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欢日本机甲动画片题材的动漫和游戏,蕞近有木有什么动画片或者

有一个动画片忘记名字了,就是有3个小男孩,都可以召唤机甲的,一个用滑板,一个射箭_动漫_英汉互译
有一个动画片忘记名字了,就是有3个小男孩,都可以召唤机甲的,一个用滑板,一个射箭
来源:|人气:383 ℃|类别:|时间: 22:41:41
问题:有一个动画片忘记名字了,就是有3个小男孩,都可以召唤机甲的,一个用滑板,一个射箭,还有个忘了, 求动画片名字
《光能使者》,原名《魔动王》遥大地 是地之魔动战士(光能使者)。 拉比 驾驶水之魔动王(波涛使者),是水之魔动战士。 山本加斯 驾驶风之魔动王(风暴使者),是风之魔动战士 兰斯光能使者《光能使者》光能使者· 还有一个用陀螺·光能使者,是不还有长着长长耳朵的人类,小时候可爱看了神龙斗士魔动王(光能使者)光能使者,一个是打手枪的,滑板只是代步工具,最后一个是波涛使者,用的陀螺神龙斗士?是光能使者,神龙斗士不是这样的光能战士 还有一个是陀螺光能使者么
求一很久的动画片名字.动漫迷帮帮忙!迷路的男孩英语 - 求小时候 一个 橡皮泥 动画片的名字 片大全集/求一部小时候看的一部欧美儿童 动画片名字 谁记得内部动画片叫什么 名字 这个是什么 动画片 ?
||||点击排行(机甲兽神之爆裂飞车01 爆裂出击)【剧情介绍】飞伦、擎锋是一对热爱爆裂飞车运动的兄弟,为了实现成为冠军的梦想,两人趁着暑假时光来到疾风都市。一次机缘巧合,他们结识了神秘的爆裂飞车——风暴猎鹰,然而没等他们搞清现状,自称黑暗战士的爆裂飞车却出现了。它们企图利用爆裂联盟大赛上所收集的纹章晶片打败光明战士。为了阻止它们的阴谋,飞伦、擎锋毅然决定参赛。然而在两人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他们却发现敌人的阴谋远不止这么简单——它们居然妄图控制整个宇宙!决定宇宙未来,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将在爆裂夺晶争霸赛上拉开序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动漫星空&>&&>&&>&正文
日本粉丝票选最喜欢的动画 酷机甲和萌妹子少不了
来源:动漫星空[原创]
作者:clannad8554
编辑:clannad8554
浏览:loading
  每个季度的日本动漫如同新生的韭菜,一茬又一茬,应接不暇。但是经典就是经典,不会因为时间的沉淀而失去原有的光芒。哪部动画才是你心目中最喜欢的佳作呢?近日,日本的animeanime网站,对大约100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不乏青少年和老人,看看大伙们的答案吧。
  第10位 《蜡笔小新》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喜欢恶作剧的小新吧。动画《蜡笔小新》根据日本漫画家臼井仪人创作同名漫画改编,于日首播,至今仍在日本朝日电视台连载播放。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相关新闻:
二次元手游
类型:角色扮演
大小:307.00 MB
类型:动作
大小:1.52 GB
类型:角色扮演
大小:619.00 MB
类型:模拟经营
大小:157.00 MB
类型:角色扮演
大小:710.00 MB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为什么很多日本的科幻战斗动漫与游戏作品喜欢使用机甲这样的设定?
为什么很多日本的科幻战斗动漫与游戏作品喜欢使用机甲这样的设定?
