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宇宙战舰吗舰队可以镇压地球吗

如今我们知道,在宇宙世纪0083年,吉翁残党“迪拉兹舰队”针对地球联邦正攵府发动了名为“星尘”的恐怖袭击。虽然官方对外宣称这是一小撮残党势力的报复性攻击,但实际上迪拉兹舰队的真正诉求是揭露联邦军违反《南极条约》,煽动反地球联邦情绪,并以殖民地卫星坠落来摧毁地球的粮食生产体系,借此来提升殖民地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理想者迪拉兹在行使其坚信的正义同时,却也在作恶。本着结果正确过程就正确的可笑宗旨,迪拉兹舰队先后发动了核弹攻击金平岛、殖民地卫星下落重创北美大陆这些骇人听闻的恶行,最终使得星辰作战原本的意图根本没有实现,反而使得“吉翁残党威胁论”甚嚣尘上。宇宙移民并未因而得福,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无比黑暗的“镇压年代”。

在一年战争结束后,联邦军终于有功夫捋一捋MS繁多混杂的大问题了。在过去我们已经反复聊过,在一年战争期间联邦军MS各式各样的型号:

而作为后期、乃至战后的几个吉姆大系,RGM-79G吉姆突击型(这是港译,正确是指挥官型,但我喜欢,抱歉各位)和RGM-79N吉姆特装型属于规格更高的高阶机种,虽然性能优异,但生产成本太高,并不适合大量生产。因此真正成为战后联邦军主力MS的,反而是相比起前两者来颇为平凡的RGM-79C吉姆改。无他,便宜。

0083年12月4日,地球联邦内务部队“提坦斯”成立了。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残党扫荡、殖民地暴动镇压任务,提坦斯值得拥有比吉姆改性能更好的量产型MS。一般来讲,军方将新型MS开发的项目计划提交议会,议会审议通过后由财政拨款实施。但是在0084年的时候,联邦正攵府财政几乎是倾全力在支持被殖民地卫星重创过后的北美重建项目,其次是继续扶持在大战中遭到不同程度打击的各个SIDE的重建事业,这些才是联邦正攵府的头等大事。

没有足够的预算就不能开发新型机,但提坦斯也不可能委屈求全退而求其次选择吉姆改。一来吉姆改的性能在面对残党使用的加大魔、格鲁古古往往力不从心,别说完成任务,命都会搭进去;二来吉姆改的素质凸显不出特殊部队与众不同的菁英范儿,无法在装备上与正规军拉开距离;三,提坦斯的主要对手吉翁残党多聚集在小行星碎石带、宇宙殖民地,也就是零、低重力环境下作战频率会很高,那么所使用的MS当然要适合宇宙空间和殖民地内战斗才最理想。

在当时的三大吉姆之中,RGM-79GS吉姆全方位推进型由于结构复杂操纵起来难度较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量产计划以外;吉姆改宇宙型就是在重力下使用的吉姆改上稍加改动,空间作战性能并没有太明显的提升,仅仅只是“适用”而已;综合对比下来,只有RGM-79N吉姆特装型在各方面能满足提坦斯的需求。至于特装型和全方位推进型同样存在的操纵难度问题(并没有GS那14个姿势制御喷口来得变态),则通过再设计来解决。严格意义上来说,RGM-79Q吉姆镇暴型(GM QUEL)也是一种局地用MS,不过相对于陆战型、水中型、沙漠型、寒带型这种重力下的局地用型号,镇暴型是针对宇宙空间、殖民地内部作战的局地用MS。

既然题目已经起好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设计才能得到最理想的“镇暴型”呢?

前面也提到了,吉姆镇暴型是衍生自吉姆特装型的再设计机种,因此也继承了奥古斯塔的RX-78NT-1的技术衣钵。不过NT-1在记录上是遭到解体销毁处理的,因此不存在它的量产机。而本机在沿袭自特装型的同时,几乎机体全身都经过了再设计,实际上也已经是不同时代的全新机体了。

考虑到殖民地内城市巷战的可能性,本机的面部加装了和吉姆特装型相同的近战面部装甲。基本上这块装甲能对“墨镜”和头冠处摄像机起到不错的防御,并且内置了对人、物传感器、周边环境变化监测器等电子设备。

