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斗罗大陆穿越现代贵族族游戏投壶和双陆,你更喜欢哪一个

投壶:贵族的游戏
投壶:贵族的游戏
  来源:收藏杂志&文:刘锡荣
  投壶,原本不是游戏,是国家的礼仪。
  《左传》记载:晋昭公大宴诸国君王,举行投壶盛仪。壶中满盛红小豆,使箭不能跃出,每投一次,不得重复,可以轮回。这里所描述的情景,明确指出投壶是为国礼。
  投壶成为游戏,是战国后期才开始的。此等游戏,圈子很小,古代仅在皇家筵宴,士大夫、文人们宴饮或雅集之际。人们从容安详,讲究礼仪,吟咏诗文,款款戏耍,是一种极有修养的贵族游戏。人们站在距“壶”一定距离之处,一手拿一支无镞之箭,投向“壶”口,以矢投入“壶”口之内者为胜,两侧耳口次之;亦可三矢齐发,全部投入口耳,称为“写字”。可以每人各一次,亦可每人多支,投完换人,多次循环,以投入最多者为胜,输者或罚酒, 或作诗句,类似酒令。
《仿宋人二人对投图》
  昔年,我曾在琉璃厂看到一尊投壶,错金银的饕餮纹饰,精美至极。质为青铜,高约尺余,直颈两耳,圆形簋足,底处阴刻“长乐”二字,真正汉代篆书体,或为汉代长安长乐宫之物?可惜索价太高,我囊中羞涩,三顾之后,凑足银钱,次第再去,时近半年,人家早已货去。我只能是一番怅惘,几回慨叹罢了。但投壶那高贵典雅的身段,想象用它游戏时的欢愉,好些年来,一直晃悠在眼前,很是难忘,即便现今想来,也是我收藏过程中的一桩痛苦而难忘的经历。
  友人王冬,庚寅年曾经自欧洲拍得投壶一尊,皮色深栗,高亦尺许,龙纹满功,龙首呈三角冲上,龙尾婉约如螭尾盘旋。龙脊上微凸连珠,尤为沉坠;质青铜而略红,工艺极为精妙,当为宋元皇家之物。我曾经上手把玩过,还没能来得及细细切磋,恰有公务催促,匆匆告别。只此一面,俟再去赏时,已为他人请去,后来又托人再追时,早已出了国门。后来有人在香港曾见过,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此则又是一回遗憾。
  《礼记·投壶》:“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可见投壶之戏,要义有四:须分主宾,更当饮酒,理论才艺,讲究礼仪。甚是古雅,绝非简单的寻常游戏。
史籍中有关投壶的文案
  秦汉之时,士人夫们每逢宴饮,必得以“雅歌”伴“投壶”助兴。其投壶技巧百出,有背向反投者,遮目盲投者,隔了屏风越投者,或用各种舞蹈技艺投壶者等,不一而足。《东观汉记》有云:“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可见,此时雅歌已与投壶融合一体,而且成为入仕晋级的必备条件,儒士们若要升迁,先必要学好此者。自然,熟能生巧的愉悦与盛况,不得而知。此时此处的投壶,已经失去了国礼的权威地位,逐渐演化为士大夫、文人们雅集的游戏了。
  雅歌实指士大夫文人们的吟唱,那是继承上古留下来的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平长旋律,声音与气息必须交融绵长。每句之间,甚少停顿,歌者必须凝神专注,可以少许动作伴歌,沉稳大气为宜,与古人抚琴吟唱的浩歌有些类似,如今就我所听过的歌者之中,最具神韵的也就数故宫博物院的郑珉中先生了。
  2011年金秋时节,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古琴赏析会,故宫博物院的“大圣遗音”等10张古琴陈列于展厅。如此亲近这么多国宝,于国人来说,还是首次。我有幸被邀请观瞻,又于当晚出席古琴雅集音乐会,聆听10位当代大师演奏,各显其能,诸派风韵,天风古意,绕梁千秋,其是高享。唯有郑珉中先生雅歌一阕,使得整个音乐会徒升高潮。郑先生虽然高龄八十,但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巍然如山,声音沉厚而洪亮,只歌得满堂回声,萦绕九霄,如入天庭,让人痴迷,甚是震撼。歌毕,满场掌声,经久不息,我即兴作诗:
  《雅歌》
  入耳如钟磬,余音似沉烟。
  浩歌一曲尽,人上九重天。
  汉代投壶改进许多。壶中无物,投得太正,矢若弹出,算无效,再投,最多可掷百次。《西京杂记》有:汉武帝时之郭舍人善投壶,可以“一矢百余反”。“每为武帝投壶,辄賜金帛”。此位郭舍人,是当时可以三矢齐发,投作“写字”技巧者。
  南阳出土东汉画像石上,亦有“投壶饮酒图”。宾客对列,中置投壶,旁有酒瓯,有司射,有监酒,有投者, 有观者,有扶醉者……雅歌投壶之盛状,镂刻得很是生动。