【张小震的回答(724票)】:
多图预警,长文慎入。
这个问题对于我这个机甲控很对味呐,其实原来看《世界》啊《梦幻总动员》还有《机实用技术》啊,里面不时都会提到机甲对于日本的意义,这里我试着统一整合一下。
日本的科幻发展可以说就是日本近代史的缩影,伴随着阵痛,迷茫,低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科幻水平和深度都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原因。而说到日本的科幻,就离不开机甲,事实上,日本对机甲,特别是巨大化的机甲有着几乎偏执的热爱,这要从头说起。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部作品产生触动,就是因为能够理解,所以不管是西元多少多少年后,公立多少多少年后,科学技术如何的高大上,但是作品折射的依然会是当下社会的思考和现象而已。所以我们先确定一个思路:所有科幻作品实质是以未来的借口讲述当下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个思路去看下文,或者以后观看科幻影片,也可以带着思路走哟。
其实早在战前的1900年,就有一部科幻小说《海底军舰》讲述了高科技的潜艇的想象,随后的三十年间,日本的漫画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口吻,这是那时期日本的典型思想风格,对设备的迷恋,殖民力量和荣誉情节,都可见一斑。
:古典时期
二战失败后,日本的狂热思想遭受严重打击,国土也被军事技术重创,但是日本对先进科技的迷恋没有减少,只是对科技引发了新的思考,这也是战后日本文化中众多对科学及其长期效应的探讨,面对强大的西方和自身国土的覆灭,日本的开始从危害和好处两个方面去观察科技,这种思考自那以来也一直主导着科幻题材。
受此影响,《铁臂阿童木》在50年代初开始连载,这算得上是机器人题材的元祖,这部作品在科幻上主要是讨论人与机器的关系。人制造了机器,机器又怎样回应人?里面有忠实的机器人、暴动的机器人、统治人类的机器、毁灭世界的机器,种种种种……而手冢治虫的助手,松本零士、石森章太郎、藤子不二雄等人也深受其影响,他们的机器人设定也都有欣欣向荣的特色。
战后日本在主题重建的过程中的集体意识,借着娱乐作品来表达。这些娱乐作品中,以科幻题材更为直接,因为科幻往往和战争,和力量都有极密切的关系,所以科幻作品里的时代痕迹就会更加明显。可以说日本的科幻作品是整个国民集体意识的投射。
1954年,美国在马歇尔群岛的海上核试验中,一艘叫「福龙丸」的日本渔船因为风向改变遭受严重核污染,引起轩然大波。那时距离1945年二战美国在日本投放两枚原子弹还不到十年,整个日本依然笼罩在核阴影之下,这个事件直接催生出哥斯拉这个作品。
「因为人类在太平洋某处的核试验,惊醒了海底一只巨大的恐龙,然后其上浮攻击日本。」这就是最开始1954年版哥斯拉设定,包括影片里的攻击场面像极了战争。因为这部片子,让日本对于核恐惧的情绪有一个宣泄口,哥斯拉随即爆红,人气的高涨也让哥斯拉从大反派变成日本国宝,后续很多作品日本遭受其他怪兽攻击的时候都要召唤哥斯拉来帮忙,至今日本已经拍摄超过40部哥斯拉影片,可见日本人对大怪兽的迷恋。
哥斯拉是原子弹记忆的一种具象化表现,把原子弹的破坏象征性转嫁到巨大怪兽的身上非常成功,同理,在1958年《铁人28号》诞生。
《铁人28号》可以说是巨型机器人鼻祖。这种山一样高,由人操控的机器人,开辟了阿童木那样自主机器人以外的另一条路。这部漫画题名的由来是二战中把日本炸成废墟的B29轰炸机。轰炸机体现了巨大的、强大的形象,也是《铁人28号》所追求的。这种巨型机器人情结可以说深入日本科幻心,这也是日本独有的科幻文化。比如《天元突破红莲之眼》里的机器人就算是迄今最大的一个了,大到什么程度,里面的机甲战斗时是拿银河系当手里剑来战斗的。
我们在欧美作品中就很少看见巨型机器人题材,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变形金刚》也是日本出品由美国孩之宝买过去的。因为美国在911之前就没有遭受重大灾难的记忆,即便后来的《环太平洋》,美国人也戏称这是部拍给日本人看的片子。
有个不知道算不算的上巧合的巧合,美国丢的两颗原子弹的名字「小男孩」和「胖子」,再看看两个机器人鼻祖的阿童木和铁人28号。
70年代:合体狂潮
到70年代,这个时候模型厂商开始介入到动漫领域,用投资来获得机器人作品的模型制作授权,之前的独立机器人已经满足不了厂商需求,这个时候合体和变形出现了。这个时候很多机器人题材的作品开画之前,手稿都要和模型厂商协商,机器人样式能否制作出来,有没有人会买这两点直接决定了相关动漫作品能否拿到投资。一个机器人的设计通过厂商认可,才会让编剧为其定制故事,拍摄。
