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掷骰子吗在线阅读会不会掷骰子

量子力学错在哪?上帝确实不会掷骰子!
"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必然性的规则来运动的,绝对不可能象掷骰子那样是随机的。
事实上,这种思想并不是爱因斯坦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无数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的观点。回顾人类的文化史就可以知道,决定论一直在文化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有几千年之多,如西方宗教中的“上帝决定一切”,东方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极之道决定一切“;近代科学树立的”自然规律决定一切“,人们都认为是自然规律决定着人。真正否定决定论的历史只有一百年不到,它是在量子力学之后才开始出现的。当时科学家们基于精密仪器对微观世界的观察,认为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是随机的,概率的,没有规律的。如玻尔,就提出了”自由电子“的概念,认为微观世界的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爱因斯坦虽然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但它始终相信微观世界也是受着必然性规律的支配的,因此,他才与玻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量子论战。
量子力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要认识这一点,首先我们就要搞清”量子“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在现代物理学的突破之前,几乎所有科学家们都相信,空间中连续着一种特殊的物质——以太,光是依赖以太的周期运动传递的,而且托马斯·杨还给光的运动设计了一种难以想象的横波形式,麦克斯韦则在此基础上统一了光电磁,给电磁学一个完美的注解。
当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之后,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没有了以太,光就只可能是不变的粒子在空间中的连续移动,而这是与以前对光的波动性理解是格格不入的。不过,在大量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预言之后,人们也逐渐接受了没有以太的”事实“,从此,物理学走向了现代。
很多人可能以为,没有以太可以合理地解释自然界的一切。可事实上远不是这样,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它们是同一种物质运动对外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性质,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可我们现在却是机械地把它们统一起来,因为我们无法在缺乏连续媒介的基础来理解光的波动性。
光到底是如何在同一种物质运动中表现出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借鉴东方科学的观点,东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是气一元论,它用统一的一种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如果我们把光看成是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传递的能量包运动,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暂态的组织使它表现出粒子性,周期性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使它表现出波动性。或者说,这里的粒子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粒子,而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能量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进行传递的。见下示意图:
通过示意图就可以知道,光本质上是一种连续媒介的波动,与纵波不同,横波则是在连续媒介的周期运动中加入了一种旋转的能量,它是连续媒介的一个正向涡漩,继而一个反向涡漩的周期变换。看似是一个个粒子的移动,其实却是一种媒介波!
一旦理解了光的波动,就知道所谓的量子,其实并不是一个粒子,而是一个依赖粒子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而现代物理学呢?则在否定以太观的基础上把这个能量包当成了一个稳定的粒子。一旦把量子当成粒子,就觉得它的运动不可思议了,它上下翻飞,一会消失,一会出现,让人觉得它的运动没有规则,不确定原理正是对这种表象的观察中得出来的。
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真的没有规则吗?当然不是这样!看看光的传递就知道了,前一个周期和后一个周期之间有严格的因果性,所谓的不确定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爱因斯坦的观点最终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上帝不会掷骰子--《中华环境》2015年Z1期
上帝不会掷骰子
【摘要】:正上帝不会掷骰子,这句话来自于爱因斯坦,出处据说是为了挖苦量子学说。那时候的爱因斯坦已经成了科学泰斗,正信心满满地搞他的统一场理论。然而在他有生之年,这个目的并未达成,后人接力也都未果。这个事情说明,爱因斯坦本人倒是在掷骰子。2015年一开年,法国讽刺周刊《查理》遭到恐怖主义袭击,死亡人数达到13人。该事件过去数日后,巴黎街头爆发大游行,游行由40多国首脑领头,100多万人参加,以谴责这次恐怖袭击。
【关键词】:
【分类号】:X3【正文快照】:
上帝不会掷骰子,这句话来自于爱因斯坦,出处据说是为了挖苦量子学说。那时候的爱因斯坦已经成了科学泰斗,正信心满满地搞他的统一场理论。然而在他有生之年,这个目的并未达成,后人接力也都未果。这个事情说明,爱因斯坦本人倒是在掷骰子。2015年一开年,法国讽刺周刊《查理》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广植;[J];食品科学;198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锦华;;[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孟;[N];光明日报;2006年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N];解放日报;2013年
邵传贤;[N];北京科技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爱因斯坦的“上帝不掷骰子”是绝对真理吗
[摘要]据报道,代尔夫特大学的罗纳德·汉森小组在自然杂志的网络版上发布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强烈驳击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局域实在论”原则。
据国际媒体报道,代尔夫特大学的罗纳德·汉森小组在自然杂志的网络版上发布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实验借助光子研究院开发的随机数发生器,强烈驳击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局域实在论”原则。该原则认为,遵循规律而不是机会,没有比光更快的通信方式。汉森在组织网络上描述道,代尔伏特实验首先将两个电子捕集器卷入两个不同的金刚石晶体里,然后测量电子感。在量子论里,缠结强大得不可思议。两个电子被精确地描述为单一的“波浪运行方式”,专指接受协议方向或否定协议方向,而不会指向任一方向。在精确性上,电子们丢失了身份。“局域实在论”试图解释这一现象,揭示此谜团,认为粒子必定指向某处,我们只是不知道他们的方向,但我们可以测量出来。于是,代尔伏特实验对此进行了测量。测量后发现,代尔夫特电子确实很少再个别胡乱出现,表现不错。怎么会这样呢?但事实上,它们不可能有先在的方向感,如局域实在论者们所宣称的那样。除非电子们彼此有联系,但在不同的晶体里,电子捕集器的表现让人惊讶。实验是这样的,把钻石晶体放在不同的建筑物里,彼此距离1.3公里。此外,测量极其迅速,没给电子之间留出任何通信的时间,甚至连光速下传递信号都不可能。这就把“局域实在论”搁在了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头上:如果电子有特定方向感,那么,电子之间必须沟通过。如果它们沟通过了,速度必须快过光速。怎么可能?局域实在论没法论证。要不就是上帝在用宇宙玩骰子,要不就是电子们自旋时能给彼此通信,说:“快点,快点,比光速还要快呀!”这个令人吃惊的实验对测量电子方向感做了一个极快的、出乎意料的判断。如果该测量有预言性质,电子会提前通过协议,指出方向,模拟本不存在的通信——在实验论证里,这被称为“漏洞”。为了关闭这个漏洞,代尔夫特团队转向了光子研究所,研究所持有最快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光子研究所为此实验设计了一对“量子骰子”:他们享有专利的随机数发生技术的特殊版本,包括极快的“随机性萃取”电子。这样,代尔夫特实验就能产生更纯粹的随机比特。比特在100毫微秒里生成。在这个时间里,光旅行30米,是不够电子彼此之间用来通信的。“代尔夫特让我们超出了目前的随机数生成工艺水平。从前没有一个实验需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供这么好的随机数。”光子研究院的博士生卡洛斯·爱贝兰说,他也是代尔伏特实验的研究者。对光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来说,参与代尔夫特实验是一个贡献基础物理知识的机会。研究所的摩根·米歇尔教授说:“做这个实验,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研究那些能用来安全通信和能够提升计算性能的技术,其他领域也需要高速、高质量的随机数。”在光子研究所的量子随机数生成器的帮助下,代尔夫特实验给爱因斯坦的宇宙理论提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反证。真的没有什么比光速更快吗?上帝真的不玩投掷骰子的游戏吗?这些理论里,有一个一定是错的。弄不好,宇宙法则可能真的是上帝掷骰子的结果。【“科学为你解疑释惑”由中国科协、腾讯公司联合主办,旨在及时、准确、便捷为公众解答科学、科技疑问,破解谣言,扩大科普覆盖面,提升科普影响力,最终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sorazha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 &&&
作者简介 ? ? ? ? ? ?
