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以二战期间德国领土的反抗运动为主题的

二战时第一个起来反抗德国的是哪个国家_百度知道
二战时第一个起来反抗德国的是哪个国家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二战时第一个起来反抗德国的是波兰,尽管德国最先侵略的是捷克,但那属于二战之前
采纳率:65%
二战爆发的标志的日德国闪击波兰,波兰虽然组织了反抗,但仅仅一个月就被打败并被吞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二战时期:德国抵抗运动所参与的暗杀希特勒事件(720事件)。
导读:号,在东普鲁士拉森堡绰号“狼巢”的希特勒大本营,当时担任德国后备司令部参谋长的史陶芬堡上校(Claus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引爆了一枚炸弹……
史陶芬堡()抵抗运动国内部反希特勒的“抵抗运动”(Deutscher Widerstand,即英文German Resistance)可以回溯到1930年代中期,当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已经有少数的军人及政治家,或者因为体会到他势必引发另一场导致生灵涂炭的大战,或者不满他的种族政策,而开始逐渐聚集商讨将其推翻。早期的领袖包括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Ludwig Beck)、军事情报局长卡纳里斯上将(Wilhelm Canaris)、魏兹里本上将(Erwin von Witzleben,1940年升为元帅)、莱比锡市长戈德勒(Carl Friedrich Goerdeler)等等。在1938年希特勒威胁入侵捷克,欧洲局势紧张期间,反抗人士曾经计画发动一场政变,并且与英国方面联络,希望里应外合。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选择姑息政策,不支持政变行动,反而飞到德国与希特勒签订了出卖捷克的慕尼黑协定。在外援消失之下,希特勒对外扩张又节节得胜,纳粹政权声势如日中天,抵抗运动也就趋于沉寂。贝克()卡纳里斯()戈德勒()魏兹里本()1941年,崔斯寇上校(Henning von Tresckow,不久升为少将)出任东线战场中央集团军的作战科长,成为新一代抵抗运动的灵魂人物。接下来的三年,崔斯寇结合卡纳里斯在军情局的势力,成功地把中央集团军总部变成抵抗阴谋的大本营,努力吸收不满意希特勒统治的人士加入密谋。崔斯寇吸引来的反抗人士当中,有两个人后来也成为反抗运动的核心角色:在后备司令部主管兵员征募的二级上将奥布里希特(Friedrich Olbricht)、以及刚从北非战场身负重伤回国,但仍坚持留在军中的史陶芬堡上校。1943年3月,趁着希特勒视察中央集团军的机会,崔斯寇的参谋史拉布伦多夫少校(Fabian von Schlabrendorff,原本是律师)将定时炸弹藏在包裹里,拜托希特勒一名侍从参谋帮忙把“两瓶酒”带回拉森堡,转交给在大本营的一位同事。照理说炸弹应该在希特勒的座机飞到半途中爆炸,没想到两人怎么等却都没消息,最后传来希特勒已经安全返抵拉森堡。史拉布伦多夫第二天只好急忙赶往拉森堡,赶快把包裹给换了回来,才发现是雷管出了毛病。他们也曾设想过,希特勒到部队视察时,就派人以自杀式攻击跟他同归于尽,但是此后希特勒就没再到前线来。崔斯寇()奥布里希特()史拉布伦多夫()“女武神”计划这时奥布里希特利用职务之便,建议崔斯寇与史陶芬堡:在谋刺希特勒的同时,由后备司令部发动一场政变。当时德军有一项代号“女武神”(Walküre)的计划,想定状况就是因应德国境内发生脱序状况,负责单位正是后备军司令部。奥布里希特建议,他们可以利用这项计划封锁各地的通讯,下令各地戒严,由军方接管城市,逮捕纳粹党份子。当然这需要后备总司令弗罗姆上将(Friedrich Fromm)的配合,在劝说之下,弗罗姆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虽然不愿表态加入,但也不去举发反抗人士的行动。