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要求现实命题是什么?

河北省7月10日自学考试马克思文艺论著选读的复习资料

河北省7月10日自学考试马克思文艺论著选读的复习资料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测一测是否符合报考条件

免费测试,不要错过机会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帮考专业顾问免费为您解答,请保持电话畅通!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帮考专业顾问给您发送资料,请保持电话畅通!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班主任联系您发送资料,请保持电话畅通!

1.(1987)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2.(198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3.(198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5.(1990)“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6.(1990)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7.(1991)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8.(199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9.(199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199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11.(1993)“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2.(199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3.(199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14.(1995)实践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15.(199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6.(199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17.(199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形式的同一

18.(199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19.(199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0.(199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1.(2000)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2.(200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23.(200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24.(2001)“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5.(2001)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26.(2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7.(2003)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28.(2004)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9.(2005)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30.(2006)世界上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1.(2007)“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32.(2008)在听完一位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33.(2008)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34.(2010)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35.(2013)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36.(2016)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的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 等于“由自”,“由自”及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唯物辩证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1988)现代科学家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了数学运算、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中的一些难题,这表明电脑

A.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C.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

E.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E.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4.(199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5.(199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井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同一的

6.(199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7.(199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8.(199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9.(199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0.(199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1.(199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2.(1999)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13.(1999)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15.(200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6.(200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17.(200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8.(2008)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9.(2009)近一年多来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B.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20.(2010)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21.(2014)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2.(2016)南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着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手方知读书迟

D.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以上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考研政治历年试题章节分类练习之唯物论,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本文为中公考研政治教研组老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关于《金瓶梅词话》一书的道德说教特性,强调《金瓶梅词话》主题进步的论者认为作者的道德说教是写作动机,也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特定内容,但由于作

者对生活采取了真实反映的态度,小说随着商业(品)经济和市民思潮的发展,展现出时代的进步精神,表现了人们对欲望(求)的追求,道德说教不过是一种

主张《金瓶梅词话》主题二重说的论者,在辨析了作品字里行间存在着的对欲望的批判性与欣赏性交叉共存之后,指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有道德说教的动

机和行为,但是不时地冒出来的作者自己的人性欲求干扰了道德说教行为的始终贯穿,破坏了小说道德动机的最终实现,并指出这种动机因此是“伪道学”的表

认定《金瓶梅词话》是一部“淫书”的人士也不否定道德说教的客观存在,只是遗憾地认为所有的说教不可能把读者从“淫”的恶流拉回到道德的岸边,小

说只会把读者原有的欲望之火煽得更旺,贻害无穷。

还有的论者认为,说教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幌子,作者很巧妙地挂羊头,卖狗肉,表现出与时代道德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

《金瓶梅词话》中确实是有道德说教,只是由于对小说人物故事的认识不同,人们对这个道德说教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判断,或以之为深,或以之为浅,或

以之为实,或以之为虚,或以之为真,或以之为伪,或以之为有用,或以之为无效。

当然,几乎所有的现代批判都给这种说教加上了一个限制词“封建的”,或“封建主义的”。

不少现代的小说批评家们对“封建道德说教”,甚至对“道德说教”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这种态度不仅当然可以对过时的保守的落后的伦理道德作出合乎社会进步要求的结论,也可以在很艰难地肯定这部优秀名著的同时,轻易地解脱掉在肯定这

部优秀名著时的道德责任和同样很艰难才能完成的对这部优秀名著之所以成为优秀名著的思想原因的探讨。

但是,现在看来,对“封建道德说教”的轻而易举的否定似乎是简单了一些,因为封建的东西当然可以批判,但过去的道德说教并非都是封建的。

过去的道德中总有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对人自身生存发展有益的伦理准则,具有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

特定的群体在把过去的道德捆在一起作整体否定时,如果拿不出新的伦理来约束自己,规范社会,一味地肯定所否定的道德的反面,遭殃的仍然是人自己。

本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再来读《金瓶梅词话》,再来检讨其中的道德说教,会发现这部优秀名著更多的有益的东西,会发现道德说教中作为指导思想的关于

人类如何生存与发展的哲学命题。

这一命题的意义将超过小说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对一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认知,而给人们超越时空的启迪。

一、《金瓶梅词话》是一部道德说教之作

不可否认,《金瓶梅词话》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但也是一部道德说教之作。

1.执著的道德说教是作者创作始终的追求

《金瓶梅词话》全书从开篇的《四季词》(“词曰”)、《四贪词》和第一回对全书主旨的开场白到最后一回的终场诗,都贯穿着十分鲜明的道德说教。全

书100回,“无非明人伦,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恶”①。(《欣欣子序》)

