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看三 两二 右看二两三 左右仔细看三两二赍钱三百万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 · · · · ·
精彩推荐:
查看: 32609|回复: 349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豁除郑家潭沙压田粮题案(节录)湖北巡抚臣晏斯盛题为堤溃冲洗等事。乾隆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准户部咨开湖广司案,呈户科抄出。该臣等会议,得湖北巡抚晏等会题荆门州郑家潭大堤乾隆七年被水冲压李济龙等田亩一案。兹据署布政司安图会同粮储道陈琦详称,据汉阳府知府陈文言亲诣彼地,会同安陆府知府塞克图并带同该州知州舒成龙逐一履勘,实系大堤溃决,水深沙压难以垦复,并将沙压田亩逐一勘丈,与该州原报数目相符,所有实在冲洗沙压民赋额内上则田七十一顷八十四亩六分零。照则例科算,该粮二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合零,应该条饷等项银三百一十九两七钱三厘零,南漕正耗并赠贴米一百五十六石六升零,实因无地可耕,应照原题自乾隆八年为始,准予豁除以苏民累。等情,前来。臣覆查无异,除册结送部外,臣谨会同署湖广总督臣鄂弥达合疏具题。等因,具题前来。查湖北荆门州乾隆七年夏被水灾,该州郑家潭大堤溃决冲压田七十一顷八十四亩六分零,该粮二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合零,该条饷等银三百一十九两七钱三厘零,南漕正耗等项米一百五十六石六升零。先于乾隆九年九月内准该抚晏以委员勘明,实系田去粮存,题请自乾隆八年为始准予豁除。等因。户部以该州郑家潭大堤既经被水溃决,其冲压田亩果难垦复,自应即行勘明确实,题请豁除,何以迟至二年之后,据民呈控始行请豁,其中恐系愚民妄揑,希图隐漏粮课。且印结亦未送部,不便遽议行令,另委别属贤员再行确勘,如果冲压属实,即行取具印甘各结,造册具题请豁。等因,在案。今该抚晏既经另行委员勘明前项水冲沙压田亩,系属确实,并无虚揑情弊。前因被水之后,民多出外谋生,引丈无人,以致迟延,亦非愚民妄控。造册取结题请豁除所有应征条饷等项银三百一十九两七钱零,南漕正耗并赠贴米一百五十六石六升零,应准其自乾隆八年为始,照数豁除。仍令该抚晏将前项豁除银米各数出示晓谕,务使灾民均沾实惠。倘有不肖官员私行征收情弊,即行指名题参可也。等因。乾隆十年七月二十三日题,本月二十六日奉旨,依议,钦此。革册书(即里书)并首补缺额银米案附《赋役》后查得荆门额载成熟粮麦二万二千九百四十一石零,向来分为望、长、羔、诸、阳、东、马、却、藻、平、坊、青八邨,而八邨又分五十九图,每图复分十甲,每甲粮册一本,名为一块,共计五百九十块。荆门册书有一人而管一块者,有一人而管数块者,传为世业。间或顶售,则按册载花户之多寡、地方之肥瘠,以定价之低昂。每册一块顶银二三十两以至四五十两不等。其中不法册书每于推收过割,恣意舞弊。初则增减粮额,既则改换头面。有图便己私,将本户分派者,有狥情受贿,代人飞诡者,有将亲密之户打灭,包收入己,揑造诡名,空立花柱指为虚户者。日积月累,以致额征成熟粮麦竟绌一百六十六石有零。期间虽有小民卖产贪价减赋,田去粮存,久而逃亡故绝,无从追征之项,而册书诡立十居六七。历任州牧依然每岁全完,无民欠之累者,盖缘八邨设头役八名,征比无完,责之头役,头役责之册书,册书即公同赔垫,沿以为例。又有青四一图距城二百余里,额征条银五百七十三两零,南漕米二百七十六石零,每年自开征以至奏销之日,完纳不及十之一二。摘挐追比,即于附近之潜邑避匿。所欠银米亦系册书公垫,然后执串索利折算。积习相仍,而花户益致岁岁抗欠,册书亦岁岁赔垫,因而居奇肆索。通州条饷则预行包收,南漕则重价私折。复又勒索册费,每粮一石索取规银五六钱、七八钱、两余不等。征收南漕之时,各书潜住沙仓左右,设立纸票,开列花户、米数,名曰卡票,勾通经管南漕仓书,惟凭卡票收米。花户无票,米莫能交,动至守候苦累,不得不惟命是从。经征之官皆以虚粮无着,利其赔垫全完,无碍考成,置之不问,管粮册书藉有虚粮公抬,视其固然。幸蒙各宪洞烛弊害,严饬追册革逐,勒石永禁。并蒙各宪谆谆叠谕,务尽根株。其惠爱黎元,亦已至优至渥。成龙谬司民牧,敢不实力办理?奉檄之日,即将旧有册书一槪追缴,册档革逐归农,另于六房之中佥点殷实谙练书办,经理粮册,设局查造。并于开征之先,遵例刊刷易知由单,开明里甲、户名及条编正银、南漕米数、在于仓所,散给各户,使知应纳正供。既可遵完本年粮米,复可存为下年输额。遇有买卖推收,另行换给。向日所用卡票及一切飞诡刁难诸弊,无自而生,阖州士民莫不群沾宪泽。不惟淳良花户踊跃输将,即素称抗玩之区亦劝勉恐后。即如青四一图银米,曾将实征印册关送潜邑,就近代征,移州汇解,使在荆、在潜俱难逃匿。而孰知一奉革除册书,顿易旧观。成龙前于开征之日,委令新城司巡检胡兆昌,住宿该图公所,宣布各宪教养至意,令其就近交纳。未经一月,而各户银米同时并交,俱九分以上,其余零碎小户亦于奏前全完。从知昔日之逋欠,皆由册书抑勒横征,既供私索,无力再完正赋,职此故耳。至虚粮一项,溯流穷源,自应均于册书是问。但年远人亡,昔年底册丝毫无存,严讯现今革除之役,委皆展转,按项莫可究诘。叠据绅士耆庶公呈,以册书既革,大害已除,情愿按粮均摊,或每粮一斗捐钱三五文,以补额数。荷蒙督宪鄂、抚宪晏训饬,按粮均摊,既恐苦乐不一,逐年敛收,且乖政体。谕令一面于已革册书内着落搜求,一面出示劝谕士民,凡现今粮不符田者,悉令自首,免其从前欺隐之罪,务期尽善。成龙因查州属原额粮麦二万八千五十一石零,内实征成熟粮麦二万二千九百四十一石零,荒缺粮麦五千一百有奇,盖因明末兵燹频仍,黎庶逃亡,田地荒芜。迨我朝定鼎,招徕抚绥,除荒征熟,陆续升垦,尚遗如许荒缺。今承平百余年,地无不辟,荒田尽熟,所有荒粮自系民间隐匿。夫任土作贡,小民常经,以久经额载征输之熟粮,岂容虚悬无着?况此项虚粮,或由册书飞诡,或系田去粮存。究之,仍有原田现为民间耕种,非若水冲沙压无田者可比。随刊示遍贴,开导愚蒙,旋据革书中之有田产与各图花户,次第首报,而虚粮计日补足。凡此莫非各宪仁政感孚,有以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也。所有诡名虚户以及首粮花户,一并分晰造册,详赍备案。惟是荆门民赋共有五十九图,花户零碎,春银秋米,册籍繁多。其佥管经承,应请酌用九名推收过割。原奉通饬逓年轮换,第册书飞洒之弊积重难返,所佥经承多方搜索,始得就绪。遽令逓年轮换,诚恐册内间有舛错,接手之人不谙头绪,转致棘手。请俟五年编审大造后,再行点佥更换。其推收过割一应册籍,遵照抚宪檄饬,贮于大堂近侧科房,大书“推收房”三字,责令佥点之经承主守,听民查考,不许掯勒需索,仍入交代报查,则飞洒包侵等弊,从此彻底澄清。而阖州士民顶戴宪仁,直与江汉同其永广矣。(勒石南关福善庵前亭内)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荆门直隶州志卷三之三政典志三仓储(有图)州丰仓图
