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括?指出语音的新概念英语语音下载

您的位置: &
语言的信息属性与语言的习得
优质期刊推荐当前位置: >>
现代汉语语法1
现 代 汉 语
教学重点:现代汉语的完整定义,现代汉语的属性及特点,汉语方言的分区,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语言没有阶级性(全民性)。
第一章
绪 论
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外国谚语)――打一抽象事物。(语言。语言能够表达一切。)
世界上最能征服人心的是什么?(俄罗斯)――语言(可以抒发各种感情)。
一、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在不断探讨的重要问题。定义也是五花八门。
传统的看法是: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全民交际工具。但语言这种工具又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人们无法随心所欲对它进行改造。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高度重视语言,出现了所谓“语言的转向”,把语言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个转向的意义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起源于语言,但同时也被语言所框限,要重新认识哲学就必须重新认识语言。后现代哲学把世界万物看成是语言上的,而非独立存在。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相反,“语言是人类的家园”(德?海德格尔),它是人的“牢笼”(主人),人是语言的“囚徒”(仆人)。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
二、语言的属性
从语言的定义可以看出语言有三种属性:
社会性(本质特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的三种属性
全民性(功能特征):语言是全民共有的交际、思维工具。
体系性(结构特征):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 社会性(本质特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宇宙里有各种现象,概括起来不外两种:一是自然现象,一是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是自然界固有的,不依附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现象,如草木的生长、日月的运转、火山的爆发、江河的奔腾等;社会现象是依附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现象,如社会制度、国家法律、交通运输、思想意识等。
语言是社会现象,因为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语言是不存在的。不管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语言都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语言的生命跟人类社会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像人一样说话,中国古书记载的“鹦鹉能言”、“猩猩能语”都不是科学的说法,或者说只是一种比拟。动物园里的鹦鹉、八哥虽能学舌,发出与人的语言相似的声音,那只不过是一种消极的模仿,它们并不知道为何要发出那样的声音,更不知道那声音代表什么意义。
说语言“特殊”,在于它既非经济基础,又不属于上层建筑。语言与别的社会现象的区别表现在社会功能方面,正如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 全民性(功能特征)
语言是全民共有的交际、思维工具。
我们的祖先从被称为“人”的时候起,就有了语言。那时候生活简单,一句话可能只有一两个音节,但能表达思想。如一个人发现了一只野兔,便向别处的同伴“咿”了一声,招了一下手,别处的人便跑过来围了上去。这“咿”声代表了一种意义,表达了一种思想;另一个人看见山上来了一只老虎,便向别的伙伴“啊”了一声,然后跟伙伴们一起逃散了。这也代表一种意义,一种思想。
这“咿”“啊”可能是某个人先用,第一次出现还不能算语言,必须是许多人使用之后,大家都知道这声音代表某种特定意义,并且得到了社会公认,才成了约定俗成的语言。随着社会生活、劳动的复杂化,单用“咿”“啊”已经不能表情达意,所以必须把多种不同的声音组织成串。语言就是这样丰富、发展起来的。
语言一开始就不是某个人所创造,也不为某个人所独有,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全民的集体“财产”。
虽然个人在发音、用词、造句等方面往往带有个人的一些特点,有时也可以有所创造,但这有个前提:必须不致引起误解,不致产生歧义。纯属生造的、谁也不懂的语言不能充当交际工具。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次对他的朋友刘贡父说:“我和家弟读书时,天天吃‘三白’,味道真香!”刘贡父奇怪到问他:“什么叫三白?”苏笑着回答:“一碟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此乃三白也。”贡父听后,苦笑而去。过了几天,苏收到一张请贴。拆开一看,是刘贡父邀请他去吃“白白白(jiao)饭”。什么是“白白白(jiao)饭”,苏从未听说过。他想,贡父书读得很多,这个名称一定有出处,便兴致勃勃赴宴去了。一进刘家,只见桌上早已摆着一碟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时苏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见,语言不能随心所欲创造。
又如,如今的因特网上是个“怪词的天下”。为提高聊天的效率,网虫们采用了很多拼音、英文简写和数字。例如:
私聊、潜水――秘密交谈;灌水――随便写;造砖――用心写
美眉(MM)――漂亮姑娘;JJ――姐姐(亲昵的称谓)
GG――哥哥;DD――弟弟;BB――宝贝、孩子、情人、拜拜
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687――对不起;
286――傻瓜(脑子慢得像286电脑一样)
网上的错别字,有的错得颇可爱。如:
我来乐――我来了;气死我乐――气死我了;菌男――俊男;霉女――美女
校园用语:说话很克林顿、蛋白质、超级恐龙、小阿姨、长得很正点(很芝麻、很闪)
语言也不为某个阶级所创造,不为某个阶级所专有。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
也许有人会问:那怎么理解“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没有共同的语言”?其实这里的语言是思想意识的代名词。还有人可能会说,在阶级社会里,有些话只是剥削阶级说的,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杀不了穷人,当不了富汉”;有些话则是劳动人民说的,如“劳动光荣,剥削可耻”、“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上财主一样狠”。这些话语都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不是都有阶级性吗?其实这是把语言和思想混为一谈。思想和文化是有阶级性的,而语言却没有阶级性,正如战争有阶级性,用以作战的武器没有阶级性一样,它掌握在谁的手里,就为谁服务。
3、 体系性(结构特征)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任何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单独一样东西谈不上体系,只有两样以上的东西并列在一起,彼此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才叫体系)。
语言是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统一体。这些要素概括起来,一个是音,一个是义。音是语言的声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外壳;义是语言的意义,是客观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进行交际就是利用这种音义结合的符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手段,如旗语、电报代码、化学公式,但这些只是在语言基础上形成的代用品,为某一特殊领域服务;我们还可以用图画、手势或体态、红绿灯,但它们只是临时假定的标志,表达能力非常有限。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 什么是现代汉语
(一) 现代汉语定义: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
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二) 含义
广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三) 性质: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体系性、全民性、社会性)。
语(口头应用的语言,一发即逝,受时空限制)
(四) 形式
文学语言(高级形式)
社会科学著作
(文字写下的语言,周密严谨)
自然科学著作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一) 什么是共同语?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二) 什么是方言? 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二者的关系:方言是共同语形成的基础,长期与共同语并存,接受其影响。
(三) 共同语的形成
什么方言能成为共同语,取决于那种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取决于那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等条件。闽语虽保存许多古音、古词,作为共同语却行不通,因为通行地域小,使用人口少(北方话人口73%,闽方言人口5.7%),学习不容易。
(四)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两条线索)

语:(春秋)雅言―(汉)通语―(明)北京官话―(现)国语――(建国后)普通话口语
书面语:(春秋)雅言――文言(文言文)―――(明、清)白话文――(建国后)普通话书面语
间的第一部词典《尔雅》。雅,正也。
五四汇合,言文趋于一致
普遍、共通
各种名称的比较:
华语
(五)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完整定义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三、现代汉语方言
(一) 方言的形成因素
社会、历史、地理: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
语言本身:发展不平衡,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影响等。
(二) 方言的特点
只在一定地域通行,但本身却也是一种完整的体系,与共同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北方地区相互之间差别较小,南方地区差别较大,其中,语音差别最大,词汇次之,语法差异较小。
词汇方面
母鸡(普通话)―鸡母(闽南)―鸡妈(建瓯)―鸡娘(温州)―鸡p(广州)―鸡姆(浙江金华)―鸡婆(武汉、长沙)
鼻子(普)―鼻头(吴)―鼻哥(粤)―鼻公(客赣)―鼻(闽南:名、动)
―鼻的(山西灵石)―鼻宫(安徽旌德)―鼻窟(泰)―鼻筒(湖南衡阳)
南瓜(普)―冬瓜(闽南)
冬瓜(普)―大瓜(闽南)
以上为说法不一样。
普通话:相关联,如性命交关。
上海话:很,如交关冷。
交关
广州话:厉害,如:今日热得真交关。
泉州话:交易,买卖道,如:交关什么。
古汉语:交易,(被人误解为交出钥匙)
嘉兴:父亲
阿爹
苏州:祖父
广西博白:外祖父
广东澄海:岳父
以上为同一个词意思不一样。
方普不对立,推普并非要灭方,消灭方言是错误的。要提倡从单语向双语(方、普)、三语(方、普、英)过渡。
(三) 方言的分区(七大方言区)
北、吴、湘、赣、客、闽、粤
1、北
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历史上以苏州话为代表,现在以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2%。
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2%。
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3%。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分布区域跨越六省(福建、海南、广东、浙江温州部分地区、广西、台湾)。分为五个次方言:闽东(福州)、闽南(厦门)、闽北(建瓯)、闽中(永安)、莆仙(莆田)。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7%。
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
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推广普通话。
现代汉语方言语音主要特点(详见p9附录二)。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中,现代汉语具有区别于其他语言的许多特点。
(一)语音方面(响亮优美)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声调高低曲折,语调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具体表现为:
1、没有复辅音
无论是音节的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印欧语常见)

sbru(蛇)

