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场上的坦克至今还是人工碧蓝航线链式装弹机

为什么战场上的坦克至今还是人工装弹?难道坦克还是这么落后吗?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军事已经慢慢进化的更加完善,也更加先进,例如很多国家坦克已经安装了自动装弹系统,这样也能够节省一定的人力,为坦克兵分担很多,是新时代战争的便捷。
但是西方很多国家,坦克依然不使用自动装弹而使用人工装弹,这样子在战场上不会耗时间吗?事实上,西方坦克和苏式坦克并不一样,苏式坦克内部结构紧凑,空间狭小。
而西方国家坦克体型较大,内部空间很充裕,并不会像苏式坦克这样,所以坦克兵在塔坦克内部有足够的空间活动,并不会有什么不方便。
事实上,人工装填的速度可能要比自动装填还要快,因为人工装填有一定的操作习惯,并且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而自动装填有固定的时间规定,但人工装填可能还会有所突破,所以有很多国家宁愿使用人工装弹,用人工装填更加灵活,在战场上也能灵活转变。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战场上的坦克至今还是人工装弹?难道坦克还是这么落后吗?|坦克|人工|战场_新浪网
为什么战场上的坦克至今还是人工装弹?难道坦克还是这么落后吗?
为什么战场上的坦克至今还是人工装弹?难道坦克还是这么落后吗?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军事已经慢慢进化的更加完善,也更加先进,例如很多国家坦克已经安装了自动装弹系统,这样也能够节省一定的人力,为坦克兵分担很多,是新时代战争的便捷。但是西方很多国家,坦克依然不使用自动装弹而使用人工装弹,这样子在战场上不会耗时间吗?事实上,西方坦克和苏式坦克并不一样,苏式坦克内部结构紧凑,空间狭小。而西方国家坦克体型较大,内部空间很充裕,并不会像苏式坦克这样,所以坦克兵在塔坦克内部有足够的空间活动,并不会有什么不方便。事实上,人工装填的速度可能要比自动装填还要快,因为人工装填有一定的操作习惯,并且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而自动装填有固定的时间规定,但人工装填可能还会有所突破,所以有很多国家宁愿使用人工装弹,用人工装填更加灵活,在战场上也能灵活转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作为美国的象征,"山姆大叔"(Uncle Sam)是一位拥有超级力量与超级速度的正义英雄,这两大优势同样符合于0.8.2版本中登场的M系新分支,它们继承了M系良好的地形适应性和快速火力支援能力的全新坦克,不仅机动能力一流,更首次出现了拥有摇摆式炮塔及自动装弹机的新型坦克,火力输出大幅提升!
随着0.8.2版本的正式上线,备受玩家关注的5辆M系全新坦克正式登场。M系以其良好的地形适应性和快速火力支援能力受到玩家好评,而在新版中首次出现安装了类似F系的摇摆式炮塔、自动装弹机的M系坦克,势必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M系新坦克未来的作战方向将是怎样,对战场格局带来什么冲击?这一切让我们拭目以待。
T1"科宁汉姆"轻型坦克是美国1922年开始研制的早期坦克,尽管经过多年的研制,但T1轻型坦克仍然存在着可靠性等缺陷,直到1928年研制工作终止,T1"科宁汉姆"轻型坦克也没有投入批量生产,也没有服役的记录。
最大生命值:    115
最大射速(发/分钟): 28.57
最大穿透力(毫米):49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10
最大杀伤力:    38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41
最大生命值:    160
最大射速(发/分钟): 24
最大穿透力(毫米):60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25
最大杀伤力:    50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58
最大生命值:    240
最大射速(发/分钟): 26.09
最大穿透力(毫米):70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38
最大杀伤力:    50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61
最大生命值:    340
最大射速(发/分钟): 14.63
最大穿透力(毫米):48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38
最大杀伤力:    219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58
最大生命值:    580
最大射速(发/分钟): 18.18
最大穿透力(毫米):171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38
最大杀伤力:    144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56
最大生命值:    430
最大射速(发/分钟): 26.09
最大穿透力(毫米):131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51
最大杀伤力:    94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60
最大生命值:    590
最大射速(发/分钟): 18.18
最大穿透力(毫米):160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28
最大杀伤力:    144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60
最大生命值:    840
最大射速(发/分钟): 12
最大穿透力(毫米):219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25
最大杀伤力:    188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64.4
最大生命值:    1350
最大射速(发/分钟): 7.27
最大穿透力(毫米):216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101
最大杀伤力:    300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51.5
最大生命值:    1750
最大射速(发/分钟): 9.09
最大穿透力(毫米):263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127
最大杀伤力:    488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43.5
最大生命值:    2250
最大射速(发/分钟): 7.74
最大穿透力(毫米):336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203
最大杀伤力:    500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35.4
0.8.2版本“山姆大叔”还将为我们带来三辆限量坦克,分别是:Y系VI级重型坦克――TOG II、Y系首款VII级自行反坦克炮――AT-15A、F系新VIII级重型坦克――FCM50T。这三辆坦克均拥有性能不俗,在战场上能够独挡一面&&
随着0.8.2推出的三款全新的特种坦克的战场表现究竟如何呢?最先测试的就是6级重坦TOG II。对于6级车带7级炮的它这是否太有优势了呢?