所以这个时期的机器题材的动漫也好,特摄片也好,片头都是一样的,像广告片。各种超合金模型进入人们的视野,各种各样的创意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呈现,最开始的三台合体(一个机器人,一只狮子,一架飞机的组合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有套娃似的合体(比如克罗诺斯的大逆袭,元天突破),五只狮子的合体(战神金刚),人数越来越多的合体(六神合体)。
80年代:拟人革命
随着绘图技术的不断成熟,日本的动画制作水平开始进入禽兽级,虽然没有电脑制作,但已足以完成之前完成不了的设想,这个时期的机甲正式进入拟人时代。
随着第一批的关注也开始慢慢长大,机器人故事变得更成年向,其中标志性的就是《高达》。(说个题外话,0079的经典型不用质疑,但因为小孩子长大后买玩具的热情没有跟上,所以当时0079的玩具商很惨,0079原本52集的企划也是被砍成43急,谁也不会想到高达系列会成为日后的第一机甲摇钱树,当然这是后话了。)《装甲骑兵》则是另一类拟人的设定,比如没有之前的面部设计,机甲打斗会见血等,剧情也是完全的成人向,一直有人将其成为最强真实系。
这个时期不仅模型商,偶像也开始加入进来,杰尼斯也开张有段时间了,那时期动漫OP都开始变为偶像传唱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酒井法子就在当时演唱了《飞跃巅峰》的主题曲,不仅如此,《飞跃巅峰》还深深抓住日本宅文化的两点:巨型机体和美少女,于是第一步美少女开机甲的作品诞生了,红极一时,这个作品是一个叫庵野秀明的家伙搞出来的,现在,他被称为日本最会骗钱的人。
《超级机器人大战》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其甚至在日本经济不景气时期成为了机器人的温床,号称4到40岁都会为之买单的游戏。
90年代:电脑成熟
之前受困于技术限制想得到画不出的东西也能制作出来了,对于机器人动漫的变形领域,这是一个质的提升,因为电脑能完成的机甲模块现实中几乎能无差别的制作成模型。比较1982版和1994《Macross》版的变形场面就极为明显,极富代表性,以F-14为原型企划的变形机甲让美国人都惊讶,歌姬鼻祖也来自这里,虚拟偶像开演唱会的先河,正式创出变形机甲+偶像歌手+三角恋的招牌设定。
机器人题材里,所有的经验,技术,周边运营等都成熟到位了,随后以人类骗钱计划,哦不,人类补完计划为题材的《EVA》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很自愿被骗的)。
对于这部作品,要说的实在太多了,这里就大致讲讲不细说了,《EVA》在1995年诞生,当时正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谷底时期,无能男主+三无鼻祖+傲娇鼻祖的主角设定,三位主角心灵都有着创伤和病态,每一个受伤的日本人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对应。就在这么一个每天都有人自杀的阴霾年代,《EVA》两年就捞了超过200亿日圆,进而在日本变成一个社会现象,包括学校都在开设关于《EVA》的研讨会。
从最开始的完全机器人,到后来类似《高达》的操作型机甲,再到类似《攻壳机动队》的半机械,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日本战后文化对于我们站在科技的脚步里,从人类转化为半机械人后果的讨论,比起其他任何场合都是最多的。而这些作品大多带有一定的末日情结,因为二战经历和原子弹记忆,日本科幻作品里机甲的形态形成使得他们成为描述这类无法想象的毁灭图景的最佳媒介载体。所以,为什么日本科幻对机甲有着偏执的迷恋,这是因为,人形机甲对于日本科幻不单是一种工具而已,它更是日本战后独有的文化载体,是一种理念的媒介。
部分资料来源:
国立清华大学的公开课《科幻概论》郑运鸿
简史 胡凌云
《科幻世界·画刊》2004年10月号 凌水清
【孙渣的回答(39票)】:
其实没那么多原因,就是因为人形机器人玩具好卖。搭乘式巨大机器人的元祖魔神Z就是东映的玩具片,动画漫画同时出,小鹏与们人手一个马春花,玩具厂商笑得合不拢嘴。高达之所以是人形机器人,也是因为B财团的要求。动画在拍之前就都已经想好了怎么去卖玩具,可以说日本的超级机器人动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流着卖玩具的血统。至于什么人文啊、情节啊、精神啊,都是排在卖玩具之后的事情了
【孟德尔的回答(27票)】:
用人形机甲是因为
1动作戏好设计。在MACROSS之前空战的画面完全不能看,而且MACROSS本身也是机器人嘛。
2不是动画要用人形,而是要卖人形玩具,所以拍了这些动画片。
【负二的回答(7票)】:
核恐惧的副产品,机器对人类的异化。
【里卬的回答(15票)】:
本质上那不是巨大的机甲,而是巨大的武士。对机甲的热爱是根植于对武士崇拜的传统日本文化之上的。
【敛锋的回答(9票)】:
第一这种蠢答案是怎么顶上去的?前面有人说了,连马春花都没有,这我不多说。说高达是因为玩具卖不好被腰斩,根本是搞笑好么?高达是先被腰斩然后靠玩具起死回生的,玩具真卖不好哪里来的高达系列?
