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公物品违法案例原始古道算违法

【图片】紧急!回龙山千年古道正遭破坏,刻不容缓!【资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2,108贴子:
紧急!回龙山千年古道正遭破坏,刻不容缓!收藏
回龙山,资兴人心中的圣山!
回龙山之千年古道,徒步者的天堂!
这是一条湘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千年古道。
古道起于兴宁方向的十龙村大丫口,止于回龙山大庙旁,宽约1.6米,长约4公里,由石头铺成。无论从整体保存度,还是四周植被与风景,这都是湘南地区非常难得、独一无二的古道。
专业代理工商注册 代理记账 地址挂靠 商标注册等
我不知道是多少回走在这条古道上了。喜欢一个人走在古道上,踩着落叶,虫鸣鸟叫,草木清香,融入自然的感觉是多么美妙!
曾经,我为丝茅垅新公路修到大丫口止点赞。因为,大丫口下的古道已经破坏得毫无踪迹,能保存这四公里,是多么的难得啊。可惜啊,这些都要离我们而去了!
今年五一的回龙山之行,发现正由回龙大庙下向大丫口方向修公路,而且,基本沿着古道!更为可恶的是,没有被占用的古道,也有部分被挖掉石头!
是个好地方
我无法理解决策者们的想法:即使修公路,为何要破坏古道?再看看回龙仙顶的那个怪圈,大家感觉如何?
吧友们,让我们一起发声:保卫古道,刻不容缓!
还没有走过,一直没能如愿,是古道被游人破坏了吗
回复3楼 23:04删除 |
回复4楼 23:06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回复5楼 23:09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无鱼的鲤鱼江
回复6楼 23:10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贴吧游戏 手游福利吧感恩有礼,活动有你 想不到的海量实物,等你来抢! 推荐 来自 贴吧游戏
只想N生跟你走雷公仙殿11
回复7楼 23:11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蚊子的调o十龙幽潭12
下文为毛还没有发,被河蟹了吗
回复8楼 23:13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先人修的路,应该保护及维护。
回复9楼 23:18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十龙幽潭12
怎么就破坏了?
回复10楼 06:41删除 |
百万花木绿城
神农温汤14
回复11楼 06:59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么子情况吁?
回复12楼 07:29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回复13楼 07:53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龙之人也吧主14
是要保护好。
收起回复14楼 08:16来自Android客户端删除 | 神仙伴侣6: 古董没说哪个单位的事,这件事和龙相关,你去处理吧删除 |
谢谢各位回贴。很久没发帖了。昨晚发后没显示,以为发不了,便下了。----------为保持帖子内容的连续性,删除了吧友们的回复,然后张贴在了上一楼。
是要保护好
正版授权奇迹MU页游,奇迹重生!原汁原味还原奇迹,十年轮回!
为这么不专业不科学不得人心的瞎搞痛心。
千年古道不该破坏。
近日,回龙山经营者在回龙寺庙周边大兴土木,粗鲁开发,整个山体遍体鳞伤,不堪入目。回龙山是资兴人民的山,不是某个人的,也不是政府的,即便是投资者也不能随心所欲。我们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痛心!无知!!郴州苏仙山,部分路段古老的石板台阶,被新砌水泥台阶取代,这也是一种对古迹的破坏。
这不就是贺哥哥一句话的事情,要你三更死,五更能喘气?
回龙山乃资兴龙脉圣地,不可随意大兴土木,否则将祸及七品大堂。
千年古道理该保护
越是自然的,历史的才是美。回龙山的美就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美,还有古道,古石板路都是前人留下的,让人回想到前人修路,后人享福的道理,从而更敬佩修路的人。走古石板路,聆听历史的足音。
开发回龙山要注意保护它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它的一草一木,都是自然的生态植被,古道就是回龙山的人类活动的历史见证。看到这样的毁灭性破坏,我只能心痛。资兴人的圣山还圣神吗?
回龙山的古道保护,可以让外面的人感受真正的圣山。尤其是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体验到回龙山的自然环境美,历史环境的感受。
回龙山的开发,应该是保护性的开发。过去的古迹被严重破坏,古道也一点点消失。从双坑村上山的古石板路被修路毁坏,现在看到这样把兴宁到回龙山的古官道毁灭,不知道是谁没有经大脑的决策。回龙山体无完肤。开发出来的人造景观,给回龙山画蛇添足。
对于修路,永远持赞成的态度!人与人距离的拉进,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的高度发展和网络通讯的高度发展!
应当保护好古迹,不要让我们的后代看到一堆粗制滥造的假东西
顶!顶!顶!严重关注事态发展。
兴宁淫民正腐守土有责!!!
各位吧友关心回龙山是好的,但发表言论也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古代修石头路是做功德,现在修马路也是做功德,如果二峰的路政府不修,有几个人有这个耐力爬上去看到回龙山的美景?寺庙没有人重建谁能在那里安身?景区是服务大众的,有几岁的小孩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有青壮年但耐力有限的人,没有现代交通景区能够开发好吗?回龙山十年以前没有修马路,回想那是什么样子能有几个人,今天修通了公路景区呈现了勃勃生机!据我所知从坪石有一条完全用条石修成的古道上回龙山,那条才可真正称得上是有文化的有价值的古道,可惜没有见那位吧友好心去把他修复维护好。
静静地等待官方回复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绍兴日报数字报-保持古道原貌
当前版: 02版
保持古道原貌
  “我走过不少古道,但高山流水古道因其原汁原味的风貌和幽静的景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嵊州的一名资深“驴友”告诉记者。  的确,沿古道一遭走下来,记者时刻感受到原始的味道。不过,记者也发现有几段古道因为年久失修,或破损或荒芜。“我们准备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缮。”浦口街道农办副主任俞安校每过一段时间便会去古道走走看看,他告诉记者,几年前街道便对古道入口处破损的一段道路用古朴的石板进行了修补,这样既不失古韵,也便于行走。  沿着古道,记者发现不少间隔均匀的银杏树,不像是野外自然生长的。俞安校说,每年街道都会组织人员在古道两侧植树,一是增加森林密度,另外也让古道更加幽美。他还说,因为野草生长速度快,过一段时间便会占领古道,影响游客行走,街道和村里会不定期地进行除草。  “对待古道,我们的宗旨是尽一切可能保护它的原貌不被破坏。”俞安校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管理白茅庵水库,以及处理山上的一些枯死树木,当地正在建一条从故江村通往白茅庵水库的机耕路。“如果沿着古道修路,路程只有4公里,但这样古道肯定会遭到破坏,我们采用绕远路的方式,虽然路程拉长到了7公里,成本也大大增加,但古道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古道名声日隆,慕名前来一睹芳容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因此进一步完善古道的旅游开发建设也刻不容缓。俞安校告诉记者,街道已在考虑和规划,“目前街道正在筹建马寅初纪念馆和马寅初广场,古道可以作为生态休闲度假的延伸。”&&&&作者:张健
&&&编辑:张巍
摘要: 如今户外运动中的“古道徒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既喜爱徒步又喜爱历史古迹的徒友参与,比如北京的10大古道徒步就是很热门的徒步活动。
徐霞客古道
成吉思汗古道
如今户外运动中的&古道徒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既喜爱徒步又喜爱历史古迹的徒友参与,比如北京的10大古道徒步就是很热门的徒步活动。古道徒步的首倡者是吴涛先生,他的微信名号就是&古道老探&,很有意思,也很贴切。吴涛现在是北京文明之路徒步运动中心主任、古道联盟中国区负责人。
感觉缺了些什么
吴涛的父亲是位地质工作者,受到父亲的影响,吴涛从小就喜欢山南海北地走,而且他还喜欢古迹,就这样走走看看,走过了很多地方。
工作之后,吴涛经过商,但是总感觉与自己喜欢融入大自然的爱好没有契合点,干得很不自在。
后来吴涛干脆辞职全身心扑在了户外上。
吴涛走过很多地方,也走过很多偏僻的山野之路,他的一些朋友在不停走的同时,不断升级难度,似乎这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显然,难度提高也增加了户外活动的危险性。
吴涛自己走过国内外很多人迹罕至的名山大川,也曾经准备去征服户外人最为向往的7+2世界最高峰。但是他冷静下来一想,这样一直走下去,不断地挑战高难度,如果出现了意外,其意义何在?
