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赤壁之战的战斗场面怎么用文字描写

当前位置:
>>>很多同学都都喜欢看《三国演义》吧?书中描述的“赤壁之战”的场面你是..
很多同学都都喜欢看《三国演义》吧?书中描述的“赤壁之战”的场面你是否还记忆犹新?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结果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在赞叹周瑜和孔明的聪明智慧之余,你是否想到了其中蕴含的燃烧知识呢?试利用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曹军的木船是&&&&&&&&&。(2)周瑜使用了“火箭”射在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3)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4)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使火势烧得更旺。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可燃物&(2)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3)移走了可燃物&(4)充足的氧气试题分析: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曹军的木船只所以能着火,是因为它是可燃物,同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火箭”能使木船着火,是因为它为木船提供了热量使木船到了着火点,且木船又与氧气接触;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是因为可燃物——木船被曹军移走了的原故;刮起的“东风”不但带走了木船燃烧所产生的部分热量,同时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很多同学都都喜欢看《三国演义》吧?书中描述的“赤壁之战”的场面你是..”主要考查你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安全措施和生活经验,爆炸、自燃,验证物质燃烧的条件&&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安全措施和生活经验爆炸、自燃验证物质燃烧的条件
概念: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对燃烧概念的理解:&&&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一种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实际上燃烧并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可称之为“燃烧”。如2Mg+CO22MgO+C;2Na+Cl22NaCl燃烧与发光,放热,火焰之间的关系:(1)燃烧与发光,放热的关系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因而不一定是燃烧,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2)燃烧与火焰的关系&&&& 火焰是气体物质燃烧所特有的现象、液体物质的燃烧主要是其蒸气的燃烧,因而产生火馅。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高.燃烧时无蒸气逸出,则无火焰,如铁勺燃烧: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低,燃烧时有蒸气逸出,就有火馅,如钠、硫的燃烧。 (3)发光与放热的关系化学反应瞬间放出热量较多时.就以光的形式出现,反之则不发光,因此,发光一定收热,放热不一定发光。燃烧反应是既发光又放热的反应,单一的发光或放热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影响物质着火点的因素:&&& 着火点不是同定不变的。对同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材料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有关系。颗粒越细,表而积越大.导热系数越小,着火点越低,所以块状的木材难点燃,向木材的刨花很好点燃。对于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来说,火焰接触它们的情况和外界压强的大小有关系,所以测定物质的着火点对外界条件有一定标准。 (1)内在因素可燃物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燃烧的现象不同。例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监色火焰,细铁丝在空气中却不能燃烧。 (2)外部因素 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如煤的燃烧经历了煤块→煤球→蜂窝煤的过程,蜂窝煤能使煤更充分燃烧的原因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如俗语说“人要实,火要虚”。②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就越剧烈。如硫在空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可燃物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燃烧会更剧烈。燃烧的利与弊燃烧会放出入量,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人类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以做饭、取暖、发电、冶烁金属等,但燃蛲也有不利的地方,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CO等物质,污染环境安全措施:安全措施是为了达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稳定、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等目的而采取的举措与行动。生活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涵盖健康、营养、饮食、居家、生活小窍门等各方面。常见安全措施:1、生产爆炸物的厂房不建在闹市区;2、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乘车;3、进入深洞前先做灯火试验;4、汽车加油站、纺织厂严禁烟火;5、屋里发生液化气泄露,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6、火灾自救时,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防止烟尘进入体内,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等。常见生活经验:1、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2、金属表面涂油漆防锈;3、燃气热水器要安装在通风的地方等。自燃:1. 概念: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当温度升高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如果再遇到氧气就会引起自发的燃烧,这就是自燃。爆炸:1. 概念:通常说的爆炸指可燃物拒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量,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的爆炸。 自燃:&&& 露在地表的煤层,由于气候炎热,发生缓慢氧化反应而导致自燃。贮存棉花、饲草的仓库,沾满机器油的破布、棉丝等堆积时间长了,通风不好有时就会自燃。在干燥的季节,森林也会自燃。 在坟地里出现“磷火”也是一种自燃现象。人和动物机体里含磷的有机物腐败分解能生成磷化氢气体。这种气体着火点很低,接触空气就会自燃。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时代,常把这种自燃现象说成是“鬼火”。 平时将白磷浸泡在冷水里,防止自燃。白磷的着火点低(40℃),可用它做自燃实验。取出少许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然后把溶液倒在滤纸上,待二硫化碳挥发后,白磷在滤纸上与空气中氧气充分接触就会自燃。爆炸:&&&& 爆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观象,但有的爆炸仅仅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如轮胎爆炸;有螳爆炸则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如火药爆炸,汽油、液化气等燃料的爆炸等。其中,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是学习的重点,这种类型的爆炸主要是由于:①在有限的空间 (如炸弹)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问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②氧气的浓度高,或者可燃物 (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防止这类爆炸的方法:通风,禁止烟火等。