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堂上十四世祖文捷公,祠堂供奉牌位如何写才正确

        本刊2020年9月创刊以来,得到诸多热心于家乡文化传承朋友的好评,收到了许多关心、鼓励和建议的信息,我们因此更加明白了一句话:任重道远!

       光阴似箭,金秋稍纵即逝,我们经历了历史上最寒冷的冬天,上方山也迎来了久违的“上方晴雪”,疫情已经奴役全世界一年之久,人们都在思考未来将何去何从……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相信吧,严         冬即将过去,春天一定会如期而至,我们也将在这个春天送上最真诚的祝福、最温情的作品 !

 我们第二期“土楼专刊”佳作满满:有来自上海知青庄严先生饱含深情的《我与土楼有个约》,乡贤谢志杰老师让我们认识了适中土楼走出来的红色先驱——《福建五四爱国运动学生领袖谢翔高血洒福州谢家祠》,学者邹文清先生的《太史第残联,慢慢浮出来》,让我们领略土楼联语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适中中学原校长谢正玉先生《过年的回忆》里的悠长往事……这些精心写成的文章如一道道美味佳肴,将在春节期间展现在大家面前,供乡亲们围炉话乡音。

       2021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希望这期“土楼专刊”能带给乡亲们一丝丝如火的温暖,我们希望这些作品带给读者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2021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世界必将战胜疫情,人们会迎来新的希望,世界将会重新站立起来。

        2021年的春天注定是一个充满祝福的春天,在这新春来临之际,我们衷心祝福家乡的每一个人、家乡的每一道文化风景、家乡的每一条路都拥有美好的前程…… 

     《适中文萃》第一期获得了谢秀杨先生等热心人士的大力赞助之后,又收到多位热心人士的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芳名如下:

福建五四爱国运动学生领袖

阿淑和她的土楼 适中中学 赖如冰 85

土楼是一首不息的歌 洋东谢煜炜 87

适中大土楼的水井………………

瑞云楼杂记  …………………………

土楼唱响《月光光》…………………………………

我与土楼有个约    …………………………………

住过的房睡过的床   …………………………………

硿口楼书院池的来历  ……………………………

4月8日,东莞南社古村落谢氏清明祭祖。谢氏族人到墓地、大宗祠祭拜祖先,又在祠堂分烧猪。古朴的南社清明祭祖习俗,彰显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让当地村民以及茶山人感到由衷的骄傲。年轻一辈要继续将祖上流传的忠孝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口 述 人: 谢树基 男 80岁

南社谢氏始姐墓(春山)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社人。我从小就知道,南社人每年有春秋二祭,一直以来拜大众伯公都有固定的日子。清明时节是农历三月十二,重阳时节则是九月十二。记得小时候去拜大众伯公有钱分,所以每年一过完年就盼着去拜大众伯公了。解放后,拜大众伯公停了下来,直到1995年前后才恢复。记得刚恢复拜大众伯公那会儿,是由承运和我等三四个老人一起牵头的。

南社的大众伯公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地方:春山有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还有八世祖。竹子箩(山岭土名)有三世祖、六世祖,一共有八座墓地;青冈岭有四世祖、七世祖、八世祖,一共四座墓地。

祭祖挂纸的线路先至春山始祖及二、三、四世祖墓,再到竹仔箩祭祀五、六世祖墓,再到草丛祭祀七、八世墓,最后返回谢氏大宗祠。届时村里男性村民都会自觉前往参拜。

现在基本上是按照以前的规矩去拜大众伯公的。最大的不同是以前只有男丁去,现在男女平等,全村男女老幼都可以去了。一直以来,东莞的其他地方有做红团松糕去拜祖先的,而我们则不需要,一些猪肉或者烧猪加上水果和包子就可以了。现代人以烧猪、猪肉祭祀之余还会加上鸡,俗语说“无鸡不成宴”嘛!有心来到祖先墓地请祖先吃饭自然应该是一场宴会了。其实,大家看重的还是宗亲们可以藉此聚首一堂。

春山是始祖谢尚仁墓地的所在。每到拜大众伯公的那一天,村人吃过中午饭便纷纷来到春山。负责买祭品的人必须将鸡和猪肉用白水煮熟,并做好三碗斋饭,与茶、酒一起挑到山上。

众人见祭品来了,便七手八脚地过来帮忙,你用石头压契钱,我来摆开茶酒、祭品,这个去烧香点蜡烛,那个来燃元宝,有的过来拜三拜,有的则原地不动,远远地对着墓碑的方向合十……

现在的墓地都用水泥封得好好的,加上周边有草地的地方不多,所以一般没有“打草皮”了。以前打草皮就是从墓地附近的草地上锄来两个直径大约三四十公分的圆形草皮泥块,一正一反两个扣在一起堆到墓碑上,目的让坟头堆大一些,也顺便做个记号——这座墓地是有后人来祭拜的!

