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氏太极拳正宗练法的练法

9.杨氏太极在上海【转】
来自海外之同门拳友,往往提出疑问:上海乃传统杨氏太极拳资源最为集中之处,为何操友众多,拳友难觅?
必须回顾历史,方可说清问题。余在上海练拳五十八年,诸多史实,历历在目。
在杨家学拳者人数众多,分为三种情况。极大多数只学徒具外形之养身拳操,不练内功,称为学生。太极拳乃内家拳,重内不重外,抽去内功之拳架,并非真太极拳,实为健身操。学生,乃练太极操之操友也。拜师入门者为数不多,内外兼修而偏重内功,称为徒弟。徒弟即入门弟子,乃练真太极拳之拳友也。宗师择人而授,只有极少数弟子得内功心法薪传,称为入室弟子,乃得太极门真髓之传人也。杨家传人极少,代不数人。
以露禅公之传人而论,万春、全佑、凌山各得一体,班候、健候方得其全。其他入门弟子,均为徒弟,并非传人。此乃人所共知之历史事实。杨家之教拳方法,极其科学而符合社会需求。如今最大之社会需求,是在短时期内学会一套养身保健操。内功需耗费时日,决不可能在短期内掌握。在杨家学太极操之学生众多,符合实际社会需求。少数有志于研习内家拳法者,需拜师入门,杨家自有一套教练方法,循序渐进,为其内功修炼打下牢固基础。然后老师经过长期考察,在徒弟中挑选极少数根底深厚而品德高尚者为入室弟子,授以内功心法,精心培育。杨家传人极少,而确有真功夫。例如,田兆麟师伯在南京全国武术擂台赛一举成名,董英杰师伯在泰国武坛威名赫赫,郑曼青师伯与英美拳击手、世界击剑冠军较技获胜。实践乃检验真理之标准。事实证明,杨家层层选拔、循序渐进之教练方法,极其科学而功效卓著。
不幸此种苦练出真功之传统受到极左路线之干扰破坏。上海出了一位太极名人。此公乃无产阶级革命家而非武术家,年在致柔拳社与汇川拳社学杨氏养身拳架各一年,然后入精武体育会以普通会员身份学吴式养身拳架。解放后两次向陈发科学陈氏太极拳,每次半个月。此公从未拜师入门练太极内功,实为不折不扣之操友。不料此操友居然成为说一不二的上海武林盟主,著书立说,批判张三丰祖师创太极拳是“封建迷信”,大肆宣扬陈王廷造拳谬说①。此公长期把持拳坛,将太极健身操与太极拳武术混为一谈,实在令人难以苟同。因此,各方拳友如欲来沪切磋拳艺,不宜局限于官方渠道,尚须深入民间寻师访友。余在此略为提供杨家太极拳在沪发展线索,谨供海外拳友参考。最易被人忽略之杨门传人乃张钦霖()师伯。张师伯身份特殊,十五岁即为杨家僮仆,经健候师祖悉心栽培,拳术功底深厚。健候师祖谢世之时,澄甫公功夫未臻上乘。因此张师伯遵从师祖遗命,不露圭角,不事张扬,每日侍立澄甫公身旁,细心观察四周动静,于暗中担任澄甫公之贴身护卫。杜心五门人万某偷袭澄甫公,张师伯挺身相救。兹后杨公亲授张师伯内功心法,其功夫超越最负盛名之杨门俊杰田兆麟、武汇川。张师伯曾奉杨公手喻,自山西返沪代师传艺,分别传授郑曼青师伯与景华师杨家内功心法。张师伯又在山西拜金丹派左一峰道长为师,修炼道家内功,最后循入道门,不知所终。山西心意六合门名师胡耀贞()与张钦霖师伯比试失利,遂拜张为师学杨家太极内功。解放后胡氏在北戴河气功疗养院行医。1953年,陈发科与胡耀贞在北京骡马市大街创办首都武术社,注①:陈长兴宗师太极拳系蒋发传授,并非陈家祖传之陈氏炮锤。
二人分别担任正副社长。陈发科之顶门大弟子李经梧、冯志强等,均拜胡耀贞为师学习杨家内功。一日,胡耀贞与众门徒会餐,顺手拿起一支筷子向房门掷去,筷子深深插入门板之中,众弟子竟无人可将其拔出,胡氏之功力的确不同凡响。张钦霖、胡耀贞一脉是否尚有其他传人,不得而知。
田兆麟师伯在沪授拳数十年,门人众多,其中叶大密首创武当拳社,陈志进曾在致柔拳社任助教,郑佐平曾拜李景林为师学武当剑法,沈永培曾受聘于上海中医研究院,此等入门弟子,均有一定功夫。叶大密师兄传人甚多,武当拳社之早期社员郑曼青、黄景华、濮冰如均列入杨公澄甫门墙,其弟子有丁然清、李长智、蒋鍚荣、金仁霖、曹树伟等。金仁霖之传人蔡松芳、齐毓贤亦擅长推手。田师伯一脉在上海至今仍极有影响。田师伯之子田颖嘉亦会打拳,但并无卓越之功夫。功夫不靠血统遗传,只有苦练方能出真功!
武汇川师伯体重二百余斤,善发入内透里之寸劲,与田兆麟师伯齐名,在上海武术界被誉为杨门哼哈二将。汇川太极拳社曾有一千余名社员。其传人为张玉、吴云倬。张玉亦善发猛劲,其大弟子王仲良早死无传。吴云倬传饶少平,亦善发寸劲,曾获上海市推手冠军。饶少平之传人吉阿冬、寿归顺亦擅长推手,其拳场在中山公园。汇川师伯之胞侄武贵卿,曾在襄阳公园设场授拳,功夫远逊于张玉、吴云倬。功夫靠练,并非由血统遗传!
