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己DIY电脑关机后主机灯还亮,求大神帮忙把把关,非壕,够用就行,要求LOL无压力能看1080p就行

3500预算主机,平时用多开cad,偶尔玩一下lol就行。求大神来个配置【电脑diy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4,520贴子:
3500预算主机,平时用多开cad,偶尔玩一下lol就行。求收藏
3500预算主机,平时用多开cad,偶尔玩一下lol就行。求大神来个配置
服务器攒机,每月26号,苏宁企业会员日,338新人礼包,48寸高清电视企业专享2999元苏宁易购,正品保障,急速物流,售后无忧,多种付款方式任你选,24小时一对一提供优质服务!
锐龙1400套装(1400+七彩虹b350主板)1200显卡
昂达1050tI
1000内存(现在真的贵,不建议买,要是很刚需咬牙吧)ddr4
西数硬盘1T
300航嘉冷静王400w
230散热 红海mini
40机箱 至尊联盟(就是普通机箱,有其他要求的也可以选)50共计3520元
目前,内存条价格疯涨了不少,固态也在高位运行,如若大家都暂不购电脑,相信不久以后内存条、固态价格自然会降下来,其它新平台硬件相应也会降;同样的预算、可以配置出更高端、运行速度更快的电脑。
加扣专业DIY
INTEL I5 7500散 1100风扇
九州风神玄冰300
华硕B250M-A M.2
宇瞻8G DDR4 2400 黑豹玩家
希捷1TB 280显卡
影驰GTX1050黑将2G 850机箱
金河田预见N6
全汉蓝暴450经典版
CPU : AMD Ryzen5 1400盒装
899散热:原装(可选配赛普雷冷山四热管89)主板:映泰B350ET2
450显卡:微星GTX1050 2G飙风
850内存:十铨DDR4 8G 2400
650固态:威刚SP580 120G
360电源:振华绿蝶400w
220机箱:金河田N6
130合计:3560
多谢各位大神
C P U: I5 7500散片= 1100 显卡: 微星GTX1030
2G= 550 内存: 威刚8G 2400 DDR4= 730 硬盘: 希捷1T 64M
散热: 赛普雷冷山4热管= 89 主板: 微星B250M-NANO= 430 电源: 振华怒蝶300= 150 机箱: TT S3启航者= 130 合计:
3464 可以参考下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家五位国民政府军少校的抗日
  前言  近来,日本安倍晋三当局非常疯狂,妄图改变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在历史问题上不承认侵略中国的罪行,参拜包括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修宪、解禁自卫权,大力扩充军备,在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饱受日寇侵略的中国人民,一定要高度警惕,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在秦汉之际两国便开始了友好往来,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中国不仅向日本送去几千对童男童女,而且送去了先进的中华文化,生产方式,为日本列岛的进化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至今在日本纪念徐福的宫、庙有五十多处,徐福也被日本民众尊称为“王”,年年供拜。众多中华文明的遗迹比比皆是,百分之七十以上具有华夏血统的日本人尽享中华文明的惠泽,两岸人民曾是亲密友好的邻帮。  在明代中后期,日本社会出现大批浪人,对中国大陆沿海进行疯狂掠夺,成为倭寇。1931年“九一八”事件,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今天,作为不久就将成为世界经济体老大的中国,站立于世界之巅,中国真正的强大了,中国人民真是扬眉吐气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我们几代人前赴后继与日寇殊死博斗,才取得的抗战胜利。我们史家的抗战史就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缩影,以史为鉴,追寻前辈抗战史,就是为了今天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我的爷爷史静安,湖北沔阳〈现改为仙桃 〉人,生于1879年,曾就读教会学校武昌博文书院,笃信基督教,有子女〈二女四男〉6个,四兄弟按“荣、华、富、贵”排列;字按“业、声、玉、正”排序。我的理解,“荣华富贵”是爷爷的梦,一个中国人普普通通的梦。而“业声玉正”是爷爷的道德追求:希望儿子们事业有声有色,做人象玉一样清白正气。这些名字组合起来,十分完美,寄托着老先生的美好梦想和憧景,想当初,爷爷起这些名字时一定十分得意。  爷爷当年家住武汉市汉阳晴川街5号,在著名的纪念大禹治水的晴川阁附近。这里是汉水和长江交汇处,龟山脚下,晴川阁与江对岸的黄鹤楼隔江相望,风景好,也极易闹水患。爷爷带全家老小住在这里,开了个“静安诊所”,挂牌行医。  抗战爆发,日本鬼子凶残的铁蹄,踏破了老先生的美梦。爷爷和他四个儿子,全部参加国民政府军,投入抗战,四个儿子没有辜负爷爷的希望,在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的战争中,留下了他们精忠卫国、舍身御敌的身影。  我是史家四个儿子中的老四、史恩贵的长子史新生,现已年过花甲。在1949年国民党军败退台湾之时,在兵工署任外勤司调度股长的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然地决定放弃去台湾,留在大陆,这样,使得我能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进脚步在大陆成长。1955年,父亲史恩贵意外去世,他的履历,母亲、奶奶从未说清,我更毫不知情。我正视父亲的历史问题,通过组织培养和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所在公司领导。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台湾老兵返乡之时,海峡两岸的坚冰终于融化,我开始知道一些自己的身世,知道我父亲有两个了不起的哥哥,一个战死在台儿庄战役,一个牺牲在长沙会战,他们弟兄俩都是黄埔军校毕业,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正是他们的浴血抗战,视死如归,才挽救了中华民族的灭亡。我为有这两位英雄伯伯而由衷自豪。  在台湾的亲友和大陆亲朋的期盼下,我试探为抗战中牺牲的恩荣、恩华二位伯伯申请烈士,原以为这件事不可能办到,谁知虽然历经波折,有志者事竟成,在“湖南省湖湘文史与抗战历史研究中心”唐华元、李宣钊二位主任及有关人士的支持下,在长沙会战英勇牺牲的二伯史恩华,烈士证书申办成功!〈大伯恩荣因资料不全未能获批〉手捧湖北省民政局颁发的烈士证书,我悲喜交集,整个史家的男女老少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意识到,在如何对待抗日战争这个问题上,共产党承认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贡献。  我们要记住历史的惨痛教训:要不是不团结,外蒙古、琉球均会收回,何谈一个小小的钓魚岛,这一教训令许多专家学者至今扼腕长叹!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经过时间的洗刷,更加充满温情,中华民族的统一,更加指日可待。  我要让更多的人与我一起分享申烈成功的喜悦,让海峡两岸的人们知道,史家走出的民族英雄,不是偶然的,史家爷们五人,两位出自黄埔军校,五位国民政府军少校,都在民族危难之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战争,其中四人不知身葬何处,这是何等地壮烈,何等地值得可歌可泣!  由此,我油然产生一股激情,我要让世人知道史家全家的抗战历史,让后代记住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了解家族历史,增加抗战知识。如果这本书还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增添一份力量,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起到一点警示作用,此生足矣!  为什么爷父兄五位全是下级军官少校呢?当然各有艰辛!  第一位国民政府军少校—我的爷爷史静安  (一)、深明大义的史家老父史静安  1、武昌博文书院毕业,信基督教,行医为生  我找到二姑妈史绍苓于89年写给我的信,原文摘录如下:  “ 你爷爷本是湖北沔阳县人家,是贫农出身,住在汉阳的时候,祖母是在福音堂邦人洗衣过日,因为你爷爷小时候很聪明,靠外国人培养行医,大概是仁济医科大学毕业,反正我小时见父亲的医书都是英文,他会说英语和外国人对话,会弹钢琴,每星期日在福音堂做礼拜,也是父亲弹琴唱赞美诗,也会教育人念外语,也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信仰者。  所以我从小念书都是父亲带到教会办的小学、中学、护士学校念书,完全是教会负担的,在我念小学时,你爷爷患胃溃疡很危险。那时就住在汉阳晴川街11号,家中就是我和你三爹在家念书,我们也不懂什么,全是奶奶照顾。”  据史恩贵亲笔:“我家原籍是湖北沔阳,祖父是裁缝工人,因家乡闹水灾,移居武汉,家庭信奉基督教,无田地、房屋,靠薪给收入为生活,父亲史静安于满清时代毕业于武昌博文书院,曾在汉口华清街益智中学暨教会所办盲哑学校教书。”  家在著名风景区晴川阁附近晴川街,现附近老街房均已拆。  爷爷一穷家子弟怎么会上学费昂贵的教会学校呢?我曾偶遇一甘姓的93岁老人讲:〈1922年生〉。“他父亲经商有钱,送他上博文书院,第一年交学费100袁大头,全英语教学。抗战后政局大乱,随校迁往万县,学生也无钱交学费,但在战乱中仍坚持教学。”他还说在武汉江汉关博物馆有他的资料。证明博文书院学费贵。  武昌博文书院是英国人开的教会学校,原址在武昌大东门现市15中,主要招收富人和上层社会人家子弟,影响大。早期也曾免费招收少数平民教徒聪明子弟,以扩大教会做善事影响。我爷爷就属此类。  史恩贵亲笔:“…1927年以前曾任军阀部队军医、院长。…31年后,在汉阳晴川街设‘史静安诊所’,中间曾兼理〈伪〉第十军留守处诊疗工作,抗战时随〈伪〉军政部[国民政府]第一残废军人教养院充军医诊疗主任…。”  其实,爷爷就是一个医生,兵荒马乱的岁月,哪谈得上殷实富裕,他曾和万、熊二位朋友合伙开“会同医局”,.