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就是二战对吗?

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 西欧战场:
- 太平洋战场: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阅兵式9日上午在首都莫斯科红场隆重举行…[][]
&&最新消息
&&二战著名战役回顾
苏德战场>>
西欧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中国及非洲战场>>
&&综述评论
幻灯图集汇总
参加庆典元首名单
澳大利亚:总督迈克尔-杰韦里
奥地利:总统海恩茨-费舍尔
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阿利耶夫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主席团主席帕拉瓦奇
卢森堡:首相克洛德-容克
匈牙利:总统马德尔
以色列:总统卡察夫
希腊共和国:总统帕普利亚斯
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
意大利共和国:部长委员会主席贝卢斯科尼
加拿大:总理马丁
吉尔吉斯共和国:代总统萨里耶维奇-巴基耶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
比利时王国:总理维尔霍夫施塔特
丹麦王国:总理拉斯穆森
西班牙王国:政府主席萨帕特罗
荷兰王国:总理巴尔克南德
挪威王国:总理邦德维克
瑞典王国:总理佩尔森
拉脱维亚共和国:总统弗赖贝加
蒙古:总统巴嘎班迪
新西兰:总督卡特赖特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总统莫伊休
亚美尼亚共和国:总统科查良
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卢卡申科
保加利亚共和国:总统帕尔瓦诺夫
印度共和国:总理曼莫汉-辛格
冰岛共和国:总理奥斯格里姆松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塞浦路斯共和国:总统帕帕多普洛斯
韩国:总统卢武铉
马其顿共和国:总统茨尔文科夫斯基
马耳他共和国:总理冈奇
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总统沃罗宁
波兰:总统克瓦西涅夫斯基
斯洛文尼亚:总统德尔诺夫舍克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拉赫莫诺夫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卡里莫夫
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梅西奇
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
塞尔维亚和黑山:总统马罗维奇
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伊万-加什帕罗维奇
美国:总统布什
土耳其共和国:总理埃尔多安
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
乌克兰:总统尤先科
德国:联邦总理施罗德
芬兰共和国:总统哈洛宁
法国:总统希拉克
捷克共和国:总统克劳斯
瑞士联邦:总统施密德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前任国家领导人:
塞浦路斯共和国:前总统克里利迪斯
波兰共和国:前总统扬鲁泽里斯基
罗马尼亚:前任国王米哈伊尔
卫 国 战 争 概 述
&&&&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双方的军事行动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先后实施了八个战局…[]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经 典 战 役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20世纪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它粉碎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企图,在二战中使德军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20世纪“一个冬天的神话”…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规模空前宏伟的战役。以42年7月17日德寇进入顿河大河湾为起点,到43年2月2日苏军全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为结束,历时200天。战役高峰期双方参战达200多万人,2000辆坦克,25万门大炮…
日凌晨5时,苏军打响了攻克柏林的战役。在苏军的上万门火炮、迫击炮开始了猛烈的轰击,接着轰炸机在德军阵地上倾泻下如暴雨一般的航空炸弹。在苏军整整30分钟的炮火压制中,德军阵地未发射一发炮弹…
&&&阅兵仪式&&
&&&各国纪念&&
二 战 起 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极不平衡。德、意、日三个国家的法西斯统治者于1937年结成德意日三国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最终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 战 尾 声
  日盟军攻陷柏林,希特勒在碉堡中与刚刚匆促新婚的妻子爱娃一起自杀…
  日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和她的情妇在梅泽格拉被意大利解放组织游击队处死…
  日,日本法西斯军阀东条英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甲级战犯在东京被处决…
战 争 历 程
日至1942年春,轴心国不断地侵略扩张,战争逐渐从西欧扩展到太平洋,从而成为全球性战争…
1942年春至1943年12月,德意日军队在世界各战场上全面展开作战。反法西斯联盟逐步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展开了全面战略进攻。美英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苏德战场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企图,使德军在二战中第一次遭受到重大的失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高峰期,双方参战达200万人以上,2000辆坦克,25万门大炮和2300多架飞机…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军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
