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兄弟修改器残暴特性适合走什么沦陷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124|回复: 55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1440帖子
大咕噜, 积分 14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0 积分
战场兄弟是一个抢钱的好道具啊,不会玩的新手,能个战场兄弟都能抢个第一,在玩钢铁森林时战场兄弟是最坑的,有时用炮抢钱都抢不过他,有一回我看见六个人都带战场兄弟,站在桥上不打怪,都进不来,于是他们从闲的聊天,变身英雄也就算了好歹也有时间限制有冷却时间啊,战场兄弟全程攻击真厉害啊,这是真正的游戏吗,这就是游戏的公平吗
单选投票, 共有 360 人参与投票
1. &战场兄弟太残暴了,影响游戏公平
2. &这就是一个bug啊
3. &没甚么,战场兄弟还算公平
4. &楼主有病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3150帖子
咕噜队长, 积分 31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0 积分
这个评论 ........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1440帖子
大咕噜, 积分 14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0 积分
艹蛋兔 发表于
这个评论 ........
&对战场没有任何意见。玩钢铁的时候,我更希望别人带战场,这样我会轻松很多。还能酱油呢。可乐而不呢。&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3150帖子
咕噜队长, 积分 31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0 积分
逆战~~ 发表于
没什么&&这个东西 还可以吧&&不是太坑&&反正我没有见过带这个去钢铁的&&祭坛 塔防有 但是看不去来什么效果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1440帖子
大咕噜, 积分 14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60 积分
艹蛋兔 发表于
没什么&&这个东西 还可以吧&&不是太坑&&反正我没有见过带这个去钢铁的&&祭坛 塔防有 但是看不去来什么效 ...
我每次玩保卫都有带战场兄弟的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3150帖子
咕噜队长, 积分 31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0 积分
逆战~~ 发表于
我每次玩保卫都有带战场兄弟的
可能我玩的少吧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0精华0积分233870帖子
黄金骑士, 积分 2338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130 积分
嗯 这个抢钱好厉害~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13075帖子
, 积分 130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25 积分
是吗&&我得了永久的& & 但是我感觉不是很给力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3150帖子
咕噜队长, 积分 31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50 积分
吉祥德彪 发表于
嗯 这个抢钱好厉害~
...真的么 我一会去试试&&没有发现啊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7235帖子
初级守卫, 积分 72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65 积分
渣渣玩意,一点用没有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0精华0积分890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18945帖子
守卫队长, 积分 189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55 积分
现在竟然还有人玩保卫?
逆战官方论坛 综合交流区 1号人物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8140帖子
初级守卫, 积分 81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60 积分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2000帖子
大咕噜, 积分 20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0 积分
楼主 你可真设个傻蛋中的极品 这世界本来就没公平的事 更何况一个游戏&&不服自己去抽一个&&要不你卸了别玩&&可笑&&那你有英雄别人没有 你对别人公平不&&脑子被门夹了啊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1330帖子
大咕噜, 积分 13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70 积分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精华0积分605帖子
, 积分 6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5 积分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1775帖子
大咕噜, 积分 17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5 积分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1775帖子
大咕噜, 积分 17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5 积分