hm(口歆)
胳g
古汉语
不律(bl)――笔
洛l ― gl 脱落g
2、元音占优势
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一个复辅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此,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āyí
嗯(n/ng)
3、有声调
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使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变化,形成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如:阴阳上去,非常好记。
(二)词汇方面(丰富多彩)
单音语素多,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
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节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如:
人―人民(联合) 人品(偏正) 人口(补充) 丢人(动宾) 人造(主谓)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3、双音节词占优势
汉语词汇的发展是由单音节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
石――石头
尾――尾巴 / 目――眼睛
箸――筷子
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简为双音节词,如:
华侨大学――华大
彩色电视机――彩电
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电脑
三音节虽也有所发展(计算机、商品房、铁饭碗、保龄球),但双音节仍是多数。
(三)语法方面(简单易学)
汉语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和词类标志。
如英语单词有性、数、格的变化:
man(单)
I ―me―my

woman(单)――women(复) 数
we―us―our

著名作家王蒙98年来我校出席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讲了这么一件趣事:外国友人在翻译其小说《夜的眼》时,被“眼”是单数还是复数难住了。王蒙告诉他们说:作为夜的眼睛(拟人)是单数,作为主人公之眼,是复数,作为小说中的一盏电灯,又是单数。汉语就是如此奇妙!
英语部分单词有词类标志。如:happiness
slowly
日语单词有的也有词类标志。如:新しぃ(i)
食べる(u)
普通话只有少数词有词类标志。如:桌子、绿化、可爱。
因此,现代汉语语法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
1、 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私は御を食べる。
我的弟弟――我和弟弟
屡战屡败(狗熊)――屡败屡战(英雄)
教室只有8个学生。――教室只有8个学生了。(发生变化)
2、 词法结构与句法结构基本一致
无论语素组成词,词组组成短语,
或者词、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
语言单位
结构方式

补充
3、词的多功能性
汉语中词类和句子的关系比较复杂。某一词类往往不只充当某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
我们学习汉语
(谓语中心语)
学习(动词)
学习是一种乐趣
获得一次学习机会(定语)
(宾语)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数词和名词、动词结合时,一般都需要在数词的后面加个量词。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往往不同,不同的方言所用的量词也往往不同。如:
普通话
一把刀
一只人(上海)―一张刀(广州)―一条票(广西)―一把车(闽南)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无论过去或现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内地位: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际语。
国际地位:使用人口最多,对日、朝、越语产生过重要影响,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汉、法、俄、西、阿)之一。如今,海外又出现了汉语热,参加HSK考试的人越来越多。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一、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促进汉语规范化,大力推广普通话。
二、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
语法
三、大力推广普通话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及学习方法
一、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
语言和文学是中文系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语言学的主干课程有三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基础课中的基础课,核心课中的核心课,它兼有工具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以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和出色的语言能力。所谓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层面: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因此,现代汉语的教学宗旨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以分析方法为核心,以语言能力为目的。
二、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
第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作为一个合格的中文系的学生应该对自己使用的母语――现代汉语有比较充分而准确的了解(掌握现代汉语的内部规律,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不能仅仅满足于会熟练地说汉语)。
滴答 / 滴滴答答 滴答滴答 / 滴哩答啦(杂乱无章)
叮当 / 叮叮当当 叮当叮当 / 叮零当啷(杂乱无章)
差一点儿结婚了 ―― 差一点儿没结婚(歧义)
第二,帮助我们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自觉意识。一个人说话说得得体,文章写得漂亮,是各种因素综合地在起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条:认识水平、写作技巧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
老师们退休了,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好现代汉语不仅对学习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科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理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
三、学好现代汉语的六个环节
(一)预习(发现问题,找出难点)
(二)听讲(做好笔记:记重要定义,记分析方法,记重点难点,记典型例子)
(三)复习(整理,归纳,补充,提高)
(四)作业(按时,按量,保质)
(五)阅读(重要参考文献)
(六)应用(撰写学术小论文)
四、学习现代汉语的基本方法
(一)比较法(与外语、方言、古汉语比较,发现异同)
(二)归纳法(收集大量语言事实,加以归纳、解释)
(三)演绎法(以某种理论为依据,大胆提出某种假设,经过语言事实的验证,得出科学结论)
(要求:最好人人准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作业:p17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三题  p19思考和练习三 第一题
本章的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陈其光(1990)《中国语文概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游汝杰(2000)《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2001)《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
第二章 语音
教学重点:语音的三大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各种语音单位的概念、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语音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
语音概说

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音同自然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可用来区别其他一切声音。
下面分别介绍语音的三大属性。
(一) 语音的物理属性
音波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语音也不例外。声音有乐音和噪音之分:
混合音(浊辅音)m
噪音(清辅音)b t k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频率(振动的快慢,与声带的长
短、厚薄、 松紧有关)声调 妈骂
东动 (平直、
高升、曲折、下降)
语调 梅花开了 (下降/上扬)
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幅度(幅度的大小,由发音时气
语音四要素
流冲击声带力量的强弱决定)轻声 莲子――帘子
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时间(持续的久暂)轻声 妈妈
长短音 粤语三sam53――心s?m53 英语
音色―声音的特色(本质),取决于音波(波纹的形式)
别义最重要
造成音色不同的三个条件:
1、发音体不同:张三和李四说话,我们可以听出不同,因为声带不一样。
2、发音方法不同:
b―p(弱―――强)
g―h(塞音―擦音)
3、共鸣器形状不同:i―ü(展唇―圆唇)
u―?(圆唇―展唇)
(二) 语音的生理属性
动力部分:肺和气管 (海南话有吸气音,如:玻 刀)
发音部分:喉头和声带
调节部分:口腔和鼻腔
(口鼻 半鼻)
门缝儿
(三) 社会属性
1、 什么样的语音表示什么样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
a、同一声音可以表示不同意义
花钱―花朵―花木兰
b、同一意义可以用不同声音表示
父亲―爸爸―爹爹
在一种语言内部是如此,在不同语言中更是如此:
象声词:狗叫 普 汪汪
闽南话 戆戆
英语bark/yap
有个老太婆初次接触外国语,觉得语言神奇得让人难以置信:明明是一个,英国人偏偏说成是“万”(one);明明是五个,法国人却说成“三个”(s??k);日本人则管“十”叫“九”(ヅュ―),管“鞋”叫“裤子”(くつ);英国人管“水”叫“窝头”(water),法国人又叫“滴漏”(deleau)。
2、 各种语言或方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l(n、r) z(zh)
思考题:“肚子饱了”和“兔子跑了”在语音性质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1、 物理性:音色不同;2、发音方法:送气与不送气;3、社会性:送气与不送气
有别义作用,自成体系。
二、语音单位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音素的分类:
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
辅音。如b、t、k、q、sh、m
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
而形成的音叫辅音。如 a、o、e、i、u。
辅音与元音的四点区别(详见教材p27)。
(二)音节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通常,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一次,就是一个音节。
泉州是一个文化古城
(Quán zhōu shì yí gè wén huà gǔ chéng)
普通话的基本音节有418个(不计声调),算上四声,共有1200个左右。
一般地说,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两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一个汉字表示两个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
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 rè
?ài(零声母)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 rè
声调,指的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四)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这是近几十年来西方语言学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d/ dà(大)
/t/ tà(踏)
/[t]/to
三、记音符号
汉字的三种记音方法:
1、汉字记音
直音法 牛羟睢
反切法 东,德红切。罪,从i切。
2、注音字母 ㄅㄚ (ba)
威妥玛式方案
国语罗马字
3、拼音字母
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
汉语拼音方案(特点:权威性,群众性,科学性;作用:注音,推普)
国际音标(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i[i]
-i[?])
作业:p19 一(思考)。
p36 一、七(思考)。
二、三、四、五、六(书面)。
第二节 声

教学重点: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教学难点:zh、ch 、sh和z、c、s的分辨,f和h的分辨,n、l、 r的分辨
一、声母的发音
普通话有21个声母,它们发音各不相同。声母的不同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做发音部位。按发音部位分,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七类:
双唇(上唇和下唇)
唇齿(上齿和下唇)
舌尖前(舌尖抵住或接近齿背)
舌尖中(舌尖抵住上齿龈)
舌尖后(舌尖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
zh ch sh r
舌面(舌面前部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 j
舌根(舌面后部抵住或接近软腭)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声母的发音方法指的是,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可以从阻碍的方式、气流的强弱、声带是否颤动三个方面来观察:
b p d t g k
f h x sh r s
1、看阻碍的方式 塞擦音
j q zh ch z c
b d g j zh z
2、看气流的强弱
p t k q ch c
m n l r (ng)
3、声带是否颤动
除 “m n l r” 外的其余声母

