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cod13还是泰坦陨落2哪里买

IW做了什么,为何《COD13:无限战争》口碑如此烂?
来源:游迅网编辑:一封情书
& &虽然动视旗下游戏《使命召唤13:无限战争(Call of Duty Infinite)》还有段时间还能与广大的玩家见面,但是该作在玩家中的口碑几乎已经跌倒了谷底。在Youtube上,《无限战争》的预告片已经成为了史上被踩次数第二多的视频,仅次于贾斯汀&比伯的《Baby》MV。
& &而动视官方制定的《无限战争》+《使命召唤4重制版》捆绑销售策略,则被许多玩家解读为制作组自己都对游戏品质没有信心,所以只好靠卖情怀强行拉老粉丝入坑。
& &诚然,在一款游戏尚未发售时就对它的品质妄加评论是不明智的行为,但动视毕竟通过宣传片和几段演示视频展示了这部新作的基本概念&&事实证明,大多数玩家连这一套最基本的设定都不喜欢。Infinity Ward这次究竟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才引得那么多人怨恨呢?
& &惨烈的红海
& &从目前官方公布的信息来看,如果抛开《幽灵》中那个格局较小的太空关卡不谈,《无限战争》应该是系列首次把战场大规模地扩展到宇宙空间。但是玩家们却对此嗤之以鼻,毕竟从《黑色行动2》、《幽灵》、《高级战争》到《黑色行动3》,COD已经连续脑补四场未来科幻战争了。
& &动视决定在今年继续推出科幻题材的《使命召唤》,很可能是因为近年来科幻题材的作品大多都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要知道即使是其中市场成绩最差的《幽灵》,竟然也卖出了2500万份&&而这已经比《战地》系列销量最好的作品高出一大截了。
《幽灵》是这几年来近未来科幻题材作品中销量最低的,但全平台已经累计卖出了2500万份。而《战地》系列销量最好的《战地3》累计卖出了1500万份。
&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玩家们用自己的钱包投了票,但并不能由此证明科幻题材的《使命召唤》深入人心。在当今的FPS市场上除了《战地》,几乎找不出品质和体量足以和《使命召唤》相抗衡的游戏,而《战地》在核心体验与玩法定位方面又和《使命召唤》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玩家决定购买未来风格的《使命召唤》仅仅是因为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 &纵观《使命召唤》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这个系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率先进入了鲜有其它游戏踏足的蓝海市场。2007年的时候绝大多数FPS都在扎堆往二战题材里跳,而《使命召唤》却把游戏背景设定到了现代。这一举动在惊艳四方之余,还重新定义了新时代优秀FPS的标准。2010年由Treyarch推出的《黑色行动》则首次通过悬疑剧式的叙事方法让玩家突然发现:&原来射击游戏的故事也可以讲得如此有深度!&
《黑色行动》悬疑剧式的叙事方法让习惯了无脑突突突的COD玩家耳目一新
& &从《黑色行动2》开始,《使命召唤》逐渐把游戏背景推向了近未来。机械骨骼、高智商AI、太空飞船这些玩意儿虽然酷炫十足,但是却很难给玩家带来惊艳的感觉。究其原因,科幻题材的游戏在市场上早已司空见惯,玩家们或多或少都在《质量效应》、《死亡空间》、《孤岛危机》、《泰坦陨落》之类的游戏中见过这些设定。而如今《无限战争》豪气万丈地宣布进军太空,可问题是士官长十多年前就已经在太空大显神威了。
士官长纵横宇宙的时候,COD还在二战题材里摸爬滚打呢。
& &相较之下《战地1》宣传片的口碑就好很多,毕竟一战题材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片充满新鲜感的领域。短兵相接的堑壕战、战马与坦克共同登场、遮天蔽日的齐柏林飞艇&&DICE不但很好地营造出了一战战场的氛围,还展示出了玩法上足够丰富的可能性。虽然在游戏正式发售前不能妄加判断《战地1》和《无限战争》的素质究竟孰优孰劣,但这次至少在发售前的宣传阶段,《战地》已经占得了先机。
& &不是IW团队不给力,而是如今的COD陷入了一片高度成熟且同质化严重的红海市场。
至少从目前玩家的好感度来看,《战地1》完虐《无限战争》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绝地求生》虽说是现在最火爆的游戏,但是负面消息也不少,尤其是主播使用外挂事件。最出名的就要属“魔音糯米”了,之后韦神和PDD也被怀疑使用外挂,虽然他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其它主播仍然被陷在“开挂”的质疑声中!
