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水里,艾希打完托尔怎么继续型打得过这只怪兽吗

哥斯拉是不是所有一切龙型怪兽中的最强_百度知道
哥斯拉是不是所有一切龙型怪兽中的最强
哥斯拉超强啦,在所有,一切出过怪兽的电影中,它是不是最强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能反脑控制,哥斯拉不死,能穿梭时空,电影由于技术限制把他拍弱化了。顺带一提,1966年的电影废案里跟蝙蝠侠干过、遭到粒子级别的毁灭也能满血原地复活,如果你在美国的网络上说某某怪兽比哥斯拉还厉害,以喷神james为首的一帮人准保会把这当作一个愚蠢的笑话,1979年的动画里还打过超人。哥斯拉在北美很受欢迎,在漫威;gang),即使死无全细胞、黑马、IDW出过的漫画里还跟神奇四侠、复仇者联盟、终结者干过,跟外星怪兽对喷光线直接炸了地球(见《哥斯拉下地狱》),还有自己的帮派(见1978年的Godzilla&#39,对毒物和各种病菌免疫,能用意念攻击,下过连孙猴子也只是驻足观望的地狱,还屠杀各路恶魔并满血的走了出来,能扛核武器无伤,能用皮姆粒子任意改变身体大小,还打飞过雷神托尔……漫画里就是这么逆天是的
不敢说最强~极度深寒看过没?也很强啊还有金刚...还有被奥特曼欺负的怪兽们
是他是日本电影中不死的神话。
龙型怪兽?《火龙帝国》中的唯一的且是最大的公龙,肯定比他强!身形和哥斯拉差不多大,会飞,会喷火!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哥斯拉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希尔7中7得分创新高
这只怪兽成火箭唯一安慰_网易体育
希尔7中7得分创新高
这只怪兽成火箭唯一安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乔丹-希尔全场比赛仅仅上场18分钟就7投7中砍下了15分3篮板,比赛中希尔不同于以往的是希尔进攻手段十分丰富,有中投、篮下强打、暴扣、二次进攻,在球队无缘季后赛以后,乔丹-希尔如此高效的表现也给火箭球迷一丝的慰籍。
网易体育4月5日报道:
在今天以102-133惨败给后,-全场比赛仅仅上场18分钟就7投7中砍下了15分3篮板,15分也刷新了个人职业生涯的新高,此前的最高得分是在面对旧主时拿下的13分,比赛中希尔不同于以往的是希尔进攻手段十分丰富,有中投、篮下强打、暴扣、二次进攻,在球队无缘季后赛以后,乔丹-希尔如此高效的表现也给球迷一丝的慰籍。
NBA常规赛:火箭102-133步行者
首节还有2分18秒,乔丹-希尔被换上场。上场后,希尔随即在外线漏人后协防领到个人的第一次犯规。此后希尔并没有获得出手机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队友掩护。次节希尔继续留在场上奋战,打了1分15秒后,希尔为巴丁格掩护,经典的挡拆后,希尔内切一步就甩掉了防守人,人到球到接巴丁格的击地传球,希尔高高跃起的一记单臂暴扣肆虐篮筐。今天两队完全是进攻大战,几个来回后火箭洛里在乱战中将的球断下,分球到顺下的希尔,后者内线腹地占位单吃成功。
随后希尔又是在同样的位置接到球强打,但是由于队友的进攻干扰让这个必进的球被裁判吹罚无效。步行者由格兰杰篮下打进两分,火箭进攻乔丹-希尔在高位要球,后卫拉开空间后,希尔看到防守人并没贴防上来,希尔选择了直接干拔跳投命中两分。本节比赛还有3分38秒,希尔在接马丁传球后打进两分,但是在攻防转换中,由是去协防队友漏掉的人领到犯规,两次犯规的乔丹-希尔被换下场休息。半场结束希尔百发百中拿到8分。
第三节希尔获得了整节的休息时间,三节过后火箭以75-101大比分落后步行者。第四节开始希尔再次上场,火箭第一次进攻就由希尔接巴丁格传球打进2分,随后希尔又在队友投篮不中后人群中脱颖而出抢下前场篮板,放篮得分。接着希尔在接巴丁格传球后造成了防守人的犯规,几次攻防转换后,乔丹-希尔一个脑后摘瓜将希伯特的球断下,直接拿球反动快速反击,可惜没能打进。比赛还有5分17秒时,希尔在篮下强打背身将防守人推开后从另一侧将球打进,显示了很高的篮球智商。由于火箭大比分落后难以追赶,最终以102-133惨败给步行者。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
作者:黑白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可怕的动物2
雄鸳鸯竟是“薄情郎”自古以来,鸳鸯就被看做是真挚爱情、白头偕老的象征。汉乐府有“中有双飞鸟,自命为鸳鸯”的诗句,《诗经·小雅》中也有“鸳鸯于飞”的记载。在人们的观念中,鸳鸯是生生世世在一起,它们的爱情是至死不渝的。实际上,鸳鸯是一种小型野鸭。它们一般在树上栖息,居住在树洞里。平时,它们在水中玩耍,在陆地上寻找食物。中国是鸳鸯的主要产地,每年3月底4月初,它们会向北飞到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繁殖,过了5~6个月,它们又向南飞到华东、华南等地方过冬。也有少数鸳鸯是留鸟,并不来回迁徙,例如云南、贵州等省的鸳鸯。它们一般将巢筑在天然树洞中,在洞中进行孵化,孵化期约1个月。夏季,幼雏孵化出来,它全身的绒羽呈黄褐色和乳黄色,大小像一只雏鸡。小鸳鸯长得很快,出生后不久就能随妈妈出去觅食。到了深秋,小鸳鸯就能跟随妈妈长途跋涉到南方过冬。鸳鸯属杂食动物,小鱼、小虾和昆虫等动物和稻谷、野果、草籽等植物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人们喜欢鸳鸯,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美丽。其实,雄鸳鸯确实非常美丽,雌鸳鸯相比之下,则有点朴实无华。雄鸳鸯头上的羽冠呈红色或蓝绿色,眉纹呈白色,从喉部到颈部、胸部,颜色则由金黄变成紫色,再变成蓝色,两侧黑白交错,鲜红的嘴、鲜黄的脚、两片橙黄色的翅膀还带有黑边,翅膀向上一弯,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堪称一绝。而雌鸳鸯身上的羽毛则是深褐色。吉林长白山麓的头道白河被称为鸳鸯河,那里是中国最著名的鸳鸯繁殖地。白天它们栖息在水中,到了晚上就睡在树丛下。天刚破晓,鸳鸯就在岸边的芦苇和灌木丛附近玩耍,形影相随,不时发出欢叫声。周围一有动静,它们就立刻逃走。在动物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对对的鸳鸯亲亲昵昵地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在文学上,鸳鸯被比喻成夫妻,雄鸟叫鸳,雌鸟叫鸯。人们结婚时,许多生活用品都喜欢绣上鸳鸯,如鸳鸯罗帕、鸳鸯被等。许多东西也以鸳鸯为名,如鸳鸯瓦、鸳鸯菊、鸳鸯草、鸳鸯剑等。鸳鸯真的是如此痴情吗?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考察,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工作者发现,在交配期间,雌雄鸳鸯确实是情深意切的。可是,在交配以后,雄鸳鸯就抛弃雌鸳鸯,不再露面。雌鸳鸯从此就挑起了抱窝和抚育后代的担子。而且,鸳鸯也不是至死不渝的。他们多次将成对的鸳鸯拆散,不久,它们就各觅新欢了。离开雄鸳鸯后,雌鸳鸯独自在巢底铺上木屑,还拔下自己身上的绒毛铺在巢中,然后在上面产卵。小鸳鸯破壳而出只需1个月的时间,小鸳鸯生下来2小时后就能下地了。第二天,它们就会走进水中,在妈妈的带领下,在河湖中漫游。不知揭穿了雄鸳鸯的“薄情”面目后,古往今来对鸳鸯的痴情进行赞颂的人有何感想。鳄鱼“流泪”之谜鳄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凶猛的食肉动物。优越的身体条件使它成为一名出手迅速、果断而又残忍的猎手。在一般情况下,它总是潜伏在水中,只露出眼睛及鼻孔,静待猎物前来喝水。