教学重点: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
教学难点:ü和i的分辨,n和ng的分辨
一、韵母的发音
普通话有39个韵母(《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只录舌面元音韵母[但 ê 未列入],又不包括舌尖元音 -i(前)[ ? ]、-i(后) [ ? ] 和卷舌元音er,故只有35个韵母)。
韵母的分类:
单元音韵母(单韵母:舌面,舌尖,卷舌)
复元音韵母(复韵母)
带鼻音韵母(鼻韵母)
开口呼:韵母或介音非i、u、ü
开头元音
齐齿呼:韵母为i或有介音i
合口呼:韵母为u或有介音u
撮口呼:韵母为ü或有介音ü
(一)单元音韵母(舌面元音,舌尖元音)
1、舌面元音单韵母(共7个)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
元音的发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第一,舌位的高低(开口度大小);
第二,舌位的前后;
第三,唇形的圆展(圆唇不圆唇)。
普通话舌面元音韵母的三个方面的发音情况可以综合起来,用“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图”来表示:
1、舌面元音单韵母的分析
?[A]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o[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特色
ê[?]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G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ü[?]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2、舌尖元音单韵母
-?[?]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er[?]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二儿
(二)复元音韵母(共13个)
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
二合元音 ?i ei ?o ou ia ie u? uo üe
三合元音 i?o u?i uei
韵腹:韵母的主干(亦称主要元音)。主要由 ? o e ê充当, i、u、ü 、-? 、er 也可以作韵腹。
韵头(介音或介母):韵腹之前的高元音。只有i、u、ü。
韵尾:韵腹之后的高元音(音值含混)。有i 、u(o)。
根据韵腹所在位置,可以把复元音韵母分为三类:
1、前响复元音韵母 i ei ?o ou
2、后响复元音韵母 ia ie u? uo üe
3、中响复元音韵母 i?o u?i uei
(三)带鼻音韵母
辅音n?[?]舌根、浊、鼻音。
?n? i?n? u?n?
二、押韵和韵辙
十三辙代表字
月下一哨兵镇守在山冈多威武。
小花楼外莺歌燕舞春池睡鸳鸯。
三、韵母辨正
第四节 声

教学重点:调类、调值、
教学难点:上声的调值
一、什么是调值
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例如:
二、声调的内容
1、调值: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实际读法。对声调调值构成起决定作用的是“相对音高”(与个人音域无关)。
描写调值有多种方法。如:乐谱表示法、五度标记法等。
2、调类: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同一种方言中,有几种基本调值就可归纳成几种调类。不同的方言往往就有各自不同的调值和调类:调值相同,调类不一定相同,如:普通话“天”(55),泉州话“滚”(55);调类相同,调值往往差异很大(详见84页)。
三、普通话的声调
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按照传统习惯,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调类(统称“四声”)。它们的高低升降变化情况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记调值。请看下图:
四、古今调类比较
普通话四声
清声母
阳平
清声母
大慢
清声母
桌革百客
浊声母
食杂纳麦
五、声调辨正
(一)明确方言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
东 同 懂 动 洞 栋 督 毒
军 群 滚 近 棍 郡 骨 滑
(二)去掉入声腔
特[tiak?] 别[piat?] 急[kip?] 促[ts?i?k?]
郭立德督促戚碧月立刻出发。
一克――一课――一刻
目的――墓地
有力――有利
算术――算数

教学重点: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标调法
教学难点:音节的拼写规则
一、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拼写。如huai、zhuang。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每个音节总要有元音。元音符号可以多至3个,并且必须连续出现。
3、音节可以没有辅音。辅音只在音节的开头或末尾出现。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例外:哼hng、hm)
4、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不能没有韵腹;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
二、普通话音节结构的分析
(见教材90页)
把分析出来的声母、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音节,就是拼音。
(一)拼音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声母要用本音
拼音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声母、韵母之间不要有停顿
3、要念准韵头
luan――lan
xue――xie
qiangdiao――qiangdao
(二)拼音的方法
1、直呼法:见到一个音节不管字母多少,都不拼音而读出整个音节。
⑴两拼法:g―uāng
⑵三拼法: g―u―āng
⑶声介合拼法: gu―āng
(三)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详见教材92―93页)
四、音节的拼写规则
(一)y、w的使用
1、韵头i、u改y、w;
韵腹i、u加y、w。
2、ü行零声母,加y两点除。 ü
(二)隔音符号的用法
(三)省写
1、韵母iou、uei、uen的省写(分析要还原);
2、 ü上两点的省略(与n、l 相拼不能省略);
(四)标调法
有a别放过,没a 找e、o;
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五)音节连写
作业:p101三、六、七、八、九(2)

教学重点: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啊”的音变
教学难点:常用轻声词、儿化韵的发音
在语流中,连着读的音素、音节或声调有时会发生变化。现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很多,今天我们只谈最常见的变调、轻声、儿化和“啊”的变读等。

先看两组例子:
友好――油好
李老师――黎老师
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变调多数是由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引起的。普通话中常见的变调有下列五种:
(一) 上声的变调
上声字单念或在词语的末尾的时候,一般读原调(调值214),但是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就会变成阳平或半上。
1、上声+上声
黑板上的这些例子均抄自书上(p103)。首先请大家就这些例子考虑两个问题:①举的这些例子是不是都准确?②后字同属上声改读轻声,为何有的前上要变阳平,有的前上要变半上?教材对此没能交代清楚。
上上紧相连,前上变阳平(35)。 如:水果
前上通常读阳平(35)早起
后上变轻声
(方,早晨)
称谓后缀前半上(21) 嫂子
(误,非上声所变,换椅子)
南方的同学要注意念好下面几个词:鬼子 椅子 小伙子 狗腿子 老百姓
如果连读的上声字不止两个,则应该根据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紧密程度和含义适当分组,然后再按上述办法变调。
就三音节来说,双单格(2+1)只有一种读法,如:展览馆、管理组(35 35 214);而单双格(1+2)则有两种读法,如:小老虎、纸雨伞(21 35 214 / 35 35 214),带有强调、对比的意味时通常读半上(21)。
四音节及四音节以上一般要根据词语或短语的含义适当分组。如:
彼此/友好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不过,如果语流速度比较快,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音读上声,前面的一律读为阳平。
2、上声+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
上声加非上,前上变半上(21)。如:
上+阴
女兵
上+阳
改良
上+去
鼓励
上+轻
你的
上声字在语流中作为后字也常常读半上(21)。如:
天上美景总是引起童心的好奇和遐想。
下面,请打开教材p110页,看思考和练习六第五题。做这道题目应注意避免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先读一遍,然后说出每个字的具体调值。
注意:上声字的调值尽管有各种变化,但注音时一律标本调。因此,要注意区别“上+上”和“阳+上”。当后字为上声,前字调类自己拿不准时,可以把后字换成非上声,这样就很容易辨别清楚。如:友好(35 214)――友情(21 35),可见“友”非真正的阳平,是个假阳平。
(二)去声的变调(比较简单)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53(因后一音节起点高而同化)。例如:
大会
去声字作为语流中的后字,也常常只读53。如:庆贺胜利(53 53 53 53 )。
(三)“一、不”的变调(两字均为入声字,“一”本调为55,“不”本调为51)
一、二、三
第一(“一”表序数也不变调,如:一楼[第一楼或第一层楼]――一楼[全楼]
一连[第一连队]――一连[全连,连续])
开不开
“一”、“不”在词典中一般都标本调,但同学们平时在做作业或考试时要按变调标,否则算错。
(四)“七、八”的变调(也是入声字)
“七、八”在去声前可以变阳平,也可以读原调(阴平)。其余场合读原调(阴平)。例如:
练习:p111.3
(五)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儿化时,第二个音节不论本调是什么,口语都读55调值,如“高高儿的”、“长长儿的”、“好好儿的”、“大大儿的”。
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的字,也都要念成55调值,例如:“白生生”、“冷飕飕”、“亮堂堂”、“软绵绵”、“明晃晃”、“直挺挺”、“黑洞洞”、“沉甸甸”。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变为轻声,第三、四个音节都读55调值,例如:“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干干净净”。
二、轻 声
(一)什么叫轻声
所谓“轻声”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声调的字,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失去原来的声调变读轻声。例如:妈妈、我们、椅子、看过。
(二)轻声的读法
轻声在物理属性上的主要表现是音长变短,音强变弱。它在音高上的表现则因受前一个字声调的影响而是不固定的。一般地说,上声字后头的轻声字的音高比较高,阴平、阳平字后头轻声字偏低,去声字后头的轻声字最低。如用五度标调符号表示,大致的情况如下:
阴平+轻声?2(半低) 跟头
金的
阳平+轻声?3(中调) 石头
银的
上声+轻声?4(半高) 里头
铁的
去声+轻声?1(低调) 木头
镍的
南方人不太习惯读轻声,尤其是“上声+轻声”往往读不好,应加强练习。
轻声不仅引起音高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调值,而且有的还影响字音的声母和韵母,引起音色的变化。常见的有:使不送气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浊音化了。例如“哥哥”的后一个“哥”字,声母有时会变成浊塞音[?];“耳朵”的“朵”, 声母有时会变成浊塞音[d];“鼻子”的“子”,声母有时会变成浊塞音[dz]。使一些韵母中较高、较低的元音向央元音靠拢,韵母变得比较含混。例如“棉花”的“花”单念是[xu?],轻声是[xu?];“尖子”的“子”单念是[ts?],轻声是[ts?];“哥哥”的前一个“哥”是[k?],后一个“哥”念轻声是[??]。有的甚至使韵母脱落,如“豆腐”(dòuf),“咱们俩”(zánmliǎ)。这些都说明轻声和音强、音长、音高、音色都有关系。“的”dì?de、“了”liǎo?le亦属同理。
(三)常用轻声词
哪些词读轻声呢?一般到说,新词、科学术语没有轻声音节,口语中的常用词才有读轻声音节的。下面一些成分在普通话中通常读轻声(例子见p106):
1、 动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地、得”和语气词“吧、吗、了、啊”等;
2、 叠音词、重叠式合成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的后一个音节(书上举例有误)。例如:
姥姥
星星
了解了解
商量商量
3、 构词用的虚语素(后缀)“子、头、们”等;
注意:“原子、光子、孢子、电子、男子、女子、窝头”等词的“子、头”都是实语素,不读轻声。
4、 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上、下、里、面、边”等;
5、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
6、 量词“个”常读轻声,如“这个”、“五个”;
7、 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读轻声(例子见《普通话朗读训练材料》p2―4)。方言区的同学要真正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必须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
(三)轻声的作用
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结构、区别意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区别结构:东西(短语)――东西(词)
     蛇头(短语)――舌头(词)
区别意义:孙子(人名)――孙子(儿子的儿子)
     老子(人名)――老子(父亲;骄傲的人自称)
区别意义并区分词性:地道(名词,地下通道)――地道(形容词,真正,纯粹)
          大意(名词,主要的意思)――大意(形容词,疏忽,粗心)
三、儿 化
(一) 什么是儿化
“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叫做“儿化韵”。如普通话念“花儿”时,这个“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而只表示在念到“花”这个字音的末尾时,随即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
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音节,只须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例如:“芽儿”―yár,“馅儿”―xiànr,“味儿”―wèir。但不要见到词末尾有“儿”字就读儿化音,有时还读成独立的音节ér。例如“小小的鱼儿、小女儿”就不儿化。
(二)儿化韵的发音
普通话韵母除ê、er外都可以“儿化”。儿话时由于卷舌的缘故,致使舌位较高、较前的韵尾(-i、-n)发不成而丢失,同时使韵腹元音也受影响而“央化”(或把非央元音变成央元音,或增添一个央元音),还使后鼻音韵尾(-n?)丢失而使韵腹元音“鼻音化”(使元音带鼻音色彩)。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说:儿化遵循的总原则叫“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可同时共存)。即如果词根语素的韵母跟卷舌音不能同时共存,则必须改变韵母的结构使之适于卷舌。
从教材p108页的“儿话音变规律简表”可以看出儿话韵母的音变往往不是简单地在韵母后面加上一个卷舌动作,而是伴随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后鼻韵尾脱落,但元音受其同化,保留鼻化色彩)等现象。
要记住儿化音变规律也不难,下面这句话就基本包括了儿化音变规律:
一块儿 到 花园儿
抓 小 鸡 儿
剪 树 枝 儿。
无尾(直接加r) i尾、n尾(丢尾加r) n?尾(丢尾,鼻化加r)高元音i、ü
舌尖元音-i[?]、[?]
(以?过渡加r)
(元音脱落,加?r)
(三)儿化的作用
儿化这种语音现象,跟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区别词义:信(信件,具体)―信儿(消息,抽象)
有的词儿化后具有比喻义。例如:
头(脑袋)―头儿(领头的)
眼(眼睛)―眼儿(小孔)
区分词性或结构:活(形容词、动词)―活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手(名词)―一手儿(量词) 堆(动词)―一堆儿(量词)
一块(数量短语)―一块儿(副词)
盖盖儿了―盖儿盖了
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
好玩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发音时往往受前字读音的影响而产生音变。现举例列表于下:
前字韵腹或韵尾
举例
a、i、ü、o、e、ê
拉呀、鸡呀、鱼呀、磨呀、鹅呀、写呀
u(包括ao、iao) + a ? wa
苦哇、好哇
n
难哪、新哪、弯哪
n?
娘啊、香啊、红啊
-i[?],er
+ a ?ra[??]
是啊、店小二啊
-i[?]
次啊、死啊
课外作业:p111七、八、九(5)