  曹天元(Capo),出生于上海,足迹遍历内地、香港和美国,现居香港。本人不愿透露具体身份。 目录 ??????
序一 努力言说不可言说之事序二 激动人心的量子史话自序第一章 黄金时代第二章 乌云第三章 火流星? ? ? ? ? ?
序一 努力言说不可言说之事序二 激动人心的量子史话自序第一章 黄金时代第二章 乌云第三章 火流星第四章 白云深处第五章 曙光第六章 殊途同归第七章 不确定性第八章 论战第九章 歧途第十章 回归经典第十一章 不等式的判决第十二章 新探险尾声外一篇 海森堡和德国原子弹计划后记参考文献人名列表? ? ? ? ? ? 书评: 00:35:50   来自: 阮佳彬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1)此书读起来很有趣味。里头有不少虚构的推测性的细节描写,让故事更入情入理。  2)作者的语言描述能力很强。合理的情节,生动的比喻等,更好地把量子力学的关键问题展现给读者。我觉得比起霍金在《时间简史》里那些比较严格的描述,此书更能让普通大众理解书中的内容。  3)把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讲得很完整。几乎是从物理学的发展开始说起,逐步引出话题,然后量子力学的前世今生一览无遗。虽然结论还不清楚,但这是量子力学的后世,有待时间鉴证。  4)让我对量子力学的神秘有所了解。类似“薛定鄂的猎“这类问题,过去听得不可思议,现在明白,目前那只是一种解释,有兴趣可以研究,但别拿它来哄吓人。  5)我有点觉得量子力学的很多解释有点哲学味道,可在《道德经》中看到一点影子:“道可道,非常道”,也似乎常听到佛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2:09:32   来自: chenweijc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其实我也是个大科学家,大富翁,大帅哥,只是在你们眼观测之后波函数坍塌,我成了一个小小普通人,唉!      一直以为唯物主义,物质不依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是绝对真理呢,现在看来还有点悬呢,所有东西都是你“观测”了以后才是观测所得结果之样子,“我思故我在”才是对的哦。      多世界理论?这倒是头一次听说,很有意思,只是如何去证实呢,多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吗,如果能联系了,分界点在哪呢,联系了还能叫多世界吗?
15:52:02   来自: 六点水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很难得有这样的科普书本。语言诙谐易懂,即使任何一个不懂物理的人也能看懂书中的很多物理细节。这是一本科普武侠书!
13:15:46   来自: Sheldon (寻找着属于我心灵的法则)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很喜欢这本书。很久之前读过了。好像是有大量的公式,但其实真的把那些都忽视掉,也不会影响这本书的阅读。   毕竟,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我们都不必真正懂得那些数学公式或者某条具体的物理学定律的含意。只要明白量子力学大体的思想就可以了。何况,就大物理学家都还觉得很困惑的量子力学。   
22:54:24   来自: 善卷洞主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不是为知识,是为它的文学性。      看到开普勒从经典物理开创量子力学的经历和心路的时候,我心中不禁闪过一个词组:      从浪漫主义到分析哲学。      同样是多么悲哀和无奈,又多么迷惑和期待。
22:58:11 蓝色忧郁  从浪漫主义到分析哲学何悲哀之有?
23:02:55 善卷洞主  多年以后,普朗克在给人的信中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而奋斗了6年,但一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而我非常清楚,经典物理学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Letter to R. W. Wood, 1931)      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普朗克终于决定拿出他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来打开面前的这个潘多拉盒子,无论那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普朗克颇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气概。除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他认为不可动摇之外,甚至整个宇宙,他都做好了抛弃的准备。不过,饶是如此,当他终于理解了公式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之后,他还是惊讶到不敢相信和接受所发现的一切。普朗克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工作绝不仅仅是改变物理学的一些面貌而已。   ....   但是,在种种尝试都失败了以后,普朗克发现,他必须接受他一直不喜欢的统计力学立场....    10:33:38   来自: duan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上大学物理的那间教室的椅子睡觉实在太舒服了,所以,几乎全部的物理课我都是在昏睡中度过的。偶尔睁开眼看看台上那个意趣盎然的老头儿。虽然差不多都在昏睡,但那老头儿的风趣幽默现在想起还是会忍俊不禁。   迷迷糊糊中对于奇妙的宇宙物理世界和量子物理世界有了些些了解和更多的迷惑。   又跑题了。   这本书,不错。看看牛人的那些好玩儿的事。顺便顺着作者的手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个美丽的世界,嗯,还有里面的世界,那个同样美丽的世界。   够有趣,也够清楚明了。   
22:37:55   来自: 城中月如霜 (安静,沉寂,我只不过是在发呆)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不好意思,做惯了标题党,如果因为这个被世俗整得有点暧昧的标题,把你吸引进来了,不好意思,你好走。    因为这个话题,实在与情色无关,是谈量子物理学的话题,谈最近刚读完的这本书《量子物理史话》,估计看到这一行已经有一半的人直接拿鼠标点叉叉了。    没关系,我们继续。    其实从本意上来讲,源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这句话,讲的是万物本无永恒,身心无需执着的原理。色是指有形的一切万物,而万物只不过是表象,本质无非是空。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被演绎成了别的意思。    很早前读到这句话时,我无非还是把色空之意当作哲学的话题,或最多加上万物恒变的物理揣测,仅此而已。    只有当最近读到《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时,才发现我的世界观受到了量子物量学全面的颠覆。又或者说,我前三十来年常常在思考的问题,不管是物理学,还是哲学,甚至是玄学,都在量子物理那千头万绪的线索里找到了比照和对应。    我原本以为我很高深,原来不过如此浅薄,我原以为我发现了很多真理,原来不过是量子物理学中的一点浮垢。这可真让我沮丧,又让我欣欣然,原来我最初的胡思乱想,如今都有了科学的依据。    这可真是一本匪夷所思的书,虽然大量枯燥的公式推演令我头晕脑胀如堕迷窟,但条清缕晰的表述和千奇百怪的观点,还是令我大开眼界。    书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上帝掷骰子吗》,别以为只是个比喻而已,原来在量子物理学中真的有一个流派,几乎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通过大量的物理分析实验和数学推演,证明这世界原来可能是因为一位观测者意识的影响而存在的。    ――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逻辑:你的存在是因为我在看你所以你存在。可是这一切都因为科学――注意,不是哲学或心理学或别的什么,而是实验证明――而成为真实的可能。    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一种学科能把务实的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务虚的哲学、神学、宗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就是量子物理学。    我一直坚信牛顿的力学和赫兹的电磁学构成的经典物理学,不会是世界真理的全部,但我从来没想到这一切会被量子力学所全部颠覆。我们曾经认为是幻想的,譬如超时空、超空间跨越、心灵感应什么的,原来全都在量子物理体系中得以实证,哪怕你在宇宙的此端,我在宇宙的彼端,仍然不如一颗粒子的感应来得灵敏。   光是什么?    从光是什么开始,我们就开始一场精神分裂之旅了。    它可能是粒子,所以叫光子,也可能是波,所以叫光波。    过了将近一百年,无数人搅和不清的折腾后,才弄明白,它又是粒子又是波,所以叫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就是说,它又是男的,又是女的,又是活的,又是死的,又是实在的,又是虚幻的,又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这就是经过科学实证的结果,跟玄学也没什么区别了。   能量是什么?    之后是关于能量的说法,能量是什么我还是没太弄明白,但至少知道了,能量的传递,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连续不断的。就好象你从广场坐车到彭家桥,不是一路过去而是一节一节过去――不是跳过去,而是连跳的过程都没有,就这么一节一节地组成了你的这段路程,这个状态实在是很难以想象。    所以对量子物理学的了解越深入,就越象是在坐一趟思维常识的过山车,沿途的风光让我惊骇不已又心潮澎湃。   世界到底有多小?    在量子的世界里,已经有了不可分割的最小成分,那我还是忍不住要问,那比这个还小的呢?总有什么是来组成它的吧。但好象再分析下去,只有一个解释:空。    就是说,空组成了万物,万物分解下去就是空。    眼熟吗?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是哲学问题,而是物理学上实验证明的结果。    反之,世界到底有多大?宇宙之外是什么?从哲学上来讲,这是一个永远不可能知到的终极问题。因为你出了这个边缘,还会有之外是什么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只能假设不存在。一粒原子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你信吗?    而在量子的世界里,几乎证明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有26维的超弦世界里!而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四维空间(连第四维的时间我们都还很难证明它的存在呢)。最后,大家折衷地把维度简化到了十维,仍然是不可思议的。    而在同一个时间中,有无数个世界在并行,有无数个你在看我这篇文章。    或者在同一个空间中,有无数个时间在并行,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在同一个地方正在做着不同的事。    世界到底有多大,或者多小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连世界到底有多少个,我们都弄不明白了。   我们学的都是错的?    杠杆原理,万有引力,力学结构,以至于很多我们所熟悉的物理学知识,哪怕是经过无数次实证验明正身的物理学知识,到了量子世界,全被颠覆得乱七八糟。总而言之,一切传统经典物理学的公理,原来不过是量子世界大概率事件的总合,而不是真理的全部。比如我打你一拳,中拳的地方有的地方痛,有的不痛,但总体来说,痛的地方多,所以这一拳是痛的。但不表示不痛的不存在。    不能说我们学的不是错的,力学、光学、电磁学,这些宏观的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非常实效,但很遗憾,在量子的微观世界里,一切规则都被颠覆得一干二净,我们要从头开始。       量子物理学实在是太神奇、太神秘,甚至太神经。荒诞到想象力丰富如我,都不敢轻易判断。我不敢对量子物理学作什么评论了,那似乎是在亵渎上帝。但实实在在的,量子物理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观测而存在,我在看你,所以你存在,我不看,所以你不存在,甚至,你的存在,是因为我的思考,也就是意识,而发生的。    象不象盗梦空间里的桥段?    眼熟吗?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量子的世界:    既是波的存在,亦是粒的存在。    既是主观的存在,亦是客观的存在。    既是绝对的存在,亦是相对的存在。    既是物理的存在,亦是哲学的存在。    井然有序的幕后是大量无序的偶然,所有事实的存在,其实是大概率因素的累积,所以,必然是偶然,偶然是必然。   一切都可是万宗归一,一切本来都存在,一切本来都不存在。    量子学科就是这么以唯物主义的实证,推导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多么可怕的事实,难怪连波尔、爱因斯坦等等,也不敢轻易同意或否定。    谁试图了解真相,谁就远离真相。    这真是一个幽灵般的世界。      TIPS:一些有趣的不是事实。    幸好,这还不是一本纯粹形而上学的书,让我还能津津有味地读完它,有很大一部份是很多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一些不是事实的事实。    比如:    阿基米德没有做到那个称皇冠的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根本不可能完成。    牛顿不是因为一个苹果发现万有引力的,那是牛哥在扯淡。    半身不遂的霍金是一个赌鬼,老是跟人打赌,不过运气不好,十赌九输。    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偶然,比如量子论的开端,不过是一堆快发霉的底片造成的。    德国魏玛14年期间换了20次内阁,内外交困,却是德国科学最发达的年代,很奇怪。    牛顿一个人,只不过在23岁那会儿,就为近代力学、光学、数学三大学科打下了基础,到底这是个天才,还是上帝在通过他示喻世人。    爱因斯坦在小小的专利局里用一张纸一支笔改变了世界,我们的专利局里除了官员还出产什么?    狄拉克31岁获得了诺贝尔奖,却不想去领,他讨厌在公众中的名声,不过卢瑟福劝他,如果不领奖的话,那这个名声就更响了。反观我们那些拥有高级职称的科学家们,整天闹腾,却拿出了什么成果?除了那些用来评职称的论文以外。    布莱克特,战后辞去海军上尉的职务,充满兴趣去研究量子物理学,也得了诺贝尔奖,而我们的将军估计退役后只能成为优秀的城管局长。    大部分卓有成就的量子物理学家,出成果都在24―27岁间,最大的也才31岁,36岁的薛定锷和43岁的波恩已经算是老爷爷辈――何况他们之前已经成就卓著。而我们的年轻人在做什么?在攒钱买房买车娶老婆。       总之,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你看到的一切都在颠覆你的所有经验。    等等,让我休息一下。这时候,你应该已经不存在了。      
10:24:58 突击虎  通过唯物的科学 推导出唯心的结论      不过我也得出积极的一面:你积极的对待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也会积极的回报你,当然这也只是个概率,但是概率会比较大。