同时该处还是头部冷却机构的所在,因此在严谨的官方记录中将该处称为整流罩。头部火神炮一贯是联邦军MS的标配,虽然这种小口径实弹火炮在MS战中破坏力不足,但本机原本预想的便是殖民地市区战斗,对轻装甲战车、对人战斗的概率可能还要高于对MS,所以头部火神炮的设置反而是正确的。另外,本机头部侧面也试验性的加设了选择式装备的安装挂点,能挂接烟雾发射器、飞弹发射巢、超大功率指向性天线以及后来被高达MK-Ⅱ采用的火神炮荚舱。

本机虽说是80年代中期的机种,但由于在技术方面相当大的沿袭了吉姆特装型,因此在很多方面依然保持了第一世代MS的特征。比较讽刺的是,无论是本机还是特装型在演化路线上毫无疑问是承袭自NT-1的。

但NT-1采用的全天周驾驶舱和线性座椅统统都未被两款后继机种所采用,这是比较遗憾的。不过相较于彻底向传统和政治妥协的特装型,本机虽说仍然是一年战争时代沿用至今的三面屏布局的驾驶舱,但整个驾驶舱区块大框架却效法了NT-1的球形格局。也就是说无论是闭路电视还是金鱼缸,本机都是可以用的。

本机在设计方面更为注重细节,设计团队想到了万一在作战中头部光学感测器受损的问题,于是在左胸部上方装设了一组小型箱式光学感测器,用以辅助主感测器进行取景工作。我们能看到,这次机的驾驶舱舱盖设计是下功夫了,虽说依然以钛合金陶瓷复合材料打造,但装甲厚度远超其它型号的吉姆。且因为采用了重装甲,整个舱盖外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该区块不再设有消防小舱门垂直伸缩开启机构。在一般情况下从外面是看不到舱门的,驾驶员进出驾驶舱时是采用整个舱盖区块向上方开启露出内藏的舱门,是一个上下分离的开启方式。这种设计本意是好的,避免了驾驶员在进出或是用肉眼确认外部周遭环境时遭到狙击的危险。但缺点是驾驶舱门比起过去来开口更小了,身高一米七五以上的驾驶员必须蜷缩着才能进入或者脱出驾驶舱(巴斯克:一点都不菁英)。

本机的背包设计基本上与特装型乃至NT-1都没有太大的出入,这一块算是开发团队偷懒了:能够缩短开发周期、方便器材调配和优化生产性,何乐而不为呢?至于区别上可能是特装型在宇宙空间和重力下的适应性比较均衡,而本机则更侧重宇宙空间(零重力)和低重力环境的性能。由于不再搭载核心区块系统,并且从初设阶段就考虑到了光束步枪的匹配,因此本机搭载了1420kW出力的核融合炉。同样是1400级别,本机不会如稍晚完成的RMS-106高渣古那样只能使用一件光束兵器(光束军刀和光束步枪不能组合使用)。同时为了避免在大功率动力炉运作和光束步枪的使用过程中产生无法及时排放的废热,导致机体过热故障,因此在本机除了胸前设置了三叶式换气口外,还在两肩位置增设了辅助进气口。这种设计学习自RGM-79D吉姆局地型,实际使用证实了这种设计确实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冷却机能。

值得一提的是,日后在格里普斯时期大放异彩的可动骨架技术,其雏形已然在本机身上出现了。但并非是像0086年的高达MK-Ⅱ那样全身都是可动骨架构成,本机小试牛刀地机械臂上加以了尝试。钛合金打造的骨架在刚性上完全足以担负起新技术的叠加,内骨骼因此能够与外壳(装甲)彻底的分离,从而实现外装甲随着关节的活动而滑动。这种设计在扩大了可动范围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内骨骼关节的外露程度,降低了中弹损毁的风险。

