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成圆释广德法师视频70步作品

当前位置:>>>>>>>>
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复习备考:初级中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重点笔记
日期:作者:考试资料网阅读次数:57次
1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2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3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4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5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6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7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8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9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0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1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2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3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4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5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6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7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18初级中药考试中药药剂重点笔记
第十八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一、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药物的化学
有零级、一级、二级及分数级等多种,多数制剂可按零级、一级和伪一级处理。
C0:起始浓度
C:经过t时间后反应物的浓度
K:反应速度常数
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方程
影响化学降解反应速度的因素有:药物浓度、温度、pH、水分、光线等。
半衰期(t1/2)
有效期(t0.9)
一级反应的t1/2和t0.9与制剂中药物的初浓度无关,与k成反比。
易水解的药物
酯类药物:亚硝酸乙酯易水解;阿托品稳定;穿心莲内酯和 pH 值有关;
酰胺类药物:较酯类药物难水解,如青霉素;
苷类药物:在酶或酸碱的作用下产生水解反应,如强心苷;
易氧化的药物
具有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如黄芩苷;
含有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pH;溶剂、基质及其他辅料
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2-4倍);光线;氧气和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调节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
降低温度、避光、驱逐氧气、添加抗氧剂、控制微量金属离子、调节 pH
有效期(t0.9):药物含量降低10%所需要的时间。
制剂的包装和贮藏要求:
遮光:不透光的容器,棕色或黑色;&&&& 密闭:防止尘土及异物;&&&& 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防止空气及水分进入并防止污染;&&& 阴凉处:温度不超过20℃;
凉暗处:避光条件,温度不超过20℃;&&&&& 冷处:温度为2-20℃;&&& 常温:10-30℃。
二、中药制剂稳定性实验
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为制订药品的有效期提供依据。
三批制剂,按市售包装,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或温度30℃±2℃,相对湿度65%±5%的条件下,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放置;
包装在半透性容器的中药制剂,应在温度25℃±2℃,相对湿度40%±5%或温度30℃±2℃,相对湿度35%±5%。
分别于0个月、3 个月、6 个月、9 个月、12 个月(18个月、24 个月、36 个月)取样,
目的是通过加速中药制剂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为工艺改进、包装、运输、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预测药品在常温条件下的稳定性)
三批制剂,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
溶液剂、混悬剂、乳剂、注射液等含有水性介质的制剂可不要求相对湿度;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中药制剂,可在温度 25℃±2℃,相对湿度 60%±10%的条件下进行;
乳剂、混悬剂、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凝胶剂、眼膏剂、栓剂、气雾剂、泡腾片及泡腾颗粒宜直接采用温度 30℃±2℃、相对湿度 65%±5%的条件进行试验;
包装在半透性容器的中药制剂,应在温度40℃±2℃,相对湿度20%±2%的条件下。
在试验期的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末分别取样一次。
化学动力学理论,基于多数药物的分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① 预试验确定指标成分和含测方法;② 选定4-5个实验加速温度和间隔取样时间。测定不同条件下不同取样中指标成分的含量,并求出反应速度常数k值;③ 求出25℃时k值;④ 计算25℃时药物分解10%所需的时间(t0.9)
供试品开口置于适宜的洁净容器中,60℃放置10天。
一般样品摊成≤5mm的薄层,疏松样品摊成≤10mm的薄层。
高湿度试验
供试品开口置于适宜的洁净容器中,25℃相对湿度90%±5%放置10天。
引湿性试验
湿度加速试验
不同的药物各有其相应的临界相对湿度 CRH值,可用CRH值作为吸湿性大小的指标:CRH 值越大,越不易吸湿;CRH 值越小,越易吸湿。
强光照射实验
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湿措施
减少制剂原料特别是中药干浸膏中水溶性的杂质、黏液质、蛋白质、淀粉等;
加入适宜辅料或制成颗粒,以减少表面积;
采用防湿包衣和防湿包装。
第十七章&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技术
一、缓、控释制剂
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
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显著减少;
药物可缓慢的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治疗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
生物半衰期(t1/2)很短(<1h)或很长(>24h)的药物;
单服剂量很大(大于1g)的药物;
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骨架分散性缓释制剂
水溶性骨架材料(CMC、HPMC、PVP);脂溶性骨架材料(蜡类);
不溶性骨架材料(无毒塑料)
膜控包衣型缓释制剂、乳剂分散型缓释制剂、注射用缓释制剂、缓释膜剂
渗透泵式控释制剂、膜控释制剂、胃驻留控释制剂
2. 靶向制剂
药物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裹能将药物直接定位于靶区,或给药后药物集结于靶区,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的给药体系。
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或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一级靶向制剂: 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
二级靶向制剂: 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
三级靶向制剂: 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释药
被动靶向载体药物:微囊、微球、脂质体;
主动靶向制剂药物: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脂质体、微乳、微球、纳米球)、前体药物(抗癌、脑部、结肠);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性制剂(微球、纳米囊)、其它(栓塞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
3. 前体药物制剂
将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母体药物,导入另一种载体基团形成一种新的化台物,这种化合物在人体中经过生物转化,使活性的母体药物释放出来而发挥治疗效果。
产生协同作用,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提高血药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是药物达到靶向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降低药物刺激性,改善不良气味,增加稳定性。
①某些确有良好疗效的药物,溶解度小而达不到所要求的制剂浓度;
②稳定性、药物吸收不够理想; ③有刺激性、有不适臭味、有毒副作用,以至无法用于临床;
④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⑤需制成靶向性制剂。
二、中药制剂新技术
1. 环糊精包合技术
将药物分子包藏于环糊精分子空穴形成超微囊状包合物的技术。常用的环糊精有α、β、γ三种类型,以β-环糊精最为常用。
①增加药物的稳定性;②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③液体药物粉末化;④减少刺激性,降低毒副作用,掩盖不适气味;⑤调节释药速度。
饱和水溶液法
重结晶法或共沉淀法
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要求所制成的包合物易溶于水,且在干燥过程中易分解、变色的药物。成品疏松,溶解度好。
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难溶性药物包合物的制备。
2. 微型包囊技术
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作为囊膜,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囊心物)包裹成微小胶囊的过程。
提高药物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降低在胃肠道中的副作用;减少复方配伍禁忌;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改进某些药物的物理特性,如流动性、可压性;将液体药物固体化。
药物微囊化后可进一步制成散剂、胶囊剂、片剂、软膏剂、注射剂或缓、控释制剂
性质稳定;有适宜的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性;与药物无配伍禁忌;
有适宜的强度和可塑性;有适宜的黏度、渗透性、吸湿性、溶解性等。
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钠、壳聚糖等;
CMC-Na、醋酸纤维素酞酸酯、乙基纤维素(EC)、甲基纤维素(MC)、HPMC
聚乙烯醇(PVA)、聚酯类、聚酰胺
物理化学法
凝聚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复乳包囊法
