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练得会阴有热风热感冒和流感区别,怎么回事啊

10天怎么练好太极拳?20个练习技巧_运动养生_养生之道网
///文章正文
10天怎么练好太极拳?20个练习技巧
养生之道网:虽然正在风靡,但是太极拳才始终是最适合的运动方式,那么10天怎么练好太极拳呢?下面之道网总结了一些太极拳练习技巧,看看10天怎么练好太极拳吧。
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打拳时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时劲运到中指了吗?这些都要注意。
打一套拳15分钟左右,83个式子,几百个动作,编排严密,连贯性强,绝对不能走思。打太极拳强调专心用意,打拳时每个动作理法劲道都要体现出来。一走思,拳式就会走错,拳就打不成了。有人说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其实走路时仍可以想事,难能入静。而练太极拳则是入静的最好方法,因为它是动中求静。
太极拳技击最大特点是&化打结合&。对方来力,我尽量化开。能容能化,使对方失去平衡为主,不制敌于死地。化打合一,特别是陈氏太极拳打低架子,这是因为低架子容量更大。陈发科公强调&顺随&。陈照旭先生讲:四大块都要放松,即两肩和两胯一定要放松。全身能放松,才便于容,便于化。
拳打起来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打拳先培根,这是陈家沟打拳的名言。方位不对,五趾不抓地,下边没站稳,上边对也不对。现代体育原理讲究人体稳定角,即两脚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纵向时双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前后应该骑在一条线上,开脚时脚尽量不离开地。弓一定要分清,陈氏太极拳弓蹬步最多。什么是弓蹬步,即弓着的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
例如右弓步,力从左脚跟里侧,通过腰脊背节节贯穿到右手。最要紧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还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撑,胯要松,脚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劲。只强调松柔不讲刚柔相济不是太极拳。进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时脚不能离地,离地就不好发力了。而且退步要短促,进步要柔,即所谓&迈步如猫行&。打拳不是走路,脚一动即有用。
要尊重拳谱,细抠拳谱,使自己的拳打出来大小动作外形都要到位。手眼身法步,一点都不能马虎。如掌形,小指与拇指一定要说上话,虎口要圆。穿掌时力在指尖,撩掌时力在手背,不同掌形不同用法,这些在打拳时都要注意。
太极拳首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大小动作都是如此,都要体现在大脑的指挥下以丹田内转带动全身。以脚蹬地汲取大地的反弹力,从而使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合二为一。双手合,手脚合,腰腿背均要说上话,全身配合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完整一气,防止单摆浮搁。
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关键是丹田的枢纽作用,拳式周身一家,大小动作都要以丹田为枢纽。丹田运动也叫骨盆运动。所谓&练精化气&的鼎炉,就是强调丹田即肚脐以下的小腹的运动。
丹田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运动快慢均如此。我们知道人体骨盆里脏器最多,、消化、排泄、生殖系统大部分在丹田区域,丹田的转动不仅有利于内分泌消化系统的良性改善,、生殖功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
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上身中正。一起式,便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颏里收,眼平视,头部端正。陈照奎老师将胸腰部分比做棋盘上的老帅,不能轻易随便移动。人们称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公为&牌位先生&,他拳架规矩,即要求胸腰躯干部位必须保持端正,不允许左歪右斜,前俯后昂,左右摇晃。
百会、会阴两穴位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上下都要有上下对拉拔长的感觉。这样你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都会少得病。同时,通过立体螺旋劲,又要灵活,屈伸自由,旋转自如。
打拳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门就要向后撑,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叫八面支撑。
陈氏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缠丝,四肢动作非逆即顺。重要的是胸腰的立体螺旋,金刚捣碓,握拳时,先要沉右胯,翻左臀,胸略左转。提拳时,再沉左臀、翻右臀,胸腰右转。
砸拳震脚时,又变沉右翻左,胸腰向前转。金刚捣碓为立体螺旋,腰胯走横8字,平时,要注意练翻臀转胯。总之,打拳时胸腰不能平板运作,手足不能直来直去。
11/1711/1711/1711/1711/1711/1711/0211/0211/0211/02
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
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
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
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11/07
养生之道网小雪养生专题,为您详细介绍小雪节气吃什么、小雪节气的由来、小雪节气的习俗、地方特色美食等知识,更多小雪节气吃什么等小雪养生知识,请关注养生之道网小雪养生专题。...腰不好的人能练太极拳吗
时间:&&&来源:&&&浏览: 人关注
  &腰痛&、&腰腿痛&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认为其发病的关键在于肾气虚损,筋骨失养。而太极拳恰好能对腰部起到较明显的锻炼效果,所以只要不是在腰突发病的急性期,就是可以练习太极拳的,并且还有利于腰突的预防和康复。
  太极拳对腰部的锻炼较明显
  太极拳把人体分为跟、中、梢三节,对三节的功能在太极拳《十三式歌》中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认为三节之中,中节最为重要,所以提出了&命意源头在腰系&的观点。&腰系&在躯干中也是中节的位置,在全身可谓是中节之中,具有&枢纽&的作用。可见腰髋在太极拳的练习的重要性。太极拳练习时间长腰部的力量会随着练习程度的不同有所增加,从根源上防止腰椎间盘突出证的发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
  活腰通筋术&&高探马健身法
  动作操练:松静站立&&两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转腰展手&&转腰推掌&&&转腰展手&&转腰推掌&&两臂前举&&落手开立松静站立&&拍打腰背。
  技术要求:两手分开和合抱时,上体不要前俯。站起后,身体自然挺直,头要微微上顶,下颚稍向后收。两臂环抱时须圆满舒适,沉肩垂肘。