日,苏军攻占了柏林,结束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最后一仗。希特勒也在这天从历史上消失…
&&&&&&西欧战场
日,英德海军军在丹麦海峡展开厮杀,战役以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被击沉而告终…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丘吉尔…
在整个不列颠空战期间,英国损失作战飞机近千架,被炸死炸伤各类人员14.7万余人…
日至4月8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击溃日军第5、10两个师团主力,歼灭日军万余人…
&&&&&&太平洋战场
64年前的12月7日,珍珠港上空升起巨大的黑烟,这象征着当时日本短暂的战术胜利和美国的悲剧…
至5日,在中途岛美军取得了大规模的胜利。这次战斗之后,日海军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硫磺岛虽是弹丸小岛,却处在战略要津。它正当东京与美军新占领的塞班岛之间,距二地各约1200公里…
北非战役开始于1940年,随着隆美尔率领的德国部队的到来,战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达到高潮…
1940年,希特勒认为只要打败了英国,便会取得对整个欧洲的控制权与独裁统治。
1939年希特勒让邓尼兹担任U艇的指挥官。他们原认为,德国很可能会赢得战争。
1941年秋季,经过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终于将侵略者阻挡在首都莫斯科的门前。
希特勒在欧洲大陆西部修建了一道坚固防线,北起挪威,南至法国诺曼底。
盟军花费了巨大的代价终于打到了莱茵河边,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战争还没有结束。
前方就是胜利,前方就是我们长征的终点,前方就是我们的从非洲来进攻的目标。
北京时间今天下午2点,俄罗斯在首都庆典仪式上莫斯科红场阅兵式迎军旗仪式。
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日纪念活动阅兵式上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检阅了三军部队。
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普京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发表讲话。
<table width=750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
最新消息&&
各国纪念活动&&
图文报道&&
评论分析&&
视频报道&&
相关资料&&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的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吉林省吉林市第七中学 韩丽一、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内容主要阐述了二战前夕,英、法为了自身的太平把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慕尼黑阴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自食其果;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苏、美已经不能置身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到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世界各国和人民都有维护和平的责任。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史和战争史,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闪击波兰、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相关史实,学生更为熟悉。建议这部分内容做如下处理:借助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效果,指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对于绥靖政策的相关内容学生则比较陌生,很难理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效果会更好。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希特勒上台后,不断扩军备战,并占领了欧洲一些小国。2.了解慕尼黑会议的内容,认识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3.掌握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4.了解德国在占领了北欧和西欧14国后开始进攻苏联。5.掌握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二)过程与方法1