解放后,奶奶还带我们去二位老朋友家玩,他们一直在武汉开诊所,从住房条件看,生活都不错。拆伙后和沈姓朋友合伙,在汉口雅仁里设“雅仁医院”。31年后,自己在汉阳晴川街设“静安诊所”,如果一直干下去混个小康,可能沒多大问题,他信基督教,平时上教堂弹弹钢琴、唱唱歌,日子过得也好象还滋润。  晴川街在晴川阁附近。晴川阁是一名楼,位于汉阳龟山长江边的禹功矶上,始建于明代,因与对岸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被称为"三楚胜境"。据说“为禹导水所憩之地”传说大禹曾到此疏江导汉,朝宗入海。晴川阁专为大禹冶水在此休息而建,以后历朝翻修作为纪念,也为“四方冠盖所必至”。历代文人侠士写了很多诗,其中以唐崔顥〈黄鹤楼〉最为出名,其中:“晴川历历汉阳树。”据说直指汉阳晴川凤凰巷中,有一株几百年银杏,被人称作汉阳树,不知这颗树真在否?  居民集聚地多为民清的古街。自民天顺元年〈1457年〉自今,发生大大小小的的水患达五十多次。各朝都在此修堤拦阻江水内侵。在无汽车、火车交通专以水上运输为主渠道的时代,晴川码头多,成为货物,集散地和来往于汉口、武昌的交通要道。  晴川风景虽好,当年也只是残垣旧庙,就是现在也还是偏僻地方,选择这里居家,只一条居民不少,医疗设施少,市郊房价也便宜。爷爷在此也可能搬过几次家。湖北省档案馆现存黄埔军校名单记载:  史恩荣,汉阳新街12号;史恩华.汉阳晴川街5号。绍苓姑妈信中:晴川街11号。登记的家庭住址不一样,搬家的可能性大。  谁都沒想到,日寇占领武汉后,汉阳晴川阁江边,竟然成了武汉五大“杀人场”之一,根据当地周姓居民及日汉阳宪兵队吴翻译的控诉材料,日寇汉阳宪兵队除在晴川阁江边趸船上屠杀外,更有用麻袋沉入江中的,总计千余人以上。变成一个唬人恐佈的地方。这可是史老先生万万没有想到的。
并有民谣为证:“东洋鬼子矮又矮,侵略中国拐又拐,有朝一日抓到你,把你塞进麻布袋,等到三更半夜后,拖到江边就一甩,甩呀甩,水流长江归大海,甩呀甩,叫你鸣呼又哀哉!”  爷爷育有二女四男,老大是姑妈绍英,在宜昌师范学校毕业,老五是小姑妈绍苓,重庆宽仁医院护校毕业。老爷子一辈子行医济世、热心善肠,为街坊邻里看病,有求必应。也尊重恩荣、恩华上军校的选择。  史老先生的四个儿子,按“荣、华、富、贵”排列。〉  2、北伐第十军王天培军队内,爷爷任军医处长,  小姑妈来信:“听奶奶说,在王天培代领的军队内,爷爷任军医处长,那时我记得很小,沒有上学,家中请有老妈子烧饭,还有勤务兵。专门照看你父亲的是住在宜昌选仲的母亲(我大姐史绍英)”  史恩贵在档案中写到:“父亲27年前,曾任军阀部队医院院长。”27年前,爷爷可能随部队医院曾驻在宜昌,所以大姑妈在宜昌师范学校读书。  绍苓小姑妈曾在给我的信中,说到北伐第十军王天培的部队当医务主任。当时和朋友聊起此亊,朋友真还找到一本资料,老蒋北伐起事是八个军,何来第十军呢?搞得我非常难堪,后一查才知是一桩北伐冤案。  王天培,贵州天柱人,为非蒋系北阀名将。1926年秋,他率部出征,在湖南洪江誓师北伐,〈王天培〉被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王天培仅用十四天时间,就取得徐州大捷。是役歼敌八万余众,击落飞机五架,缴获无数辎重。  徐州战役是北伐的一次大战役,敌军胆寒,全国振奋。各报竞相报道,将王天培的十军和叶挺的独立团并称为铁军。  就在王天培乘胜进军的时候,他却一连接到了蒋介石的两道紧急命令:一道是命他“停止北伐,火速回师讨逆。”另一道是密令他“捕杀军中共党分子。” 王天培坚持国共合作,拒绝回归内战,坚持北伐。  对此,蒋介石密命总部扣发十军粮饷,企图以此使第十军陷入饥馑而土崩瓦解。  这时,北洋军阀见蒋汪大战,乘机反攻。王天培孤军奋战,粮饷无着,面对敌人的猖獗反攻,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惨重,最后徐州失手。   日,蒋介石电召王天培赴南京“面商机宜。”王到后,蒋以“不听指挥徐州兵败;隐兵不报图谋不轨;克扣军饷动摇军心。”为由关押 。  又以“送王将军去西湖疗养”为名,9月2日凌晨将王天培秘密杀害于杭州西湖。蒋骗杀了同阵营中的竞争心腹大患,舆论大哗、众人指责,后又平反以双倍撫恤了平此案。  出此大乱后,爷爷回到武汉,史恩贵:“在汉阳晴川街设“静安” 诊所,中间曾兼理第十军留守处诊療工作。”  3、六十高鹷、一年丧三儿女,仍颠沛流离抗战到底  1937年全面抗战正式爆发,倾刻间丢掉半壁江山,战局急转直下。武汉作为战时临都,民众抗战热情十分高涨,在此形势鼓动下,他不顾己近六十高鹷,参加第一残废军人教养院任医务主任,开始任上尉后挂少校銜。一伤残院的组织形式有:总务股、工艺股、训育股、诊疗股,下分中队分队,机构人员不少。家里老人都记得和伤残院石镇澜院长关系很好。  这时的老先生在国难当头之际,早己把“荣华富贵”的梦想抛在一边,保家为国,决不当亡国奴成为唯一的选择。爷爷和奶奶、恩荣妻带着仅二个月大的小孙女,和伤员一道撤离武汉。  由于战争形势恶化,又随院撤到湖南长沙,住了三个月, 迁到桃源住了约十个月,才到芷江定居下来  芷江地处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缘,整个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由北向东南,形成盆地。平均海拨1000米,舞水是境内最大河流,素有西南门户之称。  芷江,虽然只是湘西的一个小县城,却是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指挥全国军事抗战的中心。也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志愿飞行队——飞虎队的驻扎地。是保卫战时陪都—重庆的最后屏障。日军多次企图突破湘西防线,美国飞虎队在湘西的上空与日本飞机展开了抗战时期大规模的空战。  因年高体弱車马劳累,战火荒年饥饱无定食住不安,身体日渐衰弱。芷江伤员分佈十几里路,医疗股离城8里,互相照应出诊都很劳累。更为难受的是39年中,二个儿子恩荣、恩华因抗战牺牲,大女儿也因病离世,一年丧其三个子女,作为父亲心中更是悲痛万分。据奶奶说:“恩华阵亡后,还收到部队送来一小包裹,内有恩华遗物。“二子阵亡后,小儿子也坚决要离开他,执意要上前线杀敌报仇。  我们不知道老先生忍着怎样的悲痛,眼睁睁地目送自抗战以来,始终带在身边的小儿上前线,继他的二位哥哥走上战场这条生死不测的路。己丧二子一女的老父亲和老母亲终于也让小儿子走了。他们的心情我真的难以用语言来诉说。他仍然随伤残院,颠沛流离抗战到底。
楼主发言:88次 发图: | 更多
  著名作家马正健著〈长沙会战全解密〉中描写覃异之将军回忆:“恩荣牺牲后,他父亲曾来过部队,老人家流着泪,握着我的手说:‘恩荣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恩华的家庭比较富裕,父亲读过书,深明大义。”老先生为什么会给覃将军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我想一定是老先生的谈吐气质,坚决抗日,必定胜利的信念,不惜舍小家保国家的决心,满门忠烈,前赴后继抗击日寇。几年后,覃将军还给自己的儿子讲史家兄弟的故事。可见将军始终记得史家父子感人至深的抗日故事。  2011年8月,我与覃异之将军的两位儿子覃耀、覃赞老先生分别通了电话,我说::“许多人都把史家两兄弟的名字搞错了.。”老先生接着我的话,脱口而出:“不会搞错,史恩荣、史恩华,他们是抗日英雄。”实在是感人.。他们还关切地询问了恩华墓还在吗?我说墓毁骨弃己没有了,我好象听到一句京愤,表示他们的愤怒,后又问“恩荣父亲捐献抗日,家庭较殷实吧?”等。我本意是想联系一下,看有没有覃将军回忆录,从中找到更多资料,他们说多是采访覃将军,没有专集。考虑到两位老人年级己大,不便多打扰,就再也沒和他们联系。  小姑妈档案中亲笔:“父亲于41年4月,死在湖南芷江。”奶奶说是在出诊为伤员看病回途中,发病不冶去世.。据湘苓姐姐讲,葬在芷江一半山腰,还立有碑,我们总想去看一看墓还在不在。爷爷生于1879年至1941年,享年62岁。  史静安老先生,一个基督教徒,本没有多强烈的政治倾向,宣扬博爱、行善即可。平时象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做着“荣华富贵”的梦,但是在民族危亡,日寇入侵之际,他认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保家卫国摆在第一位,老先生倾其所有,不仅是家财,而是父子五人投入抗战,老大、老二阵亡后,又眼睁睁地目送小儿子上前线,难以想象老先生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悲伤与纠心,一定是保家卫国,赶走日寇的信念战胜了亲情,才有这样的举动。  他自己以医救国,矢之不渝地参加到国民政府军,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一定会胜利!只可惜他没能熬到那一天,他必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未能扛住一年中连丧三个孩子之痛,仅一年多时间,就病逝了。  芷江果真完成中国抗战的最后一战,日军为了占领湖南芷江飞机场,于1945年4月初集结7个师团约八万人的兵力,发起进攻。20万中国军队坚决迎击。6月7日中国军队以击毙伤日军2万6仟人,取得完胜。至此中国军队开始全面的战略反攻,终取得抗战的彻底胜利,而芷江是日军第一降之地。爷爷看到了,只是在芷江一半山腰,他的家,他最后的归属。  我会去看他老人家,告诉他一切。
  楼主的长辈真是民族英雄  只是到了楼主这里唉
    史老先生四个儿子:恩荣、恩华、恩富、恩贵
  因为不是小说,也不是什么文学作品,是家史,是真人真事,真名真姓的百姓抗日历史,也因为一直被认为都是“反动军官 ”憋屈太久,现在能把真相讲出来,〈虽然只能在这里讲讲,〉也是时代的进步,要感谢政府!  其实五个少校还加一个少将大姑父,六顶国帽,这家人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大家心知肚明。中国信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观念,过去好多是抓壮丁。我们全家自愿当兵,只为保家卫国!反映了一个平民百姓家庭在国破家亡之际的真实状况。  但是,他们因为抗日,死后四人不知身葬何地、有的墓毁骨弃,这种死无葬身之地的结果,是我们非常愤怒的。  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史恩贵在档案中写到:大哥二哥自参加军校后,数年回家一次,以至于死。老一辈在时都不敢提这些历史往事,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老首长覃将军的足迹,结合上辈人有限的回忆,及档案中的记载追寻他们的身影,同时也是对这支抗日官兵的缅怀!
