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灵岩寺供奉牌位多少钱

天数:5 天 时间:12 月 人均:4000 元 和谁:夫妻
玩法:摄影,人文,自由行

因为气候湿热,即使冬季也绝不冻手冻脚,种花花自发,插柳柳成荫,因此自诩为花城。广州也叫羊城,可能也是因为气候的原因,羊不吃草即肥?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北方冬天寒冷,因此可以去广州避寒,也叫烤火。我也就跟着他们冬至时去花城看看那无冬风景。

虽然过去常去广州公干,却很少看风景,那是因为既然是公干当然要大公无私。这次是专为私自看景而来,所以可以住下来慢慢地看。在一家侧门口就是地铁站的酒店住下,进门就看见大堂里的炫目顶光。

酒店的前台服务员告诉我们说本酒店的早餐一直开到上午十点半,可以晚点起床去吃,实现晚起多吃的小目标。第二天一早,遵嘱吃了一个慢式早餐。其实,人家当地人吃早茶是要一直吃到和午饭相连的,我们没有那么深的早茶功夫,吃饱了就出侧门下了地铁。广州的地铁现在很发达,买一张票可以坐好远。我们一直往远处坐,一直坐到,然后就到了目的地。

番禺的历史很古老的,最早的城建应该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在番禺设置南海郡,那是公元前230年。沙湾这个镇子据他们自己说是建于南宋,距今有八百年,现在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应该是明末清初的。不管怎么样,沙湾既然还有古建,那肯定是可以看到岭南传统建筑的。到了沙湾古镇,首先是要穿过外围的防御体系。过去的防御主要靠军事力量,现在的防御主要是靠商业力量。进入古镇的每条道路都有各种商铺把守两边,销售各种当地特产。

风味小吃门口人潮汹涌。

这个叫“鱼饼”,看上去很像西北的柿饼,我估计味道肯定不一样。

这里有一位妈妈背着孩子在买鸡,预备着中午给孩子和孩子他爸吃。你别看店家那牌子上写了好几种口味的鸡,其实就是一只白切鸡撒上不同的佐料,倒是不贵,应该也好吃。

最馋人的是下面这个,可是我现在肚里没空,否则贵贱要买一块尝尝。

过去的村子都要在村口有一块空地,空地上一定要有一棵大树,树上肯定挂着一口洪钟。有事的时候,村长就会拉扯钟锤上的绳子让钟响起来,村里各家管事的就会走到树下听村长讲话。沙湾古镇也是这样,村口空地上的大树还在,树上的洪钟没有了。村长现在有事不用召集村民来树下听讲了,可以直接在本村微信群里发消息。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有调皮捣蛋的人顶嘴;谁要是在群里顶嘴,村长就可以把他拉黑。

但是村民们还是习惯去村口大树下活动,你看这里是两位老伙计在大树旁边台阶上做游戏。

内人们则是带着孩子去村口影壁下玩耍。你看这面山形影壁,是岭南风格,上面的正脊有砖雕图案。四角的戗脊那不叫翘脊,而是卷杀。“杀”就是越来越细,收束的形状。秦汉建筑的屋顶戗脊就有这样上卷的杀形端头,叫做卷杀,很古老的建筑元素。

岭南建筑有一个类似于徽派建筑风火墙的东东,叫做“”。沙湾古镇旅游当局为了演示岭南文化,在村口建了一座镬耳墙样板。

和徽式风火墙一样,这个镬耳墙就是硬山顶房屋的侧山墙,不过它的防火功能肯定十分有限,因为它的面积比风火墙小了很多。这个镬耳墙的主要功用其实还是装饰,所以那上面做得花里胡哨,又是砖雕又是彩绘。

看看村口沙湾广东音乐馆,二层楼房,镬耳墙,硬山顶。

正脊上还有砖雕和灰雕,是近年作品,很新。

看看广东音乐馆内部天井二层,吉祥图案灰雕。岭南建筑的栏杆有很多是用这样藏蓝色琉璃花瓶形状的栏杆柱。

沙湾是广东音乐最重要的发源地,第一代广东音乐高手何柳堂就是沙湾人氏,琵琶演奏家,《雨打芭蕉》的作者。广东音乐最早是从粤剧的伴奏演变而来,把粤剧的间奏、过场等等抽出来成独立的曲子。后来逐步发展成一个音乐风格。像京剧伴奏三大件一样,广东音乐也有三件头:高胡、扬琴和有点像阮的秦琴。高胡在广东音乐里的地位和京胡在京剧里一样,也是主奏的乐器,是乐队的核心。沙湾民间的广东音乐社现在每天聚集在这座广东音乐馆里,演出、交流,这是广东目前还存在的很少民间音乐组织。我们坐在里面欣赏了几段他们的表演,都是粤剧折子戏,戏词一句也听不懂,和听意大利歌剧一样。但是他们唱得真是非常好,不亚于专业粤剧团体,比北京公园里的京戏票友强多了。这粤剧像京戏的生旦净末丑一样,也有不同角色,叫做十大行当。我们听的两段是有生末旦的,好像是故事。虽然是沙湾民间爱好者清唱,但是那行腔、吐字,还有乐队,都是一板一眼,非常专业,好听极了。

沙湾还有一位广东音乐大师叫何少霞,是何柳堂的堂侄,镇上还保留了他的故居。当年何柳堂、何少霞和何与年三位沙湾琵琶大师共称何氏三杰,是广东音乐典雅派创始人。注意看它门楼檐下的砖雕叠涩,很玲珑。

广东人很尊敬土地神,一般都是在一进门的地方设神龛祭土地神,何少霞家也是这样。

何氏三杰创立广东音乐一派的时候可没有村口的那座广东音乐馆,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沙湾民间音乐社,当时活动的场所是一座大宅,叫做“”,那个“稔”念作忍。

这座大宅建于清代嘉靖年间,大概算是镇上很老的房子了,上面有最老的镬耳墙。穿斗式构架屋顶,正立面檐下有花叶砖雕装饰,很完整,可能是近年重修的。灰雕梅花也很新。

三稔厅的名字来源于天井里种的一棵三稔树,很有年头,明末清初的树。三稔是什么?看上去和洋桃一样,但是味道极酸,比柠檬还厉害。一般没人吃那三稔果,别看树上的酸果子了,可以看看那个砖雕树坑,很好看。

何氏三杰过去就在这座厅里排练、演出广东音乐,他们的传人也在这里演老调谱新曲。现在的沙湾音乐人都去了那座广东音乐馆里活动,可是他们只会努力继承前辈的唱念坐打,再难以有所创新了。不仅是广东音乐和粤剧,中国所有的戏曲都是这样,即使是京剧这样的国粹,也很少有新剧了,只闻旧人哭,不见新人笑。传统文化如果只沉湎于怀旧而缺乏创新,那肯定要逐渐走入只能依靠考古才能见天日的境地了。