当猎物来到水边时,鳄鱼会悄悄靠近,然后突然袭击,用嘴咬住猎物的头部或脚,把它拖入水中淹死。鳄鱼要得到一顿丰盛的美餐,通常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鳄鱼似乎对自己这么轻而易举地捕获食物感到不好意思,它似乎在“同情”这些弱小的生命,每次进食的时候,居然会流下“眼泪”。“鳄鱼的眼泪”经常被当做是“假慈悲”的代名词,这当然是加入了人类的主观想象和感情色彩的。但不管怎样,鳄鱼的眼里会流出一种液体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只是这种液体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从鳄鱼的眼里流出来,却是令人费解的问题。近年来,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原来鳄鱼在吞食猎物时所流的“泪水”是它排泄出来的含有盐的液体。为了将自己体内的多余盐分排掉,鳄鱼形成了特殊腺体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由肾脏完成的。在鳄鱼的眼睛附近,有一个盐腺,这就是它的“咸水淡化器”。大家知道,占全球水量97%的海水由于含有大量的盐分而特别咸。而对这种人类不能直接饮用的咸水,海洋动物却能照饮不误,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因为很多海洋动物也有一个与鳄鱼类似的“咸水淡化器”的缘故。比如海龟,它们在上岸后,会因为离开海洋而流淌出两行伤心的泪水。当然,海龟流出的也不是眼泪,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从体内排出的盐溶液。人们之所以常常将它排出的盐溶液误当做眼泪,是因为它的盐腺与鳄鱼一样,也是位于眼睛旁边。还有一些海鸟,如海鸥、海燕和信天翁等,会出现把海水喝进去再吐出来的现象。同样,这也是因为它们的眼睛附近有盐腺。盐腺排出来的盐液从鼻孔流到鸟喙,又从喙尖上流出来,让人感觉像是喝了又吐一样。这些动物盐腺的构造基本大同小异。一般是中间有一根管子,管子上有几千根毛细血管像刷子一样向四周辐射。这些细管同众多血管交织在一起,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分离出来,再通过中间的那根管子将它们排出体外。简单说来,盐腺的功能就是把体内的多余盐分排出。目前,饮用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动物们的“咸水淡化器”也许可以给人类一些启发。如果地球上的海水能轻易地被变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那将是人类的一大福音。可怕的好奇心鹦鹉素来极具好奇心,但是在所有的鹦鹉当中,食肉鹦鹉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它们的栖息地在新西兰南部的岛屿上,那里寒冷、多雪,不适合鹦鹉居住,它们只得想方设法寻找食物。栖息在其他地方的鹦鹉在各种果树之间飞来飞去,而食肉鹦鹉则在岩石下、树皮下、灌木丛中、松果中以及壳状物中寻找食物。它们的食物包括树根、嫩芽、浆果或者昆虫等。经历了250万年的进化,它们能在山地栖息,并且没有掠食者的威胁,这种情况使得它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它们对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尤其感兴趣。因此当人类迁移到新西兰时,它们也开始分散到有新鲜事物的富矿带以探寻新的食物。现在食肉鹦鹉对露营地和滑雪胜地很感兴趣。它们个头很大,有着强有力的鸟喙,能撕裂一个帆布的帐篷,而这一切仅仅是出于好奇的缘故。它们还对汽车的橡胶轮胎,尤其是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充满好奇。据说有一群食肉鹦鹉曾经把一辆游客租来的汽车挡风玻璃上的橡胶条撕掉,导致挡风玻璃掉到车内摔碎了。当游客们回来时,发现他们的衣服、食物以及汽车零件散落在雪地中,而那些鹦鹉们却在用一只空的可乐罐子进行一场足球比赛。鹦鹉们看到了他们就迅速撤退并躲在一边观看,满怀着好奇,似乎想看看游客们的反应如何。吃掉丈夫的黑寡妇蜘蛛体形微小的黑寡妇蜘蛛可谓臭名昭著。它罪行累累:毒害昆虫,毒害人类;最残忍的是把自己的丈夫当大餐吃掉。不幸的是,这些罪名都是真的。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黑寡妇蜘蛛踪迹,黑寡妇蜘蛛不太会在人类的居住环境里安家落户,但以防万一,你还是要在自己的房间里仔细排查一遍。黑寡妇蜘蛛是亮黑色的,腹部有一个沙漏形的花纹,通常是红色的,或者黄色或橙色的。直到1900年,黑寡妇蜘蛛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它在不同国家的叫法各不相同,在有些国家它被叫做沙漏蜘蛛,有些地方叫它鞋扣蜘蛛,还有人叫它“毒女士”。一个世纪过去了,“黑寡妇蜘蛛”这个名字被大多数人接受了,于是就这样固定下来。在黑寡妇蜘蛛中,雌性和雄性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也解释了黑寡妇蜘蛛为什么如此声名狼藉。雄性黑寡妇蜘蛛是深棕色,腹面有白色条纹。通常雄性黑寡妇蜘蛛体形特征不明显,颜色也不鲜艳。成年雄性黑寡妇蜘蛛几乎不分泌毒液,它们分泌出的“毒液”甚至还不能让小虫子晕厥。相反,雌性黑寡妇蜘蛛腹部带有张扬的花纹,而且所有的毒腺都在不停地分泌毒液——这些毒液比响尾蛇的毒液更厉害。通常雌性黑寡妇蜘蛛比雄性大2~3倍。黑寡妇蜘蛛有剧毒无比的毒螯,但它不会招摇过市。黑寡妇蜘蛛的毒液是用来捕食昆虫的,但这种液体对人体也是有毒的,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开黑寡妇蜘蛛。有很多资料也记载了人类被黑寡妇蜘蛛叮咬后的惨状。1993年,一位科学家的手指被黑寡妇蜘蛛咬了一口,他记录下了自己的痛苦经历。疼痛感迅速蔓延至整条胳膊,然后胸部开始隐隐作痛,接着感到困倦,并且头痛。他的心跳减慢。很快,他的助手便不得不接替他继续记录。疼痛又蔓延至腹部,腿开始发抖,他于是被送去医院,但在去医院的途中,他便失去了交谈能力,继而呼吸困难。幸运的是,他最终活了下来,但中毒的种种症状在他的身体上持续了8天之久。在交配季节,雄性黑寡妇蜘蛛也时刻处于死亡的边缘。在找到雌性黑寡妇蜘蛛之后,雄性会用腹部晃动蛛网向雌性黑寡妇蜘蛛发出信息,这就像是在敲门。如果此时雌性黑寡妇蜘蛛同样晃动蛛网,就表示它欢迎雄性的到来,这时雄性蜘蛛就相对安全了。否则,如果雌性刚好没心情与雄性蜘蛛交配,那雄性蜘蛛可就惨了。雌性黑寡妇蜘蛛会扑向雄性,将它用蛛丝像包木乃伊一样裹起来,吊在一旁留作点心。如果雌性黑寡妇蜘蛛准备交配,就万事大吉了——只有雌性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才会在交配之后吃掉雄性蜘蛛。通常,它会放走雄蜘蛛,然后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传宗接代的重任。鲸鱼集体自杀之谜1976年的一天,突然有250条鲸鱼出现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滩上。当潮水退下时,这些被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无法动弹,很快就会死掉。美国海岸警卫队员们和数百名自愿救鲸者进入冰冷的海中,企图阻止那些鲸鱼自杀;有的人用消防水管在鲸鱼身上喷水,想以此延续它们的生命;有的人甚至开来起重机,试图把鲸鱼拖回大海,由于鲸鱼重量过大,反而把起重机拖翻了。鲸鱼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发生过,没有人驱赶,没有人捕捞,鲸鱼为什么要自杀呢?