16:41:01 月  写得太好了,忍不住看了好几遍。贴谱的书评。   这本书和《水知道答案》说的是一回事。 22:34:33   来自: 城中月如霜 (安静,沉寂,我只不过是在发呆)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好意思,做惯了标题党,如果因为这个被世俗整得有点暧昧的标题,把你吸引进来了,不好意思,你好走。    因为这个话题,实在与情色无关,是谈量子物理学的话题,谈最近刚读完的这本书《量子物理史话》,估计看到这一行已经有一半的人直接拿鼠标点叉叉了。    没关系,我们继续。    其实从本意上来讲,源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这句话,讲的是万物本无永恒,身心无需执着的原理。色是指有形的一切万物,而万物只不过是表象,本质无非是空。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被演绎成了别的意思。    很早前读到这句话时,我无非还是把色空之意当作哲学的话题,或最多加上万物恒变的物理揣测,仅此而已。    只有当最近读到《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时,才发现我的世界观受到了量子物量学全面的颠覆。又或者说,我前三十来年常常在思考的问题,不管是物理学,还是哲学,甚至是玄学,都在量子物理那千头万绪的线索里找到了比照和对应。    我原本以为我很高深,原来不过如此浅薄,我原以为我发现了很多真理,原来不过是量子物理学中的一点浮垢。这可真让我沮丧,又让我欣欣然,原来我最初的胡思乱想,如今都有了科学的依据。    这可真是一本匪夷所思的书,虽然大量枯燥的公式推演令我头晕脑胀如堕迷窟,但条清缕晰的表述和千奇百怪的观点,还是令我大开眼界。    书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上帝掷骰子吗》,别以为只是个比喻而已,原来在量子物理学中真的有一个流派,几乎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通过大量的物理分析实验和数学推演,证明这世界原来可能是因为一位观测者意识的影响而存在的。    ――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逻辑:你的存在是因为我在看你所以你存在。可是这一切都因为科学――注意,不是哲学或心理学或别的什么,而是实验证明――而成为真实的可能。    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一种学科能把务实的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务虚的哲学、神学、宗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就是量子物理学。    我一直坚信牛顿的力学和赫兹的电磁学构成的经典物理学,不会是世界真理的全部,但我从来没想到这一切会被量子力学所全部颠覆。我们曾经认为是幻想的,譬如超时空、超空间跨越、心灵感应什么的,原来全都在量子物理体系中得以实证,哪怕你在宇宙的此端,我在宇宙的彼端,仍然不如一颗粒子的感应来得灵敏。   光是什么?    从光是什么开始,我们就开始一场精神分裂之旅了。    它可能是粒子,所以叫光子,也可能是波,所以叫光波。    过了将近一百年,无数人搅和不清的折腾后,才弄明白,它又是粒子又是波,所以叫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就是说,它又是男的,又是女的,又是活的,又是死的,又是实在的,又是虚幻的,又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这就是经过科学实证的结果,跟玄学也没什么区别了。   能量是什么?    之后是关于能量的说法,能量是什么我还是没太弄明白,但至少知道了,能量的传递,是一份一份的,而不是连续不断的。就好象你从广场坐车到彭家桥,不是一路过去而是一节一节过去――不是跳过去,而是连跳的过程都没有,就这么一节一节地组成了你的这段路程,这个状态实在是很难以想象。    所以对量子物理学的了解越深入,就越象是在坐一趟思维常识的过山车,沿途的风光让我惊骇不已又心潮澎湃。   世界到底有多小?    在量子的世界里,已经有了不可分割的最小成分,那我还是忍不住要问,那比这个还小的呢?总有什么是来组成它的吧。但好象再分析下去,只有一个解释:空。    就是说,空组成了万物,万物分解下去就是空。    眼熟吗?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是哲学问题,而是物理学上实验证明的结果。    反之,世界到底有多大?宇宙之外是什么?从哲学上来讲,这是一个永远不可能知到的终极问题。因为你出了这个边缘,还会有之外是什么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只能假设不存在。一粒原子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你信吗?    而在量子的世界里,几乎证明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有26维的超弦世界里!而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四维空间(连第四维的时间我们都还很难证明它的存在呢)。最后,大家折衷地把维度简化到了十维,仍然是不可思议的。    而在同一个时间中,有无数个世界在并行,有无数个你在看我这篇文章。    或者在同一个空间中,有无数个时间在并行,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在同一个地方正在做着不同的事。    世界到底有多大,或者多小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连世界到底有多少个,我们都弄不明白了。   我们学的都是错的?    杠杆原理,万有引力,力学结构,以至于很多我们所熟悉的物理学知识,哪怕是经过无数次实证验明正身的物理学知识,到了量子世界,全被颠覆得乱七八糟。总而言之,一切传统经典物理学的公理,原来不过是量子世界大概率事件的总合,而不是真理的全部。比如我打你一拳,中拳的地方有的地方痛,有的不痛,但总体来说,痛的地方多,所以这一拳是痛的。但不表示不痛的不存在。    不能说我们学的不是错的,力学、光学、电磁学,这些宏观的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非常实效,但很遗憾,在量子的微观世界里,一切规则都被颠覆得一干二净,我们要从头开始。       量子物理学实在是太神奇、太神秘,甚至太神经。荒诞到想象力丰富如我,都不敢轻易判断。我不敢对量子物理学作什么评论了,那似乎是在亵渎上帝。但实实在在的,量子物理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观测而存在,我在看你,所以你存在,我不看,所以你不存在,甚至,你的存在,是因为我的思考,也就是意识,而发生的。    象不象盗梦空间里的桥段?    眼熟吗?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    量子的世界:    既是波的存在,亦是粒的存在。    既是主观的存在,亦是客观的存在。    既是绝对的存在,亦是相对的存在。    既是物理的存在,亦是哲学的存在。    井然有序的幕后是大量无序的偶然,所有事实的存在,其实是大概率因素的累积,所以,必然是偶然,偶然是必然。   一切都可是万宗归一,一切本来都存在,一切本来都不存在。    量子学科就是这么以唯物主义的实证,推导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多么可怕的事实,难怪连波尔、爱因斯坦等等,也不敢轻易同意或否定。    谁试图了解真相,谁就远离真相。    这真是一个幽灵般的世界。      TIPS:一些有趣的不是事实。    幸好,这还不是一本纯粹形而上学的书,让我还能津津有味地读完它,有很大一部份是很多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一些不是事实的事实。    比如:    阿基米德没有做到那个称皇冠的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根本不可能完成。    