作为广东音乐的发源地,这里也是一座纪念馆,有专业的讲解员给我们数家珍。

岭南建筑的硬山顶房屋除了镬耳墙,还有更常见的是“人字墙”。北方硬山顶的侧山墙是从屋顶一直落地,而岭南的镬耳墙和人字墙都要高于屋顶,看看这座人字墙。

戗脊上居然还有狮子装饰!下面这个还是彩色狮子。

顺着小街往古镇里面走。突然发现旁边的墙上麻麻拉拉布满了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好像是贝壳之类的东西。原来这是传说中的“蚝壳墙”。广东的蚝就是大连人说的海蛎子、北京人说的牡蛎,有这么多蚝壳用来筑墙,肯定是这家人吃掉了不少生蚝吧?我估计是买来的蚝壳专门筑墙的,他们说这样的房子里面冬暖夏凉,就像蚝住在里面一样。

砌墙的除了蚝壳还有一种特殊的砖,叫做“水磨青砖”,下面图片中牌子右手的深色墙面就是水磨青砖墙。说砌这种墙的时候先要把青砖磨成一样大小,砌砖的砂浆是磨碎的蚬壳、糯米粉和冰糖酿制而成,硬化后非常致密坚硬。然后把墙外面磨平,还要打蜡。这样的墙盖成的房子可以住上千年都不塌,当然,屋顶塌了不算。

顺着小路走到头是一家茶馆,对面的墙上画着一个小男孩跳脚去爬人家的窗户,这是现代村民的游艺活动。

过去的村民现在都岁数大了,只能坐在窗下给路人说前程。

小路走到头,那家茶馆旁边又是一棵大树和一片空地,周围都是老屋。这里可能是过去村里的小会议室。

看下面这屋顶,这应该是一座老屋。

这肯定是大户人家的宅子,除了二层楼房子高大、有镬耳墙以外,门口还有一对灯笼。岭南的灯笼和北方的灯笼造型完全不一样,而且上面是带有吉祥绘画的,还应该有本宅的名号才对。这对灯笼上的“沙湾鱼灯”不是灯笼的名字,而是厅堂里面的鱼灯展示,沙湾每年有鱼形灯笼制作比赛。

刚才看到的人字墙大宅是一座纪念馆,中国高分子化学家何炳林的出生地。何炳林先生是南开教授,中科院士,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创始人,两弹一星功臣之一,实现用离子交换树脂从铀矿石提取铀材料。

这个是一座祠堂,属于小祠堂,叫做一厅一井二廊,就是一座三开间正厅,两边有廊,中间一座天井。站在天井里看正厅。

正厅前面有檐廊,岭南多用黑漆木柱和隔扇门,给人肃穆威严的感觉。

古镇里都是小窄道,像这样的,只能过去一个人。我就奇了怪了,他家的电冰箱是怎么搬进去的?但是小窄道里有老房子。

这条小窄道里也有老房子。

古镇的古街道,老房里的新人家都开店。

古巷。你看那黝黑油黑的墙根儿,肯定是沙湾阿贵常坐在那里靠着墙根儿抓虱子。

古街上开新店,虽然叫做高老庄,可是我认为它和猪八戒没有真关系,是卖糖水的,糖水里面除了糖和水还掺了其它杂质。后面那面“麺”旗下面卖的是竹升面,竹升面其实就是用竹竿代替木头擀面杖做出来的面条,这是广东人的擀面方法。现在广州市区里的面都是机器轧的切面了,哪里还有手擀面?面本身不是关键,关键是面汤里有什么,对不对?我曾经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是1970年代在长沙吃的面,肉丝面、猪肝面、鳝鱼面等等,那个面条非常特殊,现在没有了,我去长沙也吃不到了。

看看这条小黑道上的沙湾味道,叫做“姜埋奶”。我上前打听“姜奶奶做的是什么菜”,人家说姜奶奶做的是一种营养饮品。把姜在捣蒜的罐子里捣成末,然后蒯一勺带姜汁的姜末放在碗里,再兑入热牛奶把它埋上,放一会就可以喝。可以加糖,也可以加盐,由着客人的性子来。据说冬天喝不伤胃,夏天喝不伤肝,要是不喝就会伤心。

镇上就只有一座大饭馆,你看这个窗户,感觉里面端出来的菜差不了。

这些店以卖吃喝的居多,但偶然也能看到下面这样很有情调的小店。粤港澳一带女子穿的旗袍就是这样的,甭管姿色当不当季,穿上这样旗袍的女子走在马路上都是风情万种。

你别看这么有情调的小店挺好,其实他隔壁是一座很没情调的观音庙,里面没多少香火,门外却还有村民摆下了观音像和香炉。香炉里有香没火,酒盅里空空荡荡,看来村里大家过得都挺好,没什么事求菩萨。

观音庙香火不旺,可是那边有一座很象样。

看了一下门里的牌子,这里供奉的是玄天上帝。玄天上帝的全称是北极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就是北方之神。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真武庙,里面供的就是这位北方之神,他的仙山是武当山。

玉虚宫门前是很大的一个广场叫天街,青石板铺地。广场上立着两撮夹柱石,这里可能是一座丢失的牌楼?上前一看,上面还有字呐,原来这是当年沙湾科举考试成绩册。谁要是中了个什么名头,就可以在这里立一根柱子做一下自我表扬。看了一下,前面这两个是乡试中举和赴京国子监念书的贡生,就是会试中了副傍。这个柱子上挂的是幡还是旗?没见实物。

这些作为取功名喜帖子的旗杆立在这里,是因为它们的前面、玉虚宫边上就是本镇最大的祭祀场所,就是何氏大宗祠,学名叫做“”。村里另外还有很多何氏祠堂,这座是最大的。

五间一启的王府大门,单檐歇山顶。九条屋脊上都有砖雕和彩绘,没有脊吻,脊端上卷防止脊瓦下滑。前排是一排花岗岩檐柱,檐柱上的柱顶梁看上去可不壮硕,这样的柱顶梁框架也只能支撑上面的单檐歇山顶,重檐的恐怕架不住。看那柱顶梁架上的斗拱和北方的斗拱可是完全不一样,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如意斗拱”,有三层,带基座。这种如意斗拱也叫“驼峰”,它不是很大,所以除了柱头上的以外,柱子之间还有五、七座铺间斗拱。每座斗拱都有一个方形基座,上面刻满了各种吉祥图案。柱顶梁下面、檐柱之间都有横枋和雀替,是岭南风格的,上面不是苏式彩绘,而是木刻吉祥图案和人物故事。这些如意斗拱、横枋和雀替上都刷了漆,不是绿漆,而是黑漆。门殿的中柱倒是木头的,也刷了黑漆。整座大门下面的月台不是贯通的,中间的那一启大门通道地面和外面天街地面平齐,在两边形成两座二开间高台叫做包台。这个包台很特殊,是岭南王府大门特有的,遇有典礼或重大活动的时候,我估计这上面应该是观礼台,可能还有乐队奏乐。大门两边在包台高度之上各有一座石报鼓,报鼓的基座上也都是吉祥图案石刻。古代的时候,在官府门前会设置报鼓,蒙冤者去那里击鼓喊冤。岭南门前设置石报鼓肯定是装大官;北方文官宅门前也有石报鼓,叫做报鼓石门墩,那不是装大官,就是表示这里是大官的宅子。何氏大宗祠的这座大门是本镇最雄伟的大门了,比那些佛寺道观的大门都气派漂亮。这座大门看上去虽然是五间一启的王府大门,可是所有细节都和北方的王府大门不一样,很开眼。看来,这座古镇上何家后裔众多,而且事业蒸蒸日上,他们既要感谢祖宗福荫,也会不断向祖宗报告成绩。