333.jpg (118.08 KB, 下载次数: 17)
10:41 上传
州丰仓图说荆属望、平、坊三村并东二一图,共十一图,地处西北,距州城近者数十里,远者一百六七十里不等。宋、元以前无可考。自明以来,城设州仓,收贮附近州城纳户之粮米,民甚便之。迨后,仓移石牌,纳户亦往输焉。自前明割石牌隶钟祥,遂将州仓应征之米归并沙洋仓交纳。沙仓乃羔、东、马等图纳米处也,在州治东南百二十里。以极北之民输米于极南之地,往返隔三、四、五百里不等,且山路重叠,背负驼运之苦,往返盘费之艰,实为民困,百余年于兹矣。而荆门营又有坐支兵米二千五百余石,应在沙仓支领,因挽运匪易,致将兵米每石折银八九钱不等,相沿成例。吏胥任意刁难,兵民交困匪伊朝夕。乾隆八年,成龙莅任,即访悉前情,欲筹便兵利民之举。随查有前州胡炳欲复古署,曾建大堂三间,头门三间,旋以工费不继停业。本年八月,即将大堂修理铺垫,暂收粮米,示谕西北及附近州城十一图粮户,俱令在州仓交纳。并会商荆门营游戎邹世权、守戎李连仲,佥云前支折色,原非得已,今设州仓,便可就领本色,营兵受惠实多。旋于乾隆十年冬,据里民蔡苓等禀称,因古署原议兴修,势难久假不归,设有变更,仍须远赴沙洋,依旧苦累。众议十一图花户公同出费,置买刘乡官房一所,恳乞设为州仓,永在州城征收。成龙当查州治,故隋凤凰台基也。尉迟鄂公创建于唐,陆文安公复建于宋,皆以兹台关阖郡风水也。明末遭闯祸,署州卢学古以身殉,家属尽歼署中,古署遂为灰烬。国朝初年,司土者仅购买周贡生之民房,迁就办公。地甚狭隘,其署只头门三间,大堂、二堂各三间,内宅住房、书房共十二间。仪门、科房、班舍、库房一无所有,甚至囹圄以茅草为之,更难关防。成龙正捐复古署,适蔡苓等复请以现署改为州仓,而以士民等捐买刘乡官之屋,拆移凑建复古公廨,实一举两得。随又据详各宪,均蒙允准。即于次年三月兴工,七月造竣,粮仓、官署相继落成。遂以大堂、二堂收贮兵米,住房、书房收贮常平仓谷石。从此十一图小民永免负运跋涉之累,而兵丁亦均得实惠,一转移间,三善备焉。里民恐事久而无征也,既勒石于仓,复请载诸志。夫仓储出纳,有司职也,语焉弗详,民隐奚达焉。爰绘图如右而说之。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12.jpg (142.36 KB, 下载次数: 15)
10:41 上传
沙平仓图说州东南百二十里为沙洋镇,地临水次。自古设有粮仓,征收附近之羔、东、马等村南漕,所谓沙仓是也。宋末将州仓移于石牌,前明将石牌改隶钟祥,州仓应征之米俱移至沙洋。而后港之仓,康熙初亦改归沙洋征收,是阖州五十九图粮米,俱归沙洋一镇征收矣。查沙洋古有粮仓十间,朽坏不堪,而经征之官并无衙署,历系赁住民房,仍分为州、沙、后三仓名色征收。至雍正五年,前任州牧王佳士又将代民垫捐之社谷六千九百有奇,收贮古粮仓,以致南漕二米无处收存。每届征收之期,借用茶庵、水府、准提庵三处征收,又相沿二十余载。乾隆七年冬,前任粮宪顾按临沙洋,目击情形,殊非政体,赐详两院请建仓厫,奉批饬议。成龙于次年履任,其时社谷业经前署州钟祥高令尽数出借与里民、班役、保甲人等。成龙随详请于四乡适中之地,遴选殷寔社长五十余名,将前项出借谷石逐一追还,分贮四乡,令社长经管。空出此仓,征贮南漕二米。惟是历来州牧赴沙征粮之际,即于仓所审理词讼,民间条饷亦即就近完纳。乃听断无署,设柜无所,总于民舍、僧院迁就从事,既乖体制,亦疏典守,殊非慎重钱粮之道。随查有前州张任内奉文收贮监谷,价买皮履安民房前后各三间,紧贴古粮仓,堪以改作衙署。前添建头门一座,将前三间改建为大堂,二层三间改建为二堂。又用价银四十二两买接连此房之右傅阿徐草房一所,前后三进,前进改建为班房,二进改建为柜房,三进改建为住房。后添书房二间,又后建厨房二间。然粮书推收、分散由单尚无处所,又用价银四十两买左边傅成六草房一所,将前二层改作沙洋社谷仓六小间。又于社仓之后建马房三间,更于社仓之右建水脚房三间。合计买房拆修改造,共费工料银三百四十二两。至乾隆十五年,古仓十间倒塌,难于修葺,复于价买傅成六基内新建大仓六间,卷棚六间,官厅三间,头门一间,内又添门房一间,后又修住房三间,计用工料银三百五十两零。前后共捐用银六百九十二两零,各修完竣。于是经征有署,理事有堂,收贮南漕粮米、征收条饷、散给由单各有公所,稽查甚易,典守亦严,而体制亦觉整肃。后之官斯土者踵而葺之,则永垂不朽矣。至州、后两仓以及监谷、社谷各仓,均已另行分建,各详载本案云。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3332.jpg (178.29 KB, 下载次数: 16)
10:42 上传
后盈仓图说后港,古长林地,擅一州湖山之胜。古设仓,即以后港名。征收诸、阳、却、藻、长、青等村南漕,便民省费匪伊朝夕矣。迨康熙初,奉革里,派官未修葺,兹仓遂废。由是后仓之米亦归沙洋征收,而赴纳小民艰于负运,包收代纳,百弊丛生,民甚苦焉。乾隆八年,据士民王琪等见州仓已复,兵民均便,遂援例以请。当值修建沙仓,又复古州仓,实难兼营,故于详建州仓文内附详暂缓。十年,成龙将阖州运京漕米九千零六十石请之晏抚军,与黄冈、蕲水、广济三县南粮全数抵兑,题请允准。而王琪率各花户复连名叠恳,情愿公捐建仓,每粮一石捐银一钱充费。成龙覆查诸、阳等六村俱环后港,离沙洋近者七八十里,远者一百三四十里不等,皆系山路崎岖。凡遇雨雪,徒走犹艰,运负者可知矣。况在沙洋运解兵米,必由泽口始达荆州,路既纡回,费亦多用。若在后港设仓,不独粮户交纳甚便,即运荆仓兵米亦可节省水脚,大有裨于官民。随详各宪,均奉批允。时王琪等未及请示,已将古仓基址变卖,就与玉皇阁旁基地相抵,随公同捐垫兴工。只建二、三堂各三椽,又以垫费不继而止。成龙亲往查勘,规模狭小,又置买接连地基,相度绘图,添建大堂、二门、头门各三椽,后住屋一层,添建柜书推收仓厨诸廊房于左,委萧国栋等垫项接修,又未成功。正在踌躇之际,有武举雷凯等具呈以借项修理,竣工征费,先完借项为请。随经批允,仍令萧国栋、王琪等公同协修。戊辰八月,署、仓俱竣,成龙已先于七月内卓异引见卸事。经署州事荆州司马那将各村乐输仓费钱文,先照案将雷凯等借项照数给还,余令各捐垫诸生照数均摊分还,勿致偏累。查后港行署共修六进,每进各三间,又门房三间,右边推收柜房厨房各三间,前面科房六间,西面仓厫六间,斗级房三间,通共四十五间。共用工料银一千七百余两,而乐输仓费并变卖旧仓基地,除全还雷凯及借项外,尚缺银二百八十余两。