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会怎么缴纳发光的东西西看起来很好玩的样子,是什么

《公案禅机》 四、开悟后功用行 [习+元]法无得(3-4-1)
(一)本文僧问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曰:「髻中珠谁人得?」(缘起现象界与本体界,佛性之获得,真心佛性,何种人可得之?)崇信禅师曰:「不赏[习+元]者得!」(修有为法者,均迷惑于有为法之功用,而玩法者,自不能空其一切相,得了悟自性,终不得证入法空理地,亦不能悟真如体性。喜欢玩弄咒术心法者,宜应慎戒之。)僧曰:「安着何处?」(实性空性显露后,髻中珠得后安于何处?)师曰:「有处。」(悟空后禅定力坚固,可不再沉空守寂,应依慈悲心起用,不堕入空亡,永住在空处。)僧曰:「有处即道来!」(空、有本是自性一体两面,亦是道之本来也。)(二)玄祥释解1. 前言修法空智时,对自己来说,无事时不要常起妄想心,或胡乱祈求,而似想要有所得。如此,终究将因认识不清法的真实而终究无可得,因一切法无常故,认识不清,常会被虚幻之法所骗,或被业缘所欺而证不到法空,更得不到解脱。我们只要能随时对心不起一事来烦它,面对着诸事缘来时,也能不起一善恶、美丑之心与之相应。若能做到如此,则自己体性虚凝而能现起灵通之力,因寂灭而能得妙有之用。若行者无知,草率躁进,在鸡毛蒜皮事现之心,或落于语言文字等事相。如此,实是本末不分,都是自欺欺人之举。修行人若有丝毫、微细念头被抓住、绑住,则此是地狱、饿鬼、畜生叁途所羁绊之相,若沦落后,纵经万劫而不复得人身。行者修证时,虽获得圣名,但与凡夫之名号并无不同,都是虚声名字,只是假名相而已。若人欲求有为,想得到些什麽法力,这不会是很累吗?若对有为之法求之,则当你得到它后,对它起厌倦心时,却挥之不去,如此又要成为心头大过患,这终究是无利益事的。时下有些人未悟说悟,行径乖张,宣扬自己悟的境界,是真悟还是错悟,又无明师 定,还到处乱骂别人不是,看其行为不像是一个的人。此种行为会给有智慧的后学产生错觉,也许他会说:「若像是这样,那我不悟也罢!」开悟的人心性显露,应是无话可说,忙着在对付内在微细的习气,哪有心去外境的是与非。另还有诸佛、菩萨、正护法神在督促,哪有给你乱讲话的馀地。举一例来说,廿年前刚开始出来说法时,事理有些还不是太正确,一提到稍有违反事理者,或显然是事实但不能明说者,就有一个力量阻止你出口,这力量来自于自己的觉知,或是诸佛、菩萨的督促,到现在还是存疑。也有同学 谈时,遇到不能说,且有一觉知的力量阻止他说出,但到底是业力太强了,最后还是冲出口来,说后才在后悔。问我怎麽办?当然,能随顺觉性不说最好,若是业力强过你的定力,说出口来,业既已造成,那坦然去承受就好了。若行者真悟后,自然能现出般若智慧 出世间智,对外境所见所闻,皆能空掉其心,不会好胜、好辩,好说是非,不会说己是而他非,何况自己都还在任运期间,所知所见都不真实,就如小孩说话似地,天真但不切实况,明眼人看在心里,难免为他可惜。所以我常告戒你们,修行过程间不要乱说话,乱立「名言」,一说话,人家就知道你的境界及习气还有那些。古僧大德常说的:「潜默将养」,意思是什麽?怕你小孩(素法身如小孩)认法不真,故不要乱说话。心还未净,故要随缘将就修心。《大般若经》中云,修行的境界无所谓对错,只是大众在成佛的道路上,今生立足点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外道、天道、佛道,世间禅、小乘、大乘、菩萨道等,各有其立足点,故无所谓对错。就是今生成魔,千万亿年后,还有回归正法的时候,故无对错可言,只要认知你今生是立在何界地就好。果地佛如世尊者具足各个境界,当世尊要成佛时,其修证是从世间禅、出世间禅、出出世间禅等完全经历一趟,故他具知一切法。其他我等众生,今生学世间禅也好,学出世间禅也好,外道法也好,佛道也好,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代表你走到那一站。我看某某同学,他喜欢南传小乘法,我们的「经行法门」是他去南传国家学回来后教我们的,我也为他高兴,到底他已有个入处。不能说菩萨道应从观心地入手,你为何还喜欢行戒?如此尊重每个修行人,哪有是非可言!不能认为他人与你不同,说自是而他非,这是不学观心入空的行者,不求法空智,虽言行大乘法,说是悟,到头来悟后迷的,还有一大堆人哩。2. 释题本名为「[习+元]法无得」,「[习+元]」字是古字,和我们现在的「玩」字一样,到修行要进入开悟的阶段,能觉得一切的妄想、习气、执着等,都与自己体性无碍,虽知道那是本来就有的一点灵通力,但能不去玩弄你心意所起的法,如此才是修无为法的正路。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时,某天有位较老的大德问:「你一天到晚课堂上一直在讲『开悟』,那『开悟』是什麽?」这位大德以前没见过,不知从那儿来的,我愣了一下,就告诉他说:「开悟的『开』是打开之意,『悟』就是悟见自心习气等。」