这真是令人费解。对于鲸鱼集体自杀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某种原因干扰了鲸鱼对方向的判断,从而使其“误入歧途”。鲸鱼并不是靠它的眼睛辨别方向的,这一点同海豚相似。鲸鱼的眼睛与它的身材是极不相称的,一头巨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一头巨大的鲸能看到的距离还没有自己的身体那么远。但鲸鱼具有一种天生的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本领。它们发射出的超声波频率范围极广,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后会立即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鱼就根据这种超声波的往返时间来准确地判断自己与障碍物的距离,定位非常准确,误差很小。由于鲸鱼具有这个特点,如果非自然原因影响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就有可能使鲸鱼找不到方向。学者们对制造鲸鱼自杀惨案的“凶手”进行了追捕,并且找到了几个“嫌疑犯”。1975年7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了一群鲁莽的逆戟鲸在洛捷赫特基海滩集体搁浅的事件,动物学家发现鲸鱼的内耳中有许多圆形的昆虫。研究人员因此认为,耳内寄生虫破坏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可能是使一些鲸鱼搁浅、导致鲸鱼不能正确收听回声而犯致命错误的原因。此外,那些污染海水的化学物质也有可能会扰乱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所以环境污染也可能是致使鲸鱼搁浅的原因之一。另一些科学家通过解剖数头冲进海滩搁浅的自杀鲸鱼后发现,绝大多数死鲸的气腔两面红肿病变,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由于鲸鱼定位系统发生病变使它丧失了定向、定位的能力,导致其搁浅海滩。鲸鱼的恋群性特征表明,只要有一只鲸鱼冲进海滩而搁浅,那么其余的就会奋不顾身地跟上去,造成接二连三的搁浅,最终形成集体自杀的惨剧。伦敦大学生物系的西蒙德斯教授和美国拉斯帕尔马斯大学兽医系的胡德拉教授却认为军舰发动机的噪音以及水下爆炸等才是鲸鱼集体自杀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们在将一系列鲸鱼集体自杀事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了其中的巧合。这种观点认为,在海洋深处定向、定标的发达的定位系统是每头健康的鲸鱼都拥有的,而那些军舰声呐和回声探测仪所发出的声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把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破坏了,从而导致鲸鱼集体冲上海滩自杀。美国海军两年前曾进行过一系列实验,实验中产生了巨大的海底噪音,结果24小时之内,有16头鲸在巴哈马群岛集体触礁。哈佛医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对在该事件中死亡的两只鲸部分取样后进行了研究分析。鲸类听觉及解剖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鲸的一些对强烈压力都很敏感的部位出现了损伤,如内耳出血,并伴有大脑、听觉系统和喉部的损伤。在其中一具鲸尸中,甚至连接耳鼓鼓膜的韧带都断裂了,这显然是由于受到了强烈的肢体冲撞而造成的。触礁事件之前的10年里,该地区的鲸类科学研究报告中都没有发现有类似状况的鲸。为此,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海洋生物学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不杀害或威胁海洋哺乳动物的其他方式进行研究,尽管我们很清楚海军所致力的研究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许多环保组织则对低频活动声呐表示关注。对鲸鱼自杀之谜,科学家们做了种种推测后,普遍认为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原因导致的悲剧。但联想到其他动物群体中一些难解的现象,鲸鱼的集体自杀也许是其“社会”中的一次集体行动。不可思议的旅鼠投海行为旅鼠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和瑞典一带生活。它们属于小型哺乳动物,最大的身长也不过15厘米。它们平时居住在高山深处,以树根、草茎、苔藓为主食。在食物极度缺乏的灾年里,它们就会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大规模地迁移。可人们迷惑的是,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偏偏要拼命地奔向大海,走向死亡呢?据史料记载,早在1868年,这种奇怪现象就已经出现过。那是一个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春日,一艘满载旅客的轮船正航行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船上的人们发现一大片东西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大海中蠕动,后来知道这是一大批在海中游泳的旅鼠。它们从海岩边一群接一群地向大海深处游去,那些游在前面的旅鼠精疲力竭时,便溺死在大海里。但令人不解的是,跟随其后的旅鼠却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数以万计的旅鼠就这样溺死了,海面上漂浮着大片大片黑色的尸体。1985年春季,一群旅鼠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向挪威山区挺进,所到之处庄稼被吃得一塌糊涂,草木也被洗劫一空,它们甚至还把牲畜也咬伤了。一时间,成群的旅鼠使当地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人们日夜为此烦忧。但是,不知为什么,旅鼠大军在4月份的时候却突然每天前进50千米,直奔挪威西北海岸。一旦在行程中受到河流阻挡,那些走在前面的旅鼠便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用身体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一旦遇上了悬崖峭壁,自动抱成一团的旅鼠们就会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滚下去。一路下来,尽管伤亡惨重,但活着的仍会继续前行。就这样,它们遇水涉水,逢山过山,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几乎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向大海挺进。来到海边后,它们纷纷跳下大海,毫无惧色,奋力往前游去,直到所有的旅鼠都在水中溺死。旅鼠要集体“自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至今还没有一个解释能够让人信服。有一种解释是“生存压力说”。