超朋449 发表于
现在竟然还有人玩保卫?
你以为保卫没人玩吗?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0精华0积分1400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QQ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精华0积分2195帖子
大咕噜, 积分 219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5 积分
QQ大大玩家 发表于
尼玛 吵死了
辛勤灌水勋章
论坛积分达到2W5
发帖数达到10W
逆战发帖王勋章
发表主题帖超过100
Powered by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非正统读史者&&非严肃读史者&&读史乃副业&&小站旨在写出在下看到的历史&&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盼有日,与诸君&&煮酒论英雄&&&
KM读史小札-冉闵
&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冉闵被俘后答慕容隽语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非五胡乱华莫属。其黯淡凄绝,非指战祸连连,非指几乎随处可见的人相食,而是在于中土文化的彻底沦陷和汉人的悲惨处境。外族的入侵从来没有像教科书所言促进民族融合,反而却加剧了民族仇恨和分裂。促进民族融合的,是北魏孝文帝,与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五胡十六国,毫不相干。
在后赵,石虎乱政,视万民如粪土;在前燕,鲜卑慕容虎视眈眈,汉人被征作两脚羊;后来北魏伐宋,竟不带军粮以汉人为食。在那个时代,你永远无法想象汉人要在多沉重的负荷、屈辱和惶惶不安中求生。到后赵末期,中原汉人之数,竟已远远不敌夷狄。冉闵一纸杀胡令,乱我中原的胡人顿感末日临头,从八王之乱后流离失所备受压迫的中原汉人终于扬眉吐气,中原上奔驰的是无往不克的汉人铁骑,几乎无日不战。尽管,只有短短的三年。
谈论冉闵,往往会引来民族主义者和大同主义者的论战,而这论战至今日仍然未曾停止。冉闵大帝泉下有知,看着满屏的汉奸伪满字眼和穿越剧,当活过来再被气死,当然,在他复生还没被气死的时候,还是要顺手灭了东瀛的。
简略评述下冉闵大帝的生平吧。
冉闵作为石勒的养孙出道,这等行径被很多人认为是认贼作父。该言论没有批驳的价值,不议。
冉闵助石鉴弑杀石樽,又篡位自立,这点是出于私心,确凿无疑。但是后赵政权早已风雨飘零,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冉闵之谋略勇猛,五胡十六国诸将无出其右。一生征战,除廉台败亡,襄国覆灭,再无败绩。且在汉人数量如此少的情况之下,大部分战役都不得不以少打多。每次战役,冉闵都冲锋在前,手刃数百人乃止。那个时代,或许只剩下一生只受刘牢之一次小挫的慕容垂可以与之争锋,但也得是青年时慕容垂(霸)之强悍勇猛加上老年时慕容垂之老谋深算。巧合的是,两人也都是在关键性战役上走了眼,一个大军在襄国覆灭受到重创,一个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带领的五万大军在参合坡被坑杀。至于败亡的廉台之战,冉闵以一万之众抵敌前燕十万铁骑,且碰上的不是别人,正是前燕帝国中不世出的军政大才慕容恪。就这样冉闵依然突出重围,后来马失前蹄才被俘虏处死。否则以冉闵的号召力和运动战能力,中国历史是不是要被改写,还很难说。
接下来就要说说那一张对评价冉闵最为重要的杀胡令了。
首先恕我不能认同&如果不是冉闵,我大汉民族早已亡了一千六百多年&之类的言论,且不论当时尚有东晋朝廷苟延残喘,就算亡国如明宋,亦不曾让汉人就此灭绝。冉闵的意义,更多的在于让汉人扬眉吐气,驰骋疆场,有些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意味。放至今日,与抗日救国无二。
在当今的民族主义者看来,杀胡令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冉闵是杰出的民族英雄,是力挽狂澜的汉族第一人。他们的心中对外族人积怨颇深,动辄以汉奸之名加诸他人之上,连现在的少数民族政策都要抨击。好吧你们牛逼不跟你们论了我惹不起,我可不要当汉奸。
在当今的大同主义者看来,杀胡令乃是十恶不赦的民族屠杀,与屠杀犹太人没有任何分别。好吧你们牛逼,我也惹不起,不让取取熊胆就算了,不让吃狗肉,以后是不是也不能吃猪肉牛肉羊肉了?汝等可劲的吃素去吧,本人同情心实在没法这么泛滥。
谈历史,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还原情景和读出什么意义来还非要别人认同,更不是借此鼓吹自己的理论激起民族仇恨或者表现一下悲天悯人的情怀,那是一个无休止的黑洞。
在那个时代,杀胡令绝对是凝聚所有汉人最有效的方式,却也是损失自己的有生力量,胡人四处奔散从而壮大对手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冉魏的覆灭,实不足为奇。冉闵的悲壮,也着实惹人同情。
冉闵称得上是一代悲情英雄,他的存在,大大振奋了中原汉人的士气,他的壮志未酬,也让后人大大惋惜。仅此一点,当今教科书为顾忌民族融合对冉闵有意无意的忽视,就足够不公平。你可以对岳飞歌功颂德,为何要对冉闵视而不见?说到底,两人都不是英雄,都是所谓的&汉族英雄&嘛!
真正想说的,是一些民族和国家的问题。本人曾发誓不写时评政评,今番写到冉闵大帝,实在避不开也无处可躲,只好说些浅见了。
国家以民族为本,而一旦脱离开民族这个根本,就无法避免地面临民族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对于什么时候融合民族什么时候以武力降服这个问题,我以为这取决于两点:
第一,双方数量的对比。当汉人渐渐凋零而胡人大行其道之时,唯有武力可以让中原汉人重新凝聚,让胡人知难而退。从这一点来说,杀胡令一点不为过。而当今之时,汉人人数明显占有优势,民族团结乃是大势所趋,也没有任何争议。
第二,对待本民族的态度。比如你永远不会想象融合日本人,那种骨子里的信念,加上现在国家不遗余力地将内部矛盾转移至种族矛盾,是永远无法用怀柔化解的。换做冉闵时代,也是如此。当时民族间刻骨的仇恨,岂能用融合来化开?苻坚的下场,所谓大同主义者你们没有见到么?&
冉闵英雄也好屠夫也罢,围观者汉奸也好极端也罢,不同角度看永远都有不同的说法,处在这么一个民族交融的环境中,想不通的大有人在,你看看乔大哥就知道了。这种事情论战起来永无法达成共识,就像有些民族矛盾,是注定无法调和的一样。
就事论事,就人论人,我辈就这么一点微末道行,会告诉你们么?
