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八极拳打桩八式及对练感兴趣,吧里有练的吗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the URL on this server.Powered by Tengine如何注意八极拳练习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武术作为击技与养生之法备受世人瞩目,而这个“法”则是武术动作中必须遵循的一个规律。在习武的动作上如不循“法”而练,则会出现一些适得其反的效果。如身体的一些部位在练习中,未能很好的掌握要领,使身体的某些部位经常会出现一些不适现象,造成健身未成反伤身,如何改变这些现象,需要自己在科学的练法方面注意和纠正。以下是自己根据多年习练八极拳和太极拳的经验和体会,向习练八极拳和太极拳的朋友们简单作以介绍,以供参考。
(一 )膝盖酸痛:拳谚曰:“劲始于足(脚跟)、发于腿、主于腰、达于稍(手指)”。意思是劲行于六合(内三合,外三合),发于一身(上、中、下三节)。在拳架的练习时,屈膝走架是整个拳架动作的正常姿势,这对初练者来说,屈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如练习八极拳的金刚八式动作,有马步、弓步、四六步等都是需要有屈膝振脚动作的练习,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练习方法,就容易出现发不出劲力,屈膝动作不到位,或是振脚感觉不舒服。八极拳的小架初练是以蹲架为主,在练过一段时间后,有的人就会出现膝盖有酸痛的感觉,甚至不敢屈膝下蹲,如果说在姿势正确练习的情况下,初级阶段,会有暂时、短期的腿疼(这是我们所说的困难期),但一周左右就会逐渐好转,慢慢疼痛感消失。如果练习一年半载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在一些练法上的错误造成的(膝盖有伤和病痛除外)。无论是弓步、马步、或四六步,膝盖弯曲下蹲时,要着重练习足部五指抓地的感觉,此时意念上劲在脚掌“涌泉”,体会的是劲力下沉至脚下,切忌将意念和劲力停留在膝关节处,而是体会劲以沉到脚下十指抓地的感觉,将重心放在双脚而不是在双膝。同时要全身肌肉放松,关节放活,由于将劲沉于双脚,减缓了身体对膝盖的压力,膝盖才不会出现疼痛的感觉。
八极拳基本功练习中有一个动作是非常有益于膝盖练习的,动作名称叫“揉裆”。“揉裆”即是基本功,也是“易筋经”中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的练习对膝盖和腰胯的活动练习是非常有益的,但要在八极拳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练习,否则达不到好的效果。
揉裆是八极拳基本功练习的重要一环。其特点是松裆开骻,在练习时,要保持肩、腰胯和膝三盘的互动。练法是马步下蹲动作,但不是站起蹲下这么简单,而是马步站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马步开到合适为主,两膝外撑,两脚平行,膝盖与脚尖上下相对,两手与两臂左右平伸直,腰胯放松,自然、缓慢的逐渐下蹲,直至完全蹲下,蹲至臀部距离地面越近,表示下蹲的柔韧性越好。在下蹲与起立过程中,膝、腰胯、肩三大关节处自然放松,下蹲时以腰胯为轴顺势而动,即腰向左侧动,肩顺同方向随动。上起时以腰胯为轴逆势互动,即腰胯向左侧动时,肩则逆向右侧动。虽然揉裆术是八极拳中独门练习方式,但对于太极拳及其他拳种也是非常实用的,我在同一些练习太极拳的人们介绍“揉裆”这一动作时,大家也都学着练习起来,并说感觉确实很好。同时,其动则上中下外三合,静则心意气内三合,为养生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肩酸颈僵:有些人在打拳和蹲架时,偶然会出现脖子发硬肩膀发酸的现象。拳彦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虚领顶劲。练拳时,要求头正颈直,两肩要松,自然含胸。如果在练习中,由于自己的练习姿势缺乏正确性,并且也没有老师给与正确的指导,因此经常造成两肩关节发硬、肌肉发僵,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颈部僵硬,两肩酸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将上半身的劲都聚在两膀之间,使肩部的肌肉和关节都处于一种僵滞状态,因此,时间一长双肩疼痛的感觉就出现了。同时肩部的肌肉僵滞,也会造成动作的僵硬、不舒展等。如要防止此类情况发生,大家在练拳时,首先要保持一种自然的活动状态,对于每一个动作尽量做到自然放松,尤其对于颈部和两肩部位不易放松的地方,更要学会放松,以保持姿势的自然状态。
“溜膀子”是八极拳基本功练习重要一环,也是劈挂拳中常见的一个动作。练习重点在以腰为根、膀为轴、手为稍,即腰为鞭杆、膀为鞭头、手为鞭稍以击长放远之用。八极拳是一种短拳,其以肘的用法而闻名,溜膀子不仅练习以腰带臂的灵活性,同时也为练习劈挂拳打基础。肩松则臂长一寸,腰松则手长一尺。溜膀子也为八极拳增加了放长击远的效果。其练习方法有:弓步抡劈、活步抡劈。弓步抡劈的练习方法是:以腰胯为轴,左右弓步调换,以四六步和弓步的变化为主,抡劈为弓步,其劈掌尽量向后臀部下方向劈砍,收回为拦手为四六步。抡劈也是八极单操手法之一。