  我也有幸看过几张古人描摹投壶的古画,有列队式、围投式、对投式等。画中的人物们,都眼神专注、躬腰、伸脖子、探手臂之状态,着墨不多,却极生动,但大都少了许多角色与器具,诸如“司射”“监酒”“壶童”(把散落的未中之矢拣起来的童子),等等。器物方面,又少了安放投壶的壶具、笔墨、酒具等等。
《齐君投壶雅集图》
  到了魏晋时期,投壶又得改进,投壶之花样剧增。有“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在士大夫与文人之间,颇为盛行。为魏晋时期之“雅集”活动平添许多诗文内容。《新唐书?商丽传》记载:“高丽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壶、蹴鞠。”可见,唐代中国之“三大国技”:围棋、投壶、足球,已经传到朝鲜,且颇得其举国欢喜。对唐代投壶游戏之描述,杜甫在《能画》—诗中写道:“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杜甫以汉武帝赏识的投壶艺人郭舍人作比唐玄宗宠幸的技艺伶人。《艺义类聚》三国邯郸淳作《投壶赋》,现存389字,述投壶器与技巧备至。
  可以明确看到,唐及之前的雅歌投壶,仪轨与规模堪为鼎盛。虽为游戏,确实高贵,绝非寻常百姓所能的事情。
  投壶至宋代不像汉唐般兴盛。却也于文人之间流行着。吕大临《礼记传》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欧阳修写杨大年作文“投壶……而不妨构思”。陆游“投壶声断弹棋罢,闲展道书看”。司马光著有《投壶新格》,毕竟其详地予以记载,诸如壶具尺寸,投矢名目,计分方法等。且说“每对客赋诗、谈文或投壶以娱宾,公以旧格不合礼意,更定新格。虽嬉戏之间,亦不忘于正也,此足以见公之志”。这使得投壶之戏成为“倾斜险波不足为善”“纳民心于中正”。
  由于宋代“寓政于乐”的过高改造,投壶游戏渐渐衰弱,仅于少数士大夫间流行,文人雅士间不多现了。可见,此时的雅歌投壶之戏,已经被赋予太多的政治意义。
  明代投壶又有新的发展,投掷技法有140多种,这在《投壶奏矢》一书中有载。清代投壶亦有遗踪,北京中山公园有“投壶亭”,是皇家节日宴饮时节相伴游戏的场所,至今仍保存中古投壶六尊。
史籍中有关投壶的文案
  清代的徐士恺《投壶仪节》有云:“投壶乃射礼之变也。”雅歌投壶在细节上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其逐渐颓废的前途,如今我们还能见到几只投壶呢?又有多少人能知其然或所以然呢?
  投壶的发端最早应是东周与春秋时期出现,源流本为“射礼”,郑注《礼记》云:“投壶,射之细也。”到战国已是相当兴盛了。那时节,诸侯列国之间的国事外交,宴饮宾客,通常作为礼仪和尊敬,需请来宾射箭,来宾不能推辞。当时,射箭为成年男子的基本技艺,以不会为耻。久之,不会者多了,倘若有病者,亦是不能。例如赵国的蔺相如,手无缚鸡之力,焉能施射箭之礼?也就只得改为以手投掷,箭镞何用?所以后来投壶之箭,无镞,于是就有了“投壶”之戏。
  最早投壶不是游戏,是诸侯国间的国家礼仪。后来,士大夫、文人、黎民百姓,也都喜欢。唐宋元明清,历代在上元节(元宵节)时,也有作为公众场所的博彩游戏。此例一直沿袭到现今,在江南许多地方游戏场中,都能看到。后来,又演绎出套圈、投掷等游戏,都是在投壶之基础上,衍生而成的。
  许多年来,人们对投壶之理解甚是模糊,更不晓得有许多仪轨,至于所用之壶,更无严格解析。我实在不敢苟同“壶”的称谓,其名叫尊,应该更为合适。汉魏以前耳的壶本无耳,无耳为瓶,为何称壶?魏晋时节,壶口左右两侧各加铸了个耳,单就器形而自言,壶不像壶,瓶不像瓶,与古来众多器物相比,倒更像是尊,如瓷器中的“贯耳尊”,其模样倒是与投壶有几分相似。
  壶者,原本为盛汤水之器,或有流,或有提链;或有把手,口上有盖。而瓶或尊则无流、无把手,可以有盖,可以有耳,亦有簋足。现今所能看到的古代器物,诺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铁器、竹木牙雕等器物,统统如上所言。再查书谱,宋代的《宣和博古图》《祥符礼器图》等五种图谱。自宋代开创了以图谱式图说器物之体例,历代多有沿袭著书出现,明清以来的三种《宣德彝器图谱》《遵生八笺》《闲情偶寄》《长物志》《帝京景物略》等,都无有投壶所用之“壶”的同类造型描述。但千百年流传下来,当初叫壶,现今也只能跟着叫壶了。这在文字现象方面,称之为约定俗成。
荣斋藏青瓷投壶
  投壶的式样自诞生以来,大体上无变化,壶腹形似悬胆,又近赏瓶,细长口径。后来加了双耳,是为孔透,或与壶口同径,但绝无比壶口径大者。汉唐以前,壶底为平底或外撇簋足(即圈足)。宋代以降,则尽成簋足了,且有六方八方者。汉唐及以前,其纹饰大都与青铜器、玉器类似,其后则有了龙凤鸟兽、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不拘故事,皆为可饰。