KM读史小札-杨秀清
很多人想到杨秀清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两个形象,一个是清秀儒雅,运筹帷幄的谋士,另一个是一字不识,作威作福的&万岁&,有的时候我很难想象这样两种形象会综合到一起,一字不识和运筹帷幄,两种历史上几未有人集于一身的特性,在杨秀清身上却得到了完美共存。&对于杨秀清的评价,大多数人都承认他&安危成败,系于一身&。如果说1856年以前,太平天国是一柄直插清政府赋税重地的匕首,那么1856年以后,太平军就像是一名彪形大汉在早上七点半时挤上了北京地铁一号线,无论如何都再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拳脚了。&关于争议:赐封万岁。有些时候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如果,比如失恋的时候会想如果我没有怎么怎么样还会不会怎么怎么样,比如考试失利了会想如果我没有怎么怎么样还会不会怎么怎么样,比如如果冯云山没死,太平军会怎么样。也许东王依然一人之下,但却是万人减一人之上,也许内政外交便不用杨秀清大权总揽,也许余杰就不用再讨论中国需不需要信仰这一话题了。我很不待见历史书上写的所谓农民局限性,还拿着一本太平田亩制度抨击里面的制度太过理想化,我听着都觉得这是影射当今。成者为王败者寇,朱元璋要是被陈友谅掐死在长江估计也会被骂和尚阶级的局限性,何况一本制度本来就带有其政治目的,全当真你就输了。说这个话题的意思就是,其实天京内乱并非由于统治者欲望膨胀,也并非是因为一群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更不是因为什么农民阶级局限性。天京内乱,在洪秀全默认杨秀清具有天父传言这一特权时,就已经注定。杨秀清,必须死!&没有人会愿意在皇帝宝座上坐着,却要被自己的手下哪怕是兄弟耳提面命,或者说,有耳提面命的权力。据史料记载,从第一次天父下凡稳定众心到天京动乱,杨秀清共26次扮演了天父角色。具体数目不同记载略有差异,但是不到30次是肯定的,其中大部为肃奸、责正、振军心等事宜,这个天父角色,也许杨秀清当之有愧,但是就事论事,即使他最后有逼封万岁的行为,这一特权赋予天平天国的,也依旧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说到逼封万岁。洪秀全虽然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太平天国事务虽全部经由杨秀清打理,但他对于东王府的一举一动,却是了然于心。杨秀清终究不知明哲保身,手中权力高过天王却依旧张扬不改。东王府是一块肥肉,谁得到它,就相当于把握了太平天国的命脉。如果你是东王,面对着羽翼渐丰的太平军和领导才能低下的皇兄,你该知道怎么做。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么你迟早会身首异处。我更希望或者说认为,杨秀清逼封万岁是一种策略,即他是真正希望以这种方式废掉天王,确立自己的唯一领导权,然后继续为太平天国贡献自己的余生。东王这个位置,早已是如坐针毡,自古已有功高震主一说,何况自己还有着天父下凡这么一项超能力。&所以说,无论电视剧或者书本如何记载杨秀清飞扬跋扈,如何让天王忍无可忍,我都持着一种怀疑态度。天父下凡这项特权,早就注定了天京变乱的发生,只是谁取代谁和时间早晚的问题。至于韦昌辉哥哥被杀以致丧心病狂,石达开负气出走,那就是不可预料的事情了。至少从之前的表现来看,没有人能预料到韦昌辉会残忍好杀到这个地步,至少从之前的表现来看,没有人预料到百战百胜的翼王20万大军,未来某一天会在安顺场被绞杀得粉碎。还是那句话,成者为王败者寇,要是杨秀清政变成功,也许就换成洪秀全多疑猜忌、骄奢淫逸、秽乱后宫什么的,而且好像这几个词安给他也一点都不过分,只是没人强调罢了,因为杨秀清死了。&关于战略杨秀清绝非大才,但也不是飞扬跋扈的小人。他行事严谨,机谋百变,最重要的是他的战略眼光始终有其独到之处。破围永安直奔长沙是杨秀清的主意,拔取金陵划江而治也是他的主意。为牵扯清军精力西征北伐亦是他的战略精髓所在。佩服之余,我也觉得这个人行事并不谨慎,常常会有一种倘若棋错一着便满盘皆输的感觉。在太平军初期还没有多少本钱的时候,你可能是个风险偏好者,喜欢用高风险换取高收益,反正你也没什么本钱。但一旦转变成划江而治,手握江南赋税重地,这种倾向就有可能致命的弱点。西征北伐总体来看不能算错,在天京周围严重受到威胁时,西征北伐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牵扯作用。因此虽然失败了,但我并不同意正统的关于西征北伐分散了太平军兵力的说法,总得来说战略上是成功的,但是细节上值得推敲。