旋据首事贡监生王琪、萧国栋等,以情愿公捐,先后具呈,遂允销案。是前项工程,非士民公捐固难图成,然自兹以后,输将咸便,所省实多,真一劳而永逸也。是役也,较州、沙二仓独后,而规橅视州、沙为宏整,或亦为长林湖山增胜槪欤。乾隆十四年奉建社仓,州牧舒成龙添建社仓三大间于柜房之右。附记于斯以备稽考云。〔预备常平仓〕旧在州治北、都察院右,久废,即今小校场之西隙地也。又,四乡有东西南北四仓,明末兵燹,俱废。国初买旧署前小巷民房三间,以作常平,地势低洼,难于堆贮。至康熙五十九年,截漕易谷以及采买捐积共谷一万二千余石,此仓仅可贮谷一千石,沙洋南漕旧仓仅可贮谷四千余石,其余谷石,历任州牧俱借贮州、沙民房,米则收之庙宇。乾隆八年,州牧舒成龙莅荆,念官署朴陋湫隘,而仓谷重务,尤宜加谨收贮。于是详请修复古署,规模宏敞,将旧署大为修整,改为州丰仓。内除大堂、二堂各三间改为征收兵米之用,住房后照房并西书房共九间改贮常平仓谷,可贮谷四千余石。嗣将仓西添建社仓三间,可贮谷一千石。又将沙洋征米旧仓逐一重建,仍作为征收南漕二米之用。另买沙仓之北数武民房一所,前门楼三间,中仓三间,后仓三间,修作监谷。常平仓亦可贮谷四千石,仓厫宽裕,储积严谨,出陈纳新,官民交便矣。预备常平仓同治七年实存谷一千二百一十二石。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附社仓 〔社仓〕州城社谷向无可考。雍正五年,前牧王佳士于四乡劝捐,因年荒未获收贮,详请代民垫捐银三千两,买谷六千九百余石,借贮沙洋南漕仓内。至雍正十三年,前牧张镇任内,劝民捐积谷二千二百余石,分贮州城、沙洋、建阳驿三处,设立社长经管。而王牧垫捐之谷,仍未设立社长。迨至乾隆七年,署州钟祥县高世荣将王牧所捐社谷,尽数借与册书、里民人等。乾隆八年,州牧舒成龙莅任,念社谷原以接济农民,积贮官仓,借还均不便,于是于四乡之中举报社长五十余人,将此谷追完,交给各社长分管。春借秋还,小民均沾实惠。又缘此项谷石久贮社长私家,犹恐有侵亏揑报之弊。乾隆十四年,奉文修建社仓,归并总仓。随经详定州属适中之仙居口、建阳驿各建社仓六间,石桥驿、州城、团林铺、四方铺、沙洋、后港各建社仓三间,共八处建社仓三十间。每社仓三间,可贮谷一千二三百石,仍选殷实老成正副各社长经管收放。自是谷归实贮,民沾实惠焉。社仓自前牧舒成龙于州城及四乡设立八处,日久废弛,社长逃亡,仓厫倒塌。道光二年,前牧郎锦骏详禀,奉藩宪批,俟丰稔之年再行劝捐还款,嗣因节年水旱兵荒未能举办。同治三四两年,前牧刘綮商同绅士周瀚等办理团防,并于州城修建社仓于新建文昌宫之后,陆续买谷八百七十石。同治七年,因设粥场尽行售卖;秋,如数收买归。谷实储在仓,其余市镇各社仓现议筹办。
当阳县常平仓在县署东,东仓十四厫,横仓五厫,原储谷一万石。嘉庆元年,逆产入官,租谷五百八十四石二斗七升七合八勺,共储谷一万零五百八十四石二斗七升七合八勺。道光十五、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九、三十等年,缓缺南粮案内,奉文碾运荆州府仓,共除谷七千九百四十一石五斗四升四合二勺,均未奉文买补。自咸丰元年至同治五年,实存常平仓谷二千六百四十二石七斗三升四合六勺。附社仓社仓原额四十九社,共存谷四千八百零七石六斗零六合四勺。嘉庆元年,教匪焚掠,除谷三千四百二十七石九斗八升二合八勺,均经详请,委员勘明报销在案。同治五年,实存二十八社仓,谷一千三百七十九石六斗二升三合六勺。远安县新旧志俱无仓储。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66.jpg (87.03 KB, 下载次数: 14)
10:44 上传
社仓图说〔社仓〕在城中。同治三年,前州牧刘公綮所建,内存谷八百石。同治庚午夏,权州牧王庭桢到任,查询其谷已平粜无存,仓亦渐就摧朽。爰与绅士赵文光、杨秉筠、饶方杰、刘俊臣筹商拨费重修,复其旧观。又于右侧添置厫房五间,将原粜之谷买还,复增一千六百余石,共存谷二千四百余石。为定章程,岁逢春歉,按市价减十之一二,麦小荒则粜三存七,大荒则粜七存三,秋获可期,始尽出粜储值,俟秋后采买还仓。终始循环,以期久远。后之来牧是邦者,幸毋忽储。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荆门直隶州志卷三之四政典志四学校学正署旧在明伦堂后。乾隆间,州牧舒成龙择地明伦堂东,修建学署二所未果。三十七年移建明伦堂西。旧有图,见《祀典志·文庙》,非今署也。训导署在黉门内,湫隘浅陋。乾隆间,州牧舒成龙议改建未果。三十七年,就原地重修。嘉庆五年,训导梁锡冠复加修葺。旧有图,见《祀典志·文庙》。明伦堂在大成殿后。顺治间,乡官刘延禟兴修,其子庆昌、侄庆宏、孙效祖、曾孙邦翰相继重修。乾隆十四年,州牧舒成龙重加修葺。自舒牧重修之后,遇有朽坏,刘氏子孙犹时补葺。黉门在礼门北,州牧舒成龙建。射圃在义路门北,州牧舒成龙建。卧碑在明伦堂左,左右石台刻程子《四箴》。书籍旧存颁到《圣谕广训》一部,《上谕》一部,御纂《周易折中》一部,御纂《书经》一部,御纂《诗经》一部,御纂《春秋》一部,御纂《性理》一部,御纂《朱子全书》一部,御纂《通鉴纲目》一部,《明史》一部,《学政全书》一部,《名教罪人诗》一部。咸丰四年,发逆破城,残缺无几。同治七年,本省崇文书局颁发新刻《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四书》、《小学》各一部。学额原设廪膳生员三十名,增广生员三十名,附学生员每考取进十五名,武生每考取进十五名。乾隆五十七年,奉裁安陆府学二名,拨归荆门。咸丰九年,经三院会奏,以荆门绅民捐饷银数遵例请加文武学额各二名。同治二年,又奏遵例请加文武学额各四名。五年,又奏遵例请加文武学额各三名,合原额共二十六名。附学田学租学地,水陆共一百二十四亩五分,外基园十二亩,下塘三十亩,原未载租。坐落十回桥水田八十亩,租谷八十一石三斗五升;山田七亩三分,租银二两一钱五分;陆地十八亩,租布十八件。坐落新铺水田一十亩五分,租谷一十石五斗;山田八亩七分,租银二两五钱。其田地俱界大路两旁,自兵燹之后,尽行荒芜。自顺治十五、六、七年共垦田二十亩五分,共征折纳租谷银四两三钱六分七厘三毫零。又于康熙二十六年垦田三十亩;再,新铺亦自康熙二十六年起,开垦田一十亩五分,共垦田四十亩五分余。荒田六十三亩五分,共征折纳银八两六钱二分八厘二毫零。以上共垦田六十一亩,租银一十二两九钱九分五厘六毫零。每于年终,给发贫生取领详报。现有嘉靖年间州牧罗公谅清出田地亩数,勒石在大成门之东。按,前明嘉靖二十七年,州牧云公龙清丈东山书院牧马场、桑枣园等处田地亩数,勒石,今已大半失业。旧志载罗公谅,误。学田三石,坐落西门外天心堰,每年收租银一两七钱五分。康熙五十七年,为清丈学田事。