牛顿不是因为一个苹果发现万有引力的,那是牛哥在扯淡。    半身不遂的霍金是一个赌鬼,老是跟人打赌,不过运气不好,十赌九输。    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偶然,比如量子论的开端,不过是一堆快发霉的底片造成的。    德国魏玛14年期间换了20次内阁,内外交困,却是德国科学最发达的年代,很奇怪。    牛顿一个人,只不过在23岁那会儿,就为近代力学、光学、数学三大学科打下了基础,到底这是个天才,还是上帝在通过他示喻世人。    爱因斯坦在小小的专利局里用一张纸一支笔改变了世界,我们的专利局里除了官员还出产什么?    狄拉克31岁获得了诺贝尔奖,却不想去领,他讨厌在公众中的名声,不过卢瑟福劝他,如果不领奖的话,那这个名声就更响了。反观我们那些拥有高级职称的科学家们,整天闹腾,却拿出了什么成果?除了那些用来评职称的论文以外。    布莱克特,战后辞去海军上尉的职务,充满兴趣去研究量子物理学,也得了诺贝尔奖,而我们的将军估计退役后只能成为优秀的城管局长。    大部分卓有成就的量子物理学家,出成果都在24―27岁间,最大的也才31岁,36岁的薛定锷和43岁的波恩已经算是老爷爷辈――何况他们之前已经成就卓著。而我们的年轻人在做什么?在攒钱买房买车娶老婆。       总之,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你看到的一切都在颠覆你的所有经验。    等等,让我休息一下。这时候,你应该已经不存在了。      
15:54:12   来自: 木荧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其实看这本书的缘起是因为一篇叫做《量子江湖》的网络武侠文。(这文的第一部已经完结,不过还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在填的坑……)为了理解作者构思的将武侠与量子物理结合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欣赏这文,我决定找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来看,于是就机缘巧合地看到了这本书。      强烈推荐。      把科学史写得生动传奇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如小说一般并不难并不鲜见。加入各种八卦花边作为缓解严肃古板科学面孔的手段也并不难并不鲜见。   其实作为科普作品,特别是量子物理这样的内容,最难的是,如何把那些抽象而复杂的原理解释清楚。   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在于,它不光是完美地完成了前两点,更强大地实现了第三点。它可以用各种熟悉的形象的比喻来把各种原理说得无比清楚明白,每次在头疼的时候看着作者既通俗又有条理一点点的解释分析然后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很爽啊= =有的时候甚至让我想拍桌子叫好。虽然也许,这些比喻未必那么科学精确,和实际的原理还是存在着差异。但这一点因为我不了解那些东西的本源是什么样子,也无法评价了。   不过其实作为一部科普作品而非严谨的学术著作,能让非这个领域的读者大体了解原理的外貌,已经足够了吧。      当然这本书写科学史的部分和八卦花边的部分也都很精彩。作者的思路很清晰,有那么多的人物与派别而不显杂乱。虽然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而是以某个主题或是学说为线索来一一梳理,但却不会显得颠倒错乱。   语言方面也值得一提,在重大事件发生或是转折的地方,有一种不动声色但蕴藉着波涛汹涌的史诗感。      看完之后我只能说对量子物理有了大致的粗浅了解吧,不过,再回顾《量子江湖》时,就有另一种感受了,比如杨教授给周远那个公式是不是就是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呢= =      其实这本书所描写的量子物理发展史,也就像是一部武侠作品了。有门派的争斗,有危机与发展,有英雄领袖在关键时刻振臂一呼。这也算是,真正的量子江湖了吧。
16:07:30 Lylian  哇哇,捏,好想你 17:35:04   来自: 老穆 (老穆)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已经是第二遍正式地读这本书了。   用写小说的技巧,普及高深的物理知识,可见作者的水平。   强烈推荐
22:50:57   来自: FORGY (你有意思吗你!)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我一直觉得,所谓科普读物,其价值并不在于使读者从门外汉逐渐入门,而在于使读者开始拥有,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从更高层次来说,好的读物也许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科学的精神。   《上》无疑符合这个要求,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自己不停地在google上寻找着相关概念的解释来弥补高中物理课上欠下的旧账,甚至于夜不能寐地想自己存在的必然性。读到后半部分简直不能自己。   然而,更为可贵的是在书中,我开始慢慢明白~科学乃至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跳出狭隘的思维,20世纪初以来的无数大师,从旧理论的叛逆者渐渐走向新理论的对立面,他们可以接受那些旧的东西被自己所颠覆,却无法容忍仅仅十多年后,自己就成为了被颠覆的对象。也许在他们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所谓科学,一定存在着终极的真理。于是当被自己奉为真理的宫殿摇摇欲坠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誓与理论共存亡。量子,这个激进的理论也许有一天也会被时代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匪夷所思,更难以理解的理论。我们如何在时间的潮流中不至成为一块顽石?   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精神,去无条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去勇敢地质疑一切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我相信这就是科学的精神,所谓“不破不立”。   可悲的是,从小到大,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去吸收,去相信一些东西。就好像自己用20年雕塑几百个千奇百怪的陶瓷雕塑,然后相信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基础。然后来到社会上,去亲手把曾经坚信不疑的东西抛弃。我用几年时间砸掉了之前大多数的雕像,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去再去雕刻一座新的出来,因为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自己独立去思考,去判断。我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贫穷。   初中的时候,我虔诚地相信着每一本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字。   高中的时候,我已然已经对政治不再迷信,我觉得所谓政治,不过是政客的工具而已。   大学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历史也不过是成王败寇的文字游戏,许多真相早已淹没在尘埃之中。   然后我开始越来越不相信曾经坚信着的一切:网络上许许多多的所谓“真相”和“揭露真相”都不过是一面之词;所谓的新闻也许一直是政治的帮凶;批判着权威的“草根”也许只是哗众取宠;我所相信的一切都不那么真实。   放下这本书,自己已经被震惊地难以思考。我曾以为只有在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东西,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我曾无比轻蔑地嘲笑着那些作家,你们在做什么梦啊!可现在,我已经不敢如此放纵。我不得不承认,曾经坚信不疑的因果论,也许并不正确。当世界的存在都已经不那么确定,一切都值得我们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它。   
