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张慧 范旻昕 赵春梅 张雪旸 蔡佳祺

河北省西拥太行山,由于山的屏障形成天然阻隔,加上地处偏远,山区的传统村落经历数百年而免受战乱灾害,古风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河北省井陉县大梁江村为例,首先对村落发展概况和整体空间格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从村落肌理、街道几何序列、空间节点组织方式、院落组织方式等方面对冀西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论表明:冀西山地传统村落以庭院为中心的建筑单元布局紧凑规整,由此构成的建筑组团则顺应地形,布局灵活;村落主要道路依据山势蜿蜒曲折,空间疏密有序;节点空间明晰,实用功能与精神内涵相统一;院落空间高低错落,形成一宅多院的独特形制的空间布局特征。

关键词:冀西;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河北省西拥太行山,北有燕山山脉,中部为平原地区,地势变化复杂。冀西地貌分布以丘陵、山地和高原为主,略带有平原、盆地,冀西山地是冀西山地、丘陵区的概称。依据地理属性和不同的海拔特征,当地传统村落分为平原型、丘陵型、山地型和高原型四大类。截至2018年12月,冀西太行山区共评选出国家级传统村落145个,其中山地和丘陵区共131个(图1)。在自然、人文的双重作用下,冀西作为特定的地理区域,其传统村落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影响,融合了三晋文化、中原文化等,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山地村落选址受到风水理念的影响,而山区良好的山水环境为其选择背山面水、自然生态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可能。

第二,村落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依形营造,院落空间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

第三,受地形地貌影响,山地村落肌理主要沿等高线发展,没有清晰的轴线和进深较大的多进院落,而是以一进、二进院落為主。

第四,村落道路依据山势蜿蜒曲折,布局灵活,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串联组织村落的戏台、庙宇等节点空间,联系各民居院落。

当然,各个村落由于不同的形成过程和具体的自然人文环境,又各具特色。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位于井陉县西部,属于山地型传统村落,由于山的屏障形成了天然的阻隔,加上地处偏远的晋冀交界,使村庄经历数百年而免遭战乱之灾,古风古貌得以保存[1],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有162座。下面以大梁江村为例,进行详细阐释。

一、大梁江村村落发展概述

大梁江村最初的村民是康王两姓,在梁姓村民大量迁入后逐渐迁离,梁氏家族的壮大和扩张给村落带来发展的高峰期。梁家成为本村望族后,村落名称也相应改成了大梁江。同时,村内出现了一部分外出经商的村民,使其经济状况得到进一步发展。五道庙是村中历史最悠久的公建,为聚落早期核心区域。整个村庄初期以村口为起点,以五道庙为核心,呈现从南至北,从西向东的发展趋势。村落依山就势生长[2],其空间形态逐渐丰富、完善,房屋等建设也达到了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的老房子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一部分村民在原来旧宅上进行改扩建,另一部分村民则从老村中彻底搬离,在对面沿河建造起新的居住聚落,这样整个村落就形成老村、新村两部分,中间由一条进村的公路及公路旁的水渠隔开。由于石材是大梁江村的主要建筑材料,并且村民另建了新村,因此在经历了历史动荡和变迁后的村庄虽然在格局上有所改变,但古村落的巷道、空间形态和大部分建筑都不同程度地被保存下来。当前,在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基础上,开山打石受到限制,建筑用材已由过去的石料为主,逐步向砖、钢结构为主转变,自然人文景观产生了一定的变化[3]。

二、村落整体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大梁江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山凹处,依山势而建,造就了北高南低的空间形态,远观层叠错落,极富趣味性。村中龙王庙碑记中记载有村落初期周边的自然环境,  “其山重岡叠嶂,丰草乔林,山明水秀,四面青山远翠,八方曲水争流,亦圣境之地也”[4],其选址和布局都很有特色(图2)。

(一)自然条件对村落选址的影响

太行山东坡逐渐向平原过渡,四周山峦环抱。为了引水补基,村落入口前修建了一条水渠,积聚平时的雨水。河水紧挨进入村落的主路,周围农田环伺。在风水理念影响下,村子以山为依托进行规划选址,讲究藏风聚气。北太行山的三条分支由上而下,该村落位于分支正中,集四周精气于一体。从防御层面考虑,大梁江村由下而上依山势而建,村阁是进入村内的唯一通路,两侧是石块堆叠而成的厚实高大的村墙。村内外地势高差大,从村内可以观察村外情况。村落依据自然环境,巧妙的因借周围山川,建筑和环境彼此渗透,表现出相生相栖的协调美。

