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半透膜两侧达到平衡后浓度相等吗上提液面高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建议(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沐莯炑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高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建议

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建议

摘 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科学而有效的实验操作是获取实验价值和意义的关键。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入手,就《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改进,进行了粗浅的探析。旨在强化对生物实验的认识,并基于相关的实验提出改进建议,为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信息。

篇2:高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建议

高中生物教学的半壁江山便是实验,而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又是生物实验有效开展的保证。就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来看,实验均是对生命运动规律或生命现象的探究。对于生物实验中的用具、材料以及方法步骤,都存在不唯一性,也就是说实验是可以优化改变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创新,不要拘囿于教材实验的条条框框,寻找出优于教材的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笔

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两个重要实验进行改进。

一、《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改进

该实验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实验。在教材实验中把抽象的实验直观化,对生物体的生长、细胞构成和细胞分裂等进行了验证。就实际来看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取材精准―解离透彻―染色适宜―制片到位”。那么本实验的改进点就落在解离、染色、制片等环节。现就该三环节的改进,进行详细的阐述。

在教材中制片过程是这样描述的: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在解离的操作中需要剪取洋葱根尖的2~3毫米,随后立即放入解离液中,并且解离的时间要控制在室温下3~5分钟。笔者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多次实验发现,这样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细胞仍有较多处于不分散的状态。于是我在实验中适当把解离的时间延长,改为了8~10分钟,这样一来,洋葱根尖变得非常酥软,往下再依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压片,细胞组织立刻分散成单层细胞,实验效果明显,且成功率很高。

2.改进染色的时间和方法

在教材中染色过程是这样描述的:用盛有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盛放解离、漂洗好的洋葱根尖,且染色时间控制在3~5分钟。笔者在实际实验中发现此举存在弊端,主要是:(1)进行染色操作之后,被染材料很难找到,需要花费较多时间;(2)染色时间上的问题。如果染色时间长,在染色液中观察不到实验材料的染色程度,造成染色过深,实验失败。具体的改进措施是:直接把解离、漂洗好的'洋葱根尖放到载玻片中央,并在根尖上滴一滴染色液,染色时间控制在45~60秒。随后用装有清水的滴管小心地将多余的染色液洗去,并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因为在解离环节的改进中,洋葱根尖已处于非常酥软的状态,染色非常容易,所以缩短了染色时间,并且直接滴少量的染色液于材料上,可以便于肉眼观察,有效地控制了染色的程度。

在教材中制片方法是这样描述的:盖上盖玻片,并在盖玻片上加上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进行按压,这样可以使得细胞分散开来。从实际的实验效果来看,该步骤操作的成功率比较低,主要问题是:(1)在取加盖在盖玻片上的载玻片时,发现两者相互黏合,发生一同取下的问题;(2)材料样本发生移动,造成细胞散乱,分生区不便于找到。其实在进行这一步骤操作时,可以先放2层吸水纸在盖玻片上,再加盖一片载玻片,进而用拇指轻轻按压,多次重复操作,使得材料标本成为云雾状,对于教材实验步骤中出现的问题可进行有效规避。

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改进

1.改进画滤液细线的工具

在本实验的操作中四种色素的理想分离,关键在于“画滤液细线”,要求滤液细线“细而直”。在教材中,画线工具采用了“毛细吸管”,但由于实际操作中手用力不均匀,往往出现滤液细线“粗而弯”。因此笔者建议:用“刮胡刀片”替代“毛细吸管”,实际实验效果较好。这种改进的优点是:(1)用“刮胡刀片”画滤液细线,可以很好地保证滤液细线“细而直”,进而保障了实验需求;(2)画线工具源于生活,且简单耐用,节省了实验成本。

在教材中层析液是苯、石油醚、丙酮的混合物,层析液也可以用93号汽油代替。不过这两种层析液均带有毒性,且易于挥发。因此关于实验中的层析液,笔者仍建议使用95%的酒精,其同样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且材料价格低廉,是绿色安全的实验材料。

在教材中层析法采用了滤纸条纸层析法。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最大不足,就是所得到的分离色素带不是很清晰,尤其是胡萝卜素,因其色素的含量较低,很难在滤纸条上清晰看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采用教学用的“白粉笔”,其实验效果很好。具体方法是:(1)对完整的一支白色粉笔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在白粉笔粗的一端重复进行“画色素滤液细线”的相应操作,务必做到滤液细线“细而直”;(2)在层析的时候将白粉笔有滤液细线的一端轻轻插入层析液中,同样注意滤液细线不要碰触到层析液面,稍等片刻之后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清晰的色素分离带,实验效果很好。

科学而有效的实验操作是获取实验价值和意义的关键,本文重点分析了高中教材中《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并就实验的操作方法,提出了改进与建议,为优化实验操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信息。

[1]张连季.对高中生物实验的几处改进和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02).