作为Y系首辆自行反坦克炮,AT-15A虽然速度不高,但在战场上能够利用地图特点优先占领射击位置还是能给对方带来麻烦的。
拥有类似D系"虎王"重坦的外观、较高的火炮穿透力和最高51公里的速度的FCM50T,在战场实测中表现相当之抢眼。
随着0.8.2版本的到来,不仅持续优化游戏物理引擎特性及游戏地图力求给玩家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也对游戏内容做出一些调整,这些也是玩家最关心的部分。"山姆大叔"版本中,59式、62式等坦克的参数有所调整;同时新增加5款勋章……
0.8.2版本的上线,不仅带来了M系全新的坦克分支和3款未来版本的特种坦克,也带来了C系精英的全面升级和Y系重坦FV215b的改进。
0.8.2版本还增加5款战斗荣誉勋章用于嘉奖战绩突出的玩家:“巴顿猎手”勋章、“西奥多”勋章、“沉着冷静”勋章、“幸运儿”勋章及“斯巴达勇士”勋章。
本游戏适合18周岁以上人群 健康游戏公告: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坦克自动装弹机漫谈
我的图书馆
坦克自动装弹机漫谈
坦克自动装弹机漫谈
此文最早发表于突击~在转载到前线的时候进行过了第一次修订,增加了不少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看来原文颇为粗鄙。所以在转载过来的时候进行了又一次的修订并且补充了些许章节,但是越写到后来越觉得要说的东西没有说到位。所以就暂时搁置在那里了~最近闲来无事又把资料整合了一下~重新写出此文,并准备以此文直接冲个高精,也算是对这个题材的一个总结。老规矩,争取多上些有意义的图使这些无聊晦涩的文字看起来比较简单易懂,起码图文并茂看起来没有那么累嘛~1.自动装弹机的出现1.1.何为自动装弹机在说到自动装弹机之前我们先说下本文对自动装弹机的定义:所谓自动装弹机,指的是为火炮自动装填炮弹的机器。其实严格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早就有了很多的成熟技术,而且从装备的时间上看来~自动装弹机早就不是什么高科技了。但是,现在装备有坦克自动装弹机的国家数量仍然有限,主要有俄罗斯,中国,日本,法国等国。坦克自动装弹机按照装填方式分类,可分为定角式和非定角式两种。火炮定角装填式自动装弹机,主要部件通常布置在炮塔内,火炮须在高低向处于一个特定的角度并闭锁后,自动装弹机才能装弹。这种装填方式大大限制了火炮的射界,使得每次在再装填的时候火炮必须位置重新归零,而且观瞄设备也必须跟着重新归位,所以这种自动装填方式虽然提高了射速但反而限制了坦克的战斗力。火炮非定角装填式自动装弹机就好多了,主要部件通常安装在坦克车体中,坦克炮在高低向处在任何角度,自动装弹机均能装弹。装有自动装弹机的坦克炮除可以使用自动装弹机装填炮弹外,还可以半自动装填炮弹和人工装填炮弹。自动装弹机的补弹和卸弹一般由人工进行。1.2.自动装弹机的优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首先出现了坦克。在随后近100年的发展中,坦克赢得了陆战之王的美誉。坚固的装甲,犀利的火炮使其成为现代战争中一样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装备。可是不同于其他的火炮,坦克火炮由于车体体积的限制无法增加更多的乘员。所以在战后坦克自动装弹机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坦克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知道,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性是构成一辆坦克技战术水平的三个最重要的指标。而这三项指标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更多的注重防护那么大大增加的结构重量将会严重影响机动性。在二战后空军的长足发展面前这种皮糙肉厚的陆地巡洋舰只能成为飞机的美餐。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坦克火炮口径越来越大,弹药也越来越重,同时对火炮的射速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能满足这些要求只能将炮塔的体积越做越大。这就是二战后期德国坦克越来越走极端的重要原因。=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二战期间德国研制的鼠式坦克。战斗全重远远超过了100吨。这种坦克由于自身实在太重使得其悬挂和行走系统非常的悲催。就算造出来也是拥有完全制空权的盟军空军的“美餐”。 所以说,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发展出来一种可以自动装填炮弹的机器,那么不但可以减少坦克乘员人数,还可以大大减少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积,从而将更多的重量放到防护上去。总结起来其优势无外以下几点:(1)使用自动装弹机后可以有效降低车高:由于装填手在车内基本是采取的立姿工作,占用较大的空间和需要足够的高度,采用自动装弹机可以大大节省空间。而且取消一名乘员后可以不在火炮一侧前后安排座位,也有利于降低炮塔的高度,减少坦克的被弹面积。最典型的就是俄系坦克如T-64其高度只有2.20m,高度比T-62坦克大约下降110mm,而T-72更降低至2.19m高,德国的豹2坦克的高度则有2.46m。(2)由于减少了体积,可以使得装甲使用量减少,有利于减重或者增加装甲防护。 (3)便于实现隔舱化,提高乘员生存能力:采用自动装弹机后,易使乘员和彈藥分开,减少殉爆的危险。(4)便于装填大口径彈藥:火炮口径的加大将明显增大彈藥重量。实践证明,120mm炮弹的装填基本已经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而未来所研制中的140mm火炮如果没有自动装填将很难进行。事实也表明苏军在换装125mm主炮的坦克后基本再也没有考虑过使用人工装填。(5)可以有效提高射速:经过前面的火控系统的介绍我们知道所谓射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坦克捕获目标的速度。所以说,越高的射速可以为第二目标的捕捉提供更多的机会。目前在人工装填状态下一般射速只有4-6发每分,而采用了自动装填后射速可以达到8发,甚至于勒克莱尔所宣称的12发。(6)在颠簸状况下 人工装填颇为困难。(7)自动装弹机对于改变坦克常规结构创造了条件。比如美军斯特瑞克火炮系统。1.3.自动装弹机的组成结构前面说了自动装弹机的优势,那么下面就来说说自动装弹机的组成结构。无论哪种自动装弹机,他的自动装弹原理是什么?不外乎都牵涉到如下的几个部件。一般来说坦克自动装弹机由操纵台或装弹操纵台、炮弹数量指示器、输弹机、提弹机、推弹机、抛壳机、火炮闭锁器、记忆装置和配电盒等及部分组成。在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故障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还要求有由人工按照常规方式可以在装填彈藥。相对来说尾舱式的布置方法则比较简单,一般由一个电控输弹机、推弹机、带式弹仓和一套电子控制装置几部分组成,主要是减少了一个提弹机。自动装弹机牵涉到如下几样技术:(1)选弹技术:威胁目标不同,消灭威胁所需的弹种自然不同,选择合适的弹种是第一关键。由于储存在弹仓内的炮弹是无序存放的,何位置存放的是何种弹,在存放彈藥或补弹时就需要记忆,以供选弹时能有一个目标,这就需要研究能够记忆弹种的记忆盒及其相关技术。 (2)输弹技术:彈藥到位方能向炮膛装填,其前提条件是选择合适的弹种。自动装弹机寻找到所需的弹种后,需要借助机械将其输送到装弹位置,不偏不差地正好对准炮膛需要开发相应的技术,这就是输弹技术。 (3)推弹技术:彈藥不入炮膛是无法发射的。如何将炮弹装入炮膛,而且是恰如其分的装入,是推弹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4)自动化技术:选弹、输弹、推弹,既需要快速准确地完成,又需要协调地进行,方能提高射速,满足作战的需要。