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目的中班 冬天是什么 反思使用了什么方法

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南京市九龙中学
首页>行政管理>校内新闻>正文
&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03-20&作者:赵小兵&&阅读次数&
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史献计(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教研室 210044)
&&& 日有机会参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九龙中学“翻转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评审工作,进而了解了九龙中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情况。根据现场听课、观摩与师生交流形成一些感性认识,并由此而产生联想与思考。现将本次活动的印象与思考做一些梳理,供批判之用。
&&& 1.关于翻转课堂的认识
&&& “翻转”字面之意是“翻来转去”具有操作程序的“反转”之意,“翻转课堂”可能指的就是课堂操作程序的变换与“反转”。
&&&&查阅资料,“翻转课堂”是“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程来的,意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据说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后来,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则进行了“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从2007年春开始,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这就是“翻转课堂”的由来。从这个过程来看,“翻转课堂”就是一种教学操作流程的变更与实施,与中文字面意义相近。从实质上来讲,这与国内的一种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的区别。
&&& 鉴于上述的认识,我们认为“翻转课堂”形式上是一种教学操作流程的变更;从本质上讲是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作为一种“模式”我们可以界定为基于自主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简化为“ALPS”(Autonomous learning Problem solving)。意思是先通过任务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根据课堂标准、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并将完成任务的情况反馈至教师学生要案资料库中。其次,教师对学生完全任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掌握的和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以及可以拓展和深化的东西进行分类,进行而设计课堂教学新方案。课堂上,师生共同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商榷、研究,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的。现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九龙中学实践案例来说明几种操作方式。
&&& 2.“ALPS”教学案例
2.1 初中物理“走近分子世界”教学案例
2.1.1 案例的相关参数
⑴ 教材: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
⑵ 学生:九龙中学初二(3)班学生,学生人数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
⑶ 教师:初中物理学科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5年,现任班主任工作。
2.1.2 教学设计
⑴ 教学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⑵ 翻转设计:制作网页——走近分子世界(略)。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些自然现象与相关实验;学习任务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制作与实验设计。
⑶ 教学实施计划:
自主学习:网页学习课时为1课时,完成任务并上传档案。
教师工作:分析学生资料档案;设计问题解决程序。
&翻转课堂:教师先公布学生档案资料分析情况,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习题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到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掌握较好,存在的问题是“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自然现象”表述不清晰、语言表达科学性不够。说明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的掌握只是存在记忆现象,而没有从本质上形成科学认识。
2.13 教学实施
⑴ 自主学习汇报:教师根据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选择相关学习小组(分成6个小组)进行课堂交流发言。小组发言的主题分别是分子模型(物质的组成、分子特征)、分子的运动(分子运动的论据)、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相互作用力的论据)。
⑵ 问题解决: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抛出学习中的问题,师生共同商榷探讨。
例如,对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吗?学生认识是从宏观物体,如大米颗粒放在一起时,大米大米颗粒间有间隙,联想到组成物质的分子间也可能存在在间隙。但学生的疑问是分子级水平上分子模型是否与“大米颗粒”类似,如果分子模型与之相似,这种猜测就可能正确。教师发动学生从网络资料上检索论据,学生得到了“分子模型”可以是球形的、柱体的认识。进而佐证了学生的猜想。如何通过来验证猜想又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间隙的角度来看,如果等体积的液体混合(不发生化学反应)如何体积减小就可以说明间隔的存在。于是学生动手将酒精与水混合做实验来验证。
再如,学生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运用教材抛出问题“既然分子间有空隙,并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却没有散开?”学生对此问题有很多种认识,有学生直接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而多数学生无法理解。这时,教师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行星之间有间隙,而且它们也是运动着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散开?学生说有由太阳与行星间有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提供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那么可以类比,分子间引力导致分子会散开,使它们聚合在一起而组成物体。接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兴出很多类似的事例,说明分子间不仅有引力而有斥力。还有学生,利用陶瓷片来做实验证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但教师,又从生活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力的作用是在很小的距离发生的(短程力),让学生体会分子力与宏观物体的作用力有所不同,分子力是与分子距离有关的。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个新层次,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在相似的同时,又有着区别,为学生辩证的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次极好的体验。