《四季词》和《四贪词》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坦陈作者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很显然的。第一回开场白中霸王项羽与虞姬和汉王刘邦与吕后、戚氏二夫人故事

的内涵人们多有争议,索隐附会的猜测颇多。

但是,最直接的理解,仍然是道德中的老问题:“情色”误身,误他人之身,也误自己之身。

《金瓶梅词话》有诗词曲600多首,大多是道德说教的直接载体。如第三回回首诗:

色不迷人人自迷,迷他端的受他亏;

精神耗散容颜浅,骨髓焦枯气力微;

犯着奸情家易散,染成色病药难医。

古来饱暖生闲事,祸到头来总不知。

也有少量的中性描写之作,如第八回回首诗:

静悄房栊独自猜,鸳鸯失伴信音乖。

臂上粉香犹未泯,床头揪面暗尘埋。

芳容消瘦虚鸾镜,云鬓绷松坠玉钗。

骏骥不来劳望眼,空余鸳枕泪盈腮。

还有一部分诗词,有论者认为是作者矛盾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泄露,表现出与道德说教截然不同的心态,是一种带有欣赏、肯定自己所批判的对象的情感。

紫陌春光好,红楼醉管弦。

人生能有几,不乐是徒然。

日坠西山月出东,百年光景似飘蓬。

点头才羡朱颜子,转眼翻为白发翁。

易老韶华休浪度,掀天富贵等云空。

不如且讨红裙趣,依翠偎红院宇中。

人生莫惜金缕衣,人生莫负少年时。

见花欲折须当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从诗词曲本身来看,的确是与作品的道德说教不一致,甚至唱反调。但这是孤立地看这些诗词曲。

若把这些诗词曲的前后情节联系起来,从文学语境的整体去看,我们的结论就相反了。

这是作者用这种方式来揭示一种世俗的欲望,虽然书中并没有写明这是某个人物的心态和要求,但不可否认,这至少是一部分人的社会观念,正是作者道德

说教针锋相对的批判对象。

由此及彼,《金瓶梅词话》中多处性器官和性行为的描写,在文笔上也多有欣赏叹羡之意,皆不应看作是作者自己的心态,而是作者以代入的方式表现出来

中国的小说发展到了《金瓶梅词话》之时,虽然已经有了以直接表现方式出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感知行为,如《水浒传》、《西游记》和“三言”、“二

拍”中的人物心理的展示,

但以作者代入之笔来写人物心理活动依然比比皆是,保留词话说唱色彩更浓厚的《金瓶梅词话》,以作者之笔或说书人之口代书中人物表达感知行为是一种

常用的表现手法,不能看做这就是作者心态的昭然若揭。

《金瓶梅词话》是一部执著的道德说教作品并不影响到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其中的原因不仅正如很多论者论及到的由于作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批判的

人和事往往很容易游离作者的说教而独立发展,即所谓的“说教归说教,故事归故事”;

而且也由于为了突出人物恶因恶果的关系,作者往往以代入之笔站到故事中去,揭示人物的欲望之心,表现人物的欲望之行。

所谓“观其高堂大厦,云窗雾阁,何深沉也;金屏绣褥,何美丽也;鬓云斜身单,春酥满胸,何婵娟也;雄凤雌凰迭舞,何殷勤也;锦衣玉食,何侈费也;

佳人才子,嘲风咏月,何绸缪也;鸡舌含香,唾圆流玉,何溢度也;一双玉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何猛浪也。”①(《欣欣子序》)

就是这欲望之心,欲望之行。然后才有“既其乐矣,然乐极必悲生”①(《欣欣子序》),说教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不正是小说作者执著而又巧妙的道德说教的表现?“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①(《东吴弄珠客序》)

东吴弄珠客决不是为兰陵笑笑生辩解,而是真正理解了兰陵笑笑生的用心。兰陵笑笑生给了读者两个审美空间,一个是小说讲述的真实生活,一个是作者对

于是,肉欲的世界与理性的说教同时出现,又各自分明。读者既看到了现实生活的魅力,也感到了说教的沉重。

2.道德说教的主要内容

《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的主旨集中体现在小说开篇的《四季词》和《四贪词》以及第一回的开场白上,穿插在全书人物和情节中的说教都由此展开。

《四季词》和《四贪词》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以具体的酒、色、财、气为批判对象,以西门庆等人的命运故事作为案例,对自己所肯定的道德规则和人生