州治东堡塔下有东山书院,宋二孙状元读书处,外有牧马场田地三十六亩三分归儒学,以光祀典,碑记现存。今被土居占垦未报,并将书院旁阴地一穴盗卖盗葬。诸生许成芬、许钟行等具呈儒学,牒移本州,卖主不敢出。州牧勘界查清,仍归儒学管业。东抵塔山,西抵山坡许田界,南抵大路,北抵大沟,除书院旧基一亩外,牧马场成熟田清丈一十六亩一分九厘,碑载完租银二两零六分。屡年以来,止收租银八钱。以上二处学田共收租银二两五钱五分,完纳银米。按,原额学田水陆共一百二十四亩五分,内荒田六十三亩五分,成熟田六十一亩,外基园十二亩(即学宫基址园圃),下塘三十亩(即东山书院旧址),原未载租。其熟田坐落十回桥五十亩五分,新铺十亩五分。每亩完银二钱一分四厘,共完银十二两九钱九分六厘,内纳正赋银二两六钱九分二厘,尚存银十两三钱四厘,由州凑捐银三两三钱六厘,共银十三两零六钱一分,给赈贫生。乾隆二十八至三十等年,儒学尚有造报册籍。迨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九日,安陆府委勘加租,每亩纳银四钱三分,共征银二十六两二钱三分,除完正赋银二两六钱九分二厘,实存银二十三两五钱三分八厘,归州牧征收,给赈造报。继由奏销款内,报解司库,相沿至今。同治五年,前署州牧黄式度查勘十回桥、新铺原荒学田,又垦熟三十二亩有零,仍照前每亩纳租银四钱三分,槪由州牧征收,统解潘库。老人仓学田一分,北塝田五十亩,南塝田二十五亩,共计七十五亩。其田半系高冈,原无水塘救灌;半系湖塌,每遭淹没,视岁丰歉收租,完纳荆儒学户内银米。赵家楼学田一分。道光二十八年,文童陈邦斗捐入学宫,为岁修之资,计田九十余亩,由学管业收租。查此田陈邦斗未捐之先即已荒芜,及捐入后,屡经出示招佃,无人承种,荒芜如初。磨镰港学田一分。咸丰九年,文童魏鹏瀛捐入学宫,为岁修之资。计水田六石零,大小共三十七坵,旱田数亩,大小共十七块,外草房一所,山场树木,一切原契开载明晰,由学管业,视岁丰俭纳租。陆公祠奉祀田,系学正陈愚于康熙二十三年三月,买乡民李文英响冈田一十四石六斗,东抵刘瑞楚田界,西抵周公常田界,南抵周大堰尾界,北抵郑玉之田界。本田大坵相接,并无参杂。每年麦稻二课三十石,布课二件,原粮一石八升五合。内熟九斗杂徭,州牧万印批准免,手本付僧圆如存照。庄屋一所,栾林、磙、场全。再,刘瑞楚卖田四石六斗,庄屋一所,六间,栾林、磙、场全。此田系荷叶大堰灌漑,有流水古沟为凭。李文英原收田价二十六两,契载明白,俱僧执掌。每年课租粮饷,俱听僧人收课完纳。当阳县教谕署在启圣祠后。嘉庆二年,教谕王发台重修大堂。道光二年,教谕蒋祥龄重修厅事。训导署在忠义祠右。嘉庆二年,训导刘士儒重修。明伦堂在云路殿后,堂前左为义路,右为礼门。道光二十八年,知县董文煜重修。学额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附学生员每考取进文武各十三名。咸丰九年,三院会奏,以当阳绅民捐饷银数遵例请加文武学额各一名。同治二年,又奏遵例请加文武学额各二名,合原额共十六名。附:学田共九分,每年共租钱一百二十一千一百文。同治四年,经儒学牒县谕饬正绅清丈实数,保举佃民当堂领佃,其租钱限定九月预支,交绅经管。除纳条饷正供外,以作岁科两试儒学廪保送考路费及年终支给贫生之资,其余作附宾兴与县内宾兴,同时支发。著为定章,立有碑志。远安县教谕署在文庙右,旧在北门外。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陈其顺建。乾隆五十七年,迁文庙于城内儒学宫,皆僦居民房。道光二十三年,教谕童兆璜牒请变卖北门外旧址,买民房一所,改建今署。训导署在仓巷街口,旧亦在北门外。道光二十三年,教谕童兆璜牒请变卖北门外旧址,买民房一所,改建今署。咸丰七年毁于贼。明伦堂旧在亭子山。乾隆五十七年,改建城内东北隅。学额廪膳生员二十名,增广生员二十名,附学生员每考取进文武各八名。同治四年,三院会奏,以远安绅民捐饷银数遵例请加文武学额各一名,合原额共九名。附:学田原额四十八亩,每岁征银六两七钱八分,又续经捐田三分,每岁收租钱二千文,收租谷十二石。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9.JPG (234.54 KB, 下载次数: 14)
10:46 上传
9999.jpg (194.69 KB, 下载次数: 15)
10:47 上传
龙泉书院图说绎志园附〔龙泉书院〕在蒙山麓,州牧舒成龙得龙泉后所建也。象山为荆门右肩,下丽诸泉,夙称名胜。故灵秀所结,非大儒则大魁。宋之三孙、二朱、四胡、一范,赫弈史乘,非明验欤?考之郡志,州东山旧有孙氏书院,象山旧有陆文安讲经台,岁久迹湮,流风歇绝,教化未施,鼓舞无从,司土之任也。矧荆门人文渐起,教育宜宏。即沙洋先有汉上书院之建,才为东南一隅计耳。州城风化所在,书院顾可缺乎?维时诸绅士先得我心,公请于象山东建书院,成龙遂捐金成之。初,布局仅一处,基阔九丈,长二十四丈。前为大门三楹,颜曰“龙泉书院”。内为讲堂三楹,曰“育德”,附耳房六。讲堂后曰“启秀门”,门内坐楼三楹,曰“尺木”,上祀文昌。东斋四楹,曰“敬业”,西斋如之,曰“乐群”。楼之左右耳屋各二楹。规模粗具矣!诸绅士以地之隘也,请于东偏为别业益之。复拓地,阔二十一丈,长如初。爰作园,分二所,即以荆名,以荆门人士之乐成也。西所引泉为方塘,其水由书院大门右而入,穿书院,绕荆园,至方塘东南而出。凡水所经,皆甃以石。或为渠,或为沼,宽深坚固,清澈宜人,真有“源头活水”、“云影天光”之趣。北五楹,为方塘书屋。前有桥,两翼各三楹,东为“寄畅轩”,西为“会心轩”。池中筑石方台,宽、长各五丈,柱以石为之。作卷棚三楹,颜曰“洗心堂”。前建石门一,颜曰“荆园”。外为月台,护以石岸,宽二丈,长三十丈许。建桥闸,便往来,创石堤,开溪河,此西所之结构也。东所筑小山于巽隅,即以浚塘土为之。苍松翠竹,间植其上。桐梅桃柳之属,随意种之山下。山上有亭曰“听泉”,对山者曰“东山草堂”,环草堂者曰“东山别业”。前有廊,复建春华、秋实二馆,此东所之位置也。又念礼重乡射,学宫射圃考其成也。至诸生不时习射郊外为便,卜地陆夫子祠南作绎志园,为诸生游艺之所。但其地稍促,唐安寺限之耳。且寺宇前殿渐圮,而寺南又为古寺旧基,因移旧寺前殿于南,创七楹于后,山门一,移诸佛奉之。旧寺之后层,重加修整,改为景养斋。养公由基善射,实居荆门,故朂之,以景前贤也。会射之地,复建绎志堂及观德亭。计屋十有三楹,围墙四十丈。园名则颜诸大门,与龙泉书院相辉映焉。书院既立,古迹谋复,遂筑讲台于象岭,构书台于东山,理学、科名立之标准。成全忠祠于院右,立孝隐亭于院北。大节庸行,策以景行。他如修陆公祠、文昌阁、奎星楼,皆为书院多士计耳。成龙初捐二千金,以千金修工,以千金生息充膏火。继以工费浩繁,司事诸生复恳以膏火之千金作工费,膏火之需则众输之。业据通详各宪,均荷批允。俟捐有成数,分别请奖。