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道孩子爱吃的下饭菜吗?

此阶段儿童体格与智力发育快速,运动能力、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可接受和理解食物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学龄儿童期是良好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的饮食模式逐渐从学龄前期的三顿正餐、两次加餐向相对固定的一日三餐过渡,正餐食物摄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饮食间隔时间较长,容易产生饥饿感,且由于学龄前饮食习惯的延续,容易产生零食消费需求。

1. 正餐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

2. 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3. 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4.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 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6. 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1、正餐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

6-12岁的儿童处于体格与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阶段。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在进入小学后,容易受同学的影响,产生从众的食物喜好。为此,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学龄儿童科学合理的三餐饮食习惯,少吃零食。

早、中、晚三餐是规律饮食的重要组成,对于学龄儿童非常重要。从小养成科学的饮食规律将受益终身。为此,家长和学校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准备好三餐,食物应既多样又营养;同时,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观,吃好三顿正餐。

上午是学龄儿童学习的宝贵时段,但在上午的后半段,一些儿童经常出现饥饿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其主要原因与早餐吃的过少、过于单一或不吃早餐有关。因此,不仅要吃早餐,还要保证早餐的数量和质量。合理的早餐至少应包括谷薯类、肉蛋类、奶豆类和果蔬类中的三类及以上食物,以满足早餐提供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需要。如果仅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米面食物,儿童不但容易饥饿,也影响各种营养素的摄取。早餐应品种多样,数量充足,合理早餐所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

学龄儿童容易饿,喜欢以零食充饥。按照营养原则,要强调以正餐为主,少量摄入零食,零食提供的总能量不要超过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建议选择正餐中摄入不足的食物作为零食,如奶及奶制品、水果或坚果。每天吃零食要次数少,食用量小。此外,吃零食的时间不要离正餐时间太近,最好间隔1.5~2小时。

2、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学龄儿童身体代谢旺盛,为防止过于饥饿影响学习和运动,课间可适量吃一些零食。选择零食时,应重视其营养价值,不要仅按口味和喜好来选。

新鲜水果、奶类和坚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水果、奶类和坚果的摄入量都显著低于推荐量。膳食指南推荐2岁以上健康人群每日摄入水果200~350克,奶类300克,坚果约10克。

新鲜水果含有较多水分,口感多样、美味,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另外,水果中果酸、枸橼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含量丰富,能刺激人体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同时有机酸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有保护作用。

奶类食物富含钙、优质蛋白、B族维生素,作为正餐的有益补充,是学龄儿童零食的最优选择。将新鲜水果和奶类作为零食进行课间加餐,既能产生一定的饱腹感,又能满足学龄儿童对食物营养的全面需求。

坚果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其中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良好来源。

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含乳饮料不等同于液体奶;对于喝奶后出现腹痛、腹泻、肠鸣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儿童,可首选酸奶或低乳糖奶制品,亦可少量多次食用,并与其他谷类食物同食,不要空腹饮奶。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儿童时期形成的食物口味偏好,可以保持到成年期,一旦形成不良饮食偏好,将来很难纠正。目前,在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环境和家庭饮食习惯影响下,学龄儿童极易形成重口味的饮食喜好。儿童长期选择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增加发生肥胖、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等的风险。高糖零食还是引发龋齿的危险因素。

许多作为零食的休闲食品都含有较多的盐和(或)脂肪。由于口感、滋味俱佳,深得孩子喜爱,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和限制,孩子会不知不觉摄入过量的盐和(或)脂肪。

糖果和糕点也是学龄儿童喜爱的食物,这些食物含有较多的糖,其他营养成分较少,经常食用容易增加对甜味的喜好,增加肥胖的危险性。

学龄儿童养成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对其成年后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要教育学龄儿童,在购买零食时学会参考食品包装上营养标签信息,尽量选择低盐、低脂和低糖零食。另一方面,应该培养学龄儿童少吃或不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的习惯。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