时间进入1944年,德国的战况越来越不利,同时盖世太保对反抗运动追查的脚步,似乎也越来越接近。这一切都使得反抗人士日益紧张,越来越觉得必须即刻找机会动手。其中前一年才加入的史陶芬堡尤其积极:虽然只剩下一只眼睛、一只手臂与三只手指,但是酷好哲学的史陶芬堡出身世家,拥有侯爵头衔,笃信民族主义与英雄主义,相信非得要除掉希特勒,才能免于德国被彻底摧毁,甚至不惜超越“谋杀”与“背叛”的道德障碍(对德国军人来说,这可真是一件违背荣誉的大事)。史陶芬堡的狂热气质虽然为部分同志所不喜,但不可否认他的加入使得环境极度困难的反抵抗运动活力与士气大增。7月1日,史陶芬堡被任命为后备司令部参谋长,可以参加在拉森堡大本营的会议,于是他决心利用机会亲自炸死希特勒。七月前半连续几次尝试,都在最后关头放弃,原因是空军总司令、也是希特勒钦定接班人的戈林大元帅(Herman Goering)与特务头子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都不在场,没法一网打尽。最后,抵抗人士体会到很难把所有人齐凑一堂,时机的紧张也无法再等,因此决定还是动手。弗罗姆()戈林()希姆莱()七月二十日7月20号,机会再度来临。史陶芬堡再度搭机由柏林前往拉森堡参与希特勒主持的军事会议,带着一个装着炸弹的公事包。这一天很不巧地,因为地下掩体的会议室整修,加上气候闷热,因此会议改在地面上的一栋木屋进行,少了坚固的四壁反射,当然炸弹杀伤力将下降不少,不过史陶芬堡决定不再拖延。会议在中午1210时开始,史陶芬堡先在门外凭着三根手指拿着钳子与牙齿,将炸弹的定时引信备炸。由于时间不足,他只够点着两枚带来的炸弹中的一枚。然后他进入会议室,将公事包放在长会议桌的底下。十分钟后,他借口接电话走出会议室,到屋子外面的树林中等待。1240时,炸弹爆炸。看到木屋在火焰与烟幕中垮下来,史陶芬堡相信没有人能够生还。他迅速与副官赶往机场,搭上飞机飞回柏林。在后备军总部,他还得担负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与奥布里希特推动“女武神”行动,完成政变。没有想到,房子虽然当场被炸垮,希特勒却没有死。除了缺少具备反射效果的水泥墙之外,更重要的是会议桌由整片厚橡木板构成的桌腿(一整片,不是两根柱子)阻挡了爆炸威力,而在桌子这一头的四位军官全被炸死。事后调查显示,可能是一位参谋因为踢到公事包,所以就用靴子把它往桌底深处顶,结果正好把公事包推到了桌脚的另一面。史陶芬堡的飞机于下午1500时降落柏林。此时在拉森堡的同谋费格贝少将(Erich Fellgiebel)已经偷偷透过电话通知柏林的同志:希特勒没有死,顿时使得后备司令部内的政变人士手足无措,因为希特勒如果没死,几乎就不可能靠“女武神”计画来动员各地进行政变。由于费格贝不敢在电话里讲清楚,史陶芬堡又坚持希特勒绝对已经死了,使得大家对于下一步该怎么作陷入争论。终于在1600时,奥布里希特下令各地部队执行“女武神”行动,并且故意拖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向弗罗姆司令报告。费格贝()失败在确定希特勒身亡之前,弗罗姆不愿行动,因此他打了一个电话到拉森堡,给三军统帅部(OKW)参谋总长凯特尔元帅(Wilheim Keitel)。凯特尔在电话里保证“元首”还见在,并且质问他史陶芬堡的下落(代表大本营已经知道炸弹是史陶芬堡施放)。弗罗姆发现大事不妙,立刻决定站在反政变的一方,不过奥布里希特与史陶芬堡马上将他囚禁起来,并且立刻组成一个新政府,由贝克担任总统,戈德勒担任总理,魏兹里本担任三军总司令。在各地,参与抵抗运动的人士接获“女武神”命令后也纷纷开始起事,逮捕当地的纳粹党官与秘密警察。其中德国驻法占领军总督司徒普纳格上将(Carl-Heinrich von Stülpnagel)的行动最成功,逮捕了一千多名党官与亲卫队(SS)人员。而在比利时,占领军总督法肯豪森上将(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1930年代曾经担任德国驻华顾问团长)也是密谋一员,但却在事发前几天被调职,未能配合行动。