如果说脱胎于吉姆特装型的本机与其母体外观差异最大的部位,那毫无疑问的便是肩膀了。特装型为了追求最短的180°回旋速度,设计了大幅朝外突出的姿势制御喷口梁。也就是说,特装型的两肩姿势制御喷口离机体重心是相对较远的。因此本机能够以较少的推力来实现更好的姿势、轨道变更——代价是操纵变得复杂,肩部组件也因此分割成了数块,增加了后勤整备的难度。在肩部搭载姿势制御喷口这个设计是没毛病的,本机在继承下来的同时缩短了姿势制御喷口梁,将整个肩部修改得更为一体化。特装型的肩部姿势制御喷口梁的设计,注重的是回旋速度。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传统战斗机运用方面的惯性思维,即180°回旋时间。战斗机不像MS那样有高灵活度的机械手臂,火力覆盖只能照顾到正前方,空白的后方一旦被敌机咬住就完蛋了,这便是所谓的“死亡后半球现象”。而MS并不用像战斗机那样需要进行快速180°回旋才能对咬住后半球的敌机进行反击,没那必要。相反,本机完全可以以小幅度的横向推进来回避弹道(视觉上是走了Z字形路线,或所谓的反复横跳),不用转身就可以对身后的敌机发动攻击。当然了,驾驶员也会从忍受回转力矩变成去承受侧向力矩……从肩部设计不难看出,本机的战术运用和特装型时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为了强化本机的近距离肉搏战能力,技术人员在设计之初就放弃沿用NT-1和特装型采用的多重旋转关节,改为采用了传统但负载能力更好的三段制式关节。理由是这种设计虽然泛用优秀,但负载能力不佳(越是复杂的机械,坚固度就越差)。

本机的腿部大框架基本与特装型无异,只是在细节上进行加减法:废弃了膝甲下方的大型姿势制御喷口,腾出空间搭载大型避震系统,使得本机更适应殖民地内的城市巷战,一体化的膝部整体强度更高,可以承受高强度的疾行、奔跑、跳跃和骤停。另外考虑到在人口聚集的区域内作战的特殊性,本机的胫部末端前方设置有对人感测器(并非单纯是避免踩到平民,而是能更及时发现隐藏的残党分子)。

只要是谈到奥古斯塔系吉姆就避不开的一款MS用大型实弹机枪。吉姆步枪和犊牛式机枪都是霍利菲尔德工厂武器公司所设计,前者完成稍晚于后者,在后者短小局促的身管和令人不安的容弹量上下功夫。完成后的吉姆步枪拥有更长的身管,炮弹出膛速度更高,命中目标后的穿透力更强。

大型化的枪托能够挟在腋下,增强射击时的稳定性。相比起单个弹匣容弹仅为20发的犊牛式机枪,吉姆步枪的专用弹匣增加到了30发(我记得好像是无弹壳弹)。

如果说BR-M-79C-1和C-3是诞生在战火硝烟中,那么本款BR-S-85-C2光束步枪便是战后才完成,CAP技术更为成熟的制式光束步枪。不同于主要还是依赖实弹武器的旧公国军MS,联邦军MS打从一破壳就采用了光束枪。

不过早期由于收束技术的不完善,以及火线救急的仓促上阵,导致C-1和C-3在威力和射程上多被诟病(射程是受收束的影响,威力其实在宇宙并没有影响,至于C-3的话比C-1强在射击精度上)。在总结了前辈的经验教训之后,C2光束步枪提高了光束的收束率,加长了身管(加速器大型化)。继承了C-3的箱型激光瞄准器设计,提高了命中精度。输出功率1.9mW,即便是装备了新型高达合金γ的MS也能一击重创(新吉翁战争期间还派生了2.8mW的强化版)。

联邦军MS用盾牌,最早可以追溯到用月神钛合金打造的FADEGEL RGM-M-Sh-003/007方形盾,制作工艺复杂刚性极佳特别擅长防御实弹武器。但耐热性不强,随着光束兵器开始普及,这种老式盾牌也就越来越不吃香了。

取而代之的,便是AGD型盾(或称曲面盾)。曲面盾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减轻动能,跳弹性更佳。在材质改为钛合金陶瓷后,对热能的吸收能力也更强了,耐热能力更高,光束直击被轻易贯穿的概率更小。并且借鉴了YHI RGM-S-Sh-WF等陆战小型盾的冲角设计,既可以用作近距离格斗战时的一种突刺武器,也可以应急充当挖掘战壕的铁铲、鹤嘴锄来用(或是垂直插入地面固定机体)。