自动化技术在其间起着关键的作用。 (5)可靠性技术:西方国家迟迟不肯使用自动装弹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因为一旦自动装弹机出现故障,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没有满意的可靠度,是不能正式装车使用的,首先必须解决使用可靠的技术问题。(6)闭锁技术:不采用人工装填的话就必须自动开锁闭锁。1.4.早期的自动装弹机1.4.1.法国AMX-13轻型坦克世界上第一款实用化的自动装弹机是法国的AMX-13轻型坦克。于1946年设计,1948年完成的第一辆样车,1952年在罗昂制造厂(ARE)投产而后装备部队。该坦克安装1门75mm火炮,有炮口制退器。该炮由炮塔后部的2个鼓形弹舱供弹,每个弹舱装有炮弹6发。火炮发射后,空弹壳可经炮塔后窗口自动抛出。火炮配有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37发。之所以一辆轻型坦克有如此的高射速完全得益于其对自动装弹机的使用。=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width="7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世界上第一种量产化得装备有自动装弹机的坦克,法国AMX-13轻型坦克AMX-13的研制有其特殊的背景在里面。战后法国戴高乐一直希望可以通过对重型坦克的研制来显示法国的国力,可惜由于法国的国力有限,对重型坦克的研制一直无法突破。而且战后各地独立运动大规模兴起,在这种现实需求下法军迫切需要一种新式的武器,这种武器必须轻变,快速,火力猛,可以应付目前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坦克上使用自动装弹机这一技术了。由于没有先例可以追寻,法国的设计师只能考虑怎样将军舰上的那套推弹系统简化和轻量化,以此可以装到轻型坦克上。不过问题又来了,如果使用在坦克炮炮尾直接推弹的办法的话坦克的火炮将无法做俯仰运动!富有想象力的法国设计师搞出了一种所谓的摇摆炮塔。该炮塔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没有刚性连接,炮刚性地安装在上塔体上,二者成一体绕火炮耳轴作俯仰运动,是谓“摇”;上塔体靠耳轴支承在下塔体上;下塔体支承在炮塔座圈上,带动整个炮塔及火炮作旋转运动是谓“摆”。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将座圈做的很小。从图中大家可以明确看到火炮安放在耳轴上,炮塔后部布置有装弹机。=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这就是摇摆炮塔的示意图。由此图可以清晰的看出炮塔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明显的看到该炮塔的座圈确实很小。 采用摇摆式炮塔的另一个优点是,便于实现炮弹的自动装填。由于火炮和上塔体是一体的,只要把炮弹布置在上塔体炮尾部分的适当位置,就可以很方便地把炮弹直线推弹入膛。这样火炮在自动上弹的时候就不用考虑火炮仰角的问题了。弹药存放在炮塔后部的2个鼓形弹舱内,每个弹舱装有炮弹6发。火炮发射后,空弹壳可经炮塔后窗口自动抛出。这样的设计使得该车拥有机动性和火力的完美结合,也让世人第一次见识到了自动装弹机的优势。=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width="7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该坦克体积较小,如果还有一个装单手的话将坦克做如此之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充分说明自动装弹机的优势之一,那就是可以有效的较少坦克的外型尺寸。 但是,由于该坦克的炮塔结合部无法进行刚性连接,使得该车的防护性是他最大的弱点。其使用者法国军队由于其对手普遍缺乏反坦克武器。使得该坦克的防护还算基本够用。但是,对于那些对手有着强大装甲力量的国家来说该坦克的防护问题则是致命的了。1956年,100余辆AMX-13坦克被运到了以色列,由于以色列的对手拥有较为强大的装甲力量。所以虽然以军对该坦克的火炮十分满意,但是由于其防护问题颇为突出。所以在六日战争后就全部退出现役了。由此可见,一种装备是否好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使用环境而决定的。同样,这也说明了坦克三大指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由于这个致命的问题,随后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使用了法国人的这种设计。1.4.2.瑞典S坦克说到瑞典的S坦克也是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S坦克是瑞典Strv103系列坦克的简称,是瑞典陆军兵器局在50年代打破传统设计的一种无炮塔型主战坦克。以其说他是坦克,不如说它是坦克歼击车更为合适。对于这种坦克,瑞典人对其首要要求是隐蔽性。所以它采用了一种二战时期无炮塔坦克歼击车的设计。不过二战时期的坦克歼击车由于坦克火炮射界和弹药装填的问题其外型尺寸比坦克低矮的不是很多,特别是德国人造的猎豹和猎虎,更是和坦克正面尺寸不相上下。=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width="7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S坦克和M60坦克的高度对比,由此可见没有炮塔之后坦克确实低矮了很多。 所以,为了继续减低尺寸,S坦克需要一种自动装弹机。相对于坦克火炮的不同,S坦克火炮与坦克车体刚性固定,炮管不会发生颤动。依靠车体的旋转和俯仰进行瞄准和射击。说白了这个坦克就是一个整体。为了加大火炮的高低射界,S坦克几乎设计成了将火炮顶在坦克头顶的方案。更加极端的是S坦克的火炮有一段身管都是放在坦克车体内的。在这种设计下要想进行人工装弹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S坦克也使用了自动装弹机。=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S坦克的结构示意图,此图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其坦克火炮几乎占了坦克上部的全部空间。它的推弹结构和AMX-13几乎是一样的。 S坦克的炮弹装填采用液压操纵自动装弹机。驾驶员或车长按下驾驶-射击操纵装置的装填钮,炮弹的固定卡爪自动松开,炮弹靠自重落到最下一层托弹槽上,送弹挺杆将其推到彈藥架中间的装弹机上,然后装弹机将彈藥举到炮尾,由后边的装填滑块推入炮膛。这种靠重力的上弹装填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自动装弹机的结构比AMX-13要复杂,但是由于结构简单其可靠性也不错。=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S坦克的炮尾机构示意图。这个坦克才是真正的小车“扛”大炮。其自动装弹设备也是独一无二的。1.4.3.早期自动装弹机的特点与不足在对坦克自动装弹机的早期实用化进程中,设计者终于解决了其有无到有的过程。自动装弹机的使用使得这两种坦克的设计思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也使得这两种坦克的特点被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AMX-13的机动性与火力的结合,还是S坦克低矮的外形和隐蔽性,使这两种坦克都成为了一代名车。这期间的自动装弹机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1)结构简单:早期的自动装弹机的结构都很简单,简单的结构保证了其高可靠性。