界面缩聚法、辐射化学法
物理机械法
喷雾干燥、喷雾冻结、流化床包衣法、锅包衣法
是水不溶性固体或液体药物微囊化最常用的方法。
将药物分散于囊材的水溶液中,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使囊材凝聚包封于药物表面而形成微囊。
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囊材,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的水溶液中,在一定条件下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互相交联后,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凝聚析出成囊的方法。
明胶、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
明胶-阿拉伯胶
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乙醇、丙酮);
强亲水性电解质(硫酸钠、硫酸铵)
凝聚是可逆的,一旦解除形成凝聚的条件,就可发生解凝聚,使形成的囊消失。利用可逆性可使凝聚过程多次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凝聚囊最终需固化,成为不可逆的微囊。
以醋酸纤维素酞酸酯为囊材:当凝聚囊形成后,立即倾入强酸性介质中进行固化。
以明胶为囊材:加入甲醛进行固化
当 pH 在等电点以上时明胶带负电荷,在等电点以下时带正电荷。阿拉伯胶在水溶液中带负电荷。
明胶与阿拉伯胶溶液混合后,调pH4.0~4.5,明胶带有的正电荷达到最高量,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交联形成正负离子络合物,溶解度降低而凝聚成微囊。
3. 固体分散技术
药物与载体混合制成的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为固体分散体。
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外一种水溶性材料、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呈固体分散状态的技术,为固体分散技术。
使药物高度分散于固体基质中,增加了药物的比表面积,加快了药物的溶出速率,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低共熔混合物;固态溶液;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共沉淀物。(滴丸剂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形式)
高分子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表面活性剂、有机酸及糖类(山梨醇、蔗糖)
纤维素(乙基纤维素)、聚丙烯树脂类
纤维素类(醋酸纤维素酞酸酯)、聚丙烯树脂类(Ⅱ号、Ⅲ号)
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易挥发的药物;
溶剂-熔融法
可用于液体药物,仅用于小剂量的药物。
制备注意事项
应用于剂量小的药物――药物:载体=在1:(5~20),液体药物比例≤10%;
贮藏期间――硬度变大、析出结晶、结晶变粗,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老化。
第十六章 其他剂型
用动物的皮、骨、甲或角用水煎取胶质,浓缩成稠胶状,经干燥后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多有滋补强壮作用
皮胶类(补血)
皮类& 驴皮以张大毛黑、质地肥厚、无病害者为优。冬季
骨类& 以骨骼粗壮、质地坚实、质润色黄之新品为佳。
甲胶类(侧重滋阴及活血祛风)
甲类& 板大质厚、颜色鲜明、未经水煮者为佳。
角胶类(温阳)
角类& 以质重、坚硬、有光泽、角尖对光照呈粉红色的砍角为佳。
色白、洁净无杂质者为佳。可增加胶剂的透明度和硬度,并有矫味作用。
纯净无杂质的新制油为佳。可降低胶块的黏度,便于切胶,在浓缩收胶时,起消泡的作用。
起矫昧、矫臭作用,收胶时有利于气泡逸散。
色白洁净者为佳。可沉淀胶液中的泥砂杂质。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煎取胶液→滤过澄清→浓缩收胶→胶凝与切胶→干燥与包装。
滤过澄清、干燥与包装
胶剂应为色泽均匀、无异常臭味的半透明固体。
总灰分、重金属、砷盐应符合有关规定。含水分不得超过15.0%。
二、膜剂: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供口服或黏膜用。
分类:按结构类型可分为单层、多层及夹心型;给药途径可分为口服膜剂、黏膜用膜剂。
生产工艺简单,易于自动化和无菌生产;药物含量准确、质量稳定;使用方便,适于多种给药途径;可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制剂;制成多层膜剂可避免配伍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带、运和贮。但不适用于药物剂量较大的制剂。
无毒,无刺激性,性质稳定;对机体的生理机能无不良影响;成膜性和脱膜性均应良好,制成的膜应具有一定的韧性。
天然(淀粉、纤维素、明胶、白及胶等)及合成(纤维索衍生物、聚乙烯醇等)两类。
常用聚乙烯醇(PVA),其成膜性、脱膜性及膜的抗拉强度、柔软性、吸湿性均良好。
能使膜柔软并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甘油、乙二醇、山梨醇等。
①着色剂,食用色素;②遮光剂,二氧化钛;③矫味剂,蔗糖、甜菊苷;④填充剂,碳酸钙、淀粉;⑤表面活性剂,吐温80、十二烷基硫酸钠、豆磷脂。
涂膜法:溶浆→加药及辅料→脱泡→制膜→干燥→脱膜→分剂量→包装。
量少的贵重药物应粉碎成极细粉;量较大的中药材,应提取、浓缩成稠膏备用。
重量差异、微生物限度
三、涂膜剂:药材经适宜溶剂和方法提取或溶解,与成膜材料制成的供外用涂抹,能形成薄膜的液体制剂。
涂膜剂不用裱背材料,制备简单,使用方便。但因含大量有机溶剂,推广受限。涂膜剂常以乙醇为溶剂。
常用的成膜材料有: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丙烯酸树脂类等,增塑剂有甘油、丙二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醋等。
涂膜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溶解成膜材料→加药及增塑剂→混合→分剂量→包装。
四、其它传统剂型
药材细粉加适宜黏合剂(或利用药材本身的黏性)制成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有长方形、纺锤形、圆柱形、圆锥形等。
内服可吞服或研细以水或黄酒化服,外用多是研细用醋或酒调敷,也可作嗅入或外擦药用。
将艾叶捣、碾成绒状,或另加其他药料捻制成卷烟状或其他形状,供熏灼穴位或其他患部的外用剂型。
具有温热刺激作用。
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先浸后煮,经干燥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
切断痔核瘘管或使引流畅通,以利疮口愈合。
药材细粉或药材的提取液与经煅制的铁砂混合制成的外用制剂。
用时拌醋生热,具有活血通络,发散风寒的作用。
药物细粉与米粉、蔗糖等蒸制成的块状制剂。
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面黄肌瘦、慢性消化不良等症。
汞以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汞的无机化合物。
毒性较大,不可内服,是一类仅供外用的药物。制法分为升丹和降丹。红升丹、白降丹、轻粉的主要成分分别为氧化汞(HgO)、氯化汞(HgCl2)、氯化亚汞(Hg2Cl2)。
将药物研细过筛,混匀,用桑皮纸粘药膏后搓捻成细条,或用桑皮纸搓捻成条,粘一薄层面糊,再粘药粉而成的外用剂型,又称纸捻。
主要用于中医外科捅入疮口或瘘管内,以引流脓液,拔毒去腐,生肌敛口。
指药物细粉加糯米粉混匀后加水加热制成软材,分剂量,搓成细长而两端尖锐(或锥形)的外用固体剂型。
一般供外用插入,用于治疗痔、瘘管及溃疡性疮疡。
将药物制成小棒状的外用固体剂型。可直接用于皮肤或黏膜上,起腐蚀、收敛等作用,多用于眼科。
第十五章 气雾剂与喷雾剂
1. 含义、特点和分类
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泡沫状喷出。
借助手动泵的压力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以雾状形态喷出
速效和定位作用;制剂的稳定性高;给药剂量准确,副作用小;无局部用药的刺激性
吸入气雾剂、非吸入气雾剂、外用气雾剂
吸入喷雾剂、非吸入喷雾剂、外用喷雾剂
定量气雾剂、非定量气雾剂
定量喷雾剂、非定量喷雾剂
二相气雾剂(溶液型)、三相气雾剂(乳浊液或混悬液型)
2. 吸入气雾剂、喷雾剂的吸收与影响因素
药物以雾状吸入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适宜粒径的雾滴在肺泡部位有良好的分布和沉积,为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 药物的脂溶性及分子大小。吸收速度与脂溶性成正比,与分子大小成反比。
② 雾滴(粒)的粒径大小。气雾剂雾滴的大小,影响其在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沉积,一般起局部作用,粒子以3~10μm大小为宜;而发挥全身作用,粒径应在0.5~1μm之间。雾滴过粗药物易沉着在口腔、咽部及呼吸器官的各部位腔道中;粒子过小,雾滴在肺泡部位的沉积减少,反而影响吸收。
3. 气雾剂、喷雾剂的构成
由药物与附加剂、抛射剂、耐压容器和阀门构成。(定量阀门的容积决定了每次用药剂量)
潜溶剂,如乙醇、丙二醇等;
乳化剂,如硬脂酸三乙醇胺皂;
抗氧剂,如维生素C、亚硫酸钠等;
助悬剂,如司盘类、月桂醇等;
防腐剂,如尼泊金乙酯等。
常温下蒸汽压力大于大气压。是喷射药物的动力,有时兼作药物的溶剂和稀释剂。
氢氟烷烃类
碳氢化合物及惰性气体
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以及压缩惰性气体(N2、CO2)等
由药物与附加剂、容器与手动泵构成。
二、气雾剂、喷雾剂的制备
1. 气雾剂的制备:容器、阀门系统的处理与装配→饮片粉末或提取液的制备、配制与分装→填充抛射剂→质量检查→成品。
抛射剂的填充方法:压灌法、冷灌法(含水产品不宜采用)。
三、质量要求与质量检查
应在要求的洁净度环境下配制,及时灌封于灭菌的洁净容器中。可根据药物的性质添加适当的溶剂、增溶剂、抗氧剂、防腐剂等附加剂,所加附加剂应对呼吸道、皮肤及黏膜无刺激。
溶液型气雾剂的药液应澄清;乳液型气雾剂的液滴在液体介质中应分散均匀;
混悬型气雾剂应将药物细粉和附加剂充分混匀、研细,制成稳定的混悬液。
在制备过程中,必要时应严格控制并防止水分混入以免影响制品的稳定性。
吸入用气雾剂和喷雾剂的药粉粒度应控制在10μm以下,其中大多数应为5μm以下,一般不用饮片细粉。
容器应耐压,并不得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
除另有规定外,气雾剂应能喷出均匀的细雾状雾滴(粒)。
定量阀门每揿压一次应喷出准确的剂量。非定量阀门喷射时应能持续喷出均匀的剂量。
喷雾剂每次揿压时能均匀的喷出一定剂量。
气雾剂和喷雾剂应标明每瓶的装量和主药含量或药液、药材提取物的重量。
具定量阀门的气雾剂还应标明每瓶的总揿次和每揿喷量或主药含量。
非定量阀门气雾剂
喷射速率、喷出总量
吸入用混悬型气雾剂
定量阀门气雾剂
每瓶总揿数、每揿喷量、每揿主药含量
喷射实验、装量、粒度
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气雾剂、喷雾剂应做“无菌检查”
第十四章& 片剂
优点:①剂量准确;②质量稳定;③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低,药剂卫生易达标;④服用、携带、贮藏等较方便;⑤品种丰富,能满足医疗、预防用药的不同需求。
缺点:①制备或贮藏不当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吸收;②某些中药片剂易引湿受潮;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久贮时其成分含量下降;
③片剂中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较胶囊剂、散剂稍差;④儿童和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按给药途径结合制法与作用:口服片(口服素片和包衣片、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多层片);口腔用片(含片、舌下片);外用片(阴道片、外用溶液片);其它(缓释片、控释片、微囊片、固体分散片)。
按其原料及制法特征:全浸膏片、半浸膏片、全粉末片、提纯片。
二、片剂的辅料
1. 稀释剂与吸收剂