这实在就是开悟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知道什麽是「打开我的心扉」,跟你讲后,还是不清楚。心的窗户打开,就可以看到屋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乱七八糟的,贪、 、痴、慢、疑等种种习气、妄想,真真假假一大堆。能看到真心以外的妄心,这个妄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第六意识的主观意念,我要想、我要听是第六意识心,可以随自心意。但打开这个本来之妄心,几乎不听你的指挥、控制,就像灰尘一样,扫把一扫,它就飞扬而起一样。你在这时觉得一切的妄想,跟阿赖耶识的种子都会现,所以你叫它不想,它不会听你的。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前后照样依序而出。在禅宗来讲,这时是散乱或散位不定的时候,没有一个完整的主观意念,也不受主宰。当今提过此现象的,好像只有月溪禅师,他言悟后习气毛病合盘托出,真的就是这样子,若没有这样子,你就没有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到此时,只要你不随此念转,当法尘静止时,就能见其空性,才有点见性的样子,也才可说是明心见性。故明心见性是最后的阶段,但也还没成圣人。心明见性后应可回过头来观此心,进入行阴区宇的修证。某些道场动不动就说已明心见性,真是不知境界过程。当然刚刚讲的这位大德,他大概从没听过这个,没表示懂或不懂,当成听故事一样,就回去了。当天晚上睡觉时,这个外道行人就来压身,我用心意跟他说,修外道法终究没办法打开心扉的,没办法求得解脱的。这也是标准的外道邪师之类,都是修些有为之法,不会去学习入空、证无为。真正禅宗行者是等到开悟后才真正在修心,所以讲「我空智」、「法空智」,是开悟以后才能修的。开悟以前修的话,你断不了它们,因为你没有看到心的根本,你看的都是表面的妄心,这个住境生心,你看什麽就起什麽心念,听到什麽就起什麽心念,这样没有修入你真心深深处。对境生心,境有色、声、香、味、触等,真正我们要看的是,阿赖耶识里面所储存的种子,累劫累世所养成的种种概念、习气,放不下的执着,深根蒂固的习气。既然打开来就能修它,打不开怎麽修?打不开就等于我的脑筋窠臼没有破,就是有一点灵通力,也修不到心。现在来说怎麽[习+元]起法来呢?你会玩法就是心开了,心开了就是证得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中的「觉」字位了。到此境界,心觉知以后,能起心动念相应,它就可以成就一切法了,但同时你也就造业了。开悟后就是地上菩萨,没有开悟就是地前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今生有能力证到开悟了,不管用什麽方法,练气功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只要你打开本来的话,就是地上菩萨。《楞严经》里讲的,要修一大阿僧 劫才能够开悟,你以前有没有修到一个阿僧 劫呢?「阿僧 劫」是不可数的数字,但是很用功的人就不见得,因为他发大心,不吃不睡,日日用功,这样用功的话,就缩短了的修行时间。所以《楞严经》里面阿难赞叹世尊说:「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 获法身。」不必要修一个阿僧 劫就可以获得法身,问题是说你破得色身时,你要知道起心动念马上就在造业,这不是行为造业的问题,是心念造业的问题,所以心念就是感知、觉知后才会起心动念的。其实开悟的时候和我们要死亡时很相像,死亡时会起个中阴身,开悟者法身活起,但同时也有个中阴身,因心还不清净故。法身是清净的,中阴身还是不清净,所以会受到业力的感召,业力里面有什麽贪、 、痴、慢、疑等,都不减灭的话,这时候就会乱想,想到那一个人对不起你,就怒火从生,起心动念想给他好看,或咀咒给他出车祸。这种害人的事是很简单的,不要你身去做什麽事,只起个出车祸的心,想让对方死掉,真的就能成就。但起了这个念头就是在造业,造业都是有因的,你杀了他,以后你会被他杀,这是果,你不知道因果事实,到这时候才会觉得因果真的太可怕了。你玩心时,起什麽念头会成真,他真的会被车撞死,真的就是那麽灵!因为很灵,所以你要小心!不要去玩这些心念,因为这时候,你起心动念想做什麽都会成就。初悟者还不知道心的厉害,都会患些小事端,也就能体会、警觉心动就能成就。譬如说你心想,看那个家伙福德怎麽够呢?上司居然要派他出国!你起了这个念头 不以为然的心,本来他是要出国的,但最后他不能去了,因为你起了审判的心念,所以他就不能去!阴错阳差总是有个因卡住了,你起心动念就可以左右人家的因果,但你要知道,你不是 罗王,不能判这个、判那个。你们要懂得这些利害关系,不能去玩心法。为什麽在这个阶段,祖师大德要我们执杖牧牛?你这头野牛太野了,你说就是修得不错,才会开悟,但里面的牛还有很多的野性。未悟时,表面上总是客客气气的很讲理,等到进入深深处的时候,你潜在业力现,你才会警觉 哦!原来是这麽回事,我还有很多的毛病。