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游戏棋安卓版/手机/安卓版/系统如何过完年更新

2018年5月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大纲
考试复习要点参考 更多信息加微信: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现、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可分两类:
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人格(能力、气质和性格);
需要和动机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特征。人格不是独立存在,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人格 :需要和动机是心理现象的动力,表现人格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
2.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动物是思维萌芽)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争纷:
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只有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学派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4a.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这一学派,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着一种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着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潜意识动机的作用,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
当代研究趋向:
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o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心理学的三大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o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7.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o 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的功能。
8.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9.脑干在颅腔内,与脊髓相连,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10.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11.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12.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端脑就是大脑
13.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
14.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15.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16.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但其功能不对称,叫“单侧化”。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占优势(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
17.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18.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19.巴普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20.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1.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2.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23.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24.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o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o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
25.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26.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辩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
27.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色盲的人数。
28.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 ~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29.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o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
30.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皮肤感觉中的痛的性质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痛觉最难于适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
3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脑中的整体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差异:个别属性/整体认识;单一感觉结果/各种感觉结果;感觉相同,知识经验认知不同。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32.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很多,如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估计时间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易高估。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看一部有吸引力的电影和在火车站等人,同是一个小时,但等人会显得漫长得多。
34.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因而错觉具有三个基本特性:歪曲性、固定倾向性和难以克服的性质。
35.错觉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用眼肌运动来解释线段长短错觉;有用对比的原因来解释面积大小错觉的;有用心理定势的作用来解释形重错觉的等。
36.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按内容可分为五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又叫再现)和再认三个环节。
3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38.表象是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表象的特征:表象的直观形象性,表象的片断不稳定性 ,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的概括性。
39.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度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难于发展起来。
40.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信息能否被意识
刺激物的形象
7±2个项目
语义和形象编码
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4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
根据思维形态可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2.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43.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44.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是个体,既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越深,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多,外延越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型启发的作用、定势的作用。。
46.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48.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做言语。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言语包括说、听、写、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言语运动中枢在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又叫布洛卡区(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的颞上回,又称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失读症);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 (失写症)
49.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50.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即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觉知、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做梦。
5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o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 o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 o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大约持续40分钟; o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时,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此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快速眼动睡眠(异相睡眠期)睡眠者正在做梦。
52.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5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注意的特征:注意广度(注意范围)、注意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o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被无关对象吸引)
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
注意分配是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条件:非常熟练的活动、有内在联系、不同感觉通道。
54.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是在不同感觉道,如果在同一感觉通道用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5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56.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57.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58.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9.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次要的。
60.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
6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64.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68.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双趋势、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
69.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70.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1.人格的结构: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和动机)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两本书,标志着独立学科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
2.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4.勒温的:B=f (P, 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情境 f——函数关系 o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信息加工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再社会化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条件:13-25年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
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10.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11.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性:生物学概念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12.社会角色分类:
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
按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13.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
14.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15.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20.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到心理的自我。
23.詹姆士提出的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24.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成功行动的反馈;