01:02:41 双双  亲爱的,你夫人对此的看法是:淡定地过自己滴生活,你管他是真是假,其实一切在时间的验证下都会成为浮华。我们还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不过你滴这篇读后感还是不错滴,夫人小赞一记~
17:09:18 月  楼上的回复太有爱了,支持
05:41:38 双双  呵呵,ls过奖~~ 22:02:18   来自: siyingpei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我不像各位一样有那么好的阅读速度,我看的很慢,说来也是缘分,是我哥无意间介绍我看的,我也是无意间决定看的,每天晚上睡前看,大概半学期才看完。这真的是本好书,一个人能把科普类书籍写的跟武侠小说一样精彩,谁还怕我们新一代不喜欢科学呢?作者是为不谙世事的高人!力荐这本书,保证看完我们都想换专业
21:11:23   来自: Alalaaa (/a.htm?a-/)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我们老板说 科学家不仅仅是那几篇paper的事,还要致力于做科普,这话很在理,具体怎么在理想一下自己必然有感觉。      这本书语言通顺,辞藻华丽(或者说废话很多),但是仍是科普上乘佳作   其一:量子力学基本立场把握的很准确(我觉得 ...),其介绍不流于基本概念,而是涉及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这是最重要的。   其二:量子力学这玩意本来就不好懂,废话多了给人以缓冲和无限遐想的机会和空间,这使得被介绍的概念和思想更易于理解,很好很强大。   其三:初学量子力学的人要是先看看这本书,或者同时捧着这本书和那两本世界名著,效果应该不错...      力荐之,等哥有空了,哥也来一本半导体的试试,nnd,有点意思。      
20:14:11   来自: hista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这本书在同事用全球通积分换的,放到桌子上有几个月了,好像换回来后他一直也没看,我也是最近才拿起来翻翻的,不过翻后就没放下,物理的世界太神奇了,最近一段是出不来了!
22:17:37   来自: maln (分享快乐!)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上高中时,物理课本上充满了各种现象,干涉,光点效应,电磁感应。。。。。,这么多有趣的现象被高中物理老师讲的一点没有趣味性。强烈推荐高中物理老师都把这本书读一读,没准中国就能出几个诺贝尔奖了。
23:43:30   来自: 野猪 (偶尔上一下豆瓣这骚*货)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原来一直以为搞清楚计算机底层结构是最了不起的事情了   念了大学物理前几册,觉的牛顿力学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了。      但是后来看了一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开始认为这个世界原来是不可   解释的。不过现在物理学大部分已经是数学游戏了,我等数学功力不佳所以只敢看看科普读物。      本书作者是个难得文理兼修的人才,居然把近代科学史写成武侠小说,可见本人之淫荡。不过有网友称文章有抄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太可惜了。不过抄也好,书绝对是好书,对对任何自然还有一点兴趣的人是绝对值得一度,没有比这更循循善诱的量子科普书了!      看完后我还是认为应该把观察者的“意识”踢出量子物理学,难道这个宇宙真的跟上帝无关只跟你看不看它有关么?      欧洲CERN要对撞了,期待宇宙的THEORY OF EVERYTHING能在有生之年诞生。      最后说一句,让物理的归物理,哲学的归哲学。   企图用哲学解释物理是自寻死路,不如去嫖。   
07:18:58   来自: 花痴袭人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一切都是上帝惹的麻烦。他老人家一开腔就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他知不知道“光”这个东西后来生出来多少是非?它不光催生出地球上的生命,其中包括某个会搞破坏会思考的小物种,还使得这个小物种念念不忘一个问题:“什么是光?” (暂且遗忘人也是上帝创造的。我的创世神话认知十分混乱,没有把Eru扯进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量子物理就是那个简单的问题牵出来的:什么是光?(考虑到光是上帝捣鼓出来的,那么量子论最终进入哲学范畴,也算是一种宿命啦。)      一开始,他们说光是微粒,后来,他们又说光是波,再后来,他们又说光是粒子,再再后来,他们又说光是波动。。。      他们是物理学家,都是大脑沟回既多且深的人。      在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拉锯战中,产生了普朗克公式、泡利不相容原理、测不准原理等等有趣但绝对让人一头雾水的理论,于是量子力学诞生,后来发展成量子场论。      其实,以我凡事爱和稀泥的性子,《上帝掷骰子吗?》这书看不到一半,就不耐烦地想:“哎呀,钻什么牛角尖呀,既然光这么像粒子,又这么像波,那它一定既是粒子又是波嘛!”      (同学,物理学要证明的好伐?既要数学证明又要实验证明,随便说说谁不会!)      于是,后来“波粒二像性”终于出炉,我算是松了一口气。可是慢着,他们还继续钻牛角尖,非要想个清楚不行,结果越想越让人迷糊。到第237页,“多宇宙”理论出现的时候,我终于彻底晕了,从《球状闪电》那儿沾来的一点伪理解力也无能为力。那之后,这书的基本功能就是催眠。      然而无论如何,《上帝掷骰子吗?》还是功德无量,因为我毕竟明白着看到了237页!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怎么做到的?      看了这本书,对量子物理的理解仍然是量子云里量子雾里,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但阅读过程很愉快,因为Capo用说书的法子说物理史,其间插科打诨,妙趣横生,公式自然是不懂的,但是解释公式的比喻好歹看得懂,八卦也懂。所以其实这书就是看了些比喻和故事,模糊记了些概念。他说他假定读者具有初中数学水平和一点点高中物理知识--那就是我呀!饶是如此,还是有地方不懂,他说了,是他的写作的问题,不关我事。其实,他假定的读者应该是“具有初中数学水平和一点点高中物理知识的男性”,要不然,他就不会用足球赛来比喻“退相干”理论。对我来说,足球赛和数学公式同属不可解的事物。      当然,说话要公平,书中其它的通俗化努力还是起了作用的。比如他多次提到matrix,甚至提到基努里维斯(不容易啊!matrix出现一次,就能让我兴奋专心好几页),再比如他显然是武侠小说迷和侦探小说迷,有一段讲爱因斯坦和玻尔论战,竟然冒出一句:“(众人)觉得见证两大纵世奇才出全力相拼,实在不虚此行” (201页)。我忍不住会心一笑。(这里考一下各位看官: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武侠小说?答案在文末揭晓。)令狐冲大战冲虚道长的事儿,也被他信手拈了过去。      在说到波粒二像性的时候,作者把福尔摩斯抬出来,引用老福的话:当你把一切不可能的结论都排除之后,那剩下的,不管多么离奇,也必然是事实。所以,电子不可能不是个粒子,也不可能不是波,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它既是个粒子,又是个波。