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和王宝钏那次战功给别人冒领拉

薛仁贵是什么时候的人_百度知道
薛仁贵是什么时候的人
薛仁贵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丽,不断击败高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丽军被打得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唐征高丽还军,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 征高丽后到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土,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位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乾封元年( 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于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丽南苏、木底、苍岩二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丽士民安居乐业。 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 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将趋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吾人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城,然后派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但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退军大非川。至此,吐蕃调集40万大军前来进攻,唐军抵敌不住,大败。但吐善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唐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战后,他因败绩被免为庶人。 不久,高丽地区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辽东。任内,薛仁贵因事违法,贬象州,后遇赦免而还。 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薛仁贵于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 薛仁贵为唐朝名将,勇于力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建立了赫赫战功,从而为唐前期的强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他在战争中有时治军不严,纵兵掳掠,收受赂贿,又往往斩杀过多,失之残酷。薛仁贵还忠于职守,从他任安东都护时的情况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薛仁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评价薛仁贵?_百度知道
如何评价薛仁贵?
后来的指挥作战也是非常厉害的,官至左威卫大将军,为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业,因之,相继的二十一位皇帝尽忠报国,“白袍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仅败一次,“薛家将”是中国古代“爱国为民”的光辉典范,整顿民生,可见其军事才能的出色。因此,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军事指挥上的战略错误,一个必须让人尊重的英雄。其子薛讷。在朝鲜和象州的政绩也非常突出、“神勇收辽东”,能使亡国者感恩,官至六州节度使,说明薛仁贵的政治才能也是很突出的.即便那次大败也是本自己人出卖了、安东都护、韩国公,一个让华夏民族骄傲的子孙。整个显示了以白袍薛仁贵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战神,白袍即薛仁贵,官至上将军,闪跃着“白袍文化”的光辉.薛仁贵,官至太子太保。所有薛仁贵衍传的十二世裔孙四十七人和其它河东薛氏裔孙三百三十余位文武官员,为唐朝立国的二百八十九年看薛仁贵一生的经历、河东县子,是我国的对外的民族英雄;玄孙薛从,他打败过铁勒等诸多外族侵略,在象州的作为,薛仁贵即白袍;重孙薛平,官至大元帅。  薛仁贵是唐朝的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高平郡王;孙薛嵩,其余全部胜利、宰相,功勋卓越、“爱民象州城”等等赫赫功勋、“仁政高丽国”、“良策息干戈”。薛仁贵一生作战40年、“一貌退万敌”,戎马一生,他创造了“三箭定天山”,大战40年,出生入死。他为了保卫大唐社稷巩固和百姓安居乐业。终生喜穿白袍。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而且纂写的《周易新本古意》为世界上第一部辨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大力发展生产,可以说明是个军事家.在朝鲜做为地方父母官,早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
