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拳“真正练到身上”,实现练拳不练桩到老一场空“半自动”化

短时间内怎样把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 牢记三个要领
短时间内怎样把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 牢记三个要领
  把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是每个人的梦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想虚静空灵,心先虚静  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陈鑫论述:“心中一切无所着,一念无所思。”他说的“心中一物无所着”,就是不在心中存放任何东西,心不执着于任何事情,因为有了任何的执着都可能会失去平静的心。  虚静,首先是心能虚静。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百骸皆从心也。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宁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  太极拳的特点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表现的很明显,即是静待其动,静待其动有以下两种含义。  静待其动的含义  一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  二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三是实战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二、要想虚静空灵就要意守丹田后撑命门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丹田承载着巨大的力量,因此,做到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才能够撑命门穴,能够使丹田之气遍走全身。  “气撑命门”后,内气上行贯大椎、肩、肘、腕,内气下行贯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太极的发力方法就是“气撑后命门”用意把“命门”外撑,同时取得足蹬地的反作用力,合力发出爆发力,全身发力。  三、要虚静空灵就要让气团旋转  要虚静空灵就要让气团旋转,让气团旋转,就要畅通经络,要畅通经络,就要打通大小周天。通过不断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气撑后命门才能打通大小周天,疏通经络。  使体内之气随心所欲的运行于全身或蓄聚到任何一个部位,灵活无滞,强化内劲,修身养性。  提到气团旋转,就是说让手臂带领身体内气旋转,而在体外感觉有一个更大的气团也在旋转,好像将沙石树叶都骤了起来。这要求行拳走架时,动作要舒展,抱球要大,有气贯山河的虚静空灵感。  而太极起势和收势时,要体现内气的小周天运行。太极行拳走架时,要体现内气的大周天运行,意领气随,气走经络,贯通周身。  提到小周天,是指按人体子午线,即前南后北,前任脉后督脉,两脉所构成的环状脉线。先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气沉丹田,让小腹膨胀。再进行“行气”。  气在体前下降,过会阴,气在身后上升,最后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复归丹田,正好一周。  小周天有什么作用?小周天主要是练精化气,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中年人以后练此功有医疗保健推迟衰老的作用。小周天在太极拳起势和收势中有明显的运用和作用。  “松透”是太极拳要求的极致  松透是把身体、动作、心理。行为作一个透彻的理会,主观能动的联系,是有意识的修为。动作的历练,感觉的升华,得到松透的实际。  松不是完无一物的松,这样的松是具有塌的含义,不是真松。  太极拳追求松柔,是至刚至柔的松,松中怀柔,松中带劲,松中有弹,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是体用加意识的结果,不完全是技术性的,是反射、反应而得到的,基于这些,我们对松的感觉就稍微全面了,立体了。  真正做到松,需要手松,腰松,颈松、体松,步伐轻松,节节松从松得沉,由沉得灵。  由松得随是太极拳的重要一环,这是太极拳的独特点,唯有松随了,太极拳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松是从刚中练,刚中求,无刚不是真柔,无柔不是真松,无松何以来透,无透那来真太极。  松随、松透是无为的结果,有些练太极拳的人总要自己刻意松,实际做不到。  松是适应,随是相应,松透是高级太极拳的修为和理想意境,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境遇下会有不同表现。  松是从紧中练出来的,比如弹发劲,就是松透后的一个表现,是对时机的把握,得机得势的结果。  松从静中来,静从净中来,修为的净是真净,是真劲,是真功,做到这些不容易,也许是梦境,是意境,是太极拳的终结。我期盼,我努力,我为之终身追求,缀练不止。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且实用的道法太极,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太极既能防身又能养身
作者最新文章如何把拳“真正练到身上”,实现练拳“半自动”化
&&&&&&&&&&&&&&&&&&&&&
&&&&&&&&&&&&&&&&&&&&&&&&&&&&&&&&&&&&&&&&&
文源 陆功瀚
当我们能够把拳真正“练到身上”,你会发现练拳可以是“半自动”化的,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阻力点”,就会自动崩发出劲力,用这样的方式发劲,不容易累,即使连续打几百个,也不会耗很多体能。
虎豹等猫科动物,擅长筋骨劲,它们在奔跑时,持续性非常强。我们打拳,就类似于动物奔跑时候的状态,用身躯带动肢体运动,加上筋骨的崩弹,动作显得轻灵而有稳健,但又能做到疾如闪电。
“出手如箭,回手如钩”是充分运用了动物奔跑时候的发力模式,肢节在躯干带动下,做循环往复的动作,任意一动都是“整体劲”,丝毫不会散乱。在实战中,用“打人如走路”来形容功夫练到身上的程度。当真正掌握了动物运动时候的核心,也就掌握了内家拳的实质!