酒不能不饮,“酒熟堪酌,客至须留”。但那是在清幽的茅舍之中,获得“无荣无辱无忧”状态,所以才可以“倦时眠,渴时饮,醉时讴”。①(《四季

不能贪酒,贪酒能乱性,令饮者失去原本应该有的行为约束。“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失却万事皆因此”。①(《四贪词》)

“万恶淫为首”,但“酒是色媒人”。因此,“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实无差。”①(《四贪词》)

小说中说到纵欲行为,大多与酒密切相关。西门庆所用春药一定要用酒为引,是形象的“色媒人”。

“食色,性也。”②(《孟子·告子上》)具有浓厚的子嗣观念和养生意识的中国人不提倡也不接受禁欲主义。但不能贪色,不能纵情,更不能纵欲,纵欲不

仅是道德问题,也是生理问题,纵欲必然导致伦理混乱和折寿夭亡。

西门庆就是顺着这条邪道走到黑的。戒贪色不等于禁欲,而寡欲则为节欲的表现。所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少贪红粉翠花钿”,“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

欲寿长年”。①(《四贪词》)

情色二事,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戒色,必然要做到抑情。“情色二字,乃一体一用。故色绚于目,情感于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视。”①(第一回)

情生于自心,为体,有情则好色,遇色则情煽。所以“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①(《四贪词》)。

这是以抑情来节欲,从而达到“休爱绿鬓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的戒贪色的目的。

《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中针对的最大道德问题就是色欲。

作者道德说教的批判标准不是不要财富,而是一要公道本分之财,“钱帛金珠笼内收,若非公道少贪求”(《四贪词》)。“富贵自是富来投,利名还有利

名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①(第十四回)

二不能贪多,不是公道本分之财不能贪,就是公道本分之财也不能多。贪财者会因贪而不仁,财多者因富而致祸。

“淫女卖从来由浊富”①(第二十七回),“富遭嫉妒贫遭辱”,而且“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怀情为利休”(《四贪词》)。

三强调积财不如积善,“为人多积善,不可多积财。积善成好人,积财惹祸胎。石崇当日富,难免杀身灾。邓通饥饿死,钱山何用哉!……多少有钱者,死了没棺材”。(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受批,最大的罪过是纵欲,但最先的罪孽是有钱,是贪钱,是因富而获名,因富得贵,也因富而纵欲。

没有那么多的钱,他哪里能那般地用银子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也就能做成什么?

结果,死时连棺材也没来得及备妥,近十万家财也没带走一分一厘。

使气也可曰“尚气”,气是强梁之气,强横之气。“一时怒发无名穴,到后忧煎祸及身”,所以待人“莫太过,免灾迍,劝君凡事放宽情。合撒手时须撒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四贪词》)。

主张“柔软立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第一回)。在小说中,使气逞强逞能者大多无好下场。

西门庆、李瓶儿、潘金莲、孙雪娥、宋惠莲、春梅、陈经济,一概如此。尤其是潘金莲、春梅,都是有理无理皆不饶人的人物,春梅更是一副刚性脾气。

二 道德说教的哲学基础

道德观是社会伦理意识,实际上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人生价值观又取决于作为人的行为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哲学观。

道德说教不仅要依靠一定的社会伦理准则,而且更要以更为基础性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金瓶梅词话》成书时间约为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故事所写的空间乃为当时商业经济和市民阶层最为发展的中国东部运河一带。

故事所反映的现实,或者说道德说教所批判的对象,是十分活跃的商镇河埠中的商人市民阶层构成的商业小社会反传统道德的观念、行为。

从上述作者的说教主要内容来看,其道德标准的构成主要是作为大众行为准则的明代理学中若干训条和融道、佛二教善恶观、因果报应等为内容的民间宗教

意识以及民众的生活经验。作者的这种选择,自有自己的哲学基础。

《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的哲学基础同它对理学和宗教的选择一样,并不专注于一,有用则取,目的上表现出十分的功利,所以诸家种种,很是复杂,不过

1.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节欲观,寡欲以养心

从《金瓶梅词话》的道德说教主旨看,西门庆、潘金莲这类人都坏在人欲上,而且是过分的贪欲。“富与贵,人之所慕也,鲜有不至于淫者;哀与怨,人之

所恶也,鲜有不至于伤者。”

“譬如房中之事,人皆好之,人皆恶之。人非尧舜圣贤,鲜不为所耽。”但应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①(《欣欣子序》)

不可似“金莲以奸死,瓶儿以孽死,春梅以淫死”,“奉劝世人,勿为西门之后车可也”。①(《东吴弄珠客序》)