徒普纳格()法肯豪森()凯特尔()由于抵抗运动人士普遍希望能与英美片面媾和,避免德国最后被东方的苏联共产势力征服,盟军又已经在一个多月前登陆诺曼第,因此西战场的前线将领支不支持政变,就显得格外重要:当时西线总司令是新上任的克鲁格元帅(Günther von Kluge),过去曾是东战线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当然也被崔斯寇策反过。对于崔斯寇在他眼皮底下推动打倒希特勒运动,克鲁格过去一直是采取一种“不支持也不反对”的骑墙态度。西线总部之下负责防卫大西洋战线的B集团军总司令,则是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Erwin Rommel),也是反抗人士积极争取的目标,除了他的老长官法肯豪森将军、友人司徒加市长史托林(Karl Stroelin)之外,参谋长史佩德少将(Hans Speidel)也是密谋的参与者。隆美尔涉入抵抗运动的程度到底有多深,至今仍然没有定论。比较能确定的部分是,隆美尔强烈认为应该单独与英美停战谈和,认为希特勒必须下台,但是他不赞成刺杀希特勒,因为这样会使希特勒变成英雄,因此他比较赞成让希特勒接受审判。不过,7月17日隆美尔驱车到前线视察时,遭到一架加拿大空军战机扫射,隆美尔身负重伤,经过急救才捡回一命。因此三天后发生的惊天动地事件,他完全无从得知更无从参与:没有人知道,如果隆美尔能够视事,会不会下令前线部队停战;也没人说得准:西方盟国会不会慑于他的声威,愿意与德国进行片面谈判。克鲁格()隆美尔()史佩德()史托林(???~???)正当柏林的各部队在混乱的命令下无所适从的当儿,晚间1900时,在宣传部长戈培尔(Joseph Goebbels)安排下,希特勒亲自打电话给柏林的一位向来崇拜“元首”的军官,雷默少校,要他担负起控制住柏林局势的重任。被“加持灌顶”之下,兴奋的雷默立刻率领部队积极“平乱”。随着希特勒未死的消息越来越获得证实,许多原本模棱两可的人,反政变的态度也鲜明起来。在后备司令部里,政变派与尽忠派的军官开始爆发枪战。到2300时,弗罗姆已经重新控制住场面。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弗罗姆火速组织一个临时军事法庭,审判贝克、史陶芬堡、奥布里希特等人。贝克要求自裁,在弗罗姆允许下当场举枪自杀。史陶芬堡、奥布里希特与另两位军官立刻被宣判死刑。21日凌晨0010时,四个人在后备司令部的中庭被枪毙。史陶芬堡死前高喊:“神圣德国万岁!”而在巴黎,克鲁格在确认希特勒未死之后,也表态反对政变。四面楚歌的斯徒普纳格只好举枪自杀,结果子弹只轰掉一只眼睛,身受重伤的他又被救回一命,接受审判。至于在东战场前线的崔斯寇在21日得知政变失败的消息,决定不受被捕之辱,宁可“战死”在沙场上。他写下遗书之后,独自走到两军战线间的无人地带,引爆手榴弹。戈培尔()恐怖报复随着逮捕行动的展开,希特勒才发现参与谋反的人远超过他的想象。愤怒的希特勒下令由恶名昭彰的纳粹法官弗赖斯勒(Roland Freisler)的“人民法庭”来审判犯人。而所有参与阴谋的军人,也特别先剥夺掉他们的军职,让他们一起到“人民法庭”上,接受弗赖斯勒的羞辱。被带上法庭的被告不但被剥夺了军服,甚至故意发给他们不合身的服装,又不准系皮带,目的就是要犯人一面提着裤头一面应讯,以达彻底丢人现眼的效果。总计在事变之后被捕的超过五千人,其中被处死的超过两百人:包括魏兹里本、戈德勒、卡纳里斯、斯徒普纳格、费格贝等人。为了折磨这些犯人,特地不用一般的绞刑架,而在监狱天花板上装置一排吊肉钩,以钢琴弦当绳子,将犯人以上吊的方式慢慢勒死。审讯与处刑的过程都拍下影片,送给希特勒观赏泄愤。另一个最有名的牺牲者就是隆美尔:在审讯中,身受重伤半昏迷的斯徒普纳格曾经说出隆美尔的名字。10月14日,希特勒派两名将领前往通知在家养伤的隆美尔:“元首”不希望他上法庭,如果他愿意自杀,政府就不会把他的家人牵连入罪。隆美尔为了保护妻儿,于是同意服下使者带来的氰化物。政府宣称隆美尔死于脑溢血,并且为他举行风光的国葬:希特勒不能忍受连全国最孚人望的元帅也投身反对他的阵营。魏兹里本与隆美尔之外,第三位死于事变的元帅是克鲁格:8月15日,在法国战场战况紧急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克鲁格解职返国。