看看两边的包台,靠大门的一间里挂着岭南风格大灯笼,在灰蒙蒙的建筑里非常亮眼,上面还写着“留耕堂”的名号。

沙湾这个地方在唐代之前还是一片海湾,临近北江入海口。随着北江带来的泥沙沉积,这里逐渐形成了一大片冲积平原,在珠江三角洲内叫做番禺冲积三角洲,其规模仅次于冲积三角洲。当地人把这片地叫做沙田,这也是沙湾地名的来历。到宋代的时候,沙湾这里已经有了大片的沙田,这沙田的形成既然是天注定,那它一开始肯定是荒地呗。到南宋的时候,沙湾就来了一位广州人何氏,他从朝廷手里拿到了这片沙田的开发许可,就在这里置下了三顷地产种田。据沙湾何氏族谱记载,那是南宋理宗皇帝赵昀的绍定六年,也就是1233年。这位何氏名人鉴,字德明。据说何人鉴置地得到过李昴英的帮助,李昴英也是广州人,南宋的名臣。但是绍定六年的时候李昴英还只是福建汀州的一个推官,七品而已,应该不大可能帮助何人鉴在番禺置地,这里有何氏攀附权贵的嫌疑。何人鉴的四子之首何起龙取得了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进士的功名,入朝做了太常寺正卿,相当于礼宾司长,主管礼乐和祭祀等事业。既然朝里有人,那何家在沙湾当然就越来越兴旺,又置了三顷沙田地,然后不断置入逐渐扩大的沙田,人丁也渐旺。何人鉴去世后葬在了广州,也就是叶落归根的意思,在上找了一块风水宝地修了墓。那座墓据说还在,叫何人鉴墓;另外还有一座“姑嫂坟”,这是何人鉴夫人和妹妹的合葬墓,可能是何人鉴的原配夫人,继室葬在何人鉴墓。何人鉴去世后,他那管朝里祭祀事务的儿子虽然把他葬在广州,却在沙湾建了祠堂祭他,并且把他命名为“何氏四世祖”。这座祠堂就是现在这座留耕堂的最初版本,这是南宋恭帝赵显的德佑元年(1275年),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虽然沙湾有了祠堂,但据说何家每年还是要举家去广州祭四世祖德公何人鉴。我们知道祠堂这种建筑里面是缺不了火的,香火肯定少不了,祭祀的时候蒸煮供品也要生火。一旦有火,这座祠堂肯定会被失手的火毁来毁去;然后又被特肖的子孙不断盖来盖去。每一次火后重建,这座祠堂的规模就会扩大,这也是火中涅槃的一种形式。最大的一次毁坏是清代初期海禁,何家和其他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宗祠也被荒废。直到康熙22年(1683年)解除海禁,何家迁回后于康熙39年开始大规模重建宗祠,康熙55年完工。我们现在看见的就是清代康熙55年(1716年)重建的。当然后来又有修葺,但是规模和格局没有变化了。到明清时期,何氏已经是沙湾顶级家族,买沙田已经不能满足家族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就开始了造地,围海屯田。既然何氏是沙湾最大的家族,当然这座何氏大宗祠也就是沙湾最大的祠堂,比其它所有寺庙观宫都大。1989年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后,最近一次重修是2012年。

进了大门就是一座石牌坊,一尺高基座,四柱三楼歇山顶。上面是灰雕屋脊,没有脊吻,一头是再回首的砖雕龙头;另一头是龙尾,这叫龙脊。檐下也是带基座的木制如意斗拱,石雕横枋,石雕额枋。这是一座岭南风格的牌坊,很经典。

额枋上的题字“诗书世泽”可是出自名家之手,明代大儒陈献章,因其居住广州白沙里,民间称其为“陈白沙“。陈献章在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年)乡试考过第九名,第二年进京会考,只中了副傍,在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又参加会试,又落第,遂游学天下。成化二年(1466年)又进京游太学,有国子监掌门叫做祭酒的邢让出题考陈献章,题目“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就是宋代诗人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示同学》二十五韵。陈献章做《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其中有“道德乃膏腴,文辞固秕糠。俯仰天地间,此身何昂藏。”邢让惊极,疑为真儒复出。陈献章由此名扬京城,做了一段小官后回乡开堂讲学,威震天下。陈献章在宋代程朱理学之后创立了白沙心学,开创明代心学发展,使其最终成器于王阳明。陈献章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去世,万历二年(1574年)朝廷在其家乡敕建陈白沙祠,万历十三年(1585年),皇帝下诏准其从祀,是岭南历史上唯一从祀孔庙之人。这题字的落款是翰林国史检讨陈献章,这个名号是邢让发现其才华后向吏部推荐所得的一个芝麻官,相当于吏部的文案校对,他在成化五年便辞去此官回乡讲学。这样算来,这额枋上的题字就是1466年到1469年之间的。此枋上还记有“康熙丙申蒲月吉旦重修”,那就是1716年重建时新刻的额枋。既然祠堂里有如此规模的一座石牌坊,那一定是有朝廷敕建因素的。

这座牌坊装了红油门扇,平时不开,要走两边通往后面庑廊的旁门。因此,这座牌坊又兼做祠堂的仪门,祭祀大典的时候才开门,官员到此下马,女眷到此下轿。

进了仪门是一个大天井,应该叫庭院了,两边是庑廊。看看正殿,规模非常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硬山顶,人字侧山墙。镂空砖雕正脊,脊端上没有脊吻。中间三明间,两边是透空砖雕窗棂。正厅下面是三尺高花岗岩台基,前面有一座不小的月台,月台前面的石刻看上去很古老,据说是元代原件。通常,祭祖之后是要唱戏的,这座月台应该也是有戏台功能的。他们的介绍里说,每年何家会模仿宫里的千叟宴,把族中60岁以上老人请到这里吃席,还发红包。我没敢问他们这些老人里除了老爷爷以外,是不是也含老奶奶。

这座正厅叫做“象贤堂”,堂内的梁枋柱椽都刷了黑漆,没有天花,直接露明。横梁上挂满了各种刷新以后的匾,都是红底金字,只有前金柱横梁上的一块“忠孝传家”匾是蓝底金字。

“象贤”是四世祖何人鉴的号。后金柱横梁上的“大宗伯”匾是洪武年间相当于广东省长的郑允成所书,大宗伯说的是五世祖太常卿何起龙,唐之后各代的礼部尚书称做大宗伯。其它那些都是科举上榜的喜帖。大宗伯匾隔壁的匾上有密密麻麻的小字,还有“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字样,仔细一看,原来是洪武年间何子海中进士后被授“凤阳府邳州睢宁县丞”时的委任状。从布置上看,这座象贤堂应该是宗族核心层议事堂。前方虽然没有主席台,但是有一架屏,这是祝寿屏,是清代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督两广总督张之洞所题。张之洞担任兵部尚书和两广总督是因为中法战争,他在此期间给何家题写贺寿屏,一来肯定是因为何家当时是广东地方豪绅;二来估计是张之洞来何家为抗法筹集粮饷。