  第二位国民政府军少校—我的大伯史恩荣  1、中学时代努力学习,品学兼优。  中学时代的史恩荣很早就显示出文人志士的气质。当时,全家兄妹6人,恩荣排老二,男孩中他最大,弟妹都小,一家八口,全靠当医生的父亲开诊所维持,二老都信基督教,生活并不富裕。父亲史静安,深知知识对于孩子的重要,再难都要供儿女上学,作为长子,恩荣最能体会父母的难处,故读书非常用功,成绩很好,升学从不要家里费心。   史恩荣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小史恩荣亲笔书写的名字
楷,这说明他读书时,认真练习过毛笔字。从现存他登记照背面的题字中可看出,照片背面除有非常认真书写的毛笔小楷署名外,令人意外的还盖有一方篆体印章,字体讲究。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可以想见恩荣是个认真讲究的人,有一定追求,办事一定不会马虎。20岁的青年,象文人志士一般,重视名声。恩荣在什么地方用篆体方印呢?起码在书法作品和收藏中必用。  古晴川阁极具传统文化氛围,恩荣生长在晴川阁附近,历代文人侠士在此作诗赋文,恩华必然受其文化的熏陶。爷爷为他取字为“绍业”也是希望他事业有成,年青的恩荣身材高大,书卷气浓,能考上黄埔军校是必然的。  恩荣中学读书期间,正遇北伐大革命进入高潮,战事连连,民不聊生。日,北伐军攻入武昌城。随后,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革命重心由广州转移到地处全国中心、九省通衢的武汉。大街小巷,挂满革命标语,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的革命歌曲,唱得震天响,大大小小的遊行集会鼓动宣传,天天都有。武汉在辛亥革命后,又一次成为全国的革命中心。  在这种浓烈的革命氛围中,青年学生极易冲动,18岁的恩荣也一样,向往参加革命,打倒军阀,统一中国。  2.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7期的学习生活。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成立了武汉军校。军校名称因蒋汪“宁汉”之争几经变动,1927年1月定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蒋校长委派邓演达为校长。3月,鉴于国民党中央政府已迁至武汉,又决定取消分校名称,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武汉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建在两湖书院的旧址上。两湖书院是湖广总督张之洞1890年创办,旧址在今天武昌实验小学内,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  2013年,我特地赶到武昌,看到在武昌实验小学内还保存有当年的三栋砖木结构平房。难得原址原建筑尚存,古色古香,在闹市中另显别样风景。因暂不对外开放,我在围墙外拍了几张像,心想,如此珍贵的文物原址,如果办成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展览馆,记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更可填补中国近代史的一项空白。  据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本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军校的录取是严格的,各地青年到武汉去参加军校成为时尚热潮,要求迫切,等待复试补考者数千人,摩肩接踵、挤挤嚷嚷,汇涌成流,当时武昌军校附近旅馆家家住满。  两湖书院是军校的本部,六期的男生和五期的政治科都住在这里。五期工兵、炮兵科分驻大东门外华中师大旧址和平湖门外旧骑兵营,女生队驻在与书院一墙之隔的旧两湖中学。  武汉军校招收女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破天荒的创举,当年的武昌街头,经常可见一群剪短发,着军装,腰扎皮带,打着绑腿的女兵,飒爽英姿,市民们争先围看新潮奇观,古老的江城为之沸腾。
  她们是中国第一批军事院校的女兵。由于长期封建积习的影响,中国少女一般羞于抛头露面,现在入伍当兵和男兵一样跌爬滚打、持枪参战,开创了社会革命的新风,演义着新一代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  军校同时也产生过一些小的花絮,与女兵有关。各地男女青年纷赴武汉,聚集各地青年近万,复试补召历时既久,相识相恋、移情别恋而产生一些浪漫悲喜剧,竟然使军校大院内小湖好似一池春水,碧波荡漾,成双成对,还有人殉情自杀,幸发现早而未酿人命,后来又派哨兵巡查,严防此类亊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在武昌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辛亥之城,涌现出的众多敢为人先的女子,注定要成为时代的骄子。果然,数年以后,从这里不仅走出了陈毅、罗瑞卿等100多位开国将领,而且造就了赵一曼、胡筠、胡兰畦、谢冰莹等一大批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流芳传世的巾帼人物。  1929年4月初,中央国民政府定址的宁汉之争以蒋介石的胜利结束。蒋介石定都南京,来武汉又将校名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令钱大钧为教育长接办,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 第七期设有步、炮、工兵专业及军官补习班。6月6日开学,按当时南京总校的排序,称为第七期。  日举行第七期开学大典。史恩荣编入步兵第三队。军校纪律严格,生活节奏非常紧张。学校教学上实行每日三操二讲,即早、上午、下午各一次术科。学校对政治教育十分重视,政治教官恽代英亲自编写教材给学生上课。  军校学习科目分为步兵、炮兵、工兵和辎重兵四科,并续开外语班。军事课教授有: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等课程,术科主要有制式教练、野外演习、射击、马术等。武汉是四季特点极为鲜明的城市,但是,无论冰天雪地,还是烈焰酷暑,军训都照常进行。  每天,从早上5时30分,军号一响开始起床,严格按军规进餐、操练、上课,训练,一直到晚上9时30分熄灯睡觉,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歌声嘹亮,军号威严,恩荣和一批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军校接受了新型军队的训练和革命思想的培养。  恩荣在军校学习期间,常常将学校见闻讲给大弟恩华听,兄弟俩年龄相近,关系好,谈得来,恩华深受感染,中学毕业后,立即到军校报考第八期。  日开始毕业考试,成绩及格者1760名,恩荣成绩优秀,顺利毕业。 7月26日举行毕业典礼,后毕业生分发到各师见习。  经过一年的学习,熬过了武汉火炉般酷暑和寒冷严冬中的操练,恩荣在军校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身高1.8米以上,高大魁梧,由一名青年学生,转化为一名标准的职业军人。在军阀混战的残酷年代,拼杀搏斗,争取国家的统一。在面对日寇的进犯时,和黄埔同学一起挺身而出,挽救国家的危亡。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这是北伐统一中国后最大的内战,军阀各方与蒋缠斗,双方投入130多万军队互相撕杀,造成官兵伤亡在三十万以上。蒋以军校第七期学生为基干,成立教导第二师参战。这次混战,由于蒋公向张学良许以平、津地盘,引诱其率部进关,向阎锡山后方压迫,阎、冯战败下野,才告结束。在这场混战结束后,教导二师扩编为第四师,师长徐庭瑶。关麟征任第四师十一旅旅长。史恩荣的老上级覃异之先后担任该旅团附、营长。  覃异之在回忆录中提到:“ 史恩华和哥哥史恩荣都是我的下级。”可见覃将军对史家兄弟印象之深。由于家族缺乏详细资料,我们只能追寻覃将军足迹,结合有限的上辈人档案及讲述,寻找兄弟俩的战斗历程。  1930年8月,恩荣军校毕业后,编入第四师11旅覃异之部任少尉排长。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3.攻打土匪汉奸刘桂堂部,腿部负伤。  1931年,军阀二广派系与蒋爆发水火不容的政争。蒋公急令第四师进驻武汉。6月,两广倒蒋问题已“和平”解决。但附和两广反蒋的石友三部队(原冯玉祥属下军长),仍在反蒋。蒋介石令第四师开河北邯郸,攻打石友山。  7月,当时附和石友三的山东土匪刘桂堂部夏子明旅,固守河北南宫县。关麟征用奇袭式战术破敌,他指示覃营官兵潜伏在城墙边,突然发难,抢佔城门,大军随后跟进,蜂涌而入,先佔城墙向两边扫荡。夏子明旅措手不及,被全部歼灭。  随即向刘桂堂本部进攻。刘桂堂部约三千人仍困守河北大名城,第四师师长徐庭瑶指挥全师,和收编不久的河南土匪崔邦杰部,一起围攻大名城。  这刘桂堂可不是凡人,谓匪首之冠。出生1892年,家穷从小给人当羊倌,23岁时,刘桂堂扯起了“杀富济贫”的旗号,逐渐形成一股庞大的匪帮。由于他面如锅底,面黑心黑,在起势的8个土匪头目中排行第七,便得了个“刘黑七”的浑号。  刘桂堂杀人手段残忍至极:刀刺、活埋、割耳、挖心、破腹、劈脚、上碾压、烧乳房、剜眼、穿耳、砸石、放血……荒淫无度,娶有十多个姨太,投靠日寇,是流窜华北七省的罪大恶极的巨匪、汉奸。这次又投靠石友三反蒋,蒋公十分恼怒,派军围剿。  关麟征部奉命攻城。在合围后,炮兵轰炸西城,但城高墙厚,不易破坏,经猛烈的炮轰,终于炸开一个缺口,攻城官兵争先恐后奋勇爬城,刚升任排长的史恩荣带领全排兄弟也在冲锋的队伍中,但被炸开的缺口尽是浮土,进退维谷,上下皆难。刘桂堂部皆为惯匪,拼死抵抗,用机枪扫射,手榴弹猛炸,爬城的部队,死伤二百多人。  当天深夜,在刘桂棠引诱拉拢下,崔邦杰放刘从南门逃窜,并向东转移,使正在东门外各村庄休息的杜聿明团受到突然袭击,损失不小。第二天大名城虽克,但伤亡过大,关麟征将军深以為憾。  此战刘桂棠部兵败,从大名城窜往山东。在随后长城抗战时,投降了日寇,封为满州国第三路军总指挥。刘匪一贯有奶便是娘,在军阀、蒋、日伪间十换门庭。1943年刘部编为日伪“和平救国军”第十军第三师,在鲁南横行霸道。同年,在罗荣桓将军亲自布署下,八路军于11月15日夜,将其包围击毙。  在这次攻城战中,恩荣腿部负伤,恩贵在档案材料中写到:“大哥史恩荣(伪)军校[黄埔]7期毕业,…31年前后在河北与刘桂堂部作战,受伤成残废。”