选择参与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25.社会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行为原因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29.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随大流:不被排斥或笑话(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伪装、戴面具;留下好印象(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30.归因的协变原则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的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31.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33.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外界压力、痛苦的情境);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出生序列。
34.抱负水平:个体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成就动机;过去的成败经验。
35.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过高、过低都不利);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36.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依据社会规范和准则)。
37.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醒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5、大众传媒的影响
39.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o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责任分散与社会冷漠);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登三轮捐款例,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 o利他者的心理特点:心境;内疚;人格。o利他的技能
40.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41.嫉妒: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劣势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 嫉妒的特点: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4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43.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44.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式):(1)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ON)(2)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3)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ON)
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45.态度转变涉及的4个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景因素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45.海德的平衡理论: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海德提出P—O—X模型。(P:认知个体 O:他人 X:另一个人或事)海德认为,如果P—O—X关系相适应,则该体系呈现均衡状态,P的态度无须变化;反之,如果不相适应,P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46.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行为反应的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47.沟通的定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
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源信息、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等
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交流分享的工具、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冲突的途径、提高效率促进目标实现
48.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虚拟沟通
51.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54.人际距离是人沟通的时候,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包括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 、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5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56.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1、兴趣、爱好2、态度、价值观3、个人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家庭 4、隐私、阴暗的想法
57.良好人际关系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
58.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舒茨群体整合原则:包容—控制—情感 正向形成,反向解体
59.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感情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程度不同分为: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形式)、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形式)、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6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性和邻近性;相似性;互补;外貌吸引力;才能;人格品质(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61.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现象。
63.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正当的做法: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模的影响:临界值大致在3-4人。
64.社会促进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性别助长(性别促进)。
社会惰化(社会逍遥)的主要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焦虑减弱,行为动力相对下降。
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努力水平越低
65.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和创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66.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暗示的效果因素:被暗示者独立性差、知识水平低、年龄越小、女性更容易接受暗示。
67.爱情的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
2.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 皮亚杰的研究路线是生物学出发,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4.皮亚杰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平衡;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内因外因相互作用。
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P190);成年晚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P191)
维果斯基: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6.婴儿期(0-3岁)的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源泉和前提;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动作发展的规律:整体向分化、不随意向随意、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从上到下、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大小原则粗细指向)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认识的开端。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一、感知觉发展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包括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P200-P201)
婴儿笑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三、社会性依恋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P202)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占65%-70%)、回避型依恋(占20%)、反抗型依恋(占10%-15%)。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依恋。
第三节 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P204)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P204)
重点是(二)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绪,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三)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联系;(四)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六)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205)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四)培养健全人格;(五)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P207)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
(三)记忆策略形成(P207)
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二是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的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三是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P210)
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儿童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五、第一反抗期(P211)
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能因为受此烦扰而祈求没有反抗期。
第四节 童年期(7-12岁)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P212-P213)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P214)
小学儿童能采用多种记忆策略,其中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复述(背诵)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作出的意识活动。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归类和系列化两种。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P214-P215,属二级考试范围)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二、思维的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P214)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2)不能摆脱形象性思维的逻辑思维;(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P219-P220)
研究者按在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三种: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友谊的发展
(四)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P220-P221)
(1)相互接近;(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第五节 青春期(11、12-15、16岁)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P224-P226)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P226-P227)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情绪变化特点(P228)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二)青春期躁动。
三、第二反抗期(P228-P229)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主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渗入到内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1)硬抵抗;(2)软抵抗;(3)反抗的迁移。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第六节 青年期(17、18-35岁)的心理发展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P232-P233)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在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总的来说,青年期之前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获得上,而青年期之后的成人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帕瑞研究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二元论阶段;(2)相对性阶段;(3)约定性阶段。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拉勃维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P235)
恋爱和结婚是亲密感建立的中心任务,亲密感建立还包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心理学家安托露丝将这三重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保护层。