象贤堂之后还有一进院落,正厅和前面的象贤堂面阔一样,也是五间带檐廊。两边只有一间庑廊,所以天井就很小。以前面象贤堂地面为基础,后殿又有一座三尺高台基。这样一来,从外面进入祠堂,在石牌坊仪门有一尺基座升高;到前殿象贤堂有三尺升高;最后到这座后殿又有三尺升高。

这座后殿就是留耕堂,里面正中是供桌,上面摆着花瓶香炉。供桌后面就是神龛,金漆木刻,里面按顺序摆着沙湾何氏历代先祖的牌位。神龛上方中柱横梁上挂着“留耕堂”的横匾,也是陈献章所题。

留耕堂东墙根底下挂着沙湾何氏祖先画像。后面单人画像是“何氏四世祖德明公”,也就是何人鉴。前面的夫妻画像是“何櫐公太祖”和夫人,这个应该是不确定的。沙湾何氏族谱是从四世祖何人鉴开始算的,连和“姑嫂坟”葬在一起的三世祖都没有算,那可是何人鉴的父亲。所以说,沙湾何氏四世祖何人鉴祖上是谁人?无考。

这回对了,前殿象贤堂是这座宗祠的享殿,也就是先祖享受后代祭拜的地方;后殿留耕堂则是宗祠的寝殿,就是先祖平时入寝的地方。祖先的牌位日常供在寝殿里,每年春秋二季族祭大典的时候,头一天先把祖先牌位移出来摆好。典礼当天一早摆上供品,然后族长带着全体族人行祭拜礼。典礼之后,再把这些牌位移回去。享殿平时作为族长召开核心领导小组全会或者常委会的地方;需要的话,代表们可以立即步入后殿向祖先发誓。

宗祠的布局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前面享殿、后面寝殿。北京的太庙在寝殿之后增加了一座独立的祧殿,是清代增加的,是清朝立国之前追谥的各代先祖的寝殿。

看完这些古旧的村镇建筑,肚子也就基本饿得差不多了。在何氏大宗祠天街前面有一架水塘,隔着水塘就是餐饮群,肚子饿的游客都在群里吃饭,吃饱之后就在旁边一棵大树底下站着,树上开满了紫荆花。

我们肯定入乡随俗,在这个群里吃饭,去那紫荆树下剔牙。诸事妥当之后,踏上回程之路。

天数:3 天 和谁:和朋友
玩法:美食,自驾,自由行,周末游

以十米为界,十米之上是现代化城市,十米以下是大工地。

----这是留给我的初印象,十分之不好。两个半月的入职培训生活也就是一晃而过。期间又去过几次,也是来去匆匆,也不觉得有什么值得为它写下几笔的东西。

每每与朋友聊起对广州的印象时,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广州没什么好玩的地方。对一个城市,也许离你如此之近,但很多地方并没有踏足。后来才发现,原来广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欣赏它另一面的美丽。、、陈氏书院、小蛮腰等等,可以去的地方很多,极适合短途游荡。既古老又新潮,可能一些特色景点你都不曾注意。经过亚运会的城市治理,显得干净舒适了许多,但也仍旧保留着温暖的市井气息。

而且从走沿江高速到工作很便利,节假日高速免费更加划算,唯一不好的就是老字号也会在此期间放假不能大快朵颐。


广州的传统美食分布,主要就是在上下九、北京路周边地带,那么住宿自然首选荔湾区或越秀区,而且必须靠近地铁。吃货精打细算后敲定了珠江新城附近新开业的一家酒店,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还是很英明~~

在广州开车需要足够强大的辨识力和反应速度,老城区更是错综复杂。我们还是不敢乱冒险,直接入住酒店后就环保出行,办理了两张羊城通,也就是广州的交通卡(公交/地铁/出租车可用),押金20元/张,2张卡各充了50元,一共140元。后来发现原来到哪里我们都属于暴走族啊。。。。。。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镇海楼、、、、、、圣心堂、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day1:自驾从深圳到广州,入住酒店,下午陈家祠,晚上海心沙拍小蛮腰

day2:上午游览五羊雕像、、石室圣心大教堂,下午游览北京路,逛吃各种美食

day3:西关大屋及上下九路逛吃逛吃

【本系列游记所提到景点】
北京路、五羊雕像、越秀公园、石室圣心大教堂、陈家祠、西关大屋、海心沙、小蛮腰、上下九

【本系列游记所提到美食】

小吃店:(上下九)宝华面店、陈添记鱼皮、顺记冰室、开记美食、南信甜品、猪脚姜醋蛋、银记肠粉、黄振龙凉茶、传统竹升面、明记肠粉
(北京路)达扬炖品、老西关濑粉、百花甜品、玫瑰甜品、食盈碗仔翅、明记甜品、陈记粥店、九爷鸡、苏记牛杂、银记肠粉、八珍煎饺、第一腩、仁信甜品、其美鱼蛋粉、巧美面家、肥妈怀旧牛骨汤、美利权雪糕、太平馆、莲香楼、冰糖葫芦、邓留山


1、陈家祠门票:10元,70岁以上持老人优理发证免标,学生及退休人员凭证半票。
  开放时间:8:30~17:30
  地址: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交通: 乘地铁陈家祠站下

【交通】坐地铁到三号线赤岗塔站转乘珠江新城APM系统(坐1站)到地铁海心沙站下。走约60米到海心沙广场,“海心沙”站出来是亚运公园,能免费看一看广州亚运开幕式的舞台。

3、 【如何到达北京路】坐地铁到公园前站即可。

1、可选择各路途经一德中路(交运医院)站(途经线路有8、86、823、61、82等线路)下车即到;

人民南路(文化公园)或者解放南路(海珠广场)的公交车:31路,38路;

2、地铁二号线海珠广场地铁站B1、B2出口,向西直走, 步行5分钟左右便可抵达,哥特式建筑十分显眼。

【交通】搭地铁2号线到越秀公园站下。

【地址】广州荔湾区逢源北街82号
【交通】坐地铁可坐五号线到中山八路沿半塘路去,也可以坐一号线到长寿路站B出口出来过宝源路,经逢源路过去。公交有55路、8路、226、254等。


美豪丽致酒店,是一家度假休闲式酒店,位于热闹的珠江新城一隅,LOGO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引人注目。

但是一进去倒是感觉挺好。大堂休息区色彩明艳,充满浪漫和艺术气息,简直就是现代感十足的别致风景。

居然还开辟了这样一处复古式花园式情调的休闲区,实在是令人惊喜。

入住的时候碰上了酒店开幕式,美女微笑迎宾,谋杀了我不少菲林。

推门看见房间那一刻,立即被这古朴而质感的灰色砖墙,藤制的可爱岛笼床,原生态木质基调的简约风格所吸引, 完全顾不上休息,只想赶紧发个朋友圈炫一下啊~~~

细节很妥帖与周到,比如房间里面各种插头齐全的充电线,DVD播放器与环绕立体声音响,洗手间从面膜卸妆乳洗面奶到洗发沐浴用品一应俱全....