后来吴涛想通了,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自己走的同时,挖掘更好的徒步路线让更多的人去体验徒步的快乐。他还给这样的路起了很有意味的名字:古道。吴涛说自己这才算找到了真正的目标:挖掘古道,挖掘古道的内涵,让今人走在路上与古人对话。
2012年,国家旅游委办了一个太庙晚会,在这个晚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古道徒步的概念。如今,各种古道徒步活动已经成为了徒步活动的一个特色,比较知名的就有徽杭古道,根据预测今年会有百万人走。
寻找一万条古道
吴涛说,徒步的理想状态是边走边看。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徒步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时,当地导游说的话:&慢下来。&
目前吴涛的&文明之路&在推广&古道马拉松&的概念。他希望人们通过古道马拉松活动健身、交流。而且这个活动并不需要跑,它倡导大家慢节奏,边走边看,了解古道沿途当地的民俗、历史文化,这样可以将古道的文化积淀很好地挖掘出来。
吴涛未来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挖掘国内外10000多条古道,并筛选适合各类人群徒步的特色道路,另一方面也深入挖掘这些古道自身的历史内涵。
目前像北京挖掘出的古道已经有近百条,其中门头沟就有40多条。
吴涛认为,去国外走,走古道是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意大利的罗马古道、法国的朝圣古道沿途串联了很多古迹,每年成千上万人在走这些古道,在路上你会结识来自各国的徒步者。
修步道破坏古道
吴涛对古道的定义是:这条道古人使用过,现在还存在,道路保留可能是全部,或者是保有一部分原路面遗迹。这样的古道普遍在山区和沙漠地区保存的比较好,有的还保存着完好的原有的青石板路。
让吴涛感到很遗憾的是,随着各地发展经济,古道遗迹及其周边的古迹被破坏得很严重。有的地方在划定的风景区修步道,先把原来很好的古道都毁掉,再重新铺路。结果将宝贵的古道文化内涵抹掉了。还有的将古道周边的一些孤立的驿站、烽燧遗址毁掉,建景区商店、旅馆,同样是破坏了景区的历史文化积淀。
吴涛说,他们在挖掘古道的过程中,也在向当地宣传线性文化遗产思维,在建议对古道遗址以及沿途的文化古迹保护以及再利用的同时,建议利用古道徒步的概念将沿途的历史文化遗址串联起来一并宣传保护。
他举例说,比如在廊桥之乡泰顺,他们将挖掘出的古道与廊桥结合宣传,宣传口号是:看廊桥&走古道;在婺源则将古道与周边留存的古茶亭以及徽派民居结合宣传保护。
信报记者&张健
Special Reports
Information古道上的汉中_小宗师专辑:精选h小说,就关注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汉中西乡县骆家坝。秦巴山区隐藏着许多美丽的村庄毒蛇、迷路与意外“小心毒蛇!”向导李大叔挥起砍刀,猛跨一步。我走在队伍后半,还未看清,一条小蛇已被斩断,踢入溪沟。5人的队伍已在密林中躬腰疾走许久,暂时停下观察方向。我们气喘吁吁、衣服湿透。已是下午17点半,秦岭大山中暮色渐起,而我们还没有走出吊沟。这是此次徒步傥骆道两天行程中的最大危机——我们迷路了。前一晚大雨滂沱,向导们冻得够呛,轮番照顾炭火,几乎没有休息。一个小时之前,我的手机两天来第一次有了信号,赶快给接我们的司机打了电话:“18点前到达都督门。”为了尽快走出山林,李大叔舍弃了以前常走的循着河谷的老路,改为直接翻上山梁。但是前路却毫无行走过的痕迹,频繁地砍枝开路过多地消耗了体力。焦躁的情绪蔓延开来。李大叔的儿子春蕾28岁,小时候就跟着父亲行走在这片无人区,从华阳镇到佛坪老县城走亲戚。眼前这段溪流淌入地下,但巨型岩石上裹覆着厚厚一层苔藓,极其湿滑。春蕾穿着薄底的解放鞋,背着60斤重的户外背包,一个健步灵巧跳过两块青绿色的岩石。他忘记了此前一直恪守的责任:危险路段回头提醒或者伸手拉一把。我们的摄影师跟在他身后,左脚踩在岩石苔藓上,右脚迈向下一块岩石。突然,扑通一下,他整个人从竖直状态水平翻倒,坠入1.5米高的石缝!穿越秦岭的傥骆古道已经被草木覆盖,看不出当年的原貌只见岩石上的苔藓被踩落一片,失去重心瞬间拉断的枯树枝落在一旁。他痛苦地呻吟了两声,所幸书包垫背,腰没有直接砸击石头。走在最后的苟大叔跳下沟里,把他扶起。大家都被吓坏了。李大叔面带歉疚:“都怪我,在前面走太急。该早告诉你们,过河要踩白色的石头,比较涩,红色偏滑,绿色的就更不能踩了。你们先在这休息,我先去探探路。”十来岁就上山采药的李大叔此刻也体力下降。跃过河谷,走在对面陡峭的山坡上,他趔趄了两步:“算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是沿着河水走,多走一个小时,但一定能出去。”出发之前,我们最担心的是毒蛇。春蕾提前买好了两盒季德胜蛇药片:“这一路蛇最多,还都有毒,走在前面的人不拿树枝打草的话,走五步就能看到一条。”所幸一路只见到三条。第一条青褐相间的大蛇听到声响后,游走匿迹于草丛之中。第二条长着金边的小蛇被我上坡时一脚踏中,而我浑然不知。这是压阵行走的苟大叔在征途结束后才说的。走到老县城的当晚,50岁的苟大叔干了一杯酒,眯起眼睛:“当时我没说,省得你们害怕,小蛇没要咬人就爬远了,我当时斧子都举起来了!”汉中古道纵横,是蜀道线路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傥骆道是荒废最早也保存最好的一条。沿路陡峭,要翻越山梁共七道:官岭梁、西老君岭,秦岭梁,财神岭,兴隆岭、大牛岭和马道梁。光绪九年《佛坪厅志》记载:“高岩深涧,长几五百里,路屈曲,凡八十四盘。蜀将姜维伐魏,魏钟会寇蜀,曹爽攻汉中,晋司马勋伐赵,唐德宗、僖宗幸兴元,皆由此。”临行前,汉中博物馆馆长冯岁平一再告诫:“这个季节并不适合走傥骆道,毒蛇横行,野兽出没,如果没有5个人以上的专业户外队伍,不要冒险。”但是,为了一探古道究竟,我们还是决定出发。西汉高祖年间,在先秦旧道基础上,开凿了傥骆古道,连接洋县境内的傥水河口与周至县境内的骆峪。《通典》云:“汉中至长安取骆谷路凡六百五十二里。”今天的说法则是傥骆道长约240公里。这条路从汉中出发后,由华阳古镇进入自然保护区,翻越兴隆岭、财神岭,经都督门老县城,再向东翻越秦岭梁到厚畛子,经黑河支流八斗河、大蟒河河谷,过山脊老君岭,行至骆峪出山。这一路极其艰险,夏天烟岚雾罩,霖雨连绵,冬天寒风砭骨,冰凌垂路。更有一段被称作“黄泉”,瘴气弥漫,毒草丛生。秦岭山坡南缓北陡。汉中户外运动专家张向峰向我们推荐,只走南坡的一段:从华阳古镇出发,途经兴隆岭、黄草坪、财神岭、吊沟抵达都督门。历史上,都督门是傥骆道上的屯兵重镇,也是商贾云集之所。这条线路徒步距离大约60公里。起点和终点通公路,方便接送。从都督门再到老县城很方便。老县城,指的是曾经的深山故城佛坪厅,如今的厚畛子镇老县城村。“晓行夜宿,至少两天。你和摄影师两个人起码要请三个向导,其中两个要能帮你们背东西。登山鞋必须是高帮的,那地方万一崴脚麻烦就大了,谁也救不了。丛林帽一定要买,许多小蛇盘在密林树枝上,还有蠓虫,一咬一个大包,保护好脖子。”他和朋友颜胜军、王晓华等人曾在2011年走过这段路,还在树上拴系了红带,给后来者留作标记。茫茫秦岭山中随处可见一些平缓的草甸、盆地徒步前一天,我们抵达被誉为“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的华阳古镇。这里历代皆为军事要塞,秦汉成镇,唐朝设县。华阳镇是傥骆道上的最大驿站,此处“山高不险而秀丽、水多无冲而清澈、林莽绵延而多彩”。从高处俯瞰,整个古镇呈船形。小桥流水映衬着红灯笼,田野环绕着依势而建的石板街与青瓦房。红崖沟边,朱鹮低鸣,缱绻于野。鸳鸯河旁,分为八大家族的近200只金丝猴嬉戏打闹。向导李大叔告诉我们,如果幸运,可能在路上邂逅“秦岭四宝”的另外两个——大熊猫和羚牛。这一路将通过汉中的洋县、宝鸡的太白县和西安的周至县,同时穿越长青、太白山、老县城三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属于大熊猫密集分布区,密度达到0.28只/平方公里。知名画家、华阳景区艺术代言人王维果协助联系了当地向导,并拿出珍藏佳酿为我们送行。然而,板桥村主任张勇打来电话,告知我们一个沮丧的消息:“山里下了一天大雨,到了傍晚还落下一阵冰雹。如果明天继续下雨,通行证就办不下来。”长青保护区的张晓峰站长解释了大雨的潜在危险。2011年,有保护区员工连同砖混结构的站点建筑都被山洪冲走。华阳镇已经成为一座旅游小镇,古镇老街、红岩沟原始森林吸引着不少游客走出无人区好事多磨,徒步第一天的早上晴空万里。9点钟,我们顺利成行。进入大坪的山间野路由一个个U形拐弯连接。不时有歪倒的杉树挡住去路,张勇拿出砍刀劈木开道。进入长青自然保护区之后,首先有一处叫“苍耳崖”的遗迹。汉中博物馆前任馆长郭荣章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其实应唤作“擦耳崖”。因其山道狭窄,崖石盖顶。唐德宗、僖宗逃难至此时,曾经避雨宿营。783年,泾原兵变,唐德宗李适出逃。第二年2月,德宗再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南逃汉中。