中年期(35、40-60、65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P249)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依据。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P250)
(一) 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P251)
1、是从两个命题出发的,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精神分析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症。
2、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的判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2)“力比多”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和生殖器欲阶段。
(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 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们为了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4、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不在心理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P255)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潜能”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之后,便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 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个功能:(P257)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与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心理学的区分原则(P259)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的三条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P261)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2、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实现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幻觉时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
(1)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
(2)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
(3)幻嗅:患者嗅到的异味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时也有时可见。
(4)幻味:患者在事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5)幻触: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
(1)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2)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1)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发现的幻觉。
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鸣响:又叫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癔症等。
(三)感知综合障碍 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 视物显小症”。统称为视物变形症。
二、思维障碍(P263)
(一) 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多见于狂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系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表现,语速慢,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显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很简单。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答非所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5、破裂性思维:患者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6、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坏性思维。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常常变现为言语在明显不应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在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称思维插入。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夺走了,称思维被夺。两者多见于精神分裂。
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0、病理性赘述:患者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接了断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
12、语词新作: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成符号,并赋予其特殊的含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3、逻辑倒错性思维: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思维内容障碍(P266)
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荒诞离奇、毫无根据、坚信不移、不可说服。临床上主要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常见的有:
(1)关系妄想:患者把实际与他无关的事,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被害妄想: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分裂症。
(3)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4)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作,患者不能自主,称影响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夸大妄想: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可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7)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此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8)嫉妒妄想: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因此,患者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甚至检查配偶的内裤等,想法设法寻找所谓的证据。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等。
(9)钟情妄想:这一种妄想实际是一种被钟情妄想,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厉拒绝,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1)其他如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将妄想分为
(1)原发性妄想 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
(2)继发性妄想 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等在某些幻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2、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与愿违,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为此而苦恼。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经过(强迫性回忆)、反复思索某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对高层楼层进行计数(强迫性计数)、总是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观念(强迫性对立的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有一定事实基础,但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P268)
(一)注意障碍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变现在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称遗忘。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经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5、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当患者同时出现记忆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则称为柯萨可综合症,又称遗忘综合症。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发育受阻,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2.痴呆:是一种综合症,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
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P270)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一)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理高兴,就像过节一样。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易激惹。
(二)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原因是患者由于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
(三)焦虑:患者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
(四)恐怖:患者遇到特定物时,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摆脱。多见于恐怖症。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一)情感迟钝:患者对一般情况下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情感淡漠:指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衰退期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情感倒错: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一)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
(二)易激怒: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的情感反应。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持续时间一般较短。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三)强制性哭笑: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
(四)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高涨”。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P272)
一、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变现不尽相同。
二、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动被动 ,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
三、意志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一)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
(二)违拗:患者对于别人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三)蜡样屈曲:患者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患者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四)缄默: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但有时可以用手势或点头、摇头示意,或通过写字与别人进行交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癔症患者。
(五)被动性服从:患者被动地服从医生或其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即使是完成别人所要求的动作对他不利,会使他难受,患者也绝对服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六)刻板动作:指患者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语言同时出现。多见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七)模仿动作:指患者无目的的模仿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多见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八)意向倒错:患者的意向活动与一般常情相违背,导致患者的行为活动无法为他人所理解。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九)作态:患者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动作、步态与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十)强迫动作: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多见于强迫症。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P278)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P278)
一、精神分裂症: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分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二、偏执性精神障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内容有一定现实性,并不荒谬。
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P279)
心 理 正 常
心 理 不 正 常
心 理 健康
心 理 不健 康
(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