陈微明师伯创办致柔拳社,乃杨家太极拳南下之先锋。陈师伯貌似文弱书生,系确有武功之拳师,并非写文章说典故之文曲星。当初师伯在四明公所宁波同乡会创办致柔拳社,曾战胜著名少林拳师徐文甫,方始在上海立定足跟。陈师伯首徒赵敌七,曾战胜上海各路日本柔道高手。其弟子陈铎鸣,曾徒手夺下匪徒手枪,受到警察局嘉奖。其关门弟子林炳尧,拳架中正而松柔,亦擅长推手而发劲刚猛。林师兄晚年功夫精进,返回故乡宁波广授门徒,追寻陈微明师伯一脉踪迹,须往宁波一游。
田作霖师伯原系通臂圣手张策弟子,奉师命拜杨公澄甫为师学太极拳。田师伯擅长实战,身手极快而势猛,带有通臂拳之风格,在复兴公园假山前设拳场数十年。其弟子薛某逝世之后,无人继承衣钵,拳场不复存在,此一脉传承已断绝矣。&
董英杰师伯1926年拜师入门,成为杨公澄甫弟子,1928年在杭州国术擂台赛连胜九场,1931年由杨公口授、董师伯笔录之《太极拳使用法》出版,乃研究杨家拳之重要文献。董师伯在东南亚与各地武师交手,所向披靡。其子董虎岭在美国授拳,其女董茉莉在香港主持英杰健身院。董师伯在沪传人乐焕之(幻智),功夫出神入化。再传弟子董世倬、姚宗萘、尤彭熙功夫极好。董世倬传董斌,董斌传任刚,&
均擅长太极推手。董斌已逝世。&
&&&任刚仍在上海博物馆左侧拳场与各门各派拳友切磋拳艺。
褚桂亭师伯早年从李存义、孙禄堂等名师学形意、八卦,1929年在杭州拜杨公澄甫为师学太极拳,解放后在上海人民公园与闵行区设场授拳数十年,功夫好而出手快,善用连环手法击人,带有形意拳之风格。得其武艺真髓者为王壮弘师兄。在沪主持内家拳研究会会务者为严承德师兄。&
濮冰如师伯()为杨公女弟子,1926年与郑曼青师伯、黄景华恩师同时加入武当太极拳社,1930年拜杨公澄甫为师,其拳姿优美大方,1957年获全国武评大会一等奖,1959年获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一等奖。濮师伯之职业为教师,终身坚持业余教拳,曾在杨浦公园、襄阳公园、同济大学、徐汇区体委等处设拳场,大力推广太极健身拳操。其父濮秋丞老先生极其热心,郑曼青,黄景华二位师尊列入杨公门墙,均由其引荐。张钦霖师伯奉命返沪代师传艺,一切费用均由濮公资助。
恩师黄景华(),1926年加入武当太极拳社,1928年拜见杨公澄甫,1931年成为杨守中师伯之相手,1932年拜杨公澄甫为师,协助郑曼青师伯笔录《太极拳体用全书》并负校对之责,1933年杨公举荐景华师为大夏大学国术教师,兹后在震旦大学、新华艺专、博物女校、虹桥疗养院教太极拳,解放后隐身杏林,1957年参加《体用全书》再版讨论会后,与多数拳友不复交往,闭口不谈拳艺。余虽忝列门墙,无奈天资愚钝,又罹癌症恶疾,难成大器,深感有愧于吾师培育之恩。
傅钟文师兄(),杨公澄甫姪外孙女婿,20年代在上海盛和花行当伙计,杨公来沪,傅钟文每周六到杨家住一宿,周日练拳一天,杨公命崔毅士师伯指导其练拳。褚桂亭师伯、景华师、张玉师兄等皆持此说,褚师伯之弟子严承德师兄在《武林》杂志发表文章亦曾提及此事。1934年董英杰、崔毅士师伯协助杨公至广州教拳,傅钟文亦随同前往。解放后傅氏在上海市体育宫长期教授不含内功之杨氏拳架,如今在上海太极操友极多,傅氏功不可没也。
牛春明、李雅轩、崔毅士、郑曼青、杨守中师伯未在上海长期授拳,因此本文略而不述。
10.太极拳与太极操
杨氏家传手抄本老谱中之《太极分文武三成解》云:“蓋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由此可见,太极功夫分三乘。内外表里集大成者为上乘。由文及武或由武及文者为中乘。独文不武或只武缺文者为下乘。若在公园练拳数年,一套杨氏大架子熟练,动作方向大致不错,是否可以称为下乘拳友?未必,未必!
杨氏老谱《太极文武解》云:“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谓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谓之武事”
由此可见,太极门体育之文,并非空练拳架动作,尚需配合内功,逐渐接通上层后天呼吸之气于下层先天丹田之气。或先天往后天,或后天往先天,往复运转,卷放得其时中,此乃太极拳文练之内理,体育之本也。只动外形,不养内气,不生内劲,不练精气神,乃舍本逐末之柔软操耳,非太极拳也。如今各处公园中练“太极拳”者成千上万,其实多半为学太极操之操友,并非练太极拳之拳友也。故李雅轩师伯叹曰:“练太极拳者越多,离传统拳法越远!”
然而,太极操对于社会公众之养生保健,亦有不可忽视之功用。如北京中央电视台闻鸡起舞节目之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只动外形不练内气,是体操而非拳术,并非武事,亦难以由文及武也。然而此等易学易练之柔软操,对于心脏血管疾患、高血压、老胃病、老慢支等慢性病之保健,效果甚佳。由于每势每式重心均须集中于一足,左虚右实,右虚左实,足力大增,下盘稳固,对于防止老人摔跤确有意想不到之奇效。但此等柔操虽能健体,却无内功,与拳术武艺风马牛不相及也,万万不可鱼目混珠!
1951年,景华师教吾练杨氏太极拳,一招一式,均须符合澄甫公所授之太极拳十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分清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景华师令余每日观摩澄甫公拳照,练拳必须中规中矩,力求松柔。因初学动作尚未和顺,故暂不配合呼吸。约一年之久,方将全套大架子学完。第二年景华师教余调息养气,然后配合行拳,内外合一,内气细绵深长,拳势柔软松沉,两者逐渐配合默契,又需一年功夫。第三年学定步四正推手,严格按照棚、捋、挤、按之要领,训练接劲、问劲、听劲、化劲之技能,不许用手拨拉牵扯,须用腰腿顺势柔化。推手动作熟练和顺之后,亦需配合内气。棚捋为吸,挤按为呼,化吸发呼,被捋之时为自然小呼吸。推手要尽量少动手,以腰为主宰,松腰落胯,腰腿协调一致。学推手可以验证拳架是否正确。拳架不合规矩者,身法散乱,拙力不去,推手不可能得机得势。故练杨家拳不可不学推手。