由于担心自己被卷入,克鲁格在归途车上仰药自尽。至于急着把史陶芬堡等“首恶”枪毙的弗罗姆,也在7月21日处死史陶芬堡等人当天就被逮捕。戈培尔不客气地告诉他:“你也太急着杀人灭口了。”弗罗姆同样被剥除军职,送上人民法庭,1945年3月被处绞。而“忠字当头”的弗赖斯勒法官,则有最类似现世报的下场:日,正当审讯史拉布伦多夫时,柏林突然遭到美军空袭,一根倒下的柱子正好把弗赖斯勒给活活砸死,手里还握着案件的卷宗。在弗赖斯勒死后,审判的秩序、效率与残暴程度也大受影响。或许因为这缘故,史拉布伦多夫虽然饱遭严刑拷打,但最后未被处死。他在战后曾经担任西德联邦政府的大法官,达十五年之久。至于史陶芬堡怀孕的妻子妮娜(Nina),同样也被捕入狱。1945年1月,她在牢房中生下一个女儿,战争结束前还差一点被秘密警察杀害灭口。德国投降后,才跟另四个被强制送往孤儿院的孩子团圆。2006年4月,妮娜·史陶芬堡去世,享年93岁。弗赖斯勒()千载有余情如果纯就客观角度来看德国的抵抗运动,那么其最后归于惨败可说是意料中事:在严密的情治单位监控下,任何试图结党谋反的阴谋都极为困难。更何况不只是1938年英国人“硬不起来”,战争开打后盟国喊出的“无条件投降”、不愿单独与德国议和,也让许多德国人被迫与希特勒站到一块。再加上对于秉持普鲁士传统的德国军人来说,“犯上弒主”一向是武德所不容。另外,七月廿日事变当天,阴错阳差地炸不死希特勒,史陶芬堡又过度粗心,参与政变的将校决心不足兼实力不够,又未能在第一时间夺下媒体、通讯等系统的控制权(如果在柏林能采取类似在巴黎的行动,结果可能不同)。主要参与阴谋的都是参谋或非作战单位军官,真正有实权的前线将领始终抱持壁上观态度……政变最后迅速被扑灭,参与人士遭到血腥整肃,好象都不能算意外。不过整个事件最大的意义或许不是一场蹩脚的政变,不是在于成就了什么功业,而是这些人立下的人格典范。尽管在国内被视为叛徒、在国外也得不到援助,但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他们证实了德国军人、乃至德意志民族的良心未死,证实了有人愿意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不惜以身犯险、死而不悔。也因此,战后德国政府在柏林市的后备军总部遗址,特地设立了“德国抵抗运动纪念馆”,位置就在现今的国防部旁边,永远提醒后人,关于前辈的大仁大勇。其实,对于抵抗运动最好的描述,还是来自它的策划者自身:日,自杀之前的崔斯寇,写下这样的遗言:“现在全世界将指摘与辱骂我们,但我始终坚信,我们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希特勒不仅是德国的敌人,也是全世界的敌人。我将在上帝的审判席前,以无私的良心,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如同上帝曾经许诺亚伯拉罕,只要能在所多玛找到十个义人,祂就不会毁灭这座城市。因此我期望,上帝也可以因为我们的缘故而不毁灭德国。……为自己的信仰下定决心牺牲生命,是人类道德价值的肇始。”注:史陶芬堡高喊的遗言内容,后人一直有争议。例如培金与雷伊合着的《秘密德国:史陶芬堡与反希特勒的神秘十字军》一书(麦田出版)就认为:史陶芬堡受诗人格奥尔格(Stephen George)的“秘密德国”概念所影响,服膺神秘主义,深信自己所作所为是承继中古圣殿骑士的精神。因此他临终时喊的是“秘密德国万岁”。不过这两位作者的另一本作品《圣血与圣杯》,其中持论被一个叫丹布朗的美国人抄袭去,写成一本叫《达文西密码》的小说……因此对上述说法,恐怕还是要有点保留。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原标题:(超越?二战启示录)《录音报道》:“为了国家独立和尊严而团结奋战”专访法国二战抵抗运动老兵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蔡菲菲):二战期间,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但法国人一刻也没有停止战斗。法国抵抗运动就是各阶层人民为抵抗纳粹德国的占领和傀儡的维希政权而组织起来的革命运动。他们以游击战方式进行武装对抗,同时向盟军传递第一手情报。