根据这种说法,由于旅鼠的繁殖力过强,导致数量太多,无法得到充裕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所以它们必须另找生路。但是它们为什么非得自杀呢?而且为何只有在北欧生活的旅鼠,才会有这样的举动?一些生物学家因此又进一步解释说,几万年前的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一些,因此旅鼠很容易便能游过大海,从此旅鼠迁徙的习性就作为一种本能遗传下来。可是如今的挪威海和北海比过去宽得多,而旅鼠仍在起作用的遗传本能下照样迁移,淹死在海中便也不足为怪了。可这也不是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原因在于旅鼠一般以北寒带所有的植物为食,按理说,即使它的数目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不会有“吃饭”问题。再说在迁移过程中,旅鼠通常也会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带,但是这并不能使它们停住不前。所以认为旅鼠集体自杀是因为缺少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才向外迁徙的说法不是很可信。苏联科学家对此又提出新的想法。他们认为,在1万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在这个时期形成一层厚厚的冰,由于风和飞鸟的原因,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被带到冰面。所以,一到夏季,这里水草丰盛,旅鼠在此生存不成问题。但是后来气候变化,原有冰块不复存在,旅鼠之所以要向北方迁徙并且最后跳入巴伦支海,正是为了寻找当年居住的“乐土”。虽然这一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也由于没有充足的证据而显得有些牵强。还有观点认为,急剧增加的旅鼠的种群数量,使它们的神经变得高度紧张,社群生存压力也大为增加,旅鼠的肾上腺增大,因此变得急躁不安。与此同时,它们的运动欲望又非常强烈,所以便进行分散和迁移来运动。擅长游泳的旅鼠们妄图横渡江河湖泊甚至大海,可是最后还是因为体力不支而被淹死。除此之外,还有些科学家以旅鼠的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发现表明,在数量急剧增加的时候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的“开关”,它们以此来控制其种群数量。当其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该种群大量的“集体自杀”现象就会出现。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因为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海而死,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人们尚未搞清的难题,科学家至今仍然有许多种不同的看法。总而言之,科学家认为,应该把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和遗传上的因素,加上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作为研究其自杀之谜的基本着眼点。但是旅鼠真的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不小心”坠海而死,至今仍是生物学界中解释不清的谜题。看来,人类要想最终破解这个谜,还需假以时日。希腊毒蛇“朝圣”之谜世界上虔诚的教徒千千万,有谁听过毒蛇也朝圣,且坚定执著之心丝毫不逊于人类呢?传说在很久以前,希腊有一个美丽的小岛,人们安居乐业,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突然有一天祸从天降,一帮强盗袭击了这个岛,并不怀好意地将年轻漂亮的修女关押起来。圣母显然明白这帮强盗的歹意,为使纯贞的修女们免遭强暴,于是就把她们都变成了毒蛇。眼看着美女变成了毒蛇,强盗们吓得落荒而逃,可是毒蛇却再也不能变回到美貌的女子了。为了报答圣母的恩德,它们每年在希腊人纪念上帝和圣母的日子里,都会不约而同地到这个小岛朝圣。它们从居住地爬出来,一直爬到这个小岛上的两座教堂,最后停靠在教堂的圣像下面,像是受谁指挥似的,在这里盘结10多天后,才渐渐离去。这种毒蛇带有剧毒,被它咬了,毒性会扩散全身致死,但它们却似乎颇通人性,世代与小岛居民和平共处,从不伤害这里的居民。岛上的居民也敢触摸它们,或将它们缠绕于身上,据说这样可以驱邪治病,保佑岁岁平安。然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毒蛇朝圣的日子,为什么都选在希腊的重要节日,而它们又是怎么知道纪念上帝和圣母的日子的呢?难道教堂会在这几日发出吸引它们的特殊气味引诱它们前来?更奇怪的是前来朝圣的毒蛇头上,都有一个跟十字架极为相似的标记,难道它们会发出同类能识别的声音,让同类成群结伴来此朝圣?据说这种朝圣现象已持续了100多年,毒蛇也会言传身教,教育自己的后代继续去朝圣吗?但对于蛇类成群结队聚居到一起还是有据可查的,人们发现在发情期,成千上万的蛇会涌向某一特定的地点互相纠结在一起进行争夺和完成传宗接代的工作,希腊岛上的“毒蛇朝圣”据说也是这种“恋爱盛会”的变体。狐狸为何会给同类开“追悼会”人们都说狐狸刁钻狡猾、诡计多端,可有谁知道狐狸同仇敌忾、兄弟情深的一面也会让人感动。一只狐狸的死会引发全体狐狸的震怒与愤恨。为纪念这只狐狸,它们还会举行一场隆重的“追悼会”。那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个冬天,广西某地一个青年猎手在山间打得一只周身通红的狐狸。回家剥了狐皮之后,将狐肉煮熟招待全村人。饭后,黄昏将近,两个邻村的姑娘准备回家,刚走到村口,两个姑娘吓得面无血色,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村里,大声叫喊:“狐狸来了……”青年猎手见两个姑娘如此狼狈,说了句“胆小如鼠”,就背了支猎枪走出家门,边走还边说:“来了,再打两个,就够做一件全毛大衣了。”众人也都一起跟了出来。行至村边,一看,全都不由自主地惊呆了,只见几百只狐狸把村子团团围住。村民们谁都没有见过这种阵势,一时都吓得心惊胆战,忙不迭地叫着:“快把那张狐狸皮还给它们……”青年猎手无奈地取下狐皮向远处扔去,顿时,所有的狐狸都围拢上来,形成一个内径五六米的圆圈,它们一个个站在那里垂头丧气,没有一点喧闹声。人们从门缝和窗洞朝外张望,只当是大祸临头,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不多时,这群狐狸又都一齐低了头,静静地站了约有一两分钟,然后伴随着一声尖厉的叫声,那张狐狸皮被一只花狐狸叼起,在这群狐狸的簇拥下离开了村庄。从此,这个村子附近再也看不见有狐狸出没的踪迹了,而村民们也不敢打狐狸取皮做大衣了。狐狸这一面还真是让人开了眼界。可见,在狐狸家族里,亲情也可谓是至高无上的。一旦有狐狸遭到不幸,全体狐狸将会倾巢而出。但有关追悼会一说,科学家们还需做进一步研究。大马哈鱼远游的奥秘中国东北黑龙江是大马哈鱼的产卵地之一。当大马哈鱼夫妇在这里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后,便耗尽能量而死去。此时,幼鱼便离开故乡,出黑龙江口,绕过库页岛,穿越千岛群岛,横渡鄂霍次克海,最后来到日本东北部的大洋中住了下来。4年以后,它们便结伴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重返故乡。不知经历了多少代,大马哈鱼依然沿袭着这条“家规”,不曾改变。经过那么多年,大马哈鱼是靠什么导航识家的呢?