教学重点:音位变体(条件变体、自由变体)、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普通话元音音位
教学难点:普通话元音音位
一、音位简说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即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前面讲过的音素是按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例如:
t?
物理属性
音色不同
生理属性
不送气 送气
社会属性
由此可见,区别意义是音位产生的基础.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人们发出的音素是很多的。例如:
“全张开啦”qu?n35 zh?ng55 k?i55 l?2
[??????35 ????55 ????55 ?A2]
作为韵腹的4个主要元音虽然分别是4个不同的音素,但它们随便替换也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可以归纳为一个/a/音位。如果音素的不同,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就要看作不同的音位。如“大地”[tA51 ti51]中的[A]和[i]。
(二)归纳音位的方法
归纳音位通常是把一些音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进行替换比较,看它们是否能够区别意义。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音,就分别归纳成不同的音位,否则就是同一个音位。
以普通话为例,从辅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辅音音位”,从元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元音音位”,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声调音位”(简称调位)。例如:
[niu214]扭
/p/:/p? /:/m/
/A/:/u/:/i/
/55/:/35/:/214/
前2组的辅音音位和元音音位都是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素之间的差异是音质差异,所以人们称之为 “音质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而音高不属于音质,因此,人们称之为“非音质音位”。
(三)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例如,普通话的/a/可出现在以下不同的字音中:
安[??] 冤[???]
乖儿[?r]
这些不同的读音,当地人听起来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也没有别义作用,所以说它们是/a/的“音位变体”,/a/就是从这些变体中概括出来的。标写它时,通常从各音位变体中选用典型变体的符号,同时还要找一个常见、好认、便于印刷的符号作代表(加上//表示它是音位,不加//表示音位变体)。如下表:
韵尾[-i、-n]之前
韵尾[-u、-?]之前
韵头[i-、y]和韵尾[-n]之间
?i和u?i儿化时
音位变体可以分成“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如上面所提到的[?、A、?、?、?]都是/a/的条件变体。没有环境限制,可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自由变体”。如南京话n、l不分,n、l同属/n/音位,[n]、[l]就是/n/音位做声母时的自由变体。
(四)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普通话元音音位(处理分合)
音位的归纳涉及到依据什么标准问题。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对立原则(即辨义功能或区别特征)、互补原则和音近原则(音感差异)看作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
辨义功能是归纳音位的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上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就可称为“区别特征”。例如普通话中的[pau214](饱)和[p?au214](跑)、 [pau55](包)和[pau51](抱),不送气和送气、声调的高低升降均可造成音位的对立,就都是普通话里的“区别特征”。
互补分布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的语音标准。“互补分布”说的是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就叫“互补分布”。前面说过的/a/音位的变体[?、A、?、?、?]就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
“音感差异”也是归纳音位的重要语音标准。凡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语音差异一般不会造成音位的对立,因而可以归纳成一个音位。但是,由于在各种语言里形成互补分布的原因和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有的音虽然处于互补分布中,但是当地人听起来差异过大,这样的音也不宜归纳为同一个音位。例如,普通话中的[m]只出现在音节开头作声母,[?]只出现在音节末尾作韵尾,虽处于互补分布状况,但北京人的音感中有明显差异,所以仍应分别归纳为/m/:/?/两个音位;i[i]和-i[?]、[?] 也一样。
归纳音位应在同一语音系统中进行。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有细微差别的音是很多的,但是用来书写它们的字母却是越少越便于使用,用有限的字母(比如二三十个)去代表许多不同的音,就要运用音位理论。一般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普通话中的韵尾[u]音位和[?]例外)。音位理论对于创制或改革拼音文字、拼音方案以及语言的学习和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ma
am
二、普通话音位
(一)普通话元音音位
普通话共有/a/、/o/、/?/、/e/、/i/、/u/、/y/、/?/、/?/、/?/十个元音音位。下面是这十个元音音位的主要变体和出现条件:
1. /a/――主要音位变体有[?]、[A]、[?]、[?]、[?](详见前)
2. /o/――主要音位变体有[o]、[oc]。
出 现 条 件
在单韵母中
波[po]、破[[p?o]
作复韵母韵腹
说[?uoc]、候[xoc ?]
3. /?/――主要音位变体有[?]、[?]。
出 现 条 件
在单韵母中
哥[k?]、特[[t??]
作鼻韵母韵腹
文[w?n]、横[x??]
作轻声音节韵腹
4. /e/――主要音位变体有[e]、[?]。
出 现 条 件
在韵尾[-i]前面
被[pei]、危[wei]
作韵腹、无韵尾时
G[ ? ]、街[t?i?]
5. /i/――主要音位变体有[i]、[?]、[j] 。
出 现 条 件
基[t?i]、今[t?in]
开[k?a?]、黑[xe?]
作韵头(零声母)
叶[j?]、要[j??]
6. /u/――主要音位变体有[u]、[?]、[w]、[?]。
出 现 条 件
古[ku]、棍[kun]
好[x??]、后[xo?]
作韵头(零声母)
完[wan]、为[wei]
作韵头(零声母)
完[?an]、为[?ei]
在[f-]声母后
夫[f?]、父[f?]
7. /y/――主要音位变体有[y]、[?]
出 现 条 件
去[t??y]、裙[t??yn]
作韵头(零声母)
月[??]、圆[??n]
8. /?/――主要音位变体只有[?]
出 现 条 件
在[ts、ts?、s]后作韵母
资[ts?]、私[s?]
9. /?/――主要音位变体只有[?]
出 现 条 件
在[t?、t??、?、?]后作韵母
知[t??]、日[??]
10. /?/――主要音位变体有[?]、[?r]两个
出 现 条 件
阳平、上声音节
儿[?35]、耳[?214]
(二)普通话辅音音位
普通话共有/p/、/p?/、/m/、/f/、/t/、/t?/、/n/、/l/、/k/、/k?/、/?/、/x/、/t?/、/t??/、/?/、/t?/、/t??/、/?/、/?/、/ts/、/ts?/、/s/ 22个辅音音位。关于辅音音位的音位变体详见教材p119-120。
(三)普通话声调音位
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可以表示为/55/、/35/、/214/、/51/四个调位,也可以分别写成/1/、/2/、/3/、/4/四个调位。 /1/和/2/的变体分别为[55]和[35]。 /3/、/4/的变体如下:
后头没有别的音节
在上声音节前
在阴平、阳平、去声前
土堆、土豪、土地
后头没有别的音节
在去声音节前
特色
课外作业:p121 一、四、五、七、八
p121 八、用汉语拼音字母和国际音标标注“哥哥和姐姐学爷爷”,指出拼音方案书写法为什么只见 e ,不见 ê ?
Gēge hé jiějie xué yéye.
k?55 ??2 x?35 t?i?21 d?ie4 ?y?35 j?35 ie3
在这个句子中共有8个 e ,包含2个音位/?/(含2个变体)和/e/(含2个变体)。 e 和 ê 虽属于2个不同音位,但只在零声母条件下才会对立,需要用不同符号,如“鹅”e与“G”ê。除此以外,均呈互补分布:e[?]不出现在i、ü前后,ê只出现在i、ü前后;在其余情况下则只出现e[?] ,不出现ê[e]。所以汉语拼音方案可以只用一个符号 e 来表示。
普通话中文白读音的一般规律:
1.朗读文言文或诗文用文读。例如:泪尽继之以血(xuè)、我以我血荐轩辕、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书面语词用文读。例如:血(xuè)压、血泪史、热血、流血牺牲。
3.口语或口语词用白读。例如:流血(xiě)了、献血。
“血债要用血来偿。”句中有两个“血”该怎么读?
岁种薄(bó)田一顷余
薄弱 如履薄冰 厚今薄古
这张纸太薄(báo)
成熟(shú)
煮熟(shóu)
“床前明月光”该怎么读?
文读:老[l?55]年
白读:老[l?55]鼠
老[lau22]母 老[lau55]练 老[la22]鹗
第二章 文字
教学重点:汉字的产生、汉字的特点、汉字形体的演变、六书分析
教学难点:消灭错别字
第一节
汉字概说
一、什么是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特点:有声语言的代用品,突破时空局限(有声语言的缺陷)。
作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记录、传播、加工、规范)
二、文字和语言的异同
同:都是交际工具(说和写作用一样);都非上层建筑(几千年来,没随上层建筑变化);都没有阶级性。
   异:语言历史长(约有200万年),文字历史短(3000――6000年)   
三、什么是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殷商的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四、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圣人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
手势语
五、汉字的特点
从书写符号看是表意文字(非字母文字)。
从汉字跟汉语的关系看,是语素文字(汉字大多是记录语素的,造字之初更是如此。如黄河、长江)。
从字的构成看,是意音文字(90%是形声字)。
六、汉字的作用(历史、现实、国际、国内)
汉字的形体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古文字阶段(象形)
(殷商)甲―(西周)金文―(春秋战国)大篆(籀文、石鼓文)―(秦)小篆
龟甲、兽甲
《史籀篇》鼓形石
重要意义:
整理、简化
今文字阶段(不象形)
――(汉代)隶书――(汉魏)草书、楷书、行书
古今文字的主要差别
划时代意义:
古:象形文字、绘画式线条、体形均繁
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今:不象形符号、基本笔画、体形均简
汉字的结构
一、结构单位
(一)笔画: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
(二)笔画的类型
单一笔画(6种):横、竖、撇、点、捺、提。
复合笔画(两种或两种笔画的连接)25种(见p179)。
传统分类:永字八法(横、竖、撇、点、捺、提、钩、折)
现代分类: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
(三)偏旁: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预制构件)。
不成字偏旁
(四)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的各部的
二、笔顺
(一)什么是笔顺?
笔顺是笔画的书写先后顺序。
(二)汉字笔顺的基本原则(见p182)。
(三)笔顺特殊或容易出错的常用字(见p182、189)。
三、造字法
(一)什么是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现通常采用东汉许慎《说文》的定义(四体二用)。
(二)六书分析
汉字里的“张冠李戴”
方――圆  
四、汉字改革问题
五、汉字的整理
六、汉字的标准化
第五节
正确使用汉字
一、掌握规范汉字
二、纠正错别字
现代汉语(文字部分)
一、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汉字50%
1以见一(斑)
2既往不(咎)
3 (首)屈一指
4(班)门弄斧
5召之(即)来
鬼鬼suì(祟)
7英雄(辈)出
8直(截)了当
9 (恬)不知耻
10按(部)就班
11情不自(禁)
12 目不(暇)接
13战略(部)署
14面面(俱)到
15 九重云(霄)
16一(筹)莫展
17性格jué(倔)强18寒(暄)客套
19相形见(绌)
20变本加(厉)
21记忆(犹)新
22chuō(戳)穿阴谋 23再接再(厉) 24敲(诈)勒索
25以逸(待)劳
26技术熟liàn(练)27 仗义(执)言
28欢dù(度)春节 29千锤百(炼)
30披星(戴)月
31(咄咄)逼人
32黄(粱)美梦
33负(隅)顽抗
34破(釜)沉舟
35风mǐ(靡)一时36原形(毕)露
37入不(敷)出
38(墨)守成规
39惩前(毖)后
40前pū(仆)后继 41委(曲)求全
42病入(膏肓)
43(却)之不恭
44刚(愎)自用
45迫不(及)待
46(赡)养父母
47义愤填(膺)
48莅(临)指导
49生活mí(糜)烂
50 惨遭屠lù(戮)
二、为括号前的汉字注音50%
1翁媪(ǎo)
2畸(jī)形
3混淆(xiáo)
4包庇(bì)
5歼(jiān)灭
6叶(xié)韵
7濒(bīn)临
8发酵(jiào)
9机械(jiè)
10校(jiào)对 11菁(jīng)华12星宿(xiù)
13刹(chà)那 14狙(jū)击
15畜(xù)养 16忏(chàn)悔
17埋(mán)怨18酗(xù)酒 19赔偿(cháng) 20奇葩(pā)
21造诣(yì) 22瞠(chēng)目 23瀑(pù)布 24跃(yuè)进
25惩(chéng)罚 26地壳(qiào)27宝藏(zàng)28鞭笞(chī)
29怯(qiè)懦 30破绽(zhàn)31炽(chì)热 32亲(qìng)家
33坚贞(zhēn)34逮(dài)捕
35鞭挞(tà) 36惴惴(zhuì)
37桎梏(gù)38湍(tuān)急 39恪(kè)守
40粗犷(guǎng)
41可恶(wù) 42慑(shè)服
43干涸(hé) 44膝(xī)盖
45提(dī)防 46涎(xián)水
47恫(dòng)吓(hè)
48参(cēn)差(cī)
第四章 词 汇
教学重点:语素的确定、词和短语的区别、语素、字和词的关系
教学难点: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分析
(一)词汇是什么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好比树木和树、信件和信的关系。
词汇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
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一种语言而言,它的词汇越丰富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发达,表现力也就越强。就一个人而言,他掌握的词越多,也就越能确切地表达思想。因此,要有意识地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
(二) 词汇单位
一、语素
  1、什么是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凡是语素都应有音又有义,且无法再分解。现代汉语的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借来的,三音节以上的语素几乎全是借自外语。
2、如何确定语素?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否是语素的语言单位。例如:
蜡――蜡烛
烛――蜡烛
“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为别的已知语素所替代,所以各是一个语素。
必须注意的是两种替代缺一不可,例如“蝴蝶”只能是一个语素。
采用替代法要注意在替代中保持意义的基本一致。例如:
?果――水果
(前非后是)
苹?――苹□
?槟――□槟
(前是后非)
  