二战抵抗运动老兵皮埃尔q弗莱
皮埃尔?弗莱1926年生于法国巴黎。1943年,年仅17岁的皮埃尔加入抵抗运动。当时的法国为反对纳粹德军的占领,先后成立了8个秘密的地下组织,皮埃尔是其中“军民组织”的一员。弗莱讲述了他刚刚加入抵抗组织时的情景:
“抵抗运动组织的起步十分艰难。1943年,(其中的一个组织)“保卫法国”内部混入了德军的奸细,组织内部六十多名骨干成员遭到纳粹德国政府和德国秘密警察的逮捕,随后遇难,其中就包括戴高乐将军的侄女安东尼奥茨q戴高乐。由于我们是最后一批加入的,因此幸免于难。为了尽快参加到抵抗行动中来,我在1944年2月又成为(另一支队伍)“军民组织”的一员,那时的我还不满18岁。”
当时抵抗组织的主要工作包括,秘密散发传单、出版地下刊物、收集德军情报,搅乱德军视线等等。弗莱说:“在众多行动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收集德军情报。都有哪些呢,比如在德军兵营前记录下所有进出车辆。另外就是在美英盟军炸断(德军通行的)铁路之后,寻找和记录铁道上损毁的火车留下的痕迹。这些都是情报搜集的一部分,我们会把所有情报交给分队负责人,再通过组织里与英国盟军的合作电台,将这些情报汇集到一起,最终绘制出一张张德军的军事行动地图。”
皮埃尔q弗莱为记者翻看珍藏半个多世纪的抵抗运动历史资料
另一位法国老兵、战争殉难者联合会主席让―克洛德q布赛介绍说,二战战场上,法国抵抗运动组织通过向盟军提供“大西洋壁垒”防御状况和德国国防军动向及序列的军事情报,使得盟军能够顺利在法国登陆并迅速推进。布赛说:“他们捣毁了德军侵入法国的铁路,切断他们的通信设施和电网,同时也让美、英、法等国的盟军能更加顺利地在日登陆诺曼底,之后在8月15日登抵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德军因此被困在法国的各个角落。抵抗运动的游击队员们为阻止纳粹的前进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诺曼底和普罗旺斯登陆之后,法国抵抗运动的准军事部分被正式组织为法国内务部队。
日,法国抵抗运动组织在巴黎举行起义。盟军派出法国第2装甲师-勒克莱尔师向巴黎进发。25日下午,德军投降,巴黎全部解放。戴高乐将军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的身份进入巴黎。
在接受采访时,皮埃尔q弗莱老人拿出一本影集,里面珍藏着他年轻时参加抵抗运动时与战友在一起的老照片。照片早已经发黄,而老人也已接近90高龄,行动时需要搀扶拐杖了。
法国共产党党史资料馆负责人、二战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q热内维埃在评价法国抵抗运动时认为,抵抗运动的伟大贡献在于它不仅在军事上反抗纳粹德国的占领,还对国家独立、战后的法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弗雷德里克q热内维埃说:“除了军事作用之外,抵抗运动对巴黎起义起到了政治引导作用,它与盟军一同(为法国的独立)扮演了重要角色,使法国在二战后成为一个主权国家。法国抵抗运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团结,这种团结既体现在境内外的武装运动,包括跟随戴高乐将军,还体现在它可以团结当时法国各党派的政治力量:共产党、社会党,以及右翼政党等。抵抗运动为法国在二战时的解放,以及日后法国推动联合国的成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标题:超越?二战启示录:专访法国二战抵抗运动老兵
稿源:环球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记者从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管理处了解到,...
日,吉林长春,长春刘老根大...
山东省图书馆1909年仿照浙江宁波藏书楼...
潘石屹首度变身主持人,亲自坐镇优酷网...
