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庄子幸福相对论包括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今天,当我们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来规划和实施人才战略

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与反思影视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而从根本上确立影视教育的

    ②影视教育的人本功能与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影视教育的定位,我们虽一贯偏重于审美

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而对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却认识不够。

    ③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人的完整与否取决

于这种和谐能力。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诉诸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影视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

更为强烈和直接的特点,它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

冲击力,深入人的心灵。因此,影视艺术情感教育通过对影像的感知,让人在艺术的审美境

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的同时,实现知识结构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融合

统一,从而成就全面发展的人。

    ④不同的技术方式和不同的媒介手段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必定促使其接受者不同的思维

方式的形成。自人类文化产生以来,其媒体形式的变化使人类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了从行为

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早期的人类文化是以图像文化形式而存在

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则使思维变成了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和逻辑的,这一变化使印刷媒

介将具体情景置换成非情景、非具象、非对话语境的文字符号。读者在沿着语义的逻辑对文

本进行解读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而照相艺术、电影和影视的发明使得图像文化再

度兴起,它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影视作品中不仅

声响、构图、摄编等多套语言系统使观众在变幻莫测的声电光影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欣赏中处

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而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不仅占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且拥有了虚拟的世界。影像生产的复杂因素,决定了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这一媒介文化势必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对人类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根本的影响。

    ⑤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感官的偏见,导致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非线性思维的

培养。在对思维方式的认识上,孟子将心灵视为“大体”,即重要的;而将耳目感官视为“小

体”,也即“次要”的。显然,在古代哲学家眼中,耳朵与眼睛这类感官不会思考,只能用

“心”去思考。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分裂,造成了现代人的“大脑右半球功能缺乏症”,

改变这一状况,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⑥今天,休闲已成为一种体现生命价值、实现创造性生活的行为。早在古希腊时期,人

们就认识到休闲与教育的关系,因为休闲方式与休闲内容的选择是对休闲主体素质的检验,

    ⑦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休闲文化中,影视已经成为当代人首选的审美休闲文化形式。

然而,今天的影视更多的是因休闲而存在,而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充

分的发挥。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解读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

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下列不属于使影视教育具备自身特有的价值的条件和原因的一项是 (    )

    A.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促使接受者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

    B.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使人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

    C.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影响着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

    D.影视的图像文化形式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使人的思维处于非线性状态。

    A.对影视教育,我们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却完全忽视了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

    B.影视使观众在声电光影和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更重要的是其数字化使人在占有现实世界的同时还拥有虚拟的世界。

    C.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和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而深入人的心灵。

    D.孟子在思维方面的“大体”“小体”说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感性、轻理性,艺术与科学分裂、人文与科学不统一这些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A.如果接受者通过对影像的感知,在影视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那么影视艺术就能实现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B.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如果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它不仅能使人通过自由和谐的休闲过程改善生活质量,还可能成为人自我完善的条件。

    C.虽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有一定的弊端,但这并不代表线性思维就应该完全被非线性思维取代。

    D.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使它必然与早期的人类文化的图像文化形式所产生的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导言部分: 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 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页。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 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参见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 参见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6页。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中国哲人重视的则是对存在的体验,是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功夫的达成。”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7页。 三、中国哲学发展过程的四大阶段 “中国哲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或阶段):第一时期是创立期,指先秦哲学;第二时期是扩大期,指汉至唐代的哲学;第三时期是融会期,指宋至清代的哲学;第四时期是潜藏期,指清末民初以来的哲学,我称为现代哲学。”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9页。 这四个阶段的文化背景各不一样,所以其哲学的代表性思潮、流派、人物、成果各不相同,但是,不可否认,这四个阶段的问题意识与哲学中心范畴既有延续性又有差异性,各有其重心与特色。“第一阶段,孔子及其后的儒家继承三代大传统的天、帝、上帝 、天命、天道的终极信仰,以礼乐文明为背景,以‘天人性命’问题为枢纽,肯定天道、天命下贯为人之性,创立了凸显人性尊严、人道自觉、人格独立的‘仁’学系统,侧重解决天人之际中‘人是什么’的问题及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主张通过人文建构、解决人事活动,特别是道德活动上达天德,把宗教、哲学、政治、道德密切地结合了起来。与之并行的是老子与道家。道家继承上古与春秋思想家有关‘天’的叩问以及弥沦无涯的‘气’的传统与相对相关的‘阴阳’观念,形成连续性、整体性的宇宙观及宇宙生成论。他们创立了凸显天道与超越境界的‘道’学系统,侧重解决天人之际中‘天是什么’的问题及万物所以为万物的问题,主张人可以通过身心的修养上达天道(天地精神),把自然、社会、人生打成一片。”“在第二阶段,‘天人性命’之学得以深化和扩大。在儒、释、道三教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在超越的终极归宿与俗世生活的张力下,安身立命的问题更为凸显”。“第三阶段的哲学,真正实现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特别是以历史实践证明最适合中国社会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融合。宋元明清史‘道学’或‘理学’作为精神世界的时期(清代也不例外)。“第四阶段的哲学就不同了,所谓‘现代’即相对于‘前现代’而言,内容和形式与前三阶段的哲学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是在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并与之对话中产生出来的。” 参见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见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9—11页。 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先民们在认识并参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中,逐渐有了哲学的慧识。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5页。 不论是中国哲学也好,西方者须也罢,都是在先民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实践的过程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的产物,尤其是个人和社会性的对自我意识反思的产物。 第一节 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 昊天上帝和祖宗崇拜的逐渐结合,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的觉醒,是三代宗教、政治、伦理发展的趋势。那个时候,宗教、政治、伦理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礼”。夏、殷、周的“礼”有其继承性和变革性。殷周之际的变革,使传统天命论得到新生,增加了敬德保民、努力人事。谨慎尽责的内容,把民意提高到天命的高度,因之给中国早期人文精神打上了道德的自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老子的相对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