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毛传奇的一生的爱三毛

  摘要:三毛,一个有着传奇经历、文采出众、令人魂牵梦萦的女子,她的文章以真诚、朴实的笔风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其文章中闪现"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三毛的“真”“善”“美”
2013年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三毛,一个有着传奇经历、文采出众、令人魂牵梦萦的女子,她的文章以真诚、朴实的笔风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其文章中闪现的真、善、美更是璀璨夺目。仅以此文来浅析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正是弘扬人性中真善美。 中国论文网 /1/view-5613627.htm  关键词:三毛;真;善;美   三毛,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名字。虽然已经有很多写三毛的文章面世,但我还是忍不住想用文字表达我对三毛的喜爱,因为多少次我都留恋在她的《撒哈拉的故事》里不愿出来,去随她一块感受世界的多彩;多少次我都久久徘徊在《雨季不再来》,和她共同体会青春的苦涩;多少次我更沉醉在《温柔的夜》,和她一起品味平淡而味甘的人生。我喜欢三毛,喜欢她的真实,更喜欢她真实中显现的真善美。身为一名作家,肩负着弘扬和批判的社会责任,三毛作为一个典型的自传型旅行作家,用自己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为读者树立了一个美好的人生标杆。   1三毛其人   三毛自幼酷爱文学。三岁时,就对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着迷,学龄前就阅读了《木偶奇遇记》、《苦儿寻母记》、《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集》、《格林兄弟童话》等书。1948年,三毛随父母去台湾,当时她六岁,刚上小学,对太浅的语文课不感兴趣,却特别爱读《国语日报》、《东方少年人》、《学友》等报刊。有时还偷读鲁迅、冰心、郁达夫、巴金、老舍等人的“禁书”,对鲁迅的《风筝》感动得了不得。小学五年级时,迷上了《红楼梦》、在中学里,也因沉迷于《水浒》、《今古传奇》、《复活》、《死魂灵》、《猎人日记》、《莎士比亚全集》等“闲书”而不能自拔。以至初二第一次月考,她四门课不及格,数学更是常得零分。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因为怕留级,她决心暂不看闲书,跟每位老师都合作,凡课都听,凡书就背,甚至数学习题也一道道死背下来,她的数学考试竟一连得了六个满分,引起了数学老师的怀疑,就拿初二的习题考她,她当然不会做。数学老师即用墨汁将她的两个眼睛画成两个零鸭蛋,并令她罚站和绕操场一周来羞辱她,严重地损伤了她的自尊心,回家后她饭也不吃,躺在床上蒙着被子大哭。第二天她痛苦地去上学,第三天去上学的时候,她站在校门口,感到一阵晕眩,数学老师阴沉的脸和手拿沾满浓浓墨汁的大毛笔在眼前晃来晃去,耳边轰响着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她双眼顿时变得异常沉重,不敢进校门。从那天起,她开始逃学,她不愿让父母知道,还是背着书包,每天按时离家,但是她去的不是学校,而是六犁公墓,静静地读自己喜欢的书,让这个世界上最使她感到安全的死人与自己做伴。从此,她把自己和外面的热闹世界分开,患了医学上所说的“自闭症”。这个数学老师就这样残暴地摧毁了三毛的自尊与自信,使她成了一个“轨外”的孩子。好在父母疼爱她,理解她,当他们了解真相后,即为她办了退学手续,自此,她“锁进都是书的墙壁……没年没月没儿童节”,甚至不与姐弟说话,不与全家人共餐,因为他们成绩优异,而自己无能,她曾因此自卑地割腕自杀,为父母所救。为了使女儿走出自闭症,父亲不仅亲自教她古典文学和英语,还请人教她学钢琴,学山水画,习花鸟。可是,她只对书感兴趣。直至她在姐姐二十岁的生日会上认识了画油画的陈涛,惊奇油画的“立体”,问明了陈涛的老师是顾福生,她也要拜顾福生为师学油画。就是这个顾福生,把她慢慢从自闭症中解救出来,因为他了解她的过去和性格,深知她没有绘画的天才就引导她走上文学之路。他借给她《笔汇》合订本,她读了陈映真的《我的弟弟康雄》后,发现世界上寂寞的不止她一人:“世界上有那么多似曾相识的灵魂啊!”再见顾福生的时候,她不再沉默,而是“说了又说,讲了父讲,问了又问,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都在那一霎那间有了曙光”。[1]三毛的处女作《惑》,也是顾福生交好友白先勇发表在《现代文学》杂志上,署名是“陈平”,那是1962年12月的事。对三毛来说,白先勇是改变她生命的第二个人。这两个人帮助三毛由自卑走向自信,三毛永远感谢他们。以后又在《中央日报》发表了《异国之恋》、在《皇冠》发表《月河》等小说。又经过顾福生的介绍,三毛与当时刚从台大外文系毕业的陈秀美(即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若曦)成为好朋友,并在陈的劝说下给文化学院的创办人张其昀先生写了封要求上学的信,三毛即被张先生接纳为选读生。她学过油画,又有文学天才,她本可选艺术系或中文系、她却选了哲学系,她希望哲学能为她解答人生的问题,但结果哲学的苍白教条“并没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解决不了人生问题”,她甚至想“自杀”。在文化学院,她曾与戏剧系的学兄舒凡热恋却又苦于不能结合,而受到感情上的重创。