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怎么样?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呈爆发式发展,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预测,AI带来的社会革命,将比工业革命的速度快10倍,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从2012年开始,AI算力的提升速度已超过摩尔定律的预测,平均每3-4个月翻一番。

实际上,对于人工智能,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何时将超过人类?人类会被AI取代吗?谁会因AI而失业?谁又会长生不老?而更被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真的有能力控制具有完全意识、不爱监督、能自我完善的人工智能吗?

在过去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曾经把大脑比作计算机,互联网诞生后,我们才发现人类的大脑不是一台计算机,而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变得越来越接近人类,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比我们更优秀,人类该怎么办?

实际上,目前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客服、收银员等,正在全方位地被取代。而创造性的工作领域也出现了显著变化。2015年,美联社使用机器人写作,年报道量超过15亿条,领域涉及金融、房地产、体育等领域。


2017年8月9日,四川九寨沟发生了7.0级地震,机器人25秒出稿,共540字并配发4张图片。2018年,第一部由AI撰写的长篇小说《路》(The Road)诞生并推向市场。目前,空中客车公司使用人工智能而不是人类工程师来设计飞机,制药公司葛兰素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药物开发,工作效率和任务完成质量都比人类工程师更好。

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拍电影,2019年,上演的科幻短片《走神》就是一部剧本、导演、表演、配乐等一系列制作程序,大部分由人工智能所完成的影片,仅用了2天时间。

人工智能产业链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

基础层方面:包括AI芯片市场、大数据服务市场提高。以自主为中心的云生态建设,制定标准实现大数据交流共享,大数据产业信息安全。

技术层方面:包括智能人脸识别行业、智能语音识别行业提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将相互融合。

应用层方面: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客服、智能农业市场规模均将迎来持续的增长。汽车/组装、金融服务、电信等高科技领域,其次是物流、零售、媒体等行业也在智能应用中。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大致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人工智能技术将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普及运用的进程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将首先在互联网领域中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的融合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这些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促使这些领域飞速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成熟,它将会陆续普及到其他领域,继续深入发展,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二、人工智能将有力促进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之中,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手段来赋能传统产业后,中国工业将会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产业互联网。

而由于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必然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也将淘汰许多落后产能,使用现代化人工智能生产线后,将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

三、人工智能将成为人们从业和就业的必备技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发展,智能体将会逐步进入生产环境,未来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将会与智能体频繁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就对职场人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未来各个工作岗位,从业人员都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的理论知识,并具备相关操作技术。对于就业人员同样如此,因此,这也给教育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四、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人工智能的研究过程中,机器学习是行业研究的核心,也是人工智能目标实现的最根本途径,而它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人工智能在没有解决学习的基本矛盾之前,最好的人工智能也无法与普通的4岁小孩相匹敌。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一些行业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未来随着它的不断深入发展,陆续将会有更多的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止客观发展趋势。

五、脑机接口将会引发一场科技风暴

1、人工智能进入医疗保健领域,将会引发一场行业革命,促使该行业产生爆炸式发展。


近日,马斯克向全球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脑机接口将在一年内植入人脑。他表示“脑机”的排异概率非常小,原则上该设备可以修复任何大脑问题,包括视力、治疗瘫痪和阿茨海默症等。

脑机接口,简单说就是将芯片植入到人的大脑中。具体操作方法,通过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像微创眼科手术一样安全无痛地在脑袋上打孔,在大脑内快速植入芯片,然后通过USB-C接口直接读取大脑信号,并可以用手机远程控制。

这项技术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它将彻底改变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并进而改变人类自身和整个社会,据报道,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老鼠身上测试成功,马斯克将在今年年底前,将第一块芯片植入人类患者体内。

2、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实现后,人类可以不用说话,只需通过意念,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外物,以意驭物!