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前来接驾。龙颜大悦,后下诏升梁州(汉中)为兴元府。只是傥骆道险阻难行,李适的大女儿唐安公主死于逃命之途。据西安碑林《集刊》记载:“缭绕江山,逶迟禁辇,公主有疾不言倦,孝以安亲。”唐德宗悲痛万分,其后追册唐安为“韩国贞穆公主”。我们先徒步4公里来到石门瀑布。这里“山瀑袅泻,如撒明珠,浊则蘸蓝,奔则滚雪”。崖壁一侧自上而下长满嫩黄野花,飞瀑面前则遍布紫色的“小牛舌头”,类似狗尾巴草模样。11点钟,飘起细雨,我们到达窝窝店,开始向兴隆岭攀登。按照计划,第一天从窝窝店到兴隆岭30里,再到黄草坪20里。这一路弥漫着花椒树的辛香,道旁的五角枫、糙皮桦下长满苔藓,羚牛刚刚留下的脚印清晰可辨。沿途频繁见到椭圆状的新鲜粪便以及大型动物趴卧造成的土窝。春蕾说:“你看,这些都是羚牛留下的,它在这蹭痒痒呢。前面应该有一大群羚牛。”华阳古镇鸳鸯河旁游玩的金丝猴“成年的羚牛体重有三四百公斤,大的能超过500公斤。一般都是成群活动,碰见人也没事。但是独牛特别危险,尤其是突然遇上,它还以为你偷袭它,我有个亲戚就被羚牛撞过。”苟大叔说。我们听完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希望拍到羚牛照片,另一方面担心撞上独牛,来不及爬树可怎么办。于是,我们担心时就高声喊叫,以示动物避让。好奇心占上风时,就往密林里瞄,希望能一睹羚牛真容。羚牛状似犀牛,毛色呈淡黄或黄白色。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似,一般生活在海拔米的竹林中。老县城村民李芹英告诉我们,因为保护得好,羚牛和熊猫有时会下山来村里觅食,大摇大摆,根本不怕人。从生物资源上讲,秦岭是世界上纬度最北的亚热带生物宝库,保留着大量珍稀野生动植物,堪称中国的“绿色心脏”。也许是听到人声的缘故,这群羚牛一直领先于我们,路面的野草被压倒,道旁的竹枝也踩断了一些。攀爬过程中,相当于羚牛帮我们蹚出一条方便行进的路来。傥骆道上海拔超过2000米又难爬的山梁有三道,分别是老君岭、财神岭和兴隆岭。我们此行要攀过其中后两道。这两道都位于秦岭南坡,这里自下而上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共同造就了一幅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午饭后,我们一鼓作气登上了兴隆岭,陕西汉中与宝鸡的交界处。洋县境内海拔最高的昏人坪高3071米,站在兴隆岭上清晰可见。因为天色阴沉,云雾缭绕,远眺群山起伏,林涛汹涌。兴隆岭上供奉着太白爷的牌位。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秦岭山区对太白爷尊崇有加,李大叔说他从小就知道上太白山不能说脏话,万一冒犯,就会迷路。傥骆道是距离太白山最近的一条古道,更证明其艰险。太白山一带被称为“天然中草药库”。这里的“太白七药”最为著名,例如桃儿七、毛果七、凤尾七、苍耳七等等。据统计,太白山共有“七药”149种。相传药王孙思邈曾采药太白多年,有《太白山药性歌括》传世。秦岭民间则流传着:“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位于秦巴山区之间的汉中,既有西北的壮阔也有江南的婉约兴隆岭高3000米左右。随着海拔抬升,沿途已结出红润果实的野草莓在这里刚刚开出奶白小花。巴山冷杉与茫茫竹海映入眼帘。巴山冷杉林一般分布在森林带的上部,多系江河的发源地,涵养水源的作用很大。而且林下常有大片的华桔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羚牛的主要栖息场所。没走多远,我们就发现一处大熊猫刚刚咬过的竹子。秦岭地区不愧我国中部重要的“水塔”,从这一段路程开始,淙淙山泉随处可见。这些水流最终多汇入湑水河。枯木横七竖八地躺在河道里,水中岩石多呈朱红色。下坡路段循着河谷宽敞易行,多见切割整齐的大块石英石,掩藏在矮草丛中。每走一步就可看到三五块,绵延数里,可能是以前官驿大道的铺路材料。继续下坡到了黄草坪。先是一段雨林景象,这里沟谷纵横,雾气湿润,水流湍急,碧波激荡。头顶上是绿树搭起的拱门,如果只顾看脚下,很容易脑门撞上突然横过来的树枝。脚下落叶覆地,苔藓松软,犹如踩上绿色的地毯。景色迷人,本想多休息一会。忽然乌云袭来,雨水倾盆。我们在路边发现了一片残垣断壁。原建筑的基础大约70米长,40米宽。拨开杂草,掀起大石头表面覆盖的一层苔藓,可见每块大石厚薄均匀,30厘米厚,60厘米长。从整齐划一的石头来看,这里可能是古时的驿站。不远处就是一排没了房顶、徒有四壁的营房。这里先用于伐木工人居住,后来为了栽树造林,又成为营林队的住地。傥骆道是唐朝官驿大道,清末汉中与西安的邮路基本上沿用此线。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一路架设着电话线,并且沿途驻扎通讯兵,每隔10公里一个兵站。56岁的李大叔回忆:“当时我们给兵站每个月送一次粮油,每次3个村民,到厚畛子粮站背上50公斤粮食,两天时间送到黄草坪的兵站,给记20个工分呢。”兵站在1990年左右就搬走了,营林队的房子也在2000年前后荒废,如今的黄草坪野草茂盛。傥骆道上的太白庙如今只留有几块牌位秦岭主峰太白山上的特有药材——太白米雨水时紧时疏。为了防止蚂蟥钻入,我们出发时将冲锋裤的裤脚束入袜子。先在腿上涂了户外驱虫剂,再在袜子上抹了一层清凉油。结果雨水顺着袜子与鞋口的缝隙灌入,防水登山鞋的里面完全湿透。一路下坡路走来,不时有“隐形”石块突然凸起,真是考验脚踝。17点10分,我们到达营林队的营房。这里有墙壁挡风,离河水不算远,是合适的营地。苟大叔砍来木材,用废弃砖头堆个灶台,点起篝火。然后,我和春蕾来到河边洗碗、淘米,河水冰冷,刀割一般。向导们背来了小锅和自家大米,“在山上吃口热乎的才舒服”。他们爬上房顶,搭起塑料布,用木材压住,遮风避雨。李大叔抱来竹枝烘烤,蒸发掉水露,铺在野草之上作床。竹叶垫在身下,十分松软。柴火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不时有小块木炭弹落身上。由于火不旺,一个小时以后,水终于开了。费尽周折熬好的稀饭颗粒饱满,米汁黏稠。满满一大碗喝下,腹中暖热起来。人也满头大汗,湿气尽数排出。尽管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处境,但大伙围坐一处,炭火通红,熏烟萦绕,聊天煮粥,饮酒取暖,煞是开怀。酒足饭饱,我们钻进帐篷。狭小空间内整理完衣物,汗流浃背。张向峰曾告诫说,这个季节山里夜晚温度不足10摄氏度,即便穿着羽绒服也不嫌热。此刻我有些怀疑这话的真实性。睡袋里密不透气,耳边只有雨水倾泻、河水奔涌的声响。雨水连绵不绝,下到第二天凌晨4点。寒气随着雨水持续侵袭入睡袋,凌晨时分我就冻醒了。放在防潮垫旁的笔记本表面满是水汽,手指触到帐篷内壁的刹那,那种寒冷渗入心窝,冻得直咬牙。雨声渐小,林中小鸟叽叽喳喳的喧嚣仿佛就在头顶。这下只有卧等天亮了。唐代诗人元稹曾有一首《南秦雪》描写过傥骆道的寒冷难挨:“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由此可以想见唐安公主的可悲遭遇。金枝玉叶一路担惊受怕,奔波劳顿,终究没能抵御这刺骨严寒的致命一击。为了尽量避开毒蛇和蚂蟥,第二天我们等到10点才出发。因为雨初停后,蛇全会出来晒太阳。露水大时蚂蟥也多,只有太阳晒得久了,草丛干了,蚂蟥才退去。我们淘米的小河这里原有一座铁索桥,如今只剩桥墩。大家只好踩着两根滚圆松木搭就的简易桥梁,小心翼翼腾挪到对岸,我险些跌落河中。李大叔感慨道:“咱们算是运气好,如果昨天雨下得大,河水上涨,就被困在这里了!”这天的计划是从黄草坪到财神岭15里,吊沟35里,最后到都督门5里。金色阳光穿过山林缝隙,洒落在草丛上。露水虽然减退了些,走了十来分钟裤脚就已湿透。与这天的路相比,第一天实在是太好走了。兴隆岭的草丛只到小腿,黄草坪宿营处的草齐腰深,继续前行,野草和人一般高。如果不是偶尔能见到前人刀砍斧劈的痕迹,我真的以为队伍陷入原始森林的迷宫之中。财神岭海拔2672米,正午12点,我们按照预计时间翻越了岭头。不断爬坡,不断下坡。道路景色是第一天的重复,随着海拔升降而变化。只是脚下红皮桦的剥落树皮更多,雪白繁复的小花随风撒了一路。李大叔笑着说:“我们管这个开花的树叫鸡骨头树,你看这树干又硬又细,山里老人都觉得,你们这种登山杖没有鸡骨头树做的拐杖好。”小径上光影斑驳,枯枝零落,杂石绊脚。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慢速移动。半小时后,里里外外衣服全都湿透。与凌晨被冻得战战兢兢相反,这会儿热得难受。但却惧怕蠓虫叮咬,不敢脱掉长袖,也不敢摘去丛林帽。许多碗口粗的树木被大雪压倒后,层层叠叠堆到大腿的高度,阻碍着道路。没办法,只好爬过去。一路上坡,越走越累。我们没有了第一天的兴致,不再大声呐喊,只听到鞋子踩在路面咯吱作响和粗重的喘息声。抬头,瓦蓝的天空、棉花糖似的白云闪现在竹叶缝隙。反正鞋袜又湿了,干脆赤脚戏水。温度上来了,不觉得水流刺骨。走在被炙热阳光烧灼的石面上,反倒烫脚。14点半休整结束。上路不久,走在最前面的春蕾就回头问:“咦,这是你们要找的遗迹吧?”人工凿刻的石阶连绵数里,横面上落满干枯竹叶,竖面则嵌满青苔。继续向前,再次出现大块石头垒成的墙根,而且面积比黄草坪的更广。就遗迹来看,这样的断墙上下分为五层。