薛仁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薛仁贵寒窑_百度百科
薛仁贵寒窑
薛仁贵寒窑位于山西省河津市修村,寒窑坐东向西,长、阔、高均不过3米,是平辽王与柳英环夫妇当年住过的地方。窑内的土炕、灶迹,为明末清初时重修。进群内寒窑、白袍洞、射雁塔被运城市列为“运城市第一批市保文物保护单位”曾有历史学家这样说过,“的茅芦,杜甫的草堂,薛仁贵的寒窑”,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三寒历史文化。
寒窑(清)
 位于河津县城东五公里的修村唐代大将的故居。寒窑中,有一洞为白袍洞,因薛仁贵为将时被称为白袍将军而得名。洞
已拆除的薛仁贵庙
内塑有薛仁贵及妻柳氏坐像两尊,为后人怀念而奉祀。修村南,白虎岗东一公里处百底村东侧,是薛仁贵当年射雁的。有射雁塔而文明于世。
寒窑位于修仁村外。这孔坐东向西,长、阔、高均不过3米多的土窑,传说是与柳英环夫妇当年住过的地方。窑内的土炕、灶迹,为明末清初时重修。距窑数十步的南侧建有“白袍洞”,洞内塑有薛仁贵夫妇坐像两尊、白马一匹。洞的东墙嵌置有大清乾隆六年的碑碣,
上书“虎岗首有一仁贵窑,创造不知何季,曰虎岗。天造地设,境巍势险。登临远眺,汾水如虹,贯凤山于东峙。”又称“窑即平夫妇贫居之所”。平辽王是薛仁贵的封号,我们从碑文中可以大致了解薛仁贵寒窑的状况。
薛仁贵简介(唐平辽王)
(公元614-683年),名礼,字仁贵。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以耕田为业,膂力过人,善于骑射。唐太宗时国势强盛,欲征辽东募军。薛仁贵听从妻柳氏之言,前往将军张士贵处参军。唐太宗贞观年间亲征高丽,攻打安地城的战斗中,薛仁贵冲锋陷阵,强悍骁勇。他身穿白衣,以自标显,双手举戟,腰掖两弓,呼叫着冲向敌群,敌军大败。因此,薛仁贵被提升为右领军,并在随后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最后,官至,幽州都督,封平阳郡公。俗话说:“将门出虎子”,薛仁贵的子孙亦不乏贤臣良将。长子,善用兵,是武则天时期的重要武将,以战功复封平阳郡公。其孙薛嵩,文才武略,曾参与平定叛乱,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封高平郡王,改封平阳郡王,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功臣。的后代,还有薛平、薛从等,均是唐朝的重臣。纵观薛氏家谱,其沿续世代,多是居官为将,忠于大唐。因而,历史上流传众多薛家将小说、评书和古典戏曲,主要有《举狮旧宗》、《》等。薛家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薛家精忠报国\坚持正义的崇敬心愿,表达出人们对薛家将的热爱心情。历史评价:
李世民:“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李治:“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卿虽有过,岂可相忘?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贾言忠:“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李隆基:“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对薛仁贵之子所说)
赵匡胤:“猛悍一矣。”
《旧唐书》:“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赞曰:“五将雄雄,俱立边功。张、苏二族,功名始终。郭、薛、务挺,徼功奋命。垂则穷边,兵无常胜。”
《新唐书》:“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至师行数千万里,穷讨殊斗,猎取其国由鹿豕然,可谓选值其才欤!”
《明史记事本末》:“军若惊飚,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咋舌称神。”
黄道周:“天子征辽,仁贵应诏。两国交锋,正然相较。贵著白衣,突前自效。所向皆靡,功实炫耀。天子见之,惊奇诧妙。问喜得人,总军即调。泥熟妻孥,还明恩造。使知王仁,贺鲁强暴。三矢三人,天山降报。往征吐蕃,地称险道。请用轻兵,待封执拗。致败王师,仁贵削貌。传死象州,敌复作耗。脱兜示形,敌惊拜告。方识英雄,不宜颠倒。”
蔡东藩:”薛仁贵,将材也,李勣,将将材也,仁贵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实则勇敢二字,足以尽之。及从征高丽,破男生,救高侃,进拔扶余城,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但亦由李勣之为统帅,知人善任,始则留为巡徼,继则任其进攻,终则自行应援,不掣肘,不惎能,然后仁贵得以建立巨功,扬名千古,乃知李勣固一将材也。否则如郑仁泰之为大总管,出征铁勒,虽有仁贵之迅定天山,而其后卒丧功而还,同遭弹劾,统帅非人,将勇亦不足恃耳。“
薛仁贵寒窑旅游行程
牌坊——射雁塔——魁星楼——柳家大院——薛仁贵祠——寒窑——平辽王墓——平辽王府——薛氏宗祠——古村落商贸街。