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 各类精神障碍
一、躁狂发作:特点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二、抑郁发作:特点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三、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生。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情绪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第三单元 神经症(P280)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 ,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
一、恐怖症:分为场所、社交、特定恐怖三种类型。
二、焦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焦虑症。
三、强迫性障碍: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
四、躯体形式障碍:分为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和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五、神经衰弱: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P281)
一、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作。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或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三、适应障碍:遇到了应激性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P281)
一、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
二、性心理障碍:分为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P282)
一、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二、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三、性功能障碍:
第七单元 癔症(P283)
一、分离性障碍:癔症性意识障碍和情感爆发等。
二、转换性障碍: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地标准(P284)
在智商正常范围内,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或低,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地相关
一、评估心理健康地三标准
第一,体验标准
第二,操作标准
第三,发展标准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一)心理活动强度: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对突然地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三)周期节律性: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四)意识水平:
(五)暗示性
(六)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八)自信心
(九)社会交往
(十)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P287)
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的图示
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
一、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二、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三、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明显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
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P290)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二)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三)情绪低落
(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一单元 概述(P294)
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
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
第二单元心理不健康地分类(P299) 一、心理不健康的
第一类型 — 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 ,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情,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综合描述“心理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给出如下定义: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 — 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 —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分为客观性、神经性、道德性焦虑。
临床变现:
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
(1)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和痛苦的,
(2)这种情绪指向未来,
(3)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
(4)有躯体不适感
焦虑症状包括三个方面: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
(2)精神运动性不安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焦虑神经症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但二者之间并无截然的分界线,互相过度和重叠的情况并不少见。一种是广泛性焦虑,一种是急性焦虑发作,也称为惊恐障碍。
烦恼与焦虑的不同:烦恼主要是对过去的事后悔和对现状不满,而焦虑几乎完全是对未来的可能性的恐惧。
焦虑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焦虑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是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障碍)。
焦虑与抑郁的区分:焦虑和抑郁都是有密切关系的两种精神病理状态。在等级制度诊断系统中,抑郁症是较高等级,焦虑症是较低等级。诊断焦虑症必须排除抑郁症,而诊断抑郁症时无需排除焦虑症。先有焦虑后出现抑郁的病人,即最初诊断为焦虑症的病人,症状较持久,总的预后较差。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P310)
一、压力源的种类:
1.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
2.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要的内在和外在事件。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分为纯社会性和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P313)
一、压力的种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同时性叠加压力(四面楚歌)、继时性叠加压力。(祸不单行)
3、破坏性压力:
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等。
创伤后压力失调(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或过度过敏,失眠、焦虑等。
灾难综合症分三个阶段:1、惊吓期,2、恢复期,3、康复。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二、压力的适应
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
1、警觉阶段
2、搏斗阶段
1)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的状态。
2)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
3)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
3、衰竭阶段,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一、压力的临床后果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1.对压力的影响阶段。只有被个体察觉、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
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1)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2)社会支持系统。3)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生物调节系统作为压力的中介系统,是主要的免疫系统。
3.临床相阶段。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
1.“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罗杰斯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
2.心理咨询的限制性观点包括:咨询师的职责限制、时间上的限制、感情限制、咨询目标限制。
3.咨询时间应有所限定属于咨询师时间限制的内涵。
4.心理咨询的任务只是解决心理问题本身,不包括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事件。
5、咨询时间一般定为每次50分钟左右较好,两次咨询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周。
6、心理咨询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性质、咨询的复杂程度、咨询师个人实际能力来决定,它不是任意的。内容: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咨询效果的评估应事实求是。
7、精神分析理论由费洛伊德所创立。精神分析学说概括为:关于心理结构、关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动力、关于心理发展、关于适应问题。
8、费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9、潜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不属于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
10、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被称为深层心理学,是由于其十分强调深层的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
11、精神活动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属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结构观点。
12、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是费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13、费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4、钟友斌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即中国的精神分析疗法)。
15、巴甫洛夫和桑代克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人物。
16、华生认为,行为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不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17、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行为治疗的定义是由沃皮首先提出来的。
18、心理咨询按性质分类:发展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咨询。按咨询的规模分类:个体咨询、团体咨询。按咨询时程分类:短程咨询(1-3周以内)、中程心理咨询(1-3月以内)、长期心理咨询(3月以上)。
19、3岁以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20、儿童心理障碍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等等。
21、儿童期的性心理咨询包括三个方面:性别认同、性冲动的困惑、性好奇。
22、少年期的性心理咨询包括四个方面:性道德、性法律、性心理和性医学知识、性心理知识
23、青年期、成年期的性心理咨询多集中在婚、恋和夫妻性生活方面。
24、影响老年性生活的心理因素:认知偏差、兴趣下降、性态度老化、对衰老的恐惧、人际关系问题。
25、对每一类性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依据自我体验、行为表现、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和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三种:性行为失调、性行为障碍、性行为变态。
第七部分 三级心理测验量学知识及技能
1、复习时间有限,主要做哪些练习?
特别强调大家做真题,把书从头到尾看一看,然后做真题、核对答案,错题和不会的题,再去翻书,这样对自己的考试来讲就有了很好的针对性。
2、心理测量学知识重点章节和如何复习?
心理测量学知识,共7节内容,但重要程度不一样。第6、第7节内容通俗易懂。第6节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第一步目标分析,第二步编测题,第三步怎么把测题组织起来,第7节主要是心理测验使用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分,怎么解释结果等。考题基本上是辅导题册当中的原题。
前五节是心理测量学的核心部分,比方说概述讲的是什么。从测量开始,因为心理测量必定也是测量,开始说测量是什么,我们量过长度,称过重量,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给出这个定义后,接着讲测量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凡是测量一定要有测量的起点,叫参照点,另外测量一定要有测量的单位。参照点有绝对相对的区别;测量单位有好坏之分。好的单位具备两个条件,一有确定的意义,二有相同的价值。既然是这个参照点有区别,单位有好坏,他们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组合,这个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测量的四种不同的水平,于是就有了:命名量表、等距量表。这些是做一个铺垫,为了让我们注意:所关心所学习的心理测量在这四种水平当中,到底属于哪一种水平?答案是顺序量表水平。这个讲法实际上是做一个铺垫。为什么?后面要讲到测验观,你既然心理测量水平是在一个顺序量表上,那么我们在看到它的用途的同时,一定也应该注意到它的水平不高的特点,有误差,不够精确,于是就跟后面有联系了。
4、心理测验的三个基本性质是什么?
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把测验得分数跟别人比较之后,特别是排队中他排在哪里,作为一个解释的依据,于是相对性就表现得很明显,我们努力编出来一些可以记分,可以用数字表达出来结果的方法,体现了心理测验的客观性,这是它的基本性质。
5、心理测验的分类有哪些?
心理测验的分类,有五种分类的方法。按照功能分: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按照材料分:文字测验、操作测验;按照测验的要求分: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这个地方也比较形成考点,因为这个材料很容易编考题,概述就是在讲这样一些事情。
6、如何理解测验的常模及常模团体的概念?
