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花兰古香缎褀袍面料

您现在的位置:&&&&
第十二篇 妇女服饰(一)
  上海妇女的服饰,是上海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折射出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变化,上海妇女的服饰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
  春秋末年,传说当时上海地区妇女方额细眉,头发平梳,后垂发髻,束以布缯;身穿上衣下裳(裙)相连的"深衣",袖身肥大,袖口窄小,中束大带,腰身细小,下裳拂地,轻盈苗条。这显然是楚国好细腰习俗的表现。到了汉代和唐代,妇女服饰有所变化:前者多为云纹刺绣曲裾长袍,足着翘距支履,脑后束髻,额旁插着步摇簪钗;后者则流行由女上衣和女裙相配套的时装。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传到南方,江南包括上海的妇女也爱穿这种衣袖和裤管都肥大的服装。至于唐代妇女广泛吸收外来胡风的服饰文化以及崇尚女着男装的风气,可以视为后来上海女装欧化和男性化的先河。宋代江南妇女已有缠足和戴花冠的习俗,其服饰最明显的是头上的高髻冠子,时兴插梳;同时还穿"褙子"(背子),即把唐代妇女"半臂"改为长袖,衣身加长,作直领对襟式。明代妇女服饰恢复汉制,出现凤冠霞帔的婚礼服。沪上青年女子上穿背子,下穿裙子,裙子的式样有月华裙、凤尾裙、百褶裙等。当时苏州、湖州、杭州等地盛产丝绸,上海地区妇女的高档服饰以丝绸为面料,因绣工精美,还远销日本。清代,旗女(满族、蒙古族和汉军旗的女眷)常穿宽大的不分上衣下裳的旗袍,有时上身加罩短小的坎肩(马甲);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常服,或加穿较长的背心。汉满两族妇女的服饰也互有影响:满族妇女不仅学梳江南常见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而且有"大半旗袍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趋势;而沪上汉族妇女也有学穿旗袍,学梳一字头(平髻,又叫把儿头、两把头或大拉翅)的。
  鸦片战争后,上海辟为商埠,妇女服饰受到西欧影响。旗袍的宽衣大袖,逐渐改成纤小,如衣身缩短,腰身紧收,缀以肩缝等,较以往旗袍更为称身合体。到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领、袖和长度又有较大变化。领子有高领、低领、方领、圆领、U字领、V字领、西式翻领、一字形平口领等。袖子有宽可盈尺的,或窄可束臂的,有长可过手的,或短到无袖的,甚至做成背心式或背带式。至于旗袍的长度,先是长到衣边扫地,后又短到膝上,通常是在膝盖以下。40年代起,旗袍日趋简化:身长及袖长缩短,领子偏低,并略去繁琐的花边。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妇女的穿着趋向中西融合:穿旗袍,着长统丝袜和高跟鞋,再配上女西式上衣或翻毛绒外套、翻毛绒大衣、翻毛裘皮大衣,或加穿大衣、外套、毛线衣等,与服装形式多样相配合。这时上海妇女的发式也多有创新。先后流行过的发髻就有螺髻、包髻、连环髻、盘辫髻、面包髻、一字髻、东洋髻(大和髻)、舞凤髻、坠马髻、蝴蝶髻、散心髻等。在发髻间一般插上茉莉花,后来又用金翠珠玉,也有用绸制的花朵,再后则多戴烘料绒花。头饰簪钗各式各样,大多寓意吉祥,如矛、戟、刀等兵器形状的饰品则含避邪之意。青少年女性还有其特殊的发式,如青年女子把额发处理成一字式、垂丝式、燕尾式或满天星等前留海(刘海式)。少女有的在头部左右梳两个丫髻,有的在背后梳一根辫子,都是不修脸(刮脸)的,到结婚时再开脸,梳正式发髻。自西方烫发技术引进上海后,从发式上就再难分辨出已婚的少妇与未婚的少女了。