这正是《中庸》中所谓的“中和”节欲观的具体运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儒家不同意禁欲。“食色,性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④但强调用伦理规范来约束人的男女关系及其各种欲求,同时又使这种约束作为一种修养来促进人的道德的完善。“养心莫

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②(《孟子·尽心下》)

寡欲存善,多欲失善,养心在于存养善性,当要寡欲。

要说明的是,儒家节欲观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到了宋儒时,发展到一个极端。由于宋儒不仅以儒学为核心,更兼采佛教、道教之论,把儒家的节欲推向佛

教的灭欲和道教的无欲。宋儒其实是夸大了人欲的弊害。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而不知其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鼻则欲香,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所以宋儒认为要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宋儒的论说,由于过分于禁欲、窒欲的要求,离现实太远,也不合经典儒家先圣提倡的“中庸”之道,在明代社会难

《金瓶梅词话》在对理学层次的选择时,自然不会去选择它。

2.道家的“道法自然”,寡欲以保身、养生、养亲、尽年

对于人的种种欲望持什么态度,在先秦诸子中已有不同的看法。

《老子》提倡“无知无欲”,原因不复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

不为目,故去彼取此”。⑥(第十二章)

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老子这种愚民不知以达到无欲的哲学,是过于理智了,大概当时“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现实中就行不通,到后来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就更行

但是其中说到物欲的缘起和节欲在社会伦理中的意义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第二十五章)

的终归自然的思想却是启发了其他的哲学家,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人。

《金瓶梅词话》中也就有了不少“宽性宽怀过几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总由天;平生衣禄随

缘度,一日清闲一日仙”之类的说教。①(第四十九回)

与老子相同,庄子主张寡欲,主张回归自然;与老子不同,庄子把寡欲同贵生、养生结合起来。

庄子追求他的“逍遥游”,期待的是有涯之生命获得无涯之逍遥。但他同时也深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讲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⑦

《养生主第三》庄子认为人生有涯,实质上是肯定人的自然属性,所以其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论讲的就是自然之身的保养,这与儒家寡欲以获得道德的

“夫富者,若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也。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

邪?果不乐邪?”(《至乐第十八》)轻欲重生,止欲而贵生。

庄子的这些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金瓶梅词话》的作者也不例外。

生命的内涵是什么?后来者有不同的看法,追求生命的自由逍遥当然大有人在,把贵生发展成为养生,甚至发展成为养生之术的也大有人在,但对广大民众

来说,主要还是健康保命。

《金瓶梅词话》的《四季词》宣扬的就是寡欲养生的境界,而书中不少的说教是重在寻求健康保命。

3.杨朱一派适(节)欲顺生观

杨朱之学认为人欲与人的生命存亡密切相关,有关观点主要保存在《吕氏春秋》的《贵生》、《重己》、《情欲》等篇中。“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

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⑧(《重己》)

“适欲”就是“节欲”。“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芳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所谓全

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⑧(《贵生》)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

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⑧

这里认为贪心与欲情也是人天生的,无论是谁,要生存,就要节制自己天生就有的这种贪心和欲情。圣人修节止欲得到的就是不过节之情,于是得以生存;

而未能得生存者是因为不能修节止欲,失去了不过节之情,也就是放纵了自己的欲。

“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⑧

人欲与人之生存的利害关系,解释了作为自然的人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合乎自然之理,也易为人们所接受。所以,也成为后来包括中医诊治预防由贪欲

而引起的疾病在内的各种说法的思想基础。

(孙思邈《千金宝要》卷六有:“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序》有:“恣其情

欲,则命同朝露也。”)

《金瓶梅词话》在说教中劝人们节欲的指导思想当然与此有关。

4.从先秦到汉代儒者提出的天人相通、天人合一观

从先秦到汉代发展起来的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唯心观,但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十分密切。“人之(为)人,本于天。”⑨

这对于认识人的自然属性仍然是有意义的。因此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有了素朴的自然认识论的基础。 故《欣欣子序》中说:

“故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莫怪其然也。合天时者,远则子孙悠久,近则安享终身;逆天时者,身名罹丧,祸不旋踵。人之处世,虽不出乎世运代

谢,然不经凶祸,不蒙耻辱者,亦幸矣。”

这就是《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的哲学基础。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也都知道,这些哲学基础又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命题。

三 道德说教的哲学命题及其意义

《金瓶梅词话》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其道德说教以中国哲学的传统命题作为自己的基础。