而可靠性的问题也是后来很多自动装弹机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2)都使用了隔舱化设计:西方坦克在设计之初一直强调隔舱化。隔舱化的好处是可以将弹药和人员分隔开。降低坦克被击中后弹药殉爆的可能性,尽可能的保证人员的安全。但是这种设计到底对坦克的生存性的提高的作用还有各种争论。不过这种设计倒是一直左右了西方坦克的设计思路一直到现在。(3)适装性差:早期坦克自动装弹机的最大缺点就是适装性差。除了摇摆炮塔法国人的自动装弹机在别的炮塔上无法使用。而瑞典人的设计更不用说了,只能给无炮塔的反坦克歼击车使用。而且为了适应自动装弹机的安装法国人的坦克更是大大牺牲了坦克的防护能力,这种做法是不可能被美苏等军事强国所接受的。(4)系统冗余不足:虽然早期的自动装弹机由于结构较为简单使得可靠性较高,但是如果该系统一旦出问题则人工装填极为麻烦。且不说车内空间狭小人员施展不开且少一个乘员。而且由于隔舱化的设计,炮弹都存放在尾部,拿取十分不便。AMX-13弹药很大一部分存放在坦克底盘内,如果装弹机出问题了可以随时人工装填,但是对于AMX-13来说如果尾舱弹鼓内的弹药打完了那么对弹鼓的补弹工作则会十分麻烦。=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width="7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在那种纯粹防御战术思想下的产物,使得S坦克拥有独一无二的外观。也可以算是世界上最为低矮的坦克了。但是也造成了它的设计无法得到推广。虽然有着各种问题(任何一种新事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坦克自动装弹机的使用对坦克性能的提高是十分诱人的,使用了自动装弹机的坦克在射速上都大大领先于别的坦克。随着战后第二代火控系统的发展,坦克的火力精度也得到了提高,能拥有一辆打的准,打的快,又很结实的坦克成了各个军事强国的目标。所以各国都开始了对自动装弹机的大规模研究。在这个领域慢慢形成了苏俄和欧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种差别和苏美欧坦克设计思路和使用要求是相关的(毕竟装弹机只是坦克一个子系统而已,为了这个子系统而重新设计坦克的事儿也就法国人干过)。2.东方的思路相对于美欧的发展不同,在东边的苏俄的坦克设计自二战开始就走着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在对坦克的三大指标的均衡上前苏联的坦克在那个年代一直是做的最好的。对于各种坦克新技术的验证和使用也是一直走在前面。其设计思路已坦克的攻势作战为主。所以其防御重点要求坦克可以做到以首上和炮塔正面迎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怎样减少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积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过对当是苏联的坦克设计师而言,由于采用铸造炮塔的坦克正面本身就比焊接炮塔的正面低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很难继续减少坦克的正面投影体积了。除非采用自动装弹机。所以,当新一代坦克432工程(成果即T-64)开始研究的时候,装备自动装弹机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要求(现在有些资料说T-62的研制初期就考虑过使用自动装弹机,但是关于T-62自动装弹机的研制直到后来的对T-62的大改上才进行实验使用,其成果用到了后来的T-72上面)。所以说,T-64反而成了世界上第一种装备自动装弹机的主战坦克。T-64的自动装弹机在研发的时候就是作为一种适应于整个坦克系统的子系统而研制的。坦克自身不用妥协于自动装弹机本身,毫无疑问,只有这样研制出来的系统才能算一个真正成熟的系统。=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width="7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早期的T-64坦克,装备的是和T-62一样的115毫米主炮。2.1.T-64坦克的自动装弹机50年代苏联即开始了对T-64坦克的预研。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定要上自动装弹机。为了配合这点特意将T-62上面的115毫米的整装弹改成了115毫米分装弹(所谓整装弹和分装弹的差别就一句话:整装弹是指弹丸连接在药筒上一起装进炮膛的炮弹,而分装弹则是将弹丸和药筒分开装填的炮弹。同口径的弹药整装弹的长度肯定要远长于分装弹)。所以在研制T-64的时候如果继续使用T-62的炮弹的话(虽然两者火炮相同)那么必将产生弹药过长的问题。其实早在T-62身上就出现了由于弹药过长而坦克整体较矮出现了射击速度慢、火炮俯角小等问题。而T-64的分装弹的自动装弹机貌似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相对于前面欧洲人的自动装弹机不同,T-64的弹药是一齐竖直放在坦克炮塔吊篮内的,所以其装弹的过程必然存在一个扬弹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存在必然使得其整个装弹程序远比以前的自动装机要来得复杂。首先既然是吊篮内装弹,那么就要求炮弹可以相对于吊篮进行旋转,这样才能使得美发炮弹旋转到炮尾的装弹位置,同时还需要一个旋转机构将炮弹调转到炮膛的轴线位置推入炮膛。所所以说这个自动装弹机的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这就是T-64A的自动装弹机示意图。T-64的炮弹布置在炮塔吊篮的周围竖立排放。弹药和药筒放在一起。提弹机扬弹将炮弹提升到进弹位置,然后推弹机推弹上膛。由于上弹和推弹的角度限制,这种装弹机只能设计成定装式的。 T-64的自动装弹机由于是当时世界上结构最为复杂的自动装弹机,在设计使用上没有多少经验可循,所以其故障率一直很高。其中故障率高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是T-64的自动装弹机的推弹是将炮弹和药筒一次性全部推入。第二是该自动装弹机是用液压驱动的,液压系统本身的故障率较高从而使得整个装弹系统的故障率高。而且最重要的一点,T-64的炮弹是竖直放置的,在上弹的时候有个扬弹的过程,也就是要将竖直的炮弹水平推入。这个过程比炮弹直接水平放置水平提升要复杂得多。而且由于炮弹是竖直放置的,这样炮弹在坦克车身内的投影体积非常大,如果坦克车体被击穿的话那么弹药殉爆可能性非常大,而且乘员坐在一圈炮弹里面如果发生意外也是没有生还可能性的。所以在对T-64的型号改进中对其自动装弹机的改进也是作为一项重点一直在进行着,新的T-64其主要变化是用2A26式125毫米滑膛炮取代115毫米滑膛炮,并全面提高了自动装弹机、发动机和液气悬挂装置的可靠性,并改进了火控系统,而经过此时改进的T-64才算真正形成了战斗力。=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T-64内的弹药放置的图片。 到了T-64B时期,坦克内的携弹终于由炮弹竖直放置变成了炮弹水平放置。分装式弹药分别放置在上下2层圆盘上。其中弹丸水平放置在战斗室底板上的弹舱内,弹头指向旋转输弹机中心,药筒垂直放置在较低的位置。炮长通过控制台选择弹种,圆盘通过旋转将所选弹种送到电动扬弹机下方,扬弹机首先提起弹丸,然后提起药筒,由推弹杆将弹丸和药筒同时推入炮膛。炮弹发射后,遗留的金属短药筒底壳被送回扬弹机,然后再从炮塔顶部的圆形舱口抛出车外,火炮自动回复到预先设定的高低位置。=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从图上我们可以自动装弹机大概的运作过程,最后未烧完的药筒从坦克顶部抛出。2.2.T-721971年,苏联投产了T-72主战坦克,该坦克的车体用钢板焊接制成,车内分为前前驾驶舱,中部战斗舱,后部动力舱3部分。