1.通过对慕尼黑会议的分析,形成透过历史现象看问题本质的能力。2.通过分析二战初期战争的性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战争性质。3.通过运用历史地图、视频资料和文字材料等方式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慕尼黑协定,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只有正义的力量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法西斯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瓜分和掠夺其他国家,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充分暴露出来。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面对强敌入侵,要不畏强暴、勇敢抵御,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际主义意识。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难点1.重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2)莫斯科保卫战。(3)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难点理解绥靖政策。(二)解决方法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突发事件引发的,二战不同于一战,是逐步爆发的,对于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需要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理解战争开始的标志。首先,教师结合动画地图讲述战争爆发的经过,并观看德国闪击波兰的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感觉。其次,提出探究题目:德国为什么要首先进攻波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战争全面爆发的理解。最后,教师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例如,“奇怪战争”,这样可以与前面的绥靖政策呼应,也为分析大战初期德国为什么迅速控制欧洲做好铺垫。2.了解莫斯科保卫战2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之前,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集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突然袭击苏联,如果苏联战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场战役关系着世界的命运。教师不仅要结合动画演示,还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体会胜利的意义。例如,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之前的背景,需要教师讲述来铺垫;战役的经过观看视频即可;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则通过学生讨论完成,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文字或者图片资料。3.了解珍珠港事件,认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法西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外,还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学习这部分历史,必须弄清楚一战后美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处理:首先,让学生观看珍珠港事件的视频,感悟战争的突然性以及给美国带来的灾难。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什么影响?这样学生经过思考、参与,既可以突出重点,还有助于理解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4.理解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不断侵略,西方大国采取的妥协纵容的政策。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来分散难点。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德、意、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西方大国的态度。第二步,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出绥靖政策的定义,便于学生理解。第三步,回归教材,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慕尼黑阴谋,体会绥靖政策的含义。 第四步,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后果?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资源:幻灯片出示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1.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的标志是什么?2.法西斯上台后都做了些什么?英法等国有什么反映?提示: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德、意、日结成轴心国集团开始疯狂向外侵略扩张,然而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却3
对此置之不理,纵容侵略,导致世界大战的乌云笼罩着欧洲。由此导入新课。导入还有其他的方式。例如:1.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比的方式。教师过渡: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世界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的,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爆发的呢?2.创设情境的方式。请同学们观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然后教师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呢?从而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慕尼黑阴谋资源:动画地图、慕尼黑会议图片、张伯伦回到伦敦图片、文字材料──慕尼黑协定内容、视频──德军占领布拉格。