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和段夹谷之会战哪个损失更大

东晋对外战争的宏观战略【附胜率统计】_南北朝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464贴子:
东晋对外战争的宏观战略【附胜率统计】
近几年网路上兴起一股“铁血强宋”论,无非是通过列举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来论证宋朝战力强悍,一向被认为国势积弱的宋朝胜率居然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但是偏偏国土面积越打越少,确实让宋粉以外的历史爱好者难以信服。不过我觉得能把数学和历史两门最喜爱的学科交集在一起也是蛮好玩的,我准备罗列一下的对外战争,顺便看一下所谓的“胜率”到底能否适用于统计学这里只收录国战,不考虑内乱和变民,之所以从开始算也是贪图方面,因为时期的北方混战很难判断哪些是外战、哪些是内战在307年7月就已经南下建业,逐渐在立足,到317年沦陷后方才称帝。这段时间,的主要军事行动都在致力于平定江南的割据势力。312年曾经威胁到建业,不过当时石勒处于流民帅状态,并非国战,所以统计数据从317年开始,到420年结束,前后100多年,分5个时间段。这里统计的对象是战争而非战役,但是历次战争中的战役同样会详细列举,进行分开统计。
一次新的奇迹玩法?你想成为霸服大魔王吗?
1.对荆湘的割据势力在江左立足后的第五年,开始向东方扩张,和数支流民集团交手。这一系列的战役也非常重要。一举占领了,使长江北岸成为一条连贯的防线数据统计:对杜弢14战,9胜。还有一场水战,另算。对杜曾8战,2胜。别看胜率低,杜曾每次作战都是靠近家门口,不像杜弢,三次东征每次都是横向打穿。而且杜曾两面三刀,每次出战的时间把握的很好。对王冲1战1胜。总计23战,12胜。胜率为53%。4次守城,3胜5次攻城,全胜另外在311、315、317年和五溪夷有三次交战,全胜从312年——318年,战略上的成果就是:以、南郡、、四郡接盘,统一全境。击败杜弢、王冲、杜曾、王如、严嶷、扈瑰、陈声、五溪夷12场胜仗中:占6战,但有3场败绩;占5战;还有一战是在联合杜曾的情况下靠取胜的在、湘州盘踞的各家势力中,最强大的是流民军——以杜弢为首。主要势力范围在湘水以西。在311年起兵以前就已经非常强大,曾近协助击退成汉的进攻。在起兵后,一年之中攻略零陵、、安城、劭陵、数郡,在湘州形成割据。旧西晋在荆州的势力(山简、)逐步退散。在311末、312年初,镇南军幕府(山简)的王冲、胡亢分别在西部、东部发动兵变。在同一时间,荆州北部的王如、屡屡威胁沔水沿岸。旧西晋高官向江左政权求救。一年后,开始接盘。当时各个割据中,除了杜弢、王冲、杜曾(胡亢继任)、王如之外,还有严嶷、扈瑰、陈声等小势力。杜弢不久后投降,退回湘水以西,不过当侵犯其势力范围时,再次发兵叛乱。一度进入江州,差点打下。大将军领兵坐镇,这意味着东晋已经从抽调台军主力。之前杜曾和杜弢一样向称臣,并且合力消灭王冲。但是随着杜弢起兵,杜曾也同样按捺不住,和南北两面的王如、杜弢联盟。三度击破,在汉江流域彻底独立。313年初——314年末,经过漫长的拉锯,前后数十战(可统计的只有8场)。杜弢已经筋疲力尽,向投降。本来已经接受了,根据协议将军队向移动,但是前线的军队早就杀红眼,的单方面停火的杜弢攻击不已。杜弢一气之下,再次起兵。315年的战事是最轰动的一次。杜弢兵分两路指向。初期形势大好。但是南路军在长沙受挫,被军逆袭。另一路在豫章被江州军赶到广州。在配合广州,三路围剿下杜弢全军覆没。这时四害已去其三,杜曾孤掌难鸣,也许知道自己迟早要被清算。318年,杜曾乘着荆州内讧,挟裹荆州名士第五猗发兵叛乱。攻破江陵,在女观湖之战瓦解荆州军主力。再次从江州调遣救兵,于次年在沌阳会战大胜,一举将杜曾赶出汉江平原。从此彻底占领荆州。
2.东晋和前赵前赵和东晋交集太少,元嘉之乱洛阳陷落后,反晋联盟开始逐渐分裂,东晋和石勒有一次接触,这个时候石勒已经铁心要和盟主分家了。这一战证明原本中原精华所在的淮北地区已经没落,已经难以形成地区性的割据势力(如曹操、袁术、李宪)。河北、关中、江左经济核心成为推动历史的主引擎。在洛阳陷落后之后,残存洛阳文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一部分入关奉司马邺为帝,另一部分留在河南收拢难民,结合当地豪族力量,在山区、河谷设立坞壁继续抵抗。这一部分人以西晋司空荀籓为首,李矩、郭默、郭诵、褚翜、魏该、魏浚、尹安、宋始、宋恕、赵慎等都是势力最大的几支坞主,虽然彼此并不同心,这些人接受政府的官职,实际上西晋对这一小篇地区连间接控制都做不到,但这些人任然在对抗两赵的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313年荀籓病故,司州坞壁失去了主心骨。此后东面的刘演、背面的刘琨、西面的长安政府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从建兴五年开始——也就是东晋建国的那一年——前赵对河南发起4次猛攻、后赵7次,在泰山压顶般的打击下,各大坞壁主逐渐失去抵抗的信心。到325年,最后一支势力投往南方,依附东晋政府,至此西晋在北方的所有残部都被扫荡的一干二净。324年爆发的那次冲突应该是前赵对逃亡南方的流民进行追击,战争过程、战果不祥,不过东晋随后收复了南阳。前赵曾近设立过一个西扬州,辖域可能就是从东晋扣下来的魏兴郡。
3.东晋和后赵数据统计战役24次,东晋胜9场,胜率为38%9场胜仗中:祖逖占3场;桓宣2战;李阳1战;毛宝1战;赵松1战;曹据1战攻城战其实不止15场,不过不少城池通过守城一方叛变或溃逃拿下的,这里15座城是以爆发激烈战斗为标准。后赵攻城7次,攻克2次,守城胜率71%;东晋攻城8次,攻占7次,攻城胜率88%战略上后赵发起进攻18次,取得战果的有14次,防御战胜率22%;东晋发起进攻16次,取战果10次,进攻战胜率63%。统计范围是317年东晋建国开始到349年末后赵灭亡,一共33年。双方所有的军事冲突只要书上有的都统计在内了。在发动战争的次数上:后赵17次南征,其中出动主力部队的一共有5次(322、326、328、335、339),五次南下每次都取得重大进展,边境线推进一大截。东晋14次北伐,刺史级别以上的调动有6次(319、320、320.9、331、345、345.8)在战略上能有所突破的仅仅两次(祖逖、陶侃)。另有2次是大败而归(蔡豹、褚裒)早年,东晋的控制范围在淮河以南,后赵主力在河北,两国没有接壤,中间夹着郭默、郭诵、张平、樊雅、周抚、陈川、徐龛、刘遐、曹嶷等流民帅和割据力量。双方在军事对抗中力图争取第三方势力的支援。祖逖在北伐过程中外交工作做得比较到位,所以进展不错。后赵在河南长期保持着的一万名机动兵力在汴水之战被祖逖打垮,以至于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实际上就陈留、濮阳有驻军)。到了322年,东晋开始内乱不断,后赵开始向黄河以南扩张,322——327年逐步蚕食淮北诸郡。327年末,东晋再次爆发内战。于是石勒马上做出反应,于次年出兵占领了沔水以北,并且占领寿阳,淮河防线被彻底撕开在331年的涅水之战中,石勒认识到东晋不可能被攻灭,派遣使者求和。之后一直到335年,双方主要在沔水一线拉锯,襄阳三度易手,最终还是给东晋捏在手里。这一期间,赵军在荆州北部长期保持一支约4万人的军队(是时贼唯据沔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338、339年,后赵两度败给慕容部鲜卑。庾翼蠢蠢欲动打算北伐,为了证明自己任然十分强大,石虎下令主动出击。这是晋、赵两国最大的一次战略碰撞。结果就是5战4败,赵军以民族大英雄冉闵为先锋突破沔水防线,直接向荆州军的心腹方向——武昌发起冲击。赵军攻陷邾城对东晋在心里上是个重大的打击,从这里度过长江对南方是非常危险的,这时的东晋在疆域面积是史上最小(不过比东吴要大)之后赵国和凉国又掐起来了,在南线主要维持低强度的边界冲突。349年石虎去世,后赵开始内乱。褚裒在淮东、司马勋在凉州分别发起北伐,不过机会都没把握好。尤其是褚裒这一路。不过在疆域上算是回到了328年时的边界,即传统的淮河边界。战略综述:从双方的进攻频率来看,两国的边界就和筛子一样,因为没有太多地理上的屏障,也就没有固定的疆界。战役的数据对东晋很不利,这也符合事实,从地图上看,东晋的国界从322年的南阳——兖东——鲁郡——琅邪一线收缩到339年襄樊——武昌——历阳——广陵一线。