1954年拜师之后,景华师曰:汝学养身大架三年,肢体松柔,内气和顺,养生已有基础,今已拜师入门,当按杨家规矩,循序渐进,研习武事。习武要从站桩筑基着手。马步桩之要领为提沉开合,其目的为贯通内气,增长内劲,悉心体会阴阳二劲之变化。川步桩之要领为六合六冲,校正身法,合往全身各处相应穴位,将重心集中于一足之涌泉穴,其目的为分清虚实,将全身重心在双足涌泉穴之间交替变换。站桩若无明师心传口授,不知内劲阴阳,不明重心虚实,抽去桩功之核心内容,将两腿肌肉练得坚如铁石,便成死桩。练太极拳须站活桩,决不可站死桩。
练过半年桩功,景华师将一套杨氏大架子拆开,重新作单式训练。首先要将马步桩之内劲提沉开合,川步桩之重心虚实分明贯串于每个拳势之中,丝毫不许马虎。其次,讲清每势用法。太极拳捨已从人,阴阳相济,每势之动作皆须接住对方来势,化去来劲,审时度势,加以回应,处处皆有着落,决非无的放矢之手舞足蹈也。第一势未达上述标准,决不许练第二势。而且要左右均衡,进退合度。例如,练搬拦锤式,要练进步左右搬拦锤,退步左右搬拦锤。待各式中规中矩,动作顺遂,左右转换,进退自如,方始将各式相连,势势相承,练习整套大架子。杨氏拳乃阴阳配合之双人拳,决非自说自话之单人拳,练拳者自始自终须与想像中之虚拟对手应答,你来我往,你阳我阴,你阴我阳。练时面前无人若有人,用时面前有人若无人。景华师曰:若只动外形,不练内功,不明劲路,不分虚实,练拳时不与假想中之对手应答周旋,实战对敌之时必定心慌意乱,无法接化来劲,便是空架子也。汝往昔所练,近乎公园中之太极操。如今汝已入门,理应以《体用全书》为楷模,痛下苦功,练真太极拳。
景华师所授之太极拳,按照杨家传统,分为天、人、地一架三盘,即同样之拳势,分为高、中、低三种架式。其本质区别,不在于外形架式大小高低,而在于锻炼内劲之方法与目标。练拳须从地盘低架着手,内功着重于下盘吐纳,劲源在涌泉穴。次练人盘中架,内功着重于丹田内转,劲源在命门穴。再练天盘高架,内功着重于打通三关,劲源在夹脊穴。
一架三盘慢拳熟练之后,景华师又教吾练杨氏太极长拳(吴式称为“快拳”)。景华师所授之长拳仅60势,拳架略为收敛,步法为极其轻灵之滑步,每势均含化劲发劲,发劲时须吐气出声。数年之后,吾与林炳尧师兄交流技艺,向彼请教陈微明师伯所授之太极长拳。余问景华师:“为何澄甫公所授之长拳为六十势,微明师伯所授之长拳为一百零八势?”景华师云:“杨家之长拳原本为七十二势,澄甫公身躯肥硕,故将部分重复动作删除。澄甫公晚年更加肥胖,不复教授整套长拳,只教入门弟子练长拳单式散手。微明师兄之长拳,已将部分形意、八卦拳式渗入,增补为一百零八式。董英杰师兄所授之长拳二十三势,精选其本人最为得心应手之拳式。练杨家拳,各人之外形与套路可以有所不同,内功劲法须谨守勿失,否则便不是杨家拳矣。”
于桩功、拳架之外,景华师又授余静坐养气之法。景华师云:“内功为内家拳之根基。静坐与桩功外形不动,内里真动。不动之动,方为真动。若受环境限制,可暂不练拳,但须勤练内功,不可间断”。文化大革命期间,余下放到部队当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此时实在无法练拳。余在轮值站岗时练桩功,在聆听长官训话时练静坐,外表不露丝毫痕迹,练功未尝中断而无人知晓也。
1983年,余患癌症,手术后在肿瘤医院放射科治疗,值班技术人员不慎将钴60放射量翻倍。主治医师认为,余纵然不死,亦病废矣。不料余至今健在,尚可连登十几层楼梯而不喘。若无内功根底,焉能逃过此劫?即以强身健体而论,含内功之太极拳与不含内功之太极操功效殊异,不可同日而语也。
公园中之众多太极操友,若能寻访明师益友,更上一层楼,练习含内功之杨家太极拳,即使不学武艺,亦可延年益寿矣。
11.推手与顶牛
澄甫公曰:“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外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
上世纪五十年代,每逢周末,余必到外滩公园,观摩田兆麟师伯之推手技艺。田师伯果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放人之时如射弹丸,粘人之时不用手抓,而如胶不能脱。诚如澄甫公所言,此乃纯正之真太极拳也。如今此等身手已无处可觅矣。余酷爱太极功夫,得知某处有太极大师、太极传人,必定真心诚意前往观摩取经。去时不胜期盼,却往往败兴而归。所谓“大师”之技艺,与澄甫公所言之纯粹太极拳相去远矣!余在景华师门下无师兄弟,推手缺乏陪练之相手。因此景华师曾嘱咐余前往张玉师兄拳场实习十个月,然后又与微明师伯关门弟子林柄尧师兄切磋技艺。景华师曰:“切不可在公园中胡乱与人试手。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养成硬推硬拉、偷袭抱摔诸般恶习,终身难改矣。”
景华师教授太极用法,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均一一示范,详细讲解接劲、引劲、化劲、拿劲诸法,唯独不讲发劲。余大惑不解。景华师曰:“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发劲并非用手推按撞击,乃用丹田内劲将彼弹出。彼挨吾何处,即于何处击之。故曰:周身是手手非手。汝功夫尚浅,丹田内气不足,此时教汝发劲,势必用手硬推,或用身躯顶撞,一旦养成此等陋习,纯正太极功夫便难以上身矣。汝当勤练站桩与松柔拳架,日积月累,培养先天真气。待汝丹田内气充沛,如何发劲,一点即透。欲速则不达也。切记切记!”
余谨遵师训,按部就班,徐徐用功,不敢懈怠。某日余在学校办公室内批改学生作业,两名学生在走廊内追逐嬉闹,其中一个逃入办公室内,另一人快步赶上,猛然推撞其背部,被撞者立足不住,向前倾跌,头部触及余之下腹部,旋即向后弹出,跌坐于地。该生惊呼:“瞿老师肚皮里有弹簧!”余猛然醒悟:丹田内气已充沛矣。即以内弟陆钦源及其同学周信武等为相手,试验发劲。余双手保持原位不动,轻轻一呼,彼即应声弹出。谚云:三年形意打死人,十年太极不出门。余学太极拳二十三年,拜师入门已二十载,方始能够运用内劲发人。余资质愚钝,未下苦功,因此学拳进展极其缓慢。