(1)慕尼黑会议出示德国在欧洲扩张的地图,指出希特勒上台后就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不仅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它南部的奥地利,这些行为并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制和制裁,尤其是欧洲的英法两个大国对此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德国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介绍苏台德地区:苏台德地区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人聚居区,与德国接壤,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对于德国政府来说,是一块非常有营养的补品,这里是高密度工业区,兵器产量是英国兵工厂年产量的4.6倍,吞并它就能间接为德意志国防军挖掘到了一个宝藏,那就是斯柯达兵工厂,这里设计的T系列坦克十分优秀。所以希特勒提出要占领这一地区。面对德国的要求,英法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求得一时太平。这样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商讨此问题(插入会议首脑图片),最终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插入协定内容的文字材料:“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再插入张伯伦回到伦敦的图片,出示文字:“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张伯伦”教师过渡:对此,希特勒并没有满足,不久德国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也把这一事件称为慕尼黑阴谋。请学生观看德军占领布拉格的视频。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程洪:拉丁美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二战世界性的再认识
我的图书馆
程洪:拉丁美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二战世界性的再认识
文章所持观点立场,不代表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立场;
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站会员转载;
如文章引起版权及其它原因纠纷,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原文出处】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504
【原刊页号】34-40
【分类号】K5
【分类名】世界史
【作者】程洪
【复印期号】199602
【标题】拉丁美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二战世界性的再认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这场大战具有世界性是毫无疑问的。我国几代学者对二战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研究者视野不够开阔,一些二战研究中的处女地鲜有涉入,导致对这场世界大战所体现的世界性,认识尚不够深入全面,至少是还未完全把握其世界性。故此,笔者将自己近几年来对二战史的研究思路与想法归纳成文,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得到学术界同仁之关注,并由此扩大中国二战史研究的领域,加深对人类整体世界形成后爆发的这场大战世界性的理解和认识。
当人类世界进入到20世纪之后,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已经形成,历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战争的含义便有了极大的丰富,其特点也有很大变化。战争已从原来的平面战争(陆战或海战),演变成为立体战争(陆、海、空等多兵种的协同作战),进而发展到全方位战争。所谓全方位战争,除交战国双方的直接战争外,还有意义更为重大的经济战、政治战、外交战、科技战、宣传心理战乃至于核战等等。这些特殊战争类型早于或同步于交战国的双方的直接战争,并对直接战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们的成败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上面战场的结局。虽然这些特殊战争类型(除核战外)早已有之,但由于历史环境的剧烈变迁,经济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人们对军事科学的认识逐步深入,已赋予战争全新的意义。
从平面战争到立体战争,其间经历久远。在这漫长岁月中,这些特殊战争类型远不如直接交战的意义重大。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殊战争才初步显示威力。可以这样说,一战既是立体战争的开端,又是全方位战争的萌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全方位战争的典型代表,它充分体现了现代全方位战争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各主要交战国的全球战略计划中,这些特殊战争类型已被决策者们看好,并愈发在他们的战略构思中显得重要无比。以宣传心理战为例,在1936年召开的德国纳粹党纽伦堡会议的大厅里,悬挂着希特勒的语录:“宣传帮助我们夺取了政权,宣传帮助我们巩固政权,宣传还将帮助我们取得整个世界。”[1]法西斯国家的宣传机构利用报刊、电台、图书、电影以及第五纵队等一切手段,在世界各地广泛进行舆论宣传,企望从心理上战胜对手。反法西斯的民主国家为了对付轴心国的宣传心理攻势,费尽心机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反击。在大战正式爆发之前,双方便世界范围内大打一场不见硝烟的宣传心理战。艾森豪威尔在分析二战过程和结局时认为:“在这次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军事科学的巨大变化。我认为,作为特殊的和有效的心理战方法的发展,就是这种巨大变化之一……毫无疑问,心理战是很重要的,应该有权在我们的军事武库中享有荣誉地位。”[2]由此可见,这些特殊战争已成为各国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在二次大战这场全方位战争中,这些特殊类型的战争一般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综合运用,相辅相成,因而所起到的作用更大。二战的全方位性,即战争类型的多样性,是历史上其他任何一场战争都无法比拟的。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二战中双方的较量,一方面表现在正面战场上将士们的交战,另一方面表现为在特殊战争类型上的较量,而且正是这些特殊战争的较量最能体现出现代全方位战争的特点,体现出这场大战的世界性。