  中国妇女服饰发展到近代时期,有京式、广式、苏式、宁式、沪式、淮扬式等之分,且相互影响。到清同治、光绪年间,服饰中心移到上海。当时西方服式以法国巴黎为中心,而巴黎流行的服饰,短时间里就会传到上海来,经过改制,使上海妇女服饰形成了既善于借鉴外国又勇于出新的海派风格。
  1949年上海解放后,妇女服饰几经变化。先是脱下旗袍,穿起蓝色或灰色的列宁装,其造型男女差别不大,只是女性穿的要求腰间略为收紧一些。下装一般是女西服裤,也有配穿裙子的。当时中国经济尚在恢复,社会崇尚简朴,女装多用棉布料。1950年以后,沪上较为流行的女上装是女式两用衫、女式衬衫和女中式棉袄。
  上海妇女的发式,解放后也有较大变化。50年代初期,妇女罕施脂粉,多梳短的直发,发丝后梳。年轻姑娘在直发的基础上,束扎成对的小辫,再用橡皮筋一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妇女穿花衣、烫头发、穿皮鞋和着呢绒面料衣服的多起来了。有一种运动式短发,因其造型简洁,发式牢固,梳洗方便,为不少女青年所喜爱。到60年代,东欧电影中有些妇女发式,如《柏林情话》中的女角发式,曾受沪上妇女的欢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海的妇女服饰为之大变。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妇女的烫发、小裤脚裤、尖头皮鞋等;至于女性用的化妆品、首饰等,更是横遭指责。当时妇女与男子一样,多穿灰色、蓝色的服装,青年女子常穿草绿色军便服。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妇女服饰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形成了百花争妍、五彩缤纷的局面。先是上海姑娘冲破了世俗的成见,穿上被称为"奇装异服"的牛仔裤和喇叭裤,勇敢地走上街头。特别是牛仔裤,久盛不衰,而且发展成与其配套的牛仔装,因其紧身合体,于粗犷中显妩媚,成为上海姑娘80年代的时髦装。接着广为流行的是上装茄克衫,常与牛仔裤或裙子相配,显得干净利落,轻柔洒脱。面料适用范围较广,有布、呢、化纤、皮革等,并可制作单、夹、棉等衣,逐渐发展成为四季皆宜的服装。近年来,由茄克衫演变而成的轻便衫、摩托衫、钓鱼衫、击剑衫、旅游衫、猎装、牛仔装等,因其短小精悍,轻便实用,颇受年轻人的青睐。此外,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上海女性穿西装和女式大衣者增多。女式西服的基本造型与男式相似,但款式较多。女式大衣,是一种富有变化的外衣,其造型、领式、下摆、款式、面料、内芯等多种多样,日新月异。
  进入90年代后,针织衫外衣化的T恤(T-shirt的音译)、由御寒的紧身内裤改变而来的踏脚裤、合奶罩两点及三角裤所构成的三点装、超短裙(即迷你裙)、超短T恤(俗称露脐装)、袒胸露背的女性礼服等,颇受一些青年女性的喜爱。而比三点装多一点小裾或披风,即由多块薄薄的乔其纱所构成的沙滩装,则已成为沪上一些时髦女性爱穿的休闲装。
  与服装相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妇女的饰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黄金首饰,如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金镯子等,在沪上妇女中相当普及。其次是宝石首饰热不断升温。原先主要采用橄榄石、石榴石、紫晶、海宝石、玛瑙等中低档原料,现在则主要采用钻石、翡翠、红宝石、蓝宝石、水晶、祖母绿等中高档原料,并且出现了购戴进口宝石的现象。近年来比黄金贵重而稀有的铂金首饰,又受到上海女性的宠爱。还有不少青年女士佩戴珍珠饰品,配上白色服饰,以表现其圣洁高雅的品格。更有不少妇女日益重视整体形象的包装,把首饰的聚焦点由头部逐渐下移到脚部,戴起价格昂贵的脚链。在部分收入较高的女性中,兴起了追求名店名牌的风气。至于讲究化妆,在上海妇女中已较普遍,美容院遍布大街小巷,新娘去美容院已司空见惯。有些青年女性则强调服饰个性化,热衷于新潮式样:穿的裙子时而短到大腿根,时而又长拖地面;衣袖长可包住双手,短则不见袖子;衣身有的宽松肥大,有的瘦窄短小;皮鞋高跟或细如酒盅,或厚重如面包。在着装方法方面,也跨越了整齐美的常规,出现多层次、不等边、女衫下摆露出的穿法。