所沦陷的地区面积,相当于把官渡之战前的曹操给丢了。对后赵的战争是东晋的胜率低于50%仅有的两次之一。在战术上,双方的差距不大。涅水之战,晋军全歼赵军的前部,但自己也伤亡过半。邾西之战,赵军2万全歼晋军1万人,但是打完以后自己只剩九千人,也是惨胜。任何一方取得的胜利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赵国的胜率很好看,但是战术上并无多大的优势。这一时代的战术取向已经后前朝完全改观,三国时期所盛行的战法:长期对峙、小股精兵袭扰、吃粮比赛——在东晋十六国已经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主力会战、大范围机动。敌我双方都锐意进取,以歼灭对手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这就对双方的机动力和国力有一定的要求。东晋在对秦、燕的战争中,几次重大的战役胜利都是伴随着水军迂回对方侧翼为基础(比如谢玄那次),在北伐的后勤方面也极度依赖水路运输,但在东晋初期,水军的力量远远不足,曾在荆州屡屡被杜弢水军压制的情况在夹缝中求发展。反而是后赵,拥有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水军,这支水军是为了海上入侵辽东打造的,更适合在海上的航行,这支水军部分转到青州(数百),沿海岸线南下,从海上屡屡袭击三吴的沿海一带,打击东晋从浙江到京口的航线。东晋对此束手无策,因为没有强大的水军,只能在滩头设置防御。沿海建了8座兵站、11座要塞、30多栋烽火台,这才遏制住赵军的海上袭击。因此东晋在战争中的机动力和运力不足,而赵军在骑兵和畜力运输方面拥有的巨大优势,这就很容易在平原地区形成对晋军的压制,这一点徐州刺史蔡谟就阐述的很清楚。所以在寿阳失守以后,东晋似乎并不热衷于收复淮河防线,从豫州、南兖州战区发起的北伐仅仅5次。赵国作为北方大国,战略取向却和曹魏不同,没有从东线扩张的意图,并不打算把国界推下长江。这是因为淮南地区的地形复杂,密布的河汊和水田妨碍了赵军铁骑的机动和冲击。三场决定性会战汴水之战:东晋占领兖西平原,将国防线推到黄河南岸涅水之战:东晋把战局稳定在沔水一带邾西之战:庾亮北伐的计划破产,后赵惨胜,后十年内相对和平
4.东晋和成汉一共13场野战,东晋胜7场,胜率54%城池攻防难以统计,肯定不止4次,因为晋书在这方面的记载太简略,没法判断某城是否发生战斗两国战争持续了31年(317年正月——348年三月)成汉发起进攻多达14次,其中有8次取得战果东晋是3次(广州刺史邓岳、荆州刺史庾翼、荆州刺史桓温),三次都获得重大胜利,而且一次比一次犀利成汉在司马睿之前就已经建国称号,不过做战的对手主要是西晋在西南地区残存的藩镇(梁州张光、益州东部罗尚),真正和东晋打响第一枪还是在317年。李雄在312年完全控制巴蜀地区,当时荆州正好一片混乱,杜弢、陶侃、杜曾三国鼎立,但是成汉却没把握好这一战略机遇。一直到建武元年,荆州基本处于东晋控制下,才开始经略巴东成汉14次进攻,有7次是对巴东、涪陵一线(益州刺史部),最初的进展十分缓慢。但是在330年的战役中,成军连战连胜,一口气推下巴东、建平两个郡,把东晋的益州部全部吃下。虽然东晋有几次反击,但是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巴东一线始终控制在成汉手里。表面看东晋非常受,事实上在于成汉对抗过程中,东晋始终没有动用荆州军(东晋第二大强藩),这支军队在沔水和后赵死磕,没空抽身。大约339年,庾翼在荆州的势力剧烈膨胀,李寿急忙把东部疆界的建平、上庸、巴东三郡割让给后赵,寄希望二虎竞食。后赵也争气——马上丢给东晋了。343年,东晋终于出动荆州军对付成汉,从巴东推到江阳,这一战显示了东晋水军的强大机动力,巴蜀延绵起伏的高山反而成为守军增援的障碍。成汉的14次进攻,有6次是对宁州和益州南部发起的。战略方针是由西向东,进展也十分缓慢,在323年堂狼之战战败,损失惨重,之后用了十年终于占领宁州大部分地区。339年东晋广州刺史邓岳对宁州发起一次进攻,第二年成汉收回部分失地,但是牂柯郡拿不回来了。成汉另有1次进攻是对梁州,占领了汉中、上庸成汉的巅峰时期是李雄末、李寿初。同为四川政权,成汉的疆域面积超过蜀汉,军力也过之,340年有一次阅兵,军士七万余人,算上边疆镇军,总兵力超过10万。虽然不像蜀汉那班穷兵黩武,但是成汉也非常好战,建国以来,疆域大部分时期都在扩张。
5.东晋和前燕一共18场战役,东晋11胜,胜率61%守城9次,失守占3次,守城战胜率66%攻城6次,得手占4,攻城战胜率66%桓温4战、桓豁1战、荀羡1战、朱序1战、竺瑶1战、檀玄1战、罗崇1战、刘则1战 战略综述两国战争历时17年前燕方面进攻13次,胜7次,成功率54%。大规模有4次,2次取得突破。分别占领司州和兖州东晋北伐6次,2次成功。其中刺史级别的有5次,仅仅一次成功,收复了南阳郡 后赵虽然宣告灭亡,在河北冉魏和前燕杀的热火朝天,苻健和段龛分别进入关中、齐地,并在不久后以秦、齐的旧称宣布建国,淮北地区的后赵余部任保持一定的组织性,永和七年/351年的北伐是东晋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巨大的优势下,关东的后赵余部争先恐后的喜迎王师,先后有7支势力向东晋投降,于是晋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兖东平原,将东部的前线推到322年的位置,恢复到祖逖时的边界。如果把348年吞灭成汉的战果也一起计算,可以发现,在这3年间,东晋将国土面积从215平方公里(不准确)扩大到了280平方公里(准确),这个时候国防体系需要做重大的调整。 当时在淮北军头林立,各处都是后赵过来的降兵降将,这些人需要安抚或清洗。而东晋的高级将领似乎忽视这一点,一味的谋取跟大的战功。在最初的4年内,东晋的战略重心都放在了关中。殷浩以为前秦的将军和后赵的一样容易策反,但是还没等北伐,自己先出问题了——后赵的降将姚襄跳反。这起叛乱发生在淮南的心腹地带,牵制住了豫州军团的所有兵力,并且损失了大量辎重和人口,在历时2年后终于将其赶出淮南,但是占据着司州地区的姚襄任然是东晋的心腹大患。356年,东晋再次发起北伐,再次收复洛阳,将姚襄赶到并州,东晋在正北面的国界重新回到了351年,但这时已经浪费了宝贵的5年时间。这5年使前燕称霸北方,国力蒸蒸日上,冉魏、段齐这两个原本是东晋的战略盟友,这时一个被灭、一个被打的奄奄一息。在此前353年,姚襄搅得淮南大乱时,燕军趁火打劫,绕过齐国进攻徐州北部,一口气吞下5个郡,不过后来又被东晋夺回来了。355年,齐国发动攻势,在郎山之战中将燕军逐出齐鲁地区,前燕开始把战略方向对准齐国。356年,慕容恪在济水之战大破3万齐军精锐,进而围困齐国首都广固,段龛向东晋告急,东晋下令徐兖军(北府兵前身)出动,但是晋军并没有直接救援,只是出兵占领了齐国在徐州的占领区,然后坐视广固陷落。358年,徐兖军团趁燕军主力进攻张平(并州割据势力)时发动战役,在汴城之战中打了一场漂亮的水路协同战役,攻占了2-3个郡,但是等前燕消灭张平,燕军主力向南反攻的时候,北伐军再次遁了。第二年,东晋的豫州军团和徐兖军团发动联合北伐,这次北伐的规模可能比351年那次还大(徐兖军4万,豫州军不明),这是晋燕两军第一次以主力正面对决,以惨败告终,徐兖军在东线铺的太大,被集中优势兵力的燕军击败,豫州军在西线不战自溃。尽管如此,东晋还是掌握着兖东数郡,只要还占据着泰山—邹山这段,也就是关东平原唯一的制高点,就能拱卫淮北一大片。这场失败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桓温的威望已经无可匹敌,之后的国防战略均是他的手笔。359年的战局导致东晋在兖西的前线退缩梁国一带,连贯的边界被撕开,东晋的正北部形成一个非常不利的突出部,荥阳、颍川诸郡的侧翼被直接暴露在前燕的攻击范围下,两国在下一轮的交锋的战场已经有了眉目。361年,前燕对吕护(河内割据势力,故后赵将领)发起进攻,经过5个月的围困攻占了野王城,控制了黄河北岸的所有地区。东晋原本计划组织对吕护的解围,援军已经抵达宛城,但已经来晚了。362年初,燕军渡河南下,占领了洛阳西北面的河阴堡,洛阳陷入了三面包围之中。金墉城(洛阳卫城)坚守5个月后,东晋援军终于及时赶到了,燕军试图在檀丘阻击援军失败,撤围而走。是年年低燕军再次进攻洛阳,但是金墉城依然固若金汤。前燕放弃强攻,把矛头指向兖西平原的几座重镇。363——364年的战局中,前燕连续发动攻势,荥阳、陈留、颍川、陈郡、汝南等数郡遭到燕军的猛攻,兖西防区没有战略支撑点,也没用地利屏障,只有几座故城苦苦支撑,西籓骚动。东晋多次从豫州军团、荆州军团抽调主力反复开播,但是疲于奔命。许昌城经过双方的残酷拉锯3此易手。最终,东晋将前线稳定在颍川——陈郡一线,前燕获得荥阳陈留两个郡、掠夺汝南万余户、陈郡人口若干。