稀释剂适用于主药剂量小于0.1g,或含浸膏量多,或浸膏黏性太大而制片困难者;
吸收剂适用于原料药中含有较多挥发油、脂肪油或其他液体,而需制片者。
价廉易得,可压性差,用量不宜太大。最常用的稀释剂、吸收剂和崩解剂。
常与淀粉配合用。不宜作为速溶片的填充剂。糊精浆(多与淀粉浆配合)可作为黏合剂。用量较多时宜选用乙醇为润湿剂,以免颗粒过硬。也用作液体药剂的增黏剂或固体制剂干燥黏合剂。注意糊精对某些药物的含量测定有干扰。
预胶化淀粉
可压性淀粉。有良好的可压性、流动性和自身润滑性。兼有黏合和崩解性,适于粉末直接压片。
优良的稀释剂,兼有矫味和黏合作用。多用于口含片、咀嚼片及纤维性或质地疏松的中药制片。常与淀粉、糊精配合使用。具引湿性。酸性或强碱性药物能促使蔗糖转化,增加其引湿性,故不宜配伍使用。
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优良的填充剂,尤其适用于引湿性药物,喷雾干燥乳糖可选作粉末直接压片辅料。用淀汾:糊精:糖粉(7:1:1)混合物替代。
无引湿性,可压性好,是口含片的主要稀释剂和矫味剂,亦可作为咀嚼片的填充剂和黏合剂。
硫酸钙二水物
对油类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并能降低药物的引湿性。常作为稀释剂和挥发油的吸收剂。本品可影响槲皮素的吸收。
中药浸出物、油类及含油浸膏的良好吸收剂,并有减轻药物引湿性的作用。
微粉硅胶、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镁等均可作为吸收剂。尤其适用于含挥发油和脂肪油较多的中药制片。
其中微粉硅胶制成颗粒有很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也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和崩解剂。
除口含片、舌下片、长效片外,一般片剂均需加用崩解剂。中药半浸膏片一般不另加崩解剂。
片剂崩解机制:毛细管作用、膨胀作用、产气作用、其他作用(可溶性原、辅料遇水溶解使片剂崩解或蚀解;表面活性剂因能改善颗粒的润湿性,而促进崩解;辅料中加用了相应的酶,因酶解作用而有利于崩解)。
崩解剂加入法:内加法(崩解作用起自颗粒内部,有利于药物成分溶出)、外加法(崩解作用起自颗粒之间,崩解迅速)、内外加法、特殊加入法。
特殊加入法:①泡腾崩解剂酸、碱性组分应分别与处方药料或其他辅料制成干颗粒后,临压片时混匀。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分,避免与潮气接触。②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一般制成醇溶液喷于干颗粒上,密闭渗吸;或制粒时溶于黏合剂内;或与崩解剂混匀后加于干颗粒中。
传统崩解剂。较适用于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的片剂,而对易溶性药物片剂的崩解作用较差。毛细管作用和吸水膨胀性。使用前100℃干燥,含水量低于8%。
羧甲基淀粉纳
CMS-Na。优良的崩解剂。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燥黏合剂。一般采用外加法。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L-HPC。崩解剂、黏合剂
泡腾崩解剂
碳酸氢钠和枸橼酸。可用于溶液片、外用避孕片。
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酯80、月桂醇硫酸钠。能增加药物的润湿性,促进水分向片内渗透,崩解辅助剂。
羟丙基淀粉、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交联PVP)、海藻酸钠
3. 润湿剂与黏合剂
本身无黏性,但能润湿并诱发药粉黏性的液体,称为润湿剂,适用于具有一定黏性的药料制粒压片。
本身具有黏性,能增加药粉间的黏合作用,称为黏合剂,适用于没有黏性或黏性不足的药料制粒压片。
有固体和液体两种,一般液体黏合剂的黏性较大,固体黏合剂(也称“干燥黏合剂”)往往兼有稀释剂作用。
水是最常用的润滑剂,常采用喷雾法加入,使其均匀分散。不耐热、易溶于水或易水解的药物则不宜采用。
常用浓度30-70%或更高,浓度越高,粉料被润湿后黏性越小。
最常用的黏合剂,一般浓度为8%~15%,以10%最为常用。适用于对湿热稳定,且药物本身不太松散的品种,尤适于可溶性药物较多的处方。制法有煮浆法和冲浆法两种。
适用于纤维性强、弹性大以及质地疏松的中药制片。浓度多为50%~70%,常与淀粉浆或胶浆混合使用。不宜用于酸、碱性较强的药物。
黏合性很强,适用于可压性差易松散性药物或硬度要求大的片剂。使用时若浓度过高、用量过大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和药物的溶出。阿拉伯胶浆和明胶浆主要用于口含片及轻质或易失去结晶水的药物。
聚维酮(PVP)的干粉为直接压片的干燥黏合剂。
5%~10%PVP水溶液是喷雾干燥制粒时的良好黏合剂,尤适用于作为咀嚼片的黏合剂。
微晶纤维素
具快速崩解性、较好流动性;可压性好,有较大的容纳量。可作黏合剂、崩解剂、助流剂和稀释剂,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纤维素衍生物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
改良淀粉、PEG6000、乳糖、糊精等也可作为干燥黏合剂。
①降低压片颗粒(或粉粒)相互间的摩擦力,增加颗粒(或粉粒)的流动性,利于准确加料,减少片重差异。
②避免粉粒在冲、模表面附着,确保片面光洁。
③降低粉粒或片剂与冲、模间的摩擦力,利于正常压片,并易于出片,同时减少冲、模磨损。
润滑性强,附着性好,但助流性差;具疏水性,用量大会影响片剂崩解,或产生裂片。呈弱碱性,某些维生素及有机碱盐等遇碱不稳定的药物不宜使用。
硬脂酸锌也用作润滑剂,多用于粉末直接压片。
水溶性润滑剂,适用于溶液片或泡腾片
具亲水性;助流性、抗黏着性良好,但附着性较差。
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附着性。为粉末直接压片优良的助流剂、润滑剂、抗黏附剂、吸收剂。
月桂醇硫酸镁(钠)
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具良好润滑作用,可改善片剂的崩解和药物的溶出
硬脂酸、硬脂酸锌(粉末直接压片)和硬脂酸钙
三、片剂的制备
制法可分为:制粒压片法和粉末直接压片法。以制粒压片法应用最多。
1. 湿制颗粒压片法
制颗粒的目的:增加物料的流动性,使片重和含量准确避免粉末分层;保证片剂含量均匀;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避免片剂松裂;避免细粉飞扬及黏冲、拉模等现象。
湿颗粒干燥:一般为60~80℃。含挥发性或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应控制在60℃以下干燥。过高压片时会黏冲,含水量过低易顶裂。
含水溶性成分,或含纤维较多、黏性较大、质地泡松或坚硬的
以水煎煮,浓缩成稠膏。必要时采用高速离心或加乙醇等纯化方法去除杂质,再制成稠膏或干浸膏
含淀粉较多的药材、贵重药、毒性药、树脂类药及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材
一般粉碎成100目左右细粉,用适当方法灭菌后备用;
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材
含脂溶性有效部位的药材
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或其他溶剂提取,再浓缩成稠膏
有效成分明确的药材
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溶剂提取
干颗粒质量
压片用中药干颗粒含水量中药一般为3%~5%,化学药一般为1%~3%。
以手指轻捻能碎成有粗糙感的细粉为宜
一般干颗粒中20~30目的粉粒以20%~40%为宜,且无细于100目的细粉。
压片前干颗粒的处理
常用二号筛
加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
挥发油可加于整粒时从干颗粒中筛出的部分细粉中,两者混匀后,再与其他干粒混匀。
薄荷脑、冰片等挥发性固体药物,可用少量乙醇溶解后或与其他成分研磨共熔稀释后,喷雾在颗粒上混匀。
加入挥发性成分的干颗粒应立即置密闭容器内贮放数小时,使挥发性成分在颗粒中渗透均匀,以免由于挥发油吸附于颗粒表面,压片时产生裂片。
若挥发油含量较多(一般超过0.6%)时,常加用适量吸收剂将油吸收后,再混匀压片。
若将挥发油微囊化或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加入,既便于压片又可以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
润滑剂多在整粒后筛入干颗粒中混匀。崩解剂在整粒时加入混匀。
处方药料的片数与片重未定
处方药料应制的片数及片重确定
已知每片主药含量
上冲单侧加压
16冲、19冲、21冲、33冲、75冲
2. 干制颗粒压片
不用润湿剂或液态黏合剂而制成颗粒进行压片
薄片的厚度较易控制,硬度亦较均匀,压成的片剂无松片现象。
直接筛选法
因对物料的性质、晶型和大小等均有特定要求,故能采用该法的药物为数很少。
简便且无需颗粒干燥,尤适于对湿、热敏感药物或晶型易改变药物固体分散物颗粒的制备。
(又称大片法)也曾用于干法制粒,因机械和原料损耗较大,现已少用
3. 粉末直接压片
粉末直接压片法系指将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后,未经制颗粒而直接压片的方法。
必须解决好粉末的流动性和可压性问题,目前主要从改善压片物料性能和改进压片机械两方面入手。
粉末直接压片的辅料:
乳糖(稀释剂、吸收剂)
微晶纤维素(稀释剂、黏合剂、崩解剂、助流剂)
可压淀粉(稀释剂、黏合剂、崩解剂)
甘露醇(稀释剂、黏合剂、矫味剂)
微粉硅胶(助流剂、润滑剂、抗黏附剂、吸收剂、崩解剂)
四、片剂成形机制与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片剂成形机制
压片是利用压力将颗粒(或粉末)状物料压制成片状的过程,包括加料、成形、出片等阶段。
片剂的成型是由于药物颗粒(或粉末)和辅料在压力作用下产生足够的内聚力及辅料的黏结作用而紧密结合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坚固聚集体的结果。
2. 片剂成形的影响因素
物料的压缩成形性
纤维性成分易产生弹性变形,故预处理时应尽量去除或选用糖浆等黏合剂。
药物的熔点和晶型
药物的熔点低有利于“固体桥”的形成,将相邻粒子联接成形,但熔点过低容易黏冲。
鳞片状或针状结晶易形成层状排列,压缩后的药片容易裂片,
树枝状结晶压缩变形时可相互嵌接,可压性好,易于成形,但加料时流动性差,
立方晶系的结晶对称性好,表面积大,压缩时也易成形。
主要是黏合剂的影响。
压力加大,则粒间距变小,结合力愈强,有利于成型。但当压力过大,可导致裂片,或影响崩解。
3. 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⑴ 松片:片剂硬度不够,即将其置中指和食指间,用拇指轻压就碎裂的现象。
润湿剂或黏舍剂品种不当或用量不足,致使压片物料细粉过多;
纤维、角质类、矿物类药量多,缺乏黏性或具弹性,致使颗粒松散不易压片;
颗粒疏松,流动性差,致填充量不足。
可加入干燥黏合剂,或另选黏性较强的黏合剂或适当增加其用量重新制粒。
药料中含挥发油、脂肪油等成分较多
若为无效成分,可用压榨法或脱脂法去油。
若为有效成分,可加适宜的吸收剂吸收,也可制成微囊或包合物备用。
制剂工艺不当:
部分浸膏炭化或浸膏粉细度不够,黏性降低;
颗粒过干,压片时弹性变形大,压成的片子硬度差
可采用新技术改进制剂工艺。
可采用相应方法,调控颗粒中的含水量。
压片时压力过小或车速过快,受压时间过短
因磨损而致冲头长短差异,冲头短则模孔中颗粒所受压力变小
下冲下降不灵活致模孔中颗粒填充不足
可适当增大压力,减慢车速,或更换冲头。
片剂露置过久,吸湿膨胀而松片
应在干燥、密闭条件下贮藏。
⑵ 裂片:片剂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开裂或顶部脱落一层。
压片物料细粉过多,或颗粒过粗、过细;
原料为针、片状结晶,且结晶过大,黏合剂未进入晶体内部
可加入干燥黏合剂,或另选黏性较强的黏合剂或适当增加其用量重新制粒。
颗粒中含油类成分或纤维成分较多
加用吸收剂或糖粉克服
颗粒过干或药物失去结晶水过多
喷洒适量稀乙醇湿润,或与含水量较高的颗粒掺和后压片
压片时压力过大,或车速过快,颗粒中空气未逸出
调节压力或减慢车速
冲模不合要求(冲头磨损向内卷边、上冲与模圈不吻合)
⑶ 黏冲:压片时,因冲头和模圈上黏着细粉,致片剂表面不光、不平或有凹痕。
颗粒含水量过高,或药物易吸湿,室内温度、湿度过高
应重新干燥颗粒,车间保持一定温、湿度。
润滑剂用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
增加用量,并充分混合。
冲模表面粗糙或有缺损;冲头刻字(线)太深,或冲头表面不洁净。
更换冲模,并擦净冲头表面。
⑷ 片重差异超限:片剂重量差异超过药典规定的限度。
压片颗粒粗细相差过大,或颗粒流动性差,致模孔中颗粒填充量不均等
筛去过多的细粉,减少粗细差异,并掌握好颗粒的干湿度,或重新制粒。
润滑剂用量不足或混合不匀,致压片加料时颗粒的流速不一,使填充量不等
应适量增加润滑剂。并充分混匀。
两侧加料器安装高度不同,或加料器堵塞,使填充颗粒的速度不一,或下冲塞模不灵活,致颗粒填充量不一