  总之,妇女服饰直接或间接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风俗人情和政治经济状况,显示出人们的身份、素养、思想性格和审美情趣。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上海妇女的服饰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在古代,接受楚文化的影响,崇尚朴实无华,后又演变为唐之艳丽、宋之端庄和明清之端庄中显俏丽。及至近代,国门大开,欧风东渐,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勇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到了当代,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审美观念的更新,使上海妇女的服饰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第一章 服装
  第一节 袍(旗袍)
上衣下裳连属的长衣。较早的形式称"深衣"。西汉女袍是曲裾襟长袍,只作家居晏服。东汉明帝时准许将袍列为礼服,直到清代。古时女袍基本是长方形造型;领型有圆领、交领、立领之分,上海地区交领为多;门襟分为斜襟右衽及对襟两类;袍为长袖,袍身可短至膝,长可及脚面。用料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不断变化。上海位于盛产丝绸的苏、浙之地,松江又为棉纺中心,故上海女袍多以丝质、棉织为主要衣料。
  清代旗袍
为旗女官定长袍。清初旗袍较为紧窄,利于行动,中后期变得极宽大,腰身为筒式,圆领右衽,领子有高、低之分,高可达7厘米左右。旗袍的领、袖、衣襟、衣摆等处,都有装饰,往往绣各种花卉、蝴蝶、蝙蝠、人物故事等吉祥图案。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按季节不同更换;同时,旗袍长度与时代的变化、消费观的更新有关。20年代旗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以轻便朴素见长。30年代初随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服装趋于豪华,而高跟皮鞋的流行,又促使旗袍长度陡然加长。及至30年代末40年代初长度又迅速回缩至膝盖。色彩随季节转移,深浅浓淡、五彩缤纷。一般汉族妇女也以穿着旗装为时尚。旗袍经过改造,不但充分展现女性苗条的身材,更能表露东方女性端庄、高雅的气质,享有中国女性的"国服"之美誉。
  上海旗袍
民国9年(1920年)中期到1950年初,旗袍亦为上海妇女主要服装和礼服。在西方服式的影响下,不断修改。主要是从筒式改为S形;立领逐渐减低为窄领以至于无领;衣袖时而短及于肘,甚至无袖;袍衩高低及袍身长短,都可随风尚而变易。198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旗袍式样发生较大的变革,但在细节上仍保持其独有的民族格调,展现出东方女性之美。
  第二节 衫袄
  上海地区的妇女将上衣下裙作为常服。上衣按形式不同称为衫、襦、袄,简称为衫袄。
