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机器是不是少数几个被熊猫弹幕机器人喷但不生气的主

没想到他是这样的老司机,上B站玩弹幕各种梗也是没谁了
没想到他是这样的老司机,上B站玩弹幕各种梗也是没谁了
话说,在萌妹心目中的宝哥哥一直是这样的
再不济,中年发福,也是胖版萌大叔一枚
最近,刷B站深深给欧阳奋强的画风跪了
关键人家更是亲力亲为的去发弹幕好吧
微博回复更是掉节操,什么“老司机”、“建国以后不许成精”、“天了噜”这种时髦的梗他都用得很顺溜啊!
竟然连“德国骨科”这种梗都精通,
原来叔是这样的宝哥哥,微博赶紧关注起来(助演女優賞)
(黄初八年)
第三方登录:哔哩哔哩有哪些惹人生厌的弹幕及评论行为?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839,093分享邀请回答326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07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注册 | 登录
从零开始学运营,10年经验运营总监亲授,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学习,做个有竞争力的运营人。
笔者想先从什么是弹幕/评论、弹幕/评论在哪些场景下满足用户的哪些需求、弹幕/评论有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点说起,最后再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弹幕,什么是评论。
弹幕:中文词语,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高密集炮击,因为大量吐槽评论从屏幕中飘过的效果像子弹一样,所以叫做弹幕。弹幕最初出现在日本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而niconico是与YouTube相似的影片共享网站,自然我国对其的政策也是一样的。但在中国大陆将其屏蔽前还是可以通过解析进行观看的,后来中国大陆给屏蔽掉后,中国国内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起&#8212;A站、B站等等,就不再细说了;
而评论一般是对于一个“完整”的事物/事件的评价,这个定义比较简单,就是将线下的评论搬到线上来,概念化很明显。下面再继续说第二点
弹幕和评论分别在哪些场景下满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
对于弹幕,对应的场景和需求有以下几种,还是以视频为例:
吐槽演员的演技等等
比如用户在看小时代时,看到杨幂哭的演技实在受不了时,就忍不住吐槽,不料引起很大的反响,接着满屏都是疯狂吐槽。这种情况下,满足的是用户内心对明星不满的需求,或者是心理。在用户眼里,其他角色都演得不错,而你身为大明星,确演得一般,名与实不合,吐槽内容很多是演技差啊,要是我去演说不定比她演得好之类的等等,后者尤为突出这种不满的心理。
先于他人看到穿帮的地方或者是剧情的设置又或者是看到亮点与他人分享
这种场景下,这些用户通过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成就感&#8211;别人没发现,我先发现了。再从看到这些弹幕的用户角度来看,便是下一种场景
看到别人的观点,想与大家一起参与
试想当用户在看到其他用户发布的精彩弹幕时有各种反应,比如说透过弹幕知道剧情的设置,瞬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又比如看到有趣的弹幕&#8211;当切换一个画面,以山为背景,然后在正下方出现弹幕:十年后&#8230;&#8230;一般会有其他用户说“那个十年后的,别走”,这便是一种参与的过程,用户参与其中感到有趣,看到的也感到很有趣,这本身也是一种参与感的体现。
恶意刷屏幕
拿笔者之前的经历来举个例子吧,笔者一直是海贼迷,在看海贼的时候,弹幕中出现了王俊凯的名字,很多个&#8230;&#8230;其实大家应该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不是刷自己的偶像,就是黑其他明星,这种情况有时是故意的,找乐子的;比较可能的是这些人是雇来的水军,不多说了。
其实还有一些细分的场景,比如说半夜一个人看视频时,看弹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当于有其他用户在一起观看,虽然有时我们知道很多弹幕不是实时的,但给我们的却有实时的感觉。这种情况让用户有归属感。还有其他情况比如用户之间的互相回应等等。