  如今我拥有的投壶,虽不比早年琉璃厂之物高贵,亦可与王冬先生处所见伯仲。亦将玉容附上,各位法眼一上,便知端详了。
  至于得来的故事,尚可以溯源到八旗后裔德顺爷那儿。他祖上是前清一位督军,喜集藏玩之物。今主人德顺爷,镶黄旗的,头顶光亮,周遭围了一圈的灰白色长发,细细疏疏地飘着,很有些个爷的范儿,长我10岁。那爷好茶喜鸟,一天到晚的提溜儿着鸟笼子,在所剩无几的四九城玩家之处,不时能见着他。笼子里的鸟也一般,像是只总也长不大的小黄鸟,依那爷的话说:“这鸟忒皮实,禁养。”那爷与我相善多年,见我痴迷投壶,在高喝了一顿牛栏山二锅头,拍了胸脯后,便把黄布包的厚厚的投壶高让于我。后来听别的友人说,那爷有些后悔。我也只能佯装不知,心下又有些不忍,做了些别的补偿,这事也就算过去了。于是,我也有了投壶,再无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道,只是付了多年的愿望。
  倘若友人来时,兴之所至,自然会和了古人之规律,推举出司射与监酒后,再焚香奏乐,列坐宾主,雅歌投壶,作些诗酒茗香故事,也是颇有趣味的事情了。
荣斋藏明代铜鎏金兽面纹投壶
作者与友人模仿古人意趣,聚会时作雅歌投壶的场景
  ※ 本文根据专栏荣斋随笔《贵族的游戏》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8年《收藏》04月刊
电话:(86-10)
京ICP备号邮票网版权所有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停云阁书画
艺术品藏品
文创与周边
&建国后 (1949至今)
&30 × 20 cm
建国后 (1949至今)
30 × 20 cm
九五品品相描述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品相描述:九五品
中间有点皱,压一压就好了。
16开,共16张散页装。
商品描述:
笺,纸也,一般把篇幅较大的纸张称为纸,而把制作精良、尺幅较小的纸称为笺。笺纸也称诗笺、信笺,是专指以传统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纸上印以精美、浅淡的图饰,作为文人雅士传抄诗作或书札往来的纸张。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朝之后,文人雅士多有题咏唱和之举,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改进,他们所用的纸张也逐渐讲究起来,素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或自己设计,或请一些画家帮忙,绘制一些简单的图案,在上面题诗或是把诗抄在上面请别人唱和,以收赏心悦目、图文并茂之效,这就是笺纸的来历。
  笺纸虽尺幅不大,但却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具有国画的韵味。每一枚笺纸,堪称一幅微型的国画或是钟鼎彝器的拓片,或清新淡雅,或古朴凝重,使得人们在阅读诗词或书信的同时得到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因此,笺纸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将雅致的笺纸编辑成册,是谓“笺谱”。本套笺谱为从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和民俗活动中,选出《马球图》、《蹴鞠图》、《射猎》、《童子顶竿》、《跳绳》、《河南登封少林寺拳术》、《步打》、《小儿斗蟋蟀图》、《贵族妇女玩投壶游戏》、《内人双陆》、《踢毽子》、《琉璃喇叭和扑扑噔》、《舞龙》、《踢球》、《庆赏元宵》共16项,纸质柔软,手感舒适,既有用作信纸的实用价值,亦可供艺术欣赏。
包含本商品的专题
笺谱 / 更多
藏品宣纸 萝轩变古笺谱(纸) 信封装 套装20页
藏品宣纸 西清古鉴笺谱 信封装 净皮宣纸 信笺 手工信笺本书法小楷行草笺谱(20页信封套装)
藏品宣纸 绿杨笺谱
陈义时雕版著作影印 信纸 信笺(套装信封20页装,图案不一)
藏品宣纸 萝轩变古笺谱12张 图案不一样,16开散页装 (图案 御制玉梨 赠马鞭 洗儿果 舟笛惊龙 刻舟称象 凫舟洗水 钵中青莲等) A款 全品无瑕疵
藏品宣纸 萝轩变古笺谱 16开散页装(图案 罗轩主监制 等) B款 全品无瑕疵 共12张图案不一
罗轩主监制
藏品宣纸 古代体育活动笺谱
16张散页装
