要多喝一杯。

  • WW 代表“笑”“微笑”等。“W”的数量代表笑的程度。这可以增加聊天时的柔和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在名字里面代表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