  练习次数:重复多次。
  时间:5分钟以上。
  腰突症患者练习太极拳的注意点:
  注意&悬&和&垂&
  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和尾闾下垂,腰突症患者在练拳时要注意后顶的&悬&和尾闾的&垂&,这样,就可以利用自身的重量对整个脊柱进行&对拉拔长&,起到牵引作用,因而对整个脊柱都有保健作用。
  注意&正&和&松&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和身心放松,这对腰突症患者十分重要。腰突症往往由于不当外力引起,腰部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紧张和血管充血,因此,在练拳过程中保持整个身体的中正安舒、百会穴(即头顶正中)与会阴穴(肛门与外阴之间)始终在一条垂线,同时,做到全身上下和精神的放松(是松而不懈,详见博文&悟太极之放松&),使整个脊柱乃至整个身心处于自然松静状态,对腰突症和很多慢性病很有好处。
  注意命门后&突&
  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练拳时要使命门(即第二腰椎部分)向后微微突出,这样,再做好敛臀和收胯,整个腰脊就处于非常舒服的状态了。
  少做压腿
  因为压腿能使腰脊紧张,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有可能加重腰突症状,建议少练压腿。
6个运动帮助女性瘦掉小肚子
预警!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马拉松
6个运动帮助女性瘦掉小肚子
预警!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马拉松
研究发现:规律健身可减少疼痛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护膝之道
十分钟瑜伽动作 立刻提升个人气质
日常生活中,很多琐碎的小事都能与养生联系...
韩媒称,据业界18日消息,43批韩国产电子坐便器在中...练太极的神奇感觉,你有吗?
练太极的神奇感觉,你有吗?
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因此,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内在感觉,练拳如同做操。那么,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觉是个性化的产物,千差万别难以表述,但这并不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无规律可循,拳友们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太极感觉。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神意、呼吸、动作三结合,意到、气到、力到。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 五、“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 六、“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
“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吸缩呼胀”的感觉是: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吸气呼沉”的感觉是:吸气时有气流沿督脉上行(“气贴背”)之感,身体上提变轻,使蓄势时身体转换轻盈灵活;呼气时有气流顺任脉下行之感,身体下沉变重,使发势时打击对手沉稳有力。由此可见,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  七、“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
“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恭喜你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 八、“口内生津”的感觉。
“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陈式太极拳家冯志强主张“打拳似休息” “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  九、“天人合一”的感觉。
“天人合一”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间,在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升华。太极拳理认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体为一小太极,行拳时将自己的小太极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极之中,做到“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便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变化决定着事物的变化与归属。我们祖先将能量流的汇聚称为“阴”,将能量流的发散称为“阳”,所以天地大太极就是宇宙间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太极拳由蓄、发两种拳势互变而成,蓄势时人体能量由四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发势时人体能量由丹田向四梢发散,为开属阳,所以人体小太极是人体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因此行拳时人体通过能量流(内气)的“阴聚阳散”产生开合鼓荡,使个人的拳势与大自然的气势相合,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阴聚阳散)”。你进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从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温县武术协会、陈家沟太极拳研究院官方网站
作者最新文章社区广播台
我要太极史料
我要24式太极拳
我要32式太极拳
我要32式太极剑
我要42式太极拳
我要42式太极剑
我要48式太极拳
我要陈式太极
我要杨式太极
我要吴式太极
我要孙式太极
我要武式太极
我要太极扇
我要太极推手
我要太极荟萃
查看: 1634|回复: 6
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的秘诀
文章附加说明:
拳练到最高境界时,会出现虚静空灵的感觉,精神集中,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松软得气沉腹下,感觉身体没有重量。但是,肢体仍然掤劲不丢,气贯周身。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梢节领劲,身体转动,领内气旋转。
  提到人体内气,也就是丹田之气,由四种气组合:一是秉承父母先天的元气,二是人体内脏两肾生成的气为真气,三是吸纳自然空气氧化生成的气为轻气,四是纳入食物化合的精微之气为精气。元气、真气、轻气、精气混合成内气,在外表现于肢体的鼓涨。人有内气,再让内气畅通,就精力旺盛,思想敏捷,祛病强身。这是太极拳爱好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无论何门何派太极拳均要求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以虚静空灵为极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虚静空灵呢?