北伐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倘若林凤祥李开芳在淮泗之地穿插游走,像滚雪球一样扩大太平军实力,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孤军北伐有它的时代背景(比如重镇开封居然只有5000人守卫),但无疑太过冒险。一路打下北京也许历史又将被改写,但是你不能指望杨秀清能算到各路的勤王大军和漫天飞雪,否则就是秀清多智而近乎妖了。总得来说,北伐这件事已经显露出杨秀清的指挥特点--也许还有性格特点,喜欢铤而走险,不按常理出牌。只是这致命的弱点,竟然害的是杨秀清自己而非他麾下的太平军,历史还真是讽刺。&&杨秀清被杀后,太平军再也不似昔日号令严整赏罚分明,亦不再有闪转腾挪的游击战术和击破湘军的游刃有余,安危成败系于一身,对杨秀清而言殊不为过。去分析杨秀清为什么要用逼封万岁来确立自己的绝对领导权已经毫无意义,只是,他想一辈子老老实实带着天父传言的特权做东王,本就没有丝毫可能。&历史没有如果,现实也没有如果,读史的时候能给我自己一个如果,已经是最大的慰藉了。&&下一篇暂定慕容垂。
KM读史小札-海陵王完颜亮
今天要谈的,是一个在正儿八经史书里,被圈为无道主之首的人。&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此其一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此其二也;&&得天下美色而妻之,此其三也。&&拍案叫绝。我们不需要rule out最后一条,即使将三条一起看,这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伟丈夫形象。每当想起完颜亮,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这三句话,以及由此勾勒出来的霸王形象。无须避讳,我们都知道汉人脑子里想的无非四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用说了,立马吴山第一峰,这句到现在还时常被引用的诗,正是出自完颜亮手笔。齐家:第三条。治国:第一条。平天下:第二条。你都懂,你作为一个男人,你心里没想过这三条才怪(注意是过)。可是你敢说么,你敢做么?虽然评判一个好男人的标准在于他对于&完颜亮三条&的控制,但单论这份霸气,天下又何人可及?&拍案叫绝是另一回事,但如果是。。。嘿嘿,就是不才我了,我若是身处完颜亮之位,也许我的人生理想是:&国家大事,皆自我出,而使万民皆服,天下太平,此其一也;&&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使其心服,世世不忘,此其二也;&&得一人而妻之,终我一世,誓不相负,此其三也。&&第三条属于恋爱观差异,无碍大局,抛开不论。我能想到的补充,当然并非给自己脸上贴金什么的,咱是写史评的,所做的无非去展现给你我读到的历史。那么好,根据以上信息,我读到的是:1、Mr Liang Wan Yan is a freaking controller.2、志向远大,但很少考虑后果。3、这货真自恋。&完颜亮的功劳--迁都是完颜亮大功一件,我指的是第一次迁都燕京。长期呆在上京辽宁那疙瘩对于控制中原显然是不利的,而从分化瓦解贵族们这一角度来说,这也是一次巩固王权的好机会。正隆改制的意义就不说了,精简吏治中央集权以及随后建立的监督机制对金朝整个历史进程的意义巨大,乃至于金史都承认,正隆改制是金朝中兴的根本。发行货币、开科举什么的,这种milestone不说也罢,反正说了也会被遗忘,人都是善于记住别人不好而忽略别人好的。总之,史书已有定论,金朝国祚绵延,完颜亮的迁都改制功不可没。从弑君篡位来看,完颜亮确实有胆有识,你当谁都会跟完颜亮一样,下午闲着没事了,召集一群人进宫杀了已经神志不清的皇上,然后再戴着皇冠出来,就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从驭下之术来看,完颜亮对于铲除异己不遗余力,但自己却虚心纳谏,有着自己完整的工作团队。从迁都和改制上来看,完颜亮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之所以不能说杰出,还是因为他没到那个地步。想说一点,改制的人的结局。改制成功容易,得保天年,难。君不见商鞅富秦国被车裂,惠文虽恨商鞅如骨却不变商君之法,真个是前人种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当然也有倒霉的,比如吴起,新楚王上台之后,尽废吴起之政,再比如元英宗硕德八剌,直接跟丞相被一刀一个,干掉了事。改革有风险,尤其对于完颜亮和商鞅这样直接触碰利益集团的人,我满脑子都是晁错一类人凄惨的下场,真找不出什么成功幸存的案例。不过像完颜亮这样既身遭横死,又被泼了一头污水,到头来自己的改革还被后人照单全收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按说完颜亮也算够聪明了,同商鞅比,他起码知道斩草除根,对于所有的阻碍都只有一个字:杀。