也许这之前是个村子,只是交通不便,后人逐渐迁移了。再往下走,藏粮食的洞穴印证了这个判断。有的山洞是天然形成,仅容一人进入。有的是山梁上挖出的深洞。山梁两旁都是低谷,这样洞穴不易进水,方便储存粮食。李大叔分析说:“吊沟离老县城不远了,以前这附近闹土匪,民国年间,两任佛坪县长都被土匪杀了。可能是老百姓为了躲避,在这里藏过粮食。”行走便捷的古道石阶像是甜蜜诱饵,正当我们放松警惕时,吊沟最难走的一段路就张开了血盆大口。先是一处无法下脚的光滑断崖,向导们前拉后推才助我俩通过。这段石头路和前面一样布满青苔,却更容易踩滑。几乎每一次落脚,鞋底都得呈现意想不到的歪斜才能稳住身体,脚趾也不得不频频与鞋子摩擦。一个小时下来,脚底像着了火一样疼痛。这段路穿梭河谷的次数明显增多。每走一段,前方就无路可走,只好横渡。湍急处攀爬枯木桥,平缓处涉水而行,干涸处就蹦下河床,总之到了对岸才有路。在摄影师发生了小意外之后,我们变换了行进顺序。李大叔经验最丰富,他亲自执刀开路。苟大叔稳重耐心,他在中间提醒我们路况。年轻的春蕾则在队末。18点45分,我们开始攀登最后一道山梁。悬崖笔挺耸立,数十米之下就是河谷。路面仅有一脚宽,还向外倾斜。当时,我们已经绕路将近15里,已是精疲力竭,欲哭无泪。这一段路无人说话,大家都屏气凝神,向山体内歪着身子快速上坡,不敢驻足。19点15分,我们终于翻过了药子丫。这时,远处传来拖拉机声,铿锵有力。“听,我们离公路不远了!”李大叔大喊一声。这“突突”的声响真是此行最美妙的声音。我们终于走出了无人区。佛坪老县城城墙下的傥骆古道“无所不通”大唐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写下了他的代表作《蜀道难》。全诗294个字,描绘了入蜀道路之艰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事实上李白并没有走过蜀道。他25岁离开故乡四川江油,“仗剑去国”,走的是水路长江三峡,其后游历荆、湘、吴、越,应召长安,都没有翻越秦岭和巴山。不过他还是在诗中记录了若干蜀道上的地名,如太白山、青泥岭、剑阁。那么真正的古蜀道又是怎样的走向?从古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到成都所在的四川平地,中间横亘着两座大山系——秦岭与巴山。要想前往天府之国,无论怎样都必须要翻越这两座大山。秦岭是东西走向山脉,从甘肃西来,经陕西立于渭河南面。狭义的秦岭西起嘉陵江,东到丹、灞河谷,在这之间的秦岭最为完整,是正干所在,一般的高度都在2000多米,宽度更达400公里。要翻越这样巨大的山体十分困难。秦岭还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北坡河水流入渭河,再进入黄河;南坡之水流入汉水,再汇入长江。古人寻路最便捷的方法是沿河道行走,这样不仅可以免去翻山越岭的辛苦,而且河流本身也提供了出山的指向。但是没有一条河流能够纵穿秦岭。所以古人选路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两个因素:走比较长的河谷迂回,或南北两坡都有水源相对应的河流。秦岭南坡最长的河流是嘉陵江,嘉陵江有一支上源叫西汉水,发源于宝鸡以南的散岭。大散岭北面有一条塔河流入渭河。两条河相对,源头相距不远,而秦岭就在这一段陷落一个缺口。因位于凤县,又叫宝凤隘道。著名的大散关就控制了这条隘道。所以古人就认为:“秦岭终于大散,又西则陇首特起。”由于有了这个地理上的陷落缺口,古人认为秦岭就到此为止了,再向西的山脉不叫秦岭而叫陇山。所以,只要从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攀上宝凤隘口,通过大散关,就能沿嘉陵江河谷南下。嘉陵江是一条重要的入川路径,从秦岭流下后,向西南绕行甘肃的两当县和徽县,然后进入汉中的略阳,这才走出秦岭。嘉陵江上游古称故道水,凤县又叫故道县,所以经凤县走嘉陵江河谷的路又被称为故道或嘉陵故道。历史上,故道不仅是一条路,也指一条河与一个县。因宝鸡古称陈仓,这条以宝鸡为出发点的路也常被称作陈仓道。很多专家认为,故道是先民们过秦岭最早利用的道路。西周青铜器散氏盘上记有“周道”,据王国维先生考证,“周道”就是“故道”。穿越秦岭的另一条重要道路是褒斜道。宝鸡以东的眉县有一条斜谷,发源于北坡的斜水从谷中流出,进入渭河。与斜水源头相对应,南坡有一条河名叫褒河,顺着河谷南流,进入汉江。两条河的源头相距不远。沿着斜水而上,到秦岭的山脊五里坡,然后再循着褒河河谷就可以走出秦岭。这条路就被称作褒斜道。褒河河谷的出口就在汉中盆地的中心,几乎正对着汉中市,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佛坪留存的古碑刻故道(陈仓道)和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最主要的两条通路。故道河谷宽阔,大部分路程平坦,路上村庄稠密,还可利用嘉陵江水运。但是距离较远,要到秦岭外围绕一个圈子。相对而言,褒斜道则裁弯取直,将关中盆地的重心和汉中盆地的重心连接起来,由此通达四川。但褒斜道所翻越的秦岭很陡急,沿途很多路段都要在绝壁上搭建栈道,河谷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在清代,秦岭南麓只有一个留坝厅,此前,连一个县都没有。政府需要在沿路设置大量的驿站解决补给问题。北魏之后,褒斜道北段通过连云栈道连接到了故道的凤县,与故道北段合为一条,都从大散关而出。汉中盆地的东端是洋县,还有两条穿越秦岭的古道集中于此,然后再东行到汉中与褒斜道汇合。一条来自沿着傥水和洛水的傥骆道,其入口是在西安的周至县,中间经佛坪、华阳到洋县。傥水和洛水也是互相对应的河流,但水流比较短促,绝水地带也远比褒斜道要长。另一条是更东面的子午道穿越子午谷,它的出口更接近现在的西安市区。它从今西安市开始向正南,沿子午谷入山后不久,即转入沣水河谷,溯谷而上,翻越秦岭,稍折西南,经洵河上游,南过腰竹岭,顺池河到汉江北岸的池河镇附近,又陡转西北,大致沿汉江北岸,经石泉县,绕黄金峡西到洋县,再西到汉中。一般而言,穿越秦岭的古道主要有四条。从西向东分别是: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其中故道和褒斜道是过秦岭的主干线,两条道路并行不废。而傥骆道和子午道只是同行一时。故道虽远但开阔,褒斜道陡峻却近捷。平时取道,以褒斜道为主,这也是历代的官方驿道。史书上可以查到大量关于褒斜道的修路记载。而遇到战争,故道立刻繁忙了起来。因为行军打仗必须要考虑道路的险易、军粮运输以及军营的住宿等问题。故道有嘉陵水运的便利,沿线的州县众多,也是重要的产粮区。所以故道长期是一条西部的战争通道。从长安翻秦岭下来便是汉中盆地。它东起洋县,西到勉县,其中心就是汉中市,以前又叫南郑。地理上,汉中是川陕间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衔接西北、中原地区与西部的枢纽。汉中南面是大巴山,和秦岭一样也是东西走向。大巴山连同岷山横亘在四川的北面,山脉很完整,几乎把盆地的北边完全密闭起来。进入四川盆地,必须要翻越大巴山。嘉陵江从陕甘两省边界地方奔腾而来,在川北的广元、昭化附近,将大巴山切开了一个缺口。除了这条河以外,就没有第二条河能切穿巴山与岷山山地。入川的古道便利用了缺口。于是沿嘉陵江河谷的故道,进入汉中略阳后,便可以继续沿河谷南下,从广元的缺口过大巴山,再循山路至剑门关到成都。这条入川的道路也叫剑阁道或金牛道。从汉中的中部和东部还有两条道,可以穿越大巴山进入四川。中部路线是沿汉水支流濂水河谷进入巴山,过分水岭后沿着最近的巴江河谷南下,经巴中到达重庆。因为这一带的巴山古时也叫米仓山,所以这条道也叫米仓道。还有一条洋巴道,从汉中东部的西乡出发,沿着洋河河谷进入巴山,再沿巴江东源,经万源、宣汉、达县到达重庆。因为这条路曾为杨贵妃送荔枝,也被称作荔枝道。也许是荔枝更富于浪漫气息,反倒是洋巴道的名称用得少了。米仓道与荔枝道的终点都是重庆。与直下成都的金牛道相比,米仓道与荔枝道的重要性弱很多。这是因为,成都长期以来都是四川盆地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成都、剑阁、昭化、略阳,差不多就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古道南段入川,金牛道是唯一的干线,这与古道的北段有所不同。通常而言,由长安的关中平原进入四川的古蜀道,南北以汉中为中心分为两段。北面四条: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南面三条:金牛道(剑阁道)、米仓道和洋巴道(荔枝道)。走故道可以不经汉中,直下成都,而走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则要在汉中汇合。如果古时去川东的涪陵、重庆,走子午道转荔枝道是最近的捷径,不必经过汉中市区。各条主路之间又分为若干支线。那些不见于典籍的小路,如同毛细血管一样在秦巴山区穿行沿着不知名的溪流,通向一个个山村。就像《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的,“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寻访古道遗迹的宋老先生,在河滩搜集奇石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古道遗迹栈道寻踪穿行于群山中的蜀道,蜀道之中大约1/3为栈道。