桓温原计划于364年进行战略反击,再次发起北伐,但因为种种原因,这次军事行动被推迟到5年后。364年末,前燕对洛阳、许昌两座重镇同时发起围攻,这一次城中的守军没有等来援军,金墉城最后的五百壮士成为史官笔下著名插曲,但是也没有阻止洛阳陷落,这是自永嘉之乱的第三次。前燕花了5年时间占领了河洛地区和兖西平原。366年末,前燕在东线重操旧业,对泰山—鲁郡突出部发起一场大攻势,面对来势汹汹的燕军,徐兖军团没有任何反应,坐视梁父、邹山守军的奔溃。东晋失去了的唯一的制高点,就此,后燕铁骑在关东大平原上一目了然,在淮北横扫千里、无可匹敌。北面的防御又回到了325年的老边界。 在防御战略上北东部的边界又重组成一天连贯的防线,和之前犬牙交错的边界相比,防御压力骤减。但是东京不甘心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366年,荆州北部一次局部战争迫使燕国在边境的西端小范围的后撤。但是双方谁也不愿再这一地区再次制造事端,西面的崛起的秦国让人不安,苻坚正盘踞在崤山上虎视眈眈,洛川一带成为火药桶,于是东晋决定依然把东线作为突破的战略方向。 东晋的计划是:以徐兖军团在西线进攻,打通泗水——汶水——济水——黄河的航路;以豫州军团为东线的拳头,在谯、梁发动攻势,打通泗水——汴水——石门——黄河的水路。两条航路的流量有限、河床较浅,无法大规模的投送战略物资,所以在主力开往河岸以前,必须同时打通任督二脉。369年的北伐战役中,徐兖军团作为进攻的轴心获得重大战果,为了掩护水军和工兵开辟航道,主力在泗水北端下船,慢慢向西席卷,连续击破前燕的两批援军,甚至跨过豫州军的战区,掩护东线的侧翼,在林渚之战大获全胜,重创燕军主力。燕国上下震动,不惜以割地为代价请秦国出兵救援。然而东晋的两军分别在石门、枋头被迫停下了脚步。燕军以这两座据点作为反击前出基地,而东晋的补给线因为被拉伸的过长而扭曲,因为豫州军团始终没能打开石门,黄河——汴水的津要被燕军卡死,陆上运输被鲜卑游骑兵掐断,唯一的补给来源是泗水——汶水——济水——黄河的航路,但是由于寒冬将至,喝水的流量越来越少,军队的补给和汶水一样,眼看就要枯竭了。 在这种情况下晋军只能撤退,在枋头酝酿已久的燕军立即做出反应,兵分两路钳形攻势,一路预先迂回到东晋必经之路上,另一路直线追击。襄邑东郊进入战斗,燕军大获全胜。残存的晋军狼狈逃亡南方的同时,秦军也向南邀击,在谯郡再次重创晋军。东晋的这次北伐遭到的兵力损失由多个说法:【讨鲜卑败绩,死亡太半。】【死者三万人。】【王师大败,死者三万余人。苟池闻温班师,邀击于谯,温众又败,死者万计。】【初四年,桓温北伐败绩,十丧其九】最少的2.5万,最多的至少5万,还有3万、4.5万两个说法,还是4.5万比较合理。369年末,因为这场军事灾难引发的问责使国内再次爆发内讧,袁真父子在寿阳独立,分别写信给燕、秦两国请求支持。几乎是同一时间燕、秦两国开始兵戎相见,不过前燕还是抽调部分兵力前往寿阳。370年初燕国的援军先抵达淮南,但是早有准备的东晋在武丘将其击溃。370年十月,燕军在潞川之战一败涂地,不久后灭亡。
第一阶段的战略形势:352年——359年。双方主要以在兖东的对攻战役第二阶段359——366年,东晋战略收缩阶段第三阶段:366——370年,桓温北伐失败,导致之后和前秦的战事趋于被动
6.东晋和前秦第一阶段:351——369年第二阶段:371——382年第三阶段:383——385年,淝水之战及其后续
总而言之,支持楼主
挂机一个月得百万,你还蓝瘦香菇么?
一共37场战役,东晋22胜,胜率59%守城或防御战17次,失守占11次,守城战胜率35%攻城16城次,得手12,攻城战胜率75%各将领所占比重谢玄5战、桓温3战、桓石民3战、桓石虔3战、刘牢之2战、吉挹2、桓冲1、桓伊1、张愿1、薛珍1战略综述晋秦战争从351年四月持续到384年十一月,前后近34年前秦发起进攻11次,6次取得战果,成功率占55%。其中规模超过十万的有4次,前3次分别占领了巴蜀地区、荆州北部、淮北地区(东晋胜但是主动退却),第四次就是淝水之战的惨败了东晋发起进攻15次,7次获得战果,成功率46%。刺史级别的北伐占6次,仅有2次是取得成功(桓石民、谢玄),而这两次都是发生在淝水之战以后的全面反攻阶段第一阶段:351年——355年,双方的焦点集中在关中地区,在河洛、豫西也有中等规模交在最初的4年内,东晋的战略重心都放在了关中。殷浩的北伐是东晋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当然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巨大,东晋的北部疆界回到322年之时。紧接着殷浩决定以关外秦国势力作为攻击目标,甚至有攻取关中的计划,这个计划被张遇、姚襄的两次叛乱打断,豫州军团、徐兖军团的主要兵力被牵制在淮南。荆州军团被迫独当一面,在354年那场著名的北伐中,晋军攻势犀利,三个月中4战4捷,前秦被迫采用消耗性战略(这在崇尚野战的东晋十六国非常少见)。经过长达7个月的苦战,晋军最终选择放弃,北伐的结果是一个上洛郡。梁州军团对关中的经略也比较积极,后赵奔溃后,关中的大财主杜洪形成割据,但很快遭到秦国的入侵。梁州军团迅速出兵支援,但是他们把主要兵力都浪费在于汉族豪主的消耗上,尚未和秦军照面就退回梁州。这导致第二年秦州刺史(后赵降将)遭到围攻时无人接应,东晋在秦州的权力仅仅一年便丧失了。在桓温北伐时,梁州军从子午谷进入关中,但是被秦军发挥内线优势,遭到各个击破。第二年,东晋趁秦国新君继位,发起一次短促的袭击,但是发现秦国政权稳定,无利可图时,便退兵了之后十年时间,两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冲突。双方都改变战略方向,在其他战线上投入主要精力。第二阶段:355——364年,9年的间歇期第三阶段:364——370年,晋、燕、秦三国演义在解决姚襄(割据并州)、张平(割据并州)、曹毂(匈奴)、刘卫辰(匈奴)、乌延(鲜卑)之后,前秦控制了关西全境。366年前秦打断平静,重启战端,攻入荆州北部,这是一场骚扰性的入侵。从此以后,苻坚开始积极的往关东方向发展,在桓温第三次北伐(对燕国)时,秦燕两国结盟,配合性的派出2万军队,并在次要战场重创晋军。第四阶段:370——374年,东线保持稳定。但是仇池、梁州、益州先后失守当南面的威胁暂时解除后,燕秦两国短暂的联盟迅速破裂。370年11月,王猛在潞川会战大获全胜,开始清扫北方的前燕的残部。同时立即抽调一支2万人的军队南下干涉东晋内战,两军在寿阳城外围经过几次复杂的战术动作,最终击退秦军。也因此,当前秦帝国在北方迅速扩张的同时,但在南面再次遭遇有力的抵抗,东晋和以往一样,一旦北面出现军事力量的失衡,便毫不犹豫的做出反应收复失地,当前秦军队接管河南地区时,被迫止步于徐州北部。第二年梁州军团又拔除了前秦设在秦岭的前出基地。在枋头之败一年内,东晋重新找到了防御节奏,于是苻坚改变战略方向,从侧翼迂回东晋的防线仇池国在后赵垮台后一直是东晋附庸国,秦陇一带的地势比较平缓,在这里设置一个缓冲国可以极大缩小西线的防御成本,同时可以看出东晋在梁、益地区的防务的重视远远比不上荆州和两淮。在漫长的边界线的最西端成为东晋防御力量最薄弱的环节,371年秦军大破晋仇联军,不久便攻陷百顷(仇池首都),占领仇池全境。现在,前秦已经在西线打入一个楔子,将益州军和梁州军团一分为二(梁州和益州的链接部大巴山交通不便)。372年,梁州军团企图夺回对仇池的支配权,但是遭到有力反击,被迫退守汉中。仇池战役以失败告终。373年9月,秦军的入侵部队从西北裂口像洪水一样的涌来。梁州军主力从372年开始就一直在汉川一线于仇池方向的秦军对峙,当秦军从西面出现夹击其后背时,梁州军团被迫以劣势兵力应战,在青谷之战小败,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晋军只能放弃梁州。在魏兴的守军阻挡了秦军的追击。相比之下益州军团所经历的更是一连串的军事灾难,剑阁关被突破后,未经战阵的益州军团没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仅仅3个月,秦军就推进到了成都,和一百多年前司马昭灭蜀战争一样的速度。等到荆州军团发兵救援时,益州最后的据点——广汉已经陷落,晋军失去了反攻的基地,只能撤退。益—梁战役说明在纵深防御上所缺失的执行能力,一旦前线被突破,纵深遭渗透,后方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荆、梁、益三州复杂的交通环境有难以给与彼此有力的支援,但这对后10年中的东晋防御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第五阶段:5年的短暂和373——378年,两国边界总体趋于稳定,益州地区接连爆发两起动乱限制了前秦继续扩大版图,东晋趁机将西面的前线推回到巴东。到376年,前秦发动灭凉战争时,东晋在荆北和淮北做出攻击姿势,以此声援盟国,但是没有起到显著作用。这一年,荆州军团的防御体系正发生重大改变,桓冲调任荆州刺史,强化了防御部署的纵深配置【自中兴以来,荆州所镇,随宜回转。。。。。。今宜全重江南,轻戍江北。。。。。若狂狡送死,则旧郢以北坚壁不战,接会济江,路不云远,乘其疲堕,扑翦为易。】把后勤基地和指挥中心的位置后移,把战略预备队设置在上明城,可以同时兼顾巴东、魏兴、荆北三个方向的防务。然而,这就要求防御者本身有跟高的要求,在前线遭到攻击后,后方的主力必须具备兵力集结的速度和反攻的力度。