  恩荣在伤兵医院冶疗后曾回武汉家中短时修养,奶奶问起怎么负伤,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枪走火流弹误伤。” 从来都不讲打仗的事,伤好又回到部队。听奶奶说后,我常常想起来还十分纳闷,枪怎么会走火呢?是在阵地战壕中,还是驻地训练中呢?怎么这么背呢?现终于有了确切答案。  4. 参加长城抗战,大难不死,升任连长。  1933年长城抗战打响,“保卫长城”成为华北大地最愤怒的呼号。刚于元月初,由第四师独立旅扩编的25师,奉命作为中央军第17军先头部队火速增援。  此时,关麟征升任25师师长,杜律明任73旅旅长,张耀明任75旅旅长,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覃异之 “我由旅参谋主任升师部上校参谋处长。”  25师刚刚组建,只有迫击炮,没有重炮,2月25日由徐州匆匆出发,3月份的伙食费还没有领到,临时在地方上借了十万元,部队才能开动。当时北平,尤其古北口一带,仍然是冰天雪地,而25师士兵却还是赤足草鞋,大衣等防寒服装,则更谈不到了。但是,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战呼声的鼓舞下,人人摩拳擦掌,准备效命疆场。 北平各界抗日后援会大力支持25师,他们竭尽全力为官兵们捐送大衣等防寒装备,将士们非常感动。  我军后勤部队卡车很少,弹药粮秣运输多靠骡驼和牛车,为了防空,必须在树林中隐蔽,行动都在下午五时以后,至翌日晨前,弹药给养时有中断之忧。   古北口是长城要塞,是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承德到北平的大道上,有“京师锁钥”之称,过了古北口,向南呈现一片喇叭口平原,无险可守,位置极为重要,因而也成为中日军队双方争夺的焦点。  关率部于9日深夜12时前后赶到古北口。当时东北军正由热河撤退下来,人喊马嘶,杂乱异常。东北军司令王以哲见25师先头部队已到达古北口,遂令东北军112师守长城第一线,令第25师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布置第二道防线。王下令后即匆匆退去,第112师亦同时退出古北口,仅留一团步兵在长城第一线阵地。   此时的古北口,形势危急,拥有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日军,正准备全力进攻。25师不顾疲劳,立即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修筑工事,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3月10日7时半,敌机盘旋侦察后投弹而去。约9时,敌机五架盘  我军守卫古北口长城
旋轰炸,以后每小时一队敌机,往返轮流轰炸,成串的炮弹落向城头、山沟,炸得城崩岩裂,树断石飞。中国军队的阵地被吞噬在一片浓烟烈火之中,我军既无对空作战的武器,也无对空作战的经验,更无飞机助战。古北口长城一带高地都是坚硬的岩石秃山,构筑工事及掩蔽部极为不易。因此,在敌机低空轮番轰炸之下,我军伤亡极大!可叹又无奈!此后我军在多年的抗战中,屡屡遭受此害。
  午后三时,日军以炮兵掩护步兵向我25师最右翼龙儿峪阵地及112师右翼将军楼阵地开始攻击,午后六时敌以威力侦察的目的已达,退回原线。  11日天刚破晓,敌第八师团先头部队16旅团,在旅团长川原侃指挥下开始总攻,日机结队飞来,轰炸中方阵地。接着,大小炮齐鸣,成吨的炮弹倾泻而下,霎时,我方阵地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面对漫山遍野涌来的日军,中国守军沉着应战,放日军到达前沿时,骤然开火,机枪、步枪、手榴弹织成一道火网罩向敌群,顿时,日军人仰马翻,狼狈不堪。但是,日军异常凶顽,一片倒下去,另一片又涌上来。上午10点,将军楼东北友军112 师阵地终被敌突破。  将军楼,视野开阔,控扼险要,在古代就是长城防御的重要指挥阵地,将军楼也由此得名,失掉后对我军极为不利。下午两点,日第8师团中将师团长西义一赶到战场,登上370高地接过川原侃的指挥权,然而他也没办法令日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日军被迫停止进攻,调整部署。  中国军队虽然暂时阻挡住日军的进攻,却也是苦不堪言。占据制高点的日军俯瞰整个战场,密集的火力封锁,给中国军队造成很大困扰。  敌人以主力向我25师右翼龙儿峪阵地包围攻击,企图突破我军一翼后,沿潮河支流大道包围古北口守军后路。我守该地的戴安澜145团,受敌两翼包围,伤亡惨重,该团的交通电话,均被截断,一旦阵地丟失,全线就有崩溃的危险。  在此紧要关头,关师长命杜副师长指挥古北口正面的战斗,他亲率特务连赴右翼前线,指挥149团恢复将军楼阵地。出古北口东关不远,即遭敌人的潜伏狙击,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被枪榴弹炸伤五处,成为血人,身旁官兵十余人战死,关麟征仍毫不动摇,仍继续指挥与敌搏斗,双方相继增援重兵,互不相让,白刀进,红刀出,战斗极为惨烈。
  149团王润波团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曾留校当过第四期学员林彪等人的教官,组织部队抢占制高点,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他一手执枪,大手一挥高喊:“弟兄们,冲!”随即率先跃出阵地,警卫排紧跟其后,前进中被炮火、手雷的硝烟烈焰湮没,硝烟散后,居然被炸成碎片,尸骨无存,时年仅28岁。  关将军急调覃异之继任。  四川省政府追认王润波为革命烈士,2014年重建的烈士碑。  覃将军回忆“我3月15日才赶到北平,此时关已负伤住院,我去看他,他要我到密云去接任伤亡很大的149团团长职务(原团长王润波阵亡),并率该团到北平黄寺营房补充休整。”  关师长受伤后,急调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继续对敌作战。25师官兵在代师长杜聿明指挥下,以寡敌众,浴血奋战,顽强坚守着每一个阵地。
  杜聿明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与关是同乡同学。虽然徐蚌内战中被俘,但人们对其抗战中的功绩还是肯定的。  12日拂晓,敌增加重炮及飞机向我全面攻击,以大部兵力向我右翼延伸包围,战况较前两日更为激烈。战至中午,我军由于伤亡过大,古北口城又被日军装甲车突入,只得且战且退,前后方失去联络,部队各自为战,日军同时向我右翼包围之敌不断增兵。   午后2时,驻在关帝庙的司令部已被敌机关枪封锁,我无预备队应付迂回之敌。杜聿明只得仓卒离开司令部,到古北口南高地的预备阵地指挥。  著名的“支那七勇士”的事迹就发生在这支部队。当时第25师戴安澜第145团,派出的一个军士哨因远离主力,大部队撤退后,仍据守在位于古北口镇东南、蟠龙山长城南侧的帽儿山上,此山海拔仅有几十米,因形状似帽子而得名。  他们封锁着日军前进的必经之路,先后毙伤日军百余名。恼羞成怒的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反复轰击。山头几乎被削平,阵地成为一片火海,好不容易将该哨歼灭,才发现仅7名战士。日军非常敬佩,把七个烈士的遗体恭敬地掩埋,上立墓碑,题“支那七勇士之墓”。  七勇士的故事,在古北口家喻户晓,遗憾的是至今找不到七个勇士的身份,他们与炮火和烽烟一起消失了,历史的事实成了一个流传民间的故事。
  在台湾金门立有塑象的〈八达楼子志〉记载:…一四五團,留置步兵一班於八達樓子,以為掩護,寇濟圍攻,被殲數百,敵膽為喪。終因眾寡懸殊,於達成任務後,全部壯烈成仁,忠勇典範倭虜景仰,厚葬七人,并立「支那七勇士」墓碑…。与上所讲33年
25师145团长城抗战,实为一个故事。台湾据此还拍有〈八达楼子〉电影,因在台所拍,所以未见有长城的真实背景。我看后的感觉象香港早期的武打战争片,获得金马优等剧情片。  小金门西宅村为了纪念抗日牺牲的七位勇士,而建城堡式的二层楼建筑,楼顶塑有7位分据四方的战士雕像。  由于年代久远,帽山下那当年日本鬼子立的木碑早就不存在了。2005年,承德实验中学长城科考队和古北口村委会,出资修建了“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 矗立在当年七勇士浴血拼杀过的“帽山”脚下。  在敌人猛烈的攻击下,我军不得巳撤出古北口,在南天门占领第二线阵地,阻止日军疯狂进攻。  南天门距古北口4公里,当时被称为“前拱神京,后临古北口”的险要之地。过去是清皇帝去承德避暑山庄,古御道上的一处山口,皇帝“巡幸热河,息饮于此”,是皇上路上累了小憩的地方。与古北口相比,南天门己无险可守,但是虽无天险,中国军队也只能在这里构筑防线。
  13日晨5时前后,第二师郑洞国旅已到南天门,未及休息即接替阵地。一老兵回忆:“记得我连在北台交防时,是利用黑夜,没有照明,敌前严禁火光,对方连长什么面孔,不得而知。第25师交防后撤回密云整补。”  这时史恩荣所在的25师149团,还防守在第一线的西北,支持到13日才撤退到后方六里的新阵地。是役25师仅以四个步兵团独当优势之敌(西义一第八师团全部及骑兵第三旅团),日寇遭受了极大的伤亡。  经此一战,日军傲气大消,再不敢轻敌冒进,只得等待大量增加兵力,积蓄力量,再图进攻。25师也伤亡4000余人,急需休整,刚刚赶到的第二师接替防守南天门阵地。双方都在为下一步战斗调整兵力,战场上出现了暂时的平静。
南天门位于古北口镇南侧的下甸村山口,没有城墙,康熙帝赐名并手书匾额:“南天门”,右有关帝庙,毁于战火。据说红卫兵砸烂了众神象,学大寨时拆尽了最后的砖石。  4月21日,日军对南天门阵地新的进攻开始。一连数日,日方飞机、大炮交替轰击,南天门一线被炸得遍地焦土,到处浓烟滚滚,烈焰飞腾。在极强火力掩护下,日军步兵、骑兵、坦克倾潮出动,轮番猛冲。而我第二师官兵在师长黄杰率领下,冒着日军密集的炮火,连续血战5昼夜,伤亡甚大,于25日夜间由第83师接替战斗。  全部德械装备的83师又顽强坚守3日,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日军全力进攻。28日,由于没有制空权,阵地所有工事尽被摧毁,伤亡惨重。  后被誉为“杰出抗日将领”的师长刘戡,出生贫寒自幼父母双亡,黄埔一期生,在与红军激战中右眼被射中遂摘除,称为“独眼龙将军”。这时甚至将卫生兵、炊事兵都组织起来投入战斗,但阵地不断被日军攻占。眼看几天前还装备精良的部队,现在损失惨重,刘戡自知责任重大,拔枪准备自杀,被参谋长等人夺下枪支。  83师不得不放弃南天门,撤至以南600米处预备阵地。日军也因人员、弹药消耗过大,停止了进攻,战场再次暂时平静下来。  这次刘斟虽然自杀未成,但在1948年进攻陕北失败后还是自杀了。  5月10日,日军重新对南天门发起猛攻。17军以剩余的全部兵力投入拼死抗击,又与日军鏖战5个昼夜。政府也不派援军,终因寡不敌众于14日被迫全部撤离密云。日军15日占领密云县城,直逼北平近郊,迫使南京政府于5月31 日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长城战事结束。  长城在冷兵器时代尚可抵御游牧骑兵,而在装备飞机、大炮、坦克的日军面前却难发挥作用,山上尽是秃石砖墙,根本无法防空,既无防空武器更没飞机助战,常规武器轻重机枪大炮的配置,与日军更差一个时代。  黄杰:军校一期,在滇西反攻取得重大胜利,曾任“台湾省主席”等要职。