其实,所谓高压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完颜亮执政的最后几年,高压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一切都在步入正轨,但是你要记得,你的身后始终都有刀子,这把刀子,还是你亲手给人家的,人家出不出手,完全看周围的环境。所以完颜亮死得也不算冤,真正的皇帝,不是让大臣从无反心,也不是让大臣想反而不敢反,而是让他们觉得没那个必要,你这些黄皮肤黑头发还受了儒家熏陶的子民,对于高风险的事还是很喜欢三思而后行的。&对于完颜亮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篡位得位不正这回事,最要命的不是天下人如何看你,而是你以为天下人如何看你。有些人得位不正,但他勤政爱民,万人敬仰,有些人就不然了,这个根一直就落着,非要养成一个多疑好杀国民公敌的性格不可。对于完颜亮来说,弑杀金熙宗完颜亶,就当今的眼光看来实在没有什么错误。如果非要给当时的金熙宗找个模板的话,想来北齐那位因为酗酒神经错乱的高洋正好是他的榜样。金熙宗一样的醉酒,一味的残忍好杀,已经证明他真的不适合再坐在皇帝宝座上了。也难怪,谁死了儿子,脑袋上还要顶个绿帽子,成天被一干大臣挟制,心情都难免会有波动。还是那句话,你愿不愿意走出来?完颜亶给的答案是否定的。顺带说一句,用亶这个名字的,春秋时郑国有一位子亶的短命君主,关于他的故事是这个样子的,先是庄公薨,昭公立;两年后昭公出奔,昭公弟弟厉公篡位;后年轻有为的昭公平叛成功,位子还没坐稳不到一年,就被高渠弥联合昭公另一位弟弟子亶残忍地杀害了;这位子亶虽然篡位成功,但不到一年之后,又被齐襄公诱杀。另外还有一个曾经叫亶的人。。。正是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看来亶这个名字真不是什么好名字。绕来绕去,让我们直说吧,完颜亮得位虽不正,虽然也非民心所向,但看来不至于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至于史书所谓篡位自立云云,乃是春秋笔法,毕竟后来完颜雍又是篡了完颜亮的位子,此节大家都知道。话也得分两方面说,虽然篡位这件事上完颜亮不应被苛责,但是回到这一部分一开始那句话,你以为天下人怎么看你?完颜亮开始了大批的屠杀行动,我们说过完颜亮是个控制狂,对于权力的渴望,和熙宗在位时权臣横行的场景一起,让完颜亮举起屠刀,杀了一批又一批的宗室。完颜亮的残暴确实过分,不得不说,这一点上,虽然有人为他辩护,但无论是出于巩固王权,还是遮掩其事,我们都得承认,有一大批无辜甚至优秀的宗室才干不明不白地死去了,金朝虽然受完颜亮改制迁都的恩惠直到灭亡,但将才鼎盛的时代却也因此一去不复返。以我的钛合金狗眼来看,完颜亮是个不考虑后果的人,他很少想象高压政策下自己一旦亲身远行,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被高压过的人们,会不会反戈一击。至于以后编纂金史的人或控制编纂金史的人怎么因此而对他恨之入骨,他就更不曾考虑了。2、淫乱史书有云,完颜亮的&得起天下美色而妻之&到了见到哪位大臣妻子好看&遂纳之&的地步。这个史书让我觉得极度不靠谱,如果说晋武帝赶着羊车在后宫不算淫乱,那么依着女真人旧俗杀大臣纳其妻有什么罪过呢?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说他杀大臣是错,但是纳其妻,在女真人习俗里,可是一点都不为过。也是,你永远无法想象,宋金两国合起来往一个人身上泼污水能泼到什么程度。完颜亮虽然好色,但我们说齐桓公的时候管仲就声明好色毋害霸。再说完颜亮好色远没到要让后世万人唾骂的地步,你让因为看上张绣嫂子而差点丢了性命还赔上典韦外加长子侄儿,而且史书明确载明&好人妻&的曹操情何以堪呢?完颜亮的弱点在于,他太喜欢凭着自己的感觉干事了,这背后是深深的自信在支撑。不过得说,完颜亮的自信是有依据的,只是,还是那句话,他不考虑后果。你处在一个女真汉化的时代,你代表的是一种符号,如果你决意汉化,那么接受汉人的习俗,收敛自己的行为;如果你保留女真那一套,那么你做到底,回归上京,茹毛饮血,否则你势将面对着异样的眼光。3、南伐到现在,完颜亮的三个梦想里,只有第二个梦想我们没有谈过了。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按照完颜亮的火爆性格,这个梦想能实现也得实现,不实现也得实现。目前来看,这件事对于完颜亮的影响有三:1、劳民伤财,民怨沸腾。2、自己挂了。3、尔等蛮夷,连一介书生虞允文都打不过,玩儿蛋去吧。无话可说,这件事,不是不可以实行,不是实行不了,跃马扬鞭,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愿望也不是不能实现,问题在于--&待天下有变&后人为隆中对辩解最多的地方就在于这句话,他们说刘备之所以统一不了全国,就是因为没有等到这个时机。