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比较: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易燃物:一般来说,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常见的有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乙炔、沼气、石油产品、面粉、棉絮等。(2)易爆物:指的是那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3)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4)再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①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因素。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警示标志明显且要注明物品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③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④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⑤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电断。火灾自救及逃生策略:(1)可燃性气体泄漏时的注意事项当室内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泄漏后室内充满可燃性气体.在此环境中打电话或打开换气扇开关,可能产生电火花,造成爆炸、所以应先关闭总阀、开窗通风,并在杜绝一切明火的同时,查找泄露的原因。(2)火灾自救策略 ①迅速找到安全通道;②火灾时上层空气中氧气少,毒气浓度大,所以要匍匐前进:③房间发生火灾时不能随时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增加氧气量,使火势更加凶猛;④火灾时,会产生大量浓烟,使人窒息,因此最好用湿布捂住口鼻;⑤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应逆风而跑,因为顺着风更容易被烧伤或发生危险。爆炸极限:(1)概念: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①当可燃性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含量高于爆炸极限的上限时,可燃性气体可以安静地燃烧;而低于爆炸极限的下限时,则无法燃烧。②我们通常所说额可燃性气体检验纯度,其实就是检验可燃性气体有没有达到爆炸极限,只要超过爆炸极限的上限,可燃性气体就可以安静的燃烧。(2)几种常见物质的爆炸极限
粉尘爆炸实验:(1)实验装置及步骤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下图所示,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2)现象:砰的一声响,伴随着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3)分析:面粉被吹起,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空间内发生急剧地燃烧,并让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物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1. 实验方案
2. 实验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①可燃物②氧气(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1.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性质,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2.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法燃烧必须同时具备: ①可燃物 ②氧气(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中考试题往往以实验设计题的形式来考查燃烧规律。燃烧条件的探究设计常常运用控制变量—对比法。(1)分析对比实验设计实验1:探究可燃物才能燃烧实验2:探究可燃物接触氧气才能燃烧实验3:探究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2)综合控制变量①把白磷和红磷都漏置在空气中(对比),用0℃的热水控制温度(这个温度高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可燃物还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②烧杯底部放一块白磷,用水控制不让白磷与空气接触,温度仍然是80℃,与铜片上的白磷对比,证明可燃物即使温度达到着火点,如果不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
发现相似题
与“很多同学都都喜欢看《三国演义》吧?书中描述的“赤壁之战”的场面你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823027483029633179927287772258195[转载]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的战争叙事策略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它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以民间传说、话本、戏剧为参考,通过演绎、虚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公元184—280年,从汉末黄巾大起义至西晋统一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书描写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从镇压黄巾起义,到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大小战斗,此起彼伏,不计其数。其中有名的、对那段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战争,不下数十起,《三国演义》对此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而浓墨重彩描绘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而此中又以赤壁之战描写得最为出色、壮观,最能体现《三国演义》的叙事策略。
一、注重戏剧性和悬念感的营造
注重戏剧性和悬念感是章回小说的共同特点,而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更为出色。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它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基石。同时,这次战役又是《三国演义》中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最大的一次战役,这种力量对比的逆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三国演义》在赤壁之战的叙事中又把这种戏剧性和悬念感发挥到了极致,使人们感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在一个个关键性的时刻,往往会出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个人物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往往会使事情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三国演义》不论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还是在叙事语言的运用上,都有意强化了这种戏剧性和悬念感,使整个叙事迭宕起伏、充满魅力。如第四十三回赤壁之战一开局,诸葛亮舌战群儒,游说孙权后,孙权还是举棋不定。这时吴国太出现了,吴国太仅一句:“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就把孙权说得如醉方醒,似梦方觉。这时,叙事戛然而止,一句“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引出了赤壁关键人物周瑜,一句“毕竟说着甚的,且听下回分解”,留下悬念引起下文,勾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在赤壁之战中,类似的情况是很多的。仅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一回中,就安排了几处有强烈戏剧性和悬念感的叙事,使整个故事显得色彩斑斓、精彩生动。第一处是曹操逃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曹操“丞相何故大笑?”曹操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小说写道:
话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
第二处是曹操摆脱赵云,冒雨逃到葫芦口后,曹操又仰面大笑。小说这样写道:
操曰“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那里去!”