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路径近捷,使得天堑变通途。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这是修建栈道的思路,只是施工起来极其艰苦。一般的石孔要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不知道一条百米栈道修建下来,要凿毁多少铁钎。留坝县文化馆馆长柴秦滇熟悉褒斜道的遗迹分布。他首先带我们来到武关隧道向北200米处的武关驿遗址。这里隘口险要,又称武休关,是连云栈道与古褒斜道的汇合处。宋将吴玠、吴璘兄弟曾在此伏击金兵,杀敌千人。这一仗尸横遍野,淤积了褒水。附近的倒水湾因此得名。从公路下至河边,穿过齐胸高的玉米田,再跨过一片草丛,就能看到8个硕大的壁孔和下方一排密密麻麻的底孔。这里的栈道属于平梁立柱式,即在岩壁上凿出壁孔,插入木梁,木梁的另一端用木柱支撑,柱子底部有底孔固定。因为年代久远,其中一个壁孔里已经生长出茂盛的野草。在武关驿,褒斜道穿梭至褒水东岸。原留坝中学党支部书记宋老先生与我们同行,他是一位“石痴”。天气阴冷,雨水绵绵,他却不顾,兴致勃勃地翻捡河滩上的石头,找到质地与众不同、图案惟妙惟肖的石头就与我们分享,滔滔不绝,爱不释手。正因如此,他在循河谷搜集奇石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荒芜之所的古道遗迹。继续前行,从姜窝子向北进入210省道,行至两公里处,穿越大片庄稼,可以见到十数个壁孔,呈千梁无柱式。所谓“千梁无柱”,是最简单的栈道形式,即在山崖石壁上凿孔,将木柱或石梁插入孔中,上铺木板,下面没有柱子支撑,有些类似于楼房的阳台。此地唤作“阎王碥”,意思是行人经此,稍不留意,便有丧身之难。宋老先生说,在褒斜道上,叫“阎王碥”的地方有多处,都是用来形容栈道危险。栈道的修建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形成了多种方式,包括:平梁立柱式、平梁斜柱式、依坡搭架式、千梁无柱式、多层平梁立柱式、隧道式、凹槽式、棚盖式等。其中多层平梁立柱式的目的在于增加栈道负荷,上下两层平梁之间用木柱固定。更有甚者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桩。汉中市博物馆馆长冯岁平向我们解释,选择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比如说凹槽式,俗称‘老虎口’,碰到山体阻隔,就将其凿出凹槽空间,再与栈道贯通。再比如平梁斜柱式,这是平梁直柱式的变体,如果河床上不方便立柱,就在壁孔下方的崖壁上凿斜孔,安装斜柱支撑平梁。”褒斜栈道上,壁孔与水面的距离,自北向南,逐渐加大。冯岁平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下游水量大,出现洪水的概率也更大。出于安全考量,抬高栈道修建的位置。秦汉时期,壁孔与水面的距离大约在2~9米的范围内。从远处看,连绵起伏的栈道极具建筑艺术上“欲直必曲”的美感。“陡壁中配以阁道,使其凌驾流泉绿波之上。”阁道兼顾了实用与审美,达到“行息适宜,雨晴两便,上能防空,下能藏兵”的效果。《水经注·沔水》(汉江古称沔水)中记载:“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俗谓千梁无柱也。”这种栈道类型令今人叹为观止。比“阎王碥”更典型的一处千梁无柱式栈道古迹在留坝县孔雀台村。这里地处公路背面,长年荒芜。雨水打湿了鞋袜,脚下踩过的草茎噼啪作响。蝴蝶引路,我们一行披荆斩棘,在将近一人高的草丛里走了十几分钟,浑身沾满刺球。看到孔雀台栈道遗址的刹那,终于感受到了古栈道的神奇伟岸。悬崖刀劈一般矗立,崖壁草木难生,下方的水流有两人深,顶着水花,打着回旋。平梁已不见踪影,只剩两个粗壮石梁深入崖壁,空洞的壁孔目不转睛,注视着奔涌不息的褒河水,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了千年。冯岁平强调,古道是路,路是活的,因此古道最重要的还是其实用价值。蜀道并不是几条线,而是像人的血脉网络一样,处于动态平衡。傥骆道、褒斜道、故道、陈仓道,这些道路都连接大西北与大西南。只看一条道路,它会时塞时通,于是行人就需要替代选择。不同朝代,其中一条成为官道,并不代表另一条古道人迹罕至。刘邦与故道开车从汉中出发,沿108国道西行至勉县,再转向309省道向西北,经过茶店、硖口驿、接官亭便到了略阳县城。略阳古称兴州,苏辙路过这里时曾写道:“山绕兴州万叠青,池开近郭百泉并。”地处秦岭深处的略阳处于凤凰山、象山、狮子山、武兴山、玉屏山、浮屠山等山峦包围之中,嘉陵江纵贯南北穿城而过。从这里沿嘉陵河谷北上100多公里,便是凤县,再向北过大散关,下山便是宝鸡;向南顺嘉陵江而下则与金牛道汇合,直达四川广元;向西则进入甘肃,可以直插陇南阴平道。宝成铁路就仿佛悬挂在嘉陵江河谷的峭壁上,经略阳南下入川。略阳是故道南端的重要城镇,是汉中的西北门户,至略阳就基本算是到达汉中盆地。略阳不仅控制着故道进出要隘,也是重要的粮仓。历史时期,为了解决陇西地区战争时期的粮食问题,就多选择从略阳运粮。2000多年前,刘邦就是从这里率军出发,走故道北上,反击三秦,夺取了天下,最终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刘邦灭秦后,项羽40万大军接踵进驻关中。他违背了“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把关陇、陕北等地封给了三个降将。并在鸿门宴后封刘邦为汉王,威逼他去汉中就位。当时刘邦驻军灞上,为了尽快脱离险境,他率领3万部属由最近的子午道穿越秦岭进入汉中。由于当时包括汉中在内的西南地区还是蛮荒之地,刘邦心中自然不快。与刘邦同来汉中的萧何劝他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所以“愿大王王汉中”。所谓“天汉”后人解释为“银河”。按照萧何的意思,汉水对应的是天上的银河,是一个非常吉利的地方。随后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烧毁了褒斜栈道,即断绝了进入汉中的主要交通线。一方面表示自己再无进入中原的野心,更重要的是进行主动的防御,防止项羽军队追杀进来。刘邦是在公元前206年4月进入汉中的,一个月后即由汉中出兵反击,当年8月攻下陈仓,灭掉了三秦王。随后刘邦乘胜与项羽决战,一举夺得天下。刘邦在汉中的时间最多的只有4个月,但这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最为称道的,是刘邦接受了韩信的举荐,为韩信设坛拜将。使寂寂无名的韩信成为“国士无双”的一代名将。拜将后,韩信给刘邦对答了著名的“汉中对策”,分析天下形势,并预测了今后的发展变化,促使刘邦做出了北定三秦的重大战略。张良、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在汉中这个舞台上轮番登场,各领风骚。金牛道明月峡栈道局部金牛道上恢复的栈道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就是汉台,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古汉台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级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北宋张少禹曾有诗句说,“留此一掊土,尤为汉家基”,可见在北宋时汉台曾一度荒芜过。乾隆三年,当地官员在此立了一座“汉台”石碑,背面刻着刘邦的《大风歌》。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刘邦当年所走的路线就是沿嘉陵江的故道。他从汉中西行,经过勉县、略阳,进攻甘肃东南部的徽县、成县等地。然后折向东北,沿着嘉陵江河谷,经两当县、凤县出大散关。雍王章邯闻讯后,从废丘西上迎击,大败于故道北口的陈仓(今天宝鸡市东),再败于雍县(今陕西凤翔)和乾县,被包围于废丘。随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相继投降。刘邦于是取得关中,平定陇右、陕北各地。趁势出兵武关,以争关东。一直打到了项羽的首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人说这一战,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是否真的“明修栈道”?正史没有记载,历史学界依旧争论不休。但刘邦沿故道攻击陈仓的路线,却影响了后世杀伐征战。今天开车走故道,公路走向与刘邦进军路线基本相似。我们在略阳沿着嘉陵江北上,河谷曲折而开阔,两岸青山对出,连绵不绝。既有西北的雄浑壮阔,又不失南方的清丽婉约。碧绿的嘉陵江水浩荡南下,令人想起李商隐走过这里时写下的诗句:“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如蓝。”