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线电和电磁波是光,那么为什么墙壁遮住了光还能传导信息?

引:五一黄金周旅行回来,几位老师和Tom Xu同学都忙着交流自己的作品。旅行目的地最让人羡慕的丁老师虽然展示了一大堆精彩的贵州民俗照片,却一直抱怨此行的光线不理想,难以拍出完美的风光照片。对于Tom同学,用光可是个有些提高级的课题了,让我们从头谈起。

  从摄影术诞生之日起,就被人们称为是“用光作画”。光线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拍摄效果——您拍出的是一幅留念照片还是一幅精彩作品往往就此确定。

  对于光线应用而言,我们首先介绍光线的角度,也就是光从哪个方向照射到被摄体身上。

  如果大部分光线都从正面照亮被摄体,我们称之为顺光。想想我们拍证件照时面前左右两个大灯,那就是典型的顺光。可能您也猜出来了,用数码相机上的闪光灯进行拍摄,基本也是顺光。

  很多人在拍摄照片时都喜欢把主体放在顺光的照明下,因为这时候拍摄人物、景物都没有什么阴影,亮度也最高。顺光的特性在于可以均匀地照亮被摄体,与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景物特色一样。这种光线不擅长突出被摄体的质感和轮廓,例如,我们用顺光拍摄浮雕或是粗糙的岩壁,只能得到平淡的影像。

  我们可以利用顺光的这个特性来掩盖人物脸部的瑕疵,在顺光下,如果稍加化妆,满脸的痘痘也不会那么刺眼。您可以用这个方式来讨好MM(但要注意,顺光会让脸盘的轮廓变大,所以最好对小脸MM使用顺光拍摄),但在大部分摄影创作中,顺光则不太受欢迎,因为它的表现力太一般了。

  如果光线从被摄体的侧面照射过来,就被称为侧光。与顺光的特性基本相反,侧光非常强调被摄体的轮廓和表面质感,因为它会在凹凸处留下浓重的阴影。

  如果你在侧光环境下拍摄一位脸上很有沧桑感的老人,会获得非常鲜明的效果,脸上的皱纹被刻画得沟壑纵横。因此,如果拍摄MM,你就要三思而后行了,除非她有着非常立体的轮廓和光洁的皮肤,否则就要遭遇白眼了。

  对于风光摄影,侧光环境是个宝,例如我们要拍摄长城,夕阳温暖的侧光可以把垛口的轮廓、城砖的表面都刻画出来,显示出沉重的历史感。

  如果光线从被摄体的后面照射过来,就是逆光。通常,逆光在拍摄中都是被尽量避免的,因为逆光会让背景相当明亮,但主体一片漆黑,只有轮廓,没有层次。我们经常在摄影中听到 “逆光补偿”的说法,就是要使用人工补光(闪光灯或是反光板)来照亮逆光的被摄体,避免拍摄到全无细节的面部。

  这样看来,逆光仿佛很可怕。但它的特色也非常明显:逆光可以鲜明地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例如拍摄人物时,头发和脸庞会被“镶上一层金边”;同时,逆光能有效地表现空气的透视感,例如早晨的雾气、小村庄的炊烟,都能在逆光下表现得更加优美。

  因此,对于摄影创作,逆光是有力的武器,它往往可以渲染出我们平时无法看到的效果。利用逆光时则要相当谨慎,首先,要精确侧光,以使用富士S9500数码相机为例,我们最好选择点侧光模式,针对被摄体进行侧光,以防止主体曝光不足;其次要酌情进行补光,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把S9500的闪光灯设置到强制闪光的模式,并尽量拉近与主体的距离,让闪光有效地照亮主体;第三是要控制镜头眩光,如果太阳等光源直接照射镜头,各组透镜表面的反射就会出现在照片中,形成光斑,控制得当的光斑很有“镜头感”,但过多的光线进入镜头,会降低成像的反差和素质,控制眩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遮光罩,如果遮光罩也不足以遮挡射入镜头的光线,您可以把手伸到遮光罩前,在液晶屏上一边观察一边调整位置。