对于完颜亮来说,一样。第一,南宋已经换了另一拨兵将,这拨人不是望风而逃的徽钦勤王大军,不是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的岳家军,而是从来没和金国交过手的一拨人。我没有说岳家军不行的意思,只是想说这群人并不清楚金军战力,虽然不知根知底,但也不会存在畏惧感。而且,最关键的问题在于,1159年即伐宋前两年,完颜亮背盟伐宋的消息就已经不胫而走了。第二,最最不该的,是不该同时迁都汴京。劳民伤财什么的就不说了,青壮男子都被抓去修宫殿也不说了,单说5年内迁两次都,就够让人受不了了。一迁北京,一迁开封,你自己再有雄才大略,再会谋之而后动,也不能总凭你一人感觉做事吧?何况谁说从北京就不能打南京了,朱棣是怎么干的来着?我宁可觉得完颜亮就是寻求一种认同感,他觉得进了汴京,就是居天下正统。以他要强的性格,这不是不可能。完颜亮本人是一位难得的政治家,他不会不知道,正统对于天下人的意义何在。&这大概是我能列出的关于完颜亮是无道主之首的最多证据了,我实在想不通,史官放着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从石虎到高洋这么一大堆的活宝不说,也不想想后面可能还有正统正德万历这么一串劳民伤财的窝囊废,居然让完颜亮拔得头筹抢得无道主桂冠,实在不可思议。其实就因为完颜亮被篡位,在大金被春秋了,其实就因为完颜亮伐宋,然后有人听说宋钦宗在他在位时被马踏死,于是在汉人眼里被视为恶魔。仅此而已,就是这么简单,虽然我们得承认,完颜亮做事不计后果早就给他埋下了这个坑。&&总得来说,完颜亮被泼的脏水,有些事是你虽然觉得不公平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比如淫乱后宫。但是有些事情,比如弑母,你要知道他杀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嫡母,而且这是在他的嫡母让他的亲生母亲跪了一小时之后的结果;再比如乱杀宗室,你要知道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改革和集权的前奏。我们承认他有欠考虑,我们承认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承认他好色,他自大,他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些,不足以让史书如此这般地污蔑一个在金国乃至中国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完颜亮,金海陵王,一代有为君主,被已经不再公正的史官毁谤成了无道主之首,就你们史官这群趋炎附势的人也配毁谤他?回想当年春秋时代,崔杼庆封弑杀齐庄公后,曾勒令史官隐去弑杀这一事实。史官不从,杀之,其弟代笔,又不从,杀之,次弟代笔,仍不从,再杀之。直到老四拿起史笔,面对崔杼剑尖上滴下的鲜血,仍然写上崔杼庆封弑君时,崔杼才长叹一声,安慰自己说是为了国家才杀此无道君王的。看看之后史官们散落一地的节操啊,虽然我真的挺想说,你写上不就完了么,崔杼庆封也没蹦跶几年不就挂了么?节操这个东西,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KM读史小札-崇祯
听着9 crimes我已经快写不下去了,is that all right?一个中年男人的反复吟唱,总是会比任何轻灵而穿透力的声音杀死人的写作欲望。朱由检以发覆面,悬挂在景山树上时,也不过才34岁而已。&李自成兵临城下,太监献了城门。崇祯欲南奔,不果,走朝阳门为乱箭射回,至戚国公家被闭门不纳,回大殿亲自击鼓,文武百官,无一人至者。回想起前一日城尚未破,崇祯商议守备之策,殿下平日股肱之臣,皆默默无语,时崇祯悲愤至极,大骂:&朕非亡国之君,奈何臣乃亡国之臣!&每读到此节,不由慨然长叹,每一个人都有无力的时候,每一次的无力也都有途径挽回,可惜,崇祯背负的是他的家国天下,是他引以为豪的江山社稷,大明正统。未读史书之时,对于所有的亡国之君,我都抱着一种负面的态度,以至于觉得崇祯帝也是一路货色。后来读了明史才知道,崇祯帝之勤政爱民,机智权变,简朴低调,与所谓贤君相比,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前世守成中兴之任宣二帝,后世埋藏无数祸患的乾隆大帝相比,一手扶大厦之将倾的崇祯帝,实在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历史的不公平也就在于此,明朝终究在崇祯帝手下灭亡,他承受的口诛笔伐,要远远大于后世闭关锁国的康雍乾,甚至远远大于明朝颓败的两大活宝嘉靖和万历,如同无甚大过的路易十六要走上断头台,而穷兵黩武的路易十四却要高高在上享受太阳王的荣誉一样,波旁王朝和明王朝的崩塌,总是要有一个人被拿来祭祀,然而又何止历史如此?