到了华容道,曹操又在马上扬鞭大笑,备说周瑜、诸葛亮无谋。这时,又是一个戏剧性场面: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不光曹操遇到敌手赵云、张飞、关云长,就是遇到自己的部属曹仁,小说也写得惊心动魄、充满戏剧性。当曹操摆脱华容道之难,快到南郡,遇上曹仁时,小说写道: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比及天晚,已近南郡,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曹大惊曰:“吾命休矣。”只见一群哨马冲到,方认得是曹仁军马,操才心安。
象这样的戏剧性叙事和悬念,在赤壁之战中比比皆是,在整个《三国演义》中,也是随处可见。而正是这种戏剧性和悬念感,使场场战斗扑朔迷离,使整部小说光彩独具,成为光照千秋的古代战争小说的典范。
二、注重描写战争谋略和谋士们的活动
中国民间曾有句老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意思是说,老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历炼,在生活阅历增长的同时,也会变得圆猾世故,如果再看《三国演义》,会变得更加老奸巨猾。而年轻人本来年轻气盛,如果看《水浒传》,会变得更加粗鲁。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我们且不去管它,但《三国演义》的叙事注重战争谋略和谋士们的活动,确是不争的事实。整个《三国演义》描述的三国时代的战争史,实际上是三国时代谋士们斗智的历史。《三国演义》的战争叙事,给了我们这样的一种印象:战争的胜负,虽不能说与武将的武功和军士的苦战无关,但与谋士们的计谋比起来,武功和苦战显然退居其次。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中,贯穿全篇的几乎都是智力的较量和计谋的较量。在这种战争谋略的较量中,作品完成了对《三国演义》中两个最重要的智谋人物的塑造。
中国的古典历史战争小说,习惯于造神。《封神榜》制造了一个智慧之神姜子牙,但他是天上的神,来到了人间。《三国演义》造出了两个神,一个是智慧之神诸葛亮,一个是忠义之神关云长,它们是地上的神,至今活在人间。赤壁之战主要塑造的是智慧之神诸葛亮。本来,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主要是曹操和孙权,而智力较量的双方主角应该是曹操和周瑜。但《三国演义》把谋略较量的双方换了位,变成了诸葛亮和周瑜。这样,诸葛亮既要和曹操斗智,又要和周瑜斗智,但无论跟谁斗,诸葛亮准是赢,总是计高一筹。周瑜也既要和曹操斗智,又要和诸葛亮斗智,跟曹操斗智时周瑜总赢,而跟诸葛亮斗智时却总输。周瑜跟曹操斗智的计谋,诸葛亮又总能识别。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战二袁、斗吕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迅速崛起,其智谋无人能比。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以数倍于周瑜的兵力,被周瑜杀得狼狈逃窜。在赤壁之战后期,诸葛亮坐收渔利,不费举手之劳,占领了南郡、荆州、襄阳、桂阳、武陵、长沙。这样,诸葛亮和周瑜智谋之高下便很清楚地分辩出来了。
诸葛亮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巧取南郡、荆襄,等等,小说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和铺垫,更突出了诸葛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的叙事,以突出曹孙刘三方谋略为中心,重点在于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赤壁之战的叙事,主要的不是为了再现这场著名战役,而是为了神化诸葛亮。本着这样的原则,小说重点突出战争谋略和谋士们的活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对于赤壁之战适用,对于全书也适用。
三、注重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刻划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珍珠串起来的一部熠熠发光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事件复杂,人物众多,可以说历史的天空群星灿烂。但如何使这么多人物活起来,小说的作者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赤壁之战中,小说对各个人物的心理描写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对于张昭的发难,小说写道:“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写出了诸葛亮当时的心理。在见孙权以前,鲁肃多次嘱咐诸葛亮:见了孙权,切不可言曹操兵多。但见了孙权后,孔明“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
对于周瑜的心理描写,赤壁之战中亦有许多。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周瑜在诸葛亮的建议下用军数开解孙权,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决战后,周瑜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深刻揭示出周瑜防孔明杀孔明的心理。又如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中,周瑜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心中焦燥,卧病在床。诸葛亮探望周瑜,小说写道:
瑜料孔明必知其意,乃以言挑之曰:“欲得顺气,当服何药?”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气顺。”瑜曰:“愿先生赐教。”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瑜见了大惊,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索以实情告之。”