马球图蹴鞠图射猎童子顶竿跳绳河南登封少林寺拳术步打小儿斗蟋蟀图贵族妇女玩投壶游戏内人双陆踢毽子琉璃喇叭和扑扑噔舞龙踢球赏元宵
藏品宣纸 八大山人笺谱 朱耷信笺 信封装 套装20页
藏品宣纸 石涛(清初四僧之一)石涛笺谱 手工信笺
信封装 套装20页
陈老莲 水浒叶子笺谱
净皮宣纸 信笺 手工信笺本书法小楷行草笺谱(40页信封套装)(原是水浒英雄人物用白描的艺术形式设计在酒牌上)
藏品日历 2018年 云冈日历
笺谱日历 故宫日历(2018年)共3册合出(全新带塑封)(笺谱日历2018 由连续四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得者刘运来历时一年打造)
艺术品收藏
文创与周边投壶:从古代国家的礼仪
变成了贵族的游戏
点击上方“
投壶,原本不是游戏,是国家的礼仪。
《左传》记载:晋昭公大宴诸国君王,举行投壶盛仪。壶中满盛红小豆,使箭不能跃出,每投一次,不得重复,可以轮回。这里所描述的情景,明确指出投壶是为国礼。
投壶成为游戏,是战国后期才开始的。此等游戏,圈子很小,古代仅在皇家筵宴,士大夫、文人们宴饮或雅集之际。人们从容安详,讲究礼仪,吟咏诗文,款款戏耍,是一种极有修养的贵族游戏。人们站在距“壶”一定距离之处,一手拿一支无镞之箭,投向“壶”口,以矢投入“壶”口之内者为胜,两侧耳口次之;亦可三矢齐发,全部投入口耳,称为“写字”。可以每人各一次,亦可每人多支,投完换人,多次循环,以投入最多者为胜,输者或罚酒, 或作诗句,类似酒令。
《仿宋人二人对投图》
昔年,我曾在琉璃厂看到一尊投壶,错金银的饕餮纹饰,精美至极。质为青铜,高约尺余,直颈两耳,圆形簋足,底处阴刻“长乐”二字,真正汉代篆书体,或为汉代长安长乐宫之物?可惜索价太高,我囊中羞涩,三顾之后,凑足银钱,次第再去,时近半年,人家早已货去。我只能是一番怅惘,几回慨叹罢了。但投壶那高贵典雅的身段,想象用它游戏时的欢愉,好些年来,一直晃悠在眼前,很是难忘,即便现今想来,也是我收藏过程中的一桩痛苦而难忘的经历。
友人王冬,庚寅年曾经自欧洲拍得投壶一尊,皮色深栗,高亦尺许,龙纹满功,龙首呈三角冲上,龙尾婉约如螭尾盘旋。龙脊上微凸连珠,尤为沉坠;质青铜而略红,工艺极为精妙,当为宋元皇家之物。我曾经上手把玩过,还没能来得及细细切磋,恰有公务催促,匆匆告别。只此一面,俟再去赏时,已为他人请去,后来又托人再追时,早已出了国门。后来有人在香港曾见过,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此则又是一回遗憾。
《礼记·投壶》:“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可见投壶之戏,要义有四:须分主宾,更当饮酒,理论才艺,讲究礼仪。甚是古雅,绝非简单的寻常游戏。
史籍中有关投壶的文案
秦汉之时,士人夫们每逢宴饮,必得以“雅歌”伴“投壶”助兴。其投壶技巧百出,有背向反投者,遮目盲投者,隔了屏风越投者,或用各种舞蹈技艺投壶者等,不一而足。《东观汉记》有云:“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可见,此时雅歌已与投壶融合一体,而且成为入仕晋级的必备条件,儒士们若要升迁,先必要学好此者。自然,熟能生巧的愉悦与盛况,不得而知。此时此处的投壶,已经失去了国礼的权威地位,逐渐演化为士大夫、文人们雅集的游戏了。
雅歌实指士大夫文人们的吟唱,那是继承上古留下来的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平长旋律,声音与气息必须交融绵长。每句之间,甚少停顿,歌者必须凝神专注,可以少许动作伴歌,沉稳大气为宜,与古人抚琴吟唱的浩歌有些类似,如今就我所听过的歌者之中,最具神韵的也就数故宫博物院的郑珉中先生了。
2011年金秋时节,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古琴赏析会,故宫博物院的“大圣遗音”等10张古琴陈列于展厅。如此亲近这么多国宝,于国人来说,还是首次。我有幸被邀请观瞻,又于当晚出席古琴雅集音乐会,聆听10位当代大师演奏,各显其能,诸派风韵,天风古意,绕梁千秋,其是高享。唯有郑珉中先生雅歌一阕,使得整个音乐会徒升高潮。郑先生虽然高龄八十,但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巍然如山,声音沉厚而洪亮,只歌得满堂回声,萦绕九霄,如入天庭,让人痴迷,甚是震撼。歌毕,满场掌声,经久不息,我即兴作诗:
入耳如钟磬,余音似沉烟。
浩歌一曲尽,人上九重天。