第六阶段:378——379年,晋秦两国在荆州北部、徐州南部的血战(1)襄阳、魏兴攻防战378年,氐人再次动手,以六路大军(15—20万)对荆州北部发起向心攻击,第一线的据点鲁阳、南乡、武当迅速失守,但是依托山势的魏兴郡起到有效的阻滞作用,荆北的防御核心——襄阳坚守长达十个月。但是因为沔水防线缺少防御力量,秦军在包围襄阳的同时,一支5万人的大军迅速突入到江陵城下,屯集于上明(江陵西面)的荆州军团主力(7万)在强大的监视下不敢向襄阳派遣一兵一卒;而位于江夏的荆州军原本可以支援襄阳,但是因为实力弱小(8千),也丧胆不进。荆州的防御网络被秦军从中央撕开成两半,用作反击的战略预备队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沔水南面的平原虽然可以方便晋军互相支援,但是同样有利于秦军的纵深穿插。位于上明的战略预备队畏惧主力会战,也不愿浪费多余的兵力,便出动5万大军向西进攻巴蜀地区,意图围魏救赵,一直攻入巴西郡,但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荆州前线的战况一天比一天紧迫,巴蜀派遣军不得不退回巴东,向北支援魏兴守军,在南县之战被秦军以少胜多。这样一来,西县(魏兴首府)的失守也是时间问题了。到379年2月、4月,襄阳、西县先后陷落,长达14个月的荆北战役宣告最终结果,但是在漫长的攻防拉锯中,中央战区的秦军也耗尽了精力,前线的将士需要休整。但是秦国的大本营和东部战区并不在意这一点,早在襄阳战役期间,苻坚就打算在东部开辟第二战场,但是前秦的国力和稳定度尚不足以支撑全线进攻。一旦荆州战事有了结果,便迫不及待地发起淮东战役。(2)盱眙——堂邑会战;三阿——君川会战前秦在河南、淮北的兵力增至5万,又从荆州北部调拨刚从战场退下的7万人,但是实际与之会师的只有2万人,绝大多数兵力都被牵制在淮西地区,荆州军团也抽出5万人支援东线,两支同时从荆州出发的军队向东平行而行,可能是在淮水中上游一带发生对峙,虽然没有完成战略任务,但是两军都完成了间接的支援。当前秦在荆州重启战端以来,徐兖军团就开始积极备战,征发徐、兖、青三州民丁组织战区防御。当淮东战役爆发伊始,徐兖军团已经戒备多时,所以秦军没能像巴蜀、荆北那样,在一开始就取得重大突波,然而秦军任然在战争初期掌握了主动权,徐兖军团兵力不足3万,在兵力占一半劣势的情况下,被迫放弃淮北地区,通过一次巧妙的战术机动,撤出了彭城的有生力量,退到广陵。秦军进而继续南下,渡过淮河,并包围了南岸的桥头堡——盱眙。4月末,荆州方向的秦军进入战区,攻陷淮阴(疑为汝阴)并南下,两支秦军汇合,围攻盱眙城的军力多达6—7万。秦国的主攻方向已经明朗,东晋台府和豫州军团调动了四路大军(4万人)集结在江北的堂邑,台军水师开入涂中水道,意图发起联合反击。正当在部署进击时候,盱眙城在5月14日失守,这意味着秦军可以避开水军的威胁,陆军大步向南挺进,包围了三阿(侨置幽、冀、青三州流民的军事重镇)。堂邑的晋军主力获悉后,士气低落,已经产生撤退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秦军集中2万骑兵奔袭堂邑,即刻突破右卫军(台军,估计5000人)的阵地,其余三路大军相惊而散,这是一场四十年不遇的大败,自从邾西会战以来,东晋首次在主场作战中战败。会战结果传入建康,京师上下一片哗然,台府紧急征发壮丁守卫城墙,中央军沿江列戍。在不到4个月,秦军接克彭城、盱眙、淮阴三座重镇,三阿的沦陷看来也是时间问题,唯一剩下的就是拱卫江北的广陵城。正当人民普遍认为战事的结局已经没有悬念的时候,驻守广陵城的徐兖军团以北府军为前导,沿着中涂水北上,强行扯开会战的第二幕五月末,徐兖军团从广陵开出3万军队,向西北方向救援三阿,先是在白马塘击退了秦国的骑兵部队,随后在5月25日两军于三阿城下爆发主力会战,徐兖军团以近一半的兵力劣势取得大胜。秦国的败兵退到盱眙,徐兖军没有马上发动追击,而是收拢堂邑之战后的溃兵,再联合三阿的驻军。在6月初,使兵力高达5万,才向北反攻盱眙,这时秦军已经没有兵力优势,战况的发展掌握在了东晋手中,秦军再次战败后向淮阴撤退。晋军展开迂回性战略,派水师焚烧秦军所架的河桥,威胁其退却线;秦军不得不放弃淮阴,这使位于涂中水道的水师主力得到解放,打通开往淮泗的航路,捣毁了对方水上的补给线。秦军在战略上处于困境,急忙撤出战区,徐兖军团立即追击,在君川迫使秦军接受决战,取得大获全胜。在会战的反击阶段,徐兖军团打出4战4捷的成绩。晋军在取得大胜后没有采取收复疆土、或趁胜北伐的意图,而是收缩防线,主动放弃淮水以北的地区,减轻防御压力,从地图可以看出,当时晋秦两国的边界形成一道直线。第六阶段:荆州、益州的反攻;淝水之战(1)襄阳之战早在四十年前,庾翼提出北伐的战略规划的大前提是将荆州军团扩充到10万人(实际为4万),为此不惜大动民力、得罪荆州大族,如今的荆州军团已经达到这一数字,又巩固了在沔水南岸的阵地。唯一被前秦契入的突出部——襄阳成为前沿唯一的弱点,为了拔除这一眼中钉,荆州军团在383年夏季发动攻势,旨在收复襄阳城。从军队调动的情况来看,东晋此番是全线出击,对益州、魏兴、沔水中游三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东线的徐兖军团也对淮北进行牵制性进攻,实际上北伐的核心目标是夺回荆州北部的锁钥。在这次战争中,晋军对次要目标展开的佯攻来的非常顺利,但集中全力对付的襄阳却久攻不下。苻坚似乎也没有落入圈套,但是在展开反击时也谨慎的采取分兵的战略,对巴西、武当、襄阳三个战区均发兵赴救,主要方向还是对付襄阳的(秦军5万)。7月,秦军的救援部队从北面夺回新野和邓城,距离襄阳城160里(3—5天行程),便即刻以轻军奔赴沔水前线,打了晋军一个时间差。优秀的指挥官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襄阳北岸巧设疑兵,让对方误以为秦军主力皆至,还没有来的及反应就失去斗志,撤围退回后方。但是对武当的解围就没那么顺利了,秦军在鄂西山区的北端再次重演了378年的败绩,不过这一次晋军在胜利后主动放弃了战果,因为获悉主要战场已经失败,必须后撤。(2)战役准备阶段东晋这次浅攻性的北伐激化了两国的矛盾,苻坚决心发动酝酿已久的灭国之战,除了个人野心冲昏头脑外,战争的性质带有报复性。此外北方过剩的农产品【是岁,秦大熟,上田亩收七十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之境,不食麻豆,上田亩收百石,下者五十石(就是最低产量相当于平时两倍)】和人口上的优势也是促成这场战争主要原因。战争的军事决议(就是那个著名的君臣问对)在六、七月进行的,对荆州、益州的反击同时也是南征的第一梯队,目的是为了牵制荆州军团,前秦把这次战略主攻的方向放在淮西。在完成对襄阳的解围后,秦军抽出一支主力部队沿沔水向东,在桐柏山、大洪山的两条平行山脉形成的重要孔道上有序的推进,在郧城遭到抵抗后展开攻坚战,最终于十月初攻破,斩俘万计(疑),这支部队是从荆州调去支援淮西战场的,从侧后方插入豫州,兵力在4万——6万,因为郧城的坚决抵抗而没有参加淝水之战。对主攻方向的组织工作也于襄阳之围的次月初步完成,八月二日,大约20万秦军沿颍水分批南下直抵淮北,将面对的晋军逼出下蔡,在颍口建立前出基地。源源不断的补给物资从关中涌入,沿黄河开往石门津卸货,再通过短途陆运在汝水、颍水上船,继续以水路运输驶入淮水,在颍口的补给站集中卸货,前秦总共动用了一万条船来输送这条大动脉。前秦一直到九月末才完成战役准备阶段,这就和以往几次南征不同,东晋得以准确的判断秦军的主攻方向,并且有充裕的时间展开防御部署。