太完美啦。      受过全面武侠、侦探、科幻熏陶,在网络互动中成长起来的完美科普作家,就这么诞生啦。这样的人,绝对是我辈中人。阅读过程中那种臭味相投的亲切感,简直太美妙了,连量子力学都像拂面春风。      看完书,作者真正想告诉我的量子物理学的知识,我其实没记得多少,但是他讲故事的手法,他的渊博,他的平易近人,却给了我美好的体验,更何况这体验还沾着物理学庄严神圣的气息,那么,就算买了珠子又还回去,手里捧着的这个盒子依然值得赞美。(我向来觉得买椟还珠应该允许不同的解读:如果有人真的只喜欢那个盒子,那么把珠子还回去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喜欢何必白占着?)            前些日子跟朋友闲聊,说到一个事儿:一本畅销书形式的浅显的心理学书籍,跟一篇严谨深奥的心理学论文,哪个比较好。我认为,这两种形式的文目的不同。严谨的论文,目的也许是跟少数同行交流,或者发表在某个没人读的刊物上,专为评职称而写,那么就不要指望它被很多人阅读,升了职目的就达到了。畅销书是为了给人读,让人懂,如果有人读了这本浅显的书,真的弄懂了一两条道理,那么作者就该快乐。      写出来的东西,如果想有人读,就应该让人有阅读趣味,这是起码的写作要求,幸好我们(至少网络写手们)现在开始明白这个道理了。装宝珠的盒子很重要的。就算有人不识货,起码他欣赏了一个好盒子,并且沾上些珠光宝气。。。我们又回到光了。量子论还没告诉我们光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得到那个超级无敌终极理论,不过那没关系,先看本好书吧。               *答案:那句话可以在《天龙八部》第五册萧峰、慕容复、段誉少室山大战一节找到。   
08:20:22 kate  哇这本书这么快就看完啦!
19:12:25 花痴袭人  不快呀,已经看了一个多星期了。 10:17:54   来自: Mr.K (郏怯a的信念。)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by 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沙一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花一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掌中握无限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刹那即永恒      这是计划外的阅读,也确实给我来了了计划外的收获。      以下是支离片段,仅供回忆:   客观真相   存在与否   物理数学哲学   矩阵   机械世界观   革命性的贡献   物理预言   初始量、运算、进程   人动物意识   人择原理   泛神论   实证与证伪   科学诞生于宗教   一直以来对光的痴迷
12:07:06   来自: 1900顽石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2007年一部名叫《生活大爆炸》的美国情景喜剧红遍世界,四个宅男科学家和美女做邻居所发生的搞笑琐事。一直以来我们都将科学奉若神明,科学是十分严肃的,你脑子里所想到的科学家的样子,必定是被一大堆光环所围绕着的远离世俗的人,他们性格怪癖、深居简出,唯一的爱好可能是躲进实验室和复杂的数据打交道。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也许他们天赋异禀,思维发散,但科学家也有七情六欲、爱恨情仇。      回到这本《量子物理学史话》中来,总的来说科学界的风云变幻一点也不亚于一场真实的战争,量子物理学从诞生起就注定了其理论性神秘特色,因为当我们的研究微观到电子层面的时候,现有的实验都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电子是怎么运行的、结构怎么样,而是通过间接的观测如双缝干涉得到的数据。电子是波还是粒之间的战争就在这种很奇妙的方式开展了,于是我们看到那些在科学史上牛逼闪闪的名字:普朗克、玻尔、爱因斯坦、海森堡、冯诺依曼、薛定谔……(排名不分先后),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是如普朗克常量、相对论、矩阵力学等等永垂青史的成就,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天才们能够聚会在索尔维会议上唇枪舌战,一方面他们都在为量子大厦添砖加瓦,但同时也要把认为不正确的砖瓦剔除出去。      当然量子物理的神奇之处不仅仅在于这些科学明星们,还有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实验,比如那个神秘的电子究竟是穿过了左缝还是右缝,还是穿过左缝或右缝是个概率问题;那只可怜的名叫薛定谔的猫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还是它存在在N个选择死或生的“平行世界”之中;所有粒子其实都是一维的能量弦构成的,还是我们的世界是11维构成的,时间维度和5―11维像管子一样纠缠在一起。      量子世界集合着神秘和性感的特质,时而千奇百怪,时而迷雾重重,这门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超出人类的想象,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又具有颠覆传统的效应,以至于如爱因斯坦也最终站在了量子论的反对面。对普通人来说从没见过量子物理学家们构想的实验在现实中存在,比如你不能确定薛定谔的猫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因为人作为观测者的进入就会干涉结果;又比如谁也没见过是不是存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你,当然最近的美剧《迷离档案》的剧情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行世界的背景。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量子论过于深奥,甚至连了解都谈不上,但如今享受到的各种电子产品都来自于量子物理的实际应用,我想这已经足够证明量子物理的伟大之处了。      看完书,我发现作者完全沉浸在量子物理的世界之中,对曹天元这个作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本书中你找不到一点假大空的东西,其描述语言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接近70、80年代生人的方式,许多的纯理论也通过图释来通俗化,数学公式都极少出现,因为大多数人对数字符号一直很反感的,作为史话其中也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牛顿的苹果、薛定谔的女友等等,也许这是为什么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过去我们的科普也是停留在少年儿童层面,而且科学指导性大于纯科学性,而高端科学都在大学的教科书上,看着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数字,显得枯燥而乏味。如今当年这群读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屁孩如今都成为大学生踏入社会,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又不需要真的去研究某学科,我们想快乐地感受科学,就算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好。      《生活大爆炸》的主题曲里的最后一句是“That all started with the big bang!”宇宙所有这一切都从大爆炸开始,我想这就是科学对人类的终极意义。