含钠≤120毫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为低钠食品。

含糖≤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为低糖食品。

含脂肪≤3克/100克(固体)或≤1.5克/100毫升(液体)为低脂食品。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水是人体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全过程,对调节体温、维持血容量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龄儿童,足量饮水尤为重要。然而,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学龄儿童对含糖饮料的摄入正呈快速增长趋势,许多学生已经不再喝没有滋味的白开水,只喝含糖饮料。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容易引起儿童偏食挑食、能量摄入过多,增加龋齿、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含糖饮料指在饮料制作过程中人为添加糖的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咖啡饮料等,多数饮料含糖量在8%~11%之间,是学龄儿童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家长要鼓励学龄儿童多喝白开水,不喝含糖饮料,不将含糖饮料作为奖励的手段。如需喝饮料,尽量选择低糖或无糖饮料,并选择小包装以控制摄入量。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帮助学龄儿童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按一听饮料355毫升计算,多数饮料含糖量可高达38克。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低糖的含糖量≤5克/100毫升,无糖饮料的含糖量≤0.5克/100毫升。

不喝含酒精、含咖啡因饮料

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还未成熟,特别是内脏器官和生理功能还不完善,肝、肾对酒精(乙醇)和咖啡因等物质的代谢解毒能力不足,留存于体内的酒精和咖啡因对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健康成长。

喝含酒精饮料不仅对学龄儿童的心、脑、肺、肾等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还会兴奋神经系统,引起学龄儿童行为异常,甚至引发犯罪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教育学龄儿童认识酒精的危害,不喝含酒精饮料。

对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的学龄儿童来说,咖啡、茶等饮料含有的咖啡因成分可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之间调节的平衡,干扰儿童的记忆,对儿童大脑发育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12岁及以下儿童禁止摄取咖啡因,不喝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为了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最好选择天然新鲜的食物作为零食。选择零食时,阅读营养标签了解零食的营养特点,选择营养和卫生的零食。

新鲜的食物含有其固有的营养成分,如新鲜的橘子、苹果、黄瓜、樱桃、番茄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水果加工制品,如果汁、果脯或果干等,在加工过程中提高了含糖量,且损失了较多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降低了原有的营养价值。

家长和老师应教育学龄儿童在正规的商店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零食,选择营养丰富的零食,而不是能量高的零食;食用前查看食品是否过期,同时观察其感官和卫生状况,确保食用安全;不买三无零食,不吃街头零食,避免因食用不卫生的食物引起中毒及胃肠道疾病。

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学龄儿童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要学习卫生健康知识,养成早晚刷牙和吃食物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淀粉含量高的零食容易在牙齿上和口腔里遗留残渣,如果不及时清理,在细菌的作用下,它们在发酵后会形成牙菌斑,严重时导致龋齿。

一些学龄儿童常常在睡前吃零食,这样不仅不利于口腔清洁,而且增加胃肠道消化吸收的负担,不利于睡眠。

为了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学龄儿童应努力养成吃完零食及时漱口或刷牙的好习惯,避免病从口入,预防龋齿。睡觉前1小时内不吃零食。

对指南主要使用者的建议

本指南旨在促进①学龄儿童,②学龄儿童的家长及其他监护人,③教育、卫生部门管理人员,④营养、食品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⑤学校老师、食堂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⑥食品生产企业紧密合作,营造良好食物环境,引导学龄儿童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

知晓并践行《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合理选择零食、食用节制。

学龄儿童的家长及其他监护人

正确认识零食的作用,督促学龄儿童吃好三餐,吃少量零食。

了解食物的营养特点,帮助和引导孩子从不同食物中选择适量健康零食。

零食与正餐的时间间隔以1.5~2小时为宜,每天食用零食次数不超过3次。

不将零食作为鼓励或奖励的手段。

教育、卫生部门管理人员

掌握并组织宣传《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

将零食指南纳入小学的健康教育计划。

营养、食品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宣传《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

指导学龄儿童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

及时修订和完善食品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促进食品符合营养学要求。

学校老师、食堂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掌握和宣传《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

与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龄儿童形成良好的零食习惯。

由专人负责零食指南宣教,合理选择和科学指导学生课间零食。

对校内及校园周边食品店进行监督和管理,促使经营销售健康的零食。

提供安全、方便、易得的饮用水。

建议配备营养师管理学校的配餐和零食。

开发和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减少产品中盐、添加糖和脂肪的含量。

营养标签在包装正面,醒目易读。

编辑部花姐前两天跟家里老人发生了点争执,事情不大,其实就是“给娃补钙应该吃什么”:

因为娃身高比同龄人矮点,当妈的当奶奶的都有点着急。

花姐天天叮嘱儿子喝牛奶、多吃蔬菜、多晒太阳;

老人却说缺钙的娃骨头软,应该缺啥补啥,骨头汤必须多喝。春天都快过去了,孩子个子没见长,小肚子却肉眼可见的圆了!