余身材矮小,仅一米六十公分。余之相手周信武年轻力壮,身高一米八十。余顺势接住彼之来劲,引进落空,轻轻一合,彼必跌出。余问景华师,可否到公园中与不相识者试手。景华师曰:“可以试手。要输不要赢。切记!切记!”余问景华师,出手想赢,乃人之常情,为何要输不要赢?景华师曰:“太极门之搏击用散手不用推手。推手并非竞技,乃同门中相互找劲、听劲、问劲、试劲之入门功夫。此种训练,可以作为太极散手之基础。师兄弟之间相互切磋,彼此试劲,共同提高,可谓双赢。如果不能将来劲完全消化,可以顺势跳出圈外,亦不丢面子。此其一。汝往他人拳场试手,彼为主,汝为客,必须尊重场内老师,为其保存脸面,万万不可砸人饭碗。即使对方技不如你,汝亦须让他三分,可以積德,此其二。汝略有悟性,未下苦功,每日练慢架与快拳各一遍,抖杆左边二十、右边二十,乃拳友而非拳师。但汝毕竟按照杨家程序,受过些许基本训练。公园中之学拳者,多半为未经门内基本训练之操友。拳友与操友试手,虽胜不武。若与操友相逢,汝当主动认输,跳出圈外,给彼面子,日后不必与其纠缠。经常在操友群中厮混,势必染上推拉抱摔诸般恶习,即使名声震天,徒然有害无益。汝当养晦韬光,于成千上百操友之中,觅得数位拳友作为相手,功夫方可长进。此等拳友,必定曾受明师指点,汝当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余谨遵师训,在各处公园中阅人无数,终于觅得数位拳友。年龄最长者为江长风老先生,彼可将身中内劲引出体外。虽然其内劲不大,但与拙力绝对不同。询其师门,乃吴公鑑泉入室弟子也。洪文达师兄,不用手抓而能轻松拿住方来劲。询其师门,乃田兆麟师伯弟子。余在复兴公园遇一老者,不肯以姓名相告,引化拿发,丝丝入扣。询其师门,乃郝少如先生弟子也。至于众多操友,余一搭手即拱手认输,退避三舍,摆脱纠缠。
如今武术界以太极推手作为竞技项目,所订之评分标准,又不尽合理。于是出现两种奇怪现象。其一乃顶牛抱摔。电视节目中之太极推手比赛,不必评委亮分,运动员一出场,即可大致判断比赛结果。若体重二百三十斤者与二百斤者相较量,必定前者赢,后者输。杨公少侯、孙公禄堂体格瘦小,以其内功取胜。如今之“推手”,乃顶牛抱摔,依靠体重与本力取胜,所用技巧亦属摔跤一类,与太极内功完全不相干。教练或者嘱运动员练举重,或者嘱运动员习摔跤。此等运动员俗称“坦克车”,在太极推手比赛中所向披靡。不料有一年武汇川师伯之再传第子饶少平在上海报名参赛,练举重摔跤之“坦克车”欲用贴身抱摔之法,饶少平顺势以入内透里之寸劲击之,对方立即周身瘫软,再也无法应战。各路“坦克车”大惊失色,纷纷高举白旗弃权,饶氏逐登冠军宝座。
其二乃渔目混珠。训练一名优秀太极拳运动员,至少需要数年时间,不如其他拳种容易速成。于是教练员招收拳击手、摔跤手,或各门各派外家拳手,化数月时间集训,教其练一套太极拳架,然后混入推手比赛队伍之中,上场之后突然亮出其本门狠招取胜。当年日本武术界曾向上海市休育宫,邀请杨氏太极专家赴日比试武艺,教授推手。武林盟主请拦手门武师何炳泉先生依样画葫芦,练一套四正推手,经过如此这般一番包装,何氏遂以“太极专家”身份赴日。何氏之拦手门功夫原本相当深厚,日本武师不知就里,以为此乃正宗杨氏太极。何氏居然以“太极拳家”身份先后赴日本讲学七次之多。张玉师兄喟然叹曰:“杨家太极拳从无只教拳架不教推手之先例。若不肯与人接手过招,杨无敌之美誉从何而来?日方诚意相邀,敦请太极专家比试,居然派拦手门拳师替身掉包,真乃千古奇闻!”
如今之太极推手比赛,不仅有练举重、摔跤者参与,西洋拳击与各派武师亦混迹其中,所用之招术五花八门,蔚为奇观。余深知各门各派均有其自身之优点,并无丝毫歧视之意。然而,各门自有本身特色,不容混淆。试以美食为例,川帮之辣,苏帮之甜,杨帮之鲜,广帮之生,甬帮之咸,沪帮之浓,各有千秋。若广帮餐馆不卖鱼生粥,专供麻辣烫,或者川帮饭店居然端出一盘宁波臭冬瓜,岂不令人大跌眼镜?
是否纯正太极拳,推手之时可以分辨。澄甫公曰:“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同门拳友若能牢记澄甫公所言,则鉴别真假太极拳易如反掌耳。
12.请君爱惜杨氏太极
鄙人去年夏天在剑桥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然后往伦敦图书馆查阅文献,归国后正忙于整理学术资料,拳友送来路迪民君发表于《武林》七月号之大作一篇,拜读之余,简复一二。
一、小说笔法
路君认为,鄙人对杨公描写失实,以杨公饭量及丹田为例,反诘鄙人所言“岂非小说笔法”?不知路君是否见过解放前上海点心铺之高庄馒头?此馒头体积不大,弹性极好,用手指一压即扁,放松又复弹起,极其松软可口。30只高庄馒头,或许相当于目前15只实心馒头之分量。今年8月11日《新民晚报》消息,超强度训练使特警队员饭量惊人,新战士一顿可吃10个馒头。鄙人曾有两年军旅生涯,深知部队伙房供应之10只实心馒头至少相当于20只高庄馒头。杨氏胯与膝齐之大架子,打数遍即汗流浃背。加上推手、抖杆,拳友莫不饭量倍增。杨公体格魁梧,此等饭量体重,不过与日本相扑武士旗鼓相当,何足为奇?杨氏太极乃武当内家拳,意气为君,骨肉为臣。丹田为意气之源头与归宿,日久功深,丹田部位可承受巨大压强。练内功之拳友,均有此体验。金针黄泰亨乃杭州名医,所用之金针,请银楼之工匠用金银合金手工打造而成,质地较软,并非今日流行之不锈钢针。此等金针受阻于杨公之丹田,完全可以理解。杨氏太极重内功意气,饭量及丹田之变化,乃题中应有之义。抽去内功之“太极拳”,与柔软体操何异?拜读路君大作,心中极其困惑。如路君年轻,不知高庄馒头及金针为何物,尚可为其解释。路君练内家拳多年,饭量及丹田岂能毫无变化?如果路君所练之太极不含内功,则彼所言之“杨氏太极”,并非余心目中之杨氏太极,两者名同而实异,不知如何沟通?!
武侠小说往往有掌门大师兄之说。鄙人才疏学浅,不知澄甫公曾经指定何人为杨家掌门大师兄?张钦霖、牛春明,李雅轩、田兆麟、武汇川诸位师伯,拜师早而功夫好,景华师对其肃然起敬,尊称为大师兄而赞不绝口。董英杰师伯在杭州擂台赛连过九关,与泰拳手较技所向披靡,陈微明师伯战胜少林拳师徐文甫等事迹,景华师亦常提及,并且反复告诫:太极乃武技,必须苦练功夫,方可与内外各家试手。吾师时常摇头叹息:汝每次抖杆40遍,仅完成规定功课十分之一。汝乃拳友,决非武师!