⑶ 目标达成: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认识在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对一些成语、谚语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运用式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目标的达成。
2.2 初中物理“光现象”复习案例
2.2.1 案例的相关参数
⑴ 教材:苏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章节复习,初三(中考复习)
⑵ 学生:九龙中学初三(11)班学生,学生人数32人,男生14人,女生18人。
⑶ 教师:初中物理学科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5年,现任班主任工作。
2.1.2 教学设计
⑴ 教学目标: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并利用其进行作图;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
⑵ 翻转设计:,课堂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归纳理整理,完成知识结构图式绘制。
⑶ 教学实施计划:
自主学习:完成课堂前复习任务。
教师工作:分析学生资料档案;设计问题解决程序。
翻转课堂:设计与中考要求相应适应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3 教学实践
⑴ 自主学习汇报:
&&&&&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图展示,进行表扬与点评。
学生汇报分专题汇报本章学习内容。
点评:教师在展示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整理的评价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的,未能从思维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面上进行,有待改进。学生的专题汇报生动、形象,区别于教师传统化的课件设计,学生既有知识呈现、又有问题解决与问题征解(征求其他同学帮忙解决的问题)、还有对历史的回顾,通过回顾历史来了解人对光的认识历程,从中得到启示,为后来学习与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⑵ 问题解决:
教师借鉴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方式将本章探究性实验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抢答,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面广。教师运用学生做魔术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对光平面镜特点的再研究,将问题隐含在活动过程之中,活动既需要参与热情,又需要进行仔细观察,更需要观察之后的思考与思维活动。
在此之外,通过“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先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设计若干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嵌入学生的错误,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错误并加以纠正,通过纠正来校正学习方向,让思维在纠正错误过程中得到优化与发展。同时,教师还通过方法点拨的形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⑶ 目标达成:教师根据学生检测情况、中考要求设计若干检测题,发布到学生学习机上,让学生当堂完成,由计算机直接统计学生正确率或错误率,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问题,现场征集学生回答,让学生自我校正,以其教学目标的达成。
&&& 3.“翻转课堂”的实践思考
&&& 通过案例的呈现与观察,我们需要对此进行一些思考。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在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和课堂各要素的对比的主要情况。
3.1 对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
首先是教师角度的认识。翻转课堂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自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成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是教师能力要求的认识。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不仅表现在如何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通过管理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传递学习技能、创新思想。因此,教师的能力要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修炼。
再次是教师的思想意识问题。翻转课堂本质上是以“教”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以及由此而形成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的为变更。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教师的权威,教师可能会对此产生抵触情绪。从人的角度上看,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以教师为事业的人来说,这种挑战是行为转换而已,不存在教师地位下降的说法。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思想上跟进的过程。
最后,领导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也要随之发生变更教能教学改革需要承担风险,教师如果主动承担了,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教师支撑起一片天地来。
3.2 课堂的教学模型设计
3.2.1 课前模块设计
从九龙中学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教学过程中,更重视的是“课堂的翻转”而对课前模块的设计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模块的运用也不太充分。
课前模块的设计应当包括自主学习目标设计、自主学习素材提供(如教学视频的制作、学习网页制作)、自主学习任务与要求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档案材料的设计、课前模块的数据分析策略体系设计,等。
3.2.2 课堂活动模块设计