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在距离西雅图湾24千米的地方有一条呈Y形的小河,每个河汊中都住着一个大马哈鱼的家族。科学家趁大马哈鱼返乡时,捕捞了一些鱼,在其中一半鱼的鼻子里塞上了棉花,同时在鱼体上做了记号,然后在小河汊下游放掉捕捞到的鱼。结果不出预料,被塞住鼻孔的大马哈鱼晕头转向,找不到回家的路线;而没有被塞住鼻孔的大马哈鱼仍然顺利地回到了故乡。后来,美国的科学家又进行了一项类似的试验。他们从威斯康星州中部的一个孵化场中捕来1600条大马哈鱼幼鱼,把这些幼鱼送到很远的南密尔沃基。其中的800条幼鱼被放在一个加有嘛啉化学药剂的水族箱里,而另外的800条则养在未加任何化学药剂的水族箱中。第二年秋季的产卵时节到了,科学家们在通向湖中的一条小河中滴入了少量的嘛啉,后来从这条河中捕捉到的212条大马哈鱼中,有185条是用嘛啉处理过的,只有27条是未经处理的鱼。科学家经过实验了解到,原来,大马哈鱼能把自己故乡的土壤、植物、动物或其他气味长久地记住,然后便凭着嗅觉寻找这些气味,重返故里。箭鱼如何避免自我伤害如果说有一种鱼能够击沉一艘军舰,你一定不会相信。但是这样一种鱼却真的存在,它不仅能击沉庞大的军舰,而且自己还毫发无伤。这种鱼就是箭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那时二战已进入尾声,一艘英国轮船“巴尔巴拉号”在横渡大西洋的一次定期航行中,值班水手突然在船的左舷发现了鱼雷。于是轮船上顿时警报大作,所有人都慌作一团,往甲板跑去。当时主舵手为了改变航向拼命转舵。人们从左舷看过去,只见一个黑色的椭圆形的东西正飞速往轮船冲来,在其身后还掀起了一道白浪。紧接着便听到一声巨响,震耳欲聋,轮船立刻剧烈地震动了起来。船上所有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鱼雷”吓呆了,可是轮船并没有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爆炸,只是船底被撞出了一个大窟窿,海水涌了进来。而那可怕的“鱼雷”却突然改变了航向,居然又冲向了另一个方向。船员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鱼雷”竟是一条巨大的箭鱼!直到现在,在英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人们仍可看到这样的陈列品:被箭鱼击穿的半米厚的船板。更让人惊异的是,前几年又有报道,一艘英国军舰居然被箭鱼击沉。从这个实例看来,对箭鱼来说,“活鱼雷”的称号,还是十分贴切的。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条箭鱼,血肉之躯,怎么能够承受得住冲击时所产生的巨大的反作用力呢?它在撞物时是如何避免自我伤害的呢?原来,箭鱼身体两侧长有非常结实的肌肉,它身上位于脊椎间的软骨悬垫便是冲击时极佳的抗震器和缓冲器。而其箭的基部骨则有蜂窝状结构,蜂窝孔中充满油液。因此,箭鱼不但能猛烈地冲击外物,而同时又不会使自己受到伤害。神秘的太平洋怪兽日,日本大洋渔业公司的一艘名叫“瑞洋丸号”远洋拖网船,在新西兰克拉斯特彻奇市以东50多千米的海面上捕鱼。当船员们把沉到海下300米处的网拉上来时,竟然是一只庞然大物。网里是一具见所未见的怪兽尸体。为了看清楚它的全貌,船员们用起重机把它吊了起来。尸体散发出一股强烈的腐臭,一小部分肌肉和尸体上的脂肪,拉着长长的黏丝掉在甲板上。这下人们看清楚了:这是一个类似爬虫类动物的尸体。尽管尸体已经腐烂,但整个躯体却完整地保存着,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脖子长长的,脑袋小小的,肚子很大(腹部已空,五脏俱无),而且长着4个很大的鳍……怪兽身长大约10米,颈长1.5米,尾部长2米,重量近2吨,估计死去已经月余。它肯定不是鱼类,也不像是海龟,在海上捕鱼多年的船员谁也不认识它。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之际,船长闻讯赶来,见大家在欣赏一具腐臭的怪物,大发脾气,为了避免自己船舱里的鱼受到损失,他命令船员们把怪物立即丢到海里去!所幸的是,随船有位矢野道彦先生,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发现,在怪兽被抛下大海之前,拍摄了几张照片并做了相关记录。消息传到日本之后,举国震动,尤其是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们更是兴奋,他们在对照片进行了分析之后认为:“这不像是鱼类,一定是非常珍贵的动物。”“非常惊人呀!这是不次于发现矛尾鱼那样的世纪性的大发现。”“本世纪最大的发现——活着的蛇颈龙”……消息随之传遍了全世界,各国报刊都很快转载了照片,发了消息。各国著名生物学家都对这件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怪物已经被丢弃了,尽管大洋渔业公司立刻命令在新西兰海域的所有渔船,到现场去重新捕捞怪兽尸体,但由于消息发表之日(7月20日)与丢弃怪物之日已相隔3个月,人们只能徒劳而返。不过,这次发现总算给生物学家们保留下了3个线索:一是怪兽的4张彩色照片,二是四五十根怪兽的鳍须(鳍端部像纤维一样的须条),三是矢野道彦先生在现场画的怪兽骨骼草图。(1)照片:从照片来看,它的头部甚小,与现存的所有鲸鱼类的头骨迥然不同,而且颈部奇长,特别是有4个对称的大鳍,这就没有其他海洋动物或鱼类可以与它相提并论了。(2)鳍须:这是留下的唯一重要物证。它是怪兽鳍端的须状角质物,长23.8厘米,粗0.2厘米,呈米黄色的透明胶状,尖端分成更细的3股,很像人参的根须。(3)骨骼草图:草图左上方写着“10时40分吊起,尼西拍了照片”。怪兽骨骼长10米,头和颈部长约2米,其中头部45厘米,颈的骨骼粗20厘米,尾部长2米,根部粗12厘米,尾端部粗3厘米,身体部分长约6.05米。虽然上述这些记录和证据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成为科学家们研究、鉴定、探讨的依据,但是要依靠它们来确定怪兽究竟属于哪一种动物,还缺少根本性的依据。因为没有实物,无法与已知的各种动物和古生物的化石骨骼作比较,也就无法对比鉴定。所以,科学家们至今还为这个怪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争论不休。有人怀疑它是7000万年前便已绝灭了的蛇颈龙的子孙。其中一个主要的依据是它的长颈。许多学者据此认为它是“活着的蛇颈龙”。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鹿间时夫教授认为:“从照片上看,仅限于爬行类,然而可以考虑太古生息过的蛇颈龙,可以说是发现了名副其实的活着的化石。”这种说法曾经轰动一时,甚至有报纸认为:“这是本世纪的最大的发现!”但是不久,东京水产大学对怪物须条进行了蛋白质的分析后,发现它的成分酷似鲨鱼的鳍须,于是报纸、新闻又转向鲨鱼说,一时间“巨鲨”、“一种未见过的鲨鱼”的说法又充斥了报纸杂志。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奥韦恩·惠勒说:“这个猎获物大概是鲨鱼,以前在世界各海滨附近曾发现许多别的怪物,结果弄清楚后,都是死鲨鱼。鲨鱼是一类软骨鱼。它们没有硬骨架。当鲨鱼死后,尸体逐渐腐烂时,头部和鳃部先从躯体脱垂,这样就形成一个细长的‘颈’,末端像个小小的头。许多日本渔民,甚至更为内行的人都被类似蛇颈龙的形状所愚弄……”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而且一时间许多持有蛇颈龙说法的人也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主张,认为怪兽就是鲨鱼。但是,对怪物须条进行重复测试后,又不能肯定它是鲨鱼了。一些科学家和日本记者提出了种种否定它是鲨鱼的根据:其一,鲨鱼的肉是白的,姥鲛的肉是粉红色的,而怪兽则是赤红的。