位于山西省河津市修村村南的一条小土路上,是射雁塔是薛仁贵与柳英环认识的地方。此塔为八节高,砖砌而成,最上端顶部是晶亮的琉璃宝葫芦,塔北脚边是古代官方车道(铁脚车),此官道西通龙门到西安市,东可去古晋国古城侯马市,塔上风铃微风作响,千年声韵今尚可听。此铃声提醒人们永不要忘记这里是能再度辉煌的风水宝地。唐代建此塔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当年汾河发大水,在大水中打捞的一车大木料,铁脚车曾淤于泥坑中不能前行。薛仁贵幸好遇到此情况,便主动义勇解困,于是薛仁贵亲身驾车辕奋力一冲,将车拉出泥坑,解除了困境,此情景被柳员外之女柳英环在家中高高的绣楼上看见,但看到的不是薛仁贵,而是一只大白虎在拉动困车前行。柳英环对薛仁贵的爱慕之心,从自就开始萌发,发展到终成伴侣。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典故而建此塔,故称白虎塔。塔下曾有一通记事碑文,可惜以后被盗走。
薛仁贵平辽王墓
寒窑西北侧白虎岗下有一小土丘背靠白虎岗,南望汾河水,风水极佳,这里是薛仁贵的墓地,寓示着薛氏家族永受庇佑,兴旺发达。薛仁贵曾被封为平辽王,所以这里又叫平辽王墓。平辽王墓气势宏大,彰显出薛仁贵一生的丰功伟绩。从寒窑到这里我们感受到的英雄薛仁贵从贫穷走向辉煌的不平凡的一生。将军道,墓碑前条长150米,宽5米的是将军道。呈阶梯式,道路两侧依次排列着面朝墓地侧立着的护墓石人像和石兽,最靠近王墓的石人像是薛仁贵统领的八大总兵的形象。
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气势宏大,让人眼前一亮。
戏台:坐北朝南,面向王祠,面积约8—6平方米,台基高约2米,砖石结构,戏楼高6米,为庑殿式顶的木质结构楼。戏台的主要功能是祭祀薛仁贵大典等大型活动的表演场所。
钟鼓楼:面积约6.5—5.5m2;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鼓楼,下层为钟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高8m。
殿内塑有白袍将军坐像,两侧为其麾下的八大总兵立像,壁画是薛仁贵征东、征西进军路线等,从作战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唐军十分强盛,薛仁贵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这里是当时薛仁贵和柳英环夫妇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寒窑内摆放着辆废置的纺线车和许为破旧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碗瓢盆等,墙上挂一幅弓箭为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少年时射雁的工具。寒窑内左手边小屋设计为储藏室。
来到小院这里木栏围墙,石榴树、石白,俨然一个小型庭院。来到这里我们仿佛回到当年那个女人捣米,男人打猎的时代。
魁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主文运、文章的星,被视为文章兴衰之神,东汉后被人塑为神象进行祭祀,科举考试则奉之为中式(试)之神,魁星楼高8米,台基0.75米,楼阁底基长宽均为6米,各层依次缩小,高度递减,开成塔状。魁星楼一层内塑有高举右手,手握点状元笔的魁星像,四壁高悬“交运昌明”“平步青云”“文光射斗”等名流书写的匾额,墙上石嵌石碑上刻有村内历朝历年进士、状元及文化名人的名姓,进行表彰纪念。二、三层基本封闭不开放。
河津自古就是个英才备出的地方,像司马迁、卜子夏、王勃、王通、薛瑄,在河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众名人故事和文化内涵散布在河津大地。其中最值一提的就是唐朝的大将薛仁贵。曾有历史学家这样说过,“诸葛亮的茅芦,杜甫的草堂,薛仁贵的寒窑”,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三寒历史文化。
古修仁村 在今山西河津市东十里,为薛仁贵故里。村东有寒窑,为薛妻柳氏所居。薛仁贵,唐代大将,曾率军战胜突厥于天山,后参加对高丽的战争,封平阳郡公。
中文名称修仁村
行政区类别村
地理位置西河津县东十里
古修仁村 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十里,为薛仁贵故里。村东有寒窑,为薛妻柳氏所居。薛仁贵,唐代大将,曾率军战胜突厥于天山,后参加对高丽的战争,封平阳郡公。
河津市薛仁贵寒窑景点游玩简介
最佳游玩时间:春季、秋季
最佳开放时间:早上6:00-下午:5:00
市内路线:坐河津市出租车直接到达
文化庙会:农历三月二十九(薛仁贵生辰)
运动:进者骑行游玩最佳薛仁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_百度知道
薛仁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当大家提到薛仁贵的时候,首先历史上给人的印象就是勇猛,残忍,甚至残暴.没多少人会认同他善良,因为史书上记载他在征西上演“三箭定天山”的神奇表现后把投降的铁勒数万将士全部活埋坑杀了,由于这段记载,有很多很多的人以为薛仁贵是个极其残忍的人,但是那些人仔细看过那段史料吗,仔细思考过吗?答案当然是不是,如果仔细思考过,你会发现薛仁贵没那个权力下令活埋数万人.首先征西的主将是郑仁泰,薛仁贵是副将;其次一个大将军应该没有杀这么多的人的权力,而且更主要的是这是数万人,换到历朝历代如果想杀这么多人都是必须朝廷下令的,他一个副大总管有何等高的权力敢做这种事情?再者详细看看这次的战争投降的情形,唐军是出师远征,路途艰险,当一下子就有数万人投降的时候,唐军受不了,最重要的,人活着要吃饭,不吃饭人就会饿死,这数万人的口粮怎么解决?唐军分给他们?那么双方都支持不了多久,唐军的人数本来就少于铁勒军,更不用提粮草.把他们放回去?那这次仗就白打了,战争不像电视剧,不可就感动,铁能一施恩德敌人勒军被放回去后很有可能就再次叛乱.在这种情况下,活埋数万敌人这样的命令只能由朝廷来下达了了。