T-72也装备了一门和T-64同型号的125mm火炮,但是很有意思的是T-72的自动装弹机并没有沿用T-64上的设计,而是另走了一条发展路线。众所周知,苏联时期的坦克发展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设计出T-64,T-80的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设计局,一个是设计出T-62,T-72的下塔吉尔设计局,这两个设计局互相竞争,坦克的研发方向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次在对自动装弹机的设计上也不例外,T-64,T-80系列使用一种;而T-72,T-90系列又使用一种。这两种的差异性导致了T-64系列的射速较高,但是T-72系列的可靠性较高,最终形成了两条近似却有些许不同的路线。=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苏联的T-72主战坦克,其V形防波板和炮塔形状有助于将其和其他苏联坦克识别开。 前苏联在战后的坦克发展上的思路是和西方一直有着较大的差异的,说简单点苏联人把坦克只作为一种进攻使用的利器,而非在防御中使用的武器(在苏联的军事学说中根本就没有纯粹的防御一说)。所以当决定使用自动装弹机的时候虽然有诸如可靠性之类的问题,但是苏联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取消这种玩意儿。不过为了减少装备研制的风险性和提高研制的效率,在T-64设计的同时,下塔吉尔设计局就在代号为167T工程中就计划为T-62的115毫米炮研制一种装弹机,由于T-62早期已经研制装备了自动抛壳机构,所以在新的系统上决定沿用这一装置。改进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其可靠性上。首先在机械动力上将原有的液压系统换成了电机系统。在当时,液压技术远不如电机系统可靠,而且液压系统整体复杂,出现故障的时候无论是故障排查还是检修都不像电机那种模块化的整体拆装来得方便。第二就是在输弹过程上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坦克弹药不再是放在炮塔吊篮内,而是将炮弹放在结构类似于转盘机枪的弹匣的旋转输弹机内,然后将整个输弹机放在了坦克的底部,从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弹药被击中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那就是无论是新开发125的整装弹,还是使用120的整装弹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放置的炮弹对坦克的车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是整装弹那么其长度必然超越其车身宽度。=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 这就是T-72的自动装弹机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弹药在坦克底部水平放置,并且由一个提弹机构将其水平提升。第二就是取消了扬弹机构。在T-64的自动装弹机上弹药垂直放置,在将弹药由垂直变成水平输弹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扬弹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容易发生故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T-72上将弹药由底部直接水平抬升至输弹位置。减少的扬弹机构也是大大增强了可靠性。其次在推弹上也由原先的一次推弹变为了二次推弹。T-64的推弹机是将药筒和弹丸一次推入,而T-72则是分别将弹丸和药筒分两次推入,明显加大了可靠性。=700) window.open('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3/.jpg"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border="0">T-72上使用的各种弹药的示意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坦克炮弹的弹丸和药筒的长度几乎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推入然后利用重力使得药筒自然掉落的方法显然木有分两次推入来的靠谱。
3.大炮塔和无炮塔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人实际接管了欧洲的防务,很多欧洲国家都大量使用了美国的武器。随着欧洲经济的大规模恢复,发展,欧洲各国对国防自主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大趋势下,为了弥补各国科研能力的不足,欧洲各国开始了合作的步伐。在坦克的研制上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知道,战后早期的坦克延续了二战时候的布局,将炮弹安放在炮塔吊篮内。如果还是使用此方案的话那么在使用上就要求使用类似于T-64的装弹方法。而前面我们通过对T-64自动装弹机的介绍已经可以知道那种自动装弹机的高复杂性所造成的低可靠性是西方人不可以接受的。而且这么放置炮弹的话那么坦克一旦被击中诱爆的可能性极大,这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说到这里其实美国人,德国人等已经不仅仅是在考虑使不使用自动装弹机,而是在考虑坦克总体布局的改变这一大问题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欧洲坦克设计方向慢慢走向了大炮塔和无炮塔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这里所说的大炮塔,就是指将火炮弹药存放在坦克尾舱里的尾舱式自动装弹机方案,而无炮塔指的则是指顶置火炮方案。3.1.大炮塔的使用就在苏联坦克自动装弹技术稳步发展的时候西方在坦克的设计上又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已经基本实现了大型地面武器的自主设计制造,基本摆脱了对美国人武器的强烈依赖,同时在很多具体项目上其技术甚至已经超越了美国。对于火炮弹药的布置方案来说,此时的西欧和美国人已经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使用尾舱式布局,并且这种布局方案一直使用到现在。 这就是最常用的尾舱式布局方法。又叫做带状弹仓横向安置法。所谓的尾舱式布局指的是将弹仓与火炮轴线成横向安装。弹仓和药室成同一高度(这里指分装弹)。这种安置方法的优势在于推弹与退弹都比较简单,而且可以将坦克成员与弹药分开安置,在弹药被击中的时候可以提高乘员生存率。从严格意义上说来,60年代研制装备的欧洲坦克,诸如德国人的豹1,法国人的amx30坦克。都是在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要坦克自主化设计制造。所以那个时候的欧洲人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在主战坦克的设计上使用自动装弹机。这种情况一直到了美德间展开了合作,终于开始将自动装弹机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日,美国和联邦德国共同签订了“20世纪70年代主战坦克研制计划”协定。研制的代号分别为MBT-70坦克(美国)和Kpz.70坦克(联邦德国)。1963年12月,双方确定了研制坦克的战技指标,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使用自动装弹机。实验中的MBT70,那个年代坦克能开成这样足以证明其性能不弱了。 