对崇祯的批判,多集中于他多疑而刚愎自用的本性上,疑人不用,但用人却加之以疑,终至不能从一而终,自毁长城,身死失国,为后人叹。崇祯进宫的手腕不可谓不铁,伪作顺从阉党,登基后暗蓄力量等待时机,分化阉党后一举打垮魏忠贤客氏,几乎彻底地解决了从刘瑾开始的大太监擅权问题。但后又启用宦官进入地方行政,私权密报特务盛行,地方官人人自危,几无卖命可能。崇祯眼力所到,大臣能力一望便知,期间虽有杨嗣昌周延儒等欺世盗名之徒,不乏的却是卢象升、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等良将。然而无一人总领大权,从一而终,致使朝令夕改,战力不足,落得被两面夹攻,无人可解。&&我真的很想问一句,为什么?明末党争严重,崇祯上台前早已无药可解--不是无药可解,但朝廷在用人之际,解决党争,不知要让多少有能力的良将非正常死亡;其次,党争不解,也是一种政治策略,一人擅权的结果,严嵩和张居正早就给了后世警示,要么自己颠覆这个国家,要么,让别人颠覆这个国家。无奈的结果是,虽然非正常死亡的良将少了,但手中持续握有兵权的良将也不复存在。这不是崇祯的问题,这只是牺牲最少的一种方式了。如果一个人长握兵权,以辽东的形势和天下之既倒的局面来看,谁会保证吴三桂的事情不会再出现?诚然,以明末诸名将的能力,平叛不在话下,每个人亦都尽心尽力去做,不在乎头顶上随时可能斩落的尚方宝剑。但崇祯的缺点在于他太过自负,自负的人都喜欢在适当的时候责备自己,罪己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然而复杂的背景又让崇祯内心充满着不自信,因为,他早已清楚这个残局无人可以收拾。两种性格叠加,便解释了为什么崇祯会容忍不了一点失败,会拒绝与清廷议和,会拒绝善待张献忠等投降将领。如果说崇祯一定要输在自己的什么地方,那就是他不自信和自负叠加的双重性格。因此袁崇焕的死,让人觉得惋惜,更让人觉得无奈。袁督师越俎代庖的事情干得太多了,比如杀毛文龙,比如所谓私许和谈,但这不是他冤死的原因。他死得冤枉,但错不应由崇祯一人承担,因为在整个大明朝,早已无人可以相互信任。明末的天灾和万历天启两朝的政治腐败早已让民怨沸腾,如果说边患可凭军力抗衡,可议和以休整,那么内忧外患这样的局面,遍观中国历史,也着实无人可以应对。难怪崇祯会到众叛亲离的地步,他觉得自己够努力,自己能力够,就一定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殊不知他做什么,早已失去信心的臣民们,心里都只有反感。无关枉杀,无关不信任,无关喜怒无常。这些是历史背景下所有脑子没问题君主的正常反应,而崇祯显然已经够努力了,张献忠李自成都曾被政府逼到走投无路,皇太极虽曾兵临城下却也无可奈何,更休提袁督师旗下的两次大捷了。臣亦不是亡国之臣,只是,国乃亡国之国。崇祯输的不是多疑,不是他的刚愎自用,他没输,只是这个王朝,已无人可救。
KM读史小札-齐桓公
小白。我家仓鼠叫这个名字,小新的宠物叫这个名字,伊涅斯塔叫这个名字,小时候会拿着白面郎君郑天寿的卡片和同学说:你看我有张小白,和你换吧?这是一个多么普通的名字,却踩在了中国第一个分裂时期的巅峰之上。成大事者难,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让之后众人纷纷效仿,那就更难了。在桓公之前,齐僖公先后合郑庄公、鲁隐公之盟,号称小霸;齐襄公虽然和自己妹妹文姜私通多年,但除了私通鲁国国母拉杀鲁桓公一事引起鲁国上下震怒以外,也并无出格过失。诛杀郑国弑君大将高渠弥,会盟山东诸国,平定卫国动乱,在政治上都足以为齐国立威。因此,不管是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即位,抑或是襄公被弑,都已经无法改变齐国已经成为大国的事实。&管仲一箭射中带钩,小白咬舌诈死,是为大智。知人善任,鲍叔一言而释管仲,是为大量。管仲隰朋宁戚宾须无鲍叔大贤当政,用人不疑,是为大贤。有此三善,桓公虚荣、好色、自大的缺陷,亦不成其在争霸之路上的阻碍。至今仍然记得,在管仲和桓公长谈的那三天三夜里,桓公曾经问管仲:&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毋害于霸乎?&夷吾对曰:&无害也。&桓公曰:&然则何为而害霸?&夷吾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桓公曰:&善&。无论他是否看出来这是管仲赤裸裸的要挟,他也明白,这是制霸之本。有太多的皇帝对于钱财女人完全没有欲望,比如崇祯皇帝。可是当一身粗布麻衣面黄肌瘦的崇祯悬挂在景山树上时,又有谁会忘掉冤死的熊廷弼袁崇焕乃至毛文龙,而同情这位一生简朴,到死还试图用&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来洗脱自己的末代君王呢?齐桓公的驭下之术,不可谓不出色。