《绝地求生》火爆后,一些工作室、商人开始炒起了游戏中的服饰,比如吃鸡里面仅仅是一条红色头巾,竟然也能卖6000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游戏中那些壕无人性的天价装备。
如果说你经常上网而且喜欢玩游戏,但却不知道《绝地求生》这款游戏,那么我们只能说你活在了另外一个世界。现在这款游戏的名气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销量已经突破了1500万,在线人数最高已经突破了200万,“吃鸡”热潮已经席卷全球。
今晚,你吃鸡了吗?随着《绝地求生大逃杀》的火爆,现在很多玩家又爱上了生存游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Steam上那些虽未火得人尽皆知,但也同样优秀的生存游戏。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推荐一些比较冷门的策略类游戏,这些游戏虽然人气没那么高,但论经典程度和可玩性却不比那些众所周知的差,甚至在烧脑程度上还要犹有过之。
今日,《绝地求生:大逃杀》官方公布了有关PC正式版以及Xbox预览版的开发计划,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绝地求生》主播“油条”因48小时“吃鸡”38把被质疑开挂,大有“糯米第二”的趋势。虽然,油条忙着自证清白,各种洗地,但细心网友还是发现这些洗地账号并不是自己日常用的账号,而其大号已经被封禁,并被找到了他作弊被封禁的证据图。
最近,《绝地求生:大逃杀》很是火爆,不过火爆的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使用外挂的玩家太多。这不,今日,下午《绝地求生》官方微博表示,在9月29日-10月12日期间,共封禁了作弊者超过了10万名,具体数字为103290个。
蓝洞很早之前就宣布要为《绝地求生》加入沙漠地图,近日,外媒PCgamer对《绝地求生》的沙漠地图进行了试玩,并发布了几张新截图,一起来看一看。
作为当下最火的游戏,“吃鸡”游戏《绝地求生大逃杀》自今年3月登陆Steam以来,短短半年销量突破千万,同时在线玩家也突破了200万。今天我们就来揭秘:除了普通玩家以外,究竟还有哪些资本方也在分享着“吃鸡”风潮背后的红利?
48小时热点资讯
热门手游推荐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评论:《使命召唤13》中规中矩,为何仍被批烂?
来源:作者:最后的防线责编:马卡
如果说今年游戏圈发生了什么大事,《COD13》遭遇差评无疑是其中之一:从公布之初,其风头便被《战地1》抢过,销量较过去更出现了大幅下跌。最为尴尬的是,从预告片到上市,它似乎始终给人一种想批评的冲动:如果你关注其预告片在Youtube上的反响,你会发现其下方有超过300万个差评——换句话说,它已经和贾斯丁·比伯并列,成了在国外人人喊打的事物。今天,《COD13》首部预告片的差评数已经达到了3396787个讲真,《COD13》质量真的很烂么?一部游戏遭遇恶评,品质问题似乎永远难辞其咎。在《COD13》中,你固然进入了外太空领域,可以选择支线任务,并且自由改造枪械,但上述亮点却仿佛被一些问题冲淡了: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射击节奏的放缓,在游戏中,你再也无法像之前一样血肉横飞地杀人,而是需要频繁寻找掩体,敌人也变得相当耐打;另外,游戏虽然增加了“沙盒”元素,却并没有打造一个真正的沙盒世界。无论你做什么选择,对剧情走向的影响都几乎为零。今《COD13》中增加了太空大战等新元素,但总的来说,其内核依旧比较保守另一个备受诟病的问题在于剧情:如果你看过《独立日》之类的好莱坞大片,应该对此不会感到陌生。从某种程度上说,《COD13》不过是将上述电影移植到了太空舞台,在叙事的手段上,开发商却也没有多做打磨:在游戏中,地球一方似乎天生正确,而反派则以罪大恶极的形象现身,而以上一切,又和不甚鲜明的角色结合在一起,令游戏的单机部分显得诚意不足。另外,对FPS卖相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画面,《COD13》的表现只能称得上差强人意。