口述人:谢牛汝 男 91岁

现代人拜大众山买鸡、猪肉、苹果等作祭品,燃香烛、焚元宝、契钱和纸钱。拜山用的是猪肉或者烧猪而不用鸡,也不用纸钱祭拜。以前南社人拜神才用鸡。我们一说到拜山分猪肉或者是分烧猪,没有人说“分鸡”。

拜山的时候,最先要除草。除草的人还负责“打草皮”。草皮的形状其实像从花盆里抠出来的一整个一面有土,一面长草的花泥。我们打两个草皮,将其中一个有土的那面盖住墓碑,拿几张契钱放到草皮有草的那一面,然后将另一个草皮有草的那一面与第一个草皮扣在一起,压住契钱。哪个山坟上如果看到有契钱就说明有人来拜山了,没有人拜山的墓地是不会有契钱的。

以前拜山,在压好契钱摆上祭品点上香烛之后,就会让族中有威望的人诵祝文。祝文大致分三部分,首先是“遗”。遗,即盘点始祖留给我们的家产。第二部分是始祖生平。第三部分则是“请拜”了。“请拜”说完,大家才来合掌拜祖先。

口述人:谢承运 男 83岁

以前有外地人葬到我们村的山岭上,我们村就会与他们说好,每次祭祖他们要带多少饼过来给我们村的小孩子“打山头”。以前食物少,那些放牛娃一看到有外村人来拜山,远远飞奔过来,嘴里喊着:“打山头!”来祭祖的外乡人便拿出饼派给他们。这就是我们这边的“打山头”风俗啦!

拜山时,先要铲草,然后压契钱,摆开祭品、点起香烛元宝,众人来合掌拜祖先。烧罢元宝,由主持人诵读祝文。祝文的内容大致是先祖如何迁徙至南社、生平事迹以及其优良品德等等。读罢,酹酒、放鞭炮,没拜的人不失时机地再拜,算是礼成。收拾好祭挑起,再前往竹子箩、青冈岭继续祭拜。

从墓地回到大宗祠门口,鞭炮就点起来了,一阵浓烟过后,我们将祭品挑进大宗祠。从箩筐里端出祭品摆开供奉牌位上的祖先。焚香烛、烧元宝奚钱祷告一番。接着由主持人读祭文。解放前,读祭文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乡绅。

祭文大致分三部分,首先是“遗”。遗,即盘点始祖留给我们的家产。第二部分是始祖生平。第三部分则是“请拜”了。“请拜”一说,村人即上前拜祖先,也有行跪拜之礼的。据说以前并没有下跪之礼,自乾隆皇帝下江南之后,下跪的礼数才出现。

祭拜完毕,鞭炮再次点起来,分烧猪就开始了!人们将烧猪抬到大宗祠的天井,由村里使惯刀的人来切烧猪,主持人点名唱读每户人家分多少烧猪。

猪头、猪尾寓意“有头有尾”

以前分烧猪是很有讲究的。男丁可以分烧猪,女人非但不能分烧猪,连去拜山也不可以。但是女人如果背着儿子就可以跟着去,但是儿子可以分烧猪,却没有女人的份儿。分烧猪时,男丁本身分一份,年纪越大分的份数越多。有功名的,按照功名的高低决定分的份数。一般的男丁拿一个小碗来分烧猪,但是那些有功名的人提个大提篮来分,抬都抬不动呢!

【民国】《东莞县志》载:

4月8日,南社拜山的谢氏族人

清明日插柳于门,祭先墓,曰挂纸;游者登黄岭,谓之踏青。三月中扫墓、郊行,谓之踏青,亦曰剷草,俗曰压纸,以楮置坟上也。《岭南杂记》:宗孙盛者,堆如积雪。《南海志》:清明拜先茔曰拜清,祭至盈月止,谓之闭墓。

1995年《东莞市志》载: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祭祀祖先扫墓的节日。古人有“清明无客不思家”之说,故有人又叫“思亲节”。

建国前。本邑多为男丁去扫墓(莞称“挂纸”),建国后“扫墓”曾被当作封建迷信被革除。近十年来又再复兴,并全家男女老少都一起去“挂纸”。港澳同胞多在这天回乡祭祖。学校、团体亦多在这日举行吊祭烈士活动。

楼庆西著《南社村》载:

崇恩堂家族常规,每年合族祭祖人春、秋两次,分别为农历三月十二日,和九月十二日。每次祭祀都由各房派轮流主持,主持人当然是房派中有威望者,但不受年龄限制。

祭祀之日,全村族人集中于祠堂,祠堂门大开,堂内前后两层格扇门也全部开通,使大宗祠成为一个由大门直至祀厅神龛的纵向大空间。

祠祭祀时只许男性族人进祠堂,女性则在祠堂外;堂内供桌上摆放烧猪、鸡、元宝等供品,燃点着香烛,由主持人领头叩拜祖先。

待祭祀仪式结束后,将供品分赠给族人,每人一份,凡六十岁以上族人可分两份,七十岁以上分四份。八九十岁的老人可以分得更多,以表示对老年人的尊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大谢氏祠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