享年93岁。  中央军第17军三个师:关麟征25师、黄杰 2师、刘戡的第83师轮番上阵,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一排一排的士兵倒下,仍前赴后继,顽强抵抗,可以想象战事是多么残酷,我们的前辈在拼杀中是怎样的艰难!  因战果众说不一,只好以碑述为主。此战17军虽然自损二万,却也毙敌五千。日军自9.18以来,哪里遇到过此等窝囊事,恨得咬牙切齿。自“九一八”以来,日军毫不费力占了东三省,3月3日,仅以128名骑兵就占领承德热河,根本就没有抵抗,东北军望风就逃。现遇到这批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日军不得不承认这一战役为“激战中之激战”。  战斗结束后,将士遗体抛弃荒野,当地群众不顾日寇的威胁,将殉国官兵的尸体掩埋在古北口南天门一线长城脚下。其中最大的一处在大花楼山,当地老百姓称作“肉丘坟”,墓包下安葬五百余位抗日英雄。大多数将士的躯体,己经皈依燕山尘土,融进了长城与山崖之中。  1984年,政府重修了这座英雄陵墓。烈士墓门额上书“铁血精神”四个大字,门柱上两行对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他们的籍贯姓名、年龄音容、战火中的英姿等等,虽然都遗憾不知,但在雄伟古城墙上的弹痕中,仍可看到他们的身影。  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古北口长城抗战是《国歌》创作的重要源泉。《国歌》是于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而唱遍大江南北的,而《风云儿女》又以古北口长城抗战为重要背景。古北口长城抗战,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的第一枪,以战况最激烈、战时最长,对战局影响最大而成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在电影《风云儿女》中多次出现古北口长城抗战的内容,对《国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保卫民族保卫国家,成为全国人民的战斗号令!  第二师4旅旅长郑洞国南天门留影,现南天门己无踪影。  54年后的一天,老将军郑洞国、覃异之领队登上古北口镇矗立着长城抗战纪念碑的小山顶,向西北方向的长城八大楼子,东北方向的青石梁南天门眺望。两位白发老将军回顾当年悲壮的战斗场面,感慨万千。年届耄耋精神焕发的两位老人,向烈士墓献了鲜花,在烈士碑前留了影。老人久久地摩挲着墓碑说:当年并肩抗战的战友,活在世上的已经不多了,活着的要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继续努力。  恩荣作为25师覃异之149团部下,有幸为该战役一员,并大难不死。其弟恩贵在档案中亲笔写到:“大哥史恩荣(伪)军校7期毕业,曾任(伪)军排连长…”由于古北口一战人员伤亡极大,此战幸存后整编,恩荣提升为连长可能性很大。
      
  图一:覃异之将军,图二:长城抗战地图,图三:古北口
    古北口城门
  5.驻防北苑营房,守卫芦沟桥。  奶奶曾说:“大伯曾守过芦沟桥。”我一直疑惑,什么时候呢?  从25师146团1连长回忆中,找到了答案:  “25师,师长关麟征将军,是一位猛将,此时日寇侵华,气焰很盛,本部是夜调往华北,驰赴长城古北口、北台、及石匣一带作战,我国装备远不如敌人,不得已,订下了何梅协定。此时卧薪尝胆,忍气吞声,在北京近郊北苑营房加强训练,杜(聿明)公此时任25师副师长,兼73旅旅长,驻北苑营房,下辖145团,团长戴安澜;146团,团长郑明新。不才是146团第一连连长,这是绿豆大的起码官。75旅驻黄寺大楼,团长有张汉初、覃异之。  25师在北京,军誉很佳,时人称为华北长城,在北苑大约不到三年的训练中,部队确是生龙活虎,堪称国军中精锐之师;这不是吹牛,後来在台儿庄、湘北会战,都受到实地考验。”  这些资料描述,解开我心中一结,奶奶曾说的大伯曾守过芦沟桥一事,现在有了确切的答案。长城抗战后,17军撤回北平。2师驻南苑营房,25师驻北苑营房,83师担任北平城防。  25师在北平近郊北苑兵营驻扎二年多,芦沟桥在城西宛平城,虽不是直接守桥,但也是北京城防的一部分。估计当时说“北苑”知道的人不多,说“芦沟桥”应人人都知晓,便于介绍。覃部驻黄寺兵营,更靠城西,芦沟桥应是其守卫范围。  宛平城后由29军宋哲元部接防,3个师进驻平津分驻在塘沽、天津、廊坊、丰台和北平近郊 的南苑、西苑、 北苑等地。七、七芦沟桥事件,我部从黄寺兵营派援至宛平城,可见黄寺应离芦沟桥不远。  恩荣军校7期毕业后,己在关麟征25师经历了中原大战和长城抗战的生死考验,随覃部驻扎在北京黄寺军营。1933年底,恩华8期毕业后,赶赴北京与哥哥一起成为覃异之部下。据沔阳革委会办公室材料记载:“…史恩华曾任xx军25师2兵营1连少尉排长。  此时关将军为25师师长,覃将军任25师149团团长,史恩荣任149团连长,史恩华任149团2营1连排长。  长城抗战以后,鬼子己逼进北平城下,国破家亡在即,民众抗日情绪更加高涨,25师奉命在北平德胜门外黄寺大楼,办“北平市高中学生集训总队”。师长关麟征兼任主任,由杜聿明住在黄寺负责,韓梅村任军训总队附,掌管军事教育。总队下分五个大队,共十五个中队,受训学生近两千人。  蒋介石为拖延抗战,缓和华北的局势,派时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和日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谈判。  日方死死抓住第17军在长城口毙伤日军太多,提出蛮横无理的条款:必须取销17军番号,中央军撤离河北省外。逼着何应钦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这样中央军17军不仅番号撤销,军长徐廷瑶撤去军长职务出国考查,所属关、黄两师还调离华北成了无头军。浴血抗战却国家受辱,军人蒙羞,军队上下痛苦万分,难以接受。  梅津终也恶有恶报,1948年11月,以甲级战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日因患癌症死于东京巢鸭监狱。何应钦官至中国战区总司令。
  “何梅协定”签订后,“北平市中学生集训总队”也要立即解散,关麟征在集合学生讲话时,宣布学生各回学校学习,全场两千多人嚎啕大哭。官兵们不解而更加激愤,对不战而撤离平津很有抵触情绪。这些学生的爱国行为使兄弟俩深深地感到,作为军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责任多么重大。  覃异之《忆古北口长城之战》:  “ 1935年6月‘何梅协定’规定,中央军撤离北平及河北省。当时关麟征曾给蒋介石先生去电:“如果不战而撤出北平及河北省,将会丧失民心,影响中央威信。”此电未被采纳。25师撤离时,部队在长辛店东站集中登车,北平教育界的一些朋友前来送行,挥泪话别。我当时赋诗一首:  又闻协定说班师,爱国儿郎涕泪时,回首故都眦欲裂,横行无忌太阳族。 25师开到河南洛阳整训,蒋先生说我师对不战而撤离平津很有抵触情绪,特派康泽到洛阳慰问,并宣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种违背民心的政策,导致1936年 西安“双十二事变”的爆发,蒋先生被迫采取团结统一的抗日政策,后来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6、随25师被蒋委员长作为救火队,奔去调来,四处救火。  1936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件件都不能叫蒋介石省心,25师被作为救火队,奔去调来,四处救火。  当年“剿红”确是老蒋心中大疾,3月,恩荣、恩华随25师奉命进入山西,参加“围剿”陕甘红军。  7月,“二广反蒋事件”几乎又要触发一场内战,关师奉命赶忙集中河南信阳,准备开赴广西讨伐李宗仁。同年8月,两广问题“和平解决”。   9月,老蒋不让25师闲着,又令25师由河南信阳开赴陕西宝鸡,进入天水“剿红”。10月中旬,陕甘边区工农红军一部,在甘肃靖远县附近西渡黄河,蒋令关麟征率部抢占靖远,与渡河红军之掩护部队作战。红军撤离山西。关师进到靖远县城。  这时,内蒙又出险情,日军与蒙奸德王、李守信等叛国部队勾结,正在向贺兰山西面的内蒙阿拉善旗(今巴彦浩特)进犯,亲王达理扎雅,允许日军在定远营修建飞机场。蒋介石急令关麟征25师,经宁夏翻越贺兰山,进驻阿拉善意旗的定远营阻止日军行动。  25师急匆匆赶到阿拉善旗后,日本人不多,闻讯早己逃之夭夭。关麟征一直住在宁夏省城,据说他与宁夏统治者马鸿逵结拜为盟兄弟,搞些友善活动。  此时,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电令关师火速向西安靠拢,归胡宗南指挥,准备攻打西安。在部队到达中宁后两天了,关将军仍“按兵不动”。这时有谣传说关与甘、宁、青马家统治者订有密约,坐观“西安事变”的成败。下图蒋张在西安事变前  胡宗南发来的急电,令关师速向西安靠拢,报尾有“雨东,雨东,何去何从(雨东是关的另号)”。关看后,即令部队第二天立即行动。归胡宗南指挥,关麟征内心不服,他26岁当师长,仕途一帆风顺,他曾流露过“胡宗南私心很重,胆小怕死,所以升官快,因为是校长(蒋介石)的浙江同乡。  在关师火急赶到旧县的前两天,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说服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了蒋介石。一场险些爆发的,与蒋公性命悠关的内战,化险为夷。25师全师官兵得到这个好消息后,都感到十分高兴,参加了长城血战的恩荣和官兵弟兄们不愿意和红军开仗,认为从此不会再打内战了,可以团结一致抵抗日寇保卫家园,可以平安过个元旦佳节。  兄弟俩随部队官兵,一年中被蒋公奔来调去,虽未打什么大仗,但经历的都是大事。特别是在陕、甘、宁三省地区,长了不少见识,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穷乡僻壤,生产落后,生活苦难。这些地方是黄河支流的上游,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到处是深沟,耕地很少。在旱地上种植小米、玉米,亩产不到百斤。  这里饮水特别困难,挖旱井,等到冬天下雪,把雪倾倒旱井内,再供全年取用,可见水的宝贵。其实,粮食更宝贵,因为雨水少,又缺肥,粮食产量低。人们的衣着更是十分寒酸,冬天穿一件破羊皮衣,夏天赤脚,穿鞋袜的很少。这些景象对从小在武汉城市长大的兄弟俩,一定有深深的触动。
  顶  