《太极宗师》一文,余在发表时略有删节。原文写澄甫公往天坛找吴鉴泉先生试手,吴氏正在品茗。徒儿报告:“三爷来访。”吴氏问道:“哪个三爷?”徒儿曰:“杨三爷!”吴氏得知澄甫公来访,赶紧走出茶室招呼:“三叔多时不见……”删改之处,字迹潦草不清,排印出来,三叔误为三爷。台湾拳友欲转刊拙文,余即请其更正。余亦曾打长途电话通知主编劳坚女士指出印好之杂志有几处错误,但未请求排出勘误表公开更正,鄙人对此责无旁贷,对路君这条意见,坦然接受,并致谢忱。
二、闭门谢客
文人以文会友,武师以武会友,乃我国优良传统。杨氏太极,在内外各家交流切磋过程中发扬光大。杨氏祖孙三代,经过无数次拼搏,获“杨无敌”之美誉。杨拳广为传播,不仅由于梦祥公、澄甫公武技高超,田兆麟、武汇川、李雅轩、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等师伯,与中外拳师较量,显示卓越技艺,亦功不可没。杨家在此武林生态环境之中,养成几个习惯。一是代子传艺。露禅公传万春、全佑、凌山,嘱其拜在班侯公门下。健侯公传张钦霖、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亦嘱其拜在澄甫公门下。1902年牛春明拜师之时,澄甫公才19岁,功夫尚未大成。日后澄甫公功成名就,田兆麟师伯返京试手失利,第二次叩头重新拜师,亦为众所周知之事实。二是外出授拳,必有徒弟相随护卫。凡有来宾入场请教,必让徒弟先接手,自己在旁观战,分析对手拳路功力,再作定夺。三是开门迎客,切磋武艺。当年常有各路拳师到杨家拳场一试身手。在公园中比试难以尽兴,往往邀请对方来到家中,较量一番。余曾在张玉师兄拳场见习10个月。有人入场请教,张氏必定让徒弟先试手。如果有必要,则请对方于散场后归家此试,一决雌雄。健侯公在世之日,登门求教切磋武艺者络绎不绝,可谓门庭若市。健侯公谢世之后,澄甫公守制丁忧,不迎四方宾客,不与他人在家比试,并非绝对不授徒弟。拙文即有某徒每月敬奉束脩大洋30元之例证。鄙人何尝说过闭门谢客即不收徒弟耶?澄甫公于丧父之后闭门苦练,非景华师一人所言。田兆麟、田作霖师伯,以及汇川师伯之弟子张玉师兄,兆麟师伯之弟子洪文达师兄,微明师伯之弟子林炳尧师兄,皆持此说。吴鉴泉师伯之弟子江长风老先生,姚馥舂先生弟子谈达骅教授等老拳友,均知此事。太极功夫,一要真传,二要苦练,三要悟性,四要有相手,多实战,缺一不可。澄甫公乃杨家嫡传,至中年方始功夫大成。马岳良先生乃鉴泉公女婿,得吴家真传。余观其中年时期推手,功夫虽好而未臻化境。观其晚年推手,方始炉火纯青。苦练出真功,决非血缘关系可以替代。如果站在大师身边拍张照片即得真传,太极功夫岂不成了SARS病毒?
三、两门比武
中央国术馆于1928年聘澄甫公为太极拳教授兼武当门长,薪金定为大洋500元,聘孙公禄堂为形意拳教授薪金定为大洋300元。因澄甫公迟迟不到,李景林请禄堂公代理门长,并非路君所言“改由高振东担任”。当时有澄甫公、禄堂公两位大师在馆,高振东岂敢担任门长?!杨公到南京后,武当门不可一门二长。中国武林素有比试决胜之传统,张之江非常注重实战,故有杨孙对决之倡议。但张氏未曾顾及杨孙二公乃换帖兄弟,这是他考虑不周之处。杨公珍重兄弟情谊,岂肯因微利而忘大义?于是杨公在南京未曾久留,孙公亦相继挂冠。孙公辞职时举荐高振东。杨孙两位大师相继离去,高氏才有资格担任门长。杨孙二公比武未曾实施,馆史如何会有记载?上海杨家拳师众多,田作霖师伯等均知此事。文史空缺多矣,故上海社科院正在大力开展口述历史调研课题。路君在馆史上未曾查到此事,便一口咬定拙文谬误。这是什么逻辑?!杨公澄甫与少林刘公百川,辈分或许相当。王子平与高振东比武,是下一辈的事,与杨孙二公何干?路君凭什么猜测拙文所言张之江请杨孙比试,乃王高比武之误传?
四、辈分与功夫
杨家素有学生、弟子、传人之区别。在杨家拳场排好队伍,前面由一位师兄领拳,练一套养生慢架,不讲内功,不练武艺,称为学生。因未拜师入门,故不必计较辈份。杨家之学生不计其数。拜师入门有严格礼仪规范,要递帖子,点香烛,祭祖师......入门等于加入大家庭,受到等级森严伦理规范约束,师徒如父子,辈份决不允许混淆错乱,杨家与武林各门派均无例外。拜师入门,不是单纯养生,而是正式习武,须练站桩、长拳、抖杆、散手等等。弟子数目大大少于学生。露禅公、班侯公、健侯公、少侯公之入门弟子,均不满10人。振铭师兄之入门弟子,仅4人而已。弟子必须苦练杨家各种基本功夫,但未必个个皆得真传。杨家内功心传口授,传人是老师对入门弟子长期考察、严格选择之结果。中选者必有天赋、苦功、机缘。得露禅公真传者不过数人,全佑、万春、凌山各得一体,班侯独得其全,健侯稍逊于班侯。澄甫公弟子最多,然而得其真传者亦为数不多,皆有特殊机缘。杨家以叩头拜师论辈分,并非以传授沧辈分。吴全佑得露禅公真传,但他称露禅公师爷,称班侯公师父,彼与班侯公并非同辈。杨兆鹏得澄甫公传授,但他与澄甫公同辈,称梦祥公为大哥,称澄甫公为三哥。他决非澄甫公弟子,不可递帖、叩首行拜师礼,否则便是悖理乱伦。傅声远、傅清泉都向傅钟文学拳,但傅清泉决不能向傅钟文叩头拜师,称爷爷为师父,称父亲为师兄。杨家严格按拜师入门论辈分,从无“不叩头师兄弟”之说。郑佐平先生原来是田兆麟师伯弟子,向澄甫公拜师后,称杨公为老师,改称田师伯为师兄。濮冰如女士曾向陈微明、叶大密学拳,但向澄甫公拜师之后,称杨公为老师,改称陈为师兄。叶虽年长,他在杨家要小一辈,故不能称师兄,濮泳如女士称他叶先生。辈分是死的,功夫是活的。入师门未必得真传,得真传而不苦练亦无真功夫。只有得真传苦练出功夫,方为杨家真传人。因此鄙人一向重功夫而轻辈分。鄙人目前在上海最尊重之二位拳友,辈分都不高。因其发出杨家内劲,鄙人立即肃然起敬。据说傅钟文功夫极好,不知何故,公开表演从未见其发劲,在体育宫亦只教拳架不教推手,上海众多拳友,均极感困惑。
五、重史实