绅士乐输,辄有千金。然诸工需费尚多,而司事诸生又请以现输之千金益焉。成龙既允其请,犹未敷也。复捐五百金,而诸工始得竣。盖共费三千五百金,成龙捐二千五百金焉。若书院师俸、膏火,每岁约须五六百金,非三四千金权子母不可。现在绅士乐输,倘输不如数,成龙再垫出千金,并交典商生息,以充膏火。垫出之项,仍详作流抵。至乐输姓名、数目,分别详请奖励,勒石书院,庶垂久远矣。荆门州粮捕厅萧式汤为遵谕勒石以彰善行事,窃查书院各工费用以及膏火生息银两。蒙前堂台升任湖南衡州府舒宪先后共捐银四千二百两,阖州绅士商耆共乐输银三千四百二十三两九钱三分,内有绅士已捐未缴银一千五十四两一钱,二共实收银六千五百六十九两八钱三分。除纂修志书及书院古迹各工并制书籍、床凳等项,共用过银六千八十三两九钱三分,仅存银四百八十五两九钱。适值舒宪升任衡府,一时催缴难齐,即代绅士垫出银一千五十四两一钱,连前存之银合共一千五百四十两,随发各当分领,以一分五厘生息,永作递年膏火之资。通详各宪批允,催缴还项在案。兹舒宪丁艰回籍,道由荆,蒙堂台毛宪将已催绅士所缴之银七百六十八两六钱呈缴还项,尚有未缴银二百八十五两五钱。奉舒宪慨谕,前项未缴之银捐为已项,无庸再催。所有已缴乐输绅士、商耆姓名,实在银数,理合遵檄详载于左。碑在书院,乐输姓名俱在碑右,今不备录。龙泉书院创建于乾隆庚戌前牧舒成龙。道光六年,州牧郞锦骏重修。同治六年,州牧恩荣重新。龙泉书院膏火,自乾隆二十年前牧舒成龙筹备生息银一千五百四十两,历更守牧,存银缺额。嘉庆十年,前牧陶琛捐俸银三百两,凑足原数。十二年,州牧王树勋因公拨用,又致亏缺,而王续志乃自言书院膏火银一千五百四十两。自伊署篆荆门,一切循厥旧规,亦未免果于自欺矣。二十一年,经前牧任郿佑劝捐,并原存银共成四千两正。咸丰六年,绅士禀明前牧方卓然,以书院膏火银公买宝训堂十里铺、杨树港两处共水田四十五石三斗,旱田八十四亩,田租永充书院膏火,共用银九百零五两四钱二分。同治二年。团练经费动用银一千零三两二钱八厘,实存银二千零九十一两三钱七分二厘。嗣因典铺交出团练经费,案内补平尾欠银七十二两六钱八分六厘。同治六年,州牧恩荣拨入罗姓罚款银一百二十六两。又,十里铺、杨树港两处佃民游兴富、张正伦,由礼房禀明州牧恩荣当堂领种,出庄钱五十二串四百六十文,自同治六年起十年折完,另行升庄,再为领种。州牧恩荣将原存银及新拨入银并庄钱,均行发典生息,计今存原银二千一百六十四两零五分八厘,新银一百二十六两,共存银二千二百九十两零五分八厘,钱五十二串四百六十文。水田四十五石三斗,旱田八十亩,并作龙泉书院延请山长及肄业生童膏火之用。然自十余年来,书院山长槪自省城遥领束金,并无课一艺、试一文者,肄业诸生并不识山长为何许人,亦无能为之变计者,不诚负舒牧培养之深意与夫多士输助之胜举,历在经营之苦心哉?〔文峰塔〕在龙泉书院巽方,与东山塔遥对。同治元年,绅士周瀚等创建,义取雷风相薄,为书院多士勖也。〔绎志园〕旧有绎志堂,堂右傍山为观德亭,堂左为击鼓厅,共房十三楹。今基址并无,鞠为菜圃矣。古柏下尚有乾隆二十一年州人乙卯举人王国太、庚午举人高国清同立碑记。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8.jpg (206.87 KB, 下载次数: 15)
10:48 上传
汉上书院图说〔汉上书院〕在沙洋堤上关庙后。沙洋在宋时尚有城,称文物地。宋末遭元屠,文物尽矣。明代如李侃、黄点诸贤,宦业登诸史册,学业推重乡闾。国朝如严钦谟、胡作梅、江鼎金、张洪、胡作柄、张鳌、李光泗、方嵘、方培度前后诸人,阶九列、司文衡、掇高科、擅文誉者,啧啧人口,而皆产沙洋,毋亦汉水灵秀所钟欤?成龙自莅荆以来,久欲于汉上立书院,招集附近沙洋诸生童肄业其中。岁乙丑,始成此志。卜佳地关庙后,先加广堤基四五丈,以固其基。然后为北楼三楹,颜曰“观澜”,附耳房二,东西各厢房三楹。楼前为仪门,再外为大门,向东,颜曰“汉上书院”。西偏为射圃,临深潭,构亭曰“乐循”。院前之两关殿、禹殿、佛庐、山门、经楼,俱为重建。复构奎楼于庙南,以振文峰。计费千五百金,而堤、院各工乃成。于是延明师、选俊秀,雒诵之声彻诸汉上。英才日出,前徽可继矣。他日诸宪舟行时,一憩此,训迪之下,诸生更可藉闻高论也。又,吾荆朱公震为宋理学名臣,人称汉上先生,且与陆、胡二公共祠祀之。是又李、黄诸贤心切景行者。诸生勉乎哉。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内方书院图
1.jpg (224.11 KB, 下载次数: 13)
10:55 上传
内方书院图说〔内方书院〕在内方山上云雾观侧,后汉马良读书地也。良于五常中号“白眉”,事昭烈,为名臣,载诸史传。天下无智愚皆称之,惜遗迹不可复识矣。然自良读书兹山,土人率呼山为“马良”,询以《禹贡》内方之名,反有不知者。亦可见贤哲流风,至今未冺也。岁甲戌,余创建龙泉书院于西郊,招郡士弦诵其中。而内方绅士,复以建书院、便多士为请。余遂倡捐百金,诸绅士醵得二百金,择材于木,需甓于陶,鸠工于肆,不三月而工竣。堂庑、厨舍,计十四楹,颜之曰“内方书院”。院前建“白眉亭”,不第表著前贤,且可临湖眺汉。师俸所需,则于成龙倡捐龙泉书院膏火内支给。东南多士,咸有一白眉在心目间,惟恐不与斯选矣。至仙踪胜景,已详《古迹》,不复具述云。
知名人士, 积分 43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02 积分
你好,我对于荆门的历史也是查询网上的资料,我老家在东宝兴庙村,有条大河,不知道是什么名字,在每个村的名字都不一样,联兴村就九渡河,我们那个位置有原来姓莫的财主拿钱修了那个连接河两边的石头桥,我们叫做莫桥河,汛期淹没在水下,用方方正正的石块砌成,没看到过桥基础什么样,原来荆门和钟祥就以这条河为界,很来又以兴庙三队的高山划界,关于刘姓的有一块碑上有安陆府三个字,现在那块碑还在,关于荆门人口的来历,我感到十分奇怪,我老家在山边受到兵火之害很少,听我爷爷讲,我们这支从江西吉安来,来到这里连床上睡的都是死人,无人埋葬,我在宜昌长阳看到过李姓的碑,也是从吉安来的,老家的古碑大多是同治,光绪多,最早的都是嘉庆年间,而兴庙三队有大量胡姓碑,但没有后人在那里
白金元老, 积分 187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79 积分
我说麻城怎么那么多姓周的·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安子口口长 发表于
你好,我对于荆门的历史也是查询网上的资料,我老家在东宝兴庙村,有条大河,不知道是什么名字,在每个村的 ...