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最大化地在前自主学习资料分析基础上,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
⑴ 确定问题:教师根据课前模块学生档案资料的分析,如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等,学生根据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选择题目。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选择同一个问题者将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规模控制在5人以内。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类型进行小组内部的协作分工设计。当问题涉及面较广并可以划分成若干子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按照“拼图”学习法进行探究式学习。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子问题的探索,最后聚合在一起进行协作式整体探究。当问题涉及面较小、不容易进行划分时,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对该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最后再进行协作探究。
⑵ 问题解决: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形成的问题。师生在课堂上要通过交互式活动来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商榷与研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加以指导,学生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活动中;允许和鼓励学生以低风险、无威胁的方式有意义地参与;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并可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指导课堂小组活动的教师,要适时的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常用的小组交互策略有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浅谈令牌、拼图学习、工作表等。
⑶ 目标成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交互式问题解决过程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反馈与评价,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中的表现。
3.3 翻转课堂是否增加学习时间
从操作程序上讲,翻转课堂把原告的课堂教学过程前置了,增加了学生的时间,这是客观的,把原先“课后补救”过程离至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从效果讲,两者是相当的,但从时间总上讲,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增加还是有的。其建立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这种翻转要减少“补课”现象,这种理想化的模式,可能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说翻转课堂增加学生学习时间是回避不了的。但如何解决,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3.4 翻转课堂是否值得大面积展开
从教学模式的理论的基础上看,翻转课堂是值得大面推广的。但从现实条件来看,目前蚵以只适宜进行教育改革试点。其理下如下:
⑴ 教育机制的不配套性:目前的教育评价与评估机制还一时难以适应翻转课堂,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期待的是平安地考上个好成绩。
⑵ 教师能力因素与思想意识不位。教师适应发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的教学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课前、课中、课后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更需要智慧的支撑与思想的支持。
⑶ 不少学校办学条件(技术方面、经费方面、思想观点方面、管理方面等)还不足以支持大面积进行翻转课堂的实施。
&&& 总之,通过对南京市九龙中学的翻转课堂的接触、了解与思考,觉得翻转课堂是值得的研究与实践的,这需要领导、教师更新观点,提升能力。
南京市九龙中学
地址: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九龙路99号
邮编:210035
版权所有Copyright
南京市九龙中学 苏ICP备号
技术支持:注册时间日
项目活动——小记者话热贡
选择浏览模式:
单张浏览 |
如果你是好看簿的用户,请以大图方式来查看图片。
如果你还不是好看簿的用户,只需,然后登录好看簿,再刷新本页面即可以大图方式来查看图片。
友情提示:使用键盘左右键可前后浏览
&&&&教师活动反思&&&&&在开展《小记者话热贡》项目活动过程中,我最深的感触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调动了他们的主动、能动性。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大量令他们好奇的未知事物都让他们乐思、乐学,他们积极搜集、留意身边的热贡新闻素材,积极创作实践。项目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掌握很快。这让我时时感觉自己的知识太有限了,这种感觉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再就是在整个项目活动中,师生接触的信息量很大,我们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实地参观等途径接触了大量的热贡新闻报道,这是从课堂和课本上无法实现的。网络让两个项目学校在交流学习活动中吸取到了许多鲜活的素材,我们的目光走出了班级、校园、城市、乡村。我觉得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所以我们的课程学习也不应该是单调呆板的,《小记者话热贡》活动涉及了我们的语文、校本、艺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的学习内容,项目活动让我们学以致用。学生们很喜欢这样上课,因为可以视频聊天、还可以拿着相机拍摄,还接触了好多课外知识。学生有很深的创造潜力,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就会绽放出光芒。网络时代的学习空间应该是不受限制的,我们被信息包围着,只要善于学习,我们就会拥有巨大的财富。项目活动让师生学中做,做中学,我们一起亲历学习和进步。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学生在制作电子报刊时,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有做到最满意。再就是我们学校的网络设备也比较落后,实践活动只能靠师生挤时间、找设备来来完成。这也影响我们充分利用好看簿上的互动评价资源,没有完全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学校网络设施的完善和师生对WEB学习环境的不断熟悉,项目活动会更加深入的开展。总之,这次项目活动中,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是收获颇丰的,我们也真心希望以后能够利用项目平台开展更多更好的学习实践活动。
阅读:30次
上传日期: 12:24:58
您的IE浏览器的版本过低,低版本的浏览器在处理javascript文件时存在问题,无法支持Ajax功能,全面使用好看簿,IE浏览器的版本至少为6.0SP2,请使用。教学反思的特征、意义、形式是什么?
教学反思的特征、意义、形式是什么?