震撼大屏私享影院,300M高速光纤无线覆盖,环绕立体声系统,不仅能感受到影院级体验,还能给追剧一族提供一饱眼福的享受。

这次还特别享受了酒店私人管家服务,这可是以前入住酒店没有的体验。

还发现了这个好玩的东西,据说马上就会有小白智能机器人安置在客房里了。

酒店附近好吃的餐馆不少,居然还有银记肠粉店。小伙伴们选择了这一家,吃吃东西吹吹水,开心极了。

广州人最向往的生活就是每天能“一盅两件”,一张报纸一杯茶就打发一个早上,所谓叹早茶。当然如果起不来的话那就吃午茶吧,也一样。茶楼的主角可不是茶,而是点心:虾饺、干蒸烧卖、凤爪、排骨、流沙包、糯米鸡、及第粥等等。早茶都是先吃后付,要吃什么东西自己带着账单卡去拿或叫服务员拿过来,拿完后要把卡交给服务员盖印,吃饱以后按账单卡上的印花数结账付款。现在有点心纸,你可以直接随喜好用笔画好了给服务员下单就可以了。

吃完午茶出发去陈家祠,很多年前来过一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精湛技艺的结晶。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陈氏书院后感叹不已,即时赋诗赞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百家姓中,“张”姓和“李”姓是大户,而在100多年前的广东,“陈”姓则独占鳌头了。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人多。当时广东72个县中都分布有姓陈的人家,数姓陈人数最多。二是有钱。陈家人聪明能干,会做生意发大财的多,因而成了富有的家族。三是能做官。在过去,有钱的就能读书,读书便可做官。相传清末就有一名叫陈伯陶的陈家子弟,殿试时中了探花,被皇上封为翰林学士。这一显赫的功名,使陈氏家族名声大振。正因陈姓人,家大、财(材)大、业大,才有能力集资一千大洋修建了这座祠堂。修建礼堂,一方面用来祭祖,勉励子孙后代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业绩,以昌盛陈家大业;另一方面用于培养陈家子弟,希望他们发奋读书,像陈伯陶那样中秀才,考举人,做大官,所以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为64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9做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我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它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琳琅满目。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岭南的建筑风格。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幽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正门门额上的巨幅横匾,上书“陈氏书院”四个醒目大字。为什么大多数人称其为“陈家祠”,而却又变成“陈氏书院”了呢?因为清朝政府曾在乾隆、嘉庆、光绪对广东颁布过三次“禁祠令”,严禁广东地方建立合族祠堂,并大量捣毁祠堂,究其原由,一是因为广东地方普有建祠之风,但大量祠堂的存在导致了许多地方治安方面的问题,各祠堂之间经常为土地等利益而进行械斗,严重影响地方治安;同时由于天地会及其他会党组织在广东势力十分昌盛,中央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借修祠堂之名,聚义众事,所以严令禁止修建祠堂。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人士为了可以建一个合姓祠堂,而又不违反上面政府的规定,就把这座祠堂称为“书院”,而不叫“祠堂”。

陈家祠有“三雕二塑,一彩绘和一铁铸",值得好好观赏。大门两边的青砖墙上分别有一副大型人物砖雕,为三雕中的第一雕。它们表现的是两个故事的场面:一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另一个是历史故事“刘庆伏狼驹”。刘庆是宋朝名将,当时西夏国对宋朝虎视眈眈,以驯服烈马为借口进行挑衅。刘庆大将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勇气,降伏了这匹烈马,避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

整幅画采用多层次的雕刻,形成强烈的立体感。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上,画面生动规整,以“挂线砖雕”的深刻技法,使每一根线条纤细如丝,40多位人物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再配上左右两边的砖雕壁画“百鸟朝凤”和“五伦全图”,更是美妙绝伦。这样的砖雕在广东是极为少见的,尽管岁月流逝日晒雨打,仍不失其艺术光彩,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

大门口的这对石狮,是三雕中的第二雕石雕。左边脚踩绣球的是公狮,右边前手抚幼狮的是母狮。石狮面部俏皮可爱,是典型的南狮。狮是门第高贵的象征。正门两侧边的有一对石豉,直径1.4米,连座高2.55米。石鼓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除了建筑功能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地位和身份。1892年,陈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叫陈伯陶的在殿试时中了探花,被皇上封了翰林学士,所以陈氏书院特别立了大鼓以示荣耀。石鼓的座台上雕有精美的石雕图案,如中国传统非常流行的“八仙”,意思是希望参加科举考试的陈氏子弟可以像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取得功名。

两扇大门彩绘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大将军。据说由两位器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

门上有两个铜铺首,都是纯铜制造,每个重60斤,是广东省境内最大的一个铜铺首。这对铜铺首这么大,又离地这么高,自然不是用来扣门的,而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铺首的形象叫椒图,相传它是龙的儿子。“好固,故立于门环之上。”

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在大厅和庭院正中之间,分隔了内外空间,透过镂空雕花,院内景物若隐若现,又使到内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幽深高雅的美感。这四扇屏门上雕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内容,如“金殿比武”、“渔樵耕读”、“三羊启泰” 等。其图案内容,大多含有很微妙的寓意。

聚贤堂是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月台雕柱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寓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这又是一个体现广东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生动例子。

走入庭院,视线豁然开朗,各种花草树木,绿茵婆娑。前院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的长廊,连接首进和中进建筑。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苗瑞兽、如意吉祥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双面铁铸通花栏板。铁很少用来做建筑装饰物,建造这座陈氏书院的时候,正值清朝晚期,广东地区是最早接触西方先进事物的地方,这里的工匠思想也是比较先进的,就来了个“中西结合”,用这些双面铁铸通花栏板装饰建筑,所以这几块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在广东,甚至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是很少见的。栏板的内容有“三羊开泰”、“岁岁有余”、“金玉满堂”,都是左右对称,一左一右。

后进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龕,龕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元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氏族人,均可以在此设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陈氏书院龕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龕罩上还铭刻着制作年代、营造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只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

非常可惜的是,原来摆放在这里的那些神主牌,在文革时期都被红卫兵以“四旧”的名义给烧掉了,所以现在看到的这个神龛是空空荡荡的。但为什么这一建筑却保存如此完好呢?其实在当时的那种历史条件下,陈家祠也像其他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一样,也一样面临着很大的危险。幸运的是,当时有新华印刷厂在一九六六年八月份强行入住陈家祠,把这改造成工厂,印刷《毛选》和《毛主席语录》,陈家祠也因祸得福,反而在“毛主席”的“庇佑”下受到保护,没有受到大破坏。

东西厢房是当年陈氏学子们读书的主要用房,廊庑与厢房相连。厢房是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环境优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室内绘有大型壁画。前东厢为《滕王阁》,图中描绘才气过人的唐代诗人王勃意气风发地吟作“滕王阁序”的场面,前西厢绘《夜宴桃李》,画面表现了桃花盛开时,李白和诸学友在桃李园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为题材的壁画,正与厢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虽然只有两幅作品,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使书院更富诗意而显得雅致清新。

这个叫戏无益,小时候不知道你干没干过这样的傻事?