香?――香蕉
?蟀――□蟀
(前后皆非)
蟋?――蟋□
?千――三千
(前后皆可,虚假替代)
秋?――秋天
以上 4 种情况,每个词均只能看作一个语素。
3、语素的分类
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出各种类型。
如按音节多少,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单音节语素
(纯粹国产)
双音节语素
尼龙(部分外来)
多音节语素
乌鲁木齐(全为外来)
按语素的构词能力(最有使用价值),可以分为:
(成词语素)
地 牛 火 水
半自由语素(不成词语素,不定位) 民 语 愤 荣
不自由语素(不成词语素,定位)
阿 第/子 家
现代汉语里的语素,多数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演变来的。由于汉语的词逐渐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古代汉语的许多词(自由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变成构词成分(半自由语素或不自由语素),如“民、祖、语、言”等,它们只是在一些文言格式和成语或其他熟语中仍然被当作词用,如:民不畏死、祖传秘方、语无伦次、三言两语等等。
 二、词和词的构成
1、什么是词?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单说或单用)可用来区分语素和词,“最小”可用来区分词和短语。
她们发现了几只美丽的蝴蝶。(?个词)
2、如何区别词和短语(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
  识别词和短语可以用是否“最小”来区分,通常采用扩展法。
请你买个开关――请你买个开和关※
门别开关――门别又开又关
)――骑马(
这件事令我(非常)头痛――今天我头(非常)痛
海带――海浪
水兵――水上
吃香――吃饱
3、词的构成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词根是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加在词根上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举例说明如下:
单音节:天 水 人 草
双声:参差(cēncī)
(1)单纯词
叠韵:彷徨(pánghuáng)
其他:蝴蝶
叠音词:猩猩
音译外来词:咖啡 歇斯底里
(2)合成词
a.途径 关闭
[保留原义]
b.骨肉 尺寸
[产生新义]
c.国家 人物
[偏义复词]
a.人流 冰箱
[定(的)名]
b.密植 游击
[状(地)动]
c.火红 笔直
[状+形(像……一样地)]
a.提高 推翻
[动(得)形/动]
b.车辆 书本
[名+量(集合概念)]
[名+动/形]
A.词缀+词根
B.词根+词缀
联合式 突然 敢于
C.词根+叠音词缀(多音衬字)
练 习 一
分析下列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杯子――妻子――莲子
管家――作家
绿化――变化
老外――老伴――老婆――老鼠――
老师――老大――老化――老百姓――老子
练习答案
分析下列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食油(偏正)
看台(偏正) 笑话(偏正)
粉碎(偏正)
瓜分(偏正) 雀跃(偏正)
蚕食(偏正)
墨绿(偏正)
杯子(附加)―莲子(偏正)―妻子(附加)
管家(动宾)―作家(附加)
绿化(附加)―变化(联合 )
老外(附加)―老伴(偏正)―老婆(附加)―
老鼠(附加)―老师(附加)―老大(附加)―
老化(附加)―老百姓(附加)―老子(联合)
练 习 二
分析下列合成词的层次
单 …………………………江
三………………单音词
纯           双声:澎湃…………
联绵词 叠韵:苍茫
其他:芙蓉
音译词 ……咖啡 俄罗斯
叠音词 ……猩猩
联合型 ……道路 骨肉 国家
偏正型 ……皮鞋 游记 火红
补充型 ……提高 车辆
动宾型 ……司机
主谓型 ……地震
重叠式 …………姐姐
词缀?词根型 ……老虎
刷子、红彤彤……
词根?词缀型
花儿 …………………单音词
(三)语素、字和词的关系
词是造句的单位,语素是构词的单位;词由语素构成;字是记录语素、词的书写符号。
  词、语素、字三者之间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
例如:“沙”是一个字、一个语素、一个词;“沙发”是两个字、一个语素、一个词;“沙袋”是两个字、两个语素、一个词;“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七个字、四个语素、一个词。(另见教材257页表格)
(四)简称和数词缩语
简称是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与全称相对而言,常见的简称方式有 5 种(例子见教材257页)。简称是全称的临时替代,在正式场合往往要用全称。
数词缩语则是简称的一种。
滥用简称会造成信息污染。例如:
人大、人流办、爱委会、物委会、无委会、
自刹厂、五四三办、唯批、正处、上测所、小变办、
中国信合、食出大厦 
构词法练习(p259五)
伟大 的 天文学家 哥白尼 说:“人 的 天职 在 勇于 探索
附加 联合
真理。” 我 国 人民 历来 是 勇于 探索,勇于 创造,勇于
偏正
革命 的。我们 一定 要 打 破 常规,披荆斩棘,开拓 我 国
动宾
联合
科学 发展 的 道路。既 异想天开,又 实事求是,这 是
偏正 联合
科学工作者 特有 的 风格,让 我们 在 无穷 的 宇宙 长河
联合 偏正
中 去 探索 无穷 的 真理 吧。
偏正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教学重点:词义的性质、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类型
教学难点:词义的模糊性、民族性
一、什么是词义?
词义就是词的内容。词是一种符号,代表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只要交际中需要都可以用词来表示。
二、词义的性质
1、概括性:舍弃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专名也不例外)。
2、模糊性:词义的界限不清楚;词义具有相对性。
3、民族性: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表示什么事物可以不同,即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不同。
英语 brother
uncle(aunt)
汉语 兄或弟
伯 叔 舅 姑父 姨夫
词义的附加色彩及搭配也有民族性。
十三、星期五(不吉利)
四(与“死”音近,不吉利)
崇“八”与贬“八” (地域性)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正当苹果花开遍了天涯(喀秋莎)
三、词义的构成
理性义(概念义)
感情色彩:褒/(中)/贬
色彩义(附属义)
语体色彩:书面语/口语
形象色彩:形态/动态/颜色/声音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一、什么是义项?
为了便于认识、说明和掌握词义,人们往往要对词义进行分解。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就叫义项。
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如“辞别”;有的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如“把戏”。词的义项的多少主要是从该词出现的语境观察出来。当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时,各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例子见P268的“深”)。
二、义项的分类
基本义(基本的,常用的)
词义
引申义(推演发展而产生)
比喻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
树(乔木)
铁制用具