第二节是讲测验的常模。这个常模是在测验中,特别是有一大类测验,叫做常模参照解释分数的测验,这个是不可以少的。举例说明,一个孩子叫小明,今年八岁了,智力测验58分。这说明小明的智力是好还是差,单凭58分是不能作出解释的,因为你不知道满分是多少,我们要做的是:为了解释这58分的含义,从全国范围内找来三千个都是八岁的孩子,我们都用小明刚刚做这个测验给他们做,每个人都会有得分出来,这个得分一出来我们就从高到地可以排一个队,我们再把小明的58分放进去,排在中间他的智力正常,排在高分端,小明的智力就比较好。心理测量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办这件事情,所以这个测验的常模,也就是说这三千名孩子排队这个事不可以少。什么叫常模?刚才解释小明这58分的时候,要用的常模就是三千个孩子分数的排队,就叫常模,要想得到这个常模就离不开排队的那拨孩子,那拨孩子叫做常模团体。常模团体的定义也是个考点。常模团体: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这个群体,或者是这个群体的样本。一上来就讲什么是常模团体,给出一个概念,然后讲既然要抽出来一部分人,原来人数很多,那叫总体。人数很多的群体,在统计学当中叫总体,抽有限数量的人出来叫样本。简单随机取样、系统取样、分组取样、分层取样,更多的说怎么取样怎么计算不做要求。如果是对自己要求更高一点,把刚刚说的四种取样的方法,定义是什么再去记一记就够了。
7、测验的类型这节有哪些复习重点?
关于第二节当中测验的类型这部分很重要。我们知道测验分成三大类型,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是希望大家能很好的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记住。什么叫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把某一个原始分数和平均数的距离一减,以标准差为单位去衡量,因为它用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它叫标准分数。这个概念要明白,而且要记住,我们常用的标准分数都是哪几种?他们有什么特点?像T分数,平均数是50,标准差的单位是10分,标准10分,平均数是5.5,标准差单位是1.5,离差智商平均是100,标准差单位是15。这些都要记得很熟,原因就是我们后面很多测验技能的考试,它用到的哪些测验的例子,因为像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就用到了标准20分和离差智商。开始基础打不好,到了后面学这些工具困难就来了,以往大家考试的时候在心理测验方面如果失分的话,往往是因为标准分数长,或者概念没有掌握好,请大家特别要重视这一部分。说到像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这个很简单,一个是用表来表示,一个是用图来表示,表叫常模表,也叫转换表,图叫剖析图,第二节就是这样了。
8、测验的信度这节有哪些复习重点?
第三节是讲测验的信度(测验的可靠性),我们把一个测验中间间隔了一段时间,我们给同一批人,前后测两次,或者是拿两个相等的测验,给同一批人来做,那么来看他们得分的一致性这叫信度,这是一个很朴素的定义,这个定义要记住。考试是要考定义的,信度除了考这个之外,还重要的是什么,不要看到书上那些内容那么多,有些内容还比较难理解,实际上信度考主要一个是定义,一个就是四种评估的方法是什么:稳定性系数,等值性系数,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把定义搞清楚,没有计算的问题,没有很复杂的问题,复杂问题就是让你解释信度的定义的心理测量学的解释,说一组分数方差和十的分数方差之间的比值叫做信度系数,像这样的一般不会进入到考试内容。看完了我们网上的讲解,同样效度这部分也是这样,也是考最基本的概念,什么叫效度,然后效度的三种评估方法都是什么,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他们的定义,他们的评估方法,这些要重点看一看。信度和效度是心理测量学当中被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但是就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来讲,恰好这一部分要求的并不高,只是要求最基本的概念。
9、项目分析这节有哪些复习重点?
第五节是讲项目分析,和前两节不一样,前两节讲信度、讲效度是针对着一个测验工具,整体上来讲可靠不可靠,有效没有有效,为了保证这个测验工具是可靠有效的,必定对于构成这个测验内部的一个个题,一个个项目要提出要求的。比方说,内容合适不合适,这叫定性分析;难度上恰当不恰当,区分度好不好,这叫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就是所谓项目分析,这部分大家已经感觉到了,已经不是很难了。关于理论部分前五节是重点。
10、有关心理测量学考试的问题。
11月20号心理测量学的考试,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理论部分8:30-10:00,125个题。其中25个问题是考职业道德,100个问题是考心理学知识,这是理论部分。考完休息半个小时,10:30-12:00,120分钟考实际操作技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案例选择题,一部分案例问答题。心理测量学知识,在第一张卷子中考不到十道题,这不到十道题怎么准备,都是取决于看辅导题册怎么考他就怎么考。
11、心理测验技能主要复习点有哪些?