它的引擎是陈旧的,特效和贴图较前几代只有小幅提升;另外,同《战地1》等竞争者相比,《COD13》的优势也并不明显。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众多,而且细细说来,其中每一条似乎都值得理解和原谅。对于玩家来说,《使命召唤》的画面似乎一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说《COD13》的剧情太简单,其背后有实际有许多客观理由:事实上,在《现代战争》系列的故事作者Jesse Stern离开之后,I组一直在寻找一位能扛起一个系列的剧本作家,这次,他们从顽皮狗挖来了Taylor Kurosaki,他之前一直在负责《神秘海域》系列。《无限战争》的编剧Taylor Kurosaki,他之前是《神秘海域》系列的编剧,但这次只讲了一个中规中矩的、标准好莱坞大片式的故事至少从履历表上,新编剧的能力完全毋庸置疑。也许是由于首次接触整个《COD》,他选择了将故事简单化,以便更好地驾驭它,这一点其实也无可厚非。同时,这次剧情相对单调还有一种可能性:即和《现代战争》一样,开发者试图将《无限战争》开发成三部曲,并把真正的转折放在续作中,退一步说,如果遭遇最坏的情况——即《无限战争》因销量不佳,最终惨遭腰斩,其第一部也可以独立成篇——这就避免了《幽灵》曾出现过的烂尾局面。其实不难发现,《无尽战争》即使戛然而止,也自可独立成篇;如果要出续作,也有一定的、供剧情转折和展开的空间对动视和开发者而言,上述策略无疑降低了成本、保证了经营灵活性,其实无可厚非。不仅如此,如果回顾过去几年发布的《COD》,不难发现,让《COD13》广受抨击的问题,实际在前几部作品上一直存在;而在另一面,今年登场的《DOOM》等FPS也存在着剧情无脑、重复单调等缺陷,但诡异的是,只有《COD13》在舆论上遭遇了惨败。既然没那么糟糕,那是什么让《COD13》遭遇了舆论惨败?一些国外媒体猜测,问题的根源可能来自“蝴蝶效应”。正如《刺客信条:大革命》等游戏遭遇过的情况,玩家经常把质量问题无限放大,进而令游戏的口碑出现了灾难。然而,与之相比,《COD13》的情况似乎又需要额外讨论:因为其中的“问题”与其被归为硬伤,倒不如说,是表现力上相对平庸,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玩家空前激烈的反应。换句话说,《COD13》不仅质量无法令所有人满意,还输掉了整个舆论阵地,这部游戏在题材、营销策略和身份上自带了许多刺激属性,让玩家(无论他们有没有玩过游戏)都不得不选择用差评来作为报复。如果说《刺客信条》的口碑急跌,是因为《大革命》的恶性Bug产生了蝴蝶效应,引发了吐槽风潮,但这种理由似乎不适用于《COD13》以事后的观点看,真正让《COD13》引发众怒的,首先是太空题材和捆绑销售的策略。在过去,《使命召唤》的主题基本上是以相对写实的风格、描绘从二战到“近未来”的战争,但这一次,COD13却将背景设在了遥远的太空时代。《COD13》遭遇抨击的一个原因也在于设定背景与《光环》系列的近似,下图是《光环》系列的艺术画,而上图来自《COD13》的多人模式这就产生了许多尴尬,其中之一就是和诸多大作在背景上的雷同。不仅如此,一部分老玩家还因此指责《使命召唤》在这几年愈发偏离传统:从第一代开始,该系列的一个卖点就是打造真实的现代战争环境,但自《黑色行动2》之后,许多玩家感觉,这个系列的题材愈发天马行空,并抛弃了他们感到亲切的特点。正是因此,在3年前,也就是《COD13》项目启动之时,关于《使命召唤》回归现代题材或二战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但动视和各个制作组的回应却相当迟钝,最终,他们拿出的也并非一部正作,而是《现代战争》第一部的重制版。玩家呼吁的结果,是《现代战争》的重制,但这重制,却和79.99美元的“传承版”强行捆绑,让玩家只能表达愤慨诚然,由于《现代战争1》的特殊地位,许多玩家认为,它才是今年COD的重头戏,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部致敬制作并不独立出售,而是与《COD13》79.99美元的传承版捆绑在了一起。从许多意义上说,这种策略实际是对老玩家的报复——假如你为情怀而来,反而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考虑到同期上市的FPS还有《泰坦陨落2》和《战地1》,囊中羞涩的玩家难免要进行取舍,而在性价比上,《COD13》传承版的水平其实很低,玩家对此表达反感,其实一点也不值得奇怪。