 逆光下晾晒的衣服轮廓鲜明,给大都市添上了一个有趣的注脚

  除了光线照射的水平角度,相对被摄体垂直方向的角度变化也会明显影响成像效果。其中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顶光,即光线从被摄体的头顶上照射下来,这常常发生在正午的阳光下。顶光对于人像摄影几乎是毁灭性的,因为这种光线会在人物脸部的两个眼睛、鼻子下面和颧骨下面投下浓重的阴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骷髅光”。在这种光线下拍摄人物是个恶作剧的好主意,如果想避免被追杀,最好像处理逆光一样进行补光。

  如果光线从脚下照过来,则称为脚光,在经典电影里一直被用于刻画反面人物。在实际拍摄中遇到这种光线的机会很少,最好避免使用。

  实际上,还是光线与被摄体平行或略高位置照射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我们平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光线的水平角度。

  在日常拍摄中,我们遇到的往往不是单纯某一个方向的光线,而是各个角度的混合光源,这时,我们应该考虑最强光源的方向。

  如果是阴天或是晴天的阴影中,照射到被摄体身上的光线就没有什么方向,我们称之为散射光。与直射光比,散射光非常柔和,没有阴影,可以呈现被摄体丰富的细节,但在轮廓、线条的描写方面比较平淡,而且通常令画面反差比较低。在薄云遮日的天气拍摄人像,就是利用略有方向感的散射光,这时,照明均匀而有可以表现恰当的轮廓,人物也可以睁开眼睛,不受日晒之苦,被认为是最适合拍摄人像的自然光线。

 阴影中的散射光让这位维族少年的面庞更具层次

  光线除了有照射角度的变化,本身的色彩也不同。以阳光为例,清晨的阳光柔和而温暖,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线越来越“白”,越来越强,变成刺眼的光芒;到了黄昏,阳光又恢复到温暖的状态。利用光线的不同色彩,我们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创作。

  清晨和黄昏太阳角度比较低的时候,光线色彩会明显偏暖,或是说色温低。这种光线可以描绘出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世界,给轮廓鲜明的物体加上金边,让人物的脸色更加健康。再加上早晚光照角度低,很容易形成侧光和逆光的照明环境,这种光线最受摄影师的青睐。

  对于风光摄影而言,很多摄影者都是事先判断出日出的角度,天不亮就等候在踩好的点附件,调整好器材,就等待第一缕太阳的光芒照亮被摄体。那种画面效果是我们在阳光普照时完全感受不到的。

  这时,我们要注意设置相机的侧光和白平衡。还是以富士S9500为例,为了突出阳光勾勒的轮廓,通常需要减少一些曝光量,我们可以按下info按钮,在液晶屏上打开亮度直方图调整曝光补偿,让暗部信息占据大部分空间。在白平衡方面,为了突出温暖的阳光,最好手动设置到日光白平衡模式,否则相机可能会自动识别出目前色温较低,把暖调子的画面转换为正常色彩,我们就白早起了。

清晨的第一缕光线给冰冷的雪山增加了一丝暖意

  太阳升高后,就会发出我们熟悉的白光。在这种光线下,所有的物体都会呈现出自己应有的色彩,是表现色彩最为准确的光线环境。

  在正常阳光下拍摄的照片符合我们通常的观察效果,例如为了表现故宫的红墙碧瓦,就可以选择太阳升起之后,宫殿被充分照亮,色彩准确而饱和。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午前后、阴天以及阳光的阴影中,色温会更高,可能导致拍摄的图片偏蓝。这时,可以使用手动白平衡功能选择阴天模式,或是进行自定义白平衡。

 正常色温的日光可以带来纯正的色彩还原

  了解了光线的角度和色温,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好的时机、更好的角度,拍摄出有创造性的照片,或是最大程度地突出被摄体的优点并掩盖其缺点。无论您想专攻肖像还是风光,用光都是必修课。我们建议您在拍摄时,不妨围着被摄体转转,或是让被摄体转转,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多拍几张,渐渐地,您就会找到自己喜欢的光线了。

引:Tom Xu经过5课的学习,现在经常跃跃欲试地要交作业,这不,趁着天气好,前几天他就把几张照片“妹儿”给三位老师,这几张照片很清晰,对焦挺准,曝光也正确,构图和用光也没啥大毛病,Tom Xu沾沾自喜地说:“这几张作业还不错吧?”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地:这几张照片看起来有些乏味,不知道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准确地说,应该叫主题不突出,这也是新手最难逾越的一道障碍。突出主题是一门综合课程,它需要你熟练地应用过去5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且有机地将它们集合起来。每一种拍摄题材、每一个拍摄场景,都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手段来突出主题,没有一个统一万能的办法。下面我们大致介绍几种手段:

  通过镜头焦距来突出主题

  大家都知道,数码相机的镜头大都是可以变焦的,你可以站在原地不动就把远处的景物在取景器内推远拉近。接下来,我们必须了解有关焦距的一些更深入的东西:

  我们经常看到数码相机标出的焦距范围,例如35mm~105mm、38~380mm等等,这些数值都是换算到135相机后的等效焦距,能够让你判断出某一焦距的拍摄视角。在135相机上,标准镜头的焦距50mm(俗称标头),这一焦距的镜头视角与人的眼睛相似,拍摄出的照片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也与人眼类似。焦距明显小于50mm的镜头,其视角就要宽阔的多,我们称之为广角镜头,通常我们把28mm及以下的镜头称作广角镜头,20mm甚至更广的称为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不仅视角宽阔,而且其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也要比肉眼要夸张得多,近处的景物会远远大于远处的,如果你向前伸出手掌让别人用广角镜头凑近你的手掌为你拍照,在出来的照片上你会发现你的手比你的脑袋都要大许多。

在超广角镜头的视角下,近处的物体被严重夸大,于是出现了一片树叶遮住半边天的效果。

  焦距超过50mm的镜头我们称为中焦镜头,更长焦距的镜头(比如200mm甚至更长),我们称之为长焦镜头(或者望远镜头)。此类镜头视角狭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压缩空间,使得中、远距离的景物看起来差不多的大小。此外,长焦距镜头还能够显著地虚化背景。

  运用镜头来突出主题,最常见的手法有两个:使用广角镜头非常贴近被摄物体进行拍摄,从而将物体的大小严重夸大,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使用长焦距镜头,压缩背景,将画面紧缩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除了要表现的物体外,其他的一律被排斥在画面之外,而且背景也因虚化而被淡化,从而将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来。

长焦镜头是拍摄人像的利器,如果你想讨好MM,不妨多用此招。

  富士的FinePix S9500Z具备超大范围的变焦能力,焦段覆盖了28mm的广角到300mm的长焦,无论你想表现什么样的主题,都能够让你轻松自如。

  通过构图来突出主题

  在选定拍摄所用的镜头焦距之后,你还要多动脑筋,使你要表现的主题更为突出,避免不应该出现的物体进入画面来干扰主题。不过,这只是构图的最基本的技巧。独具匠心的构图,还能够让原本没有联系的物体串联在一起,原本不存在或者不易被发现的线条出现在画面上。

  下面这张照片就更是通过构图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我们经常走过的旋转楼梯从这个角度看起来非常与众不同,线条优美,并且顶端的天窗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蓝天与地面,这是最普通不过的题材,在超广角镜头下,从画面下方1/3处到顶部将全部被蓝天占据。而巧妙地利用建筑物的遮挡,形成了类似宽荧幕电影的效果,画面就活泼多了。

  通过光线运用来突出主题

  上一堂课我们讲过,光线的运用和曝光的控制完全是两码事。许多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在拍摄一些依靠自然光线的题材时(例如风光),通常会在一个早已选取好的位置一呆就是数小时甚至数天,对焦、曝光甚至构图对他们来说都是胸有成竹的东西,他们等待的就是光线,千变万化的光线。

来自《色影无忌》网友fslyd的杰作,光线的运用和独特的构图创造出了美景。

  晴朗、万里无云、阳光明媚,这对于非摄影爱好者来说是绝对的好天气。但是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样的天气难出好片子。而突如其来的对流雨前后、日出前后、天空云量很大的时候,却都是摄影爱好者最喜爱的。究其原因,就是此类天气和时机下光线极富变化,并且呈现出不均匀的特性,一部分地方会被阳光照到,另一部分则不会,于是利用光线来表现主题就成为了可能。耐心的等待,当你要表现的内容出现在阳光下,而其他地方变得黑暗时,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差对比来突出主题

  这也是摄影师最常使用的一个招数,通过明暗对比、色彩冷暖对比甚至不同特征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将你要表达的意思清晰地展现出来。