[2]翟天智.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与创新[J].中学生物学,(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 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 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 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

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2)若视野中充满细胞,则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的平方。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上述实验选材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 ①被检测物质含量丰富;②材料接近无色;③易取材,易操作等。

(2)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之前为何要留出部分组织样液?

提示 作为对照,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3)鉴定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

提示 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4)蔗糖溶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呈现什么颜色?

提示 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蓝色[Cu(OH)2的颜色]。

(5)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为什么要先加入试剂A,后加入试剂B?

提示 先加入试剂A,造成碱性环境,只有在碱性环境中,蛋白质才容易与Cu2+发生颜色反应。

(6)鉴定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后,如果没有产生紫色反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可能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过量,CuSO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蓝色Cu(OH)2絮状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结果。

(7)脂肪鉴定实验中为什么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而不用清水?

提示 因为苏丹Ⅲ或苏丹Ⅳ易溶于有机溶剂酒精中,而不溶于清水中。

1.利用“一同三不同”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一同”是指都含有NaOH和CuSO4两种成分,且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 g/mL。

“三不同”分别指:(1)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碱性环境中的Cu2+。

(2)使用方法不同。鉴定还原糖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1 mL摇匀,然后加B液4滴,振荡摇匀。

(3)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5 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差异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

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DNA→绿色;吡罗红+RNA→红色。

(2)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1)实验选材时,为何不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

提示 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含紫色液泡,叶肉细胞含叶绿体,易对实验结果造成颜色干扰。

(2)不能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没有DNA。

提示 0.9%的NaCl溶液可以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4)水解之前,为何用酒精灯烘干载玻片?

提示 烘干可迅速杀死并固定细胞,否则细胞内的溶酶体会对核酸造成破坏。

(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用缓水流冲洗载玻片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

(6)由上述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提示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注意事项

(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2)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不同,故结构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四、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2)线粒体呈无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用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1)观察叶绿体时,为什么常用藓类叶片?

提示 藓类叶片很薄,仅有一两层叶肉细胞,可以直接用来制作临时装片。

(2)选菠菜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为什么要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

提示 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中,叶表皮处无叶绿体,接近下表皮处为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易撕取。

(3)观察线粒体时,为什么选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观察叶绿体为何不需染色?

提示 健那绿是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细胞染料,染色后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不需染色即可观察。

(4)观察叶绿体时,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保持有水状态以保证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的观察。

走出叶绿体、线粒体观察实验的“5”个误区

(1)观察线粒体应选择人体或动物细胞或植物体无色部位细胞,不能选择绿色组织细胞。

(2)观察线粒体与叶绿体均需保持细胞活性状态。

(3)观察叶绿体时需保持叶片有水状态,防止失水。

(4)制作观察线粒体的临时装片时,是滴一滴健那绿染液于载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盐水。

(5)叶绿体不仅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还随光照方向的改变而旋转,一般叶绿体以正面朝向光源,以利于接受更多光照。

五、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1)实验时一定要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吗?

提示 不一定。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中含有色素,使液泡呈现紫色,更有利于观察。

(2)为什么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否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提示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具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大液泡,不发生质壁分离,不能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3)选择试剂时,为什么选用0.3 g/mL的蔗糖溶液而不用0.5 g/mL的蔗糖溶液?

提示 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0.5 g/mL),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4)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或尿素、甘油、乙二醇等能否作为该实验的试剂?为什么?盐酸、酒精、醋酸等行吗?为什么?

可被细胞吸收,从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不适于作为该实验的试剂(尿素、甘油、乙二醇等现象同上)。盐酸、酒精、醋酸能杀死细胞,不能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试剂。

(5)该实验无独立的对照组,为什么还叫对照实验?