以前理智正常时,你认为你修得很不错,等到进入这个状况的时候,全不是那麽回事!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合意,动不动就发脾气,跟人家吵来吵去,那才是真正你深深处的心的东西。修行要修这些,这些不去除的话,心不可能空掉,不可能证到有果位的境界,所以很多修行人都卡死在这里,很放纵玩弄此心,是没办法走过去的。有一些外道走到这里,会现什麽状况?现五根的灵通,眼睛可看、耳朵可以听、鼻子可以闻、..,那有什麽用?那是实修刚起步的一种功能,因为气比较旺,打通经脉了,譬如说:打坐时,气在两个耳朵越来越胀越痛,到最后通了,就可以听到鬼神讲话的声音,或者其他类众生的声音,这不是真正的天耳通,天耳通是连小昆 讲话也能懂;而我们只是可以听到另一层次的声音,这是什麽呢?是我们的耳根去听,不是用我们体性去听的,所以练到通灵的人,还没有开悟之前大概是这类的。有些人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披着佛教外衣的人到处都是。知道修行走错路,就要将这些都灭掉,这在《楞严经》里面讲都是色阴魔相。不要看到「色阴魔相」就很可怕,不是!「色阴魔相」就是代表修行到那个境界,才会有那些现象,是个善境界,但不要去执着它,不要说你打坐可以看到、听到什麽。很多的护法、菩萨、..,你能看到也不必高兴,你是比人家多一点点的经验,这是修行必然的一个现象,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起的一种异能,跟神通无关,是一种修行过程的指标,但不要执着这个,一执着就着魔,真的会着魔。所以你起了什麽异能都要抛弃,能这样的话就回到真正心的修行,心的灵知灵觉,你就可以感知一切境,知道你内心的毛病,这时候你一次、两次的经验,才会体会很多事 哦!我起心动念都能左右人的命运!这还小意思,有的如果是 心很重的,害心很强的,是会害死人的!为什麽这时候,祖师大德要你执杖牧牛呢?等于是牧牛人拿了棍子在旁边看着,这头牛稍微不守规矩,去踏别人的秧苗,这就要打屁股了。这时的修行,只要念头一起,最好就要止住它,什麽呢?因要让心大死一番!心大死一番才能对外境不粘,才能对内心种种种子所现的业及业缘不去执着,这样才能超越;心大死一番就是不要让心起念,心起时就看着它、压抑它,它就灭了,你只要看着它,它就灭,它就不敢再想,就怕你没有智慧。在此境界时,这个恶念是不能起的。怎麽压抑此时的心?当怨恨别人的心、害人的心起一个字,或两个字的时候,你就要观它、压它,不能让它起。当然要练习心大死一番,心死后过一阵子,善念会起,善念是可让它增长。虽然祖师大德常常说善念要滋长,要让它充满一点善心,但心大死一番的时候,你就会不想做善事,恶事已经先觉知过了,恶事在第一阶段已经空掉了,不会去害人,开悟的人是不会害人,除非悟了以后被他深深处的贪、 、痴、慢、疑的习气迷惑,业力大于慧力,你开发出来的般若智慧,没有智慧去转你的业。譬如说你对于「贪」字不除,就可能有此现象,就如老上师提到的 悟后迷,贪师父的法,虽悟了自心,但师父还有些好法没有传给他,他就不爽,起了害心 想害死师父来取得法,为什麽呢?只为了贪师父的一个法,由此可知我们内心的贪心。我们说恶念不要压它,要观它,在这阶段之间就是要修空观,不能去玩一切的法,不要去玩它,法不能去纵容、不能玩,体会一下就好了,起心动念怎麽能这样、能那样!那我以后就不能随便起心动念,要以平常心见一切事,见一切人,不管是喜欢或讨厌的,都不起心动念的话,就不会去玩法,这样才能进入空相,才能悟到真正的佛法 解脱道。所以要证得「法空」,不是那麽简单,你心里的习气毛病都要控制得好,大毛病不去犯,小毛病会犯,因小毛病没有警觉,不要去跟人再起瓜葛,所有的恩恩怨怨都要放下,如果是你放不开的话,你就见不到你本来的体性,所以要舍!佛法只要能舍才能得,如果你不能舍,那一定得不到亲见体性。公案所讲的「髻中珠」,能舍才能得,「得」不是一个「有」,「得」是得到我们的佛性 空无的体,我们佛性是随一切缘才能够去了知,才能够去解脱,我们要的就是这个,不是要过程中显现的花花绿绿,看起来好像很充实,其实都是不真实的空花水月,这是修佛法的跟一些外道不同之处。如果你没有正确观念的话,常常会走错路,谁愿意走错路,终归到因缘果报的关系,福德不具足,所以他半路上会有这些问题,会跟外道学法,或半路上没有智慧走回来,越走越远,本来要走到大道,结果是越走越远了!这讲起来冥冥之中有一种因缘果报的关系,你如果懂得因果的话,多种一些善因,多供养诸佛、菩萨,就会给你智慧,有智慧进入状况的时候,自然就有善因缘,这边接触到可以给你正法的人,那边接触的人可以给你一条路,这样你就不会迷失。3. 语体文解僧问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曰:「髻中珠谁人得?」「髻」是古代的人在头发上打个结,结上有的用簪,有的用宝珠去固定它;这里的髻中珠不是在讲这些 饰品,是在讲我们的真心佛性,讲到髻中珠就谈到我们的本体。公案缘起共有两个,一个是现象界里面的事,都是讲因果轮回的,有轮回所以有现象界,现象界是森罗万象很热闹的。