总之,二次大战之所以称为世界大战,具有世界性,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场战争波及面广,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约60多个,规模空前,参战人数众多等。它的世界性的本质内含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民主国家之间的常规战争和特殊战争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程度各异地展开,尤其是特殊战争的范围几乎包括全世界;战争对世界上所有参战国和未参战国,亦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巨大影响;它对战后世界历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及其方向、全球性国际关系、区域性国际关系的调整,乃至各国的内政外交政策、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了二战的世界性之后,我们便可断言:拉丁美洲,这块看似与二战无甚关联,长期被国内研究者忽视的大陆,实际上在二战中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二战这场全方位战争中的一系列不见硝烟的特殊战争,已在拉美大陆上激烈异常地展开,形成了二战中颇具特色的第二条战线。同时,二战对拉美各国的深刻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拉美各国在战后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均产生重要的实质性影响,这些正是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二战与拉丁美洲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原因。
拉丁美洲远离二战中亚非欧等洲的主要战场,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集团的常规战争基本上未波及这一大陆。难道拉丁美洲真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二战中的一块世外桃园吗?其实不然。当以德国法西斯为首的轴心国集团紧锣密鼓地扩军备战时,在希特勒的称霸全球战略中,他没有忘记拉丁美洲。
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美洲,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与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亚非广大落后国家相比而言,居于较高的地位。而且拉丁美洲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既是美国的后院,又是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3],与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加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轴心国集团,特别是德国绝不会对这块风水宝地袖手旁观。轴心国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对拉丁美洲采取外交战、经济战、宣传心理战等各种特殊战争手段,在第二条战线上,与美英等国进行了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激烈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拉丁美洲战场争战的序幕。
在纳粹德国的全球战略计划中,希特勒期盼在拉丁美洲创造一个新德意志,在巴西创造一个新德国[4]。他们欲使阿根廷、玻利维亚归顺,企图破坏巴拿马运河,使之丧失作用;并从非洲跨越大西洋侵入巴西,甚至从拉丁美洲基地轰炸美国,使德国血统的美国人在美国取得主宰地位[5]。
轴心国集团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的。二战爆发之前,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日本,利用他们在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作为基础,拚命扩充第五纵队[6]。法西斯分子四处从事宣传活动,通过报刊、出版社、广播电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向拉美各国宣传他们的思想。在外交战方面,德国参谋本部向拉美一些国家派遣军事使团,用德国的军事思想、武器装备、训练方式来加强对拉美国家军队的影响和控制。在智利,20世纪30年代初便有一批军官去德国和意大利受训,他们中的一部分回国后,在30年代后期积极支持智利的纳粹运动。同时,德国还是阿根廷和智利等国的主要武器提供者[7]。拉美另一大国巴西在军事装备上严重依赖于欧洲,特别是依赖德国[8]。
轴心国集团在经济战方面,更是向美、英等国在拉丁美洲的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强大攻势。虽然30年代的拉丁美洲的主要经济贸易伙伴是美英等国,但德国和日本面对强手,毫不畏缩,它们采取各种方式向拉美渗透,取得较大的成功。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德国在拉美的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位。德国资本还控制了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的航空战线[9]。1936年,日本派出的外交和经济代表团访问了几乎全部20个拉美国家。到1938年,日本已提供了拉丁美洲进口货的2.7%,并从拉美各国进口农产品和矿产品。同年,德国提供给拉美的进口货约占16%,并获得拉美出口货的10~11%[10]。