应停机检查,调整后再压片
⑸ 崩解时间超限:片剂崩解时间超过药典规定的时限。
崩解剂的品种、用量及加入方法不当
或干燥不够均影响片剂的崩解和溶出
应调整崩解剂品种或适当增加用量,并改进加入方法,如改内加法为内外加结合法等。
黏合剂黏性太强,用量过多;或疏水性润滑剂用量过大。
选用适宜的黏合剂或润滑剂,并调整其用量。
压片颗粒粗硬或压力过大,致片剂坚硬,崩解迟缓,溶出变慢。
将颗粒适当破碎或适当减小压力。
贮存温度较高或引湿后,含胶、糖或浸膏的片子崩解时间可能会延长。
应注意贮放条件。
五、片剂的包衣
隔绝空气,避光,防潮,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包肠溶衣,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防止胃酸或胃酶对药物的破坏;包缓释或控释衣,减少服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
压片颗粒包衣使有配伍禁忌的药物隔离,避免相互作用;改善外观,使片剂美观,且便于识别。
糖衣、(半)薄膜衣、肠溶衣及缓释衣、控释衣。
片心的质量要求
为片面呈弧形而棱角小的双凸片,硬度较大、脆性较小,且应干燥
衣层的质量要求
均匀牢固;与片心药物不起作用;崩解度符合规定;在有效期限内保持光亮美观,颜色一致,无裂片、脱壳现象,不影响药物的溶出和吸收。
滚转包衣法
生产上最常用,有普通滚转包衣法和埋管式包衣法等。可用于包糖衣、薄膜衣和肠溶衣。
流化包衣法
(沸腾包衣法)适用于片重较小、硬度较大的片剂包衣,尤适于包薄膜衣。
压制包衣法
(干压包衣法)适用于包糖衣、肠溶衣或药物衣,可用于长效多层片的制备,或有配伍禁忌药物的包衣。
包衣锅、悬浮包衣机、干压包衣机
高浓度有利于包衣时迅速干燥析出糖晶;保温使用有利于均匀分布。应新鲜配制,久贮转化糖含量增高,衣层不易干燥。用于粉衣层与糖衣层。
含可溶性食用色素的糖浆,用于有色糖衣层。常用色素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二氧化钛可作避光剂。
多包隔离层,增加衣层黏性、塑性和牢固性,并对片心起保护作用。明胶浆、阿拉伯胶浆、白及胶浆。
或虫蜡,作为糖衣片打光剂。用前应精制,
胶浆或胶糖浆
含引湿性、易溶性或酸性药物的片剂,包隔离层将片心与糖衣隔离,可防止药物吸潮变质及糖衣破坏。4-5层
糖浆、滑石粉
消除片心原有棱角。无需包隔离层的片剂可直接包粉衣层。15-18层
有色糖衣层
必须层层充分干燥。浆、粉用量适当。
干燥温度符合各工序要求。浆、粉加入时间掌握得当。
“闷锅打光”
良好的成膜性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羟丙基纤维素(HPC)
丙烯酸树脂Ⅳ号(胃溶型、肠溶型、不溶型)
苯乙烯-乙烯吡啶共聚物
能溶解或均匀分散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无毒、无不良气味
对光、热、湿性质稳定
在消化道中能迅速溶解或崩解等
水溶性增塑剂有甘油、聚乙二醇、丙二醇等;
非水溶性的有蓖麻油、甘油三醋酸酯、乙酰化甘油酸酯及邻苯二甲酸酯等。
着色剂与避光剂
常加用食用色素及二氧化钛等,应严格控制用量
释药速度调节剂
吐温、司盘、HPMC
薄膜衣片:衣层以高分子物料为主的包衣片。
包半薄膜衣:片心色差先包粉衣层掩盖,待其棱角消失、色泽均匀后再包薄膜衣
在37℃的人工胃液中 2 小时内保持完整,而在人工肠液中1小时内崩解或溶解,并释放出药物的包衣片。
丙烯酸树脂Ⅰ号、Ⅱ号、Ⅲ号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酞酸酯(HPMCP)
悬浮包衣法、滚转包衣法或压制包衣法。
六、片剂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检查
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贮运过程中发生磨损或破坏。
重量差异:糖衣片的片心检查重量差异应符合规定,包糖衣后不再检查重量差异。其他包衣片应在包衣后检查重量差异并符合规定。
片重0.30g以下重量差异限度±7.5%;片重0.30g或0.30g以上重量差异限度±5.0%。
阴道片3片,均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化或崩解溶散并通过开孔金属圆盘,或仅残留少量无硬芯的软性团块。
除另有规定外,取药材原粉片(或浸膏、半浸膏片)供试品6片,以水(37%±1℃)为介质,分别置已调试好的片剂崩解仪吊篮的玻璃管中(每管各加1片),加挡板,启动崩解仪进行检查,应符合规定。
药材原粉片30分钟内应全部崩解;
浸膏(半浸膏)片、糖衣片、薄膜衣片各片均应在1小时内全部崩解。
肠溶衣片按上述装置与方法不加挡板,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小时,应符合上述规定,继将吊篮取出,用少量水洗涤后,每管加入挡板,再按上述方法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进行检查,1小时内应全部崩解。
泡腾片分别置盛有200ml水(水温为15~25℃)的烧杯中,有许多气泡放出,当片剂或碎片周围的气体停止逸出时,片剂应溶解或分散在水中,无聚集的颗粒剩留,除另有规定外,各片均应在5分钟内崩解。
含有药材浸膏、树脂、油脂或大量糊化淀粉的,如有小部分颗粒状物未通过筛网,但已软化无硬心者,可作符合规定论。
含片、咀嚼片及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的片剂不检查崩解时限。
薄膜衣片按上述装置与方法,改在盐酸溶液(9→1000)中进行检查,应在1小时内全部崩解。
阴道泡腾片应检查发泡量:取25ml具塞刻度试管(内径1.5cm)10支,各精密加水2ml,置37℃±1℃水浴中5分钟后,各管中分别投入阴道泡腾片供试品1片,密塞20分钟,观察最大发泡量的体积,应符合规定。
中药压制片一般2~3kg;化学药物压制片一般小片2~3kg,大片3~10kg。硬度测定仪或片剂四用仪
将片剂(至少20片)刷去表面吸附的细粉,称重,放入脆碎度测定仪转鼓内,以25r/min的速度转动10分钟后,观察有无碎片、缺角、磨毛、松片等现象。如无碎裂,精密称定,将损失重量与原重量相比即为脆碎度。一般应<1.0%
微生物限度、溶出度、药物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及小剂量药物片剂的含量均匀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有关要求。
第十三章 颗粒剂
一、特点和分类
①剂量较小,服用、携带、贮藏、运输均较方便;②色、香、味俱佳深受患者欢迎;③适于工业生产,产品质量稳定;
④必要时可包衣可增加防潮性,或使颗粒具有缓释性、肠溶性;⑤某些品种具一定吸湿性,包装不严易吸湿结块;少数品种颗粒松散,细粉较多。
分为:可溶性颗粒(酒溶、水溶)、混悬颗粒、泡腾颗粒。
二、颗粒剂的制备
1. 水溶颗粒的制备:
饮片的提取
一般用煎煮法,含挥发油的采用“双提法”,也可采用渗漉、浸渍法。
提取液纯化
多用乙醇沉淀法。也可采用微孔滤膜或超滤膜滤过、大孔树脂、絮凝沉淀法
糖粉和糊精。稠膏:糖粉:糊精(1:3:1)。辅料总用量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
制(软材)颗粒
先制成“手捏成团、轻按即散”的软材。再以挤压方式通过筛网制成均匀的颗粒。
稠膏:糖粉:糊精的=1:3:1。
辅料总用量一般不宜超过清膏量的5倍。
若采用干膏细粉制粒,辅料的用量一般不超过其重量的2倍
快速搅拌制粒
流化喷雾制粒
“一步制粒”。多用于无糖型、低糖型颗粒剂的制备。
辅料用量少,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剂量。一般不超过干膏量的2倍。
防止有效成分损失,提高颗粒的稳定性、崩解性和溶散性,并进一步减小剂量。
温度:60~80℃。干燥时温度应逐渐上升。
含水量一般控制在2%以内
2. 酒溶颗粒剂的制备
药材提取一般采用渗漉法、浸渍法或回流法,以60%左右的乙醇为溶剂。
3. 混悬颗粒的制备
混悬颗粒剂是将处方中部分饮片提取制成稠膏,其余饮片粉碎成细粉加入,必要时添加适宜辅料制成的颗粒剂,用水冲后不能全部溶解,而成混悬性液体。粉料药物通常兼有赋形剂作用。
制备时通常将含热敏性、挥发性成分或淀粉较多的饮片及贵重细料药等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备用;
一般性药材,以水为溶剂,煎煮提取,煎液(必要时精制)浓缩至稠膏备用;将稠膏与药材细粉及糖粉适量混匀,制成软材,然后再通过一号筛制颗粒,60℃以下干燥,干颗粒整粒后,分装即得。
4. 泡腾颗粒的制备
常用作泡腾崩解剂的有机酸有枸橼酸、酒石酸等,弱碱有碳酸氢钠、碳酸钠等。
5. 块状冲剂的制备:模压法、机压法。
三、颗粒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颗粒剂应干燥,颗粒均匀,色泽一致,具一定硬度,无吸潮、结块、潮解等现象。
取供试品1袋(多剂量包装者取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立即观察。
可溶颗粒应全部溶化,允许有轻微混浊;
混悬颗粒剂应能混悬均匀;
泡腾颗粒剂加水(15-25℃)后应立即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呈泡腾状,5min内颗粒应完全分散或溶解。
颗粒剂含水分不得超过6.0%。
双筛分法。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超过15%
单剂量分装检查装量差异,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超出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并不得有1袋超出限度1倍。
1.0g或1.0g以下
1.0g以上至1.5g
1.5g以上至6g
装量差异限度
多剂量分装检查装量
微生物限度7
第十二章 丸剂
丸剂俗称丸药,系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①不同类型丸剂,释药与作用速度不同,可根据需要选用。传统丸剂溶散、释药缓慢,可延长药效,适用于慢性病治疗或病后调和气血;新型水溶性基质滴丸奏效迅速,可用于急救;“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
②固体、半固体药物及黏稠性的液体药物均可制成丸剂;
③提高药物稳定性,减少刺激性,芳香性药物或有特殊不良气味的药物,可泛在丸剂内层,或通过包衣掩盖。制成糊丸、蜡丸,也可降低毒性与不良反应;“大毒着须用丸”
④制法简便,既可小量制备,也适用于工业大生产。
①某些传统品种剂量大,服用不便,尤其是儿童;②生产操作不当易致溶散、崩解迟缓;③以原粉入药,微生物易超标。
按赋形剂分为:水丸、蜜丸、水蜜丸、浓缩丸、糊丸、蜡丸
按制法分为:泛制丸、塑制丸、滴制丸
二、水丸:饮片细粉以水或或水性液体(黄酒、醋、稀药汁、糖液)为赋形剂用泛制法制成的丸剂。
①丸粒较小,表面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②可根据药物性质分层泛丸,将易挥发、刺激性等药物泛入内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或将缓释、速释药物分别泛入丸剂内、外层,可制成长效制剂。③较易溶散,吸收、显效较快,尤适用于中药解表和消导制剂。
④生产设备简单,可大量生产。⑤操作工序较长,易污染;成品中药物的均匀性及溶散时间较难控制。
使用制药纯水(蒸馏水、去离子水等)或新沸冷开水。水本身无黏性,诱发黏性
常用黄酒或白酒。酒润湿药粉产生的黏性较水弱,当水为润湿剂泛丸黏性过强时,可用酒替代。尤适用于舒筋活血类方药。酒有助于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的溶出,且具有一定防腐能力,又利于成品干燥。
有助于增加药粉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入肝经、活血散瘀止痛的药物制备水丸时,常选用醋作赋形剂;常用米醋
①纤维性强的植物药(如大腹皮、丝瓜络等)、质地坚硬的矿物药(如磁石、自然铜等)可制成煎液供泛丸用;
②浸膏、胶类及乳香、没药等树脂类药物或可溶性盐等,可溶解后作黏合剂;
③竹沥、乳汁、胆汁等可加水适量稀释后使用;
④鲜药(如生姜、大蒜等)可榨汁用以泛丸。
3. 水丸的制备
以泛制法制备,工艺流程为:原料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包衣)→质量检查→包装。
原料的准备
泛丸用药粉应为细粉或最细粉,过5~6号筛;起模、盖面或包衣用粉应为最细粉(过6~7号筛,选黏性适中药材)。
起模(关键)
常用水作为润湿剂。起模用粉应黏性适中。有粉末直接起模、湿制颗粒起模。
不能使用铜质或铁质泛丸锅,尤其含朱砂、硫黄以及酸性药物的丸剂,以免变色或产生毒性成分。
常用的盖面方法有干粉盖面、清水盖面、清浆盖面等。
干燥温度一般控制在80℃以下,含挥发性成分的药丸应控制在60℃以下。
1. 含义、类型与特点
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按丸重大小可分为大蜜丸与小蜜丸,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者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以下者称小蜜丸。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称为水蜜丸。