(二)地形条件对村落建设的影响

在影响山地村落建设的自然因素中,地形条件至关重要。大梁江村垂直于山地等高线布局(图3),通过台阶或坡道协调高差,村落高低错落,将绿化、起伏的地形和滨水景观等环境引入到村庄里,村落与自然虚实相生,景观层叠转变,饶有趣味,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村内使用大块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展现了本地石头的奇特纹路和清晰的线条,因此墙面虽然曲折但并不显得庞杂,而是统一和谐。村落中院墙和房屋山墙面上对外开窗较少,色彩和质感朴实厚重,与周围环境相谐调。

(三)村落形态与发展模式

村落形态是村落内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外在表现,简洁直观。受到外部环境和土地的限制,村落外部形态较为紧凑,沿山势、路网延伸,和地形地势联系紧密。村落内部为块状和线状形态结合,村落空间沿轴线展开层层递进的序列,节奏明晰。道路、河流等线状要素作为村子骨架将入口和广场等节点空间串联[5]。由于血缘关系,村中建筑形成不同的建筑组团,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组团内部紧密感强,居住建筑间呈现出相对紧凑的布局。村落结构完整,街巷尺度适宜,形成进退曲折、对景框景、充满节奏韵律的良好的空间效果(图4)[6]。

(一)村落肌理——紧凑规整的建筑单元与布局灵活的建筑组团

由于村落自然生长状态,其外部环境为限制村落发展的主要因素。大梁江村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聚落,每个组团内同族聚居的现象十分明显(图5),不同的血缘关系形成的建筑组团使村落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对村内住民而言,同一姓氏、宗族的住宅组团之间有着更强烈的紧密联系。建筑形态上,由于用地限制和血缘聚居人口的持续增长,住宅表现出明显的联建现象,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土地,而且共用山墙、院墙等隔断也节约了财力。

整体来看,建筑组团内部居住建筑之间布局相对紧凑,而组团之间的组合并不是规整的横平竖直的形式,在高低错落的地形条件下,院落组团顺应地形地貌、沿等高线发展。同时,农业劳作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村民注重耕种和养殖与住居的结合,在住宅建造过程中,他们更多地关注了住宅自身的完整性和适用性,没有完全恪守严谨的合院布局方式,而是依据地形,在住宅之外留有一些灵活的、可自由调节的土地。

(二)街巷的空间序列——蜿蜒曲折,空间疏密有序

街巷空间是联系村落各组成部分的骨架,起到划分村落用地、构成空间格局、串联各部分空间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邻里交流最便捷易达的场所。作为山地聚落,村中主要道路依据山势蜿蜒曲折而上,展现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价值,本身就具有美学内涵(图6)。

1. 道路等级组织——三街五巷

第一级道路横贯新村老村两部分,此条公路曾为大梁江村通往村落外部仅有的联系。第二级道路指村落中村民的主要生活道路,三条主街在村落初期就已经形成,村落形态发展受其影响;第三级道路则是垂直三街的五巷,串联主街形成网状结构。建筑邻里之间的巷弄为第四级道路。

2. 紧密组织——以中街南段为例

这段街区南部是大门里组团,建筑布置不规则,街道北侧建筑为一字形沿街线性排列,连续性强,规则统一(图7),街道两侧建筑形成鲜明對比。平面组织上,此街区由外侧街道串联的多个建筑单元构成,组团内联系较弱,整体性不强,但很有秩序,建筑形式规整、尺寸统一,组团的对外入口正对外部道路。

3. 松散组织——以上街南段为例

上街是入村大路,由村阁前广场开始。第一段村口到赛场的道路笔直,整体形态比较均匀,建筑占地宽松,住宅入口处空间变化多样;第二段蜿蜒曲折,由赛场到村庄的后边界,空间尺度变化较大(图8—9)。建筑建造年代较晚,占地不紧凑,根据地形需求布置,由外部道路统一串联。街道两侧建筑多为一层,削弱了街道的围合感和方向感。外部空间流线为鱼骨式,建筑入口之间的距离拉开,空间变化丰富,出于私密性考虑,通过矮石墙隔断或利用高差来分隔,并做转弯处理和街道平行,既符合风水聚气的宗旨,也保护了隐私。街道与入口间的高差变化和曲折路线使两者的距离变远,平台作为过渡空间,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很好地划分出来。

(三)空间节点的组织方式——空间明晰,实用功能与精神内涵相统一

村落入口空间起到过渡作用,具有象征意义,这种多功能性使其成为村民举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大梁江村阁将村外道路和村内巷道连接起来,其上的阴阳庙体现了村民精神上的祈福和防御性,两旁的村墙具有实际的防御功能。入口广场和带有拱门的村阁成为进入村落的标志(图10)。