————————————————————————————————————————————

我最早知道吉姆镇暴型,是在一本A6大小的模型图鉴上。那本小小的彩印册子收录了到2004年为止的所有塑料套件,包括PG、HGUC、各系列HG和1/100,甚至连SD都有,内容非常丰富,真想把它再找出来……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MG80号以前的产品(包括80),80号以后的选择性喜欢(因为2.0虽然模型本身优秀,但说明书设计越来越偷懒越来越HG化了不和我胃口)。早期的MG说明书就是一本设定资料册,里头的东西稍加翻译就可以用来作为科普参考(毕竟科普设定这种东西你没办法凭空自己YY出来),还有美如画的各区块线稿,可以说那时候的东西从盒子到说明书再到产品内容物都是非常用心设计的。

以镇暴型为例吧,说明书从第2页开始就是机体正反面线稿+露出部分机械内构的半果正反面线稿+满满当当的两页文字设定干货。第4页是CG图配提坦斯简要介绍,第8页是模型特摄图+机体相关的事件简介,第11页是头部、躯干和手臂的详细设定+配图(其实也不是线稿,是类似彩图做了黑白化处理,要是能搞到彩色原图就好了),第13页是腿部+武器的设定文字和配图,以及一段妮娜·帕普顿的简介——这种配置现在的MG已经不再有了,财团13拼装部都懒得找画师设计附图。顶多给你拍几张模型各部位截图,配上一两句HGUC那种的设定文字,比如“这个叫肩甲,能防弹还有喷嘴”,“这个是背包,机动力很强,跟五六年前的高机动机差不多,还能互换其它背包哦”……一点干货都没有,满满的敷衍,说的就是你,杰刚。

真是一点心都不用,要知道塑料套件并不仅仅只是盒子里塑料袋中那几块PSABS板件。不能说反正盒子说明书什么的都是包装附件,随便做做反正又没让你出钱买……里头每一张纸都是包含在价格里的,是玩家花钱买的。

如果说哪一个版本的镇暴型在外形上我个人最推崇的,还就是2007年的HGUC版,其次是MG(MG大头)。当年电击HOBBY也是不遗余力的推销介绍AOZ的套件,套件本身也确实好玩,可以跟TR同系列的其它机体互换零件,你借我我借你的(当年我最兴奋的是能互换出一台配色不是完全正确的提坦斯配色海兹尔改),海兹尔2号机的身体还能借到老版HGUC黑兔的背包跟武器,跟债王欧布似的……也许很多人不喜欢HGUC这一版镇暴型,因为这其实是AOZ藤冈建机的再设计版,秉持了AOZ一贯的大粗腿风格。不少喜欢大长腿的爱好者就不买账了,觉得高达模型嘛就该是英雄美型,就该是大长腿。于是就看到后来发售的一奶同胞特装型就被拉长了四肢,迎合了市场,但不和我的胃口。

说到镇暴型似乎就没法不说AOZ的海兹尔系列,毕竟前者是后者的母体,T3就靠这么一台眼神凶得一笔的吉姆,慢慢YY出了一整个巨大无比的TR大家族,藤冈建机牛13,不夸你真不行(今野敏的小说也是真的棒,100个千叶智宏那么棒)。

R魂从2016年正式启动了Anime系列,主打全新、高可动素体,搭配多彩的特效件来尽可能还原动画里的经典形象。从最早也最良心的0079开始,到0080、0083,以及相关MSV,目前已经把产品线铺到08MS小队了,绝赞。无论是血缘还是登场作品,只要看到特装型了,就知道镇暴型也不远了。我本人对玩具的要求没那么高,Anime的0083系列对我来说总体上是满意的,个别几款还超出了我的预想,很让我满意。本来嘛,玩具就是让自己开心的,没必要那么易怒,为了一只塑料玩具生气,犯不上(至于那种非得把自己的看法审美强加到别人头上,一看到别人夸了自己觉得不好的东西就一定要跳出来的,“如果你有XXX就知道XX有多乐色”,“XXXX公认的差,你就别洗了”这种自作聪明的言论,我觉得很没必要。难道每个玩家非得把一整个系列都买齐了、玩遍了,才有资格评价其中某款玩具的优劣吗?况且人家可能只不过是抒发一下新玩具刚到手的愉快心情,想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网上这么多虽然看不见面孔但一直都在的同好们。在这种帖子里还一门心思较真的人……另外,我觉得那些跑到别人的帖子里非得长篇大论把人家满心喜欢的玩具批得其实一无是处的人,情商也太低了,真为你今后的人生着急,真的)。