人物刻画的重点和灵魂是性格刻画。《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在于性格刻画的成功。在赤壁之战中,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不论是主帅还是谋士,不管他们出场次数多少,都以典型的性格特征树立于《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廊之中。当然,性格刻画最突出的还是周瑜、鲁肃和诸葛亮。赤壁之战中表现的周瑜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在对诸葛亮的斗智中,周瑜每每不能胜过诸葛亮,常常想要杀掉诸葛亮,但终被诸葛亮气死,死前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在小说的叙事中,周瑜心胸狭窄的弱点展示得非常充分,杀诸葛亮的心情也表现的非常急切。但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嫉贤妒能,容不下诸葛亮。而是周瑜站在东吴的立场上,不能容忍诸葛亮为刘备所用,只希望诸葛亮为孙权所用。他曾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游说诸葛亮,使其辅佐孙权,但没有成功。站在东吴和周瑜的立场上来看,他杀诸葛亮的心情和举动都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从孙刘联合抗曹的角度来说,他杀诸葛亮确实是不合适的和不明智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瑜是一个伟大的战术家而非伟大的战略家。与周瑜相反,鲁肃的性格特征是老实、墩厚,对于周瑜和诸葛亮的计谋,常常不能识破。但鲁肃是孙刘联合的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孙刘之间的联系常常由他来进行。所以,从全局的观点来看,鲁肃要比周瑜棋高一着,不愧为三国时代伟大的战略家和外交家。诸葛亮是赤壁之战表现的重点,对他的塑造是要创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完人。所以《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性格的塑造,是要表现他综合周瑜、鲁肃之长而超过之,使其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战略家、战术家和外交家。从现在看来,赤壁之战的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四、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少而简约
赤壁之战作为三国时代最著名、规模最大、《三国演义》着力描述的重大战役,战争之艰苦、战斗之频繁是可想而知的,绝不可能一战而定胜负。而《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真正战斗场面的描写并不多,而且描述得也十分简约。从曹操下战书到华容道逃跑,总共8回的篇幅,战斗的场面却只有三处,也写得非常简洁。第一处是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只有一段的篇幅,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却说曹操知周瑜毁书斩使,大怒,便唤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操自为后军,催督战船,到三江口。早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曰:“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蔡瑁令弟蔡熏前进。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蔡熏射来,应弦而倒。宁驱船大进,万弩齐发。曹军不能抵当。右边蒋钦,左边韩当,直冲入曹军队中。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战,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
赤壁之战的第二次战斗,是第四十八回的锁战船北军用武。这是一次小战斗,是曹操收得的袁绍手下旧将焦触、张南,为显示北军也能乘船打仗,带领500军兵、20只小舟与周瑜进行的一次水上实战演习。小说也只有一段,写得非常精练,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却说焦触、张南凭一勇之气,飞棹小船而来。韩当独披掩心,手执长枪,立于船头。焦触船先到,便命军士乱箭望韩当船上射来。当用牌遮隔。焦触捻长枪与韩当交锋。当手起一枪,刺死焦触。张南随后大叫赶来。隔斜里周泰船出。张南挺枪立于船头,两边弓矢乱射。周泰一臂挽牌,一手提刀,两船相离七八尺,泰即飞身一跃,直跃过张南船上,手起刀落,砍张南于水中,乱杀驾舟军士。众船飞棹急回。韩当、周泰催船追赶,到半江中,恰与文聘船相迎。两边便摆定船厮杀。
赤壁之战的最终决战,是四十九回三江口周瑜纵火的最后两段和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的前三段,总共不足两页。叙述了黄盖诈降船乘风靠近曹操船只,火借风势火烧赤壁的壮观场面。并且还很简单明了地刻画了周瑜、黄盖、韩当、甘宁等东吴将帅的形象和曹操与程昱、张辽、徐晃等文臣武将的形象。其中黄盖诈降火烧赤壁的一段写得起伏迭宕,气势如虹,小说是这样写的:
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进。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文聘曰:“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江,漫天彻地。
多么精练的文字,多么简约的叙事,短短几百字,赤壁大战的精彩场面已跃然眼底。后面的一些场面,只是孙刘人马追逐曹操的一些细节,也相当简单明了。一场光照千秋的重大战役的战争场面,竟用如此短的文字描述,并且人们不感到短缺和遗憾,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战争叙事艺术之高超。
赤壁之战的战争叙事策略,是《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策略的缩影。《三国演义》中其它战争的叙事策略,与赤壁之战的战争叙事策略基本相同。这使《三国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奠定了其在战争叙事方面的独特地位,这也为《三国演义》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名籍铺平了道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