18:25:13 杜杜0206  前年还推荐过给一个物理老师看,呵呵 03:09:06   来自: 冬去夏来 虫~~ (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尼采:上帝死了   (这里罪魁祸首可不是尼采,尼采只是发现宣告了这一事实罢了)      量子论:爱因斯坦的上帝死了      遥想上世纪20年代末,北欧丹麦,冰雪纷飞,残阳如血,物理世界的巨变仿佛已在预示之中,于是乎波尔的互补原理,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释横空出世,震惊寰宇,史称哥本哈根解释。      这下爱因斯坦可坐不住了,虽然他的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算是现代量子论的奠基,但是哥本哈根解释动摇了物理学上的根本基础 -- 定域实在。      定域(Locality)说的是不存在超光速的信息传播。   实在说的是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的观测之外的一个实在世界。      爱因斯坦跳出来和波尔激烈辩论,做思想实验,可惜都被波尔一一化解。      爱因斯坦的幸运或者是不幸是他生前没有直接否定定域实在的实验出现,直到贝尔上世纪70年代提出贝尔不等式,最后被实验证实量子世界观的真实性,定域实在的世界观在无声中轰然倒塌了!爱因斯坦的上帝死了!!      这既是物理学上的巨变,也是哲学上的巨变。      哥本哈根解释实际上说的是“不存在客观真实的存在,只存在被观测的存在”,也就是说一样东西如果无法被观测到(这里说的是观测的可能性),那就等同于不存在。这是彻底的实证主义。      如果说实证主义属于唯物主义对物理学的冲击还算小的话,那么波函数的坍缩的哥本哈根解释所说的观测者的参与就是实实在在的唯心主义了。当我们不观测时,粒子处于发散的波态,它无处不在,弥漫整个宇宙,以薛定谔波动函数中的Sai的平方作为出现在某处的概率,一旦我们去观测它,那它马上就坍缩为粒子,重新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也即是说,你背过身不去看月亮,它就变成了粒子波在那四处发散呢,而一旦你转过身,它就又是那个“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朗朗明月了。诡异吧,任谁想象这种物理图景都会觉得诡异,但在哲学上这却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主体的起处即是客体的止处,主体的止处即是客体的起处”(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So, 爱因斯坦的上帝死了。呜呼,斯人已逝,日子还得过下去,总不能出现量子论大家就都抹脖子上吊吧。这样的一个世界,没有了实在性,但在我看来,却是可喜可贺的,因为它获得了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于随同实在论一起逝去的决定论的灭亡,开放性的新生,这个世界获得了永恒的新奇性,而不是在某个将来有个无法跨越的“末日审判”在那里横亘。            
00:07:17   来自: si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翻开国内任何其他有关量子物理的书籍,我们都会看到满篇公式,繁琐证明,矩阵、积分,让大部分好奇的读者,和硬着头皮来的学子,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所要讲述的正是这个,让他的创造者波尔感到十分迷惑,让睿智的爱因斯坦不能理解的量子物理,但请注意,作者只用到了初中的数学知识。    作者绕过了那些繁复的数学,而把重点放在了在量子理论发展过程中思想的一次次飞跃。    我们在震惊于量子神奇力量的同时,也震惊于作者的博学――宗教、哲学、历史信手拈来。    令人震撼的奇思妙想,深刻而复杂的哲学思辨,这本书不仅在陈述一段惊心动魄的科学史,更是在深刻的影响读者的世界观。    那些被我们政治课本重点批判的经验主义、形而上学、主观唯心,在这里被用来解释我们生活的宇宙的根本,甚至还被现代最为精密的实验部分证明,这里模糊了主观、客观,实际、虚拟,令我们迷惑、震惊、以致兴奋不已。    对于只在政治课学过“马恩列毛邓三”的中国学生,这不仅是一次科学的朝圣,更是哲学的洗礼。    最后说一点,这本书有一点文艺腔,可能太过想要表现的平易近人,而稍显做作,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向作者致敬
21:38:35   来自: 小燕儿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某人说rock了其world。我相信他说的话,虽然我不能说理解他的感受,因为我只是比较认真地看了前一百页。但我相信量子物理的颠覆性,我也一贯相信科学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和艺术美。      因此,推荐给那些对科学有兴趣的朋友。有心思的时候,我也会再仔细读一读的。
23:16:30   来自: tanexcel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学的是物理,对量子发展史早在上课时候老师就介绍了。读本书的主要收获除了再一次膜拜那些闪光的名字外,恐怕还有:读小学、初中、高中写的那些议论文中,有关著名科学家的论据好像都是错的。什么布鲁诺为科学献身、牛顿的谦虚……      现在想起来,真是到处都是谎言。当然,也可以这么说,那些伟大的科学家,除了天赋高、付出多……,在做人方面,总归是个有很多缺陷的俗人。他们也会为了、睚眦必报、针针计较,也会为了个人私欲相互打压。可以说,量子史话的另一个目的似乎是在向我们颠覆大多数人眼中大师的形象。      印象最深的当属阿基米德的皇冠的故事,我从来也没有怀疑过它的错误,看了史话中的计算,感觉很有道理。为何一个很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的谬论,却传了这么久,而且似乎还要继续传下去(估计这个例子短时间内不会在小学生的作文里消失),很值得我们深思啊。联想最近有痛心疾首的教师想为小学教材正名,试图不再让孩子们在看似美好的谎言中成长。      当然,这些谎言中不全是粉饰。例如为了证明资质平平也能干出大成就,爱因斯坦就背了一个世纪的黑锅(小板凳的故事)。或许编故事的人,撒这个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多努力吧。      诚然,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科学家也需要包装;科学同样需要神话。愚以为,奉之为神明那是傻,太过较真也难免无趣。
21:49:50   来自: King.David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豆瓣上评论这是本量子物理的启蒙书,就是读起来有点累。看来果不其然,这本书要是在我学习基础物理之前读,一定是本让我萌发对物理学浓厚兴趣的天书,但现在读这种大部头来当作消遣,实在有点吃不消,虽然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众多“大家”在面前不停的闪过,但是晦涩的理论加上作者实在一般般的理科文笔,读到13.57%就已经索然无味,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趣,干脆就此作罢。如果有人想重温一下物理学历史再窥探一下物理学的奥妙再畅想一下物理学的未来,可以建议读一下,但是需要仔细静下心来慢慢研读才可,不宜走马观花。   
19:33:53   来自: 老火汤夫 上帝掷骰子吗的评论 &&     我居然在手机上把这本书看完了,虽然过程中需要忍受手机上那些无法完整输出的公式和糟糕的排版,但确实是一本能让我一停下来就忍不住打开的好书。有几次有点疲倦打开书签后发觉不能继续,感觉至少要预留一定的思考能力才能伴随作者在这大开大阖的量子史话中行进。     如果这不仅仅是一本成人的科普读物,而是能焕发一部分青少年对基础物理的兴趣,不知道这是否作者的愿望之一呢?    不管怎么样,赶紧去书店买一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掷骰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