一、要想虚静空灵,心先虚静
  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陈鑫论述:“心中一切无所着,一念无所思。”他说的“心中一物无所着”,就是不在心中存放任何东西,心不执着于任何事情,因为有了任何的执着都可能会失去平静的心。  虚静,首先是心能虚静。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百骸皆从心也。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宁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  太极拳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静待其动。静待其动:一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二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三是实战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二、要想虚静空灵就要意守丹田后撑命门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练太极拳达到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不是目的,而后撑命门穴,让脊背鼓胀,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使气血通畅,内功上身,防身健身,才是最终目的。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缠绕腰一周的带脉相交。带脉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   “一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气贯注,中定不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 “身弓”对身法非常重要,腰脊一转周身皆动,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起中定作用。
三、要虚静空灵就要让气团旋转
  要虚静空灵就要让气团旋转,让气团旋转,就要畅通经络,要畅通经络,就要打通大小周天。通过不断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气撑后命门才能打通大小周天,疏通经络,使体内之气随心所欲的运行于全身或蓄聚到任何一个部位,灵活无滞,强化内劲,修身养性。  提到气团旋转,就是说让手臂带领身体内气旋转,而在体外感觉有一个更大的气团也在旋转,好像将沙石树叶都骤了起来。这要求行拳走架时,动作要舒展,抱球要大,有气贯山河的虚静空灵感。而太极起势和收势时,要体现内气的小周天运行。太极行拳走架时,要体现内气的大周天运行,意领气随,气走经络,贯通周身。  提到小周天,是指按人体子午线,即前南后北,前任脉后督脉,两脉所构成的环状脉线。先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气沉丹田,让小腹膨胀。再进行“行气”。气在体前下降,过会阴,气在身后上升,最后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复归丹田,正好一周。  小周天有什么作用?小周天主要是练精化气,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中年人以后练此功有医疗保健推迟衰老的作用。小周天在太极拳起势和收势中有明显的运用和作用。  大周天是相对小周天而言的。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继续打通八脉中的其余六脉,以及手足十二正经。子午小周天为人体南北前后方向,而卯酉为东西左右方向,象征人体左右两手两足上的十二正经。任督二脉一旦疏通,内气循环运转就畅通无阻了,人体十二正经在任督二脉行气的作用下,使十二经脉之间相互联系,变得通畅。同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大周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大周天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进行练气化神的方法。正经的通畅又会带动络脉的通畅,气血就会运行于五脏六腑、皮肉筋骨,身体各处都能得到气血的濡养。天长日久,病体得以康复,健者更强。可延年益寿,增加青春活力。  打通大周天,还要了解十二正经的名称、循行部位、走行方向、连接方式和流注顺序。
(1)经络名称:手三阴经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循行部位:十二正经的循行部位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头面和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