木头(枕木)
铲 基 本 义
转义(引) 棺材(寿木)
转义(引)用铲取物或清除
用绳线结成的捕鱼鸟器具
用绳线结成的捕鱼鸟器具
引申:用网捕捉(网鱼)
比喻:像网一样笼罩着(眼里网着红丝)
兵器(短兵相接)
军人、军队(当兵、骑兵)
关于军事或战争的(纸上谈兵)
三、单义词和多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
四、同音词:语音相同(声、韵、调完全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可以音同形异,如“傅――副”、“公示――公式”(容易辨认),也可以音同形同,如“别(去)――(久)别”(不好辨认)。
香香(多义)两两(同音)
近世进士尽是近视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第五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什么叫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
1、完全同义词(等义词。数量少,应限制其存在及发展)
维生素――维他命(译法不同)
教师――教员
感情――情感
2、条件同义词(近义词。词汇丰富、语言发达的重要标志)
坚决――坚定
喜欢――高兴――喜悦
二、如何辨析同义词?
从语境中去考察下列三个方面的差别:
1.意义分析法
语义轻重:爱好―嗜好
努力―竭力
范围大小:天气―气候
时期―时代
个体与集体:信―信件
2.色彩分析法
感情色彩:成果―结果―后果
爱护―保护―庇护
语体色彩:离婚―离异
生日―诞辰
3.功能分析法
搭配对象:爱护―爱戴
充分―充足―充沛
词性不同:永久―永远
突然―忽然
聪明―智慧
三、同义词的作用(见教材p286―287)
四、什么叫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叫反义词。
五、反义词的类型
1.互补反义词:肯定甲就否定乙;否定甲就肯定乙,正反两方面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性。例如:死―活
出席―缺席
2.极性反义词:肯定甲就否定乙,但否定甲不一定就肯定乙,即在正反两方面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例如:黑―白
大―小
朋友―敌人
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语义范围、使用频率不相等)
七、反义词的作用(见教材p292―293)
我知道以群的死是在他逝世后的一周,知道老舍的玉碎却是他自杀后的一段长时间,知道傅雷的绝笔,则是在他辞世后的若干年了。
巴金《二十年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新生来报到了。 (同音词)
2.他获得了新生。
3.他是个新生儿。(多义词)
语法概说
教学重点:语法的四级单位、8种句子成分。
教学难点:语法的四种属性。
一、语法是什么?
红红火火过大年――红火的大年
风风火火闯九州――风火闯九州※
火火红红的太阳※――火红的太阳
看看――家家――包包(?)――书书※
(词形变化)
好天气――很天气※
很喜欢――很战斗※
好勇敢――很勇敢――很勇气※
很光荣――很荣誉※
(词的组合)
鸡冠花―花冠鸡―花鸡冠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十八岁的老太太的孙女儿※
两前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他什么都懂。
他都懂什么。
幸亏他来了。
他幸亏来了。
(词的顺序)
词组成短语或句子有一定的语序(即规律)。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
语法学分词法学和句法学两个部分。词法学研究的是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和词类;句法学的研究范围是短语的构成、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词法与句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依存,一以贯之)。
二、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英语900句、汉语300句。
稳固性:比起语音、词汇来,语法的变化最慢,如“主语+谓语(动语+宾语)”这种格式沿用了几千年。
民族性:各种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系统(约定俗成),彼此虽有共同之处,但差异也很明显。例如:
汉语:吃饭
日语:御を食べゐ
汉语:两本书
汉语:他是学生吗?
英语:two books
英语:Is he a student?
傣语:书两本
日语:彼は学生ですか。
系统性:语言现象虽纷繁复杂,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条理成系统的。
三、为什么要学习语法?
如果不讲语法,演说就呆板无味,诗歌就会含混不清,哲学将毫无根据,历史将令人讨厌……总之,所有的科学都需要语法。
(前)苏联 ?罗蒙诺索夫
一般认为,学习语法有助于锻炼人们严密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把握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及其分析方法,既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又能敏锐地发现病句并予以纠正,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既快又好地掌握某种语言,特别是外语。
可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什么还要开设现代汉语语法课,而且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呢?我们作为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学习汉语语法?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人们对汉语语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对母语的掌握只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的人,对于母语的运用只能“跟着感觉走”。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对于母语如果只能“跟着感觉走”,那么,对母语至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真是如此,将无法把自己培养成名副其实的汉语言文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也就无法胜任今后祖国、社会、人民所赋予的汉语言和汉文学的专门研究任务。
  对母语要能够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其中的关键是对汉语语法要有系统的修养,而这只能通过全面地学习汉语语法学才能办到。不学习汉语语法学,对汉语肯定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弄不好甚至连“其然”也不知。
  在我们同学中,有些人,严格地说,现代汉语普通话并非是“母语”。
 