略阳向北过白水江镇便进入了甘肃徽县虞关乡,这里古时也叫鱼关,是嘉陵江上第一个大码头。车过虞关后,便要暂时离开嘉陵江河谷,向西北翻越老爷岭至徽县县城,上316国道至两当县,再向东沿支流红崖河重回嘉陵江河谷至凤县双石铺。从双石铺再向北,一路爬坡90公里便到了大散关。大散关位于宝凤隘口,是秦岭的正脊背。翻过大散关,只需要20多公里就到了宝鸡,也就是古时的陈仓。从汉中出发走故道至宝鸡,现代公路约480公里。在蜀道北段各线路中,故道果然是最长的一条。根据唐宋各地方志记载,其长度在1200里以上。途中除了翻越散关附近的秦岭垭口外,还要攀越青泥岭、马岭、老爷岭等山,以及嘉陵江、汉水及各支流间的分水梁八九处。所以,《史记·河渠志》说“古道多坂,回远”。和其他线路如褒斜道、傥骆道相比,长安与汉中间的里程要多出300~500里。但刘邦为什么选择故道呢?一方面因为褒斜栈道已经被自己烧毁而无法通行,而章邯又在东面靠近长安的区域重兵布防。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刘邦看中了故道的特点。故道包含了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上的平坦大道500多里,而且其峡谷道路部分,除若干险段外,都比较开阔。沿嘉陵江一线的水运,可帮助转运军粮,河谷中阡陌相连,物产丰富,居民稠密,村落市镇众多。秦时就在沿线山区设置有故道、河池和兴州三个县级行政单位。所以,故道虽远,但其优点也是其他线路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对于行军打仗来说,更有利于大部队的行进和物资转运。公元前202年,刘邦建都长安,定国号为“汉”,标志着大汉帝国的建立。以“汉”为国号,刘邦是第一个。一般认为,刘邦定国号为“汉”,有纪念“就国汉中”的经历的意思。如清代学者胡渭就认为,汉朝的名由是“因汉王初封南郑,萧何有天汉之称”。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刘邦在汉中的经略是其命运的转折点。汉中为刘邦提供了重整旗鼓的机会,此后刘邦集团开始由守转攻,由被动转为主动。汉的诞生与汉中有密切的关系。汉中市内的拜将台。当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大将,拉开了反击三秦的大幕诸葛亮的抉择234年的春天,诸葛亮统率蜀汉大军,从汉中出发,过斜谷口,进驻到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县五丈原镇)。这一年,诸葛亮已经54岁了,而这次进军,是他的第五次北伐,他想和魏军决一死战,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但老对手司马懿却高筑营垒,坚守不出。两军这么一耗,就是100多天,到了8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一病不起,病死于军中。蜀汉政权度过了其高光时刻。《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从汉中往西,沿国道108行约40公里,就到了勉县。定军山,就在勉县城南5公里的地方,而定军山脚下,就是诸葛亮之墓。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又追谥“忠武侯”。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由于人们对诸葛亮崇高人格的敬仰,虽历经战乱,武侯墓一直未遭人为破坏。历代对武侯墓也屡加修葺。修葺规模较大者当数唐、明、清三代。清嘉庆年间进行的增修,奠定了今日武侯墓的基本格局和规模。现在的武侯墓陵园占地约360亩,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墓冢区的入口门上一副对联——“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天汉,指的是汉江;“樵采”,是说魏将钟会南下灭蜀时路过武侯墓,亲自拜祭对手,并要求周边山民不可在此放牧砍柴,以示崇敬。武侯墓向北过汉江,还有一座武侯祠,就在108国道边。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入蜀国境内,举国上下悲痛欲绝,纷纷私祭于道陌市井,乱了当时的“礼秩”。263年,蜀国文臣武将联名上书朝廷,要求为亮修庙,以表武侯功德。后主刘禅为顺应民心,下诏“在沔阳(即勉县)近墓立祠”,其选址就是诸葛亮在汉中的相府。在这之后,各地又陆续修建了很多武侯祠,据说,旧时武侯祠多如繁星,不胜枚举。现在,全国尚存规模较大的武侯祠还有9座。其中勉县武侯祠,是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经过平定南中、治理蜀中、富国强兵的一系列准备后,向后主刘禅进《出师表》。他亲率大军离开成都,循剑阁、金牛道北上进驻汉中,开始北伐的战略军事行动。诸葛亮人生的最后8年都是在汉中度过的,死后也埋葬在这里。诸葛亮的相府并没有设在当时的南郑城(现在的汉中市区),而是选择了西面汉水河畔的勉县。从地理角度观察,这个决定经过了仔细的考虑,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勉县县城地处蜀道要冲,嘉陵江故道经略阳南下后走出秦岭山口到达勉县,然后再由勉县向西南经汉水上游的河谷进入金牛道至汉中宁强、四川广元、剑阁。勉县就处于两条古道的结合部,是进入四川盆地的门户。守住了勉县,就保住了四川的北大门。所以,诸葛亮就把相府设在勉县,亲自坐镇。古金牛道便从相府内部乐楼广场穿过,可见诸葛亮的苦心。武侯祠北面两公里就是古阳平关。其地势险要,扼守住了故道的秦岭出口,是金牛道入蜀的第一道屏障。刘备击败曹操取得汉中后,即任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镇守阳平关。但不幸的是,马超在诸葛亮北伐前就去世了,其墓地就在武侯祠的斜对面,至今保存完好。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阳平关的地理位置曾发生过变化。宁强县有一个阳平关镇位于嘉陵江边,那里是后期阳平关的位置。而三国时期的阳平关,就在勉县附近的水磨镇,位于去略阳与去宁强两条公路的交汇处。当地政府在遗址上修复起了一段城墙,路口环岛立起了马超的雕像,横枪立马,威风凛凛。诸葛亮早年《隆中对》为刘备争霸天下制定的军事战略是先与孙吴结盟,采用钳形攻势,分别由荆州襄阳出兵宛、洛阳,再由巴蜀出兵关中、长安,重建刘汉王朝。但不料关羽将荆州过早丢失,汉水东线北进已成泡影,蜀汉北伐之路唯有通过汉中。诸葛亮对于汉中的地位早就看中,对刘邦当年以汉中为基地征战天下心驰神往,也一直试图重演刘邦自汉中反击三秦的历史壮举。于是在诸葛亮安定后方后,便亲临汉中指挥北伐。古阳平关位于勉县县城外,扼守着金牛道入川的路口考察诸葛亮在汉中的军事活动,基本都集中在汉中西部,勉县至略阳一线。他不仅在这里设置了指挥中心,修建了军事要塞,还在勉县黄沙镇修造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北伐路线的重心和刘邦一样——走嘉陵江故道。在他人生最后的8年中,指挥了5次北伐,其中4次都是走的故道及其支线祁山道。诸葛亮一生谨慎,喜欢稳扎稳打。他希望迂回到关中平原的西侧,甚至绕道天水,躲开长安附近的重兵布防,由西向东逐步推进,直至兵临长安城下。故道的特点满足了诸葛亮的战略思路。第一次北伐时,蜀国大将魏延也曾要求领带领精兵五千,从褒斜道入,向东横切进入子午道,抄近路只需要10天,就可打到长安。但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这个计划。他为什么不愿冒险尝试一下呢?其实,当时蜀国的势力范围,只能达到汉中洋县东面不远的地方。子午道同行的安康、商洛、关中地区都在魏国的统治之下。那么,魏延企图用少数兵力深入敌境,长途奔袭魏国重兵屯驻的长安,得胜的希望自然是微乎其微。不仅如此,秦岭横亘于关中和陕南之间,呈东西走向。包括子午道在内的翻越秦岭、联系关中和陕南的几条重要谷道,都是沿着秦岭北坡的渭水支流和秦岭南坡的汉江支流而修筑的,基本上都是南北走向。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条沿秦岭山脊东西行的便捷通道。也就是说,魏延无法从褒斜道横切至子午道。但是走嘉陵江故道的缺点也很突出,那就是迂回范围大,路程太远。在没有现代交通的支撑下,蜀军后勤运输无法保障。当魏军采取坚守战术后,将战斗拖入持久战,蜀军粮草不济,自然无法坚持。魏军还可以蜀军趁撤退时追击。于是,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改变了行军路线,尝试走更为近捷的古褒斜道。为了这次北伐,提前准备了3年。他一方面练兵演武,一方面分军屯田,积聚粮草。并制造木牛流马,整修褒斜栈道,实现将军用物资储备在行军沿线。234年,诸葛亮亲率10万大军沿褒斜道北上。当年4月出斜谷北口,进至宝鸡眉县的渭水南岸。为抵御蜀军,司马懿率军南渡渭水,背水为阵,坚守不战。诸葛亮东进不力,北上受阻,派人送“巾帼妇人之服”以激司马懿出战,仍旧没有奏效。