例如,早晨醒来,仅凭意念一动,电灯自动开启。若想吃早餐,心里默默下一个指令,咖啡机、煎蛋机、煎饼机自动开启,不愿起身可以操控机械臂帮你送到床前。

3、脑机接口技术实现后,能够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般人类无法拥有的超能力。


记忆移植是这个领域研究的重点,现在,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大脑海马体的记忆密码,开始尝试用芯片备份记忆,然后把芯片植入另一个大脑,实现记忆移植。现在该实验已经在猴子身上取得了成功。

凭借这一技术,一个原来不懂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的人,通过将芯片植入大脑后,瞬间就能掌握5、6门外语。

这项技术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把大量信息传输到电脑,或将大脑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最终实现人类意识和记忆在计算机世界中的永生。

至于人工智能能否完全取代人类,笔者认为,没有可能。尽管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被动学习)。即便未来人工智能学会了思考,即掌握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它仍然无法超越人类。因为人工智能不具备感性思维,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

人工智能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属于全球科研领域的前沿技术,它的发展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紧密相连。它的未来,有太多的可能,最终人工智能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无法定论,答案只能交给将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微信公众号 机器之心 

  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大战以AlphaGo4:1战胜李世乭告终,关于人工智能的现在与未来,这场比赛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思考与启示。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湛庐文化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重磅打造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现已出版《与机器人共舞》《情感机器》《人工智能的未来》等多本畅销书。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书系专家委员会春季研讨会上,我们邀请了多位人工智能专家一同探讨人机博弈的未来。

  这场人机大战,人和机器谁才是胜利者?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朱小燕教授:机器肯定在某一个领域里战胜人类,这个绝对是不可质疑的。但机器还不懂得对各类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凝练,很难在综合能力上超过人。如果机器能够自动地去凝练,然后去传承,它才能够战胜人类。

  360云公司CTO 何万青博士:从专业棋手来讲,这次突破是蛮大的,围棋这个项目属于完备信息的比赛。但如果打麻将或者别的不行,因为人可以使诈,你不会得到所有的信息。

  云基地执行董事 杨立先生:AlphaGo赢了李世乭以后,很多人在谈论机器战胜人类,但我认为这只是人类从利用工具、发明机器设备替代人类某些功能过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已,历史上,每当出现这种里程碑式突破时,都会有人提出机器终将战胜甚至统治人类的说法,但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人类创造的设备在围棋计算方面已经胜过人类。

  AlphaGo未来还有哪些应用价值?

  何万青博士:日本围棋大师藤泽秀行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意思是人类顶尖棋手离完美理解围棋真谛相差甚远,仅有7%。而剩下的93%,可以通过机器把人的脑力往前延伸,我们可以靠机器慢慢找出更多围棋的真谛来。在中国象棋上,棋手们就在向机器学习棋谱的新走法。

  机器之心联合创始人 赵云峰先生:能够究竟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改变。研发AlphaGo的DeepMind公司在解决了围棋问题之后,开始用策略网络、估值网络这样一些深度定向学习的技术到医疗领域。大家不久可能会看到,他们这些技术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如何帮助我们去改善我们的生活,然后如何给我们带来一些效率的提升。

  人工智能领域,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书?

  湛庐文化总编辑 董寰女士:我们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推出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并为这套书系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担任委员会主席。湛庐文化希望帮助大众搭建人工智能的体系框架,从而成功驾驭人工智能的新风口。

  在《与机器人共舞》中,《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马尔科夫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诞生之初就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取代人类为目标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另一个是以辅助人类为目标的智能增强(Augmentation Intelligence)。这二者关系就像是无人驾驶汽车和辅助驾驶汽车的区别一样。当人们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时,《与机器人共舞》将带给你另一番思考。

  《情感机器》是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人们勾画了构建情感机器的路线图。为什么说人工智能无法通过穷举法战胜人类?就是因为围棋的局面比宇宙中的原子更多,所以机器战胜人类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人类。如果将人类大脑看成一台机器,那就有助于我们设计出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情感机器。

  AlphaGo曝光前,线性思维的人们以为人工智能围棋离战胜职业棋手至少还有10年,转眼间AlphaGo与李世乭的人机大战就以4:1落败,这场大战也成为人工智能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中,库兹韦尔认为,人工智能一直在以指数级速度快速发展,2045年的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奇点”到来,世界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如何看待机器人威胁论这种观点?