晚上跑去海心沙看夜景。广州塔海拔600米,为国内第一高塔,造型非常特别,至于是否上塔就见人见智,个人就觉得上去的性价比一般。

这个角度是坐地铁到赤岗塔站还没有转APM的时候拍到的小蛮腰。

广州塔,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三高塔。2010年9月28日,广州市城投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广州新电视塔的名字为广州塔,整体高600米,为国内第一高塔,而“小蛮腰”的最细处在66层。从2010年10月1日起,广州塔正式公开售票接待游客。2011年正式获评“羊城新八景”之首“塔耀新城”,成为“,必游广州塔”的。

地铁到海心沙站出来就看到了亚运开幕式舞台。

美丽的小蛮腰,晚上有灯光表演,隔半小时还有喷泉。

第二天起了一大早,在酒店吃完早餐就搭地铁去石室圣心教堂(地铁是二号线“海珠广场”站)。它座落在繁华的一德路上(一德路是全国有名的海味干货、玩具、文具批发一条街),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该教堂建于1863年,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广州人又称之为“石室”。开放时间为8:00-17:30(节假日不休息),入内免费,所以在非弥撒时间可以看看,玻璃窗很漂亮。

石室圣心大教堂正面是一对高耸的尖顶石塔,象征升向天堂,皈依天主;正立面的钟楼上耸立尖塔,是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的特征,也是建筑造型艺术魅力的内是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形穹窿;尖塔为空心的八角形锥体,用石块砌成,其下是三层楼房,尖塔越往上越陡峭,最后像锥尖刺向苍穹。

教堂的真正指挥完成建造全是由广东揭西坪上镇尖田村的石匠—客家人蔡孝所完成的,看到的这幢奇特的哥特式建筑里,又溶入了不少中国元素,整座教堂的建造,全用了中国的土办法糯米桐油代替水泥,这样既防水又牢固,穹顶石块也从中凿双孔中用铁枝穿起来,这样更牢固,教堂楼顶的出水口,也改成了中国狮子造型,地板也改掉了原先设计的石块改成广东大阶砖,这样防湿性更好,门上也刻上了广式木雕。

看完教堂去越秀公园,如果春节去还有灯展,但是要另外买票才能进去看,门票也不贵,好像十几二十元吧。没什么兴趣的同学可以忽略,从旁边的小门过去看五羊雕像,这个是不要付费的。


羊城是广州市的别称,根据五羊传说而得名。除了羊城之外,广州还被称作穗城、穗垣、仙城、花城。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这还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说起。 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可是做官的老爷却像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那时候,城里的山坡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 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他急得痛哭失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的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羊,拿着谷穗,来到了少年的家里。他们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他们还告诉少年,以后如果遇到了困难,就到坡山脚下找他们,说完仙人就不见了。少年按照仙人的吩咐种下了谷粒,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 少年把稻谷如数交给了官府。官老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感到很奇怪,就板起面孔追问这稻谷的来历。少年毕竟是个孩子,在他威逼之下,只好如实相告。官老爷听后心中暗自盘算:如果把五个仙人抓到手,不就可以发大财了吗?于是,他释放了少年和他的父亲,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 少年感到事情不妙,急忙跑到坡山脚下,告诉仙人们快快离开。仙人们点点头,感谢少年的关照,然后告诉少年,快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这样官府就抢不走了,老百姓就可以有吃的了。说话间,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差役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

五羊的传说是一则广州的“史前拓殖故事”,通过“五羊衔谷,萃于楚庭”,反映出西周末年,由于诸侯崛起,民不聊生,中原百姓纷纷携带家畜、农作物向南迁徙的事实,表达了古代的广州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传说中五只羊变成的石头,在坡山脚下的五仙观里,不妨前去一看。

每个城市都有这自己的特色步行街和商业圈,在深圳是东门,在广州就是北京路和上下九。北京路是广州市最繁华的地带,是以中山四路与北京路交叉处为中心向四方伸展的商店群区,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州起义路,北起财厅前,南至大新路,延及高第街一带。

如果说到历史,那可得坐下来喝着茶边喝边说了,因为它的历史确实是太长了,貌似在宋朝的时候这里就十分繁华了,听说元代啊、宋代啊的路基和门楼遗址都是在这边发现的。有兴趣的人们只要来到这边,就可以在步行街中央看到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古代路基遗址。

北京路步行街有四个特色:1、店铺众多,规模大,经营样式齐全。2、百货、服装业十分发达,国产、进口商品种类齐全。3、以经营图书、文化用品出名。4、具有浓郁的现代商业色彩。

特色骑楼。广州天气炎热又是台风影响地区,所以旧时的人家盖楼,下边会有架空,人走在骑楼底下,不用撑伞就既能遮阳又能挡雨了,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啊。

2002年7月初,北京路步行街在整饰工程路面开挖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砂岩石条与古城墙砖。经过两个多月的抢救性挖掘,掘出了自南汉以来共五朝11层的路面和宋代拱北楼基址。越秀区有关部门在征询各方意见后,决定用玻璃钢罩覆盖其上向市民展示。2002年12月下旬,来自河南洛阳文物考古所的专家对北京路“千年古道”(包括其中的拱北楼基址建筑余件等)进行整饰,并对其进行防潮、防长草等技术性处理。2008年12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广州百货大厦前面的南段探沟,距现地表一点八米以上共发现了层层叠压的五层拱北楼的建筑基址,分属清代、明代、宋代三个历史时期。在挖掘中发现宋代第二次建造的拱北楼基比较完整,有浮雕龙纹青石结构线、青石门槛及两侧的砖铺路面、白云石的门枕石等遗迹。由此可确定,延续千年的广州拱北楼一直坐落在这里,成为广州古城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繁华的北京路有一座“处在深巷少人识”的千年古刹大佛寺。据清宣统《番禹县志》记载,此地是明代龙藏寺,顺治六年毁于大火,康熙三年平南王尚可喜等捐资仿京师官式庙宇式样在此建造佛寺。也有说法该寺始建于南汉,原称新藏寺。传当时的南汉王刘龚好佛,为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在羊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七座佛寺,合称“南汉二十八寺”。随着岁月流逝,二十八寺绝大部分已沦为市尘,或变为民居,惟有地处现广州市区中心繁华地带的大佛寺巍然独存。

昔日大佛寺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韦驮殿、伽蓝殿、天王殿和大殿。大殿建筑保留了明代风格,民国政府曾变卖部分寺产改建民居,现仅存大殿、东面部分廊庑,另有碑记三方。199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食在广州城,味在北京路”,这句话也说明北京路美食之多。其实北京路美食,也包括了周边的文明路、德政路等等。具体怎么找就不再具体说了,我是用手机的搜狗地图导航去的,马路路牌也很清晰,不行就问下人吧~ 一路上都有很多特产店铺。