汉代投壶改进许多。壶中无物,投得太正,矢若弹出,算无效,再投,最多可掷百次。《西京杂记》有:汉武帝时之郭舍人善投壶,可以“一矢百余反”。“每为武帝投壶,辄賜金帛”。此位郭舍人,是当时可以三矢齐发,投作“写字”技巧者。
南阳出土东汉画像石上,亦有“投壶饮酒图”。宾客对列,中置投壶,旁有酒瓯,有司射,有监酒,有投者, 有观者,有扶醉者……雅歌投壶之盛状,镂刻得很是生动。
我也有幸看过几张古人描摹投壶的古画,有列队式、围投式、对投式等。画中的人物们,都眼神专注、躬腰、伸脖子、探手臂之状态,着墨不多,却极生动,但大都少了许多角色与器具,诸如“司射”“监酒”“壶童”(把散落的未中之矢拣起来的童子),等等。器物方面,又少了安放投壶的壶具、笔墨、酒具等等。
《齐君投壶雅集图》
到了魏晋时期,投壶又得改进,投壶之花样剧增。有“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在士大夫与文人之间,颇为盛行。为魏晋时期之“雅集”活动平添许多诗文内容。《新唐书?商丽传》记载:“高丽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壶、蹴鞠。”可见,唐代中国之“三大国技”:围棋、投壶、足球,已经传到朝鲜,且颇得其举国欢喜。对唐代投壶游戏之描述,杜甫在《能画》—诗中写道:“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杜甫以汉武帝赏识的投壶艺人郭舍人作比唐玄宗宠幸的技艺伶人。《艺义类聚》三国邯郸淳作《投壶赋》,现存389字,述投壶器与技巧备至。
可以明确看到,唐及之前的雅歌投壶,仪轨与规模堪为鼎盛。虽为游戏,确实高贵,绝非寻常百姓所能的事情。
投壶至宋代不像汉唐般兴盛。却也于文人之间流行着。吕大临《礼记传》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欧阳修写杨大年作文“投壶……而不妨构思”。陆游“投壶声断弹棋罢,闲展道书看”。司马光著有《投壶新格》,毕竟其详地予以记载,诸如壶具尺寸,投矢名目,计分方法等。且说“每对客赋诗、谈文或投壶以娱宾,公以旧格不合礼意,更定新格。虽嬉戏之间,亦不忘于正也,此足以见公之志”。这使得投壶之戏成为“倾斜险波不足为善”“纳民心于中正”。
由于宋代“寓政于乐”的过高改造,投壶游戏渐渐衰弱,仅于少数士大夫间流行,文人雅士间不多现了。可见,此时的雅歌投壶之戏,已经被赋予太多的政治意义。
明代投壶又有新的发展,投掷技法有140多种,这在《投壶奏矢》一书中有载。清代投壶亦有遗踪,北京中山公园有“投壶亭”,是皇家节日宴饮时节相伴游戏的场所,至今仍保存中古投壶六尊。
史籍中有关投壶的文案
清代的徐士恺《投壶仪节》有云:“投壶乃射礼之变也。”雅歌投壶在细节上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其逐渐颓废的前途,如今我们还能见到几只投壶呢?又有多少人能知其然或所以然呢?
投壶的发端最早应是东周与春秋时期出现,源流本为“射礼”,郑注《礼记》云:“投壶,射之细也。”到战国已是相当兴盛了。那时节,诸侯列国之间的国事外交,宴饮宾客,通常作为礼仪和尊敬,需请来宾射箭,来宾不能推辞。当时,射箭为成年男子的基本技艺,以不会为耻。久之,不会者多了,倘若有病者,亦是不能。例如赵国的蔺相如,手无缚鸡之力,焉能施射箭之礼?也就只得改为以手投掷,箭镞何用?所以后来投壶之箭,无镞,于是就有了“投壶”之戏。
最早投壶不是游戏,是诸侯国间的国家礼仪。后来,士大夫、文人、黎民百姓,也都喜欢。唐宋元明清,历代在上元节(元宵节)时,也有作为公众场所的博彩游戏。此例一直沿袭到现今,在江南许多地方游戏场中,都能看到。后来,又演绎出套圈、投掷等游戏,都是在投壶之基础上,衍生而成的。
许多年来,人们对投壶之理解甚是模糊,更不晓得有许多仪轨,至于所用之壶,更无严格解析。我实在不敢苟同“壶”的称谓,其名叫尊,应该更为合适。汉魏以前耳的壶本无耳,无耳为瓶,为何称壶?魏晋时节,壶口左右两侧各加铸了个耳,单就器形而自言,壶不像壶,瓶不像瓶,与古来众多器物相比,倒更像是尊,如瓷器中的“贯耳尊”,其模样倒是与投壶有几分相似。
壶者,原本为盛汤水之器,或有流,或有提链;或有把手,口上有盖。而瓶或尊则无流、无把手,可以有盖,可以有耳,亦有簋足。现今所能看到的古代器物,诺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铁器、竹木牙雕等器物,统统如上所言。再查书谱,宋代的《宣和博古图》《祥符礼器图》等五种图谱。自宋代开创了以图谱式图说器物之体例,历代多有沿袭著书出现,明清以来的三种《宣德彝器图谱》《遵生八笺》《闲情偶寄》《长物志》《帝京景物略》等,都无有投壶所用之“壶”的同类造型描述。但千百年流传下来,当初叫壶,现今也只能跟着叫壶了。这在文字现象方面,称之为约定俗成。