对于MBT-70必须使用自动装弹机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计划中要为该车装备152mm的火炮,其弹药重量太大,人工搬运太累,而且可以减少一个乘员,有助于将坦克设计的较为低矮。为此,美国人开始认真研究怎样将炮弹装入炮塔尾舱里去并且同时使用自动装弹机。为了解决火炮装填角度的问题,MBT-70在上弹上将火炮设计为定角装填,同时给该型坦克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尾舱。MBT-70的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坦克炮塔尾部巨大的尾舱,这给坦克炮塔的配重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炮弹的放置上,设计者将炮弹放置在一个旋转机构上,通过电动马达的带动将弹药带到装弹位置,然后完成推弹上膛,闭锁,击发,抽壳等等一系列动作(大家可以在上图中看见炮塔尾部的小抛壳窗)。这种形式的自动装弹机几乎已经成了现在尾舱式自动装弹机的标准模式了。虽然MBT-70项目本身因为种种原因下马了,但是其在自动装弹机使用上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在他之后,法国人和美国人的尾舱式自动装弹机都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了下去。MBT-70自动装弹机的结构示意图。3.2.后续发展与勒克莱尔的出现在MBT-70项目失败之后,德国人研发出了豹2坦克,在豹2坦克身上,德国人大大改进了MBT-70上火炮弹药的放置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国人觉得将弹药如此集中放置很容易引起诱爆,特别是将火炮弹头对着乘员舱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所以德国人将炮弹的安放设计成为所谓的星形弹仓的安置方案。将炮弹成放射状安放在炮塔的尾部,弹头朝外。这样安置的好处在于由于扩大了存弹区域,存放炮弹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弹头向外摆放,使得弹仓一旦被击中其二次效应减少。对于自动装弹机的使用德国人也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中莱茵金属给出了两个方案。有一种方案即使用一种旋转式自动装弹机,原理就是在炮尾后方有一个可绕垂直轴旋转的转鼓,送弹机构安装在这个转鼓上。送弹机构还可以在高低方向上转动,因而其装填筒可以达到3排弹药中的每一发炮弹的位置。而后取出炮弹、送到装填位置并装入炮膛。这种装弹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弹仓空间,而且只通过控制转鼓就可以进行选弹工作。虽然这个方案看上去优势比较大,但是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对于可靠性存在较大的疑惑,而且由于将弹药弹头朝外,怎样将弹药掉个个儿进入装填位置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但是这个问题对于装填手来说则是非常简单的。为了可靠性着想,德国人很快就放弃了使用自动装弹机的方案。一直到今天,德国人也只是在体积较大的自行火炮内大量使用自动装弹机,对于豹2的各种改进型都没有进行装备自动装弹机的任何尝试了。豹2坦克的弹药放置示意图。还有个方案就是直接将弹药继续设置成放置在炮塔座圈内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炮弹储存在炮膛吊篮周围的环形弹仓内。弹仓可相对吊篮进行旋转,每发炮弹均能转到正对炮尾的取弹位置。然后通过输弹槽及输供弹装置将炮弹由垂直状态调整到与炮膛轴线相一致的水平位置。再推弹入炮。这种环形弹仓可储存32发120mm炮弹,但驾驶员没有通向战斗室的通道,炮塔吊篮的空间也比较狭窄。但是这种方案对坦克内部空间浪费较大,而且无法做到弹药和乘员的完全隔舱化,再加上技术复杂所以很快被转为了技术储备。随着德国人放弃了对自动装弹机的使用,所有人都感觉到欧洲人对于坦克自动装弹机的使用又将止步不前的时,最早使用自动装弹机的法国人又走在了众人的前面。1978年,法国新一代坦克开始研制。在研制的指标上法国人明确要求使用自动装弹机。结果,法国人使用了最早在MBT-70上的技术,即尾舱式自动装弹机。自动装弹机位于炮塔尾部,内装上下2排22发炮弹,弹头全部朝向乘员,另有18发弹置于车体内的弹药舱内。弹药舱有装甲防护并与战斗室隔开,但可以从其中提取炮弹,尾舱式的带式弹仓可通过炮塔内或车体外的窗口逐个进行补弹。勒克莱尔的自动装弹机,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分为上下两排弹。 整个机构包括一个电控输弹机、推弹机、带式弹仓和一套电子控制装置,由车长和炮长控制的装弹系统可识别5种弹并可自动完成输供弹与装弹动作。弹仓与乘员之间用装甲板隔开,尾舱上盖有泄爆装置。当自动装填系统出现故障时,仍可使用两种方式向火炮装弹。一种是乘员借助转动输弹装置的手柄转动输弹装置寻找需要的弹种,直到所需弹种的炮弹与推弹装置及炮尾轴线一致时,然后再操纵推弹装置完成推弹工序。如果不能采用此种方式,则采用另一种方式,即采用战斗室内储存的炮弹进行人工装弹。其装弹机的特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装弹机的选弹按钮。 勒克莱尔的自动装弹机充分使用了当时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所以在使用上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大问题。很有意思的是,这种技术到了日本90坦克身上则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整个90式坦克研制时间长达10年,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自动装弹机构拖了后腿。在装备后本军方声称其故障率为5%,也就是说每20发就发生一次故障,持续战斗约4分钟发生一次故障,而厂方坚持认为5%已经足够,双方争执不下。以至于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木有得到解决。所以说,尾舱式自动装弹机构看上去很简单,但毕竟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技术储备是搞不定的。其可靠性的问题也是美国等国家很长时间没有使用自动装弹机的重要原因之一。3.3.无炮塔方案的默默出现尾舱式自动装弹机的使用在提高了火炮射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炮塔体积很大,投影面积加大,增加了被击中的概率。而且由于将弹药全部存放在炮塔尾部造成了坦克炮塔尾部重量很大,配平困难。同时对炮塔座圈的强度要求也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顶置式火炮的坦克设计方案。所谓顶置火炮式坦克就是指在坦克设计中取消炮塔,将火炮部分外置,直接安装在坦克顶部的新结构形式的坦克。英国1968年制造的COMRES75实验车,话说知道这个车的人还真不多。相对于尾舱式的布局来说,无炮塔坦克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具体如下:(1)火炮顶置后,其后座不再受座圈和炮塔的限制,后座长度可以增加,降低了后坐力,从而可以在不增加坦克全重的情况下配置较大口径火炮,有利于提高火力性能。(2)取消炮塔后减轻了全车的重量,便于机动,同时也大幅降低了车的总高度,炮塔正面投影面积进一步缩小,坦克被发现和击中的概率降低。(3)乘员降到车体内,实现了无人炮塔化,车内需要着重防护的空间很小,可得到集中加强。而且由于乘员位置低,可能前置的动力传动装置、顶置的火炮、两侧叶子板上的装置等,都有可以构成除装甲外对乘员的额外补充防护体,乘员生存能力可以显著提高。(4)可以实现弹药仓与乘员仓的隔仓化,降低了坦克在被击中时乘员的伤亡概率。