提示 该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装片中先后进行,属于自身对照。

1.关于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注意点

(1)本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实验

(2)引发质壁分离的两种原因

(3)本实验是教材中涉及“显微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不曾换“高倍镜”)的实验。

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淀粉淀粉酶――→麦芽糖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

②鉴定原理: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2产生量的多少。

(1)为什么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提示 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是H2O2,H2O2在高温时分解,这样实验中就存在两个变量,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

(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能否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实验产物?

提示 不能。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只有在加热的条件下才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而该实验需严格控制不同的温度。

(3)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淀粉水解程度。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4)整个实验过程中,除温度或pH之外,其余的变量为什么相等或相同?

提示 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这样可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5)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为什么一定不能颠倒顺序?

提示 若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颠倒顺序,会在调节温度或pH的过程中,酶先将底物分解,导致实验失败。

1.用梯度法确定酶的最适温度和pH

设计思路:常用“梯度法”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H),设计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酶促反应时间最短的一组所处的温度(或pH)即为最适温度(或pH)。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得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2.酶实验探究的两种方法

(1)试剂检测探究酶的本质

①设计思路:从酶的化学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在高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其本质都是蛋白质。所以,对酶本质的验证常常是变相地考查蛋白质的鉴定方法。因此,使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即可。

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自B、D中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 mL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多而快,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CO2。

(1)为什么选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提示 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可通过测定其细胞呼吸产物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2)为什么先将空气通过10%的NaOH溶液后,再进入酵母菌培养液中?

提示 10%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用于检测产物的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导致的。

(3)用于测定无氧呼吸的装置中,为什么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 酵母菌将锥形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后再进行检测,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

(4)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为何不设置对照组?

提示 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而是通过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5)实验所用的葡萄糖溶液为什么需煮沸?

提示 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1.运用液滴移动情况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方法

(1)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前面5题中的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2)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见下表):

2.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2)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装置乙为对照。

①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②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③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八、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色素。

(2)分离: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相互分离。

提取色素:称取5 g的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SiO2、CaCO3和10 mL无水乙醇

↓ →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内并塞严试管口

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和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

↓ 在距离剪角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

分离色素: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 用棉塞塞紧试管口,装置如图所示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呈现四条颜色、宽度不同的色素带

(1)为什么需要选用新鲜绿色的叶片做实验材料?

提示 新鲜绿色的叶片中色素含量高,从而使滤液中色素含量较高,实验效果明显。

(2)为什么研磨时要迅速?为什么研磨时要加入少量的CaCO3和SiO2?

提示 叶绿素不稳定,易被破坏,因此研磨要迅速、充分,以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3)为什么盛放滤液的试管管口加棉塞?

提示 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氧化。

(4)滤纸为什么需预先干燥处理?在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将一端的两个角剪掉?

提示 干燥处理的目的是使层析液在滤纸上快速扩散;剪掉两角的目的是防止层析液沿滤纸边缘扩散过快,从而保证色素带分离整齐。

(5)为什么画滤液细线要直、细、匀,而且待滤液细线干燥后再重复画一两次?

提示 画滤液细线要直、细、匀的目的是使分离出的色素带平整不重叠;滤液细线干燥后再重复画一两次,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分明。

(6)在层析时,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提示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会使色素直接溶解到层析液中,结果使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7)分析滤纸条上色素带宽窄不同的原因。

提示 不同种类的色素在绿叶中的含量不同,含量多的色素带宽,反之色素带窄。

(8)如图是实验得到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图示,分析比较各种色素的含量及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的大小。

提示 ①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溶解度大小: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异常现象分析

(1)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①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

②使用放置数天的叶片,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

(3)滤纸条看不见色素带

①忘记画滤液细线或没有提取出色素。

②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2.实验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余因素都相同),以便减小实验误差。

(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科学性原则:指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研究的材料和实验方法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实验原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九、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较旺盛。

(2)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染成深色。

(3)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判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1)取材时为什么只能剪2~3 mm,而不能过长?