2. 蜂蜜的选择与炼制
要求与选择
应为半透明、带光泽、乳白色或淡黄色浓稠的液体,25℃时相对密度应在1.349以上,还原糖不低于64.0%。
去杂质、破坏酶类、杀死微生物、降低水分含量、增加黏性。(煎膏剂炼糖的目的)
105~115℃;17%~20%;
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黏性。
适合于含较多黏液质、胶质、糖、淀粉、油脂、动物组织等黏性较强的药粉制丸。
116~118℃;14%~16%;1.37
炼制时表面翻腾“鱼眼泡”(黄色均匀而有光泽的气泡)。手指捻有黏性,但指间无长白丝出现。
适用于黏性中等的药粉制丸,为大部分蜜丸所采用。
119~122℃;<10%;
炼制时表面出现“牛眼泡”(较大的红棕色气泡),能“滴水成珠”。手指捻黏性强,“打白丝”。
适用于黏性差的矿物药或富含纤维的药粉制丸。
3. 蜜丸的制备:物料的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干燥→整丸→质检→包装。
药材粉碎成适宜细粉,过筛备用;根据药粉的黏性和粗细等性质,炼制适宜规格的炼蜜
(和药、合坨)
优质的丸块:用手搓捏不粘手,也不粘器壁,应能随意塑性变形而不开裂。
根据品种(药粉的黏性、粗细、含水量)、气候(制作时温度、湿度)等具体情况选用。
蜜过嫩,黏性不足,黏合不好,难以成丸或丸粒搓不光滑;
蜜过老,黏性大,可塑性差,丸块发硬,难以搓丸。
炼蜜应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合均匀。
处方中有树脂类、胶类药物时,炼蜜应在60℃左右加入。否则不易成形,冷后又变硬。
含有冰片、麝香等芳香挥发性药物时,也应采用温蜜和药,以免药物挥散。
若处方中含有大量纤维性或矿物性药材,粉末黏性很差,则需用老蜜趁热和药。
药粉:炼蜜=1:(1~1.5)。
含糖类、胶类及油脂等黏性药粉较多,用蜜量宜少;含纤维性或矿物性等黏性差的药粉较多,用蜜量宜多;夏季用蜜量宜少,冬季用蜜量宜多。
粗细均匀一致,表面光滑,内部充实而无空隙。
采用微波加热、远红外辐射干燥或60~80℃低温干燥。以老蜜制成的蜜丸无需干燥,可立即分装。
4. 水蜜丸的制备:
①每100g药料的炼蜜用量:含纤维和矿物药较多的约为50g左右;
黏性中等的一般性药料约为40g左右;含黏液质、糖、胶类等较多的为10~15g。
②炼蜜:水=1:(2.5~3.0)
①起模需用水,以免黏结;
②加大成型用蜜水浓度应先低后高,而撞光应改用低浓度的蜜水。
四、浓缩丸
1. 含义、分类与特点
指饮片或部分饮片提取浓缩后,与适宜辅料或其余饮片细粉,以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赋形剂制成的丸剂,又称药膏丸、浸膏丸。
根据赋形剂不同,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
具有体积小、服用剂量少、易于吸收及服用、携带、贮存方便等优点。
2. 药料的处理原则
1)&&&&&&&& 贵重细料药、量少或作用强烈的药物,以及含淀粉较多、疏松易碎的药材宜粉碎成细粉;
2)&&&&&&&& 质地坚硬、纤维性强、体积大、黏性大的药材宜提取制膏。
3)&&&&&&&& 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明确且含量较高的药材,又有简便稳定可行的提取方法,可提取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3. 制备方法: 泛制法、塑制法
五、蜡丸和糊丸
饮片细粉用米粉、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
溶散迟缓,释药缓慢,可延长药效;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性。“取其迟化”
含毒性药材或刺激性药材及需延缓药效的处方,可制成糊丸。
泛制法、塑制法。干燥忌高温烘烤或曝晒。
药材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在体内不溶散,“取其难化”而缓缓持久释放药物,与现代骨架型缓释、控释释药系统相似。
毒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制成蜡丸可减轻毒性和刺激性。也可通过调节蜂蜡含量,发挥肠溶效果。
入药前常采用漂蜡、煮蜡等方法去除。石蜡、川白蜡不能作为蜡丸辅料。
控制温度(60~70℃);药粉:蜂蜡=1:(0.5~1);蜡丸含水量小,一般不必干燥。
六、滴丸剂
1. 含义、特点和分类
①生物利用度高,尤其是难溶性药物,在水溶性基质中分散度高(呈分子态、胶态或微粉状等),溶出速度快,奏效迅速;
②剂量准确,药物在基质中分散均匀,丸重差异小;
③可使液体药物固体化,可选用不同基质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制剂;
④生产设备简单,生产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成本较低;
⑤滴丸载药量较小,而且目前可供选用的理想基质和冷凝剂较少,使其发展受限。
分类:根据药物释放速率分为速释滴丸和缓、控释滴丸;根据给药途径分为内服滴丸和外用滴丸。
滴丸为药物的固体分散体形式,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状态有:药物以分子分散的固态溶液,或玻璃态溶液;或呈胶体微晶状态;或呈无定型非结晶分散状态;或呈微粉分散等。
2. 滴丸常用基质与冷凝液
①熔点较低,60℃以上能熔融成液体,遇骤冷又能凝成固体。药-基混合物室温下呈稳定均匀的固体状态;
②与主药无相互作用,不影响主药的疗效;
③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等。根据需要,不同基质可配合使用。
水溶性基质
聚乙二醇类、硬脂酸钠、甘油明胶等
非水溶性基质
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氢化植物油等
①不溶解主药与基质,相互间无化学作用,不影响疗效,且安全无害;
②相对密度与液滴相近,可使滴丸缓缓下沉或上浮而充分冷凝,且有利于丸形圆整。
水溶性基质的滴丸应选用油脂性冷凝液(甲基硅油、液状石蜡、煤油、植物油等)
非水溶性基质的滴丸应选用水性冷凝液(水、不同浓度的乙醇等)
3. 滴丸的制备
滴制法:熔融基质→加入饮片提取、纯化物制成滴制液→滴制→冷凝→洗涤→干燥→质检→包装。
影响滴丸圆整度的因素:
①液滴大小。液滴愈小其表面积愈大,收缩力愈强,愈易成圆整球形。
②液滴与冷凝液的密度差。两者密度差过大,液滴移动速度快,丸粒易呈扁形;而密度差过小,易导致拖尾等现象。
③液滴与冷却剂之间的亲和力。亲和力适宜,易使液滴中气泡及时逸出,确保丸粒的圆整度。
④梯度冷却。有利于滴丸的收缩、冷却、凝固。
七、丸剂包衣
1. 包衣目的:提高药物稳定性;掩盖臭味,减少药物刺激性;控制药物作用的部位和速度。
2. 包衣类型:药物衣(朱砂衣、青黛衣、雄黄衣)、保护衣、肠溶衣。
八、丸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丸剂外观应圆整均匀、色泽一致。蜜丸应细腻滋润、软硬适中。
蜡丸表面应光滑无裂纹,丸内不得有蜡点和颗粒。滴丸应大小均匀,色泽一致,表面无冷凝液。
蜜丸和浓缩蜜丸中所含水分不得超过15.0%;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不得超过12.0%;
水丸、糊丸和浓缩水丸不得超过9.0%;蜡丸不检查水分。
小蜜丸、水蜜丸和水丸应在1小时内全部溶散;浓缩丸和糊丸应在2小时内全部溶散;
滴丸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包衣滴丸应在1小时内全部溶散。
蜡丸在盐酸溶液中(9→1000)检查2h,不得裂缝、崩解或软化;在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检查,1h内应全部崩解;
大蜜丸不检查溶散时限。
按丸数服用的丸剂检查重量差异
单剂量包装的丸剂按照装量差异检查法检查。装量以重量标示的多剂量包装丸剂,按照最低装量检查法检查。
微生物限度
第十一章 胶囊剂
一、概述: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制剂。
外观光洁,美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减小药物的刺激性,便于服用;
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液,使胶囊壁溶化;
与片剂、丸剂比较,在胃肠道中崩解快、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
易溶性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对胃刺激);
药物充填于胶囊中,与光线、空气和湿气隔绝,提高药物稳定性;
易风化的药物,可使胶囊壁变软;
制成不同释药速度和释药方式的胶囊剂,可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吸湿性药物,可使胶囊壁干燥变脆;
胶囊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等。
二、胶囊剂的制备
1. 硬胶囊的制备
空胶囊制备
主要原料是明胶
着色剂,如柠檬黄、胭脂红等
制备:溶胶→蘸胶制坯→干燥→拔壳→截割→整理
增塑剂,如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
防腐剂,如尼泊金类
增稠剂,如琼脂
增光剂,如十二烷基磺酸钠
崩解时限:10min
遮光剂,如二氧化钛
芳香矫味剂,如乙基香草醛
干燥失重: 12.5%~17.5%;
规格和质量
大到小分为000、00、0、1、2、3、4、5号共8种
空胶囊选择
应先测定待填充物料的堆密度,根据应装剂量计算其所占容积,选用最小的空胶囊。常用0~3号。
①剂量小的药物可直接粉碎成细粉,混匀后填充;②麻醉药、毒剧药应稀释后填充;
③剂量较大的药物可部分或全部提取制成稠膏,再与其余药材的细粉或适宜辅料混匀,干燥后粉碎,混匀后填充,或制成颗粒或制成微丸后再填充;
④挥发油应先用吸收剂或方中其他药物细粉吸收,或制成包合物或微囊后再填充;
⑤易引湿或混合后发生共熔的药物可酌加适量稀释剂,混匀后填充。
空胶囊有平口和锁口两种。目前多是锁口。
2. 软胶囊的制备(胶丸)考试资料网
主要由胶料(明胶、阿拉伯胶)、增塑剂、水,以及防腐剂、遮光剂等辅料组成。
囊皮的可塑性和弹性与胶料、增塑剂、水的比例密切相关,三者的比例通常为1:(0.4~0.6):(1.0~1.6)
对填充物料的要求
可填充各种油类或对囊壁无溶解作用的液体药物、药物溶液或混悬液,也可充填固体粉末或颗粒。
低分子量水溶性或挥发性有机物或充填药物的含水量超过5%;醛类;O/W型乳剂不宜作为填充物
填充固体药物时,药粉应过五号筛。
填充液体药物时,pH应控制在4.5~7.5之间。
填充药物为混悬液时,分散介质常用植物油或PEG-400
油状介质常用10%~30%的油蜡混合物作助悬剂;非油状介质则常用1%~15%PEG-4000或PEG-6000。
胶皮老化变硬
水分转移、醛类与明胶发生反应。
干燥不彻底或胶皮内水分“外溢”
崩解时限超标
PEG400氧化生成的醛类与明胶反应。
3. 肠溶胶囊
一般为将空胶囊包上肠溶性高分子材料(如丙烯酸树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等),填充药物后再用肠溶性胶液封口制成。
三、胶囊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胶囊剂应整洁,不得有黏结、变形、渗漏或囊壳破裂等现象,并应无异臭。
硬胶囊内容物的含水量不得超过9.0%(内容物为液体或半固体者不检查水分)。
硬胶囊的崩解时限为30min,软胶囊的崩解时限为1h;
肠溶胶囊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h,每粒的囊壳均不得有裂缝或崩解,而在人工肠液中1h内应全部崩解。
应在标示装量(或平均装量)的±10.0%以内,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粒,并不得有1粒超出限度的1倍
除另有规定外,胶囊剂应密封贮存。
质量检查项目:水分、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微生物限度9
第十章 栓剂
1、含义、分类和特点
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根据施用腔道的不同,栓剂分为直肠栓、阴道栓和尿道栓等。
直肠栓有鱼雷形、圆锥形或圆柱形等;阴道栓为鸭嘴形、球形或卵形;尿道栓一般为棒状。
1)&&&&&&&& 栓剂不仅可在腔道起润滑、抗菌、杀虫、收敛、止痛、止痒等局部作用,而且可经腔道吸收产生全身作用。
2)&&&&&&&& 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药物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
3)&&&&&&&& 适用于不能或者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