老字号,可以买酱油等调料,也有点心腊味卖。

经过这里发现排队的队伍浩荡,心动了一下。后来发现吃西餐的就作罢了,在美利权冰室吃了个炸雪糕。

美利权冰室,北京路344号太平馆1楼。

炸雪糕这种食物,估计也就老广能想出来吧。。。。推荐试试,滋味独特。但是贵哦,这一个37大洋。。。

超级火爆的一家。开了好多年,出品一直保持着。炖品种类超多,原只椰子炖竹丝鸡最受欢迎,用料足,火候好,椰子赋予鸡汤独特的鲜甜感,满满一碗下去,整个胃都被治愈了。店铺迷你,桌子不超过5张,门外总是站满等候的顾客。

餐厅地址:越秀区文明路160号-1(近北京路)

椰子炖鸡,一个17元。

我们是打包到对面九爷鸡去吃的

打开发现实在是太实惠了,这个价格酒楼估计翻几倍都不止。排队绝对是值得的亲╭(╯3╰)╮

九爷鸡打包的卤水鸡肾,感觉是鸡杂啊什么都有一点。17元这一盒。

继续往前走,到路口就是明记甜品,文明路205号。服务态度很一般,味道也一般,点了双皮奶和凤凰奶糊,一共18元。双皮奶不好吃,奶糊还可以。

百花甜品店,文明路210号。老字号,没有过份的装修和别的,主打就是甜品。推荐双皮奶、红豆沙、凤凰奶糊、绿豆沙等等。生意很好,服务很牛,味道不错。

这个特别提示乐到我了。。。

没有杨枝甘露,就点了个木瓜椰汁和双皮奶,都不错,一共18.5.

食盈碗仔翅,文明路与德政中交界(近中国银行),就在百花甜品的斜对面,很容易看见。中午12点开门,每天好像只有四种碗仔翅。我去的那天只做了一种,不用选择。价格不贵平民化,十元八块有交易,人气很旺。我觉得肯定不是真正的翅啦,当然真的现在也不要吃了。吃的就是一个口味,料还是很足的,味道也好。老板娘很NICE。

百花甜品旁边就是老西关濑粉店(文明路216号(近中山图书馆) )。隔壁就是玫瑰甜品,去看了一下没吃,因为想是和百花差不多的,而且生意一般般,当然肚子也吃不下了~

就点了传统濑粉,8元。说是濑粉更像米糊,汤里有虾米、冬菇、猪油渣等,配上香菜、萝卜干,非常咸香。8块一碗非常饱,相当实惠。

个人是很喜欢吃这个味道的,但是如果喜欢吃有点汤的粉,而不是这种黏黏的汤底的话,估计这不对你胃口的。(濑粉:一种以用稻米打磨之后的粘米粉拌和热水后而制成的长粉条)

陈记粥店也在旁边,但是伸头一望人迹罕至的样子,就打消了念头。

吃完回头往北京路走。途经苏记,门口有台牛杂车,车里的牛杂冒着热气,香气扑鼻而来,令路过的我不得不驻足,要了净牛杂一碗,看着服务员左手拿着夹子,右手拿着剪刀“咔嚓咔”地剪着,十分有趣。
净牛杂13元一碗,有牛肺、牛肠、牛肚,牛筋,味道浓郁,要留着肚子吃其他的,其他的都没有点了。

石磨芝麻糊,果然有个石磨在门口。

味道一般,不过5元好大一碗的说。

下面介绍的都是北京路的吃食,都在这一区域,包括惠福路,也是在北京路里面的支路。所以都很好找。

第一腩,禺山路24号(惠福东路口) 。看介绍也是老字号,惠顾的客人也很多。但一试发现极为失望。我们戏称是第一难(腩)吃。

清汤牛腩面,22元。面不够筋道,牛腩也一般,实在对不起第一腩那么大的口气招牌。

银记肠粉店(惠福东路店)

强烈推荐,最传统的布拉肠,这家店的出品比上下九分店好。牛肉肠、鲜虾肠、鸳鸯肠、叉烧肠,全部够滑、够薄、够爽,够味。艇仔粥也很香,环境就比较简陋,服务麻麻,大概生意太好了吧。

餐厅地址:越秀区惠福东路519号(近北京路)

我们点了牛肉肠、鲜虾肠、叉烧肠,还有一碗粥,一共37元。

巧美面家,惠福东路401-403号。味道比第一腩好地多了去了。。。 招牌就是云吞面,云吞很大一粒,个头很饱满,皮薄,弹牙爽口,吃起来很带劲。点了五宝云吞面,所谓的五宝,就是指鲍鱼仔、鲜虾、赤贝、蟹子、鲜虾蟹子。18元一碗还可以接受。服务就麻麻地,味道还是很好的。两碗面一份青菜一共46元。

油菜用猪油和蚝油相拌,香。

巧美的旁边就是这家肥妈怀旧牛骨汤,牌子就很吸引我。不过试了一碗牛骨汤觉得实汤味不浓,牛杂也没什么惊喜。一共30元。

冰糖葫芦,买了草莓的,一串10元。

仁信,惠福东路548-552号1楼,这家去顺德都会吃,双皮奶和其他甜品都OK。

其美美食潮洲鱼旦粉,餐厅地址:惠福东路505号。

点了鱼蛋粉和招牌炸鱼皮。鱼皮是冷的感觉一般,块的潮州鱼蛋粉绝对能够满足你,用料十足,有鱼蛋,鱼付,炸鱼皮。鱼皮泡在汤里挺好味,鱼蛋爽口。加上一些这里密制的沙茶酱更是绝啊~

一份鱼蛋粉,一份炸鱼皮,两支饮料,一共40元。

八珍餐厅(北京路总店),北京路212-215号。也是百年老字号,招牌是煎饺和猪红汤。打包了一份煎饺,加了他们的辣椒酱,不错。

邓留山,中山五路34号。据说以前叫许留山,好像是盗用了香港的品牌后来人家正式开到内地就被迫改名了。。味道感觉和许留山差不了多少

小吃什么的差不多介绍完了,再介绍一家酒楼:广州酒家旗下的天极品, 越华路112号珠江国际大厦5-6楼(越秀区府对面) 。茶位收了10元/位,自然茶具也是漂亮点的。还有服务费10%,所以性价比不是很高。

金沙红米肠,现在很多做茶市的都有这一道点心。

达杨原味炖品:越秀区文明路160号-1铺(近文德路) 椰子炖竹丝鸡、椰子炖鹌鹑

老西关濑粉(文明路店) 文明路216号(近中山图书馆) 正宗濑粉、炸鱼皮、传统濑粉、斋烧鹅、水菱角

九爷鸡(文明路店) 文明路103号(近106车站) 豉油鸡

十二生煎:德政中路302号1楼(近北京路)

八珍餐厅(北京路总店) 北京路212-215号(近高弟街口) 煎饺、 猪红汤

食盈碗仔翅(德政中分店) 文明路与德政中交界(近中国银行)

百花甜品店:文明路210号(近中山图书馆) 红豆沙、芝麻糊、凤凰奶糊、香芋西米、双皮奶、绿豆沙

玫瑰甜品店:文明路218号(近中山图书馆)

沙湾甜品食馆(西华店) :荔湾区西华路第一津33号101铺

银记肠粉店(惠福东路店)越秀区惠福东路519号(近北京路)
巧美面家:惠福东路401-403号

其美美食潮洲鱼旦粉:惠福东路505号

邓留山,中山五路34号

广州酒家旗下的天极品:越华路112号珠江国际大厦5-6楼(越秀区府对面)