  7、保定战役,以寡抵众,兄弟俩参加死守漕河防线。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日军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9月14日,冲破中国军队在京翼方面的抵抗,攻下涿州,气势汹汹地向保定杀来。  刚刚升任52军军长的关麟征,辖25师、2师。奉命迎敌,但这场恶战的艰难,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  战区副司令长官刘峙奉蒋令,“节节布防,节节抵抗”的部署是:以第52军为基干,以25师守备保定北部的漕河防线,从平绥路撤退的第14军团守备满城,陕军17师防守东侧。保定城垣由关率第2师守备。在这一地区的还有第47师、第三军,另还有一些其他后撤部队,计有十多万人马。  日军主力是坂垣征四郎所辖三个师团,出动坦克140辆,火炮260门,空中还有60架轻重轰炸机,后则继以3个常备师团,计六万之众。  日军攻陷涿县后,利用其坦克战车,快速推进,很快就兵临城下。我守军因战局变化太快,部署未定,形成十分混乱的局面。  我军保定会战的兵力配置,本来就为不同系统军队的临时组合,面对突变,加上前线溃退部队的影晌,整个战线全面崩溃,或向南,或向西,各自奔逃。日军后援源源不断,在追击中,很多中国军队都溃不成军。  刘峙再一看,中国军队能打的就只剩下关军二个师,加陕军17师,却要防守长达100公里的正面,且毫无纵深可言。不说火力占下风,光人就不够用。刘峙急得要命,一个劲地请求蒋介石火速增派援军,然而此时淞沪战役已经打响,并在逐步扩大,老蒋自顾不暇,兵力根本没法北调。  称为老蒋五虎上将之首的刘峙见势不妙,赶紧南撤。不用汽车、火车,而 一天一夜逃跑一百公里,一直逃到河南省境内方止,被讥其为“长腿将军”。  刘峙:江西人,父亲因田里放水与霸争执被打死,随母漂泊。他保定军校毕业,北伐中屡立战功,称北伐福将。刘峙内战为徐州"剿总"总司令,败后解职流落九龙,被土匪洗劫而无以为生,1971年病死于台湾。其二子为马英九亲姑父。布什总统授予刘峙曾孙21岁的西点军校女状元刘洁毕业证书。  此时的关麟征52军25师、2师及增援的赵寿山17师,兵力不足日军的一半,众寡悬殊,别说飞机坦克,轻重武器也相差甚远。但将士们仍严阵以待,对突变的局势没有慌乱,对来犯的日军坚决回击。显示了生死危难之际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这种临危不乱的气概至今都令人赞叹!  据说赵、关有一段对话,对形势分析很有预见:  赵寿山对关说:“现在这种部署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保定是很难守住的。我考虑,不如在保定只留上一个团抗击敌人,把其余主力部队撤到铁路以西,背靠满山一带山区,待日寇南下时,我军从侧面给予猛袭,我估计可以打一个好仗。至少可以杀一杀敌人的疯狂气焰,迟滞它的南进。像现在这样单纯防御死守的部署我们是要吃大亏的。我带的十七师在所不惜,可你的二师、二十五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实在可爱得很。如果遭受损失,那就太可惜了。”  关听得很是用心,遂问道:“你是说保定守不住吗?”  “保定肯定是要丢的。”赵说。  关“噢”了一声,用手指着头说:“保定丢了,委员长要我的头哩!”   这段对话,说明关麟征当时的处境非常为难。  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有 “北平南大门”之称。今保定市区在战国时期始建城池。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有三千多年历史。
  赵寿山:陕西户县人。在西北军杨虎城部。西安事变事变前夜任城内总指挥,1948年任我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后任陕西省省长。1965年北京病逝。  日军为摧毁我守军的战斗意志,向保定城内进行狂轰滥炸。炸毁四辆装有弹药的军用列车,伤亡士兵10余人。向第41次列车投弹,死伤旅客40余人。连续多日的轰炸造成许多无辜市民伤亡。  9月16日,日机轰塌西门北城墙一段,保定火车站的月台、站房均被炸毁,因车站防空洞被炸塌,窒息而死者有60人之多。晚8时后,敌机再次轰炸,省政府、52军军部均中弹。  17日晨6时,日机13架再次飞临保定上空,猛烈轰炸市内最繁盛的西大街商业区,许多楼房中弹倒塌,居民惨遭其祸。市民们纷纷出城逃难。到下午4时,保定城内街上已空无一人。  到19日,城内居民、政府工作人员与维持治安的军警逃跑一空。  9月 20日,日军第六师团突破保定北约20公里的徐水阵地,3个师团都抵达漕河一线。  日军大军聚集后,攻城终于开始,21日,日军第14师团以主力进攻满城。据守满城西北426高地的25师75旅一部,与日军浴血苦战。  由于我军缺乏战防炮,对敌人的战车活动一时没有办法,致使其几度冲入我军阵地,左冲右突,给我军造成很大伤亡。后来一些士兵使用炸药和集束手榴弹,冒死爬上敌战车,将炸药和手榴弹挂在战车上,将其炸毁了几辆,其余见情形不妙,才仓皇逃窜。
  9月22日拂晓,日军第六师团第11旅团,以飞机为掩护,向保定防线的左翼漕河一线发起进攻,守备漕河铁桥阵地的是,我25师75旅覃异之149团,作为覃团下级军官的史家兄弟俩,应是铁桥守军的一部,我仿佛看到他们与官兵兄弟们一同血战的身影。日军在漕河铁桥多次冲锋,均遭守军击退,死伤狼藉。我军在阵地被敌炮火摧毁的情况下,拼死与敌苦战。中午,日军300余人徒涉强渡漕河,被我守军用平射炮、轻重机枪猛烈扫射消灭,一营长陈仪章重伤,官兵伤亡亦200多人。  赵寿山率17师在保定城外东郊筑城防御,冒着炮火浓烟,在战壕里指挥作战。17师为西北军将士,初次与日军交手,一个个同仇敌忾,奋勇抵抗。前沿一个重要阵地,三次被敌人抢占,又三次被我军夺回,战斗十分激烈。一次,敌人打来大口径炮弹,阵地上炸起来的土块把赵寿山的身子掩盖了大半边,他也被震昏过去。卫士们搀起赵师长,他拍了拍身上的泥土,不住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便继续指挥作战。战况危急。一位团长有点动摇,请示后撤。赵寿山指着团长厉声喝道:“要坚决顶住敌人。你们若要后退一步,我先打死你!”这位团长,脸上流着血与汗,见师长态度这样坚决,他一狠心,命令各营长组织反击,很快把敌人压下去了,稳住了阵脚。  中国军队左翼防线兵力不足,满城北部漕河一带地形复杂,经一天一夜苦战,守军伤亡过重,许多山头已被日军控制,奉命增援的第三军未按时到达。与此同时,日军第二十师团已迂回至保定西南铁路和方顺桥一带,对保定形成远近多重包围。战场形势骤然发生逆转,对我方极为险恶,有被围歼的可能。  敌人不断增加兵力渡河,进攻我军阵地,在敌狂轰乱炸的进攻下,149团第三营营长,看到形势危急,自恃师长亲信老乡,不听团长覃异之的指挥,向后溃退。因而149团阵地被敌突破。军法难违,覃团长愤而拔枪自杀,幸由左右夺去了他的手枪。  随后,日军再次发动强攻,守军死伤严重,我左翼防线被日军突破,满城也于22日失陷。  23日晨,日军3个师团(6师团、20师团、14师团),分东、北、西三面,在其空军配合下,向保定城垣发起总攻。  防守城垣的第52军第二师师长郑洞国,湖南石门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率部凭借城墙工事与进攻之日军激战。日军用重炮猛轰城墙防御工事,并出动三十余架飞机投弹、俯冲扫射,城墙多处被炸开,守军冒着枪林弹雨抢修城防工事。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在被炸毁的城墙缺口爬上城墙,奋勇抵抗的守军以肉搏战将其杀退。激战一天,虽伤亡甚大,但日军未能逾过城垣。  入夜后,保定行营参谋长林蔚遵照蒋旨意,守军部署各部逐次撤退。十七师见势不妙,立即实施无线电静默,向东突围,全师日夜兼程,撤至天津以南的白洋淀地区。  但撤退命令并未传达到郑师长,夜晚情况发生逆转,因友邻部队均己撤退,日骑兵趁隙偷袭了二师后方,将辎重部队、医务队和电台全部冲散,二师与各方联系中断。   24日晨,日军第六师团配属野战重炮第二旅团赶到,开始以重炮轰击城墙,西北角城墙被轰塌。9时45分,日军以战车部队为先导,从缺口猛攻进入城内,与我守军展开巷战。  到了上午11时左右,我二师守军己是真正的孤残军了,日军逐渐占领了大半个城市,并对我军实施分割包围,此时城内一片混乱,除了师直属部队以外,郑师长对其他各旅已失去掌握,与军部也失去联系,形势万分危险。
      保定之战地图
二师师长郑洞国    赵寿山将军    关麟征将军    多次被炸,仍原样修复的保定车站
  古北口之战,中央军其实是大败。25师刚刚从独立旅扩编而成,连手榴弹训练都没有完成,仓促接防之下,东北军又先行崩溃,把戴安澜团扔在侧后方,导致关师长负伤、王团长阵亡的惨战。  对阵的日军不过一个旅团,十七军也没有伤亡两万那么多。之所以连连败退,一是师长黄杰无能,一开战就丢了八道楼子;二是日军出动了坦克车,刘戡没有反坦克炮、反坦克工兵。
  感谢补充说明历史真实情况。
  在这十万危急中,裴昌会将军率47师刚刚好赶到战场,经郑裴二位长官紧急磋商,郑师长乃下令撤退。这时日军已逼近南门,如果合围,将难有活路。在裴部接应掩护下,郑师长指挥骑兵团、工兵营、特务连等师直属部队且战且退,终于?由城南部撤出战斗,退向清苑县张登、温仁一带,因无电台,一连走了几天才找到后方部队。  对此救命之举,郑师长十分感慨:“在各部都竟相向后方逃命,惟裴将军不避艰险,依令而来,此举使我对他十分敬重。”  午后,保定城被敌第6师团攻占。9月25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乘火车到达保定,将其司令部设于河北省政府院内。  据日本防卫厅公布的数字,日军自己承认参战兵力为88500人,涿保战役第二阶段,即9月14日全面进攻,直至攻陷保定的24日,日军阵亡1047人,负伤4130人。  中国军队伤亡是惊人的,关麟征部二个师伤亡最大。在南撤时,第2师和第25师战斗兵员所剩不满3000人。时任25师149团团长覃异之也在保定保卫战中,胸部中弹负伤。  报上发表了“郑师长洞国壮烈殉国”的消息,害得郑家摆灵堂痛哭了好多天。  郑将军虎口逃生后,三为军长,英勇抗敌,驻印军副总指挥。46年为东北保安代理司令,最终兵困长春,解甲归田。  史家俩兄弟作为覃部一员参加此战,万幸未受伤,经受了残酷战斗的考验。此战况之激烈,正如《大公报》记者所说:“(保定城垣保卫战)抗战之激烈,牺牲之悲壮,在平汉线为最甚。”  8、漳河血战,25师英雄巧炸敌飞机场。  52军从保定撤至邯郸漳河一带,日军紧追至此。与我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10 月19日,敌土肥原师团开始向漳河一线发动攻击,52军全军上下,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战斗非常激烈,双方胶着相持不下。  谁知此时日军派出精兵便衣,混在难民中“逃”到国军坚守的南岸,掏出盒子枪,里应外合,掩护日军趁夜晚强渡漳河,敌骑兵也发起冲锋,战局骤然发生逆转。  关麟征当即指挥第二师一个旅,包围攻击敌人在河南岸的部队,同时命令第25师在河北岸的150团(团长曾谦),乘夜对敌人炮兵阵地和后方部队猛烈侧击。  但是,日军占领有利地形,后续援兵不断渡河而来,52军激战二日,伤亡巨大,仍不能收复阵地。  21日,关将军亲自督战,指挥二个师主力同时强攻,将鬼子压迫在南岸沙滩。但鬼子增援部队渡河后,反将52军包围。又到生死关头,52军将预备队等全部人马豁出去拼死一战,双方反复争夺,白刃战拼杀十分惨烈。  这是日军自南进以来,遭到的又一次顽强的抵抗。我军在日夜向敌攻击中,团长曾谦阵亡,校级军官死伤 18人,尉官近百人,士兵伤亡三千余人。23日,鬼子终因伤亡严重,后方空虚“仓惶北撤”。 敌我双方在漳河两岸处于对峙状态。  11月中旬,史家兄弟俩所在的25师传来捷报,英雄巧炸敌飞机场,全军震奋,值得称颂。下图关将军野外研究作战方案  漳河这场恶仗,虽然将敌人打退,但伤亡巨大,关将军心中窝火。据报敌邯郸机场防备力量不强。逐命25师营长梁智伟,执行炸敌机场的任务。  梁营长是广东梅县人,南京军校第七期毕业,是史恩荣同期战友,先后参加过古北口、保定、及后面即将开打的台儿庄作战。他机智勇敢,身先士卒,屡建奇功。现在梁智伟和史恩荣都铭刻在广州黄埔军校名录碑上。  他带少数便衣到机场附近农村侦察,发现狗多不易潜伏,怎么办?他找到当地县长组织农民配合行动,老乡知道是杀鬼子,纷纷配合,将近农村所有的狗都管制起来。十