在广陵一带集中了7万人,又得到来自台府支援的八千精兵,算上在寿阳、盱眙、淮阴的守军,徐兖军团的总兵超过8万人。兵力处于决定劣势,战略形势也随着时间不短恶化,除了在淮西面对的20万当面之敌;从冀州、幽州南下的秦军(可能10万)已经抵达彭城,威胁淮东的侧后;从荆州赶来的秦军已经攻陷郧城,从义阳三关强势插入淮南;苻坚亲征所率领的主力的前锋已经抵达项城,距离寿阳城仅仅450里(十几天行程)。西线的晋军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内线位置,如果战事拖到12月,这8万人至少要面对6倍于己的敌人,为了避免遭到合围剿杀,徐兖军团必须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迅速粉碎当面之敌,然后再迎击另外三路(3)洛涧之战一直到十月初,秦军开始发动强大攻势,攻打淮水的中枢——寿阳城,十八日秦军攻陷寿阳。东晋派遣的援军已经到达附近,就是只差一点,只得撤到淮北,就地在硖石组织防御。秦军闻讯又以主力围攻硖石,并另外派遣一支5万人的别军(或2万)在洛涧沿西岸设防,对徐兖军团的援军进行阻击。战事的发展对东晋越来越不利,硖石守军的虚实已经被前秦掌握、徐兖军团主力的位置也已经被侦知,项城的秦军主力正如滚雪球一样装大。晋军主力赶到洛涧西面25里,正面在发起几次攻击都无果,十月二十日夜幕后, 一支五千人的精锐径直强渡洛涧,瞬间撕开秦军的防线,这支部队在混乱中没有胡乱追击,而是以一部集体左旋遮断淮水各大津要、另一部继续驱赶溃兵向北逃窜,这场战役表现出北府兵的战斗力和严明纪律,斩杀和俘虏1.5万人,秦军十几位高级将领阵亡。(4)淝水之战徐兖军团的主力从水、陆相续西进,迎战前秦主力。虽然在战力上任然处于劣势,但是洛涧破坏和削弱前秦的战略平衡,提升了晋军上下的斗志,对之后的决战起了关键性作用。十一月初,两军主力在淝水碰撞,这条河床又窄又扭曲的河流成为保卫华夏文明的里程碑,但当晋军前军抵达淝水东岸时,遇到了有力的抵抗,被迫后撤。后军集中预备力量组织反击,秦军看到对方阵容严谨,便主动退出东岸的阵地。两军沿着淝水形成的天然方向转入对峙,但是双方都得这样的防御形势显得不耐烦,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那句著名的求战书【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诸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这里是出自晋书谢安列传,晋书载记、资治通鉴都不一样,但是大意相同)。秦军在西岸腾出战场时发生混乱,后方的汉人军队发生哗变,晋军注意到这一情况,在以8000人迅速渡河后,(突破的地段应该是淝水北端的突出部,可能是这里的秦军最早后退),在还没展开阵型便在顷刻之间发起攻击,东晋对这种攻击方式并不陌生,晋军人数不多却像潮水一样汹涌而上。秦军主帅苻融急忙催动骑兵进行反击,但是原本寄希望的开阔平原上挤满了逃散的溃败和被踩扁的尸体,氐族铁骑根本冲不起来。苻融任想奋力前进稳定战线,但是却在一片混乱中被涌上的晋军砍杀,秦军的骑兵也开始加入逃跑的行列,大部分人都不明不白的死在同伴的脚下,更准确的说法是挤压胸腔窒息而死。秦军在南段的防守反击是成功的,靠的是有能力的指挥官,一度打退了晋军的进攻。但是在北端的秦军奔溃后,已经在北面展开全线追击的晋军分出部分兵力向南包抄其北翼,秦军便彻底放弃抵抗,解下盔甲逃离战场,战役变成了一场残酷的狩猎,向西猛追30里在青冈止步。晋军在这场胜利中斩杀和俘虏达到数万,这还不包括投诚的汉族士兵(张天锡、朱序、徐元喜等部)。缴获的牛、马、驴、骡、骆驼有十万余。而秦军的实际减员为70%—80%(这一比例的对应数值应该是苻融前锋+慕容垂+冀幽州兵+苻坚主力的50万人)
7.东晋和翟魏一共6战。东晋胜4战。胜率66%或71%魏军南下有10次,其中4次取得战果,除了第一次,其余每次都是旋即失守8.东晋和西燕东晋2战(或三战)全胜在淝水之战后,苻坚的脑袋恢复了清醒,认识到大溃败后残兵败将是无法继续控制关东的大片领土,在关外仅留4000兵戍洛阳、3000戍邺城、5000戍并州,其余9万悉数回关,以此稳住关中形势。前秦在关东的统治开始逐渐瓦解,383年末,丁零人首先扛起反秦大秦,从河洛地区涌出关东,一举占领了河南郡,在笼络了大量前燕贵族和旧臣后迅速壮大,不久获得慕容垂的加盟,在河北各地纷纷策动鲜卑旧部和乌桓渠帅加入这支泛东胡同盟,人数多达20万。与此同时,东晋在南方再次挥军北伐,和34年前的那次一样,是在北伐处于权力真空状态下的军事冒险。384年1月——10月,东晋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关东在黄河南的所有土地,在四川方向的则攻下大巴山——汉川一线。除了在襄阳遭到秦军较为有力的抵抗之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费多大劲,在384年11月,晋军跨过黄河占领黎阳时,河北虽然还是乱成一团,东晋的武力看似势不可挡,在次年4月重创北府兵主力,迫使晋军停下脚步。此后东晋在河南的军事任务被动的转入维持秩序和战略防御,这不仅仅是因为军事上的原因,还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因素——东晋的战争机器自6年前的淮东战役开始就一直处于超负荷运作【谢玄虽破句难等,自后征戍不已。百姓愁怨之应也。太元六年六月,荆、江扬三州大水。太元十年夏,大水。初八年,破苻坚,自后有事中州,役无已岁。兵民愁怨之应也。】同时,司马道子在朝中的权势愈发膨胀,对力主北伐的谢安进行排挤。385年末,宏伟壮观的北伐战争悄无声息的结束了,2年来东晋军队创造的巨大战果并没有激起汉族尚武精神中固有的热情,新任执政(司马道子)无意再与后燕打一场决胜战争,一个长寿的皇帝和有利的外部环境是帝国边界稳定的因素,为了缩减国防成本,将豫州军团、徐兖军团的主力退到淮水以南作为战略后备,【朝议以征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使玄还镇淮阴,序镇寿阳。】边界地带仅仅用单薄的戍兵部署。然而这种国防战略的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北方新格局的成型打破了南方短暂的和平,又一轮的斗争再次在边境爆发。385年末,鲜卑人赢得了河北争霸战争,控制了冀州大半部分地区,丁零人落败,一部分退入太行山区坚持游击;另一部分向南方迁徙涌入东晋的边界地带,其首领翟辽向黎阳太守(位于河北)达成协议,作为雇佣兵在东晋境内定居下来。386年1月,丁零人发动兵变,占领了黎阳郡,东晋失去了在河北的桥头堡,而然更大的危机正向帝国逼近。散落在并州、河北的丁零人、流民闻讯后,立即率部奔向黎阳,声势大振,一个新的国家正在晋燕夹缝中成形。3月,泰山守将张愿(或称张道,原为流民军)也发动叛乱,举郡投降丁零叛军。一时间东晋在黄河中下游的地盘丧失殆尽,徐兖军团的主力正处于回家的路上,已经进驻淮阴,豫州军团受到召唤,迅速向东补位驻防彭城。8月,两军联合在谯郡打退了翟辽的进攻,丁零人所造成的危机并不太严重,但是对东晋的国防政策是巨大的考验,徐兖军团被拆分开来,其中徐州刺史府撤回京口,兖州军团驻扎在淮阴。需要防御的领土宽度太大,外围无法保障强大的兵力,只能将主力配置在纵深,一旦遭到入侵,机动部队立即执行跨战区的反击。另外,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晋对河南地区的统治非常不稳定,难以获得当地民众、豪主的支持,所以姚襄、翟辽一旦起兵叛乱,便迅速洞穿东晋的防御体系,使其失地千里。翟辽的影响力任在向四方继续扩大,晋军在陈郡、颍川挫钝了突发的进攻势头,但在高平的丁零族人发动叛乱接应翟辽的扩张;丁零人在北面对后燕的渗透在瓮口之战被击垮。在这一年多的时间,翟辽将东晋、后燕、西燕三个国家都得罪了一遍,387年5月,慕容垂亲帅大军南下,翟辽大惧,一度称臣求和,但不久再次举兵独立,并且毫无顾虑的对南北同时开战,东晋在数月时间内调整国防政策,将荆、兖、徐三支军团的主力调到前线【去岁北府遣戍胡陆,荆州经略河南】。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晋军屡次击退翟魏的袭击,曾近两度将丁零人赶到黄河以北。388年,翟辽建国称制,国号为魏。