三级心理测验技能,二级心理测验技能。三级心理测验技能有四节。分别是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与问题评估,应急及相关问题评估。每节三个测验,三个工具。12个工具,考试的要求两个方面,所有工具要求的考试重点都是这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拿到一个测验怎么做,叫如何实施;第二部分如何计分和解释结果就是这两部分。重点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实施有关的内容什么重要,首先得知道,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给成人用的,给16岁以上的,而且城市、农村两个板式。这个要知道,再就是做的时候,分成了言语、操作两部分。一般情况下,“先做言语后做操作”,“言语包括哪六个分测验”,“六个测验是严格限时间的,哪六个”。这都是考点。言语部分一个算术,再加上操作部分五个分测验、六个严格限时间,把这个东西记住,这是实施当中比较重要的。细节的11个分测验怎么做?比方说第一个知识,从第五题开始,连续五个题不会停下来,对了给1分不对不给分。11个分测验,每一个都得这么去说。如果精力来不及的话把这个东西放一放,可以先不准备他,因为相比较来讲他所占的分值并不是很高,占的分值肯定比较高的是在结果的解释上,所以结果的解释,一定是要多下功夫,书上有一个表,讲了一个人的测验结果,言语部分六个分测验,他的原始分量表分都是多少,然后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都是多少,有一个表,在157页上,三级来讲这个地方是必考。比方问你量表分用的是哪一种标准分数?要知道用的是标准20分;特点是什么?平均数是10分,标准差的单位是3分。再就是离差智商,平均数是100,标准差的单位是15分。
12、如何复习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英文的缩写,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另外,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巩教授搞出一个简式的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原来11项现在变成6项,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有代表性的分测验。这六个代表性的分测验都是什么?言语部分有哪三个?操作部分有哪三个?那么,这一部分在161页中间,言语部分是以知识相似性和词汇为代表性测验。韦氏成人智力是智力测验中的考试重点。除此之外,联合性论文测验,大家把它很好的准备一下,那个相对来讲考点比较少一点。
13、如何复习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介绍了三个自陈的量表: MMPI、16PF、EPQ。自成量表有四种编制的方法,要知道是哪四种。题目有五种形式,很容易形成选择题。三个人格测验当中重点放在MMPI和EPQ。MMPI是每次考试必考的重点,对三级和二级来讲是同样的重要,必考的。对三级来讲EPQ也是必考。这个考试重点是在结果的解释上,是因为这个比较容易考到。关于如何实施的事,如何实施他考试的时候不是太好考。
14、MMPI中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关于MMPI,请注意,用的是T分。四个效度量表:Q量表、L量表、F量表、K量表,他们的功能是什么?特别是F量表,如果高分,不同情况下只做两种不同的解释,解释是这样的:如果前面的Q量表和L量表,其中哪怕有一个量表表明结果不可信了,这个时候F的量表分高的话反映的就是装病;如果Q量表和L量表,共同说明这个测验的结果,这个人的结果是可信的,而此时L分高他反映的就不是诈病了,它反映的是这个人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比较高。我们原来说过Q量表是看这个人答完了之后,有多少题是否都没答,多少道题是否都答了,加起来看看,讲的都是原始分,在考试的卷子上给出来的经常是T分,就是看超没超过60,如果没有超过60,合格,卷子可信。L量表,我们原来说,15道题有10道题以上他答否就说明那撒谎,这也是指的原始分,到了卷子上,看他分是不是超过60,有一个 T分超过60,F分高就是诈病,如果T量表和L量表都是60以下,F分再高就是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比较高.另外,MMPI最后转成是T分,在转之前有一个加K分的问题,这个地方一定要记住,因为对三级来讲这个地方一定要考,而且还要灵活的会用,要知道,他们都是加多少K,零点几K,记熟前面说的这记得数据,疑病要加0.5K,找K分的原始分,是原始分的0.5,和T分没有关系。在这再给大家强调一下,大家比较薄弱的地方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并不是四个效度量表和十个临床量表,记住他们的英文缩写,大家也比较容易去记住它,但是容易忽略的是,特别是十个临床量表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很多学员都没有重视,这部分一定会考,要把它记熟,不然拿到一个分数结果就没办法解释了。
15、EPQ中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EPQ也重要,EPQ主要就是准备它是怎么解释结果。要知道他PENL,四个表最后也给出T分来了,那么这个T分的含义是什么。另外,他们的结果不是有两个图吗,那两个图多去下功夫,那两个图是考试的重点,上面是剖析图,下面是EN关系图,四重气质类型和结果之间是什么样的对应关系,要记熟。这个地方很重要,因为这个地方每次考试要考的考点。
16、自评量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节要注意的,一定都要报可考虑筛查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卷子上有时候给个精神病性因子,比方4.7放在卷子上,底下备选项面有一个该案例可确诊为精神病,一定是个诱答项,心理测验都是临床诊断重要的辅助工具,哪一个测验也不能够用来确诊,所以,碰到这样的项目一定要脑子清醒不要上当。像SDS、SAS,考的都是最后结果出来了怎么解释的问题,可能直接给的是标准分,那你就要知道SDS标准分划界值53,SAS,50分。有的时候给出来的是总粗分,在这种情况下,就乘个1.25,把它变成标准分数。这几个工具,他们都是症状量表、自评量表,收集最近一星期的情况,是属于这样的工具。
17、应激与相关问题评估方面的量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节介绍生活事件量表、社会知识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讲课的时候一些考点都给大家说到了,把那些看一看就行。考试的比重占的不是那么多。