  朱小燕教授:我是不赞成人工智能会造成人类的恐惧什么的,真的完全不赞成。至少我知道的这点技术发展的现状来讲,我觉得要想恐惧这件事还早着呢。我个人认为机器它能做的跟猴一样,就很不容易了。

  新华网融媒体研究院 杨溟院长:人类受到自身物种的限制,无法感知时间轴上“现在”以后的一切。其实结局依然存在。如果你要预测它,以我的有限的智力来判断,我认为人类必败,只是时间问题。意大利科学家帕里西创建了机器人学科,系统化地研究机器人的源起、发展和繁衍,机器人成了人类的一种隐喻,它是人类的镜像。不只是优点,人类的自私、贪婪等恶念也都可以在自己创造的机器智能里找到。被复制、被放大。人会成为自己的灭绝者。海德格尔认为,人类最终要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科技所毁灭。纠正一下,人类必亡于自身贪婪之念。我觉得这是人类无法去逆转的命运。

  朱小燕教授:如果说人把自己作死,我绝对相信。人对地球环境的各类破坏太多了,不过我觉得还轮不着机器人。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做人工智能的各种研究,包括情感之类所有的东西,用好了,它都应该是为人服务的。

  赵云峰先生:这些问题有的时候是一些哲学层面,甚至宗教层面的讨论,这个讨论不出一些实际结果,而且对于具体的应用、具体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是没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影响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些进展,这也是很多人工智能工程界的一些工程师或者研究者非常排斥的一个现象。我是非常同意朱老师的,现在没有必要或者不应该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一些算法上,放在技术上,放在如何让机器为我们所用上。

  杨溟院长:我特别不赞成这种说法,人工智能绝不只是技术问题。它既是哲学问题,也涉及宗教和伦理等各种问题。更是人类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虚无缥缈的,它非常现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说人类将不敌机器人并非悲观的结论,人机大战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提醒我们反思。自省是一种能力,是认知与判断之后做出的纠错。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并没有太多不适,恰恰很多人不愿去做。人类加速灭亡恰恰是拜惟技术论所赐。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我们的工作?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的国际委员,斯坦福伦理学教授 杰瑞·卡普兰先生:技术的发展就是机器不断实现自动化任务的进程。国际象棋和围棋软件只是我们通过编程实现的自动化任务,“机器很聪明”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如“calculator”曾经是需要大量细心、专业技能的计算师职业,却是最早被计算器这一小设备所替代的。展望未来,我们将看到各项人类的智力任务自动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的进程,但人类不会被机器替代,这也是我在湛庐文化即将出版的《人工智能时代》(Humans

  朱小燕教授:我觉得工作可以分三类,一类其实是自动化的事儿,这类岗位消失,对人的身体也挺好的。第二类,就是刚才说的很多延伸人的能力的,可以代替工作中的部分重复操作的百分之几十。第三类是机器替人做那些做不了的事,比如整理大量的信息摘要。

  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何万青博士:我记得国外有个叫迪尔伯特的漫画,他有一本书观点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无能基准线,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用手机、用什么也好,比如我们现在用机器替代人的工作之外,但是使得你在它之上做上面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抽象程度要比那个高,所以你要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掌握它,其实人是需要更多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教育程度得上来才能用它。

  三星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 史媛媛博士:第一个是不要沉迷于碎片化的阅读,只有深度的阅读才能提升思想,形成自己的见解。第二是所有基于存储的、搜索的、知识服务的,是很容易被取代的。而所有与情感、沟通、交际,以及情境理解有关的一定会增强,对人就更重要了。