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的领土实在是太狭小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武力扩张。魏国的大战略依然毫无头绪,在广袤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同时对南北的两大强国开战,向东占领了燕国的清河、平原二郡;入侵东晋的泰山、高平二郡;向西进犯东晋的洛阳和荥阳郡。东西两头作战的延伸长度超过1100里。魏国对南方忽左忽右的袭击使东晋在淮北的边防线捉襟见肘,丁零人不同意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长期在太行山北段活动,被五胡讽刺为“山野异类”,并不像鲜卑人那样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魏军在战术上都占不到优势,旋即放弃所占领的地盘,唯一次主力对决击败东晋,是在390年在泰山山区的交战。在4年间断断续续的交战中,晋军【众军累讨弗克】,战事久拖不决,在这方面,国家的政治结构和国库大小决定了战局的走势,在谢安叔侄相序过世后,北府的指挥权被分散,国防战略无法涉及对北方进行大规模反击,晋魏在战略进攻的10:1的数据可窥一斑,唯一一次进攻是从西线发动的,虽然西线的军力处于政治目的有意识的被加强,但是同样的被动状况也很常见。
第二阶段:东晋在河洛地区的防御战略(384——390年)东晋再次对河洛地区的经略始于淝水之战后,洛阳是皇陵所在,收复旧京一直都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徐兖军团在东线的伟大胜利激发了荆州军团迫不及待地愿望,前秦帝国在关东的瓦解也为其清楚了大部分障碍,晋军于384年7月攻入洛阳城,时隔二十年,这座标志性的城市再次融入国家的版图之中。而且东晋的疆域任在继续扩张,384年末从西燕手中夺取弘农郡;385年2月晋军进入成都,拿下益、梁二州。当时,在东晋的西部边界,前秦、西燕、后秦在关中血战,可能是认识到自己北疆的脆弱,东晋无意火中取栗,与356——365年时期采用的战略一样,荆州军团主力返回汉江平原,在河洛地区留下了少量戍兵承担防御任务,但是并没有放松戒备。386年,关中的西燕(慕容永)和关东的前秦(苻丕)返回各自的故土,同时相向而行,在平阳、河东一带狭路相逢,经过激战,苻丕落败。残存的秦军逃入河南郡避难,但是被洛阳守军无情的赶杀,前秦的第四任皇帝阵亡,至此,东晋在与前秦长达35年的战争以苻丕首级画上了句号。然而军事上的压力并没有减轻,数十万鲜卑人经长途跋涉来到山西一带,在这地区建立国家。同年翟辽起兵后,关东大地的战略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洛阳城三面受敌。东晋国防体系受到危机,荆州军团的机动部队开会河南郡。考虑到洛阳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河洛地区的军力必须加强。次年,晋军从孟津渡过黄河,占领野王县,在河内同时与西燕、后燕、翟魏接壤。东晋和西燕在太行山南麓形成疆埸相望的事态,可能东晋并不打算干架,仅仅处于屏障洛阳的考虑,但是面临着北面日益紧张的局势,为了洛阳的政治价值东晋不得不强化西线的防务。388年设立雍州刺史府,从荆州军团分出的军队一是云集于洛阳城北,从荆州、江州输出过来的米谷至少有18万斛(三国时期蜀国的全国存粮也就40万),而在363年输入河洛的军粮为5万斛(时洛阳守军约6000人),又从沔水北面的肥沃耕地中划出100顷作为雍州军的军屯(年产量7万——20万斛),这些数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东晋在这一阶段做的战略调整390年一月,西燕决定大举南征,攻打洛阳,雍州军团在得知消息后抢先发起攻击。主力迅速渡河北上,在黄河以北七十里的沁水对西燕前军给与迎头痛击,获胜的晋军进一步追击,在太行山南麓捕捉到鲜卑人主力,燕军再次失败,溃兵退回上党盆地,晋军顺势捅开了天井关的大门,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太行山脉插入西燕的纵深地区,在距离西燕首都160里的白水遭到燕军有力抵抗,转入阵地战在此前,翟魏与西燕达成同盟,合作协同入侵东晋领土,由于东线的防御薄弱,魏军很快攻入泰山郡,驻扎在彭城一带的徐州军带着所同军队向北进发,但是在山区遭到打击,被迫退回徐州南部,对这场唯一一次败仗的原因和经过,史书语焉不详,个人推测和北府军区的指挥权临时失去职能有关【十五年春正月乙亥,镇北将军、谯王恬之薨。龙骧将军刘牢之及翟辽、张愿战于太山,王师败绩。】魏军的战略进攻的时间掐在最高统帅去世之际。到了二月,魏军得知盟友在沁水、太行的惨败,主力迅速从前线撤军,仅仅留下汉族的协同军防守泰山,循黄河南岸向西直取洛阳,执行“围魏救赵”的策略,另外派一支军队控制河洛地区的黄河渡口,部分魏军北上进入河内郡,堵住雍州军团的撤退路线。对于战况的发展,史料的记载含糊其辞,但是从战略态势来看,北伐军的漫长侧翼完全暴露。在二月末,已经于燕军对峙长达20天的雍州军团惊闻这一消息后,立即从白水撤军。军团统帅朱序在对敌我形势作了了解后,命令主力避开洛阳北面的魏军防御阵地,从下游防御薄弱的石门发起突然攻击,通过石门津登陆,在荥阳郡切断对方的后路,这一作战方向完全出乎丁零人的意料,马上放弃进攻洛阳,从黄河北面夺路而逃,朱序调集一部分军队再次回到北岸,在怀县击败魏军主力,将其残部赶回滑台。在石门——怀县战役的同时或稍后,因为魏军主力西援,徐兖军团乘机在东线发动攻势,收复泰山郡(已经是第三次)。然后长驱直入,在鄄城取得胜利。之后,雍州军团也挥师东进,在滑台(翟魏首都)城下大破魏军,丁零人被迫将机动兵力统统转移到河北,在黄河南岸只留下零星据点。东晋的北疆终于恢复了暂时的平静,历时5年的间歇性战争中,以390年的战局为高潮,在战役层面取得了重大胜利,从建康高层的反应来看,战争在上半年的发展是失败的【道子以序胜负相补,不加褒贬】。军队劳师动众却无功而返,虽然取得沁水、太行、石门、怀县4场胜利,但是在朝廷眼里属于战略性的失败,东晋决定回归388年之前的国防策略,将雍州军团的主力后移到襄阳,从此后8年里一直采取守势。从这5年的经过可以看出,东晋的衰老不是突然间发生的,尽管大部分的证据都指向司马道子执政后期。单纯从军事上反映出来的内容可以看到,在司、兖、豫、青四州,分离其母体军团的分遣队的衰竭和疲敝,补给和指挥权上的分解而被削弱。另一方面,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384——394年)东晋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南渡以来最安全的一个区间【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虽然有翟魏、西燕的威胁存在,但是远远比不上后赵、前燕、前秦,对河南地区的侵袭被遥在长江南的晋政府认为在可承受范围以内,这就是没有必要组织大规模远征的原因,如同奥古斯都、提笔略时期罗马对日耳曼尼亚的经营一样。
9.东晋对后/南燕对后燕7战,胜3负4对南燕6战,胜4负2一共13战,东晋胜7场,胜率54%守城3战,全败,胜率0%攻城3战,全胜,胜率100%前燕南下2次,均取得战果,一次是占领济北,后一次攻占兖州西部和徐州北部南燕南下2次,都是掠劫为目的,没有占地盘东晋3次北伐,2次失败,最后一次取得成功一、晋燕第一次接触(384年九月——385年四月)淝水之战后,前秦在关东的统治发生崩溃,形成数个互相厮杀的国家,而东晋的北伐则加剧这一过程。在384年10月,东晋已经控制了黄河南岸的所有地区,并开始积极向河北渗透。就在当月,北伐军的前线指挥官分出两支部队跨过黄河,旬月之间对战略重镇——黎阳发动进攻,以一场夜袭端掉前秦的守备军,攻陷黎阳,控制的通往河北的锁钥。现在晋军的兵锋可以直抵邺城,苻丕已经和慕容垂连续作战8个月,虽然鲜卑人暂时撤退,但是邺城早已筋疲力尽,当下面对晋军的汹涌攻势,苻丕决定暂且投降东晋,然后伺机回关中于苻坚汇合。于是晋军兵不血刃控制了魏郡,这样一来,东晋的战略前沿已经伸展到了后燕面前。当初慕容垂在围攻长达8月之久的邺城撤军,他的战略构想是清扫苻丕的战略侧翼,迫使邺城守军西归。但是仅仅一个月,晋军就已经推进河北,隔着邺城和燕军遥遥相望,草创中的后燕国所面临的威胁加剧,慕容垂考虑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来保护自己。【垂谓诸将曰:“苻丕穷寇,必守死不降。