于是不得不改变战略,西上五丈原,分兵屯田,做持久战的打算。双方僵持了100多天后,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不得不沿褒斜道撤退。诸葛亮希望效仿刘邦的路线反击三秦。但历史无法重演。他和刘邦所面对的局面完全不同。项羽分封,诸侯并起,关中地区势力分散而弱小,给了刘邦各个击破的机会;而项羽后院起火,又无法顾及。但诸葛亮始终面对的是强大的魏国,以蜀国国力和当时运输技术,无法支撑战争到胜利。纵观2000多年川陕间的战争,刘邦以巴蜀、汉中为基地反击三秦的战例竟为孤例。褒斜道修复后,成为石门景区的一部分,原栈道淹没于水库之中宏大的工程鸡头关是观赏褒河峡谷的最佳位置。它位于316国道东侧,由汉中进入褒河峡谷不远就可以看到一块凸出的山峰,上有一块巨石如同鸡冠。由路边小径可以爬上鸡头关,向北眺望褒河如同一条碧绿的飘带穿行群山之间,秦岭重叠于云雾缭绕中,南望汉中屋舍林立,良田广织。关前地势险要,可当万夫之敌。而鸡头关下,则是著名石门隧道,开凿于西汉永平年间,是人类交通史上第一个人工隧道。但因1970年修建褒河水库,这项人类奇迹便沉没在了水库之内。褒斜道的最早开通年代无法追溯,但早在秦灭古蜀国时,这条道路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为了保证道路的通行,秦国还在悬崖峭壁上搭建了栈道。于是《史记》上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刘邦撤退至汉中,则一把火烧掉了褒斜道上木制栈道。褒斜道的第一次大规模整修则在汉武帝时期。西汉建都长安后,人口不断增多。特别是推行“强干弱枝”政策,经常向京师附近迁徙各地富豪。于是造成关中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以致不得不每年通过水路漕运向长安地区运输粮食。漕运多取道黄河到潼关,再溯渭河而上运到长安。这条运输线路有三门峡天险的阻隔,经常沉船溺舟。况且渭水道九百余里,流浅沙深,运输费力。针对这种现实,曾有几种试图解决的方案。当时有大臣建议:在长安东侧重新挖一条300里长的水渠,直通黄河。但是由于黄河水急浪大,不是一条理想的运输水道。为解决了渭河漕运的困难,隋唐两代同样开凿了这条关中漕渠。但是,对于河道之险,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克服。后来唐代还开挖了一条开元新河,仍无济于事。有人提出开渠灌田,以增加关中粮食生产的办法来解决粮食问题。唐汉两代都这样做过,但收效甚微。由于上述方案都遇到了困难,问题又回到寻找新的运粮通道上来了。下御史大夫张汤向汉武帝建议:漕运不走黄河、渭河,而是利用褒河与斜水来运粮。即粮食从山东转经河南南阳郡进入汉江,溯江而上,在汉中转入褒河,由褒河水道穿越秦岭,然后用车辆转运到斜水上游,再由斜水顺流入渭水,最后运到长安。事实上,张汤并没有做过实地勘察,这个建议只是想当然。但汉武帝还是批准了这个建议,发动了数万人在秦岭大山中开凿褒、斜二河的水道。很明显,汉武帝重新整治褒斜道,是为了避开黄河水道之险,漕运山东粮食,以济关中。但由于两条河道中巨石太多,“大者如房,如屋,小者如屏”,根本无法疏浚,航运仅能到褒河河口,其他河段根本无法同行。但是,无心插柳,沿着褒斜二河谷修筑的陆路——褒斜栈道却长期地沿用下来,逐渐成为长安经汉中去四川的主要国家级驿路。与其他道路相比较,褒斜道的胜出完全在于其自身的优越条件。在两河的上游都有比较宽阔的条形河谷盆地,即今天太白县的桃川乡和嘴头镇所在地。这样就使道路的选线有回旋的余地。而且桃川乡政府所在的盆地低于嘴头镇所在地约400米,使凹形山脊(衙岭)东坡长而陡,西坡短而缓。当人们从斜谷过衙岭入褒谷时,只是攀登衙岭东坡(号称五里坡)比较辛苦,然而下西坡却是很轻松的。虽然褒斜道选择了比较优越的路线,但建筑路面却是十分艰辛。道路多通过崖壁陡峻的地段,只有沿着峭壁绝崖修成栈道才能通过。到了汉明帝时期,即公元63年,汉中太守又对褒斜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有幸的是,《鄐君开褒斜道碑》记录了这次开通褒斜道所用的人数、取得的成就和花费的财物。这一工程,共发动了2690名刑徒,实际出工76.68万人次,历时4年,修筑了258里路,修筑桥阁623间,大桥5座,邮亭、驿站等设施64所。我们仅以修栈道为例,假设全部人员都用于修栈道,4年4个月修栈道258里,每人每年平均3.42米。如果有半数人修栈道,半数人修桥阁,每人每年平均6.8米。那么,每人每天修路又能有多少?况且这次修栈道并不是首次开通,工程之艰巨由此可以想见。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路段在今天的条件下尚难通过,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穿孔凿壁,修筑空中栈道,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在这次大整修中,最具标志性的一项工程是凿通了石门。石门的位置就在褒斜道入口处不远的鸡头关。这里本是一个突兀河谷的一个石嘴。为了裁弯取直,先民们打通了这个石嘴,形成了一条16.5米长的人工隧道,高3米多,宽4米多,可以并行通过两辆车往来。石门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在世界交通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没有炸药、没有钢钎的时代,这项艰巨的穿山工程是如何完成的?据文物工作者调查,石门洞内岩石裸露,石质非常坚硬,光滑齐整,并无人工斧凿的明显痕迹。很多研究者认为是通过火焚水激的办法。一热一冷,使岩石变得松软,然后再用斧凿开掘。但汉中博物馆馆长冯岁平却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如果使用了火焚水激法,必然会导致隧道内的石壁也会松软,容易脱落。但石门内的大量石刻,表面石质保存完好,没有出现脱落现象。他认为,石门的开凿方法依旧是个谜。北魏时期,褒斜道的走向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变化。即从武休关向西北折向,经留坝过柴关岭、留凤关、连云寺通道了凤县,与故道连接上了。从武休关到凤县这一段又称为连云栈道。改道后褒斜道,南起汉中,北端出口换到了故道上的凤县和宝鸡。连云道修通后,逐渐成为隋、唐、元、明、清各代的主要官驿大道。经连云道改造后的褒斜道,成为沟通川陕的一条主要干线。它比故道近400里,比傥骆道、子午道平坦、少回阪。因此,许多王朝都曾以此作为通往蜀地的官驿大道。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代从褒城县到凤州接界的150里的驿道上,共“有栈阁2989间”。元代各驿站备有足够的驿马。如凤州站有驿马63匹,三岔站有驿马54匹,柴关站有驿马58匹,褒城县马头站(马通站)有驿马56匹。国民政府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也是基本沿着褒斜道、连云道。这条路几经优化整修,就是目前的316国道的一段。汉中勉县武侯祠被称作“天下第一武侯祠”,原为诸葛亮相府所在地红尘一骑道路的兴衰也并非完全取决于地理因素。曾经长期萧条的洋巴道和子午道,就因为杨贵妃对荔枝的偏爱而一度繁荣。唐朝的皇帝历来喜欢享用南方特产荔枝,但在不同时期,来路各异。唐初,长安荔枝多来自广东、福建地区。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则主要由四川涪陵地区供给。这是因为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从小生长在四川,她的高祖是金州刺史,父亲曾担任蜀川司户,因而从小吃得较多的是四川产的荔枝。农业考古学家研究认为,荔枝原产于我国,原产地为海南岛与广东的雷州半岛。我国最早记载荔枝栽培的文献是汉朝时期的《上林赋》。汉武帝平南越后,南越王赵佗献荔枝于汉庭。并进贡奇花异草,珍稀果木供皇室兴建大型园林苑“上林”。因荔枝为岭南佳果之首而独设一处“扶荔宫”。但因气候环境不适“南北异宜”,连年数载栽植几百株都难以成活。仅一株存活较久,而一旦枯死,竟连累数十人受罚。荔枝树在北方难以成活,但果品是连年上贡的。然而荔枝又不耐贮存。白居易《荔枝图序》说得明白:“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矣。”所以,自古运送荔枝就是件劳民伤财的事。《广州记》上说:“每岁进荔枝,邮传者疲毙于道,汉朝下诏止,今犹修事荔枝煎进焉。”问题是,即使累死快递员,因交通不发达,保鲜期短,皇帝也不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关中一带,从闽广运来的多为荔枝干或者荔枝做的蜜饯。偏偏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就爱吃新鲜的,《新唐书·后妃传》载:“杨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于是,“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所以,要保证进贡新鲜荔枝,就必须选择最近的产地,以及最快捷的交通线路。