其二,鲨鱼没有排尿器,体内积蓄的尿是利用海水的浸透压力,从全身排出的;因此,鲨鱼的肉有一种尿特有的臭味,有经验的渔民都会闻出来。“瑞洋丸”的渔民们正是根据这一点而否定了它是鲨鱼。其三,如果真是鲨鱼,那么具有软骨架的鲨鱼,在死了半年之后,是绝对不会被起重机吊起来的。因为尸体开始腐烂,软骨也开始腐烂,尸体的软骨架绝对经受不住大约2吨的自重。对此,许多鱼类学权威都认为这是否定鲨鱼说的一个重要论据。其四,怪兽有较厚的脂肪层,包裹在全身的肌肉上,而鲨鱼只在肝脏里才有脂肪。于是,从鲨鱼说又转回到爬行类动物说。证明怪兽可能是爬行类动物还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即怪兽的头部呈三角形,这是爬行类独具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围绕着这个奇怪的太平洋怪兽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科学家们仍然议论纷纷,人们都盼望有一天怪兽会再现踪影。震惊世界的尼斯湖水怪与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一样,尼斯湖水怪之谜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那么,尼斯湖水怪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呢?尼斯湖位于苏格兰北部的苏格兰大峡谷之中,它深约213~293米,长约39千米,平均宽度为1.6千米。由于它是淡水湖,终年不结冰,适宜于生物饮用,因此湖边水鸟云集,湖中鱼虾众多。在苏格兰大峡谷中有3个细长而深的湖,从西向东依次是:尼斯湖、洛奇湖和奥斯湖。本来只有尼斯湖的水通过尼斯河向东北注入默里湾,而洛奇湖、奥斯湖都通向大海,这3个湖是互不相连的。但当地人利用在地理位置上这3个湖处于同一峡谷中的同一条线上这一特点,开凿了一条名叫喀里多尼亚的运河,将大西洋一侧的洛恩湾与北海一侧的默里湾沟通,把这3个湖联结了起来。许多人都坚信尽管现在还没有查明,但是尼斯湖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怪兽。有些著名科学家认为,由于在几亿年前尼斯湖一带原是一片茫茫的海洋,后来通过地壳运动的作用,经过多次海陆变迁,尼斯湖逐渐从海洋演变成今天的湖泊,因而尼斯湖里很可能存在一种远古动物,并且至今仍然活着,只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认识它罢了。虽然近100多年来,不断有人声称曾亲眼看到过这个怪兽,但至今还没有人抓住它。据那些人描述,它的头和脖子像蛇一样细长,伸出水面的部分有一米多长。而人们争论的焦点是怪兽巨大的背部,有人说它不止有一个背,而是有两三个背露出水面。在怪兽突出的胁腹部上,水像瀑布似的泻下来,瞬间湖面上就会掀起一阵恶浪。之后它又迅速潜到湖底,踪影全无。1802年,有一个农民在尼斯湖边劳动,突然看见湖中有一只形状很奇特的巨大怪兽出现,距离他只有45米左右。怪兽用短而粗的鳍脚划着水,气势汹汹地向他猛游过来,吓得他慌忙逃跑。1880年初秋,一只游艇正在湖上行驶,突然从湖底冲出一只巨大的怪兽。它全身黑色,脑袋呈三角形,脖子细长,在湖中像一条巨龙似的昂首掀浪前进,使湖面上卷起一阵巨浪,湖中的游艇也被击沉,艇上游客无一幸免于难。这一消息轰动了当时整个英国。同年,潜水员邓肯·莫卡唐拉为了检查一艘失事船只的残骸而潜入尼斯湖底。他潜入湖底后不久,急忙狂乱地发出信号。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迅速把他从湖底拖上岸来。他说不出一句话,脸色发白,全身颤抖。平静下来之后,他才把他在湖底看到的奇迹讲述了出来:正当他检查沉船的残骸时,突然看到湖底的一块岩石上躲着一只怪兽,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青蛙坐在那里,形状十分可怕,吓得他差一点昏过去。英国有一个名叫歌尔德的海军少校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他访问调查了50个曾经亲眼见到过怪兽的人,将得到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研究和推测后,描述出了怪兽的一个大概的模样:怪物呈灰黑色,背上有两三个驼峰,身长约15米,颈长约1.2米。然而他的推测并没有科学根据,只是一种假设。到了1933年,尼斯湖岸上的一些修路工人宣称看到了这个怪兽,约翰·麦凯夫妇和兽医学者格兰特也宣称见到了这个怪兽。格兰特后来说,有一次他在经过尼斯湖边时,湖水突然翻腾,哗哗作响,然后他看见一只与别人所描述的非常相似的怪兽在湖面上游着。这只怪兽有很大的背脊,还有一个细长的脖子,既像个恐龙,又像一头大象,粗糙的皮肤上布满了皱纹。为此,英国政府专门组织了“尼斯湖现象调查协会”,悬赏100万英镑,不管怪兽是死的还是活的,只要将其捉拿,都可以得到奖赏。很多人纷纷跑到尼斯湖畔,怀着碰运气的心情,日夜巡视,希望能幸运地捉住怪兽。可是怪兽却像有意戏弄人似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不露出湖面了。1972年,以美国应用科学院专家赖恩斯为首的一个研究组,曾利用水下照相机,在对尼斯湖进行探险时,拍下了一个鳍脚,非常巨大。日,研究组设置在尼斯湖的水下照相机拍下了几百张照片,但照片上什么也没有。当天下午9点45分,水下照相机附近出现了一个动物,但很快就消失了。由于照片中只出现了动物的极小一部分,人们无法看清楚它是什么。大约一个小时后,这个动物又出现了,可能由于闪光灯无法同步,总是或快或慢几分之几秒钟,照片上拍摄到的只是一大片有黄色斑点的丑陋皮肤,同样无法弄清楚这个动物的种类。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32分,闪光灯及时地同步闪亮了一下,才抢拍了一个珍贵的镜头,一只活怪兽的轮廓(躯体和头部)出现在这张照片上:一个菱状躯体,一个细长的脖子成拱形地伸展着,脖子的一部分因阴影而模糊不清。最后是一个斑点,躯体上端伸出两个鳍脚,看上去似乎是一只怪兽吃惊地扑向照相机。据估计,这只怪兽大约长6.5米。不久,怪兽向水下照相机发起了一系列的攻击和碰撞,结果把水下照相机打翻了。有些学者根据这张水下照片来证明尼斯湖里确实存在着怪兽。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赖恩斯等人错误地判断了照片,因而否定这些照片;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所谓“水下照片”是赖恩斯等人制造出来的一个骗局。长期以来,有不少学者对“尼斯湖怪兽之谜”持怀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尼斯湖根本就没有什么怪兽,只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造成人们视觉上的错觉。有的则认为很有可能是尼斯湖底的一些具有浮力的浆沫石,在一定条件下浮上水面,随波漂荡。由于视觉的错误,当人们站在湖岸边向远处望去,奇形怪状的浆沫石就往往被误认为是怪兽。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日发表了罗伯特·克雷格撰写的《揭开尼斯湖怪物之谜》一文,他认为,根本不存在神秘的史前动物,只是漂浮在湖面上的古赤松树干。这种树干的形体以及它上下沉浮的现象,就使站在湖岸边的人们远远望去把它误认为是怪兽。其实,一浮一沉的古赤松树干就是人们所谓的怪兽。但是,全世界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仍坚信有一种至今尚未被人们查明的怪兽在尼斯湖中存在着。