能在自己的帖子里畅所欲言,感觉真好(怂不拉几的2333)。

这款R魂镇暴型刚出官图时,给我的冲击其实不大。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特装型已经看腻了。R魂一贯的同类型机体给一样的素体,所以玩了特装型后,镇暴型有几块料大体上心里是清楚的。定价方面,镇暴型比特装型贵了500円,应该是拖车造成的。一辆拖车换五个特效件,还贵500円,对我来说其实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玩Anime的哪个家里抽屉里没一堆特效件,都看腻了。我后来为什么改主意付了订金,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想要这辆拖车。

不过实际到手后发现,拖车的八个轮子是做死的,没法动,有点失望。之前我看官图时就纳闷,镇暴型躺得四平八稳的这么不科学,难道是要拆掉背包吗?原来实物拖车是可以取下相对应位置的盖板,这样就可以在镇暴型仰天躺下时,背包和龙尾骨正好容纳进露出的空洞里,这样就不会因为背包的存在而把身体顶起来了。

实际上这次除了少特效件外,各种搭配武器的悬挂固定零件也少了,武器也从双武器砍成了单武器,给了吉姆步枪。这不能说不好吧,毕竟没入特装型或吉姆加农Ⅱ的朋友手头可能正好缺这把武器。不过像我这样已经有特装型的玩家,就对吉姆步枪不是很感兴趣了——应该给C2通用光束步枪的不给,就跟魂限吉姆改宇宙型不给C3喷枪一样,成品部偷懒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过还好,C2光束步枪不像C3喷枪那样没办法,只要出过就有机会在某海鲜市场搞到,对不对?

相比起素人的特装型,这次镇暴型在右肩、背包、盾牌都有移印纹章,自然是我宇宙大城管提坦斯的高13格纹章了。这些都是小细节,没有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缺了什么的感觉,如果加上去了就立马会让玩具因为细节信息量的提升而整体气场增强不少。

镇暴型在设定上和轮廓形象上和特装型是非常接近的兄弟机,但实际上当年机设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MS,在头、肩、胸、肘关节等部位都是不同的。这些地方我看了一下,R魂还是都做到了——特别是肘关节,我之前还在担心成品部会不会不动脑筋直接用特装型的关节。毕竟设定上特装是NT-1式的旋转关节,镇暴型是传统三段关节,这些上面我都有介绍过了。

现在财团13的套路真是很迷,像之前吉姆加农Ⅱ这种机体,剧中明明是主角身边僚机,放到0079就是钢加农的定位。Anime之前也没把钢加农扔魂限,怎么就把加农Ⅱ给魂限了(高出力吉姆同理,剧中前两话戏份很足,还配有阿连中尉这种虽然便当但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驾驶员)……至于镇暴型这种,OVA最后一话最后几分钟躺着亮相几秒钟的机体,Z剧场版三部曲里也是新规画面边缘角落冒出来半秒钟这样,放魂限里也不会说什么,财团13反倒是给放通贩销售了——当然啊通贩是好事,能相对便宜点入手,对玩家是好事(加农2扔魂限直接打消了我想入手顺便做一期科普的想法)。

算了算了不吐槽了,知道财团13你财大气粗,拿着高达这个大IP随便任性。接下来Anime正式进入08MS小队,我希望老虎特装型、08大魔、08渣古加农、08龟霸不要扔魂限里去。至于像陆战吉姆狙击型、吉姆E、托普三人组、爱娜高机动渣古、铁球K和老虎飞行型这类,他财团13想扔魂限我们也拦不住不是(吉尼亚斯:“阿布萨拉斯,是我一个人的!!”,知道了知道了,反正也买不起……)。

那么这一期就到此结束了。科普是本命番外是情怀,感谢支持,我们下一期再见吧~~~

19世纪,俄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在经历过20世纪六十年代军备竞赛背景下探索太空的高潮之后,人类探索的脚步慢了下来。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是改善地球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精打细算节俭地在地球过下去,还是好好探索太空去利用太空的资源?这是个问题。

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叫“一个和十万个地球”。他说:

太阳系中有着巨量的资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带中,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资源,从水到金属到核聚变燃料,应有尽有,按地球可以最终养活一千亿人口计算,那么整个太阳系中的资源总量可以养活十万个地球的人口。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放弃了太空中的十万个地球,只打算在这一个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们生存的手段是环保,一项与太空开拓同样艰巨同样冒险的事业。

人类对环保的投入与对太空开发的投入相比,大得不成比例。以中国为例,十二五规划中计划投入环境保护的资金为三万多亿人民币,但对太空探索,只计划投入三百亿左右。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相差不多。

刘慈欣的意思是,人类把希望寄托在了环保上,而环保所带来的回报,比起太空开发简直不值一提,这实在是人类的一招臭棋。

刘慈欣是一个有着深邃思考和广阔眼界的作家,他的观点,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这个观点是如此地有趣,如此地振聋发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条路,走得对吗?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有着飞上天空的愿望,为此有过各种探索,甚至有个叫万户的人不惜坐着烟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舍身求法。到1903年莱特兄弟真正驾驶飞机飞上天空,人类真正开始能驾驭天空,自由翱翔。除了飞机,还有热气球、滑翔翼、飞艇,人类对于天空的热爱不言而喻。

从天空到太空,无疑是艰难的,随着美苏两国冷战的军备竞赛,人类开始为进入太空而努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是太空开发的黄金时代,当登月完成后,人们被远大的目标所激奋,认为再有十年左右人类将登上火星,而抵达木星轨道登上木卫二也不是遥远的事。早在这之前,就诞生了豪气冲天的猎户座计划,用不断爆炸的原子弹驱动飞船,可以一次将几十名宇航员送上外行星。

但很快,阿波罗登月计划因资金中断,取消了剩下的飞行。以后,人类的太空探索就像一块在地球重力场中抛起的石头,达到顶点短暂停留后急剧下坠。阿波罗十七号最后一次登月的1972年12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后,虽然仍有空间站和航天飞机,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人造卫星和它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飞向地外行星的探测器(对于火星的探测,最新的探测器叫“好奇号”,于2012年8月6日抵达火星)但是,火星离地球比月球远多了,科学家之所以选择火星是因为火星是太阳系最像地球的一颗行星,是有可能让人类移民的。但距离地球最近的月球,人類还没有好好地开发,先驱者美国已经撤回来,连航天飞机都退役了。从月球上得到的除了因为探月而研发的技术外,只有一堆岩石。人类并没能很好地对月球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人类太空事业的性质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转向地面。阿波罗十七号之前的太空飞行是人类走出摇篮的努力,之后则是为了在摇篮中过得更舒适些。太空事业纳入了经济轨道,产出必须大于投入,开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类心中的翅膀折断了。

太空探索的回报本来就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在初期必然是回报率很低的,而鉴于此就收缩对于太空的开发,无疑是短视的。

地球在人类诞生以前是一个很美丽的星球,当然,地球经历过亿万年,经历过无数次的大灾难、大演变,才逐渐进化成了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但即便是那之后也有过好几次的冰河时期,也有过让恐龙灭绝的大爆炸或是行星撞击地球。但毫无疑问,人类出现的时候地球是十分美好、适宜居住的。

随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地球开始遭到破坏,但,农耕时期的破坏是不足以伤筋动骨的,无非是水土流失,或是烧荒对于原始森林的破坏。真正的破坏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的破坏力也在呈几何数级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是掠夺式的,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则是毁灭性的,对于物种的消费也是灭绝式的。从1840年工业革命开始,到如今不过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可是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开始花大力气去治理环境问题,当然,基本上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家园,治理环境理所应当,让地球重新变得美丽起来也是我们的责任。要发展,对于资源的开采是不可能停止的。但是,地球是不可能一直提供人类永无止境的开采的。而在太空,有十万个相当于地球资源的行星。放弃太空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地球,寄托于环保,寄托于节俭度日,毫无疑问,是不明智的。

环保当然是需要的,即便太空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我们一样需要一个美丽的地球。我们的思考在于,我们在环保上投了非常多的钱,对太空开发却少得可怜。太空真的不值得我们花钱吗?我们这样做,对吗?