提示 若剪得过长会包括伸长区,伸长区无细胞分裂,增加了寻找观察细胞的难度。

(2)解离和染色时间要严格控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若解离时间太短,则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开;时间过长,则细胞分离过度、过于酥软,无法取出根尖进行染色和制片。②若染色时间太短,则染色体不能完全着色;若染色时间过长,则使细胞核等其他部分充满染色剂,无法分辨染色体。

(3)实验操作中漂洗和染色的顺序能不能互换?并说明原因。

提示 不能。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组织细胞中的盐酸,有利于碱性染料的着色,若二者顺序颠倒,解离液中的盐酸会影响染色的效果。

(4)在制片时两次用到载玻片,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 第一次是放置根尖;第二次是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目的是使细胞均匀分散,避免压碎盖玻片。

(5)为什么不能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如何才能找到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提示 ①解离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观察到的只是一个固定时期。②如果要找到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要不断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

(6)使细胞分散开的操作措施有哪三种?

提示 ①解离;②镊子尖弄碎根尖;③拇指按压载玻片。

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3个易错点

(1)不清楚“解离”的作用原理,误认为可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

(2)不清楚细胞具有的相应结构,误认为赤道板也能观察到。

(3)对取材原理不清楚,误认为根尖任何部位的细胞都可作为观察对象,实际上只有分生区细胞才可以作为观察对象。

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1)装片制作(与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相同)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本实验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雄性个体产生精子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卵细胞数;②在大多数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2)制作形成的装片中可以观察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有哪些?

提示 精巢内精原细胞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可以观察到的染色体数为n、2n、4n等不同的细胞分裂图像。

(3)视野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一定位于“一条线”的位置吗?

提示 从细胞侧面看,中期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一条线”的位置,从细胞极面看,染色体分布在细胞各处。

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关键提醒

(1)临时装片制作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①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染色体形态,在解离前,一般要对动物组织进行低渗处理,其目的是凭借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②低渗处理后再进行解离固定,将细胞杀死并去除细胞之间的黏连物,使细胞彼此分开,经压片,细胞会彼此分散开,解离后进行漂洗,去除解离液对染色效果的影响,染色体容易被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溶液染色,染色完成后进行制片并压片。

(2)确定中期细胞的类型:睾丸内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因此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应该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分别是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

十一、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2)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

(1)调查时,为何最好选择单基因遗传病?

提示 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调查对象。

(2)能否在普通学校调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概率?

提示 不能,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做到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3)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调查的区别

十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纺锤体不能形成→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1)为什么选用洋葱(或大葱、蒜)作实验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哪种植物?

提示 选用实验材料的原则是既要容易获得,又便于观察;常用洋葱(或大葱、蒜)的染色体是2n=16条;若用蚕豆(2n=12条)染色体更便于观察。

(2)比较实验中所用试剂的使用方法及作用

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3个易错提醒

(1)细胞是死的而非活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是已被盐酸杀死的细胞。

(2)材料不能随意选取:误将低温处理“分生组织细胞”等同于“任何细胞”。选材应选用能进行分裂的分生组织细胞,否则不会出现染色体加倍的情况。

(3)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体无关:误将“抑制纺锤体形成”等同于“着丝点不分裂”。着丝点是自动分裂,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也分裂。

十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环境因素(如培养液成分、温度等)的影响

(2)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

(3)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液振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4)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型曲线的形式表示()

(5)重复实验次数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几次?

提示 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准确。

3.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

提示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4.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 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②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③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④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⑤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

(2)调查时既可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3)在同一地块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调查结果应一致()

(4)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

(5)采集的小动物应一律放于70%的酒精中()

2.如图表示的是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什么?利用该装置采集主要利用了小动物的什么习性?乙装置采集的小动物保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提示 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十五、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DNA与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分离。

(3)DNA与二苯胺沸水浴加热,呈蓝色。

(1)材料的选取:选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

(2)破碎细胞(以鸡血为例):鸡血细胞→加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用纱布过滤→收集滤液

(3)去除杂质:利用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通过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去除杂质

(4)DNA的析出: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

(5)DNA的鉴定:在溶有DNA的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 min,溶液变成蓝色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加入洗涤剂后用力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2)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3)将制备的含有DNA的滤液加入60~75 ℃的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0~15 min,可以将DNA析出()

(4)本实验可以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实验材料()

(5)本实验中两次使用蒸馏水的目的不同()