荣斋藏青瓷投壶
投壶的式样自诞生以来,大体上无变化,壶腹形似悬胆,又近赏瓶,细长口径。后来加了双耳,是为孔透,或与壶口同径,但绝无比壶口径大者。汉唐以前,壶底为平底或外撇簋足(即圈足)。宋代以降,则尽成簋足了,且有六方八方者。汉唐及以前,其纹饰大都与青铜器、玉器类似,其后则有了龙凤鸟兽、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不拘故事,皆为可饰。
如今我拥有的投壶,虽不比早年琉璃厂之物高贵,亦可与王冬先生处所见伯仲。亦将玉容附上,各位法眼一上,便知端详了。
至于得来的故事,尚可以溯源到八旗后裔德顺爷那儿。他祖上是前清一位督军,喜集藏玩之物。今主人德顺爷,镶黄旗的,头顶光亮,周遭围了一圈的灰白色长发,细细疏疏地飘着,很有些个爷的范儿,长我10岁。那爷好茶喜鸟,一天到晚的提溜儿着鸟笼子,在所剩无几的四九城玩家之处,不时能见着他。笼子里的鸟也一般,像是只总也长不大的小黄鸟,依那爷的话说:“这鸟忒皮实,禁养。”那爷与我相善多年,见我痴迷投壶,在高喝了一顿牛栏山二锅头,拍了胸脯后,便把黄布包的厚厚的投壶高让于我。后来听别的友人说,那爷有些后悔。我也只能佯装不知,心下又有些不忍,做了些别的补偿,这事也就算过去了。于是,我也有了投壶,再无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道,只是付了多年的愿望。
倘若友人来时,兴之所至,自然会和了古人之规律,推举出司射与监酒后,再焚香奏乐,列坐宾主,雅歌投壶,作些诗酒茗香故事,也是颇有趣味的事情了。
荣斋藏明代铜鎏金兽面纹投壶
作者与友人模仿古人意趣,聚会时作雅歌投壶的场景
※ 本文根据专栏荣斋随笔《贵族的游戏》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8年《收藏》04月刊
(源自:收藏杂志 作者:刘锡荣)
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贵族的游戏--《收藏》2018年04期
贵族的游戏
【摘要】:正投壶,原本不是游戏,是国家的礼仪。《左传》记载:晋昭公大宴诸国君王,举行投壶盛仪。壶中满盛红小豆,使箭不能跃出,每投一次,不得重复,可以轮回。这里所描述的情景,明确指出投壶是为国礼。投壶成为游戏,是战国后期才开始的。此等游戏,圈子很小,古代仅在皇家筵宴,士大夫、文人们宴饮或雅集之际。人们从容安详,讲究礼仪,吟咏诗文,款款戏耍,是一种极有修养的贵族游戏。人们站在距"壶"一定距离之处,一手拿一支无镞之箭,投向"壶"口,以矢投入
【分类号】:K23;K87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投壶 | 贵族的游戏
投壶,原本不是游戏,是国家的礼仪。
《左传》记载:晋昭公大宴诸国君王,举行投壶盛仪。壶中满盛红小豆,使箭不能跃出,每投一次,不得重复,可以轮回。这里所描述的情景,明确指出投壶是为国礼。
投壶成为游戏,是战国后期才开始的。此等游戏,圈子很小,古代仅在皇家筵宴,士大夫、文人们宴饮或雅集之际。人们从容安详,讲究礼仪,吟咏诗文,款款戏耍,是一种极有修养的贵族游戏。人们站在距“壶”一定距离之处,一手拿一支无镞之箭,投向“壶”口,以矢投入“壶”口之内者为胜,两侧耳口次之;亦可三矢齐发,全部投入口耳,称为“写字”。可以每人各一次,亦可每人多支,投完换人,多次循环,以投入最多者为胜,输者或罚酒, 或作诗句,类似酒令。
《仿宋人二人对投图》
昔年,我曾在琉璃厂看到一尊投壶,错金银的饕餮纹饰,精美至极。质为青铜,高约尺余,直颈两耳,圆形簋足,底处阴刻“长乐”二字,真正汉代篆书体,或为汉代长安长乐宫之物?可惜索价太高,我囊中羞涩,三顾之后,凑足银钱,次第再去,时近半年,人家早已货去。我只能是一番怅惘,几回慨叹罢了。但投壶那高贵典雅的身段,想象用它游戏时的欢愉,好些年来,一直晃悠在眼前,很是难忘,即便现今想来,也是我收藏过程中的一桩痛苦而难忘的经历。
友人王冬,庚寅年曾经自欧洲拍得投壶一尊,皮色深栗,高亦尺许,龙纹满功,龙首呈三角冲上,龙尾婉约如螭尾盘旋。龙脊上微凸连珠,尤为沉坠;质青铜而略红,工艺极为精妙,当为宋元皇家之物。我曾经上手把玩过,还没能来得及细细切磋,恰有公务催促,匆匆告别。只此一面,俟再去赏时,已为他人请去,后来又托人再追时,早已出了国门。后来有人在香港曾见过,再后来,就不知所踪了。此则又是一回遗憾。
《礼记·投壶》:“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可见投壶之戏,要义有四:须分主宾,更当饮酒,理论才艺,讲究礼仪。甚是古雅,绝非简单的寻常游戏。