再说说评论吧,评论相对而言场景比较单一,以新闻为例,用户是在看玩新闻之后评论的,有吐槽、有的有感而发&#8230;&#8230;当然,在评论区用户也可以进行互动、撕逼等等。而水军在评论区里尤其多。笔者对评论的定义所了解的就这么多了&#8230;&#8230;
接下来说说弹幕和评价有什么改进的地方吧
对于弹幕,我们知道,当视频播放过程中出现所谓的“亮点”,也就是视频中的精彩部分,经常满屏幕都是弹幕,这时候看视频变成看弹幕了。对于部分用户来说,这样的体验其实很不好,所以弹幕改进的第一点就是限制弹幕的范围,比如说显示区域仅限于屏幕的上半方等等。
再者,有时候弹幕里面的内容是不健康的,也有来宣传的,还有有些弹幕颜色很亮眼,试想一下五颜六色的弹幕,看着肯定很不舒服,所以笔者觉得弹幕改进的第二个点是用户可以举报该弹幕(情况属实),或者屏蔽发布弹幕的用户(这需要后台的配合),亦或者是自定义弹幕的文本形式之类的。
当然像B站这样倾向二次元的弹幕集中地,算是相对专业的,发弹幕的门槛相对其他视频网站是比较高的,不熟知二次元的考及格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提高门槛筛选用户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弹幕的质量。但是,对于一般的视频网站,专业性并没有那么强,想找到一个门槛其实也不好找,所以,可以设置一套机制或者一份协议,比如用户要是发布的内容涉及黄赌毒且被发现,之后就不能再发弹幕之类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弹幕的质量。
除了上面两点外,是否可以考虑添加一些功能呢?笔者认为可以添加给弹幕点赞的功能。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时不时会出现很精彩的弹幕,让看到弹幕的用户会心一笑,这些笑的用户不一定会作相应的回复,倘若不回复而可以点赞呢,操作上也比较简单,而且其他用户对弹幕的操作,无论回复也好,还是点赞,都要反馈给作者,这样在用户之间形成一套激励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用户粘性。小结一下,弹幕的改进可以从这三点进行改进:一是限制弹幕的范围,二是增加举报功能/屏蔽功能/自定义弹幕形式功能,三是添加点赞功能。
再说说评论。其实评论跟弹幕的改进点有些是一样的。一点也是对评论内容的监控。
放在以前,可能说后台人员看评论区,发现不良评论给删掉,但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非常耗时耗力,也不太现实,但人工智能的出现让这一点有了实现的可能,只要让机器进行深度学习,相信可以很容易识别出相关不合格内容并给予处理,这点应该不难,只要时机到了,并且企业有动机、有能力去做。
第二点,我想以短视频为例,比如美拍的用户,特别是漂亮的女生发布一些好看的视频后,评论区下面的评论有些真的是“污言秽语”,发布者肯定是不喜欢的,可是发布的用户也没有办法,所以美拍在用户发布视频时应该设置个功能,让用户选择是否开放评论区,若要开放,又有哪些用户可以评论等等,就像朋友圈发布动态一样。这一点,快手已经做了,确实很用心。
快手设置区截图
第三点,笔者认为可以让用户自主选择评论的排序方式。选择评论的排序方式有以下两种:按热度排序和按时间排序,按时间排序又可以分为是最新的在前面,像盖楼一样(百度贴吧);还有就是像堆栈一样,最新的排在后面(朋友圈评论)。当然也有综合排序的,就是前面是按热度排序,后面按时间排序。比如网易云音乐的评论排序,用户先看到的是点赞数比较多的,当然只是少数;然后再看到的是按时间排序的。知乎也是这样。
重点说说按时间排序的吧。一般而言,新闻下方的评论是最新的排前面,而像朋友圈、空间等相对私密的则是把最新的放在后面,就像聊天的感觉一样。笔者为什么会想到添加这个功能呢?笔者在逛闲鱼时,看底下的评论有点不习惯,毕竟不是新闻类的资讯,闲鱼的评论是采取盖楼的方式,但内容就像聊天一样,聊天是把最新内容放在后面,因此笔者感觉有点不习惯,要是能自定义顺序就好了。其实最右可以选择评论的排序方式,但时间顺序只有一种,具体参考下图。不过呢,简书的评论区有做,分为三种:按点赞排序,按时间正序,按时间倒序
另外,希望评论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字,可以有图片和视频,这点最右也做了&#8230;&#8230;
可以给评论区增添更多的欢乐。小结一下,评论的改进也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一是利用人工智能过滤劣质评论,二是让用户自定义评论区权限,三是增加评论的模式。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弹幕和评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吧