丁零叛扰,乃我腹心之患。吾欲迁师新城,开其逸路,进以谢秦主畴昔之恩,退以严击真之备。”于是引师去邺,北屯新城。慕容农进攻翟嵩于黄泥,破之。垂谓其范阳王德曰:“苻丕吾纵之不能去,方引晋师规固邺都,不可置也。”进师又攻邺,开其西奔之路。慕容垂在完成了对并州秦军、幽州秦军、丁零人的部署后,于大约在384年末或385年初,调集兵马再次亲临南面,对邺城发起进攻。东晋也立即做出反应,徐兖军团(2万人)受命赴就,沿着黄河水陆并进抵达枋头,这样的情况下,谁抢先控制邺城,谁就掌握交战的主动权。但是一个意外事件阻滞了晋军的行动,邺城内的亲晋派眼看王师即在眼前,决定策动政变,绑架苻丕向晋军投诚,但是密谋败露,亲晋派的大臣被一网打尽,苻丕下令全部诛杀。这一事件让城南的晋军发生疑虑,在枋头徘徊不前。燕军就此抢在晋军前包围邺城,并同时向南展开,在黎阳北面设立工事以阻击东晋援军。经过3个月的围困,邺城的军粮告急,苻丕再次向东晋献上降书,打消之前的误会,晋军这才重新开播,但是战区的主动权已经落入燕军手中。三月,晋军对据守孙就栅的燕军展开围攻,慕容垂闻讯后从邺城帅大军迎战,双方在黎阳北面展开交锋,燕军获胜,晋军被迫返回黎阳,慕容垂帅主力继续围攻邺城。四月,晋军再次出征,可能是从枋头(至邺城的距离比黎阳更远)出兵,长驱直入,就在邺城城下,反客为主击破燕军,慕容垂收拢军队从邺城撤军,向北退到新城。晋军进入邺城稍作休整后,汇合秦军继续北进,以新城作为主攻目标。慕容垂的牌面非常尴尬,一年多来于秦军、丁零人的战争没有中断,军粮已经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河北的丁零还在交战的状态下,南面的晋秦联军有步步紧逼,背后就是中山,后燕似乎没有战略回旋的余地,燕军由于长期作战又缺衣少食正处于崩溃的边缘,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士兵在这样做了【军人饥甚,多奔中山】。这样的局面下,规避性战略(strategies of exhausting)比歼灭性战略(strategies of annihilation)要承担跟大的风险,慕容垂在仔细分析后毅然采取前者,就在军势交接前向中山退兵,晋军果断发起追击,甚至没有来得及通知同行的秦军。两军在5天之内(通鉴5天,晋书是2天)狂奔200里,在路上有几次短促的交火,均以燕军失败而继续追捕游戏,这让晋军对鲜卑人的逃跑加深印象。终于在第五天,在五桥泽,晋军在争先恐后的渡过涧溪后,训练有素的北府精兵成为一帮乱哄哄的暴民,争抢燕军的轻重物资,就一幕慕容垂等了很久,燕军集中兵力发起决定性一击,瞬间晋军遭到毁灭性的灾难,溃兵向后讨回五丈桥,又被早已在那里埋伏好的燕军一阵截杀,涧北的晋军几乎全军覆没,指挥官刘牢之跃马五丈涧才捡回一条姓名。燕军再度反推,对涧南尚在追击路上的晋军进行截杀,所幸是秦军及时赶到,逼退燕军,保全了剩下的残兵败将。
二、绥靖时期(385——394年)这次失败所带来的消极效果怎么高估都不过分,虽然实际损失不多——只有几千人,因为之前追击速度太快,所以大部分士兵还在半路。但是这场战役极大损伤了东晋的进取性战略,从河北退下来的残兵撤回淮南,北伐的晋军陷入停滞状态。从此以后,形势迅速朝着有利于后燕的方向发展,花了9年时间恢复了前朝的疆域。虽然在此刻,慕容垂必须暂时放弃对邺城的争夺,因为军中严重缺粮,而魏郡经年累月的拉锯战几乎把邺城周围的草皮都啃光了。同样的原因,秦军也放弃邺城向南留驻在枋头,通过晋军的补给品解决粮荒到了7月——即五桥泽之战的3个月后,苻丕起身回到邺城,他任然排斥东晋给与的庇护,在离开枋头后,迅速摆脱和东晋的附庸关系,凑够了粮秣挟裹六万人口通过并州向西迁徙,试图回关中和氐人团聚。驻扎在枋头的晋军马上进行追击,但被秦军击败,苻丕顺利北上来到晋阳,从当地的残秦势力汇合现在,晋、燕的边界在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大块真空地区,虽然两国对这一地区的兴趣都不大,但都还是从该方向的驻军中抽出一支部队向魏郡进发,两军发生交战,晋书获胜,取得了三魏地区,这是淝水之战以后,最后一个被填入帝国范围的领土,从此以后东晋的疆域就处于持续收缩状态。虽然晋军再度回到邺城,但是在河北的领土并不是一条安全的边界,晋军主力任然驻守在黄河北岸的黎阳重镇,以遥控三魏地区。386年,在河北争霸战争中落败的丁零人大量的涌入这一空旷的地区,请求依附晋朝。次年,灾难如期而至,一场大规模的叛变迫使东晋放弃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大部分领土,北面的国土陷入长期消耗。慕容垂在确定了河北的形势后,经过休整集结开始图谋河南。在387年占领了济北郡,在黄河南岸打入一个楔子,并以此为前出基地,于同年对翟魏有一次大规模进攻,让翟辽暂时称臣。东晋衰败的种种因素已经出现,国库拮据,青州地区因未能妥善管控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幽州刺史辟闾浑),防御力量薄弱的河南地区随时可能遭到攻击,西面的后秦正对洛阳虎视眈眈,可随时加入对东晋的战争。392年,后燕畅快淋漓的攻灭翟魏,解决了两大国一直头疼的问题。394年,慕容垂干脆利落的吞并了西燕,一年前还在与之交兵的东晋把战略平衡放在首位,豫州军团、兖州军团(距离最近的雍州军团可能以为和后秦的战事抽不开)受到来自台府命令,克期北伐,如果不是因为慕容垂进展神速,早早的攻克了长子、晋阳——致使北伐的夭折——这必将是十年以来东晋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三、东晋与后燕的第二次大战(394年)应该庆幸东晋的军团统帅并没有把建康的指令贯彻到底,不然就是千里迢迢跑去河北送人头,慕容垂在八月尽取西燕新旧八郡,没有丝毫踌躇,不到一月的功夫,主力移师向东,在平阳、平原展开军势。从部署来看,燕军似乎试图从400里长的宽大正面展开巨大攻势,但实际上仅把战线的西端作为突破口。在这场战事伊始,东晋就处于战略被动,9月,慕容垂让其子慕容农率领军队从主力军团的上游进入濮阳郡(翟魏故地),从东晋正面的左翼发起进攻。10月,在拿下廪丘以后,燕军继续挥师东向,在平陆摧垮了东晋的边界守备部队,泰山、琅邪等数郡随即陷落,南方的东晋机动兵力手忙脚乱,驻扎在派彭城的北府分遣队试图迎救高平郡,但是顾此失彼,由于担心淮北洞门大开,又留在了彭城坐视兖东平原的沦陷。彭城守备军是东晋在淮北最重要的机动兵力,它的按兵不动使燕军得以在兖、青二州横扫一切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鲜卑人进军神速,而且有条不紊的选择打击目标,他们穿过在泰沂山区南侧的孔道,折转南下绕过青州深入琅邪郡。后燕作为左勾拳的主攻部队在为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从濮阳郡推到一千里之远的东海沿岸【进师临海,置守宰而还】。遥在江南的徐兖军团主力部队刚刚回到京口,又再次接到命令,火速北上救援。但是在徐州北部遭遇了燕军主力,对方早早的等候在那里,北府兵败退而返。当救援的北府兵败回以后,淮北再无力量阻止燕军的扩张。到此为止,至少兖州五郡、徐州二郡落入敌手,后燕将东晋的东北疆拦腰斩断,山东半岛成为一个孤岛。11月,鲜卑人又开始对青冀幽州(山东半岛)发起进攻,经过激战,燕军占领临淄,正准备攻打广固(青州首府)。但是,战术敢于出奇用险,战略上却老练慎重的慕容垂即使鸣金收兵。