村落戏台节点空间属于公共的半开放空间,是村民祭祀祈福和娱乐之地,供村民进行集会活动。戏台要满足观演建筑的功能需要,其对面的神庙要体现神灵高高在上,因此戏台和神庙均建造在石头基座上(图11),廊房是家族商讨工作的地方,故而没有基座。建筑中间空地下沉,和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两颗古木加强了空间的划分和层次(图12)。

3. 中街住宅入口节点

为了适应气候条件等因素,村内住宅庭院往往非常狭长,封闭感强,不能满足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需求,所以需要一个能进行相关活动的场所,离住宅最近的入口处自然发展为这样的空间。

以王志文宅入口处为例,宅院前为三条街巷交叉口,由于地势和位置的原因,形成了一处较为开敞的公共空间,供几户人家共同使用,作为公共的宅前入口。住户在空地中开辟小菜地,展现出人们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农耕意识。此空间利用山地聚落的特殊高差分隔空间,结合碎石堆叠的矮墙作为隔断,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门里组团入口处由类似于过渡空间的巷道与三户住宅的入口连通[7],再向里走即是三座相并联的住宅。从入口空间到次级巷道再到内部庭院,场所的私密性逐渐加强。小尺度街巷与周围的建筑营造出较强的围合感,在街口处建造大门显示出三户的亲密关系,家族感比较浓烈。

(四)院落组织方式——高低错落,一宅多院

太行山区传统民居以院落形式为主,为满足生活和交往的需求,每户都有较为独立的院落,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演化出积极、宜人的交往空间。每家每户各异的家庭环境和家境特点决定了院落形式的多样。作为山地聚落,这里的庭院空间给人三维立体的空间体验。

太行山区村落基本住宅形式,一般布局是中间为正堂,两侧为卧室,灶房、柴房等布置在边间,各卧室由檐廊串起,即“一明两暗三开间”。因为山区地形复杂,村内高差变化较大,平地较少,单面围合成本较低,也有助于房间采光。采用这种院落形式的家庭大多经济状况一般,建造能力有限[8]。

数量较少,适合宅基地不规则地段,建筑主要分布于院落的北侧及西侧,北侧为主要房间,以保证最优采光。西侧为次要房间,多为储存空间。

这是院落组成的主要形式,建筑布置在庭院东、西、北三侧。北侧房间为主要房间,多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东西两侧为厢房。前檐通过加设檐廊将各个房间连通,供雨天或闭户时使用。不同家庭会依据自身条件对院子采取不同的布置方式,如大户人家在院落前设门台、门楼等。这种庭院空间布置形式,空间围合感很强,方向性明确,院落空间积极、安全。院落作为 “室外厅堂”,可以加强空间的序列感,也是晾晒粮食的主要场所。

这样的院落空间围合度高,安全性、私密性强。同时由于院落四周为房间围合,较为密实、不易透风,因而适宜北方寒冷地区的冬季保暖。院落中央的天井日照一般,但空间氛围积极,可供居民日常打麻将、听戏等娱乐活动使用。

5. 一宅多院——以武举院组团为例

一宅多院是太行山区独具特色的院落组织方式,基本都属大户人家。住宅组团多为几个不同的单面围合、多面围合的院落相互串联而成。建筑的朝向受到地理环境、功能需求等的影响,组团间没有明显轴线,院落之间既可通过巷道串联,又可经由偏门联系,彼此交织,内部组织较为紧密。为适应地形的高低错落,一宅多院中形成复式建筑,一层向底部开设庭院,二层又向上层布置院子,户内拥有丰富的垂直交通。

武举院是乾隆三十三年梁深中武举后所建,共有九重庭院,100多间房舍,俗称“一门穿九宅,移步登高楼”[9],规模宏伟,典雅幽静。第一个院落正房坐北朝南共设两层,内有九级木制楼梯,可抵达东侧房间的屋顶。从东侧门进入石鼓门墩、有梅花鹿砖雕的二层楼院,院落西南门通武举书斋院,往北的一处院落供家人居住,存放物品,与该院并置的是武举出生的院落,沿其东北角石砌台阶上去,可抵达其他六重宅院。这一豪华的九重套院, “院能通院,院中有院,院内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 武举院在平面上拓展的同时也向垂直方向推进,因地制宜的套院设计使其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建筑文化中的地域特色[10](图13)。