2. 直肠给药的栓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经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
经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绕过肝脏,从下腔大静脉直接进入大循环起全身作用;
经直肠淋巴系统吸收。
生理因素:当栓剂塞入距肛门口 2cm处时,其给药量的 50%~70%可不经过门脉系统。直肠有粪便存在、腹泻及组织脱水等均能影响药物从直肠部位的吸收。直肠液的pH(约为7.4,且没有缓冲能力)对弱酸弱碱性药物的吸收有影响。
药物因素:脂溶性、非解离型的药物较解离型的药物易吸收。
基质因素:水溶性药物分散在油脂性基质中,脂溶性药物分散在水溶性基质中,药物能很快释放于分泌液中,故吸收较快。
二、栓剂的基质
①在室温下有适当的硬度,塞入腔道时不变形不碎裂,在体温下易软化、熔融或溶解;②与主药无配伍禁忌,无毒性、无过敏性、对黏膜无刺激性。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③熔点与凝固点相距较近,具润湿与乳化能力,能混入较多的水;
④在贮藏过程中不易霉变,且理化性质稳定。
油脂性基质
可可豆脂:当加10%以下的羊毛脂时能增加其可塑性。具有同质多晶性,β型稳定。
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类:不易酸败,贮藏中也比较稳定,为目前取代天然油脂的理想栓剂基质
亲水性基质
甘油明胶:用明胶、甘油与水制成,在体温时不熔融,但可缓慢溶于分泌液中。
常作阴道栓的基质,但不适用于鞣酸等与蛋白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释药速度慢。
制成的栓剂不需冷藏,但易吸湿软化变形。
聚乙二醇类:PEG-1000:PEG-4000=96:4(释药较快);75:25(释药缓慢)。
能缓缓溶于直肠体液中,但对直肠黏膜有刺激性,加入20%以上的水可避免
三、栓剂的制备
1. 药物细粉或提取物加入方法
不溶性药物:先粉碎成细粉或最细粉,再与基质混匀。
油溶性药物:中药挥发油或冰片等可直接溶解于已熔化的油脂性基质中;或以适量乙醇溶解加入水溶性基质中;或加乳化剂乳化分散于水溶性基质中。
水溶性药物:中药水提浓缩液,可直接与已熔化的水溶性基质混匀;或用适量羊毛脂吸收后,与油脂性基质混匀;或将提取浓缩液制成干浸膏粉,直接与已熔化的油脂性基质混匀。
2. 常用附加剂
吸收促进剂,如氮酮、聚山梨酯80等;
吸收阻滞剂,如海藻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
增塑剂,如聚山梨酯80、甘油等;
抗氧剂,如没食子酸、抗坏血酸等。
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值称为置换价。
f:置换价;
W:每枚含药栓中的主药重量;
G:空白栓(不含药)重量;
M:含药栓重量
X:每粒栓剂所需要基质的理论用量
4. 制备方法
搓捏法:临时小量制备脂肪性基质栓剂
冷压法:大量生产脂肪性栓剂
热溶法:广泛,油脂性及水溶性基质均可用。熔融基质→加入药物(混匀) →注模→冷却→刮削→取出→成品栓剂。
制备油脂性基质的栓剂时,常用肥皂、甘油各1份与90%乙醇5份制成的醇溶液(水性润滑剂)作为润滑剂。
水溶性或亲水性基质的栓剂则用油性润滑剂,如液状石蜡、植物油等。
四、质量要求与检查
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外形要完整光滑;塞入腔道后应无刺激性,应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并应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或贮存时变形。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栓剂,可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脂肪性基质的栓剂3粒均应在30分钟内全部融化、软化或触压时无硬芯;
水溶性基质的栓剂3粒均应在整理60分钟内全部溶解。
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0℃以下密闭贮存,防止因受热、受潮而变形、发霉、变质。
质量检查项目:重量差异、融变时限、微生物限度10
第九章 外用膏剂
1. 含义、分类和特点
外用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后者(近似固体)亦称经皮给药系统(简称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简称TTS)。
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等作用,也可透过皮肤和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TTS系统中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变化,降低副作用。
外用膏剂主要包括软膏剂、膏药、贴膏剂(橡胶膏剂、巴布膏剂、贴剂)以及凝胶剂等。
2. 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透皮吸收途径有:①完整表皮;②皮肤的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药物透过完整表皮的角质层细胞及其细胞间隙是主要途径。透皮吸收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三个阶段。
应用部位、皮肤的病变、皮肤的温度与湿度、皮肤的清洁
既具有一定脂溶性又具有水溶性的药物透皮吸收较理想。经皮吸收制剂宜选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
基质的组成和性质
一般认为药物的吸收在乳剂型基质中最好,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对药物的释放较快,但对药物的穿透作用影响不大,制成的软膏较难透皮吸收;
基质中添加表面活性剂、透皮促进剂等能增加药物的穿透性,有利于吸收;
当基质pH小于弱酸性药物的pKa或大于弱碱性药物的pKa时,药物的分子型显著增加而利于吸收,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非离子型药物有较高的渗透性;
油脂性强的基质封闭性强,可显著增加皮肤水合作用。
药物浓度、应用面积、应用次数及时间
二、软膏剂
1.含义与特点
软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软膏剂多用于慢性皮肤病,具有保护创面、润滑皮肤和局部治疗作用。软膏中药物透皮吸收,也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2. 软膏剂的制备
药物加入基质的方法
不溶性固体药物
制成细粉、极细粉或微粉,与少量甘油、蜡等研匀后,再逐渐递加其余基质研匀;或将药物细粉加入熔融的基质中,不断搅拌直至冷凝。
植物油提取药材
以植物油为溶剂加热提取,去渣后再与其他基质混匀;或用油与基质的混合液共同加热提取,去渣后冷凝。
可溶性药物
水溶性药物与水溶性基质混合时,可将药物水溶液直接加入基质中;与油脂性基质混合时,药物一般应先用少量水溶解,以羊毛脂吸收后,再与其余基质混匀。与乳剂基质混合时,在不影响乳化的情况下,可在制备时将药物溶于相应的水相或油相中。
油溶性药物可直接溶解在熔化的油脂性基质中。
中药浸出物
中药煎剂、流浸膏等,可先浓缩至稠膏状,再与基质混合。
固体浸膏可先加少量溶剂(如水、稀醇等),使之软化或研成糊状,再与基质混匀。
如樟脑、薄荷脑、麝香草酚等并存时,可先将其研磨共熔后,再与冷至40℃左右的基质混匀。
挥发性药物或热敏性药物
待基质降温至40℃左右,再与其混合均匀。
软膏基质稠度适中或主药不宜加热,且在常温下通过研磨即能均匀混合时,可用此法
软膏中含有不同熔点基质,在常温下不能均匀混合,或主药可溶于基质,或需用熔融基质提取药材有效成分者,多采用此法。一般熔点较高的基质,如蜂蜡、石蜡等应先加热熔融,熔点较低的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随后加入熔化。
将油溶性组分(油相)混合加热熔融;另将水溶性组分(水相)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约80℃)时,两相等温混合,不断搅拌,直至冷凝。
①分散相加至连续相中,适用于含小体积分散相的乳剂系统。
②连续相加到分散相中,混合过程中发生乳剂转型,适用于多数乳剂系统。
③两相同时掺和,适用于连续的或大批量的操作。
3. 常用基质
理想基质的条件:①适宜的黏稠度,易于涂布于皮肤或黏膜;②作为药物的良好载体,能与药物的水溶液或油溶液互相混合,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和吸收;③性质稳定,与药物无配伍禁忌;④无刺激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与伤口的愈合;⑤易洗除,不污染衣物。
油脂性基质
①润滑、无刺激性;②能封闭皮肤表面,促进皮肤的水合作用,对皮肤的保护及软化作用比其他基质强;③能与多种药物配伍;④但油腻性及疏水性较大,药物释放较差,不易与水性液混合;⑤用水也不易洗除;⑥不宜用于急性炎性渗出较多的创面。
动、植物油及氢化植物油,常与熔点较高的蜡类熔合制成稠度适宜的基质。(麻油+蜂蜡)
吸水性较大;能提高软膏中药物的渗透性。
常用于调节基质的稠度;也可作为辅助乳化剂。
多为饱和烃,性质稳定。不易被皮肤吸收,尤适用于保护性软膏。
具有适宜的稠度和涂展性,且对皮肤与黏膜无刺激性。性质稳定,不酸败,可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吸水性差,故不宜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患处。但与适量的羊毛脂、鲸蜡醇或胆甾醇等合用,可增加其吸水性。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改善药物的释放与穿透性。
主要用于调节软膏稠度,液状石蜡还可用以研磨药物粉末,使其易与基质混匀。
硅酮(二甲聚硅)
对皮肤无刺激性,润滑而易于涂布,疏水性强,常用于乳膏剂。不宜用于眼膏基质。
乳剂性基质
①对油和水均有一定亲和力,有利于药物的释放与穿透;②可吸收创面渗出物,易涂布、易清洗;③可用于亚急性、慢性、无渗出的皮肤病,忌用于糜烂、溃疡及化脓性创面;④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制成乳剂型软膏。
能与多量的水混合、无油腻、易洗除。药物的释放和穿透较其他基质快。但若患处分泌物太多,分泌物会反向吸收进入皮肤而使炎症恶化(反向吸收)。因易干涸、霉变,常需加入保湿剂、防腐剂等。
能吸收部分水分,但不能与多量水混合,透皮良好,涂展性佳。
水溶性基质
①释药较快,无油腻性和刺激性;②能吸收组织渗出液,可用于糜烂创面和腔道黏膜;
③润滑作用较差,易失水、发霉,故需加保湿剂与防腐剂。
纤维素衍生物
甲基纤维素(冷水)、羧甲基纤维素钠(冷、热水)
化学性质稳定,可与多数药物配伍,不易酸败和发霉;吸湿性好,可吸收分泌液,易于洗除;药物释放和渗透较快;长期使用可致皮肤干燥。(透皮促进剂)
溶胀、凝胶特性,以及增湿、润滑能力,铺展性良好,涂用舒适,并具有透皮促进作用。尤适用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同时也是液体药剂良好的助悬剂、增稠剂和辅助乳化剂,还可用作黏合剂、包衣材料及缓释、控释材料。
★一价皂作乳化剂的O/W型乳剂基质:
处方:硬脂酸120g,单硬脂酸甘油酯35g,液状石蜡60g,凡士林10g,羊毛脂50g,三乙醇胺4g,尼泊金乙酯1g,蒸馏水加至1000g。
处方中三乙醇胺与部分硬脂酸皂化生成硬脂酸胺皂,为O/W型乳化剂。
未皂化的硬脂酸作为油相被乳化成分散相,并可增加基质的稠度。
羊毛脂可增加油相的吸水性和药物的穿透性。液状石蜡和凡士林用来调节基质的稠度,增加润滑性。
单硬脂酸甘油酯能增加油相的吸水能力,具有辅助乳化、稳定和增稠作用。
尼泊金乙酯:防腐剂。
★脂肪酸山梨坦类作乳化剂的W/O型乳剂基质:
处方:凡士林400g,硬脂醇180g,倍半油酸山梨醇酯5g,尼泊金乙酯1g,蒸馏水加至1000g。
处方中倍半油酸山梨醇酯为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作W/O型乳化剂,硬脂醇也有较弱的乳化能力,可起辅助乳化作用。
眼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眼用的无菌软膏剂。
应均匀细腻,稠度适宜,易涂布于眼部,对眼部无刺激,无微生物污染。眼膏剂较一般滴眼液疗效持久,且能减轻眼睑对眼球的摩擦。
眼膏剂所用基质除符合软膏剂的要求外,必须灭菌且纯净细腻,确保对眼结膜、角膜无刺激性。
常用基质:凡士林:液状石蜡:羊毛脂=8:1:1,可根据气温适当增减液状石蜡用量。尤适用于抗生素和中药眼膏。
因其属灭菌制剂,故所用基质、药物、用具与包装材料等均应严格灭菌,且在洁净、无菌条件下操作。
制备时,基质加热熔融经滤过后,于150℃干热灭菌1~2小时,放冷备用。
如主药易溶于水而性质稳定者,可用少量灭菌蒸馏水溶解,再分次加入灭菌基质研匀制成;
如主药不溶于水或不宜用水溶解而又不溶于基质时,应粉碎成极细粉(≤75μm),与少量眼膏基质或灭菌液状石蜡研成糊状,然后分次加入其余基质研匀,灌装于灭菌容器中,密封。