后来妈妈群里聊了才发现,因为两代人观念不一样,这类分歧几乎家家都有过。

最好选复合配方的钙片,即除了钙还添加其他有效成分,比如 VD,VD 能够帮助钙吸收哦。

孩子年龄不同,钙需求量不一样,适合的剂型也不一样。

2 岁以下的宝宝,咀嚼能力发展还不完善,最好选择可以挤破的胶囊状或者液体的补钙产品。大孩子则更适合咀嚼片、软糖形式的钙剂。

孩子入口的东西,安全很重要。市面上有的钙片为了增强口感,会添加人工色素、香精、甜味剂、防腐剂等,妈妈们买之前配料表一定要看仔细。

选靠谱专业的知名大品牌,术业有专攻、产品质量优秀才能获得长足口碑。

在不影响营养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口味好、孩子爱吃的补钙产品。毕竟任何东西,孩子愿意吃到肚子里,才算管用。

最近有位家长来问丁妈:

我家孩子不爱吃水果蔬菜,可以用果蔬干代替吗?香香脆脆的,他很爱吃。

其实,它不算是真正的「果蔬干」,应该是经过低温油炸的「蔬果脆片」,当零食尝尝鲜就好,不建议给孩子吃太多。

不过,可能丁妈这么一说,各位爸妈更迷惑了,水果干、蜜饯、水果脆片……这些有什么区别?如果孩子不愿意吃水果蔬菜,吃哪种更好呢?

今天丁妈就请范老师来给大家说说这些真假「水果干」们。

水果干:浓缩了水果的营养

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干大枣、葡萄干、桂圆干、柿饼、橘饼、杏干、无花果、苹果干。

水果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水果经过干燥制成的。这个「干燥」可以是晒干、风干,可以是红外、微波烤干,也可以是真空冷冻干燥。

干燥过程中,水果中的糖、蛋白质、脂肪、多种矿物质,膳食纤维和一些抗氧化成分、维生素都会被浓缩。只有维生素 C、B1 这样比较娇气的营养素会减少。

而且,整个过程不加糖、不加盐、不加油,也没有任何香精、色素、防腐剂的参与,可以说是天然食品。

水果干保留了大部分营养,携带方便,长时间也不会坏,在适量吃的前提下,是孩子的好零食。

不过,水果干虽好,但毕竟 70% 左右都是糖,热量可不低。如果不想孩子长胖,就不要吃太多,零食嘛,就是偶尔吃一下的那种。

水果干还有一个贴心的功能:如果孩子爱吃甜食,妈妈可以试着用水果干来替代白糖。孩子吃得顺口又健康,一举两得。

丁妈这里推荐几种做法

自制酸奶的时候不加糖,换加葡萄干;

吃八宝粥不加糖,配点葡萄干;

做点心时不加糖,直接加点红枣肉等。

以上水果干都可以任意换成孩子喜欢的品种。

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脆片:香脆枣、香蕉片、综合果蔬干。

水果脆片,或叫香脆水果,它们大多由真空油炸制成,颜色好看,口感迷人。

没有油,就没有了香脆的口感。有了油,就是高脂肪和高能量,不再属于可以放心多吃的食物。

举个例子,水果干的脂肪含量通常只有 1% 左右,但水果脆片可高达 10%~20%。

不过,和普通的油炸食品相比,水果脆片的安全性比较令人放心。

看到这里,各位爸妈是不是对如何区别水果脆片和水果干还有困惑?

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口感。

水果脆片口感香「脆」,不粘牙;水果干没那么香「脆」,稍微有点粘牙感,容易吸潮。

水果脆片是油炸的,配料中有「植物油」字样,而水果干没有。

蜜饯: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我们常见的猕猴桃干、小番茄干、桃脯、杏脯、苹果脯、糖渍山楂、蜜枣等等,严格来说都算是蜜饯,而不是水果干。

如果它们直接做成水果干,是没有那么甜的。

蜜饯在制作中不仅会对水果进行干燥处理,还会加糖,甚至盐、油、甜味剂和调味品等。

以果脯为例,它是水果经过切分、热烫和糖煮工艺生产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损失了水果本身的营养,而且还加入了大量的糖、油、盐。

当然了,丁妈也不是说蜜饯产品一无是处。

话梅、山楂、橘皮之类做成的蜜饯酸甜可口,风味浓郁,对于偶尔任性不想吃饭的孩子来说,吃一点儿说不定就有食欲了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道孩子爱吃的下饭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