为了摆脱精神上的苦闷和感情上的失落,她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留学,初识西班牙少年荷西。不久又转入德国歌德书院学德语,毕业后即去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法律图书馆工作,但因不能忍爱“洋鬼子”的“不识相”,两年后即回台湾。在台湾文化学院、家专、政治干校教德语两年,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猝死。她看到钉子钉闭棺材,那声音重重锤打她的心,她也不想再活,但自杀未遂,父母又救了她。为逃离举目皆伤心的场景,又以“人生苦短,不喜平淡”为理由,辞去教职,重新流浪,终于来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撒哈拉大沙漠,并经历了艰苦的考验。在这里,她和那位爱了她七年,等了六年的西班牙青年荷西结了婚。荷西从精神到物质都给了她有力的支持,就这样,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决心和沙漠土著沙哈拉威人“打成一片,他们怎么吃,我就怎么吃,他们怎么住,我就怎么住”,“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个性里逐渐掺杂他们的个性”。她终于爱上了这儿的人,爱上了她视为第二故乡的“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凭着这种热爱,也为回报父母的关怀和期望,她提起已经停了十年的笔,写下了新生活的第一个故事:《沙漠中的饭店》,紧接着,是《悬壶济世》、《娃娃新娘》……后来,她在台湾的父母把这些作品结集出版,即《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以及她早期的作品集《雨季不再来》。荷西逝世之后,哀痛之余又奋起,除了回台湾文化学院中文系任教外,又出版了《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谈心》、《随想》、《我的宝贝》、《闹学记》,以及有声读物《三毛说书》、《流星雨》、《阅读大地》,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唱片专辑《回声》。此外,还有四本翻译作品:《娃娃看天下》(二套)、《兰屿之歌》、《刹那时光》、《清泉故事》。席勒曾经说过:“只有美,才使全世界的人都快乐,在美的魔力之下,每个人都忘了他的局限”。[2]三毛用她的文章铸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理想家园,用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角来感悟周遭的生活,但在这生活表象背后我们却感受到三毛始终保持自我又要超越自我的心灵体验,一个陷落在自我世界又始终努力拥抱世俗人生的心理图景。呈现给读者一个真诚、自然、唯美的大千世界,唤起读者的共鸣。
  2三毛的真   三毛声称自己是红尘中的俗人,对世俗生活独特的偏爱,她说:“我实在只是个家庭主妇,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别人把我当作家看,这种改变使我很不习惯。”[3]可以看出与做一个众人仰慕、社会知名的作家相比,她更希望成为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在家庭琐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的人生。她甚至坦率表白:“我,只是一个实际的人,我要得着的东西说起来十分普通,我希望生儿育女,做个百分之百的女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4]这是一个普通女性的最低愿望,而三毛却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去追求。三毛在梦想中的撒哈拉施展了一个女人的全部才华,她与荷西白手起家,把空空如也的沙漠之家变成了人间天堂。“我将我的城堡关上,吊桥收起来,不听他在门外骂街。我放上一卷录音带,德弗秆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充满了整个房间。”“我,走到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的坐下去,好似一个君王。”[5]爱,是三毛人生中反复吟唱永不疲倦的主题,也是女性作家笔下永远的追求与徘徊。三毛说:“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6]她的一生与爱相随,她追求爱,奉献爱,描写爱,异性之爱、祖国故乡之爱、人道天伦之爱。女性博爱的情怀在三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何其有幸,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上,一样都不缺乏。”[6]《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睡梦中推醒荷西,告诉他:“荷西,我爱你!今夜告诉你了,是爱你的,爱你胜于自己的生命,荷西。”“来,让我再抱你一次,就算你已成白骨,仍是春闺梦里相思又相思的亲人啊!”“我说上帝,我用所有的忏悔,向你换回荷西,哪怕手断了、脸丑了,都无所谓,一定要把我的荷西还给我。”“世上只有过这么一个亲人,曾经这样捧住我的脸,看进我的眼睛,叹息似的一遍又一遍这样轻唤过我,那是我们的秘密,我们的私语,那是我在世上唯一的名字―撒哈拉之心。”