  衫袄与女袍不同之处,最显明的是比袍子短,一般长不过膝。外廓呈长方形,领形有交领、直领、圆领之不同,袖形有宽窄之分,其造型、用料以及装饰风格,基本上与袍相似。衫则为单,袄则为复。襦有单复之分,单襦近于衫,为夏日常服;复襦近于袄,为秋冬常服。
古时有两种:一是指穿在衣外无袖的衫,春秋时即有;一是穿在衣内贴身的短袖衫,汉代称为汗衣。到了近代,上海妇女所穿的贴身之物为汗衫,而罩在襦袄之外的有袖长衫则称为罩衫,衬在里面的又称衬衫。衫,原为中式,民国19年(1930年)后,受男子西服影响,上海妇女借用男子所穿的西式衬衫,既可穿在西服内作衬衫,又可作夏季单穿的衬衫。1950年后,这种女子衬衫在上海逐渐普及,成为妇女的时装,除仿男式外,又有女性风格明显的女衬衫,式样繁多。有短袖仿水手领的海滨衫,有嵌条的长袖衬衫,有披巾领结而束腰带的长袖衬衫,有圆驳领的长袖衬衫等。1980年后,上海妇女夏季穿的又出现"婆婆衫",款式与男子西式衬衫类似,只是夸张肥大,后为T恤衫所代替。T恤衫是女子汗衫外穿的时髦装,款式色彩丰富多样。1990年后,上海时髦女子夏季喜着时兴的T恤衫。
有夹、棉之分,长、短之别,在宋代是短于袍而长于襦的有衬里上衣。与衫子一样,历代都有。近代上海妇女的中式棉袄,采用立领,衣袖联体,衣长齐臀,内附棉絮、丝棉、驼毛以及化纤絮片等填料,也可用人造毛皮或天然裘皮等作里子。一般分紧身形与直身形两种,以对襟和叠门式为常见,也有偏襟、大襟、琵琶襟等不同款式,形成不同风格:对襟,庄重大方;偏襟,别致优美;大襟,利落文雅。常采用滚边、嵌线荡条、缀花边、盘花钮等装饰。面料多用织锦缎、古香缎等高档丝织品,外观富丽华贵,古色古香,是上海妇女爱穿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冬装。
  民国9年开始,上海妇女的衫袄又创制中西式,就是在中式基础上采用西式装袖,故又称装袖式。主要式样是小立领、对襟式,多用插袋,与传统中式服装最大的区别是肩袖分离,用西式装袖,有时还保留中式下摆开叉的优点,常用镶、嵌、荡、滚及刺绣、贴花等传统装饰手段。中西式比中式服装更贴人体,故民国29年以后,趋于普遍。1990年后,除中老年妇女外,上海市区穿着者渐少。
  第三节 马甲、比甲
  马甲、比甲是古代上海妇女常着服装中的无袖上衣类。按其长短不同,分别称之,马甲较短而比甲较长。比甲这一名称较早,清代开始不再使用,而以长马甲代之。
古代称背心。其基本款式是有前后身两片:一裆胸,一裆背,故又名衫两裆(亦作两当)。最早出现在战国。汉代仅用作妇女内衣。魏晋以后,不拘男女,均可穿着。有单、夹、棉之别,夹者或纳以丝棉,既可穿在里面,又能加之外衣,使用方便。《晋书?舆服志》曰:"元康末,妇女衣两裆,加乎交领之上。"即指马甲穿在交领衫袄之外。唐代妇女穿着马甲很为普遍,曾流行一种略长的两裆,又称绣裆襦,穿在大袖袍衫之上。陆龟蒙《陌上桑》诗云:"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桑"。至宋,马甲已成为上海妇女一般的衣物,又称衫两裆衫。面料有苎麻、生绢、麻、丝等织物。
  清代上海地区的女用背心,除保留汉装的特点外,还出现局部造型吸收旗装精华的满汉融为一体之新风格。马甲长者可至膝下类似无袖袍,开有很高的侧叉。短的马甲仅及腰节,比较合身;它除采用与袍、衫袄相似的开襟形式外,短马甲常用一字襟,即在胸线处横开襟如中文的"一"字。此襟源于满族男子背心"巴格鲁"坎肩,因其上有很多钮扣,又称"十三太保",清代中、晚期已成为上海妇女的普遍衣着。及至现代,上海女性仍爱着马甲,时髦的有皮马甲、牛仔马甲和多口袋的摄影用马甲等。
基本制形是无袖、无领、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元代的比甲式样为前短后长,以便弓马,妇女多不穿用,直到明代方广为年青妇女所采用。至清代作为汉装的一部分流行。穿长比甲,着百褶裙,梳发髻,是明末清初上海地区的妇女衣着模式之一。