  有时候,你甚至无需去追求曝光、构图和光线的运用,色彩明暗都无关紧要,只要你能够让该出现的东西出现在画面中。例如下面这张反差对比强烈的照片,在杂乱的场景中,你或许要定定神才能看清楚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但是一旦你看懂了,你就会永远记住它。

《色影无忌》资深网友老点的作品,光线的角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元阳梯田的壮丽。

  用不用一样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如果你的观察力与绝大多数人一样,只能够看到一些平淡无奇、毫无新意的场景,那么你无论怎样努力地去研究曝光、构图规则、光线运用技巧,都无法拍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

  从现在起,不论你是否带着相机,你都可以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身边平凡熟悉的东西,用心去观察,好的照片,其实就在你的心中。

这张照片曾经被称作2003年网上论坛流传最广、最具争议的,它反映了在下一代人身上巨大的贫富差异,令人揪心难忘。

引:不知不觉,半年多过去了。今天我们要上的这一课,是数码摄影学堂基础篇的最后一课,这一课的内容,还是与光线有关。

  不知不觉,半年多过去了。今天我们要上的这一课,是数码摄影学堂基础篇的最后一课,这一课的内容,还是与光线有关。Tom Xu疑惑地问:“我们不是学过曝光,也讲过如何运用光线了么?怎么这一次还是老生常谈!”没办法,谁让摄影是门光线的艺术呢?有好光线要拍,没有好光线创造光线也要拍!这就是闪光灯的用途,别把这三个字看轻了,想要研究清楚,玩得转,学问大得很呢!

  闪光灯分为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相机上面自带的小型闪光灯,支在相机脑袋瓜子上外置闪光灯(新闻记者必备),用于影棚影楼、需要外接电源并支在专用架子上的大型外置闪光灯等等。

  即便是一个卡片式的小数码相机,也都具备内置的小型闪光灯,如图1,而专业一些的高端数码相机的内置闪光灯是弹出式的,平时蛰伏在机身顶部,关键时刻按下按钮就会弹起,闪得你眼冒金星(如图2)。

  安装在相机顶部的外置闪光灯,是通过一个卡槽连接在相机上的,这个连接的卡槽,叫做热靴(如图3),没啥典故,英文Hot Shoe的直译而已。

  通过这个热靴,你可以安装上相应规格的外置闪光灯,如图4。

  许多人可能会纳闷了,既然相机上已经带内置的闪光灯,还要外置的干什么?功率更大、控制更灵活是主要的两大原因: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普及以下有关光的物理知识:光(电磁波的一种)的照射(辐射)强度和到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同样强度的光源,照射到2m外的强度是1m外的1/4。相机闪光灯使用一个叫做闪光指数(GN值)的参数来描述闪光灯的最大功率,这个指数除以光圈值,所得出的结果就是该闪光灯所能够覆盖的最大范围。以上的描述有一个前提,就是相机的感光度为ISO 100。

  普通的数码相机内置闪光灯指数通常只有10到12,就算是在F2.8的较大光圈下,也只能照亮约4m远的物体。

  能否理解闪光灯的工作距离(最大照射距离)是普通人和摄影爱好者的最根本分别。大家应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在大型体育盛会的开幕式上,场地看台上不时有闪光灯一片狂闪,其实这些闪光灯对于数十甚至数百米外物体的照明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外置闪光灯的闪光指数通常达到了30至50,甚至还有更高的,这意味着配合F2.8左右的光圈,可以照射到接近20m的范围,一般的会议、小型演出、新闻发布等环境下,外置闪光灯的工作距离都足够。指数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外置闪光灯所在的位置比镜头高出不少,与成像的光路形成了一定的夹角,这样能够减少眼镜、玻璃、漆面等反光、减轻被拍人的红眼现象。你还可以个把闪光灯的灯头角度任意调节,让它朝向天花板或者墙壁反射,取得更好的闪光效果(后文详述)。

  至于影棚、影楼的大型外置闪光灯,对于初学者来说暂时很少接触,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在将来的课程中介绍。

  如何让闪光效果更出色?

  了解了有关闪光灯的基本知识后,相信对于一些实用技巧就会更容理解。我们下面来教你一些小贴士:

  何时需要使用闪光灯?