作为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的法西斯势力如此猖獗,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国家安全业已构成巨大威胁。故此,罗斯福总统自1933年上台后,便始终高举“睦邻政策”的大旗,一改昔日之大棒形象,对轴心国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进行坚决反击[11]。英国亦采取各种措施,力图保证自己在拉美的利益不受轴心国侵害。总而言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轴心国与同盟国便在拉丁美洲这块大陆上展开了一场不见炮火硝烟、静悄悄的,同时又是激烈异常的外交战、经济战和宣传心理战。
此时之世界已非往昔之世界。在全球整体化的大趋势下,这场特殊的战争虽然是在拉美大陆上展开,但它又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欧亚非各洲的形势变化对两大集团在拉丁美洲的特殊战争产生极大影响。当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德国重新武装,并与意大利一道派军队支持西班牙的佛朗哥,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准备全面侵华之时,拉美各国的法西斯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兴旺发展。他们的活动逐渐频繁,一些拉美国家甚至多次发生法西斯分子的叛乱,企图夺取政权。二战爆发后,尤其是当法国沦陷后,同盟国战事严重受挫时,拉美一些亲轴心国的国家,如阿根廷、智利等国的法西斯分子,更是嚣张至极,在轴心国的支持下,积极从事各种反对民主、崇尚法西斯主义的活动。美国政府当局的许多报告反复证明了阿根廷的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支持德国,为德国海军潜艇提供同盟国商船的航行情报,成为德国在拉美从事情报战的基地[12]。
当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许多拉美国家由于经济上与欧洲的联系中断,而严重依赖美国的援助和市场,加上罗斯福总统坚定不移地执行睦邻政策的感召,以及自身安全问题的保障,他们便纷纷放弃中立态度,追随美国,与轴心国断绝外交关系或向其宣战。由于美国的参战,租借法案的广泛实施。欧洲、非洲战场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轴心国获胜的可能性变小,所有拉美国家,除阿根廷外[13]均陆续与轴心国集团断交或向其宣战。随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苏联红军的不断胜利,东亚战场形势的好转,最终获得大战胜利的可能性极为明显之时,从1944年7月开始,巴西陆续派出远征军总计达5万余人,开赴欧洲战场参战。墨西哥也派遣第201航空大队赴菲律宾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尽管轴心国在拉美下了很大功夫,希望得到拉美各国的支持,至少也要不成为敌人。可拉美各国基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他们对国家经济发展前途等方面的考虑,这些西半球国家除阿根廷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均对轴心国势力进行打击。他们没收了轴心国在这里的投资、捣毁法西斯组织、驱逐法西斯分子,对纳粹破坏分子给予严惩。还赶走了德意等国在拉美的航空公司,接管了轴心国控制的南美航空网[14]。拉美大多数国家还断绝了与轴心国的贸易协定,停止对轴心国提供战略原料,这些措施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使轴心国显得更加孤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术界习惯上对美国参战后所起的作用评价之一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如果说美国在二战中扮演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角色,那么,拉丁美洲对二战的最大贡献便是起到“民主国家的战略原料仓库”的作用。二战期间,拉美各国向美国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战略原料。如巴西的铝土矿、铬铁矿、锰;玻利维亚的钨和锡;秘鲁的锑、铜、钒;智利的铜、锰、锌、铅;还有如棉花、橡胶、硝酸盐等[15]。美国在二战期间花了438.700万美元向外购买战略原料,其中一半以上是从拉美进购的。
大量史实表明,拉丁美洲各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较大贡献。两大集团在拉丁美洲的特殊战争,在拉美各国的配合支持下,以民主国家的胜利而告终。这第二条战线上的胜利,对欧亚非第一条战线的最终胜利的积极影响是相当可观的,不容忽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美国家在二次大战中扮演了一个非常出色的配角,一个必不可少的配角。
拉丁美洲作为整体世界的一部分,在参与世界事务时,固然有它某些共同的特点。但是,拉美各国由于地理位置、国家实力、历史发展的特点、经济需求以及国内各政治派别的主张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只从拉美“洲”的角度去考察研究它在二战中的态度或所作所为,无疑是片面的。我们必须更多地以“国”的角度去认真观察拉丁美洲各个国家,才能使研究进一步深化,达到真正认识拉美历史与现实的目的。其中有必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从“洲”还是从“国”的角度去研究拉丁美洲,都要把两者有机联系起来,并将其放到整体世界的大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并把握拉丁美洲的历史发展态势。
20世纪30年代,拉丁美洲外交舞台上一直活跃着这样几个角色:美国、英国、德国。美、英、德与拉美的关系构成这一时期拉美外交关系中占优势地位的主体内容。德国在30年代对拉美的强劲影响力,随着欧战的爆发,英国对大西洋交通线的切断而明显减弱。英国则利用其与拉美悠久的经贸关系,以及拉美与欧洲的特殊文化感情联系,力图保全其在拉美的地位,尽管这种地位业已江河日下。唯有美国,它依仗优越的地理位置,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加上“睦邻政策”塑造的新形象,成为二战期间拉美大多数中小国家的主要依靠对象。对于拉美几个大国,如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美英德三国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争夺。美英德诸国在拉美第二条战线上的争夺与力量的变化,拉美国家在大国争夺下巧妙周旋,第二条战线争战的进程与二战正面战争的进程遥相呼应,构成了二战巨幅画卷中极为精彩而又颇具特色的局部特写。