提起广州的古居建筑,则一定不能不说到“西关”这个地方了。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说,以前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这个社会的两条腿。

现在的多宝路、逢源路、龙津西路一带,仍然保留着不多"西关大屋",广州市人民政府已经将这一带划为"西关大屋保护区"。但西关大屋现存极少,而且一般都是危房或有人居住的,因此不能进去参观。

因为西关大屋多藏身于广州弯弯曲曲的小巷内,而且不是太集中,需要花一两天时间慢慢找、慢慢看,建议首先乘公共汽车在宝华路或乘地铁一号线在长寿路站下车,从此处向南可到十五甫、十六甫一带;向东北可至耀华大街西关大屋群;向西北穿多宝路、逢源路则是龙津西西关大屋群和古董街,多宝路上不少旧房子也颇值得一观。

不得不说,走到西关大屋这个地方太远了。。。。

广州的西光大屋,主要集中在城西的荔湾区逢源路、宝华街、多宝街附近,现存数量从清末民初的800多间变为不足100间,其中有保留价值的只有10间左右,而且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许多西光大屋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局面。现在已经难以找到完整的建筑群,许多不是被拆除就是被新建的楼宇蚕食,如果要寻找真正的西关民居,那就要往一些小巷里钻了。

在今天的西关,并不难找到有趟栊门的大屋,可遗憾的是,屋内的陈设布局大部分已经面目全非,现代化的电器和家具取代了旧日的陈设,很难找到当日的影子了。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木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如果想参观广州西关大屋,可以去附近的荔湾区博物馆、西关民俗博物馆(这是模拟西关大屋而建的,不是原物)。整个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布局,楼房是仿原貌修建,里面除了可以看到许多有关西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外,还有诸如家具和家居用品等许多实物,大部分是市民捐献的。另外,可以去市二人民医院后门的三涟直街,逢源北街,依两到保存较好。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天井中有的大宅有口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大屋以其门庭高大,装饰讲究而称著。典型平面为“三边过”(三开间),正间以厅堂为主,从临街门廊——门官厅——轿厅——正厅(神厅)——头房(上有神楼祀天神及祖先)——二厅(饭厅)——尾房,形成一条纵深很长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倒朝房(客房),俗称“书偏”。倒朝房顶为平天台,供晒晾、赏月和七夕拜七姐等用。书偏中后部为卧室、楼梯间和厨房等。相邻大屋常有青云巷(小巷)隔开。特大型还带有花园、戏台等。立面青砖石脚,色调清雅,正间檐口有木雕封檐板,放口处有脚门、趟栊和大门组成的“三件头”,别具特色。

   剖面坡屋顶高低起伏,利用小院、天井、敞口厅、青云巷、天窗、侧窗以及可活动的屏门、满州窗等组织穿堂风,夏日特别阴凉。西关大屋室内装修集工艺美术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琉璃及铁漏花、蚀刻彩色玻璃等应有尽有,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艺术珍品,西关大屋可以说是清末时期广州传统民居中的代表作。

我们只是随便走走看看,没有专程进到博物馆,在外面看了个大概。

这里有很多小摊贩,还有做泥人的。

西关大屋逛完后可以去一街之隔的竹升面。

面还是不错的,唯一不好的就是没有过冷河,所以不够弹牙。这一碗10元。

吃完往回走,多宝路的开记美食店。

杨枝甘露和木瓜牛奶,味道OK,两样一共32元。

对面的丽的,烧味比较出名。

继续走到宝华路。这里接连有三家老店:宝华面店、顺记冰室、陈添记鱼皮。看这三家的地址觉得一头雾水,很难找的样子,其实很方便:都在巷口,还都有着很大的招牌。

宝华面店:鲜虾云吞面(13元)。

鲜虾云吞当然是好吃的,面是碱水面,汤头也很鲜。他家还有个广受好评的牛三星面,就是肝、腰花什么的。

顺记冰室:榴莲雪糕+双皮奶25元

说是冰室,其实也和茶餐厅差不多,有着各种各样的粥、粉、面之类的。不过既然叫冰室,肯定要吃雪糕。我吃的是招牌榴莲雪糕,不过不失。但是双皮奶真是太难吃了,如果你去过顺德就更加没法比。在广州吃了几次甜品最后还是觉得南信的出品最好。当然如果可以还是留着肚子去顺德吧。

陈添记鱼皮:艇仔粥(7元)、鱼皮(22元)、肠粉(3元)

陈添记没有店面,是在一条小巷子里摆上几张桌子,有点大排挡的感觉。据说最早先的都是这样的。现在其他的老店都已登堂入室,而这里的老板却坚持要保留这种老广州小吃店的风格,而将这个老店面坚持到了现在。不过既然生意那么好,也无所谓店面了。

店里总共就卖三样东西:艇仔粥、鱼皮、猪肠粉。艇仔粥煮的很绵软,不错;鱼皮比较特别,用魭鱼皮来制作,做好之后冰冻着。加上花生、芫茜以及上浇的酱油芝麻,滑滑脆脆、有点嚼劲。不仅老广州人喜欢,很多香港、澳门的居民特意赶过来品尝;猪肠粉倒是很便宜,一趟来到肯定三样东西都得尝尝的,不是么?

话说陈添记旁边还有一家乐叔,也只卖同样的三样。有些游客往里面走的时候不知道谁家是陈添记,问乐叔的服务员,他们居然说我们是一家的,汗......大家记得看清楚哦~~

南信甜品:双皮奶(7元)

南信的店面古色古香,味道也不错。不过去过顺德几次还是觉得民信和仁信的性价比最好。这里也不只是卖甜品,粥粉面都有。

南信对面就是陶陶居,我们进去坐下准备点菜,但是服务员爱理不理的态度很差,于是没吃就起身走人了。

南信隔壁就是这家很不起眼的小摊,一份猪脚姜8元。

广州酒家总店。推荐:文昌鸡。我们去的太晚已经卖完了,于是起身走人。

路过某个小店,热气四射的牛杂啊....

银记肠粉店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主营肠粉、粥等美食的连锁餐饮服务企业。多年来,凭借质优味美的传统布拉肠粉驰名于省港澳,其肠粉以“粉薄、味鲜、爽滑、口感独特”而赢得了 “白如玉,薄如纸,爽滑微韧,味道鲜美”的评价,199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先生亲自指定用"银记肠粉"来招待贵宾。

经过亲身对比,我可以负责地说北京路的银记比上下九的好吃很多,所以小伙伴们完全可以忽略这家去北京路再吃吧。。。。

某人看我拍这个很鄙视地说深圳到处都有还拍,我说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好吗,我是要写一份完整的美食攻略。我爱他家的酸梅汤和茅根竹蔗水,凉茶什么的很苦不是每个人都习惯的~~

广州卖牛杂的可谓遍地开花,但是吃了好几家发现还是苏记好吃。

三天的时间对于一座美食之城来说远远不够,但是也给我留下更多的念想。广州,下次见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岩寺灵验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