另一个如果回到本体界的话,那就是空,空无的体,什麽都不用谈,那空无的体可以应缘,一应缘的话就是物质现象界。你修到一个境界,应缘进入现象界没关系,不着境、不挂碍,能做到不挂碍你就无碍了!无碍的话,就可在人生之间,处处没有挂碍。举个例来说,如果你修得不是顶好的话,有天你开悟了,即使在公家机关上班也觉得呆不下去,为什麽?因为和同事之间处不好,和上司之间也处不好,和下属之间更处不好,为什麽会这样呢?因为你要修心让心死掉,就要规 你的行为,这时候跟现象界的这些,都显得格格不入。「格格不入」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合不来」,就是心没有空掉,不能处理这些现象,或者不能没挂碍就很郁闷,唉!还是提早退休好了!退休了在家除了另一半之外你最大,其他大概没有人可以管你,这个就是什麽?就是考验你的心有没有解脱。如果你说:「我不是为了逃避周围的长官、同事、...之间的事而提早退休,而是为了要做更大的事情。」如此那另当别论。不能说在某种处境下,修了一半就呆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有得考验有没有真正的无碍,其实越困难的环境,越能够磨练你的心智、磨练解脱的智慧,能磨练你到底真的解脱了没?上次我也讲过,在修行过程之间,为了要守戒也好,为了守自己的心不造业也好,你就跟别人有点不大一样,如果再讲到觉知,我们觉知是有点灵通,那你对这件事情觉知不用做了,做了一定不成功,所以你的心不想动。但你若不是主管,你不能决定不做,那也只有做了,结果当然不如意。你的心感觉灵不灵没有用!因不能不做呀!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认为没有用了,所以就不做,不做的话,怎麽可以得到长官的认可,关系一定搞不好,怎麽办呢?他压榨你、整你、排挤你,就看你有没有解脱?有没有逆来顺受,看你有没有不着境,看你有没有自在,这时候最好磨练了!不在逆境修,去那儿修呢?这些菩萨都是在考你,所以你不把他当成一种讨厌的人,当成一种在磨练我的心,让我解脱的人。在本体界里要修证到这个无逆无顺的境界,对于现象界的一切事都要没有挂碍。这时候我们要找的是真心佛性,那怎麽得呢?那一种人可以得到这个髻中珠呢?崇信禅师曰:「不赏[习+元]者得!」这髻中珠不要去观赏它,也不要去玩弄,不要去看它会发光来照外境,不要说它很好玩,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认为很好玩就去玩它,不能玩!一玩,你起好的念当然还好,起了不好的念,就造业害人,所以不能去玩、不能动它!因为这个时候很好玩,是很好玩,很多不懂的人都在玩这些,玩的结果怎麽样?身败名裂!每个看起来很有力量,很了不起,徒众一下子聚集很多,道场一个一个开,不久遍布全省,但最后都是身败名裂,入地狱就像射箭一样快,所以不能玩!《金刚经》讲到这个阶段就要修空,当然要以观空智来破一切有相,有相对着你,能不起烦恼,破内在的一切执着,就是消你的业,不要去着境,在断你的习气,不要让它真正成为再造业的种子。耶乙(TM)的其它豆列
&&&&&&&&&&&&& “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就会变得平和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着:“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默默思索着,回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你留着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话:“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年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你如何理解“智者”的第二句话?(2分)2.作为小说,在情节上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过本篇小说后,你认为有高潮吗?请简述。(3分)3.少年后来也成了智者,他的“智”在哪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4.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不少的名人名言在脑海萦绕,你是否也有此感觉?如果有,请写出一句名言来。(要符合小说中的情节)(2分)5.少年问:“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还叫“简单”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河南省义马市八年级竞赛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注意少年回答智者第一句话的内容,将其中“我”“别人”换一下位置,从“我”分担别人的苦痛分享别人的快乐这个意思上作答。