从宏观上看,拉美国家对二战的态度是:担心战火漫延至西半球,危及自身的安全,故保持中立,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对两大集团诸国执行平衡外交政策,期望利用战争机会发展本国经济,在大国争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这一总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拉美各国在具体实施上因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大相径庭。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国小力弱,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失去欧洲传统贸易市场后,对美国的依赖日益加深。尽管美国在执行“睦邻政策”之前留在拉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极其丑恶的,但经济上的严酷现实不得不使这些弱小国家的政府再次投入美国的怀抱。与此同时,美国为对付德国的扩张影响,削弱英国在拉美的经济实力,正积极主动地利用“睦邻政策”改善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因此,美国和中美洲、加勒比地区诸小国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在美元与市场的诱惑下,这些国家成为最早一批与德国断交、并宣战的国家。
墨西哥作为中美洲唯一的大国。其外交政策的自主性明显强于其他小国。当1938年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对油田等实行国有化后,美英等国均对墨西哥关闭市场,进行经济制裁。于是,墨西哥便转向轴心国寻求市场,它用石油从轴心国换来制成品[16]。直到1940年卡德纳斯下台,美国才有了制止墨西哥与轴心国交往的机会。几经周折,墨西哥终于停止了与轴心国的经济往来,并于1942年与轴心国断交并宣战,全力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位于拉丁美洲南部的几个大国,即阿根廷、巴西、智利三大国,地理位置上远离美国,与欧洲交往密切,经济实力较强,在执行外交政策时独立自主强,他们对美国想利用二战之机一统拉美的行为颇有不满。特别是阿根廷,从19世纪晚期到二战结束前夕,其外交政策一直是与美国针锋相对的,特别是30年代至二战期间,阿根廷可以说是处处与美国唱反调。
造成阿根廷执行这一特殊外交政策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首先,阿根廷在19世纪初叶取得独立后,便对美国采取的中立观望和拖延承认政策表示不满。尤其是当阿根廷在与欧洲国家发生矛盾冲突时,希望美国能以门罗主义为准则施以援助之时,美国常常拒之不理。例如1833年英国派军舰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援引门罗主义反对英国的行动时,美国却断然否认门罗主义适用于这一事件,这使美阿关系更为紧张。其次,阿根廷对美国在世纪之交和以后的年代里,在拉丁美洲横行霸道的政策极为不满。在罗斯福总统的“睦邻政策”实施以前,历届美国总统的对拉美政策,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肆意侵犯拉美国家的主权,把拉美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置于自己的严密控制之下。尽管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高举睦邻大旗,努力改善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对阿根廷来说却无济于事。第三,阿根廷在经济上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密切的经济关系使欧洲在阿根廷国家利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7]。阿根廷虽愿与美国发展经济关系,但美国企图排挤欧洲独占拉美的政策,显然与阿根廷的外交政策相悖。加上美国屡次提高关税,对阿根廷商品进入美国市场极为不利,更加深了阿美关系的矛盾。而且阿根廷当时是拉美各国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经济实力较强,地理位置上与美国相隔遥远,毫不害怕美国的威胁。第四,阿根廷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方面与欧洲有悠久的联系,国内有大量的欧洲移民[18],他们习惯于欧洲文化,认为自己是一个白种民族,并以此作为资本,加上经济实力作后盾,欲成为拉丁美洲的首席代言人。这种欲执拉美牛耳之野心,使阿根廷对美国这个北方巨人在拉美的扩张行为极其反感。
各种原因使阿根廷在二战期间表现出与美国极不合作的态度,并与轴心国有密切交往,执行了一条与其他拉美国家绝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德国和美国象对待阿根廷一样极为看重巴西。巴西瓦加斯总统在30年代和二战初期,一直在德美两国之间玩走钢丝绳外交的游戏。德国利用其移民,大肆鼓吹法西斯思想,并在经济、军事装备上给巴西大量援助,这些措施使瓦加斯政府对德国颇有好感,美国为此大伤脑筋。二战爆发之后,巴西政府逐渐认为他们与德国的经贸关系难以继续维持,对军事装备的需求也无法实现,加上美国对巴西许诺优越的经济援助条件,对巴西有极大吸引力,于是巴西便在1942年与轴心国断交并宣战。
巴西与美国关系的微妙变化与美国和阿根廷的外交冲突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由于阿根廷对美国的软硬兼施均不理睬,美国便用扶助巴西压制阿根廷的办法迫使阿根廷就范。这一扶巴压阿政策,最终使巴西迅速成为可与阿根廷抗衡的拉美强国,并使巴西在二战中为打败轴心国作出贡献。
阿根廷、巴西等国成为二战期间两大集团争夺的焦点之一,特别是阿根廷与美国在外交上的激烈斗争成为拉丁美洲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内容,它从侧面反映了两大集团在拉美第二条战线的激烈争战的状况,同时也可以看到拉美国家对美国欲独霸拉美行径的不满而进行的坚决抵制,极具代表性。