《金瓶梅词话》的道德说教是通俗的、大众的,也有相当多落后的、消极的成分。但道德说教思想基础中的哲学命题作为一种经历了长时期积累的文化思

考,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仍不失其重要的启迪价值。

《金瓶梅词话》成为传世杰作,不仅在于它对中国16、17世纪社会世情作了真实的反映,也在于它以特殊的方式讨论了一种对人自身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哲

学难题,在于它对这个难题的解释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它的说教的目的不在于维系或弥补或重建传统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关注人,关注人自身的命运。所以,这部作品才会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学魅力和哲学内涵。

1.处理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

《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面对的不仅是由于理性压抑而扭曲了人性的现实,更是由于经济发展而膨胀了的欲望发泄的现实,传统的伦理秩序受到了冲击,传统

的道德规范也失去了曾有过的约束人心人行的力量。

作者的道德说教既不可能以宋代理学作为标准,也不可能照搬明代官方理学的文本,所以,才选择了民众层次的理学、民间宗教和民众所能接受的关于生命

和欲望之间关系的辩证说法,反贪酒贪色贪财使气以节欲,节欲以保身,以达到生命与欲望的和谐。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生就一副可以承受任何欲望摧残的金刚之身,人的肉体的形成、成长、死亡,是自然的规律。

人不仅生命有涯,而且肉体的承受力也有限。人的欲望是意识活动,不仅无涯,而且会不断膨胀。

以有涯、有限的自然生命之体去抗争无涯、无限的欲望追求,必然导致肉体的崩溃。若要阻止这种崩溃,就必须把无涯、无限的欲望追求限制为有涯、有限

节欲、寡欲的意义正在于此。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就是合乎自然规律性。

《金瓶梅词话》在敷演第一号人物西门庆的一生时所做出的道德说教,正是要说明这么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西门庆毒害人命,占人妻女,腐蚀官吏,贪财枉法,还是属于表层次的道德批判,深层次的批判在于他对自身的自毁,他那难以抑制的纵欲在破坏社会伦理

的同时,也在消耗他自己。

他要求胡僧给他那百十粒春药丸如同他以肉体生命为赌注的筹码,以纵欲来消耗自己生命的赌博,每一次都是失败的,用去一粒春药,就是失去一个筹码,

最后必然药尽命丧。作者为了强调这一点,对西门庆临死时的惨状作了突出的渲染。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讨论西门庆之死是不是恶报和这种恶报是革命还是保守,是进步还是退步,而是必须客观地肯定这种死对生命与欲望关系作出的合理的解

之所以肯定它是合理的,是因为这种解释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前前后后,在西门庆、东门庆、南门庆、北门庆身上都是合乎事物的规律而具有积

2.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性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哲学命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人与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与山地河流、海洋极地之间符合自然规律的共生共存,也是社会的人与自然的人、欲望的人与肉体的人

之间合乎规律的生存与发展。

人本身就有自然属性,人就是自然中的一员,人应该通过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超越自然之体的承受限度的欲求行为,实现良好的健康生存。

尤其是在一种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完全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的时代行将结束,而新的伦理道德尚未成熟之时,人的欲望在财富与权力的支持下,必定会无忌惮

地喷涌出来,人与自然和谐的命题就更为重要,肯定人的生活欲求与自然生命的和谐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400年前的明代社会,不可能有我们今天这样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深刻的认识,但是《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提出来的问题和对人们的告诫,正是在阐释自然

的人与社会的人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尽管书中的节欲观带有浓厚的传统道德色彩,但节欲并不是禁欲,道德说教不等于扼杀人的天性。

我们不否认明清时期以官方理学为武器的道德说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束缚,具有压抑人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的弊端,但是针对一个在金钱、权力和肉欲的支

配下,人可以失去理性的时代,不能把人应有的自我约束和社会应有的理性都看做是封建的枷锁。

强调享受生活的权利,是现代观念,以此观念去批判中世纪西方的禁欲主义和东方的以维系天命纲常为目的的明代禁欲理学是对的、进步的。但即使在现代

社会,享受生活的权利也并不等于无节制的纵欲。

恰恰相反,享受生活更重在对生命的珍重。因此,我们在批判明代理学对人的正当生活欲求无情遏制时,不能把人的纵欲行为说成是积极的、进步的、合理

的,否则,就等于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否定了我们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强调个性的解放,褒扬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不能等同于颂扬娼妓和一夫多妻行为以及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的行为。否则,悖论的价值观不仅毫无意

义,而且会使新的文学和新的文明陷入到一个新的否定怪圈之中,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不利于人自身合乎规律的发展。

文章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完稿于2000年6月。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后收入《陈东有<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