一月十三日凌晨,全营官兵分为突击队、放火队等,夜间秘密潜伏到机场附近树林旁的老乡家里。
  冬天的晚上天很冷,小北风在刮着,机场有大型探照灯不时的向四周照射,只见鬼子哨兵扛着枪在黑夜中巡逻,其他都缩在碉堡里避寒鼾睡。  半夜以后,乘敌不备,突击队隐避地突破了敌人飞机场周围的铁丝网,突然对敌营房包围攻击,鬼子猖促抵抗,放火队乘机冲入机场内,放火焚烧敌飞机,油库等,敌守兵被我突击队火力封锁,无法救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架架飞机被点着,弹药库和油库也被火引爆,巨大的爆炸不断响起,一时间火光冲天,爆炸声雷鸣,十多架飞机“劈里拍啦”地放“礼炮”。  邯郸城内的敌人,不知道来了多少中国军队,半夜里不敢出城,仅以枪炮盲目射击。梁智伟营烧毁敌人飞机十余架后,安然撤退。  52军全军将士见他们大获全胜,且安全撤回,上下欢呼,将士们受尽了日机的苦头,总祘出了口恶气。至此,漳河战役虽然惨烈,却留下一个完美的结尾。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立即传令嘉奖,提升梁智伟营长为第25师少校团长。  〈不过梁营长一生有过荣耀和光芒,也有过坎坷和辛酸,觧放后被捕,11年后无罪释放做小生意为生,但他生性豁达,仍享有高寿86岁。〉  11月,52军在漳河战役以后,开到郑州南面漯河附近整理补充。补充的士兵多是豫西各县的,有抓来的壮丁、有富裕人家出钱代替的、近百人抽大烟,逃风严重,面对如此差的素质,怎么练兵?  部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进行整顿:1、集中戒烟。2、月饷、慰问信寄回家。3、发动驻地群众慰问、送信、赠鞋等活动。4、为百姓做农活。5、讲为什么抗战一定会胜利?。并且进行军事训炼:射击、投弹、刺杀、工事构筑、夜间演习等。由于士兵和家属通信,不断互勉,部队也掌握了家庭情况,逃兵大为减少。在休整三个月当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加强了战斗训练以及爱国教育,树立抗战必胜的决心,训练效果非常好。  各级指挥官也加强作战指挥的学习。又从军校补充了一批下级军官,经过教育训练、人员整顿补充,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借此机会恩荣赶回汉口探亲,和家人短暂团聚。
    史恩荣
    史恩荣亲笔
  9、台儿庄兄弟并肩战斗,中国军队围歼日寇。  1938年,史家兄弟有幸参加了震惊中外、永载抗战史册的台儿庄血战。他俩所在的52军,在台儿庄战斗中作为反攻王牌,是决定胜利的关键部队之一。  何为台儿庄?因地势高,每发大水,四周汪洋,唯此处台高无佯,故称台儿庄。也有说是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后演变为台儿庄。地处山东与江苏交界,东连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面紧邻的正是交通枢纽徐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巧的是当地盛产石块,庄内村民皆用石块筑房,打起仗来皆为堡垒。中国军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利,诱敌深入,围歼日军。  日军其实是作了周密的安排:派挟南京大屠杀之淫威的第十三师团北上;派坂垣第五师团从青岛南下;而矶谷第十师团因韓复渠逃跑不战获济南向南杀来,三路精锐合围徐州,岂有拿不下之理。  李宗仁也认为:“有兵凶战危之感!”但仍险中出招:南北堵住,诱最为骄横的矹谷攻打台儿庄,然后由孙连仲第二军团守台,汤恩伯二十军团反包围,形成瓮中捉鸡〈矶〉,这一妙计能成功吗?险!  此时,覃异之任52军25师参谋长,黄埔7、8期的恩荣、恩华兄弟任营、连长。覃赞钧谈父亲覃将军部下史恩荣、史恩华兄弟:“…他哥哥也是在我父亲部队当营长…”他们在覃将军指挥下参加战斗。  兄弟俩是怎样参加这场举世赡目的大战呢?我找到当时先后任52军25师参谋长、73旅旅长的覃将军、145团团长韓梅村和时任52军2师师长郑洞国将军、以及时任52军参谋长姚国俊等有关台儿庄战役的回忆文章。很清晰地展现了52军的战斗场景:  3月上旬关部52军即到安徽阜阳集中,18日开到利国驿待命,19日奉汤令开至向城准备向临,枣之敌侧背攻击。  52军刚出师则遇到紧急情况,一日下午四时多,关麟征军长率军部行军至一小村庄旁,突然遭到射击。军部遭袭,非同小可,警卫营大惊,迅速散开队形,包围村庄,发现有四五十人持枪,不知是何队伍。上校徐幼常参谋亲自前往探询,〈派出探路的都是正团长,规格之高。〉才知是地方武装,他们知道是国军抗日队伍,十分高兴,才解除误会。  25师作为军先头部队,第一次与敌遭遇战也十分意外。3月21日晚,部队秘密进驻一个较大的村庄郭里集,第二天凌晨,突然遭村炮楼的袭击,当场死伤十多人。白天我军便衣早已侦察过,并没有发现敌人?敌人从哪里来进来呢?原来白天我便衣走后,傍晚日军先遣队五六十人开进了村子,在村东北角炮楼里住下。晚上十点,我大部队开进后搜索不周与敌同宿一晚,双方尽然都未发现对方。  我军立即用轻重机枪火力封锁炮楼,但炮楼坚固,竞然还奈何不了,遂决定用土办法—挖地道,用炸药炸毁碉楼。  这时,枣庄的敌人派出三四百人向郭里集猛扑过来,企图解救被围之敌,被我军击退。  关军长接报后,立即派野战炮直接炮击,碉楼当场轰垮,六十余敌人大都被击毙,想捉几个俘虏,居然追不上,逃得飞快。  正在消灭郭里集碉楼敌人时,实然发现临城、枣庄的大路上尘土飞扬,大股敌人向郭里集前进。  关军长判断:敌明天将向郭里集一带大举进攻。立即命令25师除留一个加强营在原阵地欺骗敌人外,主力悄悄撤至郭里集东北山地隐蔽。150团高鹏团长带二个营,逐步抵抗,分批后撤。  3月23日拂晓,日军果然向郭里集进攻,首先是飞机轮番轰炸,然后开始猛烈的炮轰,接着战车掩护步兵冲击。10时左右,敌占领了郭里集一带村庄,费了许多炮弹炸弹,却扑了个空。正午前后,其部队约四千余人向台儿庄开去。据我军俘虏和缴获文件中,知道这股敌人是以第十师团濑谷旅团为基干,由步、炮、战车联合组成攻打台儿庄的部队。  下午,他们就和孙连仲诱兵骑兵连相遇,我军边打边向台儿庒撤退,日军紧追不放,赶到台儿庄与我孙连仲守军打响前哨战。台儿庄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24日,敌军拉开架式,集中炮火,猛轰猛攻,企图一举拿下台儿庄。谁知一连猛攻数日,几次攻入庄内,都被英勇的31师池峰城部击退。  此时敌北上的13师团,被于学忠的东北军利用淮河拼死挡住;南下的第五师团,被西北军冤家兄弟张自忠、庞炳勋联手阻击;骄横的矹谷攻下川军把守的滕县后,为抢头功,形成孤军攻打台儿庄。眼看李将军瓮中捉鸡〈矶〉之计就将形成,真能如意吗?
  要深入的了解李将军瓮中捉鸡〈矶〉之计能否成功,还必须亲自到台儿庄体验一下。日,我和老伴、湘苓夫妇一道,由湘苓三儿文胜开车,一起来到台儿庄。在城郊公路旁我发现一处挖开的泥面果然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块,且都为条块状,我们都不解:石块怎么产生的呢?巧的是石块做的房子,刚好似堡垒,在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汽车进入了台儿庄城区,突然路边一座漂亮的西式小楼令人眼前一亮,我们赶紧停车,这不是当年的台儿庄火车站吗?别致的建筑上写有繁体“台儿庄站”几个大字,门上有“李宗仁史料馆”匾牌。哥特式建筑风格原址原样,干净整洁,在沿路中式钢筋水泥建筑群中特别显眼。我们赶忙进入参观拍照。进入大厅,年青靓丽的讲解员主动深情的讲解,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台儿庄大战时,北站是中国军队后勤物资的主要装卸站,成为日军攻击的重要目标,当时战争场景异常惨烈。胜利后,李宗仁将军到此留影,成为台儿庄大捷永恒的纪念。  一位矮个60岁左右的先生带着一帮人来参观,问讲解员:“来参观的抗战亲属多吗?”“有很多。”看样子是川军后代吧?但普通话又带点京味。  大楼后面一看,留有铁路、火车和站台上原台儿庄火车站站牌,使人一下就想到李宗仁扬名天下的站牌下留影。大家纷纷留影合照,向这位令人尊敬的将军致敬。   在展厅参观据介绍,台儿庄火车站建于1912年,当时由枣庄中兴煤炭公司投资40万两白银修建了台枣支线铁路,连接陇海线,俗称“小陇海”,在台儿庄设有南北两站,现遗址为北站。台儿庄大战时,北站被炮火摧毁,车站及附属设施夷为平地,铁路废止。到1945年秋,火车北站被拆除。为了重现这一历史场景,1996年,按照原样在火车站遗址上修复了这座哥特式楼,取名为李宗仁史料馆。日,李宗仁史料馆对外开放。  我们象李将军一样在原火车站牌下留影。  我们来到台儿庄战役纪念馆,感叹其雄伟壮观,象这样规模纪念国军抗战的全国仅有。很多大战地连一块砖一个字都没有,根本无任何标俧。
    恩荣唯一女儿史湘苓在李馆看展览
  楼主我最近在写台儿庄反攻的部分内容,能否具体说说你叔伯说在团营,以及他们的职位?
  据覃将军回忆:史恩华是我在25师时的老部下,黄埔八期毕业当排长。他为人正直、作战勇敢,连长、营长都是我提的。史恩华有个哥哥史恩荣,黄埔七期,也在我的部队,战死在台儿庄。  ????史恩华和哥哥史恩荣都是我的下级,恩荣牺牲后他父亲曾来过部队,老人家流着泪握着我的手说:“恩荣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恩华的家庭比较富裕,父亲读,过书,深明大义。〈长沙会战全解密—马正健著〉  覃赞钧谈义亲覃将军部下史恩荣、史恩华兄弟:“…记得父亲亲自和我说有一个营长史恩华和他哥哥很不简单。他哥哥也是在我父亲部队当营长,他把弟弟也带了出来了,结果他哥哥先战死了…”(作者:周海宾 “ 我们的父亲”)  我们据此推测:关部25师是肯定的,二兄弟都在覃将军部队,台儿庄时覃任75
  台儿庄时,覃将军先后任52军25师参谋长、73旅旅长。据此推论二兄弟应为73旅,又因覃曾任149团团长,所以二兄弟应为149团营连长。  当然都是推论。据说36年前正规军官长都能查到,我们也希望有专家帮忙查一下,不胜感激!