此书是作者最满意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北...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数据加载中...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主要影响.具体啊!以及凡尔赛条约是否是导致二战的一个因素 为什么 拜托啊!具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主要影响.具体啊!以及凡尔赛条约是否是导致二战的一个因素 为什么 拜托啊!具具体的绝对+分
  凡尔赛条约是胜利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制裁德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绝对导致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当时的德国大多数人不认为祖国失败了,所以当纳粹上台后就一凡尔赛条约和犹太人为由进行了战争准备.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编辑本段]一、战胜国的目的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一、法国的目的  法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克列孟梭总理的观点也代表了法国民意.  战后法国军队迅速控制了鲁尔工业区的重要城市如盖尔森基兴等,造成大批居民无家可归,同时法国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路运至法国.德国铁路工人组织了罢工以对抗法国占领者,其中约200人被法国当局处死.  克里孟梭的主张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象征性的惩罚德国军国主义以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当众处死德国皇帝(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低水平.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克莱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绰号.  二、英国的目的  尽管英国本土在战争中未遭战火,但仍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因此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仍希望严惩德国.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支持惩罚德国,但在具体措施上较法国为轻.乔治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同时乔治对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感到忧虑,因为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赞同签订秘密条约封锁德国海岸线.  一般认为乔治希望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主张和克莱蒙梭严惩德国的主张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其政治地位相当微妙.乔治本人在赢得1918年大选时为迎合英国民众提出了德国需为发动战争负责的主张,同时联合政府中的保守党也要求严惩德国以保证其不再对英国构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乔治竭力主张提高英国在战争赔款以及德国殖民地的份额.他和克莱蒙梭因英法两国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赞同“民族自决”政策.  同时乔治清醒的意识到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这对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的经济同样会使英国经济受损,而他和克莱蒙梭都认识到此时的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而且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所以“民族自决”主张在和会召开时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乔治的主张可归为如下几点: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削弱德国军力至较低水平;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但不可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三、美国的目的  在1917年4月美国参战前后,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因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受益并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  在战争结束前,威尔逊总统就提出了十四点建议,该建议比英法两国的条件都更宽松,更容易被德国民众接受.  美国民众普遍不希望再次发生世界大战,基于此威尔逊总统感到过分苛刻的条款会造成德国的复仇心理,战争将无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但欧洲强国普遍认为这种构想过于理想主义且不符合欧洲各国的实际.而且这种政策将会导致美国军事力量过分卷入国际事务.  威尔逊意识到为了达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他的十四点建议需要做出妥协.而且他坚持“民族自决”政策,例如刚从一战后的德国和俄国中重新获得独立的波兰.同时他极力反对建立秘密条约,例如秘密军事联盟等.不过他同意要削弱德国军力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具体如下:  ·公开的和平条约应该以公开的方式缔结而成.  ·在各国领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绝对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时或战时都一样.  ·尽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障碍,并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的国家之间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互相充分的保证各国的军备减少到符合保卫国家内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国对各殖民地的权利的主张,应该做自由,开明和大公无私的调整.  ·撤退现在在俄罗斯领土上的所有军队.  ·在比利时的占领军应该撤退,其领土应该恢复,并不得企图限制她与其他自由的国家同样地享有主权.  ·法国全部的领土应该获得自由.被侵占的法国地区应该归还.  ·意大利和原奥匈帝国的疆界必须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确定.  ·东欧人民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建立独立国家.  ·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及蒙地内哥罗独立.同时巴尔干半岛诸国的政治及经济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应透过国际条约予以保障.  ·奥斯曼帝国各民族自决前途.  ·波兰独立,并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建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国际秩序.  [编辑本段]二、谈判过程  谈判于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来自38个国家的70名代表参与了谈判.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从1919年三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最终的谈判由三大国(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意大利首相维托里奥·奥兰多的作用微乎其微.德国甚至不准参与条约讨论.因为各国谈判目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不愉快的妥协”后才能达成.亨利·基辛格称之为“美国式理想主义和欧洲式偏执狂之间的脆弱妥协”.  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鲍尔为总理的德国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国国会举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条约者以237票比138票胜出,28日德国新外长赫尔曼·穆勒在和约上签字.