武举院建筑组团整体性强,院落之间联系紧密,相互联通。由于建筑平面上的进深、开间、院落尺寸等都不尽相同,院落的外墙会发生错动。每个以院落为中心的建筑单元都有明确的轴线,但组合而成的建筑组团并无明显的轴线关系。建筑单元内部均遵守着一定秩序,主次关系十分明确,但建筑单元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尊卑关系,各个平等。由于高差不同,有些建筑单元的一层可以到达其他院落的二层或者屋顶,空间灵活多变。组团中的建筑单元会形成新的巷道以向外侧开门,由此产生的活动空间在联系各单元的同时也划分了空间。

传统村落是文化的载体,村落的发展形态和建筑特征是文化的外在表现[11]。传统村落不同的要素和特征,是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和不同发展阶段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演变的体现,只有充分了解传统村落、解析其空间形态特征,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并转化为设计的基本原则,才能在村落保护、发展、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使之延续。这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永续发展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  陈博. 石家莊西部山区民居建筑特色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2012:17.

[3]  张伟宁. 河北省古村落大梁江村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3):63-65.

[5]  邓爽. 基于空间美学的关中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析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2014: 4-6.

[6]  梁晓旭,张宇翔. 河北井陉与京西传统山地村落空间比较研究[J]. 规划师,2016,32(S2): 99-104.

[7]  侯双庆. 城市街道景观美学的研究与分析[D].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2011: 23.

[8]  王宇泓,魏庭芳,蒋鑫,等. 南太行山区大梁江村传统民居特色研究[J]. 山西建筑,2015,41(6): 8-9.

[10]  李一品. 冀西山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研究[D].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2017: 16.

[11]  息琦,董健菲. 河北井陉大梁江传统村落民居形态及“活化”保护研究[J]. 城市建筑,2017(23): 69-71.


1.滨水区域(丰富度不足)

2.地形设计(与等高线结合不够)
3.区域联系(各个区域之间呼应不足)

三级路的宽度应该没问题,二级路明显窄了,这样你的路网就会很不清晰

这个滨水区域如果你想做,就做充分一些,水面扩大,这样才有你发挥的空间。甚至可以把水体这个元素引进来和你的草坪区域结合,内部的建筑空间结合,同时结合你的地形。动静结合去打造,意思是和建筑,构筑的那些节点结合。不管是水体还是草坪这样的区域打造,都要考虑到不同角度和视线的游客观赏到的景观是不同的

地形设计不是说把原来的地形等高线画出来就结束了。第一可以有和等高线结合的,利用和处理高差的设计。第二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设计更丰富的地形。从主入口进来这样一个很强势的视线引导游客看过来,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地形,给这条视线一个更丰富的层次

AB如果作为你主要打造的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之间是可以有一些联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割裂的。比如刚刚说的水元素的引用,还可以去打造一些视线上的呼应,种植的呼应等等。是一种方法,但是不是说引进来就结束了,这只是要素的呼应,还应该在视线,种植,地形这些方面去打造。

更多等高线设计手法请点击:





1.滨水生态(生态性体现不足)

2.重点区域打造(核心区域不够突出)

3.滨水区域打造(景观不够丰富)

题目要求处理常水位和场地之间以及常水位和洪水位之间的高差,所以这种建议还是铅笔稿的时候把等高线画出来。

生态不是水生植物和栈道就生态了,还要体现在游客的游览体验活动内容上生态的区域也是和游客有互动关系的,那只能多看案例,把看到的案例节点理解之后转到自己的平面上。

硬质场地没有办法支撑起一个水面的,而且你这个水面打造的,最后的结果就是360°的游客,人看人。核心场地不是画在图的中间他就核心,也不是把硬质各种堆叠在一起面积很大很黑就是核心。不管是不是核心区域,一个区域肯定是人工和自然结合的

现在中间这个水面,两个思路。一个是你想让这个区域以中间的大水面为核心去打造比较人工的滨水景观,那你这个水面其实可以适当扩大。甚至和外面的水联系起来,然后水体的打造我们一般120°人工,其他的界面以自然为主,把你游人活动的场地向红色的界面集中一些。结合河堤的打造去一起设计,其他界面设计层次更丰富的自然景观。

另一种思路,你只想把水体作为你茶室的附属要素,打造一个结合水体的园中园,那么你水体的面积可以适当小一些。但是二级节点要补充,尤其是和居住区域有功能呼应的节点

不要再打造这种试图在入口就像把全园看到尽头的布局。而且也根本看不到,就算看到了那你在入口就看到头了,没有游览的意义

游线需要你去引导比如游客在A ,它需要通过1.2.3.4这些可能是种植、节点、构筑等等一些要素去引导游客往下走。而不是让游客在1直接看到了4。

开放空间其实就是满足交通集散的同时还有人停留的空间,你看案例的时候可以着重去分析二者是怎么结合的,至于放什么设计这要看用地性质周边环境了。找案例也可以不拘泥于入口,开放空间。多数广场的案例都是可以改绘成开放空间的。