路君云:历史事实不随任何人意愿改变。美哉斯言!鄙人1944年向田作霖学拳,1951年向景华师学拳,上海拳坛数十年历史变迁,历历在目。解放初,上海有杨氏传人田兆麟、田作霖、陈微明、褚桂亭、濮冰如、黄景华、叶大密、乐焕之、董世倬、张玉、吴云倬、武贵卿、华春容等,各处公园,人才济济,傅钟文兄弟则在仙乐书场门外马路边授拳。顾留馨任武协领导,杨门前辈实在无法驾驭,因此将傅钟文树为代表人物。顾氏此举,出于无奈,亦未可厚非。然而傅氐平步青云之后,其后人甚至将1902年拜师之牛师伯也变成傅氏师弟,实在是匪夷所思!路君问道:哪一位杨澄甫弟子敢称自己是傅钟文的老师?杨公弟子均已谢世,路君岂非明知故问?不料褚桂亭弟子严承德先生在《武林》第254期写道:“傅钟文是拜崔毅士为师,崔随杨先生南下授拳,傅钟文跟随其后。”解放初练拳之少年儿郎,至今健在者不少。诸多历史事实,可以反复验证核实。鄙人请教过几位前辈,均言傅氏未曾拜师入门。鄙人无暇考证,暂时不作结论。华人素重伦理,孙辈岂可向祖辈拜师,将爷爷改称师父?!杨公能接这份拜师帖子么?据景华师回忆,傅钟文当年称呼杨公三姥爷,从未喊过一声杨老师。
景华师拜师入门,乃濮公推荐。冰如师伯虽已谢世,其家中尚有后人。景华师于上世纪80年代,曾两次命余修书问候振铎师叔。第一次将杨公散手图照附于信中寄去。第二次询问振铭师伯地址。若非杨门弟子,岂敢自投罗网?振铎师叔复函,余至今保存。钢琴家李名强之父,知景华师乃杨公弟子,曾聘至府中授拳。李老虽已谢世,名强先生至今健在。景华师于美专毕业后,每日至杨家练拳,因其爱好诗书、医、画、昆曲,有较高文化修养,杨公命其掌管往来文书及各种杂务。《体用全书》确系郑曼公与匡克明倡议,但匡氏另有事务,并未参与撰写,故不予署名。杨公讲用法,必须有一人配合动作。景华师每日在杨家,已经充当文书,而且与郑师怕关系密切。郑师伯遂与景华师轮流担当相手与笔录。最后全书由郑师伯统稿,由景华师校对。详细经过情形,徐忆中师兄并非当事人,未必十分清楚。彼是否根据郑序判断匡氏参与,下次见到徐师兄,鄙人必定与其当面核对。路文云:“《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出版,傅钟文负责杂务,该书出版后,铜版一直由傅钟文保管。”鄙人难以苟同。傅氏乃棉花店伙计。杨公因《使用法》文辞不雅,欲另撰新著,故请教授主笔,请秀才襄助,怎能让不通文墨之花号伙计参与?出版著作之杂务,不外乎整理笔记,信函往来,签订合约,校对勘误。路君试想,此等杂务,傅氏担当得了么?!他不要到棉花店去上班么?景华师办事细心周到,《体用全书》署名,作者杨澄甫校者黄景华,均为墨色印刷,第二作者郑曼青,当初漏排,刻一枚印章,用红色印泥盖章。如此署名,既显示不同辈分,又令杨、郑二位均感满意。如此复杂细致之“杂务”,傅氏岂能胜任?!上世纪70年代,余在淮海公园观拳,无意之中漏出吾师名讳、一位老者立即将余拉到一旁询问:“杨公逝世之前,由黄景华贴身侍候,他是杨府文书,杨家祖传手抄本及《体用全书》铜版,必定在他手中。黄先生现在何处?”余立即回答:杨公死后,景华师立即将一切文档向杨太师母交割清楚,吾师早已隐居。此人纠缠不休,鄙人走了几条马路,方始将其摆脱。路君试想,杨太夫人身边有亲生儿子振基、振铎两位师叔,为何要将铜版交付侄外孙女婿?!至于郑、黄、濮均由叶氏介绍一说,此乃叶老先生在复兴公园所言。估计是叶老记错,当以郑师伯本人序言为准。及时质疑,十分必要。至今仍有硕果仅存之老龄拳友,深知内情,尚可相互印证。杨公弟子善文辞者不多,解放后郑师怕在海外,陈微明师伯受批判,景华师被恫吓,均三缄其口。不知内情者却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如今应向残存之老拳友征集拳史资料,反复核实,去芜存菁,加以保存。
六、和稀泥
路君谓余和稀泥,此言深获吾心。雅轩公乃杨门翘楚,郑曼公乃杨门俊杰,其弟子皆杨拳骨干,吾为何不和稀泥?海峡两岸杨门拳友大团结,乃鄙人最大心愿也。雅轩公将“穿掌”称作“白蛇吐信”,路君谓其“更改拳架”。鄙人认为,虽有几处名称相异,雅轩公其实未改拳架。李师伯拳架遍体松柔,内劲通透,气势腾然,乃杨门弟子中与澄甫公拳架相近者,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如果名称不变,徒具外形而无内劲,却是实质性改变!!此等改拳者,而今比比皆是!!!如遇同门拳友,自然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和稀泥。名片上印有杨门某代传人名号,未必便是真正同门。杨家学生均自然呼吸,传人则“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杨氏太极,拳架推手均有内劲。练拳架松柔通透,手握白腊杆,由脚而腿而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内劲透出,杆尖剧烈跳动,乃体内劲路顺遂之象。劲路不通,岂是真杨家拳?西洋拳、外家拳均能将人击倒。杨氏太极,发劲不是将人击倒于眼前,并非用手拉扯推搡,亦非用腰劲扭抱摔跌,而是用内劲将人弹出。内劲小者,对方弹跳而出,内劲大者,对手腾空飞出。杨家徒子徒孙,皆须承受澄甫公发劲,决非个别人物之“特殊待遇”。杨公在杭州时,频频发劲,将人往墙上弹射,竟然将院内土墙震坍。江长风老先生一再感叹:杨公谢世之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猛烈之发劲矣!当年神机营所聘教习,乃八卦宗师董海川,形意宗师郭云深,岳氏散手宗师刘士俊,御前扑虎周大惠(即跤王大祥子)。杨公露禅则荣任总教习。若非内劲充沛,功夫卓绝,岂能折服群雄,当此重任?
而今杨氏某代传人、某派大师越来越多,而真正内劲日益少见。柔道与跆拳道,早已列为奥运会项目。2008年奥运会,太极拳并未列入正式比赛项目。每念及此,忧心如焚。余已年迈,无能为力,只能回忆拳史,宣传鼓动。知吾者谓吾心忧,不知者谓吾何求?甚至以为,前辈真实功夫,乃小说笔法耳。呜呼痛哉!余复何言,余复何言?!尚祈青壮年拳友,珍惜杨家拳艺,不求名利,苦练真功,继往开来,健全体魄,扬吾国威,庶几无愧于创造杨氏太极之先辈矣!