  虽然本课的主题是闪光灯的使用,但有一个建议还是不得不说:只要光线允许,还是尽量利用自然光、环境光线进行拍摄,这样能够更好地还原现场的气氛,而无论你如何想方设法去控制闪光灯,总会对现场气氛和光线造成影响。对于静止的物体,加上三角架在弱光下拍摄得到效果不会让你失望;如果光线弱并且被摄物体是移动的(或者不稳定的),你就需要使用闪光灯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没有光纤创造光线也要拍。此外,当你逆光拍摄人像时,由于背景太亮,拍出来的照片人脸发黑,这时候也需要开闪光灯。

  统一场合下闪光与不闪光的气氛对比

  如何避免被摄人出现红眼?

  用闪光灯拍人物是我们最常遇到的情况,比如出去游玩,到了灯火通明繁华热闹的地方,你想来一张到此一游,又或者是你要拍摄站在昏暗主讲台上的演讲者,就需要用灯去“晃他”。

  然而在昏暗的场景下,人的瞳孔(即眼球的光圈)会放大,眼底的血管会被闪光照亮而发红,这就是常说的红眼现象。使用闪光灯的防红眼功能有一定作用,它可以先预闪一下刺激被摄者的眼睛收缩瞳孔,这让眼底的血管就不那么明显了。使用外置闪光灯也有一定作用,因为闪光方向与成像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反射主轴是偏离成像方向的,红眼现象会有所减弱。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把闪光灯脱离机身,使用热靴延长线,将闪光灯用手举高或者举偏,这样能够更好地消除红眼现象。

  如何平衡闪光与环境光的平衡?

  在夜间拍摄人像的时候,你经常会苦恼:不开闪光灯一切都是虚的,开了闪灯则之后人是亮的,背景一团漆黑,根本看不出来是在哪拍的。这个时候,你需要使用慢速快门,或者提高感光度并对背景测光来确定拍摄时的快门和光圈。

  慢速快门比较容易理解,在闪光的一瞬间,主体人物被照亮并凝固,剩下的时间较慢的快门速度会让背景环境充分曝光。但大多数时候,没有带三脚架的你无法保证这样慢速快门的稳定性,这时候就需要提升感光度来加快快门速度,按照拍风景的办法先保证背景能够正确曝光,然后在手动曝光控制下打开闪光灯,从而使主体和背景都曝光正确。这一点对于逆光拍摄人像也是适用的。

  如何使闪光效果更柔和、更均匀?

  在拍摄人物时,就算你使用了外置闪光灯,所获得的照片也经常会显得太生硬,人物脸上一片惨白,没有任何层次和色调,并且可能还会把细微的出汗拍成油光满面的效果。在这个时候,你需要尝试使用闪光反光板或者闪光柔光罩,使闪光变得均匀柔和,另外一个办法是充分利用天花板。如果天花板高度不是很高(5m之内),如果天花板不是镜子,如果天花板不是深色(好像大多数房间的天花板都是浅色甚至白色),那么你就可以让外置闪光灯的灯头朝向斜上方,利用天花板反射的光线来照亮人物,只要你使用得当,效果会远远胜过直接闪光。

  题外话:使用闪光的礼节

  请记住: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使用闪光灯,一些场合下使用闪灯是很不礼貌的,甚至是很不应该的:

  音乐会、舞台表演等最好不用闪光灯,一方面是闪光灯会对表演者造成干扰,另一方面舞台的灯光设计都是很完善的,并且灯光亮度非常高,不用闪光灯也能获得足够的快门速度,并且更有利于气氛还原;

  体育比赛请勿使用闪光灯,例如台球、射击、跳水、棋牌类、保龄球等等,你的闪光灯会严重影响选手的视线和思维;

  对于婴儿不要使用闪光灯,因为婴儿的眼睛发育还很不完善,不具备对强光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闪光灯会损伤婴儿的眼睛;

  博物馆、文物展请勿使用闪光灯,因为闪光可能会对古老的文物造成损害,加速老化。   

  下期预告:富士数码摄影学堂的基础篇已经结束了。从下期起,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提高篇——风光摄影,届时将由水平更高、精通风光摄影的丁老师为大家主讲,敬请期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为什么是电磁波的一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