但是唐朝又和汉朝不一样,在汉朝,霍去病将军收复河西走廊的时候同样遇到过和薛仁贵同样的状况,当然他也杀了很多降兵,因为别无他法,只是汉武帝本身不管这些,杀就杀吧,取得实质的胜利才是重要的,然后给你大肆渲染英雄主义,杀降这些事情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唐高宗不一样啊,他是天可汗的儿子,要在各族面前摆个仁义之君的姿态,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就牺牲个人利益,把活埋数万降兵的罪名放到薛仁贵身上了,也就造成后世认为薛仁贵性格是残忍的,其实这是冤枉好人啊.就是后来郑仁泰纵兵抢掠的时候,薛仁贵无法阻止,并且他已经功劳盖过主将了,他不能再表现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所以他“抢”了一个铁勒的贵族小姐,但这个“抢”和某些禽兽行为却不一样,他把那位小姐娶到了自己的家,当了自己的老婆,同时也救了那位小姐的一家。  如果只说说上面这些,那么还无法认为薛仁贵多么善良,但是如果朋友们了解下他做父母官的时间里对百姓做的好事,大家一定会重新认识这位真正的英雄.在平壤,1400年前的薛仁贵庙依然好好地伫立在那里,受着当地人的崇拜祭祀。薛仁贵,一个征服者,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竟然受到这样的礼遇,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但是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卷,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文字,“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句丽士民安居乐业。”史书原文是“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这个字意上的“侵略者”却在他的征服地被人们真诚地膜拜着,因为那里的人们念着他的好,念着他的贡献。  薛仁贵在朝鲜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了朝鲜人民的服装上,有位朋友在抗美援朝期间,曾亲眼看到朝鲜老百姓,绝大部分穿的是白色衣服,就询问了当地的“阿巴尼”(长老),据说“我们穿白色衣服是为了纪念白袍薛礼(薛仁贵),我们很多州县还有薛礼庙。”当时部分志愿军还组织参观了平壤东郊凤凰山的薛礼庙。这与《新唐书》记载的薛仁贵在高丽“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是完全一致的。薛仁贵创造了中外历史上为占领国人民建立殊勋的历史奇迹。  不仅仅在国外,薛仁贵在青藏高原战败后被贬到象州当了个小官,在象州,薛仁贵爱民象州城的表现也足以说明其仁慈宽厚的博大胸襟。  有人说薛仁贵贪,纵观薛仁贵一生,他从来没入朝当过官,大多时候在边关,假使他真的是行贿,受贿的腐败官员,以他的能力混到统治中心太容易了。当年他东征辽东荣誉归来,太宗让他把家人接到长安来住,他回到家,见到了离别了两年的妻子,儿子,在古代作为一名出人头地的人荣归故里,都会花大钱把自己的家美美的修缮一翻,以来显示自己的荣耀,但是薛仁贵却没有做,1400年前,那是一个窑洞,还有一口土井,1400年后那仍然是一个窑洞,还有一口土井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唐高宗遂命薛仁贵率军进击,以安定北边。薛仁贵率军进至云州(治云中,今山西大同),与阿史德元珍相遇。突厥军问:“唐将为谁?”唐军答曰:“薛仁贵。”突厥军不信,说:“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新唐书·薛仁贵列传》)薛仁贵遂脱下头盔,让突厥军观看。突厥一见果然是“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时,即相顾失色,下马列拜,继而逐渐引退。薛仁贵抓住战机,乘势挥军追击,大破突厥军,斩首万余级(一说万级),俘虏生口2万余(一说3万)人,缴获驼、马、牛、羊3万余头,赢得此次作战的胜利。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683年3月24日),薛仁贵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洽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并令官府为其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薛仁贵之子薛讷,后来官至拜左羽林大...
中国唐代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骁勇善骑射。长成务农,娶妻柳氏。薛仁贵为唐朝名将,勇于力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建立了赫赫战功,从而为唐前期的强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他在战争中有时治军不严,纵兵掳掠,收受赂贿,又往往斩杀过多,失之残酷。薛仁贵还忠于职守,从他任安东都护时的情况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贞观末,唐太宗想亲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薛仁贵征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