日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编辑本段]三、主要内容  一、总览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二、疆界的决定  ·在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编辑本段]三、军事上的限制  ·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员额限制在15,000员以下,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并不准拥有潜水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  [编辑本段]五、战争责任  ·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  ·部分德军被审判犯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  [编辑本段]六、战争赔偿  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一般认为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但对此观点史学界仍有不同评价.  [编辑本段]七、各方对条约的反应  一、战胜国对条约的反应  法国认为自己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克里孟梭在随后的大选中下台.从整体而言英国对条约比较满意,德国东部边界得到了一定的安全,如波兰的独立和但泽自由市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甚至认为条约对德国过分苛刻,这可能导致德国的不满并成为未来的不稳定因素.美国认为条约是欧洲的麻烦所在,而且对德国过于苛刻.1919年美国国会投票决定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并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二、德国对条约的反应  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似乎德国并未意识到他们对发动战争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已经战败,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  后来成立的魏玛临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总理谢德曼被迫决定接受条约,随后陆军总司令兴登堡称德军已无力再战.日协约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雷德里希·艾伯特决定接受条约.  随后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队将领开始质疑条约.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社民党人、共产党人、犹太人被他们视为叛国者,因为这些所谓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玛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们“在背后捅了德国一刀”.这种论调在德国投降后具有广阔市场,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取得了东线的胜利并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而西线德军仍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但实际上西线德军的春季攻势因给养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评者眼中这次失败被归罪于后方的罢工,尤其是犹太人.而他们却忽略了交战双方已经卷入了总体战中,前线的局部战术优势无法扭转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尽管如此,这种论点在德国国内仍引起了广泛共鸣并被纳粹党所利用.  [编辑本段]八、德国对条约的破坏  战后的德国经济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条约规定的赔偿金额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这一小部分也给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负担并导致了近1/3的通货膨胀.条约规定德国以矿产资源和工业设备赔偿未能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国民众的不满.  以下是对条约比较明显的违反:  ·1919年德军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队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并依据一战的经验继续完善德军军事学说、组织训练.  ·日魏玛共和国和俄国苏维埃政府在意大利拉帕洛签订拉帕洛条约,双方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在双方于29日签署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德国可在俄国训练部队、试验凡尔赛条约中禁止的坦克和飞机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兵役制并扩充德国军队,包括建立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拥有的海军武器、装甲部队和空军.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除苏台德地区的其余部分.  ·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编辑本段]九、历史评价  一般认为虽然一战西线战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法国,法国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克莱蒙梭的政策仍过分激进,对德国过分苛刻.而且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此仍有不同观点.  凯恩斯在其著作《和平的经济后果》中说,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将战胜了德国的法国比作与在布匿战争中战胜了迦太基并将其彻底摧毁的罗马帝国.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给凯恩斯的公开信中发表了他的不同观点,并指出凯恩斯的战后预言并未成真,如凯恩斯预言欧洲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9年的产量较1913年增加了10%,凯恩斯预言德国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7年德国的钢和铁产量较1913年分别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数据包括了战后德国割让的领土.又如凯恩斯预言战后德国国内储蓄不会超过20亿马克而实际上1925年的数字是64亿,1927年76亿.凯恩斯预言德国在条约生效30年内无法支付高于20亿马克的赔款,曼托索称在年间德国在重整军备上花费了7倍于此数的金钱.  近来又有一种观点称德国在条约中获益匪浅,如史学家格哈德·温伯格在其著作《手边的战争》中提到,由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政治体系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国避免了战后被战胜国大规模军管(特别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对比).  现在回顾一下,在1919年时德国其实取得了较五年前战争爆发时更有利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德国的东方,原来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断膨胀且亲法的俄罗斯帝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交上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的苏维埃俄国.在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匈帝国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对德国的再次崛起已经无法构成威胁了.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热里·巴尼特声称,与德国所期待的一旦赢得战争后他们强加于协约国的和平条约相比,凡尔赛条约实际上是相当仁慈的.对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俄国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业,90%的煤产地以及50亿马克的战争赔偿.巴尼特同样认为德国在签订条约后的战略态势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国东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国作用的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消失,而且德国和新生的俄国之间有波兰作为缓冲.在西方只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都不如德国的法国和比利时.巴尼特还认为英法两国应通过一种彻底摧毁俾斯麦一手创立的统一的德国并使其重新分裂为多个较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德国给欧洲带来的麻烦,但英国并未达成自己参战的目的.  如果不以现代的战略或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践踏条约并赢得国内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学家丹·洛林说,凡尔赛条约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本段]十、不同观点  史学界对凡尔赛条约削弱并羞辱德国的观点有争议,一些观点如下:  1、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裁军委员会名存实亡,德国的战争赔偿数额不断减少直至彻底取消,这笔财政负担和受害国的战后重建费用实际上从德国转嫁到了受害国身上.  