  古代的马甲、比甲,沿袭至今,成为常用的背心,内穿与外穿皆可。上海妇女外穿的背心,制作讲究,称为时装背心。面料选用呢绒、丝绸、针织纯涤纶、丝光、平绒、灯芯绒等,可制成夹衣和单衣。无领背心的领围可为方形、圆形、V字形、鸡心形、曲折形等等,也可做成各种形式的翻领。衣身可制作为紧身形、直角形、宽大型;下摆可分为方形、尖形、圆弧形。通常运用分割、缉线、嵌线、嵌条、滚边、镶拼等工艺,增加美观。冬季上海妇女常穿保暖性强的滑雪背心,色彩丰富。1990年后,时兴女青年把短背心穿在长衬衫外,形成长短不齐的时髦装。
  第四节 裙
  裙是古代男女下身的基本服装,采用围系于下身的形式,展开成矩形,与今之围裙相似。裙两侧有系带或钮襻,围绕于身然后在腰后或腰侧系结,与今日套穿的西式裙有明显的区别。古人一年四季着裙,夏用单裙,冬用夹裙、棉裙或皮裙。裙的长短宽窄及装饰风格,因历史时期不同而有不同的特色。
  古代裙式
从春秋战国至隋唐,妇女时兴长裙。唐代女子着裙高高地系结在上衣之外,裙腰有系于乳上或乳下、自然腰或低腰等四种,前两种居多。宋代腰线回复到自然腰节。唐时裙幅以多为佳,且有间色,有红、紫、黄、绿等色,以红裙盛行。宋代女裙以罗纱为主,有刺绣或罨画或销金,裙长垂地,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之分,且多褶裥,色尚石榴红。有一种裙前后开口,便于妇女乘骑,叫做旋裙。明代上海妇女穿的裙式较多,长短随时而变。江南地区时兴合欢裥,裙式自后围向前腰。上海农家劳动妇女时常束短裙于腰,一直到1950年后才少见。清代上海地区妇女常着百褶裙,裙裥数目常打至百,又称百裥裙。清咸丰、同治年间又时兴鱼鳞百褶裙,即在裙褶处相错用线钉合,张开时状若鱼鳞,因而得名。月华裙形与百褶裙相似,色彩淡雅,展开呈皎月。色深的又称墨花裙,裙上绣有西湖十景以及仕女人物。清代还尚凤尾裙,华丽秀美。
  近代和现代裙式
近代上海妇女裙式,时有变化。晚清民初,即有穿西式套裙的。民国9年(1920年)所穿的白衫黑裙"文明新装",已具套裙雏型。1950年后,主要为西装上衣加西装裙,此裙因与西装相配而得名,特点是在前体中心线有一大对裥,便于活动,风格雅致。喇叭裙是西式半腰裙的基本式样之一,特点是裙身上窄下宽,自腰至下摆逐渐展宽,腰身至臀处贴身合体,裙摆宽大,类似喇叭的外型,因而得名。上海女青年穿此裙时,与飘逸的衬衫相配,更显优美。旗袍裙是具有旗袍合身特点的西式结构之裙子,能够体现女性均匀苗条的体型与典雅温柔的风度,1980年后曾风行一时。传统的百褶裙,受西方影响,成为风琴式褶裥裙,80年代后是上海女性时尚的裙服。
  连衣裙近代由西方传入,其实即是中国古代上衣下裙相连的深衣现代化。民国9年至29年,上海的女学生、电影明星都喜欢穿此裙。1950年后,连衣裙成为上海妇女夏季主要服装,较厚面料的为春末秋初穿着,并曾流行苏联式的时称"布拉吉"。1980年后,西方的迷你裙(俗称超短裙)传入上海,为年轻女性所喜爱。
  总之,现代裙式变化多,常见的还有牛仔裙、一步裙、多节裙、斜裙、褶边裙等等,都是上海妇女喜着的裙子。
东方新闻网与上海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女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旗袍的发展、分类、选择与搭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6页免费1页免费23页免费20页免费9页免费 4页免费20页免费19页2下载券12页免费6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页免费24页免费103页免费13页免费55页1下载券
旗袍的发展、分类、选择与搭配|介​绍​旗​袍​的​演​变​历​史​和​发​展​,​旗​袍​的​分​类​方​法​,​怎​样​选​择​旗​袍​与​服​饰​搭​配​技​巧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宝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