对待人才的态度(重耳过境以车女赠之)、任用人才的标准(任下大贤各安其位)、安插小人的必要(留三小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无不反映了这位一国之君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掌控全局。&很多人认为,桓公晚年的悲剧恰恰证明,齐国的强盛全靠管仲一人的维持。毕竟尊王称霸,攘夷伐楚,多出于管仲之谋。在我看来未必,管仲的确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但若非桓公手下人才济济,加上桓公本人天生的应变之才,怕也无法让诸侯们心服。否则,桓公三十年伐楚,面对楚成王手下不逊于己的军事实力,也不应甘冒后人指责之险草草结盟了事。然而,如果桓公一意与楚国大战,那么等待他的,也许是宋襄公的命运。在齐国力量仅仅够驱逐夷狄遵立周天子时,与楚国硬拼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借坡下驴,见好就收,本就是一个政治家的出色手段。凡人绝无可能制霸。&桓公老了。几年之内,管仲、隰朋、宁戚、鲍叔相继谢世。那些一起开创过霸业的人们,到老却不复得见。竖刁易牙开方,三个管仲口中的小人,害鲍叔抑郁而终的祸首,开始蠢蠢欲动。大部分人把桓公晚年的悲惨经历归罪于三小人,在我看来,远不是如此。小人永远是小人,他们只可能被拉进一个局,却永远不能自己设一个局。这个局,从齐桓公,一直困到康熙,直到正大光明匾后的那个信封出现才告完结。这个局叫做继承人之谜。桓公不是没有想过,他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决定立子以贤,将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然而自己又禁不住温柔乡的诱惑,私许长子无亏为主。对于一众公子来说,许两个人无异于许所有人。于是桓公73岁奄奄一息之时,他身边被筑起了高墙,他的儿子们不希望他的政治生命延续下去。桓公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春秋战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代里,他没有像他哥哥和儿子一样被弑杀,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了。桓公,或者,小白,也许叫老白更好。他已经不是,也不在乎是不是那个曾经的霸主了。老白他要水,要食物,声锁高墙,不复得闻。权力就是那么回事,无怪乎太多的人抓住权利便不愿放手,所谓拿得起放得下是大丈夫,那不过是弱者的安慰语,真正的丈夫,从来都也不得不拿得起放不下。天乎!天乎!小白乃如此终乎!在发出绝望的呼喊之后,桓公终于不暝而逝。他没想过,其实大概400年之后,会有另外一位成功的君王,在胡服骑射,振兴赵国之后,被自己的家臣活活饿死。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肘腋生变,祸起萧墙,小白们的掘墓人,也恰恰是他们自己。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桓公选好了继承人,齐国也不大可能继续盘踞霸主之位。楚国的崛起,秦国的渗透,晋国的扩张,使得此时已毫无军力和地理优势的齐国,完全不再具备争霸的条件。而人才的匮乏,使得齐国要等到100年后,才会有晏婴和田穰苴与桓公时期一较短长。&无亏登基,被出奔的公子昭带回的宋国大军逼杀。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三家立于朝廷,宫门为战场,兄弟如陌路。待得兄弟们为大臣们一阵斥责而想起尚不知是否在人世的老父,一起推倒那堵让小白的政治生命终结的高墙时,一代霸主,仅以窗棂掩体,尸虫遍身,臭气熏天,几不可闻。桓公的悲剧,在我看来,是一个没有原则的悲剧。养小人无错,老年昏庸无错(齐桓公要比汉武帝和北魏道武帝之流好得太多),然而在家国命数面前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却永远是不可饶恕的。曹操虽一步步架好基业,却依旧说若天命有归,吾当为周文王。人可以善权谋,多机变,可以任人唯贤的时候安插小人,可以养肥贪官充饱国库,但不代表就要失去你的底线和原则。无论是耄耋之年还是青春年少,要记得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所要承担的责任。惜乎小白。那一声绝望的呼喊,或许就是一代霸王给世人最后的警钟了:天乎!天乎!小白乃如此终乎!
20611人关注
20611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激战2战场战士特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