兴庙位于子陵镇东北,明嘉靖皇帝祖籍钟祥,他到北京称帝后为了扩大钟祥辖区,将汉水以西的石牌乐乡关丽阳驿等全划归钟祥安陆府,故兴庙有安陆府碑。(到清乾隆荆门升直隶州后为止)。你说的那座桥应还遗有道光十六年修桥的功德碑。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卖柑者说 发表于
请问你能否知道王樹勲(曾在荆门县做官)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樹勲:江苏江都人,清嘉庆12年任荆门州同。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13:44 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纪念龙泉诞生260周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勋明
& && && & 今年是荆门龙泉诞生260周年,龙泉书院奠基252年。龙泉由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荆门知州舒成龙凿泉命名,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四月 “卜地作龙泉书院”。几百年来由于书院以“龙泉”命名,文风丕振,人才辈出。使 “龙泉”响誉华夏,声名超过了先前的蒙、惠、顺三泉,而成为象山四泉的代名词。
& && && & 龙泉是荆门地脉龙穴所在,数千里秦蜀来脉至此峰尽水合。这里泉声四响,游鱼出没。古树烟茏,鸣禽上下,天机洋溢。百千年来,灵气所钟。镶刻在文明湖畔“坤轴呈机”碑,为明嘉靖年间李鳌所书。易理释乾为阳,坤为阴,阴阳相合而生万物。龙泉乃地域坤地轴穴,“坤轴呈机”寄托了先人们希望斯地长发其祥的美好愿望。
& && && & 龙泉是荆门文脉所在。它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曾经在这里隐居养亲,著书 “言道家之用”。远在宋高宗绍兴年间,这里就设立书塾(洗心堂)课读学子。唐朝李德裕、宋代欧阳修、苏询、苏轼、张垓等著名文人学士在这里留下美好的诗篇。南宋大儒陆九渊曾经在这里讲学。荆门历史上三孙、二朱、四胡等杰出人才以及近代张自忠、陈士榘、邓家泰等著名爱国将领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 && && & 龙泉是荆门学子启蒙读书的圣地。即使如今,生活在荆门的每一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读龙泉中学,让他们得龙泉风水之瑞气。共相淬砺 “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 && && & 龙泉是荆门革命摇篮,中共鄂西组织创始人胡孟平毕业于此,荆门第一个中**小组和荆门县委也诞生于此。
& && && & 吃水不忘挖井人,“龙泉”与“龙泉书院”的诞生,凝聚了清初荆门知州舒成龙的心血。为了修龙泉书院,他带头“先捐银2500金,后续捐银1700两”。又发动绅士捐银3400银两。他的精神感动了社会,阖州上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穷人最少也捐一升米,连叫花子也想法捐鸡蛋四个,舒成龙为修龙泉书院,可谓做到了鞠躬尽瘁。
& && && &舒成龙在荆门治州十二年政绩古迹卓著。他“建署衙,兴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两朝京师”,修龙泉书院、沙洋上方书院、内方书院、掘龙泉、建亭台,维修文明湖、修西门来龙桥,南门文运桥。复读书台、改造唐安古寺、修茸城隍庙、老莱山庄、霖昌观、社稷坛、先农坛、重修孔庙学宫等。由于舒公学识渊博,又善懂中国古代风水学,当时古城建筑几乎都被他按建筑风水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改造,由于他的建树,使荆门升为省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二县,创造了荆门历史上的盛世。
& && && &舒成龙对荆门的文化贡献更大于他的政绩,他敢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乾隆版《荆门州志》就是他组织编撰完成。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是否隐居过荆门蒙山(象山)东麓,无确切史料,宋彭乘根据传说,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6年前后)于蒙山东麓凿顺泉,命名孝子田、孝子井。第一次把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之阳的传说事实化。七百多年后,舒成龙治州,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 “孝隐亭”,题刻“顺泉”和“老莱子之位”,再次把老莱子曾经隐居过荆门的传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后辈抢老莱子这块文化资源牌提供了重要依据。
& && && &当官求名是好事,舒成龙一生当官为求名,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舒成龙在荆门历史上治州的政绩无人可比,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也是无人可及,他的名字会与“龙泉”永远同在。
& && && &其实, “龙泉”能成今天的文化品牌,也是无数志士仁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舒成龙之后,王庭桢、郎锦骏、徐嘉禾、凌兆熊、恩荣等州官相继对龙泉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维修。现在龙泉中学、龙泉公园、老莱山庄等系列配套建筑对“龙泉”这张文化品牌的壮大也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 && && &“神泉吐瑞藏蛟龙,坤轴呈机隐天机”。让我们珍惜龙泉,挖掘龙泉,打造龙泉,让龙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倘若舒公在天有灵,看到他所命名的&龙泉&响彻宇内, 看到他所创建的龙泉书院人文荟萃,一定会含笑于九泉矣!