史籍中有关投壶的文案
秦汉之时,士人夫们每逢宴饮,必得以“雅歌”伴“投壶”助兴。其投壶技巧百出,有背向反投者,遮目盲投者,隔了屏风越投者,或用各种舞蹈技艺投壶者等,不一而足。《东观汉记》有云:“取士皆用儒术,对酒娱乐,必雅歌投壶。”可见,此时雅歌已与投壶融合一体,而且成为入仕晋级的必备条件,儒士们若要升迁,先必要学好此者。自然,熟能生巧的愉悦与盛况,不得而知。此时此处的投壶,已经失去了国礼的权威地位,逐渐演化为士大夫、文人们雅集的游戏了。
雅歌实指士大夫文人们的吟唱,那是继承上古留下来的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平长旋律,声音与气息必须交融绵长。每句之间,甚少停顿,歌者必须凝神专注,可以少许动作伴歌,沉稳大气为宜,与古人抚琴吟唱的浩歌有些类似,如今就我所听过的歌者之中,最具神韵的也就数故宫博物院的郑珉中先生了。
2011年金秋时节,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古琴赏析会,故宫博物院的“大圣遗音”等10张古琴陈列于展厅。如此亲近这么多国宝,于国人来说,还是首次。我有幸被邀请观瞻,又于当晚出席古琴雅集音乐会,聆听10位当代大师演奏,各显其能,诸派风韵,天风古意,绕梁千秋,其是高享。唯有郑珉中先生雅歌一阕,使得整个音乐会徒升高潮。郑先生虽然高龄八十,但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巍然如山,声音沉厚而洪亮,只歌得满堂回声,萦绕九霄,如入天庭,让人痴迷,甚是震撼。歌毕,满场掌声,经久不息,我即兴作诗:
入耳如钟磬,余音似沉烟。
浩歌一曲尽,人上九重天。
汉代投壶改进许多。壶中无物,投得太正,矢若弹出,算无效,再投,最多可掷百次。《西京杂记》有:汉武帝时之郭舍人善投壶,可以“一矢百余反”。“每为武帝投壶,辄賜金帛”。此位郭舍人,是当时可以三矢齐发,投作“写字”技巧者。
南阳出土东汉画像石上,亦有“投壶饮酒图”。宾客对列,中置投壶,旁有酒瓯,有司射,有监酒,有投者, 有观者,有扶醉者……雅歌投壶之盛状,镂刻得很是生动。
我也有幸看过几张古人描摹投壶的古画,有列队式、围投式、对投式等。画中的人物们,都眼神专注、躬腰、伸脖子、探手臂之状态,着墨不多,却极生动,但大都少了许多角色与器具,诸如“司射”“监酒”“壶童”(把散落的未中之矢拣起来的童子),等等。器物方面,又少了安放投壶的壶具、笔墨、酒具等等。
《齐君投壶雅集图》
到了魏晋时期,投壶又得改进,投壶之花样剧增。有“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在士大夫与文人之间,颇为盛行。为魏晋时期之“雅集”活动平添许多诗文内容。《新唐书?商丽传》记载:“高丽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壶、蹴鞠。”可见,唐代中国之“三大国技”:围棋、投壶、足球,已经传到朝鲜,且颇得其举国欢喜。对唐代投壶游戏之描述,杜甫在《能画》—诗中写道:“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杜甫以汉武帝赏识的投壶艺人郭舍人作比唐玄宗宠幸的技艺伶人。《艺义类聚》三国邯郸淳作《投壶赋》,现存389字,述投壶器与技巧备至。
可以明确看到,唐及之前的雅歌投壶,仪轨与规模堪为鼎盛。虽为游戏,确实高贵,绝非寻常百姓所能的事情。
投壶至宋代不像汉唐般兴盛。却也于文人之间流行着。吕大临《礼记传》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欧阳修写杨大年作文“投壶……而不妨构思”。陆游“投壶声断弹棋罢,闲展道书看”。司马光著有《投壶新格》,毕竟其详地予以记载,诸如壶具尺寸,投矢名目,计分方法等。且说“每对客赋诗、谈文或投壶以娱宾,公以旧格不合礼意,更定新格。虽嬉戏之间,亦不忘于正也,此足以见公之志”。这使得投壶之戏成为“倾斜险波不足为善”“纳民心于中正”。
由于宋代“寓政于乐”的过高改造,投壶游戏渐渐衰弱,仅于少数士大夫间流行,文人雅士间不多现了。可见,此时的雅歌投壶之戏,已经被赋予太多的政治意义。
明代投壶又有新的发展,投掷技法有140多种,这在《投壶奏矢》一书中有载。清代投壶亦有遗踪,北京中山公园有“投壶亭”,是皇家节日宴饮时节相伴游戏的场所,至今仍保存中古投壶六尊。
史籍中有关投壶的文案
清代的徐士恺《投壶仪节》有云:“投壶乃射礼之变也。”雅歌投壶在细节上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其逐渐颓废的前途,如今我们还能见到几只投壶呢?又有多少人能知其然或所以然呢?