2.下图为“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相关操作,请仔细观察并分析①~④操作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提示 ①是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出核物质 ②是析出DNA,去除溶于酒精的杂质 ③是使DNA溶解在2 mol/L NaCl溶液中 ④是稀释NaCl溶液使其浓度接近0.14 mol·L-1,去除溶于低浓度NaCl溶液的杂质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的“2、3、4”

①加到鸡血细胞液中,使血细胞吸水涨破;②加到含DNA的2 mol/L的NaCl溶液中,使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稀释到0.14 mol/L,使DNA析出

①过滤血细胞破裂液,得到含细胞核物质的滤液;②过滤用2 mol/L的NaCl充分溶解的DNA,滤去溶液中的杂质;③滤取0.14 mol/L的NaCl溶液中析出的DNA(黏稠物);④过滤溶有DNA的2 mol/L的NaCl溶液

一:说发展。结合市场目前的情况和对市场未来走向趋势的预测说说公司的发展。

按本人的看法,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行业,是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甚至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从业人员不专业、网站的搭建混乱、市场上的大部分公司并不具有合理的公司体制,处于一种三五个好友就可成立的公司,就可开展业务、行业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不少公司的恶劣行为不断破坏这个行业的诚信度。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公司进入这个行业,将必然带来更激烈的竞争。

但不可否认,这一行业具有巨大发展的潜力和赚钱的机会,所以,关键在于现阶段要迅速积累,最大程度的获取利润,壮大公司。待到行业竞争加剧时才能有备而战、脱颖而出。若目前不思进取,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则不久必将被淘汰。

二:谈问题。谈谈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

进公司有一段时间了,个人觉得公司存在着以下问题:

1.制度混乱。比如给员工发放工资,特别是对于新员工工资的发放,在时间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工资的计数不明确。

2.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体质不科学,不合理。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之间的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3.公司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对未来公司的走向没有明确的计划。如果有,但大部分的员工不知道,员工没有方向感。

4.公司的组织体系不合理。主管没有发挥主管应有的职责,各个岗位上的员工缺乏一种良性的互动,员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5.关于公司上班下班时间的安排,从我们所从事的行业的角度出发,这一安排相对合理。但自由过度了就是懒散和缺乏工作热情。所以,关于工作时间的安排需要把握好一个适度的原则,个人认为这个原则大体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建议。对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1.完善公司的培训体系。对新员工能进行良好的业务培训,对老员工能有一个向上发展的培训和培养,不断扩大和提升公司的人才力量。

针对新员工的培训,本人有一些具体的建议如下:根据公司现成的状况,选择一对一负责和公司定期统一培训的形式为主。一对一负责,即指一名老员工带一名新员工,老员工对新员工的业务技能,工作态度等负责。同时,公司定期组织对新员工的统一培训,例如每周或者每个月进行一次培训。并设立考核机制,促使新员工能在压力中主动学习,快速成长。

对于老员工的培训和培养,本人暂不谈,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给员工清晰的发展方向,能让员工不断的成长。

我上面所提的建议有没有必要呢?本人认为,绝对有必要。原因如下:公司若不发展,将会被淘汰。当然,上述的培训措施不一定就正确,这都可以讨论,但公司培养人才的体系要建立起来。如果担心公司不能提供和支持员工的发展,那为什么不想想怎么样让公司成长起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上升空间。员工的成长必然会推动公司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只要公司形成了适合的、完善的、高效的人才培训体系,那么在市场上就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加强公司员工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公司业务中,销售和采购是分开的,由于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良性的互助关系,导致信息反馈滞后,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个算一算公司退单的金额就知道了。当然,导致退单的原因很多,但部门之前沟通不畅是主要原因之一。

3.鼓励员工提出公司存在的问题,若问题存在,则改进。鼓励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议,对于好的建议要采取,并立即行动。提高公司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高效解决问题。

4.完善公司的工资制度。工资定期按时发放。

5.完善公司的组织体系。这里所指的组织体系跟政府部门那种混乱的组织体系没关。对于我们公司,本人认为,应明确各个员工的职责,特别是主管们的职责。明确一种简单高效的组织体系,能够让员工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