1970年,赞比亚修女 Mary Jucunda给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写了一封信,问为什么地球上有很多人还吃不上饭,却要花那么多钱搞太空开发。NASA回答,其实表面上看,把钱直接投在救济饥饿儿童上可以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太空开发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在更广和更深的程度上让人类免于饥饿和病患并且在各个方面得到应,而且,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学素养。

地球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生产力提高了,对地球开采的力度也是工业革命之前的许多倍。按照这个速度,地球总有一天无法承载,危机会再度爆发。

因此,即便我们在环保上投入再大的力量,再节俭地度日,总有一天,地球是无法承载的。而目前人类之所以在太空探索方面收缩而致力于环保,我们能想到的原因无非是技术和经济两方面。endprint

从技术层面上看,太空航行和环保在人们头脑中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剧烈的、高速的和冒险的尖端高技术;后者则是一种温和的绿色的公益活动,自然有技术在其中,但其难度在印象中与前者相差甚远。

但这只是印象而已,真实的情况是:要达到人类现有的环境保护的目标,所需的技术比起大规模行星际航行要难得多。而且,我们要知道,如果全人类都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生活,所消耗的资源需要四个半地球才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达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维持地球生态免于崩溃,制止目前正在发生的比白垩纪大灭绝速度更快的物种灭绝,仅靠自律来减少污染,仅靠节能减排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哥本哈根会议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目标都已实现,地球生态环境仍像冰洋上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在沉下去。

唯一的希望是停止发展。但发展是不可遏止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躺在现代文明舒适的躺椅上悠哉乐哉时,让另一部分人停留在农业化社会的落后与贫穷中,这违反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行的。

再考察另外一种可能性:非人类因素带来的环境巨变。地球环境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只是人类文明史太短暂人们没能觉察而已。每一次波动中,地球环境整体都会发生巨变,可能变得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比如最近的一次冰期在一万年前才结束,如果那样的冰期再来一次,各大陆将被冰雪覆盖,现有的农业将崩溃,对拥有巨量人口的现代化社会而言将是灭顶之灾。而这样的环境巨变从长远看来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就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出现,对这样的环境变化,现有的环保手段只是杯水车薪。

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从经济层面上看环境保护,我们发现它与太空开发也十分相似:都需投入巨量的资金,在初期也都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

同环保一样,太空开发与技术进步是互动关系,太空开发会促进技术进步,阿波罗工程之前美国并不具备登月需要的技术,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在工程的进行中开发的。核裂变技术在地球上已成为现实,实现太空核推进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可控核聚变虽然还未实现,但只存在技术障碍而不是理论障碍。

太空开拓与已经过去的大航海时代很相似,同样是远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开拓一个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现在,人类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我们现在甚至比哥伦布要有利得多,因为哥伦布看不见他要找的新大陆,而我们要探测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

去太空,还是守住地球?毫无疑问,地球这个母亲、家园是一定要守住的,但是,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去开发太空,为人类探索新的家园。

也许,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就像人类的个体婴儿一样,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真的永远无法走出摇篮。但从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没有父母的,人类是宇宙的孤儿,我们真的要好自为之了。

探索者号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出舱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导致飞船发生严重事故。唯一幸存的女宇航员将面对的是残酷的宇宙环境和人类内心中无限的孤独和恐惧。

随着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面临着无法生存的威胁。这时科学家们在土星附近发现了一个虫洞,通过它可以打破人类的能力限制,到更遥远的外太空寻找延续生命希望的机会。探险小组进入虫洞时,他们发现飞船上的一个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七年时间,即使任务能够完成,他们的救赎对于对地球上的人来说也已经太晚。飞行员库珀必须在与自己的儿女重逢以及拯救人类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雨果奖和星云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巴比伦塔》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作家之一特德·姜的处女作,荣获1990年星云奖。

一代又一代,人类一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寻。科学在突飞猛进,我们的狂妄在与日俱增,正如同那些努力凿穿天底的工匠。小说结尾,人类向上帝挑战。当然,更恰当地讲,这个结局只是我们作为人类一员自省的开始。

人类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才不断地前进,文明不断地发展,直到走出地球,冲向太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荣光,有自豪,可是,也有贪婪,有黑暗。在太空,人类会经历什么,人类的未来又在哪里?以上几部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endprin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30年前我国将送人上月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