所谓“母语”,指幼儿从小通过与同一语言社团其他成员的接触所掌握的第一语言。从小习得的第一语言是汉语,汉语就是他的母语;从小习得的第一语言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母语。 
  问题在于汉语有许多方言,而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敢于说汉语普通话是其母语者,即使在中国也不是多数。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文化接触日盛,语言交流频繁,即使是母语者也有一个被干扰和反干扰的问题。要具备良好的反干扰能力,学好母语语法,对母语语法有理性的认识是最根本的。
  正如前述,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文化接触日盛,语言交流频繁。当今的社会,不仅有汉语方言和汉语普通话的接触和交流,还有汉语普通话和外语的接触和交流。有接触、有交流,就有相互干扰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为了排除干扰而必须学好语法的问题。不过,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所谓“反干扰”,决不是关起家门,不与外界接触,更不是关起国门,抵制外语、拒绝外语。恰恰相反,我们要继续大开国门,主动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是若干门外语。所谓“掌握”,不但要会讲、会听、会写,对于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会翻译,会“外译汉”、“汉译外”,尤其是要能够将英语译成地道的汉语。
  翻译,不论是“外译汉”还是“汉译外”,关键就在于理性掌握汉语及相关的问题,即:必须纯熟掌握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尤其要更加熟练地掌握母语语法,才能够地道地将外语译成汉语。否则就会出现如下的汉译句:  
 
week ?
 * 上星期你看过任何电影吗?
  上星期你看过电影吗?
  上述翻译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汉语与英语的语法有差异。在翻译中,对这些差异都应该适当处理,否则,按原句“依葫芦画瓢”,非出病句不可。要进行语法处理,不学语法,行吗?  
四、怎样学好汉语语法
要学好现代汉语语法学,首先必须坚持教学三原则:
1、坚持语法理论联系语言实际的原则
  运用所学习过的汉语语法理论知识分析我们天天接触到的、所运用的日常用语;以我们天天接触到的、所运用的日常用语,验证我们所学的汉语语法理论知识。
2、坚持汉语与英语、普通话与方言对比的原则
  对比时,应以求异为主。因为“异”是容易出错之处;在许多情况下,“异”还是汉英、普方的“区别性特征”之所在。 
3 、学透一个体系(黄伯荣),然后博览诸家(胡裕树、王力、张静、张斌、林祥楣、中学教学语法系统等)。 
1)前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堂。
检查方式:课堂提问。
 2)课中听讲,认真做好笔记。     检查方式:课堂提问。
 3)课后复习,做好练习。
检查方式:批阅作业。
 4)结合学习进度,坚持用普通话朗读自己喜爱的优秀文学作品,以训练和增强普通话的语感;同时以研读的方式运用学过的语法知识和分析方法,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语法分析。
5)提倡多思,多问几个“为什么”,确立这样的学习目标: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学好汉语语法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1、正确理解“汉语语法很分歧”。
语法规律的系统(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
语法体系    
     
语法学说的系统(语法学者的主观分析、描写及分类术语)
   
难免犯错误 ― 难免不犯错误 (诸如此类的语法事实分歧极少)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坐着主席团。(语法学说的分歧)
   ~~~~~~
        ~~~~~~
2、正确理解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的关系:语法总结的是一般规律,但是所有的规律总有例外。我们既要遵循规律,又不能死抠语法。
贵宾们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恢复健康――恢复疲劳――恢复肝炎※
永远怀念――永远的伊雪艳――思念到永远
柔柔情情的月亮
满满月月生下来
灾灾难难的童年
3、正确理解语法和逻辑的关系:一般地说,绝大部分正确的句子都应是既符合语法,又符合逻辑,但也有个别例外:
①山区的情况对我很熟悉。※
②眼下涌现出一批“生猛作家”。※
③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④我吃食堂(大碗)
⑤打扫卫生
⑥老一辈的文学家都懂得外语,鲁迅是日语,茅盾是英语。
⑦云南四季如春。
五、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
(一)四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语素
(二)八种句子成分(构成 5 对):
定语+中心语
状语 + 中心语
中心语 + 补语 定语 + 中心语              
现在通过一个主谓短语的句法分析,说明八种一般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中〉补定 )中
(层次分析法,即直接成分分析法:由大到小,环绕中心,先远后近,层层二分)
(全体)同学 ||〔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中心词分析法,也叫多分法:一分为多,处处找中心词)
层次分析法与中心词分析法之比较
层次分析法:
这篇文章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
主语:定中短语(这篇文章);谓语:动宾短语(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
动语:动词(批判);宾语:定中短语(历史唯心主义)
中心词分析法:
(这篇)文章||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
主语部分:这篇文章 (主语 - 文章;定语 - 这篇)。
谓语部分: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谓语 - 批判;宾语 - 唯心主义;定语 - 历史)
类(上)
一、词类的划分
 教学重点:词类划分的依据。
教学难点:名、动、形的区分。
1、什么是词类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词的语法分类是指词在语句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2、划分词类的依据
①词的语法功能(主要依据)
  
能否充当(分出实、虚)
a.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教室 明亮 极其]
充当什么(主.谓.定.状)
[热爱生命]
b.实词与另一实词的组合能力
与什么实词组合[向东方]
c.虚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
表示什么语法意义 [东方和西方]
 ②词的形态
a.构形形态(形式变化) 如重叠:学习学习 安安静静
b.构词形态(形态标志,汉语不发达) 如粘附:绿―绿化
俄语中名、动、形各有形态标志;日语动、形各有形态标志,很容易辨认; 英语名、动、形各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又如:happiness / revolution / ability(名)
hardly(副) -ous -able(形容词后缀)
③词的意义(指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学生、老师――人
牛、马、羊――动物(名)
说、跳、唱――动作(动)
好、甜、远――性质(形)
学习词类时从意义入手比较简易、方便,能抓住大多数,但光凭意义这个标准有时会行不通,必须依靠它们的功能,才能准确判断它们的类别。例如:
白――白色(均表示颜色)形/名
刚――刚才(均表示时间)副/名
已经――以前(均表示时间)副/名
有时三方面得综合考虑(包括构形形态)
愉快(形)
喜欢(动)~唱歌/(形)喜喜欢欢过春节
欢喜(形)欢欢喜喜过春节/(动)欢喜这个孩子
高兴(形)高高兴兴过新年/(动)让他高兴高兴;高兴看电影
汉语划分词类,语法功能是主要的,但是使用功能标准时必须分清主要、次要或者经常、非经常。因为汉语的实词大多是多功能的,即每类词大都能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批判”既能做谓语,也能做主、宾、定、状。根据其主要做谓语、带宾语的功能,我们应当认定“批判”是动词。
实词:凡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就是实词。例如:人、走、好、三、辆、他、很等。
现行汉语语法学根据前述的分类原则、标准与方法,将汉语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 10 类。
虚词:凡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就是虚词。例如:关于、因为、了、呀等。
现行汉语语法学根据前述的分类原则、标准与方法,将汉语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4 类。
 
二、实词之一名词
定义 表示人、事、物、时、地和方位等的名称的词。
分类
普通名词,如:学生、经济、河流、观念等。
专有名词,如:黄帝、牛顿、长江、黄河等。
  集合名词,如:人民、群众、物品、马匹等。
抽象名词,如:道德、思想、文化、政治等。
时地名词,如:现在、过去、远处、里屋等。
  方位名词,如:以上、之下、里面、内外等。
语法特征与功能
  1、普通名词能够受数量短语的修饰或限定,组成“数+量+名”短语。如:一条鱼、三辆车等。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如不能说“不人”(人不人、国将不国、很不男人、很青春),不过,一些处所名词和个别普通名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可受副词的修饰或限定。例如: 最里面  就厂长(没走)  
  2、除少数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如“人人”、“乡乡”、“餐餐”等)外,一般不能重叠(如 “战士战士”、“学校学校”等,都不能说)。其实,单音名词重叠后,性质已由名词转化为量词。因为 “人人” 就是 “每个人” 的意思、“餐餐” 就是 “每一餐” 的意思。通常认为“人、家、年、天、队、县”带有量词性质,因为前可直接加数词,可按量词重叠方式重叠。
3、名词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中心)、宾语(中心)和定语。例如:
   
这里 || 就是 | 我 的 家。
我的故乡 || 是 | 中国。
(祖国)的明天 || 会更好。
时地名词还经常充当状语。例如:
我 ||〔明天〕也上 | 北京,咱们 ||〔北京〕见。
                       
 4、方位名词则经常后附于其他词语,组成方位短语后,才入句充当句法成分。例如:
   〔放学以后〕,你能来一下吗?
      
(山坡上)的 树林||起火了。
   
村子里||很静。
   ======
姐姐|| 在 学校里。
~~~~~~?  二、实词之二动词
定义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或存在消失的一类词。
分类 
  动作动词,如:走、听、批评、宣传、禁止等。
 ?心理动词,如:爱、怕、想念、喜欢、讨厌等。
 变化动词,如:发展、演变、缩小、增长等。
 