(3)走行方向:手三阴经从胸部起点,沿着肘臂内侧走向手的末端;手三阳经起于手的末端,沿着肘臂的外侧走向头部;  足三阳经起于头部,下行进过躯干的胸背腰腹,到下肢沿着腿的外后侧走向足的末端;足三阴经起于足的末端,沿着腿的内侧走向腹胸部。  明确了人体经络后,就要看如何用太极拳打通能大小周天了。  怎样打通小周天的?练好太极拳。  练好太极拳,最先要盘好架子,也就是太极拳的“外三合”,既手足合、肘膝合、肩胯合,以求身法准确。太极拳要求:头要悬、颈要贴、眼要平、身要正、肩要沉、肘要坠、臂要弯、腋要虚(肘外撑)、手要展、指要分、掌要球,拳要空、胸要舒、背要拔、腰为轴、臀要敛、裆要圆、走下弧。  当拳架姿态准确后,就应要行好拳。所谓行拳,是指练好太极套路。这行拳的准则:&松静、轻灵、圆活、稳重、慢匀、神合&。关键是&松静&松静是根基,软和是宗旨,用意不必力,全身一点不僵。通过下工夫锻练太极拳,会促使人体&气路&和&血路&的通顺。  王宗岳讲:&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杨澄甫也有&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太极拳练法的要求。这是太极拳讲的&和谐&,也非常重要。  太极拳是内家拳,尤其侧重用意,杨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必力&,指明打太极拳要用意。用意是指&以意导形&,用意念导引太极拳形体动作的演化,故行拳时意在先,动在后。用意念带领丹田的那股热气,由丹田向下行,循小腹,抵中极穴,经会阴穴,过谷道(肛门)至尾闾。至此就已完结导引内气向下向后走的航线,让气自行贯通督脉的尾闾关。能否冲过尾闾关,取决于丹田内气是否充分,丹田内气越充分,冲关能力越大,反之则冲关中断。冲关后意念引领内气上行,贯通夹脊关和玉枕关,过头顶百会穴,再下颜面,过喉,沿胸腹中线,也就是任脉,直下丹田,形成任降督升任再降的一周循环,即为小周天,又叫逆行小周天。  想打通大周天,必须要求运行太极拳时将带脉、冲脉打通。通过后撑命门,让内气鼓胀脊背,以意引气,让气行走各经,全身上下无处不到,周流复转,反复运作,以达到气随意运,血随气载,气血畅通,心神愉悦的效果。  通过站桩,意守丹田,舌顶上腭,全身放松,意想宇宙之浩然之精气,随呼吸下注丹田。用腹式呼法,以鼻吸气,要求做到深、缓,让气充满腹部。吸气后将气从鼻中呼出,呼气时,以意将吸入的气微微送入下丹田,意念让气停在下丹田,让脐下三寸丹田更鼓,与先天下丹田处的元气相合,融为一体。(太极拳就是这样的反呼吸,反呼吸是吸时腹部鼓,呼时更鼓;正常呼吸是吸时腹部瘪,呼时腹部鼓)站桩日久或正确打太极拳,带脉中的真气则日渐旺盛,气在意念引导下,则可运行于经络之中。练习时,浑身放松,以意领气,将丹田之真气传到手三阴经和足三阴经。如果实战的话,那么手的抓劲就会很大;外撑后腰的命门穴,让丹田之气充斥后腰,让后腰鼓胀。后腰鼓胀有气,人身上才会有劲,太极内功才会增大,实战能力才会强。如果让送到后腰的真气运行到经络,那么就用意念引导后腰命门处的真气流向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如果实战的话,就松胯下沉,将真气的一股从后腰处往下送到脚下,通过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另一股往上传到后背,让后背也鼓胀起来。脚下踩蹬劲,整体说脚是跟节,是催劲,腰是中节,是随劲,头是稍节,是领劲,向上虚领。从局部说,肩是跟节,是催劲,肘是中节,是随劲,手是稍节,是领劲。此时发拳或出掌,全身发紧,全身用力,将拳或掌打出,这样抖弹的寸劲暴发力就会很大,攻击性就会很强。
  因此,平时多注重练习“外撑后腰的命门和后背”,让丹田之气促鼓后腰和后背,对太极内功的产生和打通大周天非常必要。
  总之,把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就是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松软开合,静心感受内气流转鼓胀,体会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的意境,达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状态。太极借力走天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我也会说这一堆理论...但五分钟的「廿四式」要融合这么多的理论...也是很难的...
我也会说这一堆理论...但五分钟的「廿四式」要融合这么多的理论...也是很难的...
拳友说的对,理论结合实践需要明师指点。
zhen de ma 号奇怪,你好啊
本帖最后由 鐵冰心 于
13:21 编辑
拳友说的对,理论结合实践需要明师指点。
老人家教我练「太极拳」时強調要「排除杂念」...
「太极拳」是动功、这些理论应是坐功...
但如果要记住「奇经八脈」、大小周天、阴阳、五行、六合...
会不会把动作都忘了呢?
zhen de ma 号奇怪,你好啊
老人家教我练「太极拳」时強調要「排除杂念」...
「太极拳」是动功、这些理论应是坐功...
但如果要记住「 ...
奇经八脉应该是平时下工夫记忆的,练拳的时候应该只是静心练拳,体会其中奥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感发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