6.公司领导层要敢于面对公司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改进。对问题一再回避和漠视,只能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体系是公司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公司自建立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来,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主要业绩表现在:(1)领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多年来公司最高管理层始终把质量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层抓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心和信心。(2)全员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强。公司上下对QMS体系和质量对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3)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理念进一步体现,公司产品质量大幅提升,顾客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自我评定和持续改进也发现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持续改进。现就改进工作谈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公司纯碱优级品率完成93.95%,相较上升4.19%,相较质量体系建立前的上升了19.18%。但相较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99%以上优级品率,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认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生产工艺角度应抓好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和质量控制点的管理。氨碱法工艺虽为一套很成熟的纯碱生产法,但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着不同于其它企业的特殊情况。这是受到不同的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公司应根据实际确定重点要抓好的生产环节,保证工艺的稳定和产品的质量,即要抓好关键特殊过程和质量控制点的管理。对这些过程所使用的设备、设备能力(包括精确度、安全性、可用性等要求)及维护保养要有严格要求,并记录和保存好相关记录。要根据技术改造前后设备、工艺操作条件的变化,确定合理的工艺技术参数,编制适行的作业指导书。每次改扩建或填贫补齐工程完成后应做好相关过程设备能力的再确认工作和指标参数的统计工作,以便为指标的调整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另外,应增设质量控制点。公司现有三个质量控制点(灰乳浓度、精盐水浊度和碳化转化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需增加包括中和水浓度、氨盐水硫份等控制点数,发挥质量控制点在稳定生产中的作用,以控制好重碱过程质量。

管理好关键、特殊过程和质量控制点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运用统计技术。这一点也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在ISO9001标准中的直接运用。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过程和活动的状态及结果,对照规定的要求往往都会产生变异,分为正常变异和异常变异。其中异常变异是由于系统原因引起而造成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不稳定,它反映在产品或过程中所测量的特性值上。统计技术可帮助测量、表述、分析、说明这类变异,对理解变异的性质、程度和原因提供帮助,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异引起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

1、遇到难题法则自己想办法解决(搜取最全面的信息,付出最小的代价)该做决定的时候做出决定,解决不了该找谁找谁去问专家或是问领导

2、工作与休息要分明,玩就是玩,工作就是工作,务必分清楚

3、好多问题是需要跟进的,不能一锤子买卖就结束了

4、该严肃时务必要严肃,要树立自己的威信,你要让他们觉得你是不好惹的,没辙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都为了工作没办法

5、以后检查各地的工作,不用每个都对,而是能够先群发个邮件,崔一下,这样在效率上能够更好

6、工作中要见贤思齐,这点很重要

7、有的事你的色半天,你觉得他麻烦,但其实你真做的时候也许几分钟就做完了

8、流动务必要分配额,否则后面没法办了

9、今日事情今日毕,安排好付出最小时间成本完成工作

10、在细化的同时,保证不得瑟,既要保证该注意到的问题注意到了,问题解决了,还要让自己和同事都很简单

11、对于工作务必做到心中有数,别领导一问傻眼了

12、所有文件要明名规范,每一天存昨日的重要邮件,并且存唯一的附件,细致分类

13、工作中的沟通是多么的重要,有时就是因为不沟通没确认,就会出很大的乱子

14、该问的问题问,不该问的不问,把握好这个度

15、对于一个简单的细节务必要加以重视,出大事,往往都是对于一个小的细节的不在意有的时候一些工作一人整比两人整好多了,就别分了

16、该拒绝别人的时候务必拒绝别人,千万别抹不开面子

17、尤其是应对那些入户大姐时,务必要做模拟,否则就要出事

18、在工作中要做到见贤思齐,提高自己的观察潜力

19、做文件时要留备份

21、不要在难点停留,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学会迂回战术

22、累了的时候,烦躁的时候,逛个灯,听首歌,调整一下

校园整改意见和建议及细节问题:

(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氛围要浓厚,育人环境还不能满足适合区情特点的要求,让墙“说话”做的不够。宣传标语到位,党教育方针要放在醒目位置。“四化”建设(绿化、净化、美化、硬化)基本做到,要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校园好人好事、校风校训、应知应会等的宣传。

(二)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文件学习,提高认识水平。依法修改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规章制度不很规范,没构成系统。无重大决策审查制度、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要发挥作用。