⑶ 质量要求
所用基质除符合软膏剂的要求外,应均匀、细腻、对眼部无刺激,并易涂布于眼部,便于药物的分散和吸收。
基质在配置前应滤过并灭菌。
除另有规定外,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5g。
混悬型眼膏剂不得检出大于90μm的粒子。
三、膏药(黑膏药)
1. 含义和特点
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官粉(铅粉)经高温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
前者称为黑膏药,后者成为白膏药。
黑膏药的特点:基质的主要组分为高级脂肪酸的铅盐。
原料:植物油(以麻油最好);红丹(主成份四氧化三铅,含量要求在95%以上)
一般炸至枯黄(油温控制在200~220℃)后,捞出药渣,即得药油。
其中质地轻泡不耐油炸的,如花、草、叶、皮等药材,待其他药材炸至枯黄后加入。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矿物药以及贵重药应研成细粉,于摊涂前加入,温度应不超过70℃。
控制在270℃以上的高温下,油:丹=500:(150~200)(冬少夏多)。
去渣后的药油于300℃左右继续加热熬炼,炼至“滴水成珠”为度。炼油程度至关重要,过“老”则膏药松脆,黏着力小,贴用时易脱落;太“嫩”则膏药质软,贴后容易移动,且黏着力强,不易剥离。亦可用软化点测定仪
膏药的老、嫩,可取少量滴于水中,随即作出判断:膏粘手,表示太嫩,应继续加热,或补加铅丹后加热;膏不粘手,且稠度适当,表示合格;膏发脆,表示过老,可添加适量炼油或掺入适量较嫩膏料调整。
去“火毒”
在水中浸泡,或用动态流水去除
取膏药团块置适宜的容器中,文火或水浴上热熔,60℃~70℃保温,加入细料药搅匀,用竹签蘸取规定量,摊涂于纸或布等裱背材料上,折合后包装,置阴凉处贮藏。
四、贴膏剂
药材提取物或和化学药物与橡胶等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由裱背材料、膏料、膏面覆盖物组成
黏着力强,无需预热可直接贴用;不污染衣物,携带方便,有保护伤口及防止皲裂等作用
基质的组成
主要基质,常用未经硫化的生橡胶以及热可塑性橡胶
增加膏体的黏性,常用松香以及松香的衍生物,如甘油松香酯、氢化松香、β-蒎烯等
使生胶软化,增加胶浆的柔性和成品的耐寒性,改善膏浆黏性。常用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植物油。若处方中含挥发油及挥发性药物(如樟脑、冰片、薄荷油等)较多时,用量应酌情减少
常用氧化锌(药用规格)、锌钡白(俗称立德粉)。
溶解基质常用的溶剂为汽油、正己烷,在膏料涂布完成后回收除去。
饮片提取→膏浆制备→涂布→回收溶剂→切割→加衬→包装。
将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也叫“凝胶膏剂”
使用方便,贴敷舒适,对皮肤无刺激性。由于基质亲水,膏层含有一定量水分,贴用后皮肤角质层易软化,水合作用增加,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缺点是黏性较差。
由裱背材料、保护层、膏料层三部分组成
药物+基质→混匀→膏料→涂布→压防粘层→切割→包装
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种薄片状贴膏剂
主要由裱背层、药物贮库层、粘胶层以及防粘层组成。常用基质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和聚乙二醇等
五、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应均匀、细腻,具有适当的黏稠性,易涂于皮肤或黏膜上并无刺激性
应无酸败、变色、变硬、融化、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装量、无菌、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有关规定
含药材细粉的软膏剂不得检出大于180μm的粒子
膏体应油润细腻、光亮、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应乌黑、无红斑
软化点、重量差异符合规定
膏料应涂布均匀,膏面应光洁,色泽一致,无脱膏、失黏现象。背衬面应平整、洁净、无漏膏现象。涂布中若使用有机溶剂时,应检查残留溶剂。
每片的长度和宽度,按中线部位测量,均不得小于标示尺寸。
贴剂的重量差异限度应在平均重量的±5%以内,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
橡胶膏剂与凝胶膏剂
凝胶膏剂剂按照贴膏剂黏附力测定法的第一法、橡胶膏剂按照第二法、贴剂按照第二、三法测定。
微生物限度
凝胶膏剂和贴剂;橡胶膏剂每10cm2不得检出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橡胶膏的耐热性、凝胶膏剂剂的赋形性均应符合有关规定
第八章 注射剂、滴眼剂
1. 特点:注射剂药效迅速,作用可靠。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或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可以产生局部定位或延长药效的作用,有些注射液可用于疾病诊断。
使用不便且注射时会产生疼痛,使用不当时,有一定危险性;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制剂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2. 分类: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
热原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由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是最主要的致热物质。脂多糖(LPS)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致热活性。
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被吸附性;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所破坏。
溶剂、原辅料、容器具、管道、制备过程、输液器。
高温法:耐热器具250℃维持30分钟以上
酸碱法:玻璃器具重铬酸钾硫酸洗液或稀氢氧化钠溶液
离子交换法: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凝胶滤过法:二乙氨基乙基葡聚糖凝胶
吸附法:针用活性炭,用量为0.1%~0.5%。
反渗透法:三醋酸纤维素膜或聚酰胺膜
超滤法:在常温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热原能被超滤膜(孔径<1nm)截留除去。
家兔实验。测定结果客观准确,是目前药典法定的热原检查法,适用于大多数制剂的热原检查,但不宜用于放射性药剂、肿瘤抑制剂等,且操作繁琐、费时。
鲎试剂检测。快捷、简便、灵敏,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热原控制以及不能应用家兔进行热原检测的品种。试验时应注意防止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
三、注射剂的溶剂:主要为注射用水和注射用大豆油,还有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的水溶液。
1. 注射用水
制药用水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 制药用水的原水通常为饮用水。
纯化水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电渗析法制备的制药用水。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制备而成。
注射用水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饮用水→细过滤器→电渗析装置或反渗透装置→阳离子树脂床→脱气塔→阴离子树脂床→混合树脂床→纯化水→多效蒸馏水器→热贮水器(80℃)→注射用水。
中药注射剂、眼用溶液等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
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必要时亦用作非灭菌制剂用药材的提取溶剂。
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作为配制注射剂的溶剂或稀释剂;静脉用脂肪乳剂的水相及注射用容器的精洗
亦可作为眼用溶液配制的溶剂。
灭菌注射用水
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2. 注射用大豆油
精制工艺流程:脱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保温搅拌,至油皂分开)→脱色除臭(加活性白陶土及活性炭保温搅拌,滤过至油液完全澄明) →灭菌(150℃干热灭菌1~2小时),并放冷至适宜温度。
3. 注射用溶剂的质量要求
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pH应为5.0~7.0;氮含量应小于0.00002%。
细菌内毒素:每1ml中含细菌内毒素应小于0.25EU。
微生物限度: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每100ml不得超过10个。贮存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电导率、总有机酸、不挥发物与重金属检查应符合规定。
注射用大豆油
大豆油(供注射用)应为淡黄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或几乎无臭。
相对密度0.916~0.922,折光率为1.472~1.476。
酸值不大于0.1,皂化值为188~195,碘值为126~140。
酸值:中和1g大豆油中含有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酸值的高低说明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多少,反映油的酸败程度。
碘值:100g大豆油充分卤化时所需的碘量(g)。反映了油中不饱和键的多少,碘值高,油中不饱和键多,易氧化,不适合注射用。
皂化值:中和并皂化1g大豆油中游离脂肪酸和所结合成酯类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反映油中游离脂肪酸和结合成酯的脂肪酸的总量,标示油的种类和纯度。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
增加主药溶解度
供静脉用的注射液,慎用增溶剂;椎管注射用的注射液,不得添加增溶剂。
常用的增溶剂有吐温80、胆汁等;常用的潜溶剂有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300或400等。
甘油是鞣质和酚性成分良好的溶剂,常使用一定浓度的甘油水溶液溶解该类成分。
防止主药氧化
抗氧剂: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常用于偏碱性药液;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常用于偏酸性药液。
惰性气体:常采用高纯度的N2或CO2。使用CO2时,应注意其对药液pH的影响。
金属离子络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
抑制微生物繁殖
静脉输液与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的注射液,一次注射量超过15ml的注射液,均不得加用抑菌剂。
常用0.5%苯酚、0.3%甲酚、0.5%三氯叔丁醇等。
一般注射液的pH允许在4~9之间,大量输入的注射液pH应近中性。
添加的目的:减少对机体的局部刺激,增加药液的稳定性以及加快药液的吸收。
常用调节pH的附加剂: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
调节渗透压
凡与血浆、泪液渗透压相同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等。
血浆的冰点为-0.52℃,故冰点降低为-0.52℃的溶液即与血浆等渗。常用药物的1%水溶液的冰点降低数据,可查表得到。根据公式可以计算所需要加入渗透压凋节剂的量,计算公式如下:
W:配成100ml等渗溶液所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量,g/ml;
a: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引起的冰点下降度;
b:1%(g/ml)等渗调节剂溶液所引起的冰点下降度。(一般为氯化钠的冰点下降度0.58℃,牢记!)