最早出现的是英国1968年制造的COMRES75实验车在扁平炮塔顶部的支座上安装了一门火炮。后来,德国于1978年研制出了VTS-1实验样车。德国人甚至还搞了同时并列两门火炮的VTS-2样车。就是使用了自动装弹机的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在早期的方案中也出现了无炮塔的设计。后来包括美国人也对无炮塔坦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瑞典人也在继S坦克之后搞了一种利用全地形铰接底盘的无炮塔坦克,在一段时间世界上的坦克设计大有无炮塔方案全面赶超尾舱式布局之势。德国的VTS-1坦克试验车。 不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炮塔方案又有其无法解决的弱点:比如大口径火炮装填的可靠性堪忧、缺乏辅助火力,比如高机枪、并列机枪、榴弹发器等;火炮和装填机构没有装甲保护;车长失去了最高点观察能力等等。这对于当时以防御为主要思路的欧洲人来说确实也很麻烦,所以那个时候的大量无炮塔方案都是只进行了方案验证就转入技术储备了。3.4.几种典型无炮塔方案既然炮塔都木有了那么坦克肯定得装备自动装弹机咯~前面既然说到了英国人发明了那个车,我们就以英国人的那个车举例吧。在该型车中,弹药成圆盘状。位于火炮的下方,它是一个环绕在炮塔上的隔离式弹仓。在弹舱内,炮弹可以在火炮后面任何角度上转动,当转到取弹位置的时候,取弹机取出炮弹并推入炮膛。圆盘式弹仓方案。这种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使用在大口径火炮上,因为大口径火炮的弹药整体较长,这种方法无法放置几枚弹药,而且这种方案根本无法考虑分装弹的使用,所以很快这种方案即被淘汰了。下面出场的方案则是貌似在坦克自动装弹机领域一向默默无闻的美国人,这就是著名的M1TTB方案。早在1983年,美国西部设计公司为新型坦克即制作了一个新型火炮的台架,在这个台架上,火炮弹药沿座圈垂直放置。有意思的是,弹药的放置是弹头朝下,弹药的中间有一个旋转机构,当弹药旋转到了上弹位置的时候有一个扬弹机构会将火炮弹药直接抽取出来上膛。该方案的弹药放置方式。 就在这个方案出来不久,美军的M1主战坦克也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M1的大规模装备为陆军装备一种无炮塔坦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底盘平台。新平台加上新的火炮诞生了美军历史上第一台无炮塔的试验车。M1TTB试验车。说到美国人的这个车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坦克总体设计上比欧洲人的高明之处。首先从安全性的角度上来说弹药和乘员是被要求隔舱化设计的。其次从上弹的可靠性来说如果将大量的弹药存放在车体内的话上弹过程又将十分的麻烦。同时还要解决车长的观测和瞄准基线的问题。此时的欧洲人的无炮塔坦克都基本还是传统的乘员布置方法。吊篮式布局的都无法完全做到隔舱化,圆盘式布局的无法解决大口径火炮的安置问题。同时无论是哪种方案都无法解决车长和炮长的观察瞄准的问题。美国人的解决方法就是全部模块化解决。底盘是底盘的模块,火炮是火炮的模块,在乘员的安置上将三个乘员全部安排在车体首部,这样的话只需要将这三个乘员舱的位置进行重点防护就可以了。而且三个乘员并排就坐就解决了由于没有炮塔车长无法观测的问题。其实美国人的这个思路来源并不是想在底盘上放置一门大口径火炮,最初的想法是在这个底盘上装载一个导弹发射器,使其成为一辆自行反坦克导弹车。所以在设计之初很快就确定了三乘员并排就坐的方案。TTB方案中的三名乘员的布置方案。 TTB方案最后毫无悬念的也被转入了技术储备中去。在这个方案中验证成熟的一些技术自然也用到了别的地方。比如它的弹药布置方式被沿用到了1983年开始研制的一种轻型重火力武器系统中去,这个系统后来演变成了M8轻型坦克,所不同的是,M8坦克上的弹药是弹头朝上竖直放置。所以其装弹也由过去的抽取变成了直接的扬弹方式。说到现在,相信大家已经对尾舱式自动装弹机和顶置火炮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么到底哪种布置方法会主宰未来的坦克设计路线了?这点现在还真不好轻易地下结论,因为无论是哪种布置方法都有着其明确的优点和劣势。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貌似无炮塔的方案略微占有优势。因为随着火炮口径的不断加大坦克尾舱的体积已经很难再继续加大了。而且目前从坦克模块化维护的角度上来说现在有些坦克的尾舱已经挡住了动力舱,不调转炮塔都无法吊装整个动力舱。约旦的猎鹰坦克,世界上第一种列装的无炮塔坦克。 而且就现在公布的一些国家的坦克设计方案来看,除了美国人的M1的最新改进方案还是沿用大尾舱之外(但是美军的未来地面系统已经全面考虑取消炮塔,包括近几年的非直瞄火炮系统也已经全面使用了自动装弹机了),俄罗斯的下一代坦克的各种方案基本都将是使用无炮塔方案的设计。美国人的FMBT(未来战车系统)就是无炮塔方案。该设计计划取代取消的FCS系统,不过就目前的进度而言FMBT在短时间内是否会被使用还真不好说。 回头说到俄罗斯,俄罗斯对无人炮塔的研究最早是计划给步兵战车装备无人武器战使用。但是在对大口径炮弹的放置设计上也下了一定的功夫。早在前苏联时期苏军就考虑为T-72更换一种更大的火炮,那就是传说中的145mm火炮。由于火炮体积巨大,弹药的体积也很大,没有一种炮塔的空间可以容纳那个火炮的后座行程,在这种情况下一台无炮塔设计的T-72装备145mm火炮的试验车出现了。145mmT-72坦克和其装备的自动装弹机示意图。 在这台车中弹药依然被放置在坦克的底部。自动装弹机被设计成了一个抓斗状的物体。在装填的时候这个抓斗会将弹头和发射药同时抓起来然后提升到输弹位置,这个时候推弹机会将弹头和药筒依次推入。这种设计方案的详细细节目前知道的还不多,但是毫无疑问这是无炮塔设计中非常独特的一种设计方法。不过就T-72本身的结构强度来说要想145mm火炮强大的后坐力还是要费点事儿的,从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底盘外形也进行了一些改动。除此之外,在新公布的坦克设计中俄军的坦克依然是无人炮塔的设计(网络上有一张代号黑鹰的毛子新坦,那个坦克使用的是尾舱设计方案,是在T-80的基础上改进的)。这个坦克在有些地方被称为T-95坦克。具体这个坦克是不是叫这个编号并且是否已经定型这个现在都是个未知数。不过从公布的3D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型坦克采用了配备自动装弹机的无人炮塔。外界流传的众多T-95的3D效果图之一。
4.其余的几种布置方案与典型自动装弹机4.1.其余几种布置方案4.1.1.鱼刺状排列方案改型方案也被划分为尾舱式布置方案,该方案将炮弹成鱼刺状布置在炮塔尾部的弹架上。该方案除了炮塔放置的区别之外其工作原理和尾舱式布置方案基本相同。采用该方案的坦克乘员与弹仓分开,送弹机安装在一个和火炮成直线的滑轨上,可以平移和向两侧移动,可以到每发炮弹的位置上取弹,然后将炮弹旋转到炮膛轴线方向,透过隔舱门窗口推弹上膛。 这种方案现在较多的使用在顶置炮塔坦克中,但是其弱点在于这种布置的坦克投影面积并没有缩小很多,而且弹药这么放置的话大大增加了被击中后殉爆的可能性。4.1.2.双左轮舱设计方案改型方案也是美国人为了给M1型主战坦克使用的方案之一,改方案将尾舱内的扁平状的炮弹排列方式换成了两个左轮状的排列方式,其于诸如选弹,供弹原理基本相同。这就是M1坦克双左轮仓的示意图。 左轮仓的思路最早是法国人应用在AMX13坦克上的,后来美国人在1987年的M1的自动装弹机上实验了该方案。左轮弹仓为两个独立18发转架,由两个电动机分别进行驱动。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可以大大降低故障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可靠性。但是会造成炮塔尾部过高且机械结构较为复杂。在后来的改进中改进成一个马达驱动的紧凑型方案,该方案俺会在下一个章节中进行详细的描述。4.2.典型自动装弹机下面俺将以两种不同的自动装弹机为背景,剖视两个自动装弹机组成、功能、与工作过程。