存现动词,如:存在、出现、消失、有、在等。
判断动词,如:是。
 领有动词,如:有、拥有等。
  能愿动词,如:能够、愿意、可以、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上、下、进来、回去、起来等。
语法特征与功能
 
1、动词经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动词能够带宾语。例如:
他|| 休息了。(充当谓语)
他|| 已经休息了。(充当谓语中心)
我们||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
  2、绝大多数动词能够受副词修饰或限定,如:“没走”、 “很喜欢”、 “已经 消亡”、“又 出现”、“不 等于”、“还可以”等;但是,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外,一般不受程度副词 “很”、“非常”、“极”等的修饰或限定。                 
  3、多数动词能够后附动态助词“着”、“了”、“过”,分别表示动作行为的 “持续态”、“完成态”和“经历态”, 如:“读着”、“读了”、“读过”。
  4、大多数动词能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等意思;重叠形式单音节为AA式, 如:走走、看看(后一音节为轻声)等,双音节多数是ABAB式,如:讨论讨论、表扬表扬等。 有一些动词还可作AABB式重叠,通常为联合式,重叠表示动作频繁。如:“来来往往”、“摇摇晃晃”、“拉拉扯扯”、“缝缝补补”、“躲躲闪闪”、“抄抄写写”等。 
5、能愿动词主要置于其它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例如:
他们||〔愿意〕来。 
天气||〔应该〕暖和了。
6、趋向动词可单独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但常置于其它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例如:
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天|| 热 &起来&了,人||却 瘦 &下去&了。
二、实词之三形容词
定义
判断或描述性质或状态的一类词。
分类 性质形容词(形容词的简单形式),如:好、甜/伟大、老实、大方等。
状态形容词(形容词的复杂形式),如:雪白、笔直、滚烫/ 绿油油、红通通、黑不溜秋/小小儿(的)、干干净净等。
不定数量形容词,如:多、少、全、许多、好些。
语法特征与功能
 
1、性质形容词能够受程度副词或否定副词的修饰或限定,状态形容词则不能。如 “很勇敢” 、”不清楚“都可以成立;但“很血红”、“不绿油油”就不能成立。[为什么?]                                 
2、大多数形容词可以重叠,其重叠形式有:
单音节为AA式,如:高-高高(的)、大-大大(的)等。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为AABB式,如:
整齐-整整齐齐、 老实-老老实实 、 平淡-平平淡淡;
双音节状态形容词(偏正式形容词)为ABAB式,如:
雪白-雪白雪白、 笔直-笔直笔直、 通红-通红通红;
少数带有贬义的双音形容词,则重叠为A里AB式,如:
马虎-马里马虎、 小气-小里小气。?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它一旦带上宾语,就转化为动词。 例如:“端正”原是形容词,而一旦构成“端正态度”,就转化为动词而成为兼类词。         
4、形容词入句后主要充当定语、状语、谓语(中心)等。如:
  (激烈)的战斗||开始了。(充当定语)
我们||要〔努力〕学好语法。(充当状语)
这种价格||便宜。(充当谓语)
――
  天空||格外晴朗。(充当谓语中心)
汉语的形容词也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例如:
虚心 || 使人进步,骄傲 || 使人落后。
现在我们 || 可以天天吃 新鲜 啦。
~~~~
 名词、动词、形容词小结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汉语词汇的主干,遣词造句中可以说须臾不可离开。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确,具体的词,到底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经常表现出明显的“一词多功能”的特征。这是汉语的一个主要特点。名、动、形相对固定的现代汉语也依然保留了这种“一词多功能”的特征。例如:
   他的学习态度||很端正。(“端正”为形容词)
   你||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端正”为动词)
   他||买了一把锁。(“锁”为名词)
   大门||应该锁上。(“锁”为动词)
  这种“多功能词”在汉语词汇中占多大比例,尚有待调查。
现代汉语中,虽有一批“多功能”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但是,这是对单个的、独立的词来说的。在具体的语境中,一个词只能体现出一种功能,而且这种功能是受语境制约的。因此,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出现以下的病句:
  * 事实||清楚,||不必疑问了。(名词误用为动词)
  * 海边的景象||多么奇观。(名词误用为形容词)
  * 歌声||在空中嘹亮。(形容词误用为动词)
  * 文章||抒发了对祖国的骄傲。(形容词误用为名词)
  * 晚上,我们||开庆祝国庆的联欢。(动词误用为名词)
  * 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动词误用为形容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正确把握词语的词性,学会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鉴别方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辨别方法:
 
第一步用“不”检验谓词或体词:
不能加“不”的是名词;
第二步用“很”分辨出动词:
不能加“很”的是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能愿动词除外);
第三步用带宾语分辨出形容词:
不能带宾语的是形容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补充练习
分辨下列名词、动词、形容词:
  英雄(名)英勇(形)任务(名)任性(形)感想(名)
感动(动)热爱(动)可爱(形)可惜(形/动)可以(动)
附近(名)近来(名)重要(形)重视(动)重点(名)
 
模仿(动)仿效(动)特点(名)特殊(形)珍贵(形)
  珍宝(名)珍藏(动)高度(名)晚上(名)怀念(动)
  安危(名)安全(形)节俭(形)节制(动)节省(形/动)
同化(动)具有(动)充实(动/形)充当(动)成为(动)
  进行(动)旁边(名)感慨(动)感叹(动)感觉(名/动)
  报告(动/名)巩固(动)密切(形/动)形象(名/形)
通知(动/名)奖励(动)保险(名/形/动)集中(动/形)
明白(形/动)现代化(动)
二、实词之四区别词
 教学重点:掌握其他实词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难点:区别词与形容词的辨别;形容词与副词的辨别;名词与副词的辨别。
定义 表示事物属性的一类词,亦称“非谓形容词”往往是成对或成组的,如:
    
中式、小型、急性、中级、金、银、男、女等。 
语法特征与功能
1、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如:“急性胃炎”、“大型客车”、“微型相机”等。
2、不能充当谓语、主语、宾语,也不能充当状语、补语。只有在与“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充当主语、宾语。例如:
  * 他买的电视||彩色。/ 他买的电视||是彩色的。
3、不受副词(不、很)修饰,否定时通常可前加“非”。例如:
不新式※、很新式?
非正式、非军用、非精装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
形容词除能充当定语外,还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和状语,能前加副词“不”,而区别词只能充当定语,不能充当谓语、补语等,又不能前加“不”。
请判断下列词语的词性:
无限
 
形容词与区别词 补充练习
请把下列词语分成两组:
幸福
形容词与区别词 补充练习
请把下列词语分成两组:
二、实词之五数词
定义 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的词。
分类  
  基数词,如:一、十、百、千、万、亿、兆等。
  序数词,如:第一、初一、头一(名)等。
  倍数词,如:三倍、五倍、七倍、九倍等。
  分数词,如:二分之一、五分之三、七成(百分之七十)等。
  概数词,如:四百多、千把(人)、十来(米)、三千左右、
        三五(个)、七八(条)等。
语法特征与功能
   1、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后,才做句子成分,如:三位老师、买两本、去一次、一把抓住等。 数词与名词直接结合,是古代汉语用法的遗留。因此,大多出现在成语或某些文言格式中,如:一草一木、三头六臂、七上八下、三心二意、万水千山等。
   2、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或宾语、补语、状语。
3、除少数几个数词外,一般不能重叠;即使能够重叠的,也是在固定格式中,如:三三两两、千千万万等。
使用数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二和两的用法(参阅教材第33页)
关于数量增减的表达法(参阅教材第20页)
倍数的用法:倍数只能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数目的减少。
二、实词之六量词
定义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分类
 物量词,如:
   专用的:个、斤、双、些、公里等。
   借用的:头、口、担(一担柴)等。 
 动量词,如:
   专用的:次、回、遍、趟、顿等。
   借用的:笔(画一笔)、跳(跳一跳)等。
 复合量词,如:人次、架次、吨公里、秒立方米等。
语法特征与功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语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