13.学拳管见数则
余今年七十三岁,学拳五十八年,拜师入门已五十五年矣,然而功夫浅薄,虚度此生,愧对恩师。对于杨氏太极拳,余略有体验,笔录与此,公诸同好。若有谬误,敬请指正。
一、苦练出真功& &&
杨家祖孙三代,威名远播,确有真功。露禅师祖三下陈沟,苦练不已,修成正果,功夫出众,名震京师。班候、健候二公,幼年时不堪练功之苦,一欲潜逃,一欲雉经,皆觉而未果,年末及冠,已成名手。澄甫公二十岁即设场授拳,然而功夫尚未臻上乘。健候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闭门苦练六年,功夫方始出神入化。杨家太极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写出来、吹出来、捧出来、包装出来的!景华师曰:“练拳一要师承,二要悟性,三要苦功,四要相手,缺一不可。”余虽年届古稀,仍须痛下苦功,否则有负于师门培育之恩。&
二、 传统与血统& &&
&杨家太极,乃武当嫡派道家武功,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华。民族文化传统之继承与发扬,并非依赖血缘遗传。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极左口号流行一时,如今已传为笑柄矣。学杨家太极,须勤学苦练,领悟其内在本质,方有可能传承。田兆麟、武汇川二位师伯皆得杨家真传。田师伯之传人并非其哲嗣田颖嘉,武师伯之传人亦非其胞姪武贵卿。由此可见,功夫之传承靠勤学苦练,并非血统可以遗传。杨拳南传,远播海外,学者成千上万。此一传统之发扬光大,非赖澄甫公一人之力。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张钦霖、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诸位师伯,襄助杨公授权拳传道,著书立说,不遗余力。余在此秉笔直书,据实记载,以免这段拳史日久之后湮没无闻。如今只要与杨家沾亲带故,不论功夫如何,即以太极大师自居,岂不贻笑大方?太极文化传统,乃民族瑰宝,非一家之私产也。吾等后学,当群策群力,维护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三、内功为核心& &&
&某公以武林盟主自居,钦定某人之拳姿为杨氏太极标准拳架。奇哉怪也!露禅、班候、健候、少候、澄甫五位宗师之拳架,各不相同。当以何人之拳架为标准耶?若以澄甫公拳架为标准,是否可以判定露禅公、健候公之拳架不合标准?若以澄甫公晚期拳架为标准,是否可以据此判断杨公中年拳架不标准?杨家拳一架三盘。若以澄甫公地盘慢架为标准,其天盘快架是否不合标准?杨家太极乃内家拳,以内功为主。外形可以大同小异,符合杨公所言之“太极拳十要”即可。关键在内功。若无深厚内功,便不是杨家拳矣。杨公早期弟子与后期弟子拳架虽略有不同,皆杨家拳也。雅轩师伯与曼青师伯后人为拳架之异同发生争论,余发表拙文《杨氏太极是一家》,出面调解。何谓一家?其核心内功是一家也!
四、区别拳与操& &&
太极拳是内家拳,太极内功是其本质核心。含内功之拳架,为真太极拳。不含内功之空架子,为太极操。此操亦有健身功效。只练空架子者,是操友,并非拳友。拜师入门苦练内功,成为入门弟子,方为拳友。全球约有一亿操友。拳友则不多也。
五、推手与顶牛& &&
太极推手本非竞技,是同门拳友问劲、试劲、听劲、找劲之基本训练。如今以推手为竞技,所订之规则又不尽合理,于是顶牛、抱摔、拉扯等动作屡见不鲜。是否真正太极推手,不难分辨。真太极推手,拿人极轻而人不能过,发人不用手而如射弹丸。入内透里之寸劲,乃太极门之杀手锏。如对方用蛮力抱摔,可用寸劲破之。然而此法极易伤人。故宁可跳出圈外,不可轻易发寸劲伤人内脏。
六、 欲速则不达& &&
&&&练杨家太极拳须循序渐进。学内家拳,绝不可不练内功。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终身是练空架子之操友也。学拳未将一势之理法、劲法、用法弄清,绝不可学下一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是初步训练之健身操。练真太极拳,则难以速成。陈微明师伯设计之致柔拳社课程,第一年学太极拳,不动步推手,太极剑。第二年学太极长拳,动步推手。第三年学大捋,散手,对剑,太极枪。可能三年时间太短,训练科目过多,仅能得其大概而已。余一辈子练太极拳,先练不含内功之太极操。次练含内功之拳架。然后分练一架三盘。再练用架快拳。余拜师二十年,方始学会用丹田内劲将人弹放而出。余资质愚钝,学拳极慢,然而始终按照杨家传统方法练习,决不贪图速成而参杂举重、摔跤、拳击等其他练法。
七、传人不多见& &&
&&&杨家学生众多,入门弟子人数有限,得授内功心法之入室弟子极少,代不数人而已。露禅公入门弟子不多,真正传人仅班候、健候、万春、全佑、凌山五人。其中三人,又拜在班候公门下。如今“宗师”“传人”遍地开花,令人目不暇接。余好学不倦,接过“传人”名片,必定肃然起敬,虚心求教,然而结果往往大失所望。余虽拜师入门,所下苦功不够,悟性亦差,不敢以第五代入门弟子自许,若印名片,当注明杨家太极拳第五代小学生。余至今四处寻访高人指点,以求进步。今年练拳,似较去年更为松柔。今年推手,似较去年更易走化。当一名终身学习之杨家太极拳小学生,乐在其中矣!
八、检验有标准& &&
实践是检验真理之唯一标准。练一套不含内功之空架子,是未入门之操友。如外架符合“十要”,内里劲路通透,是已入门之拳友。得授内功心法,且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方为登堂入室之传人。诚如澄甫公所言,是否真太极拳,推手可以检验。拿人极轻而人不能过,发人不用手而如射弹丸,乃真太极拳也。
九、一种世界观& &&
1933年,澄甫公已接受大夏大学聘书,又欲南下广州一游,需要一名入室弟子到大夏大学代其授拳。追随杨公十余年之某师伯毛遂自荐,杨公不允,最后将聘书赐予景华师。景华师遂在大夏大学、震旦大学、新华艺专、博物女校、虹桥疗养院等处授拳。1957年讨论《体用全书》再版事宜,杨公某远戚手指曼青师伯署名骂道:“反动,反动!”景华师立即自动提出删去书后版权页之校者黄景华署名,从此隐居杏林,闭口不言武事。景华师终身练拳勿辍,至八十岁仍勤练大杆,发人如射弹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景华师曰:“推手要听劲,化劲。为人亦须听劲,化劲。彼意欲独霸上海武坛,此人是我同门师侄,岂可同室操戈?让他一步,成全他便了!”这是何等胸襟!景华恩师所传授者,岂止内功武艺而已?其高尚之人生观与世界观,余当终身铭记
14,《太极拳体用全书》谜底何在?