其实通过上文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二了。
首先,弹幕和评论出现的场景不同。弹幕是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是在视频播放后产生的;而评论则是在视频、新闻等最后才出现的,两者出现的场景刚好相反。
其次,弹幕和评论背后的情感不同。弹幕相对于视频是实时的,更多的是冲动型的情感,偏向感性;评论则是对一个完整事件的思考,更多的理智型的情感,偏向理性。弹幕和评论在这一点的关系就像喜欢和收藏的关系一样,一个是冲动型,偏感性;一个是理智型,偏理性。
再者,弹幕的对话氛围更浓,能把用户更好的联结起来,应该说氛围比较融洽。而评论区的用户则是相对的独立,但是一旦撕逼起来火药味很重。弹幕和弹幕之间的回复、互相呼应等等就是多人聊天情景的代入,氛围很浓,时不时让人捧腹大笑;而评论区用户间的互相作用没那么强,更像是老师提个问题,让每个学生分别回答,学生间的讨论是很少的。
以上便是笔者对弹幕和评论的浅见,愿大家不吝赐教~
本文由 @离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赞赏是对原创者的最大认可
收藏已收藏 | 24赞已赞 | 3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数据分析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6个回答7人关注
13个回答18人关注
12个回答11人关注
17个回答62人关注
15个回答23人关注
21个回答72人关注一个接一个的梗,这些直播上的弹幕我是快招架不住了……一个接一个的梗,这些直播上的弹幕我是快招架不住了……新经济老专家百家号如何看待网络直播中的弹幕文化?程毅南,大学学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工作后从事投资分析,关注互联网领域我觉得研究直播弹幕文化是有意义的,因为:直播弹幕为 一对多信息输出 提供了即时反馈,好的弹幕文化可以使内容得到提升。想象一下领导在台上讲话,传统形式讲者获得的反馈有限,无外乎笑声、掌声、皮鞋、臭鸡蛋,很少有观众觉得好还送钱上来,或者有观众直接站起来指着鼻子说「你是傻逼」的。大多数一对多信息输出效果不佳,因为它隔绝了观众的反馈和参与。而一旦意识到台下观众会积极地参与到演讲过程中来,甚至时不时地挑战自己的支配地位,这便会产生一种调节内容以获得认可的预期、或通过其他方式摆平闹事观众的冲动。无论积极还是消极,讲者会意识到内容的效果,以及自己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当然,我并不真的期待有一天电视新闻节目会开启弹幕,但对于很多商业、公益和教育事业的演讲,弹幕对讲者是有帮助的。直播弹幕可以增加特定情节的情绪感染力,对演出效果进行夸张,增强观众体验。当弹幕氛围或文化比较浓重时,还会对其他观众产生从众压力,吸引他们参与到直播和弹幕中来,增强用户粘性和活跃,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平台收入。接上条,好的弹幕文化带来更高的用户粘性和参与度,因此也能增加直播平台对主播的溢价空间。之前在一个主播跳槽发微博时,也讲到了某某平台弹幕文化好,可见这是主播会考虑到的一个因素。但是,如果弹幕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以致于和主流网络文化差别明显,不同平台甚至不同直播间完全用不一样的方式在交流,那么就会对内容的传播和新用户的获取形成阻碍。在监管越来越严的大环境下,健康积极的弹幕文化是一个护身符,甚至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敲门砖。那么,既然弹幕文化如此重要,弹幕文化又是什么呢?(以下仅讨论直播,除特别提及不涉及传统视频弹幕)首先,它是一种短促语言的为主的形式,也就意味着它的形式主要会是短语、成语和固定搭配。直播的时效性极强,过时不候,时间轴不可预期,因此撰写长句会削弱弹幕作者本身的参与感和节奏感,大多数直播产品也有约定俗成的弹幕字数限制。反观 AB 站的番剧和动漫中,常有内容添加型的弹幕,如字幕君、解说君、科普君、剧透君等,比如在《权力的游戏中》介绍前情、介绍原著设定的。这些资料补充是为了其他观众更好的体验而添加的,具有互助精神,而直播就较少出现此类弹幕。其次,它是一种寻求呼应的表达,因此内容多以情绪表达和梗为主。弹幕的呼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体现「我是狂欢群体中的一部分」的预期同步,比如「666」、「哈哈哈」、「???」