天池中真的潜伏着水怪吗矗立在我国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是一座多次喷发的中心式复合火山。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冷却后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一个圆锥状的高大火山锥体。锥体中央的喷火口,形如深盆,积水成湖,即闻名遐迩的火山口湖——长白山天池。天池水面海拔2194米,面积9平方千米,湖内深达373米,平均水深204米。它的水温终年很低,夏季只有8~10℃。从科学的常规看,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地处高寒,水温较低,浮游生物很少,水中不可能有大型生物。然而,1962年8月,有人用望远镜发现天池水面有两个怪物在互相追逐游动。~23日,人们再次目睹了水怪。21日早晨,作家雷加等6人在火山锥体和天文峰中间的宽阔地带发现天池中间有喇叭形的阔大划水线,其尖端有时露出盆大的黑点,形似头部,有时又露出拖长的梭状形体,好似动物的背部。9点多钟,目击者们又一次见到三四条拖长的划水线,每条至少有100米长,这样的划水线,如果没有快艇的速度是不会形成的。翌日早晨,五六只“水怪”又突然出现在湖面上,约40分钟后才相继潜入水中。23日,5只怪兽又出现在距目击者40多米的水面,这回人们清楚地看到,怪兽头大如牛,1米多长的脖子和部分前胸露出水面。水怪有黑褐色的毛,颈底有一白底环带,宽约5~7厘米,圆形眼睛,大小似乒乓球。惊慌的目击者边喊边开枪,可惜都未击中,怪兽潜水而逃。然而,对天池水怪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天池形成的时间并不长,最后一次喷发(1702年)距今只有279年,是不可能有中生代动物存活的,况且池中缺少大型动物赖以生存的必要的食物链,无法解释此类大动物的食物来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天池中常有时隐时现的礁石从水中浮现,也如动物一样有时露头伸出水面,有时沉入水中。还有火山喷出的大块浮石,它在水中漂浮,在风吹之下,远远看去,也如动物一样在水中游泳。信疑难辨的野人传说印度、尼泊尔把野人称作“雪人”。早在公元前326年就有了关于“雪人”的传说。100多年前,俄国某些人声称,他们看到过一种动物,这种动物能直立行走,浑身披着白毛,行为举止与人类有点相似,这便是人们传说中的“雪人”。1920年,“雪人”存在的确凿证据被苏联官方首次公布。1986年,意大利著名登山家梅斯纳在攀登喜马拉雅山的过程中,与“雪人”不期而遇。“雪人”身高2米多,头发浓密,腿稍短,胳膊长而有力。在月光下,梅斯纳还发现,“雪人”长了一双小而亮的眼睛,白色的牙齿与黑黑的皮肤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随后12年的时间里,梅斯纳专心追踪、研究“雪人”,但最终他所得出的结果令人惋惜。他认为:所谓的“雪人”只不过是喜马拉雅山的棕熊而已。英国动物学家克罗宁却认为在世界上“雪人”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的祖先是巨猿。巨猿于700万年前出现,200万~100万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地区达到空前繁荣,后来逐渐进化成现在的“雪人”。1992年,法国科学考察团考察了中亚哈萨克斯坦境内高加索深山的巨型野人。他们将红外线录像机、摩托车驱动滑翔机、微型直升机、麻醉枪等先进设备作为随身配备。他们发现,这种被称作“阿尔玛”的巨型野人,会直立行走,身高2米多,浑身长满红色长毛,当头部转动时,整个身躯也随之转动,其面型属于巨猿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过渡形态。“阿尔玛”一般栖息于米的山上,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建国后,我国也曾对野人进行过3次考察。1962年,考察队在半年的时间内,考察了云南西双版纳密林中的野人,并获得了一些珍贵的动物标本。第3次是对神农架山区的考察,这是中国首次有计划、有组织、较大规模的对野人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神农架野人的一系列追踪。截至目前,已有关于野人的114个目击记录,约360多人看到138个野人的活动情况或几个被打死的野人。目前,学术界在野人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方是反对者,他们认为至今还没有活捉到行踪不定、行动迅速的野人,它们很难跟踪。那些找到的脚印、骨头、毛皮和头发,根本就不能将野人身体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况且考察手段基本上是从生态环境入手来寻找奇异动物的踪迹,所以,这些“野人”到底是直立古猿的后代,还是巨猿的后代现在很难断定,或者是猩猩、熊等动物的后代也未可知。赞成者却表示:这些能够直立行走,头部能灵活地转动,身上长满长毛,头发披在肩上的野人,脸型与现代人相似,小眼、宽嘴、白牙、没有犬齿,脚印有40厘米长。神农架野人行动迅速敏捷,足以证明它们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况且通过多种高科技手段测定和分析,其毛发宽度、皮质细胞等都不同于已知动物,应属于高级灵长目动物。因此,这些科学家认为野人很可能是古代巨猿的后代。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野人就将填补从人猿到人类的进化链条上缺少的那一环节,这在动物学和人类学上都是一个飞跃。喜马拉雅山的雪人之谜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的居民长久以来一直认为有一种奇异的似人怪物——“雪人”,生活在渺无人烟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高山悬崖间和帕米尔高原上。科学家为解开雪人之谜,进行了科学考察。对“雪人之谜”,科学家提出的看法有多种,总的来说基本上可分为“否定派”、“坚信派”、既不否定也不肯定的“中间派”这3种观点。否定派完全否定雪人存在的可能性。否定派的某些代表用如下3条理由断然否定了雪人的存在:(1)雪人根本无法生存在冰天雪地那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2)尸体在高山严寒的自然环境中能长期保存下来,因此如果真的有雪人存在,那一定能发现它们的骷髅甚至它们的尸体。雪人的尸体或骷髅至今仍未曾发现,这说明根本不存在雪人。(3)由于在太阳光和风力的影响下任何一种大的动物的脚印都会形成奇怪的形状,因此雪地上的脚印不能成为雪人存在的例证。因此他们认为还没有任何确凿的事实能支持雪人的说法。一些学者也同意这一观点,他们不仅完全否定了雪人的存在,而且认为继续探索“雪人之谜”必定会徒劳无功,甚至会受到损失。肯定派认为,现代化石证明,人类的前身是生活在树上的古猿。人类从古猿中分化出来是1000多万年前。有一个“缺失的环节”,即发生在距今一两千万年前发生的人猿分离过程。因此他们认为雪人很可能是介于人和猿之间的过渡体,它们比人低等一些,比猿高等一些,是科学界尚未知晓的一个高等灵长目。他们认为,喜马拉雅山以南曾经生存过很多种高级灵长类的生物学研究结果,可成为雪人是其中幸存下来的一支特殊后裔的旁证。雪人的寻找,对生物学,特别是动物学及动物解剖学方面的内容有重要作用,可开拓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新研究领域。中间派则根据对雪人特征和习性进行介绍的资料推测,雪人可能是一种熊。因为熊具有极强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可能拓展到冰雪里,因而被误传为雪人。