& && && && && && && && && && && && && & 见《荆门日报》日版
10:26 上传
坤轴呈祥---纪念龙泉诞生260周年(正稿)
龙泉名人墙上没有舒成龙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10:01 编辑
清初舒成龙治州的成功之道(一)& && && && && && && && && && && & 李勋明
& &&&&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荆门历代名宦中,清初知州舒成龙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在荆门治州十二年,重民生,兴文化,“建衙署,新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两觐京师”。 为荆门做了不少好事,他留给荆门人的文化遗产无人可及。其实,舒成龙在荆门做的很多事都是围绕一个“名”字。当官求名是好事,因为求名的官必出政绩。下面让我们根据史料从“名”的角度来评说舒成龙,不仅不会影响他的光辉形象,反而让我们更加了解舒成龙,并从中受到启迪。& &&&做官想留名的人大都重视文化。乾隆八年,舒成龙到荆门上任,时年已四十三岁,其先,他二十二岁便入京都任事,得到怡亲王的赏识,三十四岁被拔任湖北谷城、竹山等地知县。十年的京都磨剑,十年的基层县吏煅炼,使舒成龙羽翼已丰,踌躇满志。他决定把荆门作为发挥他人生价值的重点。下车伊始,就找下属索看州志,结果“泯然无片纸”,遂感叹曰“志者,在官者不可无之书也”。立即开始组织专班编撰《荆门州志》,他明白编州志既传承了历史亦可方便为自己留名,何乐不为之。& &&&一个官员想干事,少不了财力支撑。舒成龙赴任荆门的第二年,就做了一件一般人想不到而生财有道的事。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柳家州柳之厚等八户农民田里长出了奇异的二十余茎双穗麦,后二日,马良七宝山农民雷圣至家里的牛产下一只麒麟,生存三日,观者如睹。舒成龙大喜,认为这是“本朝圣圣相承,百昌效顺,而嘉禾瑞麦以出”,他要借这两件祥瑞异事做文章了,他立即授意州将邹世权等制书向省巡抚大人报喜,并函告天子,又亲自作《瑞麦记》《产麟记》大颂皇恩浩荡。估计他“两觐京师”时,也一定将《瑞麦记》《产麟记》呈报乾隆皇帝,恭颂圣明,当然必得皇帝赏赐,加上他在京都的人脉关系,两次“卓卓进京”必争取了不少银两回来。查舒成龙当年在荆门前后捐俸金额记录数额高达近两万金,可见,没有京都的支持,光靠在荆门的灰色收入是不可能的。至于当时柳家州农田是否生双穗,马良乡是否牛产麒麟,反正穗已落,麟已死,不会有人去鉴别真伪了,舒成龙却借此小题大做,发了财,升了官!& &&&荆门象山东麓泉流涌注,风景如画,人文底蕴丰富,乃荆门城市文化根基所在。舒成龙知识渊博,又善懂风水学,他的姓名中有一个“龙”字,他认为自己也是一条龙,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称龙,他要称龙也只能喻其意,并且要做的让人无话可说,否则是要杀头的。现在,他要借象山东麓这块风水宝地围绕“龙”字造景,让自己这条“龙”与象山一道升华。& & 他的第一步棋:修来龙桥。首先倡导在西成门外通往象山的竹皮河上建一座桥,理由是为了连通州城地脉,其意义非同一般,悠关一城兴衰,岂能不做,按他的话说是“无西桥则无州治也”,桥修好后他命名曰“来龙桥”,这是他第一次巧妙的用上了“龙”字。& & 他的第二步棋:造龙泉。在修来龙桥采石时,他编了一个神话,说梦中遇见了蒙、惠二泉泉神,泉神指示他于两泉间取石。于是舒成龙便派参军萧式汤到蒙、惠二泉间开采,未掘三尺,泉水上涌,得一石碣,上刻 “泓泉敷润有深功,石窦涓涓海眼通,岁稔时和霖雨足,风云长静白龙宫”,落款为“宋绍兴壬申仲冬荆门知军吕元题”,至于此石碣的真实性,大概只有参军萧式汤和舒成龙自己清楚了。舒成龙即取诗经“飞龙在天,或跃在渊”之意,借石碣诗“长静龙宫”之意,在蒙泉旁边大胆新造一泉,冠以“龙泉”,又在泉前建一亭曰“跃渊”,左右构景亭十余处,刻“龙泉十亭”,他这条潜龙如今要跃渊了,舒成龙第二次成功的用上了“龙”字。& & 他的第三步棋:筹巨资修“龙泉书院”。舒成龙自己先捐俸两千五百余金,续捐一千七百金。又发动绅士捐银三千四百两。在龙泉东北的旧书塾上兴建“龙泉书院”。内设三堂(洗心堂、方塘、东山草堂)、两馆(春华馆、秋实馆)、两斋(敬业斋、乐群斋)、两轩(寄畅轩、会心轩)。在书院东建“荆园”供文人墨客游赏,在书院西建“全忠祠”供来者瞻仰,在书院前修“得月台”以和阴阳。这样,舒成龙初步完成了在象山东麓以“龙”为中心的造景计划。& & 他的第四步棋:包装以“龙”为中心的附属景观。首先维修与“龙”字沾边的白龙观,题“白龙观”,建“霖苍甘雨亭”, 于白龙滩石壁上题“白龙神潭”。于东宝山上修青龙观。当然,为了拔高“龙泉”,老莱子和陆九渊这两位荆门文化先哲牌是必打的。他先疏“顺泉”、构孝隐亭,书“老莱山庄”,立“老莱子之位”碑,把老莱子在荆门的圣迹创新了一个台阶。结着维修陆夫子祠,重塑陆九渊像,把陆九渊高祖以下四代立牌位供奉,春秋祭祀。将陆夫之祠后面的文昌楼移至南门上,另选择陆夫之祠后半山造一台,说是陆九渊教化民众讲经处,并题 “讲经台”和“敛福锡民”,又在讲经台旁构一亭,特请安陆府知府张世芳大人来命名,张世芳看舒成龙造假好笑,碍于面子,这位大人也很知趣,只好写了篇《仰止亭跋》说“问其台,墟也”,以表示他不敢苟同舒成龙造假,接着以半教训的口气说“象山先生在荆门,士之师,亦吏之师也,当与君共勉之!”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命该亭为“仰止”。文中特意加了一句夸“舒君贤牧也”,舒成龙虽如哽在喉,亦倍感满足也。& & 他的笫五步棋:在凤凰台上建衙暑,寓龙舒翼。根据州人李之湘《建荆门州暑记》所述,建成后的荆门州暑大小房屋计百余间,富丽堂皇,舒成龙一一题名,特别在署馆主楼上大书“舒翼楼”三字匾额悬之。明曰 “楼峙其上,如凤之舒翼也”,倒不说舒成龙这条龙要如凤舒翼也!这是舒成龙在象山造“龙”后把自己的“舒”字又巧妙的挂在了凤凰台的州署上。因该楼建在古凤凰台台基上,堂而皇之称“舒翼”,谁有理由指责他做的不对,舒成龙真是聪明啊!& &&&他的第六棋:凡文物古迹必修。舒成龙在荆十二年,修复古迹庙宇百余处,主要有学宫、文庙、升天塔、城隍庙、四坛、文昌祠、上泉寺、仙居寺、掇刀关帝庙,汉上书院、内方书院、新城城隍庙、白鹤寺、内方山云雾观等。