0.9%氯化钠和0.5%葡萄糖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指1g药物相当于具有相同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克数,通常用E表示。
如硼酸的E值为0.47,即0.47g氯化钠与1g硼酸呈相等的渗透压效应。
G1、G2:药物的百分浓度&&&&&&&&&&&&&&&&&& E1、E2: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
溶血测定法
溶血法测得的等渗溶液即为等张溶液。等张溶液系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
凡处方中添加了渗透压调节剂的制剂,均应控制其渗透压摩尔浓度(Osmolality)。
静脉输液、营养液、电解质或渗透利尿药(甘露醇注射剂)等制剂,应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明其渗透压摩尔浓度。
正常人体的渗透压摩尔浓度为285-310Osmol/kg。
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与人体血液相当。
溶液的渗透压,依赖于溶液中粒子的数量。测定方法:冰点下降法。
常用的止痛剂:苯甲醇、盐酸普鲁卡因、三氯叔丁醇(止痛+抑菌)等。
五、中药注射剂的半成品
1. 基本要求
以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应达到90%以上;
以多成分制备的中药注射剂,在测定总固体量(mg/ml)基础上,要求结果明确成分的含量应不低于总固体量的60%。
重金属、砷盐的检查应该符合标准。
2. 制备方法
蒸馏法:含挥发油成分的中药注射剂。
综合法:水醇法进行提取分离,并采用溶剂萃取法、酸碱沉淀法、吸附分离法、超滤法进行进一步精制。
3. 去除鞣质& 改良明胶法、醇溶液调pH值法、聚酰胺吸附法。
六、中药注射剂
1. 注射剂的容器 常用容器有玻璃安瓿、玻璃瓶、塑料安瓿、塑料瓶(袋)等。
安瓿的处理:切割→圆口→灌水蒸煮→洗涤→干燥与灭菌。
洗涤:甩水洗涤法或加压喷射气水洗涤法。
干燥与灭菌:洗净的安瓿应倒置在铝盘中,及时于120℃~140℃干燥。
用于无菌操作或低温灭菌的安瓿需在200℃以上干热灭菌45分钟或180℃干热灭菌1.5小时或170℃干热灭菌2小时。
单剂量容器
1ml、2ml、5ml、10ml、20ml
供分装注射用粉末或结晶性药物用
多剂量容器
5ml、10ml、20ml、30ml及50ml
大剂量容器
输液瓶(袋)
500ml、1000ml
2. 药液配制
稀配法:将含量、指纹图谱及重金属等均符合要求的注射用提取物加入溶剂中一次配成注射剂所规定的浓度。
浓配法:将半成品加入部分溶剂中,配成浓溶液,加热滤过后再加溶剂至全量。
为提高澄明度和稳定性,常采用的措施:
①水处理,冷藏:即将中药提取液加一定量注射用水后,破坏了原提取液中成分之间所形成的增溶体系,而使部分被增溶的杂质进一步沉降;
②热处理,冷藏:即将配制的注射液加热至95℃以上,并维持30分钟,冷却后再冷藏,使呈胶体分散状态的杂质沉淀;
③活性炭处理:选用针用活性炭,使用前经150℃干燥活化3~4小时,用量宜少不宜多,一般为0.1%~1.0%;
④加入附加剂:如pH调节剂、抗氧剂和止痛剂等。
配制注射用油性溶液时,注射用油应先在150℃干热灭菌1~2小时,并放冷至适宜温度后使用(即刻进行配置)。
已经调配好的注射液应在当日完成滤过、灌封、灭菌。
3. 药液滤过
注射液的滤过一般是先粗滤再精滤。
粗滤常用的滤材有滤纸、长纤维脱脂棉、绸布、纸浆、滤板等。常用的滤器有布氏漏斗、板框压滤机等。
精滤常用滤器有垂熔玻璃滤器,其中G3用于常压过滤,G4用于加压或减压过滤,G6可用于滤过除菌;
微孔滤膜滤器,常用0.8μm、0.45μm的微孔滤膜,0.22μm以下的微孔滤膜也可用于滤过除菌。
一般少量药液滤过采用减压过滤;大量制备常采用加压滤过。
4. 灌封:装标示装量不大于50ml的注射剂时,应按规定适当增加装量。
5. 灭菌和检漏:流通蒸汽灭菌或煮沸灭菌,减压法或其他法检漏。
6. 印字与包装
七、中药注射用无菌粉末
1. 质量要求:除按注射剂的一般要求外,还需要进行装量差异和不溶性微粒检查。
2. 制备:无菌水溶液冷冻干燥法:预冻→升华干燥→再干燥。
八、输液剂
电解质输液:用于补充体内水分或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如氯化钠注射液。
营养输液:用于不能口服吸收营养的患者。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剂输液等。糖类输液最常用的是葡萄糖输液。
胶体输液:胶体输液有多糖类、高分子聚合物等,如右旋糖酐。
橡胶塞能耐高温高压灭菌,并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吸附性小等性能。
橡胶塞的处理方法:用制药纯水洗净 → 0.5%氢氧化钠煮沸30分钟 → 制药纯水洗去碱液 → 注射用水洗净 → 用1%盐酸煮沸30min → 用制药纯水洗去酸液 → 用注射用水洗净。
配制常采用浓配法。
先用一般滤器粗滤,再用垂熔玻璃滤器(G4)或微孔滤膜(0.45μm、0.65μm)等精滤。
热压灭菌。灭菌条件一般为68.7kPa、115℃、30分钟。可根据输液剂的品种及装量,酌定灭菌温度与时间。
九、其他注射剂
1、 乳状液注射剂
以脂溶性药物(挥发油、植物油等)为原料,加入乳化剂和注射用水经乳化制成的油/水(O/W)型或复合(W/O/W)型的可供注射给药的乳状液,称乳状液型注射剂。
乳状液型注射液应稳定,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注射。
在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剂分散相球粒的粒度中,有90%应在1μm以下,不得有大于5μm的球粒。
2. 混悬液型注射剂
将不溶性固体药物分散于液体分散媒中制成的,可供肌内或静脉注射的药剂称为混悬液型注射剂。
对于无适当溶剂溶解的不溶性固体药物;在水溶液中不稳定而制成的水不溶性衍生物;药物需在机体内定向分布及发挥长效作用时,可制成混悬液型注射剂。
混悬型注射剂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注射。
混悬型注射液的微粒粒径应控制在15μm以下,含15~20μm微粒者,不应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散均匀。
十、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溶液型注射剂应澄明,静脉输液应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除另有规定外,注射剂应遮光贮存。
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在标签上应标明所加抑菌剂的名称与浓度;注射用无菌粉末应标明所用溶剂。
在固定中药材品种、产地和采收期的前提下,需制定中药材、提取物及注射剂的指纹图谱
注射液、静脉输液和注射用浓溶液每支(瓶)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
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至500ml的注射液、静脉输液或注射用浓溶液的最低装量检查应符合规定。
除另有规定外,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限度。
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标示装量不大于2ml者取5支,2ml以上至10ml者3支,10ml至50ml者取2支
不溶性微粒
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溶液型静脉输液、静脉用注射用无菌粉末及注射用浓溶液。
用于静脉注射或静脉输液的注射剂应作热原检查。“热原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无菌、有关物质等应符合规定。
十一、滴眼剂
1. 质量要求
应在无菌环境下配制,必要时可以加入附加剂。应与泪液等渗,并根据要求调节pH和黏度。每个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10ml。
溶液型滴眼剂应澄明。
混悬型滴眼剂中颗粒应细腻、微粒大小应符合混悬液粒度检查项下有关规定,且应均匀分散;放置后,其沉淀物经振摇应易分散,形成的混悬液仍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检查项目:澄明度、混悬液粒度、装量、微生物限度。
2. 影响滴眼液疗效的因素
主要通过角膜和结合膜吸收。角膜吸收是眼局部用药的有效吸收途径;结合膜吸收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
每次滴眼的滴数或滴药次数
增加可弥补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
药物的外周血管消除
可能影响药效,亦可能引起全身性副作用。
眼用溶液的pH及药物的pKa
完全解离或完全不解离的药物不能透过完整的角膜
眼部不适;使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增加药物外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西法师辅导前行广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