连大河田《高达创世纪》都没看过就跑来胡扯?
【米哈鲁的回答(7票)】:
我来说个实话吧,因为机甲玩具比较能卖——同理还可以延伸到怪兽、铁道、以及美少女战士。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
首先明确一点,巨大载具不是机器人,机甲不等于传统科幻意义上的“robot”——它只是作为工具,将人体外延放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涉及机甲类的日漫(既然LS这么多都提到了银英,那也算上吧),都属于太空歌剧的范畴,其故事内核是人——英雄的冒险与史诗。
这么看来,你大可以把高达当做放大版的杰迪武士(连光剑都是标配),但故事的主人公依然是阿姆罗和夏亚(人类,而非机器人);银英无非就是重炮巨舰时代在太空的翻版~~~巨舰背后还是独裁和民主、政客和精英的争斗~~~
日美的动漫、科幻在太空歌剧这个范畴,故事内核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人本主义的美国所给出的符号是一个个人形的个体(超人、绿灯、雷神、杰迪武士……),类似的故事架构下日本给出的则是一个个外延放大的人形个体(盖塔、魔神、天元突破、高达……)。
为什么日本的ACG要用载具“机甲”来放大“人”的形体?
有种说法个人比较认可:战后重建和赶超的任务让日本人深感压力巨大,这种情况下心中自然对于巨大机械(可靠工具——是工具)有种渴望和依赖感;
所言的军国主义时期对于巨大机械设备的迷恋(《宇宙战舰大和号》连名字都不用改了干脆)~~~对于这个我倒是还有个细节想补充一下:
自1893年后的6年间,明治天皇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这笔费用超过皇室开支的1/10。此举带动日本政府和议员主动献出1/4薪俸用做造舰,其他公务员也捐出薪俸的一成用于海军发展。明治天皇用“饿肚皮”的方法给文臣武将起的“带头作用”,令日本军人得知后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日本民众也接近疯狂。当时的记录显示,一天只有20钱的劳动者捐献10钱,连给小孩压岁的几个铜板也用布包好后贡献出来。
甲午海战前,日本民众被北洋巨舰震惊,然后在天皇的召集下众筹购舰;之后日本对白人的胜利几乎都源自日本海军,这一系列给民众带来的自豪感,这可看作日本国民内心“巨大机械崇拜”的由来。
不过还有一点我想补充,在浩瀚的宇宙发生的英雄史诗,如此宏大背景(实实在在的场景而非故事背景)下只看人形那么体量不够看观众觉得不得劲啊,所以日漫采用的方式自然就是用机甲载具和巨型炮舰扩大人形外延;
而美漫麽……我把人画大一点就可以了呀=。=
最后我把答案捋一下:
因为历史原因,日本民众内心有“巨大机械崇拜”;在ACG领域类似太空歌剧的题材下,宏大背景需要对等规模的个体来支持,所以日本创作者习惯用大型机甲来承载主人公,以此来放大演员——“人”的形体,来契合巨大的舞台——“太空”。
【铁门的回答(4票)】:
1、是因为玩具卖得好,商人愿意投资做片
2、是因为玩具卖得好,商人愿意投资做片
3、是因为玩具卖得好,商人愿意投资做片
真正点燃机甲题材的是 70年代的 Mazinger-Z。就是因为这东西令小朋友们人手一只合金玩具了,令各老板知道“哦,动画片原来不仅能用来宣传牛奶品牌或者菠菜罐头啊?”, 于是才有后来延续了20来年的机甲热。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
机甲是男人的浪漫,妹子还是长短发都好看。 (?′ω`?)