心理测验学在考题中的比重?
考试理论部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大份卷子,心理测验学知识是在理论部分当中考不到10道题,理论部分是不是在100道心理学的题当中,只有这不到10道是考心理测验的,不,远远不是这样,实际上考心理测量的题大约占到将近25道题,100道题占到将近25道题。心理测量学知识只考不到十道题,剩下的题就是从心理测验技能当中,三级或者是二级的心理测验技能,不光在第二章实际操作技能卷子上考,第一章理论卷子当中也考。它占的比例不低,请大家要重视我们心理测验技能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 三级心理咨询技能复习要点参考
一.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途径:尊重、温暖、热情、真诚、通情达理和积极关注。
二.咨询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咨询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互相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协商。2.包括以下内容A咨询目标B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C时间和次数的安排D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E咨询的效果及评估手段F咨询的费用G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三.咨询目标有七个有效的特征分别是?1心理学的2积极的3具体量化的4是可行的5可以评估的6是双方接受的7多层次统一的,
四.阳性强化法是改变求助者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的方法(针对的是行为,原理是行为主义的原理,奖励,建立了条件反射,产生了行为习惯。那么他的过程,他的注意事项等等,我们大家要看得比较仔细。
五.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针对求助者的情绪,)艾丽斯把外界发生的一些事件叫做A,把人们对这些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叫做B,把人们的情绪行为的反映叫C,因此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
第一条,在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绝对化的要求,过分的概括,和糟糕致级,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反黄金规则,
黄金规则和反黄金规则,所谓黄金规则是像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黄金规则是合理的)所谓的反黄金规则是这样的,我对你怎么样,你就对我怎么样,这条是不合理的。
第二步我们要帮求助者实现领悟,引起人们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外界的这些事件,而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等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人们的情绪,
第三步内容就是要去修通,常用的方式是产婆术式的辩论,按你所说,然后去进行推论,因此再去进行推论,因此因此,所以这时候我们要把这个内容掌握住。
第四步就是再教育,今后去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去辩论,建立起来理论的信念,这是教育的内容。
六.提问的技术 有开放式的提问,封闭式的提问,以及半开放半封闭的提问,
不能提及到道德或正确性判断的问题,不能很多问题放到一起来提问叫多重提问。不能提责备性的问题,不能提修饰性的反问。不能提解释性的问题 。
七.倾听  倾听是在接纳基础上的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还要有适当的参与。
八.下面分别有一些具体的技术
重复技术(有悖于常理含糊不清的时候才会去使用)、
具体化的技术(对于求助者表述不清的,含糊不清的,模糊的这些问题)、
内容反映,情感的反映,内容表达和情感表达 对这四个技术(内容反映技术、情感反映技术,都是来自于求助者,而我们咨询师做概括反馈给求助者,而内容的表达技术,情感的表达技术,是来自于我们咨询师的)
解释技术 咨询师对于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对于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结果等等进行解释这样一个技术,就叫做解释技术。
指导技术,咨询师可以直接指示求助者怎么说怎么做,这个技术就是指导技术,大家注意在书上讲的这句话,在咨询师所有的技术中,指导技术是对求助者影响力最强的一种技术,这一点有的时候经常也是作为考点来出现的。
自我开放的技术,所谓自我开放,实际上是两个内容,一就是咨询师把对求助者的一些看法、态度、评价等等告诉给求助者,这为自我开放,另外一个就是把咨询师自己相关的一些经历,体验感受等等告诉给求助者。
面制技术,所谓面制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思索,最终实现统一。(理想和现实不一致,言和行不一致,前和后不一致,求助者所说和咨询师所见不一致,咨询师要指出这种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思索,最终去实现统一,至于统一到什么地方这个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参与性概述,和影响性概述
九.对咨询有阻碍的是:下面这些,多话、沉默、依赖、移情、阻抗。
十.阻抗的本质是对于自我变化,自我暴露的一种精神防御(我们要掌握阻抗的表现形式)
十一.阻抗产生的原因一共是有三点
第一点,是来自于求助者成长的烦恼和痛苦,当旧行为结束新行为开始的时候,带给求助者的,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相反会引起求助者的痛苦,求助者会因为这种痛苦,他要拒绝成长,这时候就产生了阻碍咨询的力量,这是第一个。由于成长所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点,就是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求助者的行为发生了失调性的改变,就在于他下面两个具体的内容,第一,失调的行为可以满足心理的需求,通俗地说,求助者在这种失调的行为中,他是获益的,第二就是失调行为,他将掩盖深层次的矛盾,在求助者身上他的矛盾是分为不同层次的。那么失调的行为,可能就会掩盖深层次的矛盾,