试题分析:高潮,指情节最激烈处。本文是以对话来展开情节的,那么就要找到最重要的最精僻的对话处了解“高潮”.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文段即最后一段,阅读理解,直接摘引最后一句话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抓住文中的对话比如第一第二次对话,从人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这个意义搜寻名言来表达。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5.试题分析:理解智者所说的“简单”不是指“时间”和“过程”,其含义是指要有毫不犹豫的态度和坚定的行为。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就会变得平和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____”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着:“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默默思索着,回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你留着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话:“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年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你如何理解“智者”的第二句话?(2分)2.作为小说,在情节上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过本篇小说后,你认为有高潮吗?请简述。(3分)3.少年后来也成了智者,他的“智”在哪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4.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不少的名人名言在脑海萦绕,你是否也有此感觉?如果有,请写出一句名言来。(要符合小说中的情节)(2分)5.少年问:“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还叫“简单”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智者的四句箴言》,回答下面的问题。(11分)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就会变得平和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____”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着:“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默默思索着,回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你留着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话:“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年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你如何理解“智者”的第二句话?(2分)2.作为小说,在情节上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过本篇小说后,你认为有高潮吗?请简述。(3分)3.少年后来也成了智者,他的“智”在哪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4.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不少的名人名言在脑海萦绕,你是否也有此感觉?如果有,请写出一句名言来。(要符合小说中的情节)(2分)5.少年问:“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还叫“简单”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光族发光时候的样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