投壶的发端最早应是东周与春秋时期出现,源流本为“射礼”,郑注《礼记》云:“投壶,射之细也。”到战国已是相当兴盛了。那时节,诸侯列国之间的国事外交,宴饮宾客,通常作为礼仪和尊敬,需请来宾射箭,来宾不能推辞。当时,射箭为成年男子的基本技艺,以不会为耻。久之,不会者多了,倘若有病者,亦是不能。例如赵国的蔺相如,手无缚鸡之力,焉能施射箭之礼?也就只得改为以手投掷,箭镞何用?所以后来投壶之箭,无镞,于是就有了“投壶”之戏。
最早投壶不是游戏,是诸侯国间的国家礼仪。后来,士大夫、文人、黎民百姓,也都喜欢。唐宋元明清,历代在上元节(元宵节)时,也有作为公众场所的博彩游戏。此例一直沿袭到现今,在江南许多地方游戏场中,都能看到。后来,又演绎出套圈、投掷等游戏,都是在投壶之基础上,衍生而成的。
许多年来,人们对投壶之理解甚是模糊,更不晓得有许多仪轨,至于所用之壶,更无严格解析。我实在不敢苟同“壶”的称谓,其名叫尊,应该更为合适。汉魏以前耳的壶本无耳,无耳为瓶,为何称壶?魏晋时节,壶口左右两侧各加铸了个耳,单就器形而自言,壶不像壶,瓶不像瓶,与古来众多器物相比,倒更像是尊,如瓷器中的“贯耳尊”,其模样倒是与投壶有几分相似。
壶者,原本为盛汤水之器,或有流,或有提链;或有把手,口上有盖。而瓶或尊则无流、无把手,可以有盖,可以有耳,亦有簋足。现今所能看到的古代器物,诺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铁器、竹木牙雕等器物,统统如上所言。再查书谱,宋代的《宣和博古图》《祥符礼器图》等五种图谱。自宋代开创了以图谱式图说器物之体例,历代多有沿袭著书出现,明清以来的三种《宣德彝器图谱》《遵生八笺》《闲情偶寄》《长物志》《帝京景物略》等,都无有投壶所用之“壶”的同类造型描述。但千百年流传下来,当初叫壶,现今也只能跟着叫壶了。这在文字现象方面,称之为约定俗成。
荣斋藏青瓷投壶
投壶的式样自诞生以来,大体上无变化,壶腹形似悬胆,又近赏瓶,细长口径。后来加了双耳,是为孔透,或与壶口同径,但绝无比壶口径大者。汉唐以前,壶底为平底或外撇簋足(即圈足)。宋代以降,则尽成簋足了,且有六方八方者。汉唐及以前,其纹饰大都与青铜器、玉器类似,其后则有了龙凤鸟兽、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不拘故事,皆为可饰。
如今我拥有的投壶,虽不比早年琉璃厂之物高贵,亦可与王冬先生处所见伯仲。亦将玉容附上,各位法眼一上,便知端详了。
至于得来的故事,尚可以溯源到八旗后裔德顺爷那儿。他祖上是前清一位督军,喜集藏玩之物。今主人德顺爷,镶黄旗的,头顶光亮,周遭围了一圈的灰白色长发,细细疏疏地飘着,很有些个爷的范儿,长我10岁。那爷好茶喜鸟,一天到晚的提溜儿着鸟笼子,在所剩无几的四九城玩家之处,不时能见着他。笼子里的鸟也一般,像是只总也长不大的小黄鸟,依那爷的话说:“这鸟忒皮实,禁养。”那爷与我相善多年,见我痴迷投壶,在高喝了一顿牛栏山二锅头,拍了胸脯后,便把黄布包的厚厚的投壶高让于我。后来听别的友人说,那爷有些后悔。我也只能佯装不知,心下又有些不忍,做了些别的补偿,这事也就算过去了。于是,我也有了投壶,再无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道,只是付了多年的愿望。
倘若友人来时,兴之所至,自然会和了古人之规律,推举出司射与监酒后,再焚香奏乐,列坐宾主,雅歌投壶,作些诗酒茗香故事,也是颇有趣味的事情了。
荣斋藏明代铜鎏金兽面纹投壶
作者与友人模仿古人意趣,聚会时作雅歌投壶的场景
※ 本文根据专栏荣斋随笔《贵族的游戏》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8年《收藏》04月刊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陈硕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之红色贵族陆子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