(三)要进一步加强校园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政治理论、德育理论学习,提高班子自身和教职员工整体素质,加强德育科研水平。

(四)要进一步加强师生应知应会的宣传教育。如:学生要明白国歌怎样唱;国土面积、人口;新疆的全称及首府;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的资料。教师法律知识欠缺。部分教师不明白新疆的两个危险主要来源,“三个离不开”的资料;学生每一天务必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公益事业;新《义务教育法》施行的时间;不明白不能透露学生个人保密。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方面:体罚学生现象;升旗迟到,队伍中说话;部分教师着装打扮不太适合教师职业的要求。问卷调查结果:存在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学生、将学生赶出教室、训斥家长、动员差生转学等现象。

(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常态下良好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不能出现骂人、打架、说脏话、借财物不还现象;广播操后秩序,课间楼道内跑闹现象。

(七)教室(包括实验室)的布置务必张贴的材料:国旗、班训(张贴在国旗两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安全通道(紧急疏散)示意图。

1、要和谐共处团结友爱。在工作上,要热心地帮忙别人,不管自己是否能做好,主要是要有友爱的精神,少与同事拌嘴,多让一些忍让,多与人或是同事沟通感情。到什么时候都要记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争一时之利,更不要图一时之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改变工作观念。是不是工作观念上有问题,是不是有混的意思。找出这方面的原因,下定决心改掉。我们每一天既然已经工作了,为什么不好好的干呢?反正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这一天有所收获呢和有好处呢?自己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要干就干好,要干就干出个样来,务必要正视自己的工作,有这个信念,务必会干出成绩来,不管这个成绩是大还是小,大的成绩也是由小的成绩积累的。工作干好了,能为领导分忧,领导也会对你刮目相看的,得到重视的。

3、多一些业余爱好。业余时间不要只顾玩,要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学习一点专业之外的其它知识,来补充自己知识的不全面。有一些其它爱好,来调整自己的性情和情趣。使自己尽量能到达知识全面些,多掌握一些技能,能适应各方面的变化,这样在任何时候,自己都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性时效性和影响性。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来补己之短处,这就应是自己最就应有的爱好。这个爱好可能是自己做人的优点。

4、能抵制不良影响。工作环境肯定有好有坏,但不能因为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良好工作态度。务必要向工作好的同志学习,不受工作不良同志的影响。以用心工作的同志为榜样,并向他看齐,而且在心里说我也务必能做到,让大家看看,我也务必能做出个样,让别人以我为榜样。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而且也不比别人差。

5、工作职责心不足主要是思想上的问题。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在思想上有足够的认识。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工作,工作要到达什么目的,仔细分析自己工作职责心不足的原因。找出原因后,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使自己能正确对待工作,树立为工作服务的思想,下定决心做到爱岗敬业,这样加强自己的工作职责感,就会信心十足,工作起来就有职责心了。

6、提高自己的素质。素质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心理素质,一个是潜力素质。心理素质要靠自己调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够抵抗不良影响,使自己能够承受住失败的挫折,坚决做到越挫越勇。潜力素质提高,首先要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潜力,在工作中尽量少出毛病或不出毛病,让自己的工作不说是总比别人好,也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想要了解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一生物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罗伯特虎克。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Zn、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无机盐、脂质、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三、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分布、功能。

  单糖、五碳糖、核糖。

  (C5H10O4)、细胞中都有、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细胞中都有、组成DNA的成分六碳糖(C6H12O6)、葡萄糖、细胞中都有、主要的能源物质果糖、植物细胞中、提供能量、半乳糖、动物细胞中、提供能量。

  (C12H22O11)、麦芽糖、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都能提供能量蔗糖、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多糖(C6H10O5)n、淀粉、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储存能量、纤维素、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支持保护细胞、肝糖原。

  肌糖原、动物的肝脏中、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固醇、性激素。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成千上万原子形成→、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缺铁性贫血。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拓展阅读: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有哪些

  1、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

  是学好高中生物知识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说的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2、掌握规律理解记忆

  高中生物有自身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高中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常用方法有这几种:简化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和衍射记忆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高中生物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高中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而我们高中生物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教材中就有很多可观察的素材。