三毛对荷西刻骨铭心的爱,是一种从心血中流淌出来的至死不渝、生死相随的情愫,感人肺腑,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三毛作品中动人的情感激流中,还充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尽管她长期漂流海外,但她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我流的不是其他民族的血液,我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同胞和国家。”在《亲不亲,故乡人》中,作者对出外考察的某些团体或外出旅行的某些同胞的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而引起外国人的轻蔑和鄙视,作了令人痛心的阐述,字里行间流露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深深地感动着读者。“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肩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记,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我要好好的看守自己,对待自己,活得像一个唐人女子,来报答我们共同的父母。他们的名字,也叫中国,正如你我。”[7]“我那时候才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对洋鬼子可以不忍,对自己同胞,可要百忍,吃下一百个忍字,不去回嘴。我的同胞们所谓的没有原则的跟人和平相处,在我看来,就是懦弱。不平等条约订得不够,现在还要继续自我陶醉。”三毛发自灵魂深处的对中华民族、对祖国的爱无不令人动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文学专家古继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三毛:“作为炎黄子孙的政治信仰可能很不一样,但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应该是相同的、一致的,不能因为政治观点和信仰不同而影响和改变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三毛虽然与外国人结婚,又长期定居在异域,但她对祖国的深情不但没有淡化,而且更加浓厚,真是难能可贵。与那种一踏上外国的土地就忘记了自己是从何而来,就对异国崇拜有加,对中国怨声载道,甚至诅咒不息的不肖子孙相比,三毛可算是坚贞的中华儿女。”   无论是爱情还是爱国之情,三毛都表现的炽热而真实,她就是一个这样的奇女子,用自己的生命去真实的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读者。   3三毛的善   在三毛的笔端时时会出现艰难生存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她或善待,或同情,或关爱,或援助.三毛以广博的胸怀和爱,关注着一切普通人的命运。这种超功利,超血液,越国界的纯然的爱。使三毛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升华。《卖花女》中的卖花女、《搭车客》中各式各样的搭车客、《一个陌生人的死》中的加里、《巨人》中的达尼埃、《相逢何必曾相识》中的莫里、《永远的玛利亚》中的玛利亚,三毛将对他们发自心底的尊重与同情诉诸笔端,而《哑奴》中,三毛对下层人民的施舍和怜悯,对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穷苦人民的爱表现得更加充分。三毛只有生活在世俗中才觉得安稳,只有在帮助别人时才体会到幸福,就是这样一个一直想把自己融入到广阔世界和平凡人生中的三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崇尚真善美的女性以一颗平凡心容纳海川的广阔胸襟,看到了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女性追求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4三毛的美   三毛用她的文章铸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理想家园,用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角来感悟周遭的生活,在这生活表象背后我们感受到她始终保持自我又不断要求超越自我的心灵体验,同时也呈现给读者一个真诚、自然、唯美的大千世界。   创作初期,三毛和许多同龄少女有一样情怀,大多是闺中琐事,表现出的主要是空灵而忧伤的情感。她在《雨季不在来自序》中这样说道:“我之所以不害羞得肯将我过去十七岁到二十二岁那一段时间里所发表的一些文稿成集出书,无非之有一个目的──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相较于《撒哈拉的故事》的现实生活写作,《雨季不再来》一书多琢磨于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怀,包含了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对爱情的渴望、漂泊他方的思乡情怀……。此时的三毛在写作笔法上较隐讳,不直言内心情感,甚至不以第一人称的观点写作文章,而是将自己投影於书中人物。   创作中期主要的代表作有: 《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稻草人手记》等,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描述三毛和荷西婚后的琐事,以及在撒哈拉等地见闻和经历,而荷西也成为了三毛作品的主人公,可以看出这段时期是三毛最幸福的时光,是三毛真情实感为主的基调,也是三毛风格骤转的时期,可以说遇见荷西三毛在情感上和写作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练和成长。