为了情怀,你反而要花79.99美元,对于老粉丝来说,这实际是一种绑架行为令情况更棘手的是,这种策略暴露出的,不只有动视店大欺客的傲慢,还有《使命召唤》系列的外强中干。这些年的销量足以反映一个事实:随着作品的“年货化”,《使命召唤》的口碑和销量都在持续衰减。对动视来说,要刺激玩家对《无限战争》的购买欲,仅靠游戏本体是不够的——换言之,这也是《现代战争》重制版与本作捆绑发行的幕后动机,即通过对经典的致敬,让老玩家们见识新的COD,进而让其回归整个系列。但问题在于,对同一件事情,玩家未必能领会开发商的意图——对形象大不如前的《使命召唤》系列,情况更是如此。相反,他们更容易将I组和动视的用心消极地理解为:厂商对自己的作品缺乏信心——为了避免销售缩水,这些无良奸商只能将《COD13》同《现代战争》捆绑发售;不仅如此,此举还充当了一种暗示,既然厂商自身在《COD13》的宣传上都毫无底气,他们自可以大肆口诛笔伐,而不用担心“立场出错”。在这次《COD13》遭遇口诛笔伐的背后,玩家针对的不只是一部游戏,还有它背后的动视,以及其代表的、商业资本对游戏产业的控制令事件火上浇油的是,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社会群体,在玩家的潜意识中,与主流对抗一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使命召唤》恰恰是一个天然的攻击目标,它凭借雷打不动的风格、规模庞大的受众和连续10多年霸占媒体头条的事实,已然成为“主流游戏”的化身之一。但在上述光环背后,也包藏着许多为人痛恨的元素:比如毫无营养的感官刺激、流水线式的开发方式、以及无视玩家的诉求等——它们俨然让游戏失去了灵魂。更令人痛心的是,其背后的“主谋”——动视,实际是全球最大的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换句话说,它也是游戏产业内、野心最为膨胀的、商业资本的代理人。《使命召唤》系列中,曾经不乏发人深省的剧情,但玩家的怒火需要一个突破口,因此,《COD13》这次不幸站上了其倾泻不满的风口浪尖平心而论,这种指责并非完全基于事实:在《使命召唤》系列中,曾经不乏发人深省的剧情,而其最大竞争对手《战地》的幕后金主——EA,也从来没有放弃对超额利润的追求。但毕竟,作为诸多快餐类大作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使命召唤》必然会站在争议的风口浪尖。换言之,在这次玩家倾泻的怒火中,不止针对的是游戏本身,还有商业资本对游戏业的控制。结语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分析动视和I组的失误,事实上,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立场上,做了相对合理的事,何况从短期看,尽管销量急转直下,《使命召唤》系列仍然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FPS,在短期内,其蒙受也并非致命的损失。在上市后第一周,《COD13》实体版(包括PS4和X1,见最上方)在主要市场——美国的销售量分别约为83万份和78万份,这一数字实际大大低于前作的表现但另一方面,这次COD在宣传上的惨败,却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考虑上市后的风评,《无限战争》的续作也许真的会消失,鉴于这一切都是由一部预告片引发的,其背后反映出的趋势就更加发人深省。其中反映出的,除了《使命召唤》系列的形象危机,还有大厂在舆论上的被动处境,在这个属于自媒体的时代,仅靠金钱、品牌和媒体影响力已经不能摆平一切,因为他们手中的麦克风正在被玩家抢走,也许动视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尊重玩家呼声的同时,从营销策略上抓住玩家的痛点——在这方面,虽说《战地1》做的并不完美,但至少要比《COD13》好一些。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坦陨落2 购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