09-08-28 & 发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师教育部兴起,之后迅速波及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 一 什么是教学反思反思: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反思是一种思维的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进一步理解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地、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是一种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反省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它允许在问题获得解决之前,存在怀疑和困惑。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是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对象,以思维活动的过程为反思的对象。个体进行反思,共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三是专心致志。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在以杜威反省思维理论基础上,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倡反思型教学的运动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界蓬勃发展。                                                                                                                                 陈群明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 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 二 为何要写教学反思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意义。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3、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一般的思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往事淡忘。而写,能够帮助教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使自己对自己教学现象中的典型事例和思考深深地记忆下来。因为写的积累作用,教师便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的教师。同时,写下来的东西更方便与人交流,会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三 教学反思的特征首先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其次表现为超越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第三个特征为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成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反思,从其定义来看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可以提出假说,并通过实践检验假说,直至解决问题。其一,它有两种形式,既可以是个人经验反思,也可以是群体性(教研组)教学反思;其二,它有实践检验过程,其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是外界的实践行为,以确保结果得到检验,并使反思性教学越来越具有合理性。(二)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学会教学”既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三)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追求更好地完成,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对效果及其有关原因进行“为什么”的思考,无止境地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
四 教学反思的类型从时间角度分,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种。教学前反思的主要根据是经验,有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教学前反思这一环节,要求各位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中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教学中反思的主要根据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自动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面对课堂复杂的、动态的情况,能够敏锐地洞察,迅速地做出判断,发现问题,及时调节、修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后反思其实是对某一教学活动或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总结。在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的整体结果进行归因和评价,及时地通过自述回忆、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广泛吸取有关经验,收集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深入细致地探讨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复地实践、反思、总结、概括,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后反思的主要根据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的新信息,有利于教学经验理性化。教学后记的几种类型●“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教师非常重要; ●“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 ●“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五 如何写课后反思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一下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不能成文,作为随笔或记录,经常翻翻,也算多了一个不会说话的教师,也可把教学中出现问题或困惑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提到教研组中去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若能成文,再把它投寄出去,或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若能得到不见面老师的指导,岂不快哉,想得多了,写得多了,它就是无价之宝,你就能品尝到其中的乐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六 教学反思能力  (一)、教学反思能力结构    由于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具有多样性特点,它既包括教师对自身的理念、知识、能力、态度的反思能力,又包括对教学行为、策略、方式方法的反思能力等等。当代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教育理念的反思能力。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教师需要反思的教育理念很多,其中教师观和学生观是其核心内容。作为一个现代教师,特别是承担新课程的教师应该树立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现代教师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师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发展上,那么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学生观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竞争全球化的世纪,但更是人的世纪,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所以应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看作是完整、独特的人,看作是能动的人。这样才会对学生有尊重的态度和尊重的行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知识的反思能力。这里的知识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种。背景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它不但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背景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理论知识,是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船和桥,它决定着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学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教师对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的程度有关。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当教学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这是否与自己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知识素养有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和提高。否则可能还会陷入在彷徨之中。专业知识主要指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既要依据教材有又要跳出教材,既要考虑教材的逻辑体系,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传授知识,还要考虑能力培养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教师至少要对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第一,是否无视具体情况而照本宣科;第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恰当,如调换、补充的内容是否得当,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是否合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等。随着新教材在全国的逐步铺开,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新教材给教师极大的创造空间,给教师很大的处理教材的自由度。这就更需要教师们经常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更完善的程度。除此以外,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还包括: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是否彻底弄通;对重点、难点是否真的理解透彻;对疑点内容是否实际排除;对教学内容是否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即深奥的内容是否通俗化,抽象的内容是否形象化,理论的内容是否实际化等。    3、教学方法的反思能力。