2、与协约国相比,德国的经济和工业潜力受战争影响更小.虽然德国在战争中也收到损失,但1919年时德国经济较其邻国的优势比1913年更明显了.  3、一些对凡尔赛条约持否定意见的批评者们认为波兰的建立使德国免受其最大的潜在敌人俄国影响.1920的华沙战役阻挡了布尔什维主义向战后虚弱的欧洲前进的步伐,特别是此时的德国正面临着共产主义思潮的泛滥.  4、战后德国境内仍有以波兰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情况加剧了德国历史上持续不断的种族冲突.  5、战后德国保持了对巴尔干诸国的比其东南方的邻国更大的影响,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简而言之,尽管德国在一战中失败了,但仍有在二十年后再次主导欧洲局势的能力.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主要影响.具体啊!以及凡尔赛条约是否是导致二战的一个因素 为什么 拜托啊!具》相关的作业问题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德国对条约的反应  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似乎德国并未意识到他们对发动战争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已经战败,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  后来成立的魏玛临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总理谢德曼被迫决定接受条约,
/>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德国对条约的反应  当德国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似乎德国并未意识到他们对发动战争负有责任而且他们已经战败,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  后来成立的魏玛临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总理谢德曼被迫决定接受条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每一个有爱国心的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它是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国耻日!《南京条约》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个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瓜分,自此开始, 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根据条约第二条规定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这种肮脏的鸦片贸易不仅使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政府及鸦片贩子获得暴利,而且与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
《中法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原称《中法续增条约》.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5日清钦差大臣奕?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签订.共十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法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3)将
条约规定,德军陆海空三军加起来最多只能有10万人.由于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德国在欧洲彻底沦为了三流的国家,在希特勒上台之前,连波兰这样的效果都敢去欺负德国.由于德军的由于被限定了军队人数,德军只能加强军队的素质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终于成就了日后威震天下的德国陆军和德国空军,十万陆军对德军影响深远.当然,条约的内容也
我是初三学生.以下是我的理解(纯手打,可能有些片面,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观点)《凡尔赛条约》即对德合约,是一战之后协约国对德国(一战战败国)的惩罚、剥削.我们可以从跳跃内容逐条分析一下:经济方面 &1.德国需付战争赔款近7000欧元,这笔款项到2010年才还清,还了92年2.德国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比如德国在中国
1.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2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3.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
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a.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01ecf446c5f6de/fec08fabee3d6d54fbdad2.jpg"
凡尔赛和约本身就是一个不公平的和约!完全只是战胜国的一种野蛮的分赃!就是因为凡尔赛和约的分赃不均,以及对德国过度的压制,所以才导致德国人民在经济危机的绝望中把希望投向纳粹!从而引发了二战!可以说在凡尔赛和约签定的那一刹那!就注定了二战的爆发.
1 德国失去八分之一领土和十分之一人口2 德国所有殖民地被战胜国(英法日比)过分3 德国受军备限制4 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并赔款.一般认为这笔沉重的赔偿给德国经济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并间接导致了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但对此观点史学界仍有不同评价.5 德国国内反抗情绪奋起,并被纳粹党所利用.
楼主,应该是《凡尔赛和约》,不是《凡尔赛条约》依据:英法主导的,宰割战败国(包括: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形成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统治的新秩序.
除了这个外,德国的萨尔州被法国和比利时占领,开采,同时,德国在波兹南地区给波兰开一个出海口,后来这个区域俗称波兰走廊,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定了德国军队的发展 并且要求德奥不得合并 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设定莱茵非军事区 总之太过分了
除了合约, 急剧恶化的经济更是迫使德国走偏的重要原因.
凡尔赛合约几乎让整个德国破产了,民不聊生,德国遭到过度剥削,整个德国都积攒着怨恨,希望报一箭之仇,所以当时希特勒可以乘势直上,通过合法的选举程序成为德国总理,兴登堡去世后又兼任总统.福熙元帅看了合约后说,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战,果然言中了.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  ①赔款2100万银元.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Ia}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④关税由双方共同协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中英虎门条约》  (1843年)  ①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 ②“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一战后法国的发展也不算太好,虽然德国被削弱了,但法国本身在一战中的消耗也十分巨大,战后得到的很多赔款也就用于抚平战争创伤了,德国工业基础很强,虽然有着凡尔赛合约的诸多束缚,但还是用各种钻空子的方法发展着,尤其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发展更快,而法国本身就是一个农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的国家,工业基础比德国略微薄弱,再加之两战期间,
,《南京条约》签订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这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凡尔赛条约》在这当中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各西方列强拼命瓜分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输出商品.而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不能发展军备,又没有海外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第二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期间德国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