上世纪40年代,家父请通背拳宗师张策与太极拳宗师杨澄甫之高足田作霖先生至瞿直甫医院授拳,余虽年幼,亦随同练习,对武术发生浓厚兴趣。1951年,家父请黄景华医师教吾练杨氏太极大架。1954年正式拜师之后,先师将其珍藏多年之太极图书相赠,嘱余妥为保存,认真研习。其中包括孙禄堂先生之《太极拳学》(民国十年六月初版,编者蒲阳孙福全,印刷者公记印书局),陈子明先生之《陈氏世传太极拳术》(民国二十一年初版,中国武术学会发行),陈微明先生之《太极拳术》、《太极剑附太极长拳》、《太极答问附单式练法》(均由陈师伯本人署名,中华书局出版),杨公澄甫之《太极拳使用法》(民国二十年一月初版,封面由黄居素先生题笺,版权页著者杨澄甫,编述者董英杰,发行者神州国光社),陈炎林先生之《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民国三十二年六月初版,宣纸线装本上、下二册,外套纸盒,封面由陈公题笺,版权页著者陈炎林,印刷者国光书局),杨公澄甫之《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初版,版权页著者广平杨澄甫、永嘉郑曼青,校者吴江黄景华,印刷者上海大东书局,在“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八个字上,盖有澄甫公印章)。此乃原版《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唯一正式版本,从来未有“两个版本”之说!
守中师伯将体用全书第一集铜版带至香港,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重新出版。若将原版与重印版对比,首先是封面删去“第一集”三字,改由欧阳驹先生题笺。因原版封面题笺为极薄之宣纸,容易脱落,故守中师伯请欧阳先生重新题笺。其次是增加守中师伯肖像以及“重刊太极拳体用全书序”。其他内容,重刊本与线装原版本一致。书前题字者,为蒋中正、吴铁城、蔡元培、张厉生、张乃燕、吴恩豫、张人杰、庞炳熏等,安排次序亦同。版权页署名亦为著作者广平杨澄甫,校者永嘉郑曼青、吴江黄景华。足证此乃澄甫公与守中师伯两代宗师共同认可之杨家正宗版本,岂容他人鱼目混珠?!(敬请读者参阅对比两张版权页复印件)
宣纸线装原版本《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于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初版,当时澄甫公尚健在,第一页题字人蒋中正身居高位,谁人长了儿颗脑袋,敢在此时出版伪书,冒犯此二人乎?读者诸君稍加思量,便可猛然醒悟也!
先师曾协同曼青师伯为澄甫公口述《体用全书第一集》担任笔录及校对,澄甫公病危之际,先师端屎倒尿侍侯,此乃上海众师伯、师叔、师兄所共知,众口一词,从无异议。如今武汇川、田兆麟、陈微明、田作霖、褚桂亭、濮冰如等前辈先后谢世,张玉、吴云倬等师兄亦相继凋零,远在马来西亚之黄建成先生,遂指控老夫“力捧”吾师参与整理体用全书为“欺世盗名”(见《武林》2004年第12期)。且慢,且慢!上海尚有褚桂亭师伯之弟子健在,海外尚有郑曼青师伯之弟子健在!曼青师怕之早年弟子徐忆中先生(现在台湾)与罗邦桢先生(现在美国)层亲自来沪,鉴定余收藏之线装本《体用全书第一集》,确认为原版正本无疑。忆中师兄当场指明:原版本《体用全书》版权页上曼青师伯姓名确系红色印泥盖章!此事可以请《武林》杂志编辑部与忆中邦桢两位师兄联系取证!黄建成先生百密一疏,太过性急。何不再耐心等待若干年,待吾辈杨氏第五代拳友全部谢世,到那时再兴风作浪,指鹿为马,即可随心所欲矣!
老夫不善猜谜,对黄建成先生所谓“历史悬案”,试作两种可能性推理。其一,如今电脑技术何等发达,伪造一张版权页,以假乱真,岂非轻而易举?其二,老夫曾闻吾师言及,当年请郎静山先生摄作者肖像,请钱名山老夫子题笺,多次前往大东书局校对,颇费周折,而大东书局送来之样书错误百出,最后定稿之文本虽经勘误,却将曼青师伯大名遗漏,不得不用红色印泥为其加盖印章。黄建成先生文中有言“书上的一些错别字,都得到叶太密宗师或蒋锡荣老师改正。”由是观之,黄建成先生所见之物,乃叶大密先生拿到一本勘误定稿前之样书,并非杨家两代宗师认可原版正本也。正式出版物应有承印书局具名,黄先生提供之版权页复印件,并无大东书局名号,此乃正式出版前之校样也!
拜读黄先生大作之际,觉得其中尚有一谜至今难解。当年得孙禄堂宗师真传者,为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其徒支燮堂等,不过数人而已。当年得杨氏祖孙三代真传者,亦每代不过数人。老夫早年奉先师之命,在张玉师兄拳场实习10个月,对汇川师怕一脉传承,略有所知。得武师伯真传者,为天津郝家俊,上海张玉、吴云倬。张玉传王仲良,吴云倬传饶少平。武贵卿虽为汇川师伯胞侄,却功夫稍逊。功夫需悟性加苦练,与血缘无关。入太极门得真传者,对西洋拳击、东洋柔道、举重摔跤均毫不畏惧,对阵之际,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对手必定腾空而起,跌于寻丈之外。此乃真正拳师。如今太极拳师罕见,有幸相逢,老夫必定肃然起敬,虚心求教。亦有拜师入门而未得真传者,曾经站过桩功,抖过大杆,练过长拳散手,或者功夫火候未到,或者福薄缘浅,未能登堂入室,可谓拳友。如今拳友亦为数不多矣。一旦相逢,老夫必定坦诚相交,相敬如宾。如今世界各处公园绿地,练太极者何止成千上万?据说有一亿之众!往往只有外在肢体动作,不知提沉开合,不懂阴阳相济,全无内在意气,号称练拳,却与内家拳术风马牛不相及也。此乃柔软体操,对健康或许有益,然而井非拳友,乃练太极操之操友也。老夫生平最怕操友。吾学太极拳,彼练太极操,二者名同而实异,牛头不对马嘴,实在难以沟通。何况操友往往自以为是,纠缠不清,只得退避三舍,敬而远之。黄先生自称新山永年太极拳学会教练,按其身份推断,必定是功夫深厚之太极拳师。然而读其文章,似乎出自操友手笔。老夫百思不得其解。黄先生乃拳师耶?操友耶?上海与大马新山远隔重洋,老夫难解此谜,唯有望洋兴叹而已!
先师黄公景华弥留之际,谆谆嘱咐,日后与曼青、守中师伯之后人相遇,务必代其致意:多年不通音讯,并非薄情寡义,实乃时势使然耳。今岁赴台,拜谒郑曼公故居,肃立于郑公遗像之前,恩师言犹在耳,心中百感交集,不禁老泪纵横矣。
当年郑曼公与景华师同为武当太极拳社社员,然后同列杨公澄甫门墙,协助杨公修撰校订《太极拳体用全书》,又同在濮公秋丞家中由张钦霖师伯代澄甫公分别传授内功心法,关系何等密切。海峡两岸之杨氏太极拳本是一家,理应相互切磋,共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因此不揣浅陋,将拙著拜托忆中师兄在台湾付梓,与同门拳友交流。余不取稿酬,售书所得之款,敬献与郑曼公纪念馆,以慰恩师在天之灵。
余天性愚钝,功夫浅薄,书中所言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同门拳友与各方高明之士不吝指正。
&&&瞿世镜2009年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六路太极拳内功练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