  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高中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这是学好学活高中生物的关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记得牢,学了才真正有用。运用知识解理论题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后者正是中学生薄弱环节,必须高度重视。

  高考生物答题技巧有哪些

  首先需要高一学生认真审题,其次需要高一学生根据题目中考查的知识点联想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做出这些题目。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词,只有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词,才能够迅速的找到自己,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做题。

  如果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有的题目自己不会做。学生应该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记了一些做题的方法。如果不知道考察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应该根据这些关键词找出一些方法,排除一些方法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做出这些题目。

  有的题目确实需要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如果学生觉得在考试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排除法,找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可以直观地同想象中排除一些错误的选项,会剩下几个选项,再根据高一学生的分析,找出正确的答案。其实做生物题也需要一些技巧,就是不会,学生也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得出答案。

  4.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

  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

;1.阐明渗透作用的条件及原理。 2.结合探究实验,分析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及应用。;;;1.渗透作用的概念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 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过程;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1)渗透作用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  )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放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  ) (3)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  );;(2)漏斗管内的液面不会一直升高的原因:当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增多到一定程度,半透膜两侧的压力几乎 时,水分子的运动达到 ,漏斗管内的液面便不再上升。 (3)渗透装置中,当漏斗内的溶液不再上升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是否相同?为什么?;(4)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会不会升高?为什么?;1.渗透作用具备的两个条件 具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 2.水分子的运动规律 (1)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进行双向运动 ,液面变化是由水分子双向运动差异所导致的。 (2)当液面高度不再变化时,水分子仍进出半透膜,但进出达到平衡。;3.渗透现象中液面变化的判断方法 半透膜两侧分别为浓度不同的A、B溶液,有以下三种情况: (1)若A侧溶质(如葡萄糖等)可以通过半透膜,B侧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则最终B侧液面升高。 (2)若A侧和B侧溶质是同种物质且均不能通过半透膜,则浓度高的一侧液面升高。 (3)若A、B两侧溶液的溶质均能通过半透膜,则两侧不存在高度差。;4.渗透平衡≠浓度相等 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绝对相等。渗透平衡后,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液面高(反之亦然,即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也高);浓度差越大,液面高度差也越大。 5.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 研究渗透作用时溶液浓度是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相同,但葡萄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故水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1.图甲是发生渗透作用时的初始状态,图乙是较长时间之后,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时的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③为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 B.图甲中溶液②的浓度大于溶液①的浓度 C.图乙中溶液①的浓度与溶液②的浓度相等 D.图甲中溶液①和②浓度差越大,则图乙中的水柱越高;2.如图实验装置中,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向a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向b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初始状态如图,则下列关于液面的变化及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先降后升,b先升后降 B.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 C.当液面最终停止变化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D.当液面最终停止变化时,b侧浓度高于a侧;解析 本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葡萄糖、水分子透过, 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相同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和 蔗糖溶液,由于葡萄糖的摩尔质量较小,其物质的量 浓度就较大,水分子和葡萄糖都能透过半透膜,但分 子小得多的水分子渗透速率要快得多。刚开始是水向物质的量浓度大的葡萄糖溶液一方渗透,所以b液面高于a液面。后来葡萄糖也逐渐透过半透膜到达a侧,使a侧浓度升高,水又反向渗透,a液面又高于b液面。因此,a先降后升,b先升后降。但是,由于静水压的作用,当液面最终停止变化时,b侧浓度低于a侧。;探讨点2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现象:将放置一段时间的马铃薯切成如图所示形状,凹槽内倒入一定量清水,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再将适量蔗糖加入凹槽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试解释上述现象。;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提出问题:水分进出细胞是通过渗透作用吗?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作出假设: 相当于一层半透膜。;Ⅱ.若该细胞代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则有色区域在 (用数字表示);若是黑藻叶肉细胞,则有色区域在 (用数字表示);若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为使实验结果方便观察,外界溶液中滴加了红墨水,则有色区域在 (用数字表示)。 Ⅲ.下列细胞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是 。 A.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菠菜叶肉细胞 D.蛙的红细胞;②如果假设是正确的,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 ,发生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 ,发生 。 ③如何使细胞外溶液的浓度升高或降低?;⑤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细胞失水或吸水后可能出现哪些可观察的变化?;1.实验材料的选择:死细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半透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