练拳时,要做到“落地生根”,但并不是说一脚踩个大窟窿,我们看猫在走路时,每一步都感觉是小心翼翼,走的非常细腻,轻提轻放。练拳时,要做到脚下有数,得做到“碾压”而行,由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脚趾抓地,步步为营。
人体腿部三节中,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此三节同样遵循“起、随、追”的动作要求,平时走路,我们注重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用胯抽提带动腿运动,用两腿的磨来感受阻力,一旦发动,可以做到出腿如钻,抖擞间完成身法步法的变换,做到“起如风,落如箭,追风赶月不放松”。
&&&&&&&&&&&&&&&&&&&&&&&
“功夫在背”,背为人体最大最宽之处,毫无悬念,所蕴含的劲力也是最大的。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从背上看出来,背活并且能崩弹旋裹,如同变形金刚般的根据需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是为活、整!
背的力学构造由胯、脊、肋、肩主宰,它们开发好了,背必然活力无限,潜能尽数发挥。我们在练习熊膀时,将胯、肩的拧裹崩弹,肋的折合,脊的旋拧,肩的压弹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实现“龙身”!
所谓“身备五弓”,两臂,两腿带身弓,最大的弓在于背,也就是人体躯干,我们只有将背脊盘好,才可以将这把弓的威力表现出来!
古人创拳,循动物之能,像其形,取其意,而后成拳,精髓全在“本能”二字。动物不练拳,但却有过人之能,纵横反侧,灵动无比,全在平时以“胯脊”带动身体整体运动所致。动物不练器械,不练肌肉,天生筋骨发劲,用“大筋”牵动骨节运动,所以动物不练拳,但又时时在练拳,真正做到“拳不离手”的,是动物而不是人。狗在犬吠之时,同时在盘练“横隔肌”,能够用其带动内脏进行提坠练习。我们看到狗在攻击人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实际上是在调动“横隔膜”,处于攻击的状态!所以说,动物比人更懂得如何运用本能来形成战斗力!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是指在练拳的时候,“根、中、梢”之间的关系。开始都是梢节的动为主,后面过渡到根节带动梢节的过程。而在运用的过程中,讲的是“一动无有不动”,根催梢动,梢带根至,整体如弹簧般颤动,又称“颤劲”。此时劲力不分先后,是劲力的整合阶段,或者称“化劲”也可。不管“明劲”也好,“暗劲”也好,到最后都是一把劲,也就是“颤劲”。“静如处子,动如山崩”,“静”如同入睡一般,“动”则如惊醒,越是不经意间,越接近人体本能,人体的潜能往往是经受外界强烈的刺激以后迸发出来的,此时可以将人体的神经反射与内脏、筋骨融为一体,接近动物般的本能,所以说,练拳就是练的返先天!
拳有内外三合,其中外三合为“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所谓“合”则如皮筋牵引,崩弹而动,同步打击,上下梢节间不是默契,而是“牵引”,是实质性的劲力连接。“脊柱”是上下肢之间的桥梁,依靠“脊柱”崩弹之功实现对接,令打击一气呵成。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的“压肩,收尾闾”目的就是拉背,或者称“开弓”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使其充满“弹力”。使用时,用脊柱带动两“端点”同步崩弹发劲,将劲力传递至上下“节点”,共同攻击,手脚齐到,多点同时攻击,这在实际运用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五弓合一”的核心体现,也是传统拳区别于现代搏击的重要环节。
“脊柱”这条“大龙”,人体开合崩弹,回转盘旋皆赖与此。“胯”是人体运动的核心,与“脊”相连接,构成运动组合,两者相互作用,如同一体。脊柱是多关节连接,每个关节之间皆由“大筋”相连,既可以撑拔拉伸,又可以压缩成弓,能够有“皮筋”般的纵向崩弹劲力,又具备如竹竿般的压弹,可铸就四面八方之势,是人体起落纵横的关键元素,其连接于“胯肩”之间,是胯劲延伸的必备条件。看动物奔跑,内脏的前后冲撞与脊柱一起拉伸收缩,从而将劲力传递至四梢,能够快速窜进,实质是“胯脊”之动,以根带梢,是根节劲力,更是整体劲力。无“压”不成功,平时要善于借助肩压、胯升使脊能弹,模仿动物捕捉之势,必有所得!