这种简单的、直接的、我预期大家都会和我一起发出来的弹幕;一部分常见梗也是如此,在主播打出一些特定操作后,会有满屏幕的「你是狗吧」(表示主播运气好)、「凉了」(表示主播快死了 / 死定了)、「电子竞技没有视力」(表示主播瞎)、「少林功夫好」(主播一通操作最后惨淡收场)、「他改变了比赛」、「他改变了时间」等等。一种是尝试带领一波其他弹幕的,比如发出来的吐槽比较犀利比较亮,预期其他弹幕跟随的。比如说主播说:「你们看我 diao 吗?」弹幕:「不看,晕针!」这个梗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因为它非常亮眼,主播自己说了个双关,弹幕基于这个双关对主播进行讽刺,导致迅速刷屏和传播,成为一个知名梗。或者类似「光年是时间单位」这种带节奏的弹幕(这是节奏弹幕的意思是,它本身与直播无关,但会引起其他弹幕互喷,比如「没文化」「弹幕都是文盲」「光年是距离单位」等等,扰乱主播的直播内容。当然,节奏也是经常变换的,现在再发「光年是时间单位」时,会引来「光年是智商单位」,「光年是节奏单位」等戏谑的回应)。直播弹幕中的这种预期同步和预期跟随现象,表明弹幕发送者与其他观众产生了某种默契,一种「他们看得懂我在发什么」的合理假设,这便是弹幕文化存在的一种体现。就如同当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时,他在假设对方与自己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知道这是李白赞美杨贵妃容貌的《清平调》的一句诗,也就期待对方产生恰当的反馈。而如果对方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或者是一个乌克兰小姐姐,这句话便是对牛弹琴了。直播弹幕中存在大量的这种特定环境的梗,不熟悉背景、不常看直播的人不太容易 get 到。当然还有一种重要的呼应寻求,就是弹幕对主播的看弹幕、读弹幕、或受弹幕影响的预期。因为发弹幕对用户本身并无实质好处,不长经验也不赚钱,主播也一般不会给纯弹幕用户房管。主播能给予弹幕的关注和奖励最多就是读弹幕,或者应弹幕要求唱歌、操作游戏、回答问题等。也就是说,当弹幕文化形成后,用户对主播的预期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强大的弹幕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播的言行,进而通过主播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弹幕的影响力,自我循环强化。当然,反过来说,主播本身对弹幕也有极强的掌控力。主播的一言一行是弹幕最主要的刺激来源,主播一波操作能炸出很多「666」,主播一波吹 B 能炸出很多「???」,主播讲个黄色笑话就会「色情主播,我报警啦」。弹幕和主播相辅相成,相互塑造。那么,对于弹幕文化的影响因素,首先也一定是主播。举个例子:「凉了」目前在几乎所有游戏直播的频道中,「凉了」一词差不多就是「你已经是个死人了」或者「你死定了」,最早开始用应该是 OB 天团在某次 TI 的直播中,因为是几个大主播熬夜分组直播,直播十多个小时,所以经常有主播到了白天就困了,没声音了,水友就会在弹幕里问「宝哥怎么没声音了?」「龙神睡着了?」「鲷哥死了?」什么的,其中,「死了」这个意向被进一步拓展,因为死了一段时间之后尸体就凉了嘛,所以有时候就干脆说「枫哥凉了」。随后,「凉了」就被主播和弹幕共同用于指代「死了」,在那一届 TI 的直播过程中被频繁采用。OB 的主播们在各大平台都算非常活跃的,而观众们的传染力也很强,于是就把「凉了」这个用法散播到了各个游戏和各种主播中,打炉石被大怪骑脸解不了场了也是凉了,吃鸡跑不出毒圈也是凉了,后来还衍生出「点一首《凉凉》送给主播」这种变体。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讲道理」、「血崩」、「素质三连」这种知名主播惯常使用的词汇或口头禅,被直播间观众学会,通过弹幕传播到其他直播间,进而成为大多数主播的惯用词汇,甚至传播到微博、知乎等其他网络空间。还有一种是主播自身的事件,小一点的,比如女流总也考不过科目 2,使「科目 2」成为直播间层面非常好用的梗;大一点的,比如 PIS 假装手骨折鸽了 ZSMJ,「卜折手断」等各种「卜」梗成为了 DOTA 区的梗;再大一点的,魔音糯米开挂事件,经水友、知名大 V、游戏公司、平台接连发酵,成为了全网事件,不仅吃鸡主播都受此影响,围绕着游戏的外挂产业链也多有曝光。这里面有些是无伤大雅的玩笑,有些就是对平台、游戏和电竞产业都有负面影响的大事件了。