陈晓晖先生:湛庐有一本书叫《全新思维》,我觉得那本书里面说得很先进,它在十年前就预想了未来人面对的一些挑战。人的右脑是机器很难代替的,或者在目前看来很难代替。你的计算可能可以代替,那么未来的人是这样的,比如艺术、右脑、情感等等这方面会越来越重要。所以说其实有一种观点,在未来来讲,比如说孩子们,你可能现在培养他的情商比培养他的智商更重要,比如在领导力这方面,比如在与人相处方面,共行的方面,这目的是你着重要培养的方面,给他去更多的视野。

  如何看待当下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的国际委员,畅销书《与机器人共舞》作者约翰·马尔科夫先生: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能在市区、校园或者居民区控制方向盘、刹车、油门,但要想他们完全替代现有汽车仍为时尚早。从某种意义上看,设计无人驾驶汽车不如做好辅助驾驶,更好地保障人类的安全。

  朱小燕教授:谷歌的无人车真的做得挺好,它那个车我还坐过。但是,它是否能在任何情况下代替所有的车,这个还要商讨一下。我更愿意让它做辅助驾驶,不要去代替人。这其中有一个追责的问题,真要撞了人,这个责任是谁的?另外,一个现在这个车的成本还挺高的,这就需要别的技术做突破,所以人工智能依赖很多很多技术,一定要别的技术去突破,如果不突破,没有人买的起。最后,需要考虑的就是道路规划问题。近期,我觉得引进中国还是挺难的。在美国,高速公路好跑,意外少,在中国的街道里头,就是难跑。无人驾驶技术最优的目标是减轻驾驶员的负担。

  何万青博士:第一个,深度学习这个算法是一种通用人工智能,对于汽车行驶这类信息完备的条件下是挺合适的。第二点,作为一种辅助驾驶,尤其在城市里面,在北京这样的,它在比较低速的城市环境里能帮人减轻驾驶压力,甚至当你困的时候,能避免方向盘失控,这种正是吴甘沙在做的辅助驾驶。

  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将会是怎样的?

  何万青博士:我不需要对它敬畏,它是机器,它不是人。如果你把它看成人,那你可能爱上它,或者它会给你,就像科幻片一样,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不该做的事情,我个人观点,不应该产生任何敬畏,就是机器,永远定在这个位置上就够了。

  杨立先生:人类自身的特质里,有一方面是“靠谱”的部分,如逻辑思维、严谨推理、精细计算等,但还有一方面是“不靠谱”的部分,如艺术、创造性等,而人类发展过程中,不靠谱的部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各类机器在靠谱部分越来越多的替代人类,人类未来或许应该更多从不靠谱那方面加强,结合机器靠谱的部分,以实现更有效的发展。

  史媛媛博士:人最牛的就是面对未知环境的创造能力,但现阶段人工智能无论是算法上、理论上、科技上都没有突破。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机器写的,什么时候机器能写一个《静静的顿河》《红楼梦》,可能到那个时候我会惊讶一下。但实际这里边的差距太大了,十年内能读懂这些文字就不错了。

  赵云峰先生:《与机器人共舞》中认为,机器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会超过我们,也会导致我们的工作上重新的分配,或者它作为我们的助手,帮助我们延伸一些体力或者智力这方面的能力,然后人类再去做一些和创造力、想象力,还有思考力那些更加擅长的东西。

  未来我们应该是对机器更加怀有敬畏之心,不要有那种天生的人类一种优越感或者怎么样。其实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它看得更加平等一点儿,和它有一起优势互补。

  杨溟院长:人机之间、人和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之间其实构建出了一种新型的连接关系。在离散化时代,人将面临新连接关系的适应过程,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遭遇颠覆式挑战。现在去指导该如何相处似乎为时太早。

  何万青博士:我们的讨论气氛热烈。我们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来思辨人机大战带来的一切,有很多火花。我体会是:理科为这个世界提供理论,工科提供工具,文科提供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人工智能的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