在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中,无论是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还是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运用的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情况等,尤其要看是否贯彻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只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并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需重点反思自己对启发式教学思想本质理解的是否正确。启发式的核心不在于多问少问、多讲少讲、多练少练,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是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启发式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渴望学习的内在动力。否则难免陷入形式主义泥坑。我们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悱”之时,启发之机,因此为了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内在动力,最关键的是形成学生的“愤”、“悱”之心理状态。多年来,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应该看到,有些教师由于对启发式思想理解的不深不透,甚至把启发式理解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此使这些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陷入了误区,过分地强调形式化的外在表现,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程度,其结果是打着启发式的旗号,做着注入式的事情。为此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时,应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    4、外显行为的反思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外显行为是重要的教学艺术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很难想象一个呆若木鸡的教师能活跃学生的心理活动。恰当、得体、适度的外显行为不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营造充满感情色彩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人无完人,任何一个教师在外显行为的运用方面都可能有不适当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对自己外显行为的反思能力,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当然在建构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年龄因素,突出不同年龄阶段反思能力的侧重点。如,新教师主要是教学技能反思能力,比较成熟教师主要是教学策略、理念的反思能力等。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二)、反思能力的培养   1、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2、自我剖析。自我剖析既是教师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过程,更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人都有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来自于内在动力的激励作用要远远大于外部约束的激励作用。教师经过不断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最终得以自我提高,这种不间断的自我剖析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随着这种活动的不断成功,教师的自信感和自尊感也就随之加强。这将成为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工作水平的强大动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是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教师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调整或改进。自我解剖是痛苦的,特别是找出自己的问题的过程更是难堪的,因此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鼓励教师自我剖析。通过自我剖析,一旦找到了问题,特别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会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也会带来主体精神的享受。    3、以教师为镜。把其他教师作为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为此,一要认真做到经常性地进行学习性听课,特别是听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通过对照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同时要善于吸纳他人的成功之处,并有效地溶入自己的经验中。但不要片面地模仿,应该主要吸纳他人的思想。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模仿不来的,一味地模仿往往会出现“四不象”的不良效果。二要虚心听取同行教师或听课专家的反馈意见。教师虽然经历了自我剖析的过程,但常常因为&身在此山中&,往往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况。这时同行教师或听课专家的意见就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此,应该尽量减少背对背的评课方式,加大面对面的评课力度。因为面对面的评课能把问题分析得更清晰、更透彻,使被听课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况。若想真正做到面对面的评课,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评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问题,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评课的过程中,不应带有其它功利色彩。    4、以学生为镜。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上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获取学生意见或建议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仅知道一个量化分数没有太大用处。让每个学生写综合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综合评价中应着重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并要求学生给出改进建议,以作为教师修正自我时的参考。    5、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教学后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它既是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过程;它不但有利于改进、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写教学后记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有所侧重。一般来讲,其内容包括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教学内容的调整、补充是否合理;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教学理念是否出现偏差;外显行为是否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等等。无论记载什么内容,必须抓住自己感受、领悟最深的东西。或是成功之处,或是失败之处;或是激情状态下创造思维的灵感火花,或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或是教学中的困惑,或是教学中的疑难等。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认真反思,就会将真切、丰富的教学体验和冷静的教学理性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把反思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面上。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可以不拘一格,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遵守如下原则。第一,及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感悟,往往很难长久地保持在记忆库中,特别是灵感性的东西往往转眼即逝,因此,课后应该及时做好记录;第二,真实性。教学后记贵在求真,贵在一分为二,做到所述事实真实,剖析问题一针见血,分析教学实事求是。切不可为了应付检查而自欺欺人。第三,服务性。做教学后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查找差距,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怎样写、写什么,都应该有利于新一轮的教学过程。因为教学后记即是上一轮教学过程的延续,又是新一轮教学过程的高质量准备。    6、加强反思指导。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技术。诚然,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接受一定的指导也是必要的。这样会使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少走弯路,不断加强反思能力,提高反思效率。这种指导主要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反思策略的指导,即反思方法、途径、技巧等的指导;二是反思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应让教师明确反思的具体过程。奥斯特曼和可特凯普的反思过程理论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们认为反思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积累经验——观察和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1)、积累经验指教师通过对实际教育教学的感受,意识到自己教育中的问题,并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在此阶段,获取更多的信息很重要,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相关理论等都会起作用。教师一旦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就会感到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开始进入反思活动;(2)、观察和分析指教师广泛地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等。获取一定的信息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3)、重新概括是在分析和认识了问题的成因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策略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4)、积极验证就是积极验证上阶段所形成的假设和教育方案,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又积累了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的循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