她的情感明确地表达,纵使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三毛的欣喜。《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笔调很明显别于《雨季不再来》一书。此时的三毛,不再描写自己的忧愁哀伤,也不再将自己投射于书中人物。相反的,趋向平实无华,不作词藻的修饰铺陈,也不再反覆的强调自己的哀愁,呈现出一种幽默风趣,朴实却精确之感。“荷西一听很急,他擦了一下汗,结结巴巴的对秘书先生说:“请您帮忙,不能快些么?我想越快结婚越好,我们不能等。”――《雨季不再来》。这时秘书先生将书往架子上一放,一面飞快的瞄了我的腰部一眼。我很敏感,马上知道他误会荷西的话了,赶快说:“秘书先生,我快慢都不要紧,有问题的是他。”一讲完发觉这话更不伦不类,赶快住口。 荷西用力扭我的手指,一面对秘书先生说:“谢谢,谢谢,我们这就去办,再见,再见。讲完了,拉着我飞云似的奔下法院三楼,我一面跑一面咯咯笑个不停,到了法院外面我们才停住不跑了。” “什么我有问题,你讲什么嘛!难道我怀孕了。荷西气得大叫。”――《撒哈拉的故事》。此段是一篇很好的例子。三毛使用更多对话,词语的修饰相对减少许多,喜悦幸福的情感明确地表达,纵使没有华丽的词藻,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三毛的欣喜。
  三毛创作的后期可以说是人生中最为昏暗的时期,荷西的离开给了三毛前所未有的打击,生活上的压力,物质生活的困乏,精神上的孤独。对三毛的情感基调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性作用。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作有:《梦里花落知多少》《送你一匹马》 《高原的百合》《万水千山走遍》等。沙漠生活时,没有家人可依靠,二人互相扶持,共度艰困时光,爱情的成分减少,但多了份家人的甜蜜。三毛曾说,父母亲与荷西,是她生命中的重要支柱,她会为了他们任何一个而努力生存;而今,其中一个支柱倒塌,生命,顿时也失去了意义。“许多个夜晚,许多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躺在黑暗里,思念荷西几成疯狂,相思,像虫一样的慢慢啃着我的身体,直到我成为空空茫茫的大洞。夜是那样的长,那么的黑,窗外的雨,是我心里的泪,永远没有滴完的一天。”――《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是真的答应你什么,因为你猜到了我要死,你猜到了安葬完了人,陪父母回台之么,我心里的安排。你逼我对你讲:“我答应你,琼瑶,我不自杀。”――《送你一匹马》。相较《撒哈拉的故事》对于生活中的事件描写,充满正面、积极与快乐;此时期的作品,如《送你一匹马》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则是呈现出对人世间的绝望和冷淡。十四年的异国流浪,最终还是回归国土。但是,对于故乡的情感,还有故乡人对于自己的态度、看法,都使三毛觉得尴尬不自在,众人的关心及问候变成三毛沉重的负荷。回台后的三毛少与他人接触。对于荷西的死亡和思念,三毛选择自己承受,透过写作,抒写心中的苦闷与伤感;字里行间透露出失去挚爱亲人的无助,亦欲追随,表示自杀念头。 为减缓对荷西的思念和孤独,三毛开始去大学授课,针对自己在教学上的心得写成文章。从下段文字可以得知,授课的三毛让原本阴沉的生活增添些积极的动力。“已是傍晚了,我捧着大叠的作业,慢慢走回宿舍。山上的冬日总也是风雨,每一场课后筋疲力尽近乎虚脱的累,是繁华落尽之后的欣慰、喜悦、踏实和平安。在课室那一堂又一堂全力付出的燃烧里,得到了肯定。”――《送你一匹马》。 这就是三毛,真实、善良、美丽的活过,又真实、善良、美丽的离开,最终在人们心底留下一个真实、善良、美丽的三毛。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哭三毛,凄美的欢颜三毛[M].作家出版社,2005.   [2] 尧斯(德),霍拉勃(美).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6.   [3]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云在青山月在天,三毛文集[M].宁夏人民出版社,.   [4] 三毛.雨季不再来?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三毛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   [5]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白手成家,三毛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   [6]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回乡小笺,三毛文集[M].哈尔滨出版社,203:14.   [7] 三毛.谈心?祝福祖国,三毛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红(1981―),女,山东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传奇女子三毛一生罕见照曝光
您所在的位置 :
新华搜索:
传奇女子三毛一生罕见照曝光
不高兴的三毛
(责任编辑:
 精彩图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毛一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