第三点是来自于咨询的动机,
十二.如何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第一在什么时间评估,第二,进行咨询效果评估,评估的是什么内容,第三,进行咨询效果的评估,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用术语表示出来,是评估咨询效果的纬度,在这里面大家一定要注意,他具体是五点内容,求助者主观体验的报告,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心理测验前后对比,以及我们咨询师的观察。
十三 适宜的求助者有这样一些要求:有求助的动机、人格是正常的、领悟性比较好、行为比较自觉、年龄大小合适、有一定的智力基础、咨询的内容还需要合适。
十四 咨询效果同我们咨询师也是有关系:咨询师的理念、知识、技能等等都是有关系的,另外一个还和我们咨询师使用的方法是有关系的。
十五 咨询师与求助者不匹配的三种情况:
第一就是存在着重大冲突的,咨询师和求助者是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存在着重大的冲突,这时候认为是匹配不好的,可以不做这个咨询。
第二个存在着欠缺,咨询师因为自身条件,受教育的背景,甚至于年龄等等,那么不见得适合于每一位求助者,有的时候也是存在欠缺的。
第三个就是有些忌讳内容存在的时候,实际上匹配性不好,在这三种情况下,可以去进行转介,转借是一个职业性的做法,我们按照职业要求进行转借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要点参考
明确求助者的问题:求助者的问题可以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他的心理问题,一个是他的具体问题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来明确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原因分作三个方面,就是生物、社会和心理。
掌握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主客观是否一致、内在的精神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个性是否相对稳定。如果这三条是一致的,说明求助者是有自知力的,如果求助者有自知力还主动求助,我们就可以具体明确某一个求助者不是精神病。另外,我们还应该掌握,感知觉,逻辑思维,情绪情感,及行为的异常。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所谓的一般心理问题,大家核心掌握住的应该是内心痛苦的程度,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病程。而严重的心理问题,有大于三个月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叫做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点,就是求助者是否出现了泛化和回避。
一、诊断与依据?
①根据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求助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一致的,个性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幻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②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烦恼,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应的强度强烈,达到泛化程度,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持续时间较长,一年;从排除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严重,时间较长,因此可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③根据以上依据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阳性强化法原理、工作程序
原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被称为“赏罚法”的行为矫正方法,完全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求助者。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广泛应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矫治。
工作程序:①明确治疗的靶目标。靶目标越具体越好。②监控靶行为。详细观察和记录该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特别要注意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③设计新的行为结果。设计新的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④实施强化。继续记录靶行为,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
三、合理情绪疗法原理、本案例中ABC分别是什么?过程。注意事项
①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是信念,C是情绪反应、行为结果。ABC的关系:1、A不是C的直接原因;2、B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导致情绪困扰和神经症;3、治疗核心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控制情绪及行为结果。
②求助者的A是: 求助者的B是: 求助者的C是:
过程:(1)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棋安卓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