&&&&&&&&&&&&&&&&&&&&&&&&&&&&&&&&&&&&&&&&&&&&&&&&&&&&&&&&&&&&&&&&&&&&
————————陆功翰著
我的更多文章:
( 18:42:26)( 16:09:27)( 06:34:23)( 06:28:27)( 22:04:39)( 17:30:03)( 08:52:15)( 21:23:04)( 22:54:01)( 23:30:2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2-1812-1812-1812-1812-1812-1812-1812-1812-1812-18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转载]转载《张烈老师对练习形意拳的要求》
转载《张烈老师对练习形意拳的要求》
 一、对自己教授形意拳的要求:
  1、动作要讲得规范,要建立标准
  2、讲清楚每个动作应有的感觉,如何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
  3、不能一步到位的,要设计出使学员能逐步接近的方法
 二、对学员的要求:
  首先要“眼高手低”。虽然自己做不到,但心知肚明,可以指出他人的缺点。这样才能作到相互指导,共同提高团队水平。
 三、教之犹恐不及,严之犹恐少纵。
  中国的武术,历来都是练的人,才算是爱好武术。从来没有看别人练、看别人打,这样的“武迷”。张烈老师经常举“球迷”和“戏迷”的例子。
  他说:“球迷”是一群人,热热闹闹看别人踢球、当啦啦队,这些人中,有多少自己可以踢球?“戏迷”相对参与性大一些,听戏、看戏,到一定程度成为“票友”,那是一定可以自己唱戏的。
  而武侠小说和现代武术的表演性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武术的参与度,培养出了为数不少的“武迷”。虽然说现在是信息时代,可是,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靠信息、靠理解,是无法传承的。
  你应当是个真正的武术爱好者,要下功夫,要练,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通过下蹲和三体式练习,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是用自身的控制能力,循序渐进,使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不会受到(运动)伤害,所以才会将中国传统武术称为“功夫”。
  练拳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练。看懂这一段,就练这一段,一定要把这个动作做到位。你可以自己评价是否真的达标了,是否有所体会了。真的达标、有体会后,再去学习下一个动作。
  看练拳的书,绝不可以像看小说、看电视剧一样,一气呵成的看完。想学好孙存周教的拳,就要按我讲的,把这个动作,认真看懂了,明白了,然后认真、刻苦地按要求去练。
  有些人练拳上的毛病,都是从看书来的。因为有些老的拳书上,只是简单的写一个词来描述,没有很详细的解释。在传承过程中,又不多见能有孙存周先生这样,对拳有深刻理解的明师,他是真的把拳弄明白了。
  我小时候也常到北京图书馆,去看很多老的武术书籍,很多不懂之处,就去问孙存周先生。他并不回答我的问题,只是说武术是练的,不是说的,也不是看的,当你练懂了,练明白了,你就都明白了。
  当时,我认为孙存周先生保守,不肯告诉我,用这话来搪塞我。经过这几十年,我才体会到:孙存周先生的话是对的,现在我也有同感。
  很多来我这里的人,常提到武术爱好者,在网上的一些评论情况,我听后,把他们归结成“网练”。我想奉劝“网练”的朋友们,要记住孙存周先生的话:
  “拳是练的,不是说的,也不是看的,练懂了,就都懂了”,应当尽量把宝贵的时间,用在练拳上。
  希望你能按学拳的方法,一步一步往下学。否则会白白浪费时间。不要耍小聪明、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如果你是那种特聪明的人,总去找捷径,下不得苦功,按我讲的去练;而只是坐在那儿,苦思冥想去理解,去研究,那是欺骗自己,我也只能感到遗憾,我是无能为力的。
  按这种方法,你一定能练得很好,就像孙存周先生在你身边亲自指导一样,你自己能体会到自己的长进。当你的拳练得有所收获时,你也就从中得到了武术精神,把这种精神用到你的工作、学习中,你会终生受益的。
前排右一是张烈师兄,后排右三是笔者
  张烈师兄的气质是一身正气;习练孙拳有精气神,体形未变;实为门内楷模,非网练说拳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