【周杨的回答(3票)】:
上面的回答都太有理有据了 我觉得这个比较现实。。。(第一次回答算是在抖机灵么
【蔡小天的回答(1票)】:
首先是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再先进的机甲最后往往也是拿着刀解决敌人的,日本在展示先进技术之前往往也会展示自己的武士道文化。另外日本用机甲拍摄电影和动漫往往也基于所谓的地球实际性,目前我们能想到地球实际拥有也就是机甲比较合适,飞机,坦克,机器人都是以金属为基础的。这在人欣赏一定的影视效果的同时,也不会让人有种子虚乌有的感觉
【阳sun的回答(1票)】:
去bilibili搜搜看这个视频。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的话。教授说的非常棒。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反对上述所有把政治因素当做主要理由的回答。
你们所谓的政治因素可能是战时特殊情况的遗留,但绝对不会是动漫游戏对机甲形象偏爱的原因。
动漫游戏偏爱使用机甲形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原因:好卖钱。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动漫理念其实和我们现在一样,动画片就是做给小孩子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孩子买机器人玩具。当年美国孩之宝做变形金刚的初衷就是这样。
直到80年代高达出现之前,所有的机甲类动画片的剧情结构都很简单:章回式,剧情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剧情,一集出现一个对手,被主角轰至渣之后往后就不再登场。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画主角造型的机器人玩具。
70年代末高达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动画推玩具的模式:为动画添加了深刻的剧情使得成年人也可以乐于其中,对反派的深刻刻画使得反派角色的机体依然可以大卖。虽然一开始收视惨淡甚至被腰斩,但是在80年代开始市场才逐步证明了富野监督的想法是正确的。
========================
扯远了,总结一下吧。
所谓的偏爱机甲题材,只是因为机甲类的玩具易于设计制作,同时在低年龄儿童群体中更容易受欢迎(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四五岁的时候是更喜欢变形金刚还是美少女可脱手办?)。因为一开始机器人动画就是为了给小孩子推销机器人玩具才存在的,这个观念知道《高达》为首的一批动画作品的出现才扭转为现在老少皆宜的模式。
win8平板的虚拟键盘太蛋疼,麦当劳的wifi也太垃圾差不到资料,后面有空再补充一下吧。
【朱安的回答(4票)】:
严格的来说,商业作品(不论日本还是美国)是没有真正艺术意义上的“科幻”可言的。商业作品使用科幻元素的主要理由包括:
1. 制造画面感,这个不用多说
2. 让故事能够以读者熟悉,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演绎,如银英的古方阵战斗,如高达的人形肉搏
3. 提供故事布局/发展/逆转必须的种种便利,比如犯罪意识的数值化判定,比如跨越敌我的战场全身画面通信,比如能够帮助弱势方逆转胜负的不为人知的资源/缺陷,比如超越物理和生物法则的能力之类
娱乐的世界里故事第一,科幻还是奇幻其实没那么致命
PS:以娱乐小说的角度来看,沙丘的故事真的说不上大众乐于接受/可能被商业化的很成功。安德的电影就是前车之鉴。
【谐星的回答(1票)】:
因为机甲武士是男人的浪漫啊!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说什么日本的理念啊情怀啊核恐怖副产物啊的都想太多了,牵强附会。
说白了,日本动画是商业片,制作的目的是啥?是卖玩具。
如何让玩具让人有买的冲动?当然是让玩具在动画里展现各种好的一面,例如“强”“帅”“酷”
“机甲”一词本身包括各种坦克舰艇,但人形机甲则比较特殊。
人形机甲可以做出各种拟人化动作,而这些动作承载的就是“帅”“酷”的范畴
人形机甲大多数都有泛用型武装,可以切换,根据“战况”进行不同的战斗方式,体现出“强”
加上人形机甲可以反映出驾驶员的动作期望,使得观赏性大幅提升。人形机甲其实就是驾驶员的放大版,使得驾驶员可以合理的进行“打斗”,这和中国人喜欢拍武打片一个道理。
【mingyang的回答(0票)】:
以前b站的军物次位面里面说过,因为从视觉效果和好看的角度来说,人形机甲的南拳北腿的过招,比看坦克对轰要好看有意思的多。
毕竟注重实际科学的那是记录片,而娱乐化的机甲片当然要以好看和热血沸腾为出发点。
【FairNCSA的回答(0票)】:
我认为科幻本身的实现,对于娱乐作品而言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严谨的科技体系的。这样的科幻作品其实也是直接反应作者的幻想或者妄想的,机甲的出现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来分析:
1,机甲的机器化,即为啥早期的科幻不是改造人等生物化的东西而是机器。个人认为这个和科技的发现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工业革命还是一二战的大炮巨舰主义都极大的影响着人们对于机器的看法,他们非人力可以撼动,震撼强大。这就是早期的科幻不强调人的改造而仅强调机器。
2,机甲的巨大化
这个原因我觉得也在于对力量的追求,受到大炮巨舰的影响。
3,机甲的人形化
我认为这个主要涉及到审美问题以及人类对自身进化出的体态的自尊
4,机甲的可接受性及商业性
作为商业作品,只有把握住了大众的口味或者说只有拥有不在少数的受众。才会有存活的能力,才能保持人们挖掘这一题材的驱动力。在战斗,巨大,人形,机器,火力甚至政治,爱情,背叛,宇宙等元素共同作用下,已然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万能框架。
发表评论:
馆藏&5395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甲旋风动画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