(三)震脚头痛:震脚是武术动作中常见的一种动作,尤其是八极拳的震脚不仅频率高,而且爆发力强,是八极拳练习的一大特点。如此高频率大幅度的爆发力动作,有些人在长期练习时会感到不适,这并非动作本身有问题,而是在练法上出现了问题。习武的人都知道,发力是一个全身整体动作,涉及到身体的上、中、下三盘相合,震脚是促使劲力由脚跟经由腰部达于手部的过程,震脚之力并非全身之力,而是足跟之力的一个点跺。之所以会造成头疼的感觉,是因为震脚时身体的三盘没有协调好,缺乏肢体动作发力的相互配合,将意识全部考虑到脚下,以至于头摇身晃的将全身的劲力都用在下盘,并以全身的重量下沉至腿脚,以致气血上头而造成,因此,震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熟练过程。能打跺子不证明会震脚,跺脚和震脚并不是一回事,跺脚是一个人人都会做的基本动作,震脚是要掌握一些技巧和脚下劲力变化。太极拳中也不乏振脚动作,只是程度和频率相比八极拳要少很多,但动作却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是震脚练习都需要注意正确的练习方法,即震脚是劲力的下沉,而非身体重量的下沉。震脚和跺子均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即通过脚跟蹬地将身体劲力通过腰部传输到手、肘等稍节,这是劲力爆发的必经之路。(即是脚跟部发力通过与地面接触后的反弹,将身体之劲力作用于腰部,通过腰部传送到手部,进而使身体之劲力的爆发以最大效果释放出来。)这就需要震脚有一个科学的练法。
震脚的练法及作用:震脚与跺子是有所区别的,跺子是脚离地下踏,整只脚同时踏地,而震脚则是脚掌落地的瞬间,以脚跟为力点发力。震脚可分为搓震和碾震两种两种练法,是八极拳爆发力重要基石之一。搓震指脚掌先落地瞬间向前“搓”的同时,脚跟落地,碾震指脚掌落地瞬间脚掌有一个小幅度碾转过程,脚跟瞬间随碾转方向落地。有些人在练习八极拳的过程中,由于练法的错误或缺乏正确的指导,往往在练习震脚时,其脚下踏的角度往往是上下跺,正如赵本山小品中说的,这种跺法谁跺谁难受,这当然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如此练法不仅震脚力度不够,还造成身体不适,因此,就有八极拳的震脚不利于健身之说。其时,在练习八极拳的震脚时,有些人将震脚和跺子混淆了,这两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这都是练法不正确造成的,跺子正确的练法,并非将脚上下使劲,而是有一个很小的角度踩踏地面,即脚尖与脚掌在先着地的瞬间,脚跟同时落地(向以锹挖土,锹尖微斜插入地面的感觉),并以脚跟最后落点登踏,作为爆发力的起点,使其真正做到力始于足根、起于膝、发于腰、达于梢的效果。
(四)气短而虚:动作与呼吸相互配合,对练习八极拳和太极拳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在呼吸时必须要由“丹田”控制,做到“气沉丹田”,而非“意守丹田”。气由“丹田”出而非胸部,如果不得要领或不得法,有造成憋气、胸闷等气短上喘的现象,所谓“哼哈”二气即是出自丹田的杰作。因此,在平日练习时,一定要由浅入深的将动作和呼吸相结合练习,才能越练越活,越用越精。在练拳的过程中,拳的动作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实质则是以意控制动作,动作调节气,以气催力,以力促动,力则是动作的最后定式。
俗话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武术不仅仅是套路这么简单,更主要都是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文化是本源、是根,文化学习需要从基础开始,逐渐由浅入深,有深入精。武术练习亦是如此,由基础开始练习,先划套后调架,动作由生到熟,由会到巧,从每一个动作的细节练习,细节不仅是体现套路的关键动作,更是决定武术攻防技艺的精湛手法。从细节练起也是对武术负责任,要以“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态度来对待武术,才是对中国武术负责,才是对传统文化负责。武术只有练成,没有速成,草率敷衍不是习武人的态度,更不应该是教授习武者的态度,如果习武不求基本功的练习,既想直接进入武术的高级阶段,那将是对武术的伤害,如此下去中国武术将无法很好的传承武术文化,结果将会应了中国一句谚语:黄鼠狼下豆鼠子,一代不如一代,现在我们就应该面对这一问题了。
以上练习方法仅供习练者参考,同时在练习中要因人而异,因身体状况而异,因武术基础的深浅而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问个问题,军队里有学八极拳的吗
导读:据说以前军队有八极拳的,这几年没有了?疑惑,想问问,这个方便回答吗?好奇中
据说以前有八极拳的,这几年没有了?疑惑,想问问,这个方便回答吗?好奇中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八极拳的最佳年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