首先上场的就是美帝的紧凑型自动装弹机。4.2.1.紧凑型自动装弹机该自动装弹机是美军1996年研制的紧凑型自动装机方案,属于典型的尾舱式自动装弹机。该方案在198年原来的双左轮仓设计的基础上将两个左轮仓被合并成一个,整个自动装弹机由一个电动机驱动。由于在炮弹放置的设计上被设置成弹头朝前放置,所以该系统比常规的尾舱式自动装机多了一个提升机构。该系统由输弹机、提升机、闭锁机构、选弹机构、抛壳机构、几部分组成。该系统工作性能完善,可以适用于M1系列坦克所装备的多有120mm弹种。自动装填速度为12发/分,最快15发/分。该自动装弹机外形示意图。 该自动装弹机体积较小,可以有效的节省坦克内部空间,特别是那个提升机构,设计紧凑。该系统空重428.6公斤,在尾仓的容积为1.06立方米,在炮塔内为0.32345立方米。 该系统的外形尺寸图。其操作流程如下: (1)炮弹储存于炮塔尾部隔舱的自动装弹机内,分为三排放置。在作战时由炮长捕获目标后利用火控计算机完成装表后选定好炮弹按下装填钮。(2)炮弹通过隔舱上的输送门被推进提升机构。注意此时的炮弹是尾部朝前的,所以进入提升机构后也是尾部朝下的。提升机构靠电动马达驱动。这就是提升机构,左侧的是隔舱门,白色的是炮弹的送出口,从这个图上可以想象下炮弹是怎样“坐在”提升机构内,然后提升机构将弹药由垂直提为水平位置。(3)提升机构在链条的提带作用下将炮弹提升至至炮尾,推弹进入弹仓,完成闭锁。(4)炮长按下发射钮,炮弹发射自动装弹机复位。 此系统在炮塔内的安放示意图,圆的一圈是炮塔座圈,左面的是火炮炮尾,右面是推弹机构。4.2.2.转盘式输供弹自动装弹机这种装弹机是目前最为典型的俄式装弹机,可以用来装填所有俄制125mm坦克炮弹,适用弹种齐全。待发弹为22发,射速6-8发/分,采用分装式弹药,定角装填。该装弹机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这个就是旋转输弹机,其结构类似于转盘机枪的弹匣,这种机构毛子使用起来确实是把好手。但是此结构对坦克火炮性能的制约也是明显的,因为如果炮弹太长的话其总体宽度会超过坦克车身的宽度。旋转输弹机结构示意图。 (2)弹匣提升机构,在使用时抓具会抓住炮弹的底部然后将其提拉至火炮尾部。这个部件是和西方坦克差别很大的一个部分,也是非常容易出故障的一个部件。此部件的可靠性大大影响了俄系坦克的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3)推弹机构。该机构用于将炮弹弹丸和药筒推入火炮药室内,它安装于炮塔正后方,并固定在炮塔底裙板上。其中退弹链是一个收回时可单向折弯收回到链盒内,伸出时可成一刚性直杆的特种链条。推弹机构结构示意图。 (4)抛壳机构。用来收集射击后推出的弹壳,并且通过抛壳窗将弹壳抛出坦克外。以此配合的还有一个开窗机构。(5)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来控制自动装弹机各部分的工作,主要由火炮闭锁器、记忆装置等部分组成。这就是整套系统在坦克放置上的位置示意图。 由此图就可以看出~此套系统所占体积较大,且各运动部件较多。其操作流程如下: (1)在炮手完成选弹后转盘自动将炮弹旋转到提升位置。 (2)提弹机的抓具抓住炮弹的底部将其提拉到送弹位置。 (3)首先推进弹头,然后经过一定的角度调整推入药包。 (4)炮弹发射!!然后抛壳框接住弹壳。(5)在下一发上膛时打开抛壳窗完成抛壳。5.现今常用的两种方案的对比现在一提到自动装弹机总免不了这两种布置方法的优劣一直是一个争论不断的话题。通过上文的说明大家应该对此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布局上现在基本是一边倒的支持西方的设计方案。支持隔舱化的最大理由无非是其安全性,特别是乘员的安全性。那么我们就从安全性的角度上开始说说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说下坦克尾舱什么时候才能发挥泄压的作用呢~侵彻物倘若能够穿透主装甲切伴随有剩余杀伤能力(剩余一段弹芯,剩余较强的射流)是有足够的能力穿透尾舱和战斗舱之间那薄薄的一层门板的,继而引爆弹药。而此时门板已经被穿透一个孔洞,殉爆的冲击波会顺着这个孔洞进入并轻而易举的撕裂这层门板继而进入战斗舱杀伤成员,此时有无尾舱以无任何意义。所以说只有满足如下条件时,炮塔尾舱隔离泄压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首先尾舱隔离门确保关闭状态切未被任何侵彻物穿透。然后炮塔侧面被击中时,必须保证侵彻物未穿透隔离门且泄压装置正常泄压。若想达到上一个条件,则必须弹药必须从两侧向炮塔后部侵彻,倘若是从侧后方向前方侵彻,则有极大的概率穿透隔离门进而导致整车阵亡。所以说所谓的泄压板可以排出大量的火药气体在实际使用中是很难真正实现的。(此段文字感谢超大红外版主的文章)这个时候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西方坦克中大量使用的水套。不过水套的作用仅仅是能防止弹药在车内起火而灭火系统无法扑灭的情况下,延缓弹药的爆炸时间,为灭火系统和乘员争取更多的时间。那么这个时候肯定有人要问,为什么自海湾战争以来在全世界所有地方俄系坦克都被美帝完爆呢~并且就是毛子自己用的坦克也常常被炸飞炮塔?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毛子的发射药的问题。西方在发射药上广泛使用安全钝感弹药,而毛子的发射药还大量的使用硝化棉之类,在同样的情况下西方坦克的弹药在抑爆系统发挥作用之前不会被引爆,而毛子悲催的发射药加上更为悲催的抑爆系统可就不好说了。在弹药安全方面以色列的梅卡瓦更是给每枚炮弹都配备了水套,但是仍然有不少梅卡瓦被打至殉爆的实例。所以说,尾舱式比俄式的布置方法更为安全这点是不成立的。而且尾舱式相比俄式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正面体积很大。直接造成了受弹面积的增加。自二战以来的统计,炮塔的中弹概率高达45%,而车体正面只有21%炮塔要高出近一倍。论坛玩儿过游戏的都知道,是大脑袋炮塔好打还是俄系低矮的炮塔好打。更何况那个大脑袋里面装满了弹药~而毛子的弹药都装在坦克底部,相信很难有炮弹能贴着坦克底盘飞进去直接引爆里面的弹药吧。所以说甚至在现在德国人也没有放弃将弹药放在坦克内部的想法,只是其全隔舱化的解决要费很大的事情,而美帝的XM8轻型坦克则干脆将弹药直接放置在炮塔座圈内。要想彻底安全,只有使用主动防御系统才是王道。美俄坦克的正面投影比较。 为了加强尾舱的装甲防护,美帝不断的给炮塔增重,所以现在的M1是一个脑袋硬前脸硬的车,但是其侧面防护确实不敢恭维的。在实战中也有过被较新型号的RPG击穿并且击伤乘员的战例。而俄系坦克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可以将重量用的最为均衡,这就是为什么俄系坦克一直比欧美系的坦克要轻但是机动性和防护性却不差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到了现在坦克的重量已经基本到了极限,各国只能尽量挖掘顶置火炮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尾舱式装弹机也有其独特的好处。首先就是便于模块化维护,尾舱式自动装弹机的主要部件都在一起,结构紧凑,而且便于实现和乘员的全隔舱化。而俄系的自动装弹机组成部件较多,且分部在坦克内部各处,不便于日常维护和维修更换。同时由于部件较少也使得可靠性较高。对于自动装机来说,可靠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这也是美帝多年来坚持不给坦克装备自动装弹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由于部件较少也减少了可燃物和起火点,增加了系统安全性。所以说归根结底一句话那就是西方人将炮弹和自动装弹机防护的更好,而俄国人则是将其放在最为安全的地方。(全文完)
馆藏&11061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碧蓝航线链式装弹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