当时距离国都长安最近的荔枝产地就是四川。《华阳国志·蜀志》中曾经记载,早在公元前337年前,四川当地先民已经开始栽培荔枝,并且对很多汉人移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后汉书·郡国志》中也曾记载,先秦时期四川荔枝种植规模很大,已经产生专门的荔枝果农,一个荔枝园有上万株果树。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经通过荔枝的栽培研究我国的气候变化。他具体分析了司马迁时代、唐代、北宋、南宋这几个时期荔枝在四川的分布情况。最后发现,四川荔枝分布最广的时期是在唐代,其北限曾到达成都。宋以后,特别是南宋(1200)时,是我国历史上气温最寒冷时期,荔枝的分布北限在四川退到了眉山以南60公里的乐山,而在四川南部沿长江一带的宜宾、泸州、涪陵气候在整个的物候时代都是适宜荔枝生长发育的。我们从清人陈定九《荔枝谱》中的有关记载了解到,清朝时期四川所产的荔枝尚有五六种之多。其中有一个珍贵的品种名为“玉真子”,产于重庆涪陵,在唐朝时期有500株,专供杨贵妃食用,用快马专递。7日可到长安。不过这个品种在当时已经绝迹,只有一种名为“班家娘”的荔枝,味道近似于玉真子。至于从涪州传送荔枝到长安的驿路,《方舆胜览》中引《洋州志》的记载,是走涪陵至达州到汉中西乡,再进入子午谷后,3日可到长安,“香色俱未变”。这条荔枝之路分为两段,第一段名为洋巴道,由涪陵经过乐温、垫江、梁山、东乡、镇巴,然后经洋河河谷沿巴山北坡下至汉中盆地的东缘,至洋县西乡;然后再由南子午镇进入子午道,过宁陕、腰岭关、洵阳坝、三交驿、到北子午镇,最后进入长安。洋巴道和子午道都不是川陕间的主要交通线,但这两条道却首尾相连,处在一条直线上,是涪陵到长安最近捷的路径。线路总长约1000公里,但若从涪陵走水路经长江三峡,转荆襄进武关,则有3000多公里。子午道是刘邦鸿门宴后撤退汉中的道路。虽然早已存在,但是秦岭、汉江几百里间,山高林密,道路险阻,居民很少,古代也没有设州县,通行困难很大。除了自然条件的艰难外,还有大量的盗匪。例如唐朝中期,通过子午道的商旅、官员,仍多携带武器以自卫。所以这条道路多次被封闭或长期阻塞不通。诸葛亮智取汉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插图为了给皇家递运荔枝,荒凉的子午道再度繁荣了起来。从涪陵到长安,日夜兼程,以当时最快的速度运输,荔枝7日可到长安。晚唐诗人杜牧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荔枝道上的艰辛与民怨,苏轼《荔枝叹》说得最清楚:“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唐代之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南宋时期,皇帝吃荔枝直接最近的产地是福建。洋巴道失去了运输荔枝的作用,但荔枝道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修建汉渝公路基本沿袭了荔枝道的路线。今天西安到汉中最快捷的道路是西汉高速,其线路便是最难走的子午道。抗战时期,汉中城固县古路坝村的一所天主教堂曾是西北联合大学最重要的校址。此处现有张姓神甫在此传教庇护所汉中东部城固县有一个古路坝村,位于巴山麓,从汉中市区开车过去大概30多公里。和很多山区村庄类似,古路坝村的规模也不大,山间平坝被开辟为大大小小的农田。农田的周边是果树和竹林,拴在树下的耕牛啃着青草。村庄的最高处是一片开阔地,中心是一个规模颇大的天主教堂。教堂所在是一座川北风格的大院子,青砖乌瓦,白粉墙,四沿吊角,对开两座大木门。若不是门楼上方矗立着一座十字架,则与当地大户人家的宅院没什么区别。它建于1893年,建设周期长达30年。现在保存下来的院子仅是当年的主教公馆,其中主教起居室已辟为弥撒室。主教公馆后面才是原先的大教堂,可惜已被拆毁,只剩一片草地。另一侧,是原先的修女院,也已破败不堪。教堂最辉煌时有500多间房屋,曾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天主教区。现在唯一使用的,就是院子里长满野草的主教公馆。很难想象,在一座山区小村,竟隐藏着如此宏大的教堂建筑群。但是令古路坝出名的并非仅仅是教堂,在抗战时期,这里曾是西北联合大学最重要的校址。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员等流亡到西安的高校为基干,设立了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山西临汾失陷,陕西潼关告急,西安临时大学被迫南迁汉中。大部分院系就落脚于城固县,其中工学院被安置在县城往南约12公里的古路坝村。1938年4月,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抗战办学历程。之所以选择古路坝村落脚,就是因为这座教堂。它无偿将200多间房舍借给西北联大用于教学和居住。大学南迁的路线是从西安至宝鸡,再由隘门至凤县、留坝、武休关、马道、褒城到汉中。值得一提的是,从宝鸡到汉中一段,是刚刚在1939年完工的西汉公路(川陕公路北段),其走向基本沿是改线后的褒斜道,即连云栈道连接褒斜道南段。这条公路全长447.66公里,有234公里都在崇山峻岭之中。当时全校有学生1472人,教职工316人。除个别离校人员及很少的租车的教授,绝大部分师生都参与了这次南迁大行军。人数远远超过了西南联大徒步南迁的244人,其规模在中国教育史上创下了纪录。从西安到汉中400多公里的路程,分为两段。第一段,从西安乘12个小时的火车至宝鸡。第二段,从宝鸡开始步行,沿公路步行至汉中。原西北联大学生刘艺民在文章中回忆了这段历程:“那时往汉中的交通工具,是先搭乘火车到宝鸡终点,再通过川陕公路北段,就是地理学上的南北方分界线的秦岭。这座前人视为畏途的高山峻岭,也就是我要回忆的秦岭道上。这时候虽然有了汽车,但公路是坑凹不平,且是单行路面,所以错车需要在相当距离的错车地点,响号等待。我们这个庞大的组织学校集团的迁移行动,可云中外史上亦属罕见。我们所用的交通工具,就是每个人的‘十一号’,靠两条腿为工具。”按照行军规划,从宝鸡到汉中一共10个站点。每个站点都是一个小村镇,山区条件极为简陋,无法提供餐饮与住宿。所以,学校后勤人员必须提前准备好粮食,最好带的就是锅盔。全部师生分为三个中队,陆续出发。晚上没地方睡觉,往往只能住在牲畜棚里。由于路上匪患严重,学校还雇佣了保镖负责安全。后来成为台湾著名作家的尹雪曼,也参加了这次南迁。他在《大学生活二三事》的文章中写道:“我看见这四位保镖的时候,正是越过秦岭以后的事,因为大伙出发时还穿着棉衣。这时走呀走的,太阳一照,有点热起来,那四位保镖于是光着上身,露出胸臂,每人腰里插一把盒子炮,把手上扎着红布,真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艰苦的行军,也使青年学生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到达汉中后,正如西北联大常委李书田在开学典礼上说:“回忆这次迁移所费达一个月有余的长久时间,全体师生徒步近千里的路程,过渭河,越秦岭,涉凤岭,从事这样的长途旅行,在我们学界,却是破天荒的大举动。我们对于沿途各地的风俗习惯,得有详细调查的机会,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亦得到不少的益处……”由于初选汉中驻军较多,西北联大最终以城固县为中心,在周围汉中、南郑、勉县等地设置学院。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有“三坝”之说: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和汉中的古路坝。华西坝因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条件最好,被称作“天堂”;中央大学所在的沙坪坝,被称为“人间”;汉中古路坝因环境较差,被称作“地狱”。但尽管如此,汉中依旧是战乱时代一个难得的庇护所。西北联大在此7年,培养了大量人才。抗战结束后,西北联大离开汉中进行了分割和重组,陆续成立了一系列独立院校。目前,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等诸多高校,其血脉都源自南迁组成的西北联大。当年的古路坝教堂经历了岁月洗礼,已不复往日荣光,现存建筑只有当年的十分之一。教堂还有一名神父,名叫张广扬,陕西咸阳人,来此传教3年。每个周末,都有附近30多名教徒来做礼拜。1977年县城建招待所,便将大教堂炸掉,将石材拉走。目前教堂的原址是一块大草坪,上面立有一通“西北联合大学”旧址的纪念碑。保存下来的主教公馆是现在教徒们做弥撒的地方闹书荒怎么办?关注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定期书单推送。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沭县违法破坏森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