    李宗仁设计:孙部守庄,汤部包围。
    52军行进图
  52军从利国驿出发—经台儿庄—向城—郭里集—北洛—九顶山—连防山
  资料介绍:是台儿庄人民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建立的,占地34000平方,实属不易。  在古城区还保有台儿庄大战最为激烈的几处战场遗址,如清真古寺、中正门、火车站、新关帝庙等。保存完好的弹孔墙和部分断垣残壁,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并建有雕塑群,以艺术手法再现当年的战斗场景。  特别有意义的是,电影《血战台儿庄》剧组是在大战爆发48年后的同一天,日开进台儿庄的。以后,台儿庄大战场景陆续重现:骑兵马队奔驰、士兵冲杀怒吼;中正门狼烟四起,喊杀声震耳欲聋;城墙上硝烟弥漫,遍地尸身枕籍,战旗傲然城头;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响起,战士们奋勇杀敌;影片拍摄大反攻的这一天,正是历史上胜利的当天—4月8日。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园满杀青。  李将军之子李幼邻先生,于1986年6月,在美国得知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急匆匆赶回国。飞机一落地,宾馆都不去,立刻就要看电影。谁知影片还没有音乐剪辑合成,但他也要看,看了十分钟,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连声说:“太像我父亲了,太像我父亲了。”  蒋经国闻之非常震惊,急令台驻港机构弄到拷贝送到台湾,蒋经囯看后知道大陆承认国军抗战,于是二岸关系解冻,引发百万老兵回乡潮,戚苦的乡愁化做了喜悦的重逢,从此二岸走向和解。  我们也要记住立此大功的《血战台儿庄》的编剧田军利和费林军,导演杨光远,及所有剧组创作人员。一部电影开启了两岸和解的时代,我想所有演职人员未必会料到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台儿庄纪念馆展厅很大,陈列中日双方资料实物上千件,还有影视厅和全景画馆,实景塑象,极具现代感。展厅对庄内守军介绍较多。52军属汤军外围部队,展厅有介绍但不多。  史湘苓三儿文胜神情专注,他积极参加寻访先辈事迹的活动,曾带着年迈的父母亲,开车一千多公里从丰县到岳阳县笔架山、南岳忠烈祠等地参访  敌人围攻台儿庄战况惨烈,在敌大炮坦克围攻下,守军渐渐不支。27日汤司令正在密切观注战况发展,接到蒋公和五战区严令,务须以主力攻击敌之侧背,不得贻误戎机。汤遂立即率军南下,对台枣支线敌人侧背展开攻击。2师向北大窑攻击,25师向红瓦屋屯攻击。  据2师排长赵宗汉回忆:“我们面对气势汹汹的来敌,顽强博斗,坚守阵地,各段战壕内外,都有战士们与敌人拼刺、扭打的壮烈情景,杀声震天,前赴后继。尽管敌人如潮水般而来,我军依然人人坚守岗位,沉着应战,阵地不乱,战线不移。”  经二日激战,虽然伤亡很大,但己将敌压迫于台枣支线附近,对台儿庄之敌形成反包围。正当20集团军与孙连仲部准备聚歼攻台日军时,突然发现重大敌情,直接危险到52军军部。  4月1日〈也有说31日〉正午,汤总司令正带着参谋随员,在红瓦屋高地附近52军军部视察战况,突然炮弹打在军指挥部周围。便衣队骑自行车仓促来报:有步炮联合约4000人之敌,正由向城向我军部侧背急进中,离关军部仅几里路远。情况非常紧急。汤当即拟令52军迅速转移。
  关军长坚决反对,白天敌前转移容易暴露,如果遭敌机轰炸有崩溃的危险。随员们闻之色变,十分紧张,跟着汤总司令上车匆匆撤离。关令军部仅有的徐文亮警卫营和骑兵连,向敌方向跑步迎敌,在离敌约千余米时布防,与敌对峙,局势十分紧张。如果此时四千日军发起冲锋,我们这点警卫必会冲垮,军部大员们将性命难保,关将军无疑是在唱“空城计”,但这戏实在太凶险。  25师75旅刚投入战斗,又匆匆撒下来,以营为单位向军部跑步回援,一小时后与敌激战。接着张耀民师长率73旅也赶到,投入战斗。至黄昏前后,形势转危为安。  但是,目前的态式非常危险,如若不迅速改变,52军将陷入矶谷与板本的夾击之中,既解不了台儿庄之围,还有被敌围歼的可能。因此,绝不能与敌混战,要放敌入瓮。我主力渐撤让路,敌派一个加强中队据守刘庄掩护,其余敌人向台儿庄转进。我军将其一起纳入包围圈内,避免了52军腹背受敌。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加重台儿庄守军的压力,对他们来说无疑于血上加霜,利弊竞是如此地无赖。
  关军长令25师韓梅村145团“包围刘庄之敌而消灭之。”韓团长连夜布署兵力。凌晨,山炮和迫击炮对刘庄轰击后,第二营,已攻占刘庄东北角几间房屋。据该连报告,敌人在房屋墙壁上挖有枪眼,墙脚下挖洞,上盖门板,门板上盖上土,守兵在洞里打枪,我军接近时多有伤亡。  〈这里提到韓梅村团长,从经历看与史家兄弟都是老25师的,长沙会战时史恩华是195师566旅1131团营营长,是其部下。他的回忆录记述了25师的战斗历程,但仅提到史恩华第一次长沙会战战死,没有过多的描写。〉
  韩梅村(年),湖南华容人,黄埔军校第3期、中央军校军官团毕业。曾任第52军25师145团团长,25师少将参谋长,195师参谋长丶566旅旅长,1947年在热河战场起义,授予大校军衔,1996年病逝。
  国民政府军是那个军-----  
  日军的主力:  ——————  1、海军:25艘航空母舰+300艘大型军舰集群。都在与美军在太平洋里面血拼。  2、空军:15000架飞机。都在与美军在太平洋里面血拼。  3、陆军:甲等师团总共24个!  一个师团: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军。  近卫师团(印度尼西亚)  第一师团(菲律宾莱特岛)  第二师团(南太平洋瓜岛)  第三师团(中国湘桂走廊)  第四师团(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第五师团(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塞兰岛)  第六师团(南太平洋瓜岛、所罗门群岛)  第七师团(南太平洋瓜岛、后防守日本本土)  第八师团(菲律宾吕宋岛、莱特岛)  第九师团(塞班岛、冲绳)  第十师团(菲律宾的吕宋岛)  第十一师团(太平洋关岛)  第十二师团(台湾)  第十三师团(中国长沙战区)  第十四师团(太平洋劳群岛)  第十五师团(缅甸、泰国)  第十六师团(菲律宾马尼拉、莱特岛)  第十七师团(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  第十八师团(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  第十九师团(菲律宾的吕宋岛)  第二十师团(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  第二十一师团(印度支那、越南)  第二十二师团( 缅甸、泰国、越南)  第二十三师团(对苏军的诺门罕战役后,调往菲律宾的吕宋岛)  也就是说:  日军24个甲种师团------只有2个留在中国!都在长沙会战、湘桂一线中。  其它的22个甲种师团、都不在中国!  也就是说:  留在中国的大多数日军,基本上是三流的-----“日本的保安部队”在与国民党军、共产党军作战。。。  日军:根本就没有把中国军队作为真正的对手。。。。  可能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实在太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留在中国的几乎是最差的“日本保安部队”。  甲种师团和90%的主力,都被掉往东南亚、南太平洋--去与美军血拼去了。  就这样:  1944年:  老蒋的部队,被日军的追得到处跑。在湘桂豫战线上,3000里大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  日军向盟军投降-----是在美军的军舰上举行(显然主要是向美军投降,美国军舰代表美国领土)。
  非常感谢留言,这也是中国军队下级军官和士兵的惨烈之处!美史迪威将军对中国军队上层与士兵绝然相反的看法,反映了问题严重性!
  非常感谢留言关心,国民政府军是关麟征52军25师,  史恩荣黄埔七期,职务未查到,据说36年正规军有记载。不知能否查到?
  战斗至黄昏时,有四十多个敌人向村西逃出,全被我第一营消灭。晚八时,我二、三两营全部进村,战斗结束。俘敌五十多名,其余全被打死。在清扫战场时,还有少数敌人躲在墙脚洞内不肯出来投降,顽强抵抗,均被打死,自杀者亦有。   在这次战斗中,145团有两名排长阵亡,三名排长负伤,士兵伤亡80余人,而日军则死伤和被俘共180多人。此战虽不大,但以多打少,精心布局,指挥有方,创造了敌伤亡大于我的良好战例,  从俘虏口供及文件中查到,是以片野联队为基干,步骑炮联合支队,任务是增援台儿庄。被捕的敌探还供述,25师老对头汉奸土匪刘桂堂,被委为“伪满17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竟配合日军第五师团坂本部向我军进攻,其掩护交通、助攻佯攻、打探军情,用镜子反光为敌机指示目标,全是为虎作伥的刘部,真是中国人的败类。  这时敌矶谷师团部,在得到片野支队增援后,更为疯狂,己攻占台儿庄四分之三。眼看日寇即将完成攻城。在这生死攸关之时,考验着双方意志的极限。师长池峰城“为西北军留点种子吧”的呼声,显得格外悲壮。而孙将军“你填进去了,我就来填!”的答复又是何等凛然!
    战士过浮桥后,师长池峰城令炸毁浮桥以表示背水ー战的决心。
    孙连仲急令所有力量,组织敢死队,连夜向侵占台儿庄之敌进行突击,敢死队的战士,头戴钢盔,手提大刀,身上挂满了手榴弹。当宣布每人赏30元大洋时,战士们说:“命都不要了,要钱干什么?我们死了,只要立了碑,说我们为抗战而死的就行!”回答质朴却荡气回肠,至今震憾着国人的心!
  日片野支队,在台枣支线杨楼底阁,占领阵地。25师紧追不放,对敌展开进攻,敌据村寨顽抗,几次反扑。我军每天和敌人反复冲杀、白刃拼刺都达五六次之多,阵地前尸横遍野,我军伤亡也十分惨重,营长曹云剑阵亡,攻击一度受挫。  在此关键之时,2师紧急杀到,会同25师围攻这股敌人,经几日反复争夺,日片野支队见势不妙,眼看就有被歼的危险,丢下赖谷难兄,于5日夜,仓惶向临沂方向突围。赖谷急电询问?板本回电:“支队为攻占临沂,奉命返回,预定明6日日没后开始行动…”对患难之兄生死关头还要撒谎,只顾逃命。  52军各师均接近台枣支线,对台儿庄之敌再次形成逼近包围攻击之势。  日军被我军包围,经十多日的殊死拼杀,己人困马乏、弹尽粮无,成强弩之未,全线发生动摇。  4月6日夜间,敌矶谷师团部突然向52军阵地疯狂反扑,战斗激烈异常。因不能利用优势空军,敌人很少夜间攻击,关将军判断是敌人撤退前的反扑,令各将领都亲临一线阵地,率部反击。
  感谢友“猫小孩”留言鼓励!
  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立即命令向敌发动全线进攻。各部队向北追击,将敌人赶到峄县附近。此时,中国战机九架编队,飞至枣庄敌人上空投弹,在阵阵爆炸声和我军将士的欢呼声中,战役终于取得胜利!
    蒋委员长于4月7日通电全国祝贺台儿庄大捷!举国沸腾!
  参观中印象最深的是外国记者对大战实况的拍摄,七十多年前,我们的战士穿着布衣布帽,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奋勇冲锋,英勇杀敌的实况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电影,是历史的真实,弥足珍贵。我们不仅要记住抗日英雄,也应当赞扬这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所做的贡献。  据查是由荷兰籍世界著名新闻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亲历“台儿庄大战”拍摄的当年战场的纪录片《四万万中国人民》。  他得知电影《血战台儿庄》要拍摄时,亲自来华参加座谈会,片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著名纪录片的真实镜头。
  展厅烈士墙描金刻有5000名烈士姓名。可是台儿庄战役牺牲烈士何止上万!大多数都只能是无名英雄,每当想起心中为之惋惜。  令我们吃惊的是73年后,在台儿庄古城西门城墙下,发现了两具头戴英式钢盔的尸骨残骸,旁边有大刀、步枪,我们似乎看到了战士誓死捍卫国家、慷慨赴死的不屈英姿。?遗骸发掘现场己设复原展示区。  参观人员络绎不绝,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有排着队来学生、单位员工,确确实实是成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只是展厅灯光太暗,这么多人参观却没有一个讲解员讲解,留下遗憾。  虽然父亲史恩荣因台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机关机后电源未关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