这是我认为弹幕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其风格和内容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影响,主播的个人标志更容易借热点事件进入流行文化,并留下烙印。然后是基于直播的集锦类节目,比如天天卡牌的逗鱼时刻。作为最早也是截至目前做的最好的直播集锦节目,天天卡牌对塑造弹幕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精致的剪辑和优中选优的素材,逗鱼时刻每期的播放量巨大,而被天天卡牌做成片头的梗,由于会被播放数十期,反复对观众和主播们「洗脑」,便几乎都成了炉石区的通用梗,天天卡牌也成就了不少主播,比如早期「总不能双力代把我秒了吧」和「莫慌,老夫还有杰克逊」的中华毅力帝,「i can 翻」的会长,「讲个笑话」的秋日,厕所双雄衣锦夜行和冰蓝飞狐,「自作聪明」的啦啦啦,这些梗被精品集锦节目反复传唱并传播后,不仅为主播的影响力带来了加成,也不断地为直播弹幕补充新梗。所以,如果直播平台能够有丰富的集锦类节目,并且对集锦类节目有较强的控制,不仅能捧红自己想捧红的主播,也可以影响自己的弹幕文化。主播个人的工作室或者主播联盟其实也可以考虑制作自己的集锦。这里放一期逗鱼时刻大家感受一下。【逗鱼时刻】第 127 期 男人就应该干男人如果观察弹幕比较久,会发现弹幕的内容也与微博朋友圈中的网络热点有很大的交叉,一些发源于非直播平台的梗和事件,比如「为所欲为」、「还不是要原谅他」在弹幕中很常见,而鹿晗、薛之谦等网络名人也会在热点之中出现在弹幕中。这些内容并没有明显的标新立异之意,更多地是有意融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语境,做一个入时入世的人。也因此,上面提到的大多数事件和影响,也都被熔炼为「梗」这个形态,因此弹幕的短小并不是问题,只要长度能够展现出「我在玩梗」,就够了。直播弹幕更有趣的一个特征,是当别人在刷你看不懂的东西时,你会产生疑惑。比如最近一个知名的节奏「卖竹鼠,三元一只,十元三只」,在这个节奏产生的同时,也会产生「竹鼠是什么」这种弹幕,进一步,你会发现百度「竹鼠」搜索在短时间内呈上升趋势,而节奏一过,便趋于平稳。这种搜索波动也体现出了一种对于了解流行内容的焦虑感。直播弹幕不是一个割裂的群体,直播也不是一个割裂的网络环境,它也是人们在网络上闲来无事闲聊几句的场所,发发牢骚、吐吐槽、搞搞笑、跟跟节奏。但这个环境又与其他发声环境截然不同,发弹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没有任何彰显自我的价值,当内容在直播中被以弹幕打出时,在屏幕上几乎没有任何 ID 的展现,没有任何人在意是谁说了这句话,只有你自己知道屏幕上那一闪而过的一行字是你。那么,就像之前说的,发弹幕本身对于用户没有任何实际收益,既不来钱,也不涨经验,在直播中消耗了大把时间,用户获得了什么呢?诚然,有些用户可以通过带节奏,通过装傻来刺激其他弹幕争执,甚至通过激怒主播被骂产生一些存在感,但是大多数人只是通过附和人潮来感受到一种参与。整体上讲,弹幕体现了一种服从文化,或者说一种附和文化。这一点,可能也不仅是直播:那么更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我们通常认为年轻一代是标新立异的群体,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了他们很多空间去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为什么弹幕这种没有自我标识、存在感稀薄、整体上讲受制于人(受制于主播)的活动会受到一部分年轻人欢迎呢?附和行为,以及附和所带来的焦虑感,是否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心理特征?写到这里,我想起来在美国上学时,分析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时的一个细节,录音中,一开始,只是普通演讲,到了一个时刻,突然出现了一声生硬的「yeah!」,而这个声音坚持不懈地呼应着马丁路德金的 dreams,渐渐地,呼应的人越来越多,人群的情绪越来越激昂,演讲也随着马丁路德金激昂的声音进入高潮。这一声「yeah!」其实就是个弹幕,而它对这个演讲的成功有着非常微妙的贡献。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新经济老专家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面对当前的新经济形式你需要一位老专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虎牙弹幕机器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