更多重点区域打造,开放空间设计案例请点击:







1.集雨型绿地(设计不够)

2.功能分区(各个功能区呼应不够)

3.硬质场地(功能过于单一)

集雨型绿地要结合水生植物观赏草等有净化功能的种植结合去设计,还应该结合相应的科普观赏的场地去和游客的活动结合起来。而且其实可以有很多处集雨绿地形成一个体系,当然一侧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基本的。

可以适当的给一些视线呼应,但是每个分区有自己的主题和活动内容,不能都是单纯的在哪都是为了观赏这个水面。而且也不是只有在中间这条线上才能看到水面,不能就这样布局了。以水面为中心,你的节点最好都是朝向水面的向心式布置,但是这不表明他一定要能看到水面

蓝色一级路,黄色二级路,绿色主要节点的位置。粉色式大致的分区,还是三个,应该还是原来的位置。不包括三级节点,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稍微补充删减。主要是感受一下节点在一个功能分区内和在整个设计里大致的分布安排。

大概能感觉到你是想左侧人工,右侧生态,但是你右侧的生态体现的太委婉了,不能生态就是水生植物和栈道就没了。案例和节点积累不够啊,生态的体现还能结合哪些要素,还可以结合什么功能性的场地。

现在场地上就是铺装,没有体现活动内容和场地功能的构筑和设施,完全没有细节肯定是不行的。看案例不要局限在它的形式和铺装上,要看它是什么功能,这个功能是用什么要素体现出来的,这些怎么在你的图面上画出来,这个案例解决了什么问题。

华中农18年真题解析,更多集雨型绿地设计方式请点击:







1.周边环境(功能与周边环境呼应不足)

2.建筑周边场地(设计太过单调)

3.功能分区(不够明确)

一个场地从3个层次去思考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它在城市中所处的一个地位。第二个就是中观层次,它和周边用地性质的关系;第三个是场地内部的设计和关系

你现在的设计看不出是如何考虑周边用地性质的商业区需要边界的开放空间,居住区需要设计一下儿童活动、老年活动的场地;疗养院可以设计一些疗养花园,医院这边也可以设计一些健身、疗养的场地。

你的基础设施,停车场、厕所需要进行布置,建筑的话可以结合场地、功能、水面做的更丰富一下,建议看一下规范,再注意一下。

首先红色区域,你的充分利用起来,这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入口的这个视线,应该是从山上看入口,可以设计景观挑台。你仔细看一下高差上面高,下面低。

右侧入口结合开放空间,呼应商业用地,你既然做了水面就放大一点,承接入口和滨水的建筑场地,你的草坪可以保留。然后过渡到医院这边的入口,入口结合休闲场地,进入以后可以设计一下健身休闲、下棋聊天的场地,或者设计五感疗养花园。

农田这个区域和这个水坑的区域的连接,这个你可以选一个稍微缓一点的地方,你现在这个位置不太合理。

1号区域,可以考虑把水坑都连接起来,毕竟尺度也不大,水头的位置可以做点设计。2号这里的观景台,得把视线打开,才能看到下面的水面和建筑。

总的来说,首先得结合周边用地、高差等思考。功能分区,包括分区内的场地功能、位置、视线等;然后是串联交通,注意高差;植物种植,注意视线和空间等等。先把功能分区理清楚,不然就会觉得很空,没有东西。

如何功能分区?和更多建筑周边场地设计请点击:






从九月份开始,每周进行各QQ群的评图时间如下

1.为保证评图效率和质量,每次老师在群内发布“可以发下一套图”时,各位学生发图,每次点评老师聊天界面收到的第一张图(类似秒杀),点评完之后重复上述规则,直至2小时结束。当下的图没评完时上传的图无效,因此要求大家全程认真关注。2.发图要求:题目和快题一起上传,务必拍摄清楚,最好垂直拍摄无透视角度,上传原图!3.同样错误最多详细讲两次,后面再有类似错误点到为止,节省大家的时间可以评更多其他方面的错误,看更多的图。所以大家一定要看其他人的评图和评图记录!4.公众号每周会整理,没有能及时参加评图的孩子们也不要着急,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的错误点都是比较类似的,翻看并总结别人的评图是提高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5.公开评图是一项公益的活动,旨在帮助每一个想考研的孩子,所以希望大家保持礼貌,遵守规则,多加思考,共同进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能尺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