今天的拉丁美洲,其现代化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纵观拉美现代化的历史,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拉美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二战爆发前,各主要交战国早就开始了军备和经济的竞赛,这一竞赛大大加快了各国现代化的进程。竞赛的外交表现便是各国对亚非拉美落后国家的进一步渗透。各大国不遗余力地施加其影响,以期通过经济关系的密切,加上新闻舆论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吸引这些国家支持自己,成为自己在未来战争中的盟友,至少也不要成为敌人。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战争烈度的增大,迫使各大国更进一步发展工业,争夺战略原料,以经济战的胜负去决定战场上的胜负。可是,战略原料产地大多在亚非拉美国家,于是,各大国全力加强与战略原料生产国的关系。特别是当二战规模不断扩大,亚洲非洲的战略原料来源愈发困难之时,拉丁美洲便成为美英等国的主要战略原料来源地。为了垄断拉美的战略原料,美国将租借法案运用于拉美各国,提供给它们大量极需的设备、技术和资金,并开放美国市场,吸纳拉美国家的原料和产品。
尽管传统的欧洲市场已丧失,但拉美各国充分利用美国的市场和资金,利用战争的大好时机,全力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增,朝现代化方向大大前进一步,为战后现代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次大战是拉美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同时,对二战与现代化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二战世界性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前所未见的全方位现代战争所具有的世界性,是以何种复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毫无疑问,世界性已成为20世纪的主题词。
拉丁美洲作为二战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配角,在战争的宏大舞台上扮演得非常成功。同时,二战对拉美各国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使拉美积蓄了力量,得以在战后的年代里,以世人为之吃惊的新形象,耀眼于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狭小空间里。曾几何时,拉丁美洲从来都是受外来者影响和控制。世人又何曾想到,经历了二战洗礼的拉美各国,在战后开始将积蓄的力量迸发出来,去影响世界,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如果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使拉丁美洲跨进整体世界的门坎,并造就了使分散的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新时代。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使拉丁美洲深深地溶解于这整体世界之中,更开创了一个由拉丁美洲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新未来。*
[1][苏]и.a.谢列兹涅夫等编,张俊英译《心理战——战争与意识形态斗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页。
[2]杨旭华、郝玉庆编著《第4种战争——中外心理战评说》,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页。
[3]有关美、英等国在20世纪初期与拉美的经济关系,可参见rosemarythorp(ed.)《latinamericaandthe1930s.theroleoftheperipheryintheworldcrisis》oxford1984g.h.stuart.j.l.tigner《latinamericanandtheunitedstates》newtwjersey1975rorymiller《britainandlatinamericainthenineteenthandtwentiethcenturies》longmangroupuklinited1993等著作中的有关部分。
[4]见g.h.stuart前引书p144,h.e.davis.johnj.finan.f.t.peck.《latinamericandiplomatichistory.anintroduction》lo-uisianastateuniversitypress.
[5][德]瓦·巴特尔《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p84,[美]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p598。
[6]有关具体移民情况可见[苏]《世界通史》第9卷下册p617,p.r.roswell.c.joel:《ahistoryofthemodernworld》newyork,[美]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p554。
[7]robertwesson《thelatinamericanmilitaryinstitution》newyork。
[8]见h.e.davis前引书p225。
[9][10]r.a.humphreys《latinamericaandthesecondworldwar()》london。
[11]程洪《论罗斯福的睦邻政策》,载《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12]见robertwesson前引书p98。
[13]阿根廷是拉美国家中最后一个与轴心国断交(日)和宣战(日)的国家。
[14]a.toynbee.v.m.toynbee(ed.)《thewarandtheneutrals》oxforduniversitypress9。
[15]见g.h.stuart前引书p726。
[16]见h.e.davis前引书p234~235。
[17]有关阿根廷与欧洲的经济关系可参见:t.e.skidmore.p.h.smith《modernlatinamerica》oxforduniversitypressrorymiller前引书,第七、八、九章。
[18]见t.e.skidmore前引书p74.edinburgh.《thepenguinhistoryoflatinamerica》thepenguinpress。
馆藏&256340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