四、齐地的地缘政治(384——394年)早在384年,东晋北伐军分出一支3000人的部队向广固进军时,前秦的青州刺史不战而降。由于前秦在关东统治权的土崩瓦解,河南、淮北的藩镇和家族武装倒向了东晋,这些地区的地方大员通过来自建康的诏令获得权力,但是很大程度只是走走合法性的程序。东晋获得青州以后,原来前秦的权力体系又加上了东晋的管辖机构,但是对于国家军事战略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疑的东晋进一步关注北方的形势,并在384年末不失时机的从黎阳攻入华北平原,这让前秦在冀州的藩镇打开城门向东晋称臣。这样一来,东晋的北疆确立了三块附庸地区,在边界的西端是仇池(仇池氐人杨世);正北是三魏地区(前秦残部苻丕);最东面是青州。除了上述三块以外,在淮北、河洛和汉川这些帝国领土的内部存在许许多多坞壁主和流民帅,这些地区上的重要据点和农田也由地方首领控制,虽然在东晋军队眼里看来,他们只是另一名被朝廷任命的官员。附庸势力作为战略工具的作用早在祖逖北伐时就被确立下来,如果企图彻底掌握北伐战区的人口、经济资源,势必会置身于与大地主的复杂利益冲突之中。东晋在384——385年的北伐中,在占领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秩序,但是这种秩序需要武力作为后盾。所以当北伐兵在五桥泽惨败后,三魏地区的氐人摆脱羁绊虽然在外交上,青州军团始终能积极为东晋的战略目标提供服务。不过囊括385——399年东晋和后燕,在军事冲突演变的背后,可以从稀少的史料中看出青州附庸关系的变化。在384年到385年间,正当东晋把注意力集中在邺城,青州军团也出兵河北,至少占领平原郡,这片跨黄河以北的地区被东晋划分出青州,单独设立为幽州,即便这一州的辖区不满两个郡。任命辟闾浑为刺史,此人可能是段部鲜卑的旧臣后裔,其父跟随段龛在青州建国,后被前燕攻灭,先后在段齐、前燕、前秦、东晋四国任职。这大概可以反映东晋在齐地用人基准的一个侧面386年,当慕容垂彻底控制了河北的形势后,再次将目光转向南方。约386或387年,青州在黄河以北的领地(幽州)被后燕攻占。387年,燕军自碻磝津渡河南下,攻占济北郡,在青州和兖州打开一个缺口,在以后7年中,这个缺口会被越撕越大。到了388年初,后燕已经控制了济水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当年2月对青州的军事重镇——历城发动进攻。和豫州、兖西的防御相比,青州地区更具备地缘上的优势,在战国时就有【天下地利,秦得百二、齐得十二】(十人进攻,二人就可以防御)的说法。自然屏障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安全保障,388年2月,燕军对历城的进攻被青州军击败,退守济水以北。392年,青州地区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史书对这次内讧语焉不详,历城之战的胜利者辟闾浑掌握了青州地区的最高权力,这次领导层的更换似乎对东晋关系并未带来什么影响。394年,燕军的惊人一击破坏了这个河南的防御体系,仅仅二个月便占领了徐兖七郡(至少),切割了青州和东晋的联系,并企图消灭广固城的守军,当燕军推进到广固城北面50里时,却谨慎地收兵退回济水之北。五、南燕的建立和北府军的复兴(394年——404年)慕容垂作为迂回性战略的大师,仅仅三年之中,他便贡献了三个经典的战略实例(破翟魏、灭西燕、攻取徐兖七郡)。第二年,东亚大陆上两支最强大的鲜卑族国家爆发火并,和之前一样,慕容垂采取了惯用的手段,通过出其不意战略直捣北魏腹地,当他注视着支百战雄狮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勾注山北面——这一次却再也没有见到他们回来,超过8万名后燕将士葬身在参合坡。次年,慕容垂躺在病床上再次亲征,虽然一度取得重大战果(还是采取迂回性战略),但是老迈的身体再也经不住连年操劳,他病死在了征途中。此后,后燕的国势每况愈下,在历时4年的鲜卑大战中,慕容部被拓跋部彻底打垮,整个国土被横向肢解成两段。首先从一连串的打击中清醒过来的是南面的冀州镇(中央军在柏肆之战被打垮、幽州军在内讧中消耗),398年初,面对魏军汹涌的攻势,这批军队裹挟家属退往河南的鲜卑属地。由于他们和后燕政府的联系被魏军切断,和394年青州之于东晋一样,在河南一带形成了独立的政治中心。北岸那个可怕的对手任然在觊觎后燕剩下的领土,399年初,北魏再次集结军队,对河南展开攻势,从黄河北岸毫无抵抗地进入濮阳郡,当时慕容鲜卑的主力正被一支强大的叛军牵制住了,滑台(河南后燕的首府)面对突然出现的魏军感到昏乱,片刻就投降了。如今,失去滑台的燕人已经没有藏身之地,除了在河南的数个要塞之外,其余领土都丧失殆尽。这种情况下,这支军队的领导者——慕容德的第一个行动,算的上是这一时段最果敢的军事行动之一。他们沿着当年慕容农踏过的脚印挥师向东推进,再次复制了五年前慕容垂的大迂回战略,只不过这一次,燕军的战略目标是全取青州。青州的地区的形状极其有利于防御:半岛部分三面环海;北面有黄河、济水;东面有泰沂山区屏障;平缓的坡地向南面展开,这一侧是最适合大军团的机动和交战。青州的避闾浑名义上是晋廷任命的刺史,实为割据一方,避闾浑不是东晋直接的政治纽带培养起来的势力。不过在外交上任然于东晋保持附庸关系【远附吴、越,割剥黎元,委输南海】,这也许说明避闾浑在青州的权威结构比较软弱,无法支撑一个令人满意的国家体系。对这片土地东晋不打算重新征服,这一时期建康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内讧消耗,荆州、江州、豫州、兖州数镇忙于互相交战,晋人显然认为这才是最要紧的。淮北的几支主力部队都调往南方参与内战,这使得燕军向南迂回时畅行无阻。穿过泰沂山区,直抵琅邪郡,鲜卑人辗转进至青州南面的大门,不久之后,燕军的前锋从南侧直取青州,一直攻入广固城下,青州地区的守军望风而降。辟闾浑眼见败局无法挽回,放弃广固向北魏流亡。从三月到八月,这支燕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放手一搏,成功的将历史的舞台从河南的夹缝中转到了山东半岛,他们终于构建了一条相对安全的疆界,他们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对东晋而言,北面的附庸国的轰然倒地让淮北的军事压力骤增,彭城、下邳、淮阴等数个军事重镇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直面鲜卑人的铁骑。但是东晋对此却无能为力,在淝水之战后盛极一时的强大国家,在战役的十五年后日益衰落。长期的内乱使国力无法应付外部威胁,血腥的宗教运动和残酷的政治斗争不仅相向并行,而且恶性互动,这一互动产生诸多灾难性后果,以至于东晋建国近百年以来的经济建设的成果都无可挽回的破坏了,同样遭到破坏的还有国家完整性的概念和皇室合法性。但是对东晋幸运的是从文化上的爱国主义任然隐藏在晋人的心里,对秩序的渴望任然普遍,这一切经由刘裕恢复国家政治稳定的迅速成功中可以得到证明。刘裕由底层卒伍成为将军,到了京口起义时,他既非头脑简单的武夫、亦非一贫如洗的赌棍,在六年的混乱中久经历练,刘裕的周围环绕了北府中最优秀的英才,这群人形成首屈一指的政治集团
原文作者就连载到这里,下面的就只有数据统计,没有战略叙述了
10.东晋对卢循孙恩、卢循之乱,时间从404攻入番禺,割据广州开始算,之前的孙恩和卢循没有稳定的地盘,又是属于内战,所以用灰色标出,但是不做统计陆战11战8胜,胜率72%水战另算,5战,3胜2负,胜率60%把孙恩、卢循一起算的话一共32战,东晋24胜,胜率75%。水战另算,7战,3胜4负,胜率43%守城11次,胜7次,胜率63%攻城4次,胜3次,胜率43%
11.东晋和谯蜀对谯蜀,共6战,胜5战,83%
12.东晋对后秦一共15战,东晋胜12战,胜率80%绝大多数战役发生在416—417年的义熙北伐,在此次战争13战,东晋胜11战,胜率85%另有3场是对伪军的战役,全胜,表上有但是没有统计还有3场在后秦灭亡以后,残部继续抵抗,也是全胜
13.东晋和北魏东晋对北魏一共3战,东晋2胜,胜率66%。另外有2场和伪军战役,一胜一负,共计60%最后的金庸防守战也应该算是强晋的,不过负责解围的援军已经打着大宋的旗号
14.东晋和大夏
15.东晋和林邑国一共8战,胜5战,胜率62%就是最后一战月份不确定,不好说皇位到底禅了没有
楼主终于回来了
16.东晋对淮北地区的坞壁主、流民帅一共13战,胜11负3,胜率84%
17.东晋对荆州蛮、雍州蛮的平叛7战6胜
统计结果出来了,东晋从310年立足江左开始,到420年禅让刘宋为止。东晋所经历的战役,不包括内战,一共是232场,其中142胜,胜率为61.2%
辛苦了楼主
又搞数学统计了,我早就说了这个胜率概念太250了这又不是咱俩捎上俩吧主一起斗地主,一晚上十多圈,你赢了八圈,一定就是你赢的钞票多。战争的情况很复杂就拿魏晋争战来说,魏刚刚统一南下试探,你打赢几场防御战这个没什么,包括后来宋魏战争,刘宋多数时候能够HOLD住自己的防线,算胜率看上去刘宋阳刚的很,连决定性的防御都打赢了,但是战事由北朝挑起又发生在刘宋的地界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弱势。SO,不要用技术员的脑壳去想总理的问题,否则你最好的情况就是混成另一个影帝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影忍者终结谷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