神秘的大脚怪几十年来,人们一直传说在北美的原始丛林中,生活着一种类似于亚洲野人的“大脚怪”。“大脚怪”大多是夜间出动。它们不仅聪明,而且极善于逃避敌害。为探索这种捉摸不透的“大脚怪”之谜,伊凡·马克斯凭着毅力和本领,从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访问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知情者,一直对“大脚怪”进行追踪、考察。1958年,伊凡·马克斯在内华达州的华尔特山狩猎美洲狮时,发现500米外的地方有一个黑色高大的可怕类人生物。他立即用长焦镜头拍了下来,他说:“那东西古怪、陌生,可能很危险,所以我不想再靠近它。”1970年,他和一个瑞士“大脚怪”考察团在华盛顿州的科尔维尔追踪“大脚怪”,他们还做出了这种脚印的石膏模型。华盛顿州立大学人类学家格罗弗·克兰茨博士鉴定模型后评论说:“脚印异乎寻常的弯曲、隆起和细致,从解剖的精密度来说,是真实可信的。”同年10月份,有一个“大脚怪”在科尔维尔北边的公路上被汽车撞倒。马克斯闻讯马上赶到现场,他看见那个被撞但伤势不重的“大脚怪”浑身长着黑毛,正在仓皇地逃跑,而且很快消失在丛林中。马克斯仅仅抢拍了一个这个动物蹒跚而行的镜头。不久,马克斯在爱达荷州的普利斯特湖东边加里布湾附近考察时,突然发现一个红褐色的“大脚怪”正朝一片沼泽地跑去,它的身体在树干之间时而显露类似人的四脚与宽阔的背部。1977年4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夏斯塔郡的雪山附近,马克斯发现一个雄性“大脚怪”站在沼泽中用手舀水,并用力抖动身体驱赶成群的蚊子。它的皮毛像水獭那样发亮,头上的毛发分成前后两半,这是一种胚胎发育的特征。同年12月的一天,马克斯与妻子佩吉正沿着一条猜测可能是“大脚怪”的脚印搜索前进时,忽然听到一种树枝断裂的声音正在向他们靠近。马克斯以为遇见了熊,他从肩上将枪取下来,正在这时,一个“大脚怪”晃动着脑袋十分迅猛地朝他们扑来,马克斯出于自卫,将它一下击倒。“大脚怪”很快就一跛一拐地逃走了,不久就不再跛行,而是精力充沛地大步离开,马克斯和佩吉谨慎地跟在“大脚怪”后面。走了一段路后,“大脚怪”登上一个熔岩石脊停了下来,摆动着长臂,回过头来愤怒地看着马克斯他们。“大脚怪”额头顶部的顶毛直直地竖着,样子很可怕。为免遭它报复性的攻击,马克斯和佩吉急忙离开了。人类学家认为,“大脚怪”很可能是类似于粗壮南猿的一种素食性的人科。他们喜欢居住在潮湿的森林中,雌体和雄体的两腿姿势、骨盆形状和阴部都酷似人类。不过,多数猿类都不习水性,但“大脚怪”却极善游泳,甚至能潜水,并习惯以潮湿地带、溪流、湖泊和沼泽中的水生食物为生。人类学家猜测“大脚怪”可能是一种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水猿。被野兽养大的人“生儿育女”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为维护其自身繁殖而进行的一种普遍的生理活动。然而却有许多动物“越轨”,不养育自己的孩子,却哺养另一类动物甚至是人类的幼子。1988年,德国出现了一个狗孩。一对夫妇由于工作太忙,很少有时间照料自己的小孩,家里的母狗却为他们尽了“父母的义务”,后来这个小孩习性变得和狗差不多。其实类似的事件很多,20世纪初,在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就曾引起过轰动。1920年10月,人们在印度葛达莫里村附近的狼窝里发现两个女孩,一个约八九岁,另一个不足两岁。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的锡恩神父将这两个狼孩带回了密拿坡孤儿院,并开始对这对经历非凡的姐妹进行长期研究。神父给这两个女孩取名为卡玛拉和亚玛拉。这对姐妹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狼”的特性,她们能利用四肢飞快奔跑,用舌头舔食牛奶和水,吃生肉,嗅觉也异常灵敏,能闻到距离很远的食物味道,视觉也很突出,两人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在崎岖的山路上游玩。另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法国探险家亚曼发现的羚童。1961年,亚曼孤身到撒哈拉沙漠探险,途中他迷路了,很快饮水和干粮都吃完。正在他苦苦挣扎的时候,一个羚童出现了,那个羚童头发乌黑,散乱地披到肩上,皮肤呈健壮的古铜色。亚曼的友好行为博得了生活在那里的瞪羚和羚童的好感。羚童和其他瞪羚一起友好地舔着亚曼的腿和手。亚曼发现男孩是开朗、天真的,看上去大约10岁左右。他的脚踝部粗壮而有力,直立着身体到处走动,吃东西时却四肢触地,脸部贴在地上,牙齿十分强劲有力,能咬断坚硬的沙漠灌木。他们渐渐成了“朋友”,彼此非常亲近。一天亚曼点起一堆篝火,起初男孩有些害怕,到处躲闪,后来他也不再害怕火焰,慢慢靠过来,甚至摆弄起炭火来。他不会和亚曼交流感情,却能和瞪羚一样用抽动耳朵和挠头皮等方式彼此沟通。最后男孩将亚曼带出了沙漠,挽救了这位探险家的生命。两年以后,亚曼带着自己的两位朋友再次到沙漠中寻访他的这位不同寻常的朋友。当他们见到男孩和其他瞪羚时,彼此仍很亲近。亚曼还想试一下男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能力,决定与他“赛跑”。他的朋友用吉普车追逐瞪羚,亚曼则开着另一辆车和男孩一起跟在后面,他惊奇地发现,男孩奔跑的速度竟达每小时52千米!男孩能像瞪羚一样,以4米多长的步伐连续跳跃。亚曼的奇遇让他感慨万端,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个男孩,因为那样人们会将男孩关在笼子里研究,男孩也就失去了自由,那是十分可怕的。于是他和他的两位朋友将事实隐瞒起来,直到十几年后才在书中公布了他的发现。其实,还有许多类似的奇怪事件,人们发现了许多熊孩、豹孩、羊孩、猿孩等,人们对此已经不再十分吃惊。与之相比,人们更关心动物为何会抚养人类的后代。对此,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解释认为,野兽的母性本能非常强烈,特别是比较凶猛的母狼、母豹等,它们失去了幼兽后,在母性本能的驱使下,很可能对其他幼小的动物进行喂养,因而掠夺人类的小孩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还有一种观点是,人类的小孩被遗弃在荒野后,被狼或其他出来觅食的动物发现,便误以为是自己的幼仔而带回去抚养。该观点完全是一种猜测,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而前一种观点还能找到一些事实依据,例如1920年的一天,印度的芝兹·卡查尔村的猎人打死了两只雏豹,母豹竟然跟随猎人到了村子,叼走了一个两岁多的男孩。3年后,当地人打死了母豹,并救出了小孩,不过已经快6岁的小男孩已经完全习惯了豹的生活方式。还有许多人认为凶猛的动物是不可能哺育人类的孩子的,但在众多的事实面前并没有更多的反驳证据,关于动物为何要抚养人类小孩的问题,至今仍没有科学的答案。
试读已结束,购买后可继续阅读
4.99元|购买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可怕的现象-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编著》| 4.99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掌阅客户端购买: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托尔巴拉德多久打一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