这些文化古迹基本都留有舒成龙的题刻,或被下属撰文收录于州志。今天当我们翻阅《荆门州志》,其中约有十分之一篇幅均为替舒成龙树碑立传的文字。& &&&历史是后人评价的。舒成龙当年在象山东麓围绕“龙”字造文化,可以说是费尽心机,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同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今 “龙泉”响誉华夏,几百年来,龙泉书院文风丕振,人才辈出。由于他的建树,使荆门升为省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二县,创造了荆门自陆九渊筑城后的笫一次中兴。& && && && && && && && && && && && &&&& & (见荆门日报日版)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 && && && && && && && && && && &&& 清初舒成龙治州的成功之道(二)& && && && && && && && && && && && && && && && && &李勋明& && &&&
& &&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初荆门知州舒成龙在象山东麓造“龙”可谓是不惜代价,仅修龙泉书院他就捐了四千二百余金,占书院总造价六千余金的三分之二,从留名的角度看是值得的。事实证明舒成龙在荆门为官十二年,“建衙署,新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两觐京师”,扎扎实实做了几百件政绩,今人能看得见摸的着的,除了他所编的《荆门州志》,大概就是象山东麓的造“龙”工程了。“来龙桥”“龙泉”“龙泉书院”让他永载史册。& &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于舒成龙治理荆门州政绩卓著,朝廷升任他为广西平乐府同知。乡绅们联名禀呈,请求留任,主要理由是《荆门州志》编纂未果,这其中定有舒成龙给乡绅们的暗示,因为他要把几件为自己重点留名的事做完,而且要做得漂漂亮亮。吏部内阁只好同意舒成龙仅在吏部挂同知官衔,继续留在荆门治事。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又升任他为湖南衡州知府。离开前的最后两年,舒成龙真是忙得不亦乐乎,疏浚竹皮河、金虾河,又在南薰门一带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学宫孔庙维修工程,并一一题刻。特别给自己重点留名的龙泉エ程又增题了近二十多处石刻,还亲自写了一篇《建龙泉书院碑记》,详细叙述了他修龙泉书院筹款的经过,接着又授意心腹萧式汤写《为勒石以彰善行碑》再勒石。门生黄凤呜、张向达等六十二人也很能揣摸舒成龙的心事,联名特书《祖老夫子创建龙泉书院碑记》为之歌功颂德,并奉他为“祖老夫子”。一些马庇绅士这时候也联合起来为舒公在荆园内建了生祠。同年,耗费了他不少心血的《荆门州志》也得以出版。舒成龙这才心满意足,欣然写了一首《大道在川上》诗镶嵌在龙泉书院墙上,“仰天大笑离荆去”,到湖南衡州上任。& &&&关于舒成龙在荆园的生祠,因房屋狭小,舒成龙并不是很满意。他要选一块好地来为自己建祠,让荆门人像纪念陆九渊一样永远记住他。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舒成龙赴任衡州第二年,他回河北任丘老家为父守孝,路过荆门,寄宿龙泉书院,以三百金购买下来龙桥北的褚、王两姓房产,明助龙泉书院膏火,暗则示得意门生们把他的生祠从荆园搬到了那里。乾隆四十五年舒成龙侄儿守西安,特别寄银五十两来再次助修舒成龙生祠,于褚、王两姓房屋田地上,即今城建幼儿园一带增建正房三间,头门一屋,围墙数十丈,舒成龙生祠得初具规格。然而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庭下文禁止为当世官员建生祠,州府不得不把舒成龙生祠改为龙神祠,仍供舒公像于祠中,后又改为舒公书院。民国动荡,舒公书院在战乱中随之消失。这个结果,恐怕是舒成龙生前未想到的。话说回来,公证的看舒公对荆门的贡献,即使今天我们为舒公建祠也并不为过!& &&&舒成龙在荆门大兴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民生工程,下面归纳他在民生方面做的几件主要实事,便足以证明他是政绩古迹一起抓:& &&&一、兴修水利,四起堤工。治理沙洋至潜江交界的堤防,维修朱家湾、郑家潭、仙人堤。于江家湾,廖家凹修月堤一道。于欧家土地、李家湾等处建防洪石矶十座。在关庙前欧家土地处建长80余丈石护岸。在沙洋北修复两座排水闸,保障“湖地粮田八万余亩”。初步解决了荆门“东南财赋地”的洪涝灾害。并申报豁免郑家潭冲农民税银三百一十九两,公粮一百五十六担。州同知江允楠《小江湖纪略》,州人何梯《修复仙人古堤并白鹤寺碑记》、姚湘《重建小江湖暨姚金口月堤碑记》、陈鉴《壑免郑家潭冲沙田粮碑记》有记。& &&&二、稳定社会,安抚民心。改革田赋政令,废除里书制度,偏印通俗易懂的各类农产品缴费项目手册,避免农民上当受骗和被勒索。设立约长制,规定每乡设正副约长,制定乡规民约,“命之与父言慈,与子言孝,与兄弟言友恭”,褒扬好人好事,打击乡霸刁民,使社会风气和习俗渐有好转。州人刘天质《州守舒公设立约长制》、蔚钟颖《除里书序》、魏光辉《舒公劝民凿堰葛桕记》有记。& &&&三、建仓诸,方便粮食集散。舒成龙于仙居口,州城,石桥驿,团林铺,四方铺,建阳驿,后港扩大仓储,在州丰仓旁建有常平仓,在各乡建了8座社仓,免除了农民交公粮运至沙洋往返百里之苦,又利于就近囤积粮食。荆门州平仓是在舒成龙在任时才正式开建的,颇得民心。州人许英《州平仓碑记》,王琪《复建后港仓碑记》有记。& &&&总结舒成龙做官求名的成功之道,离不开他从小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据相关史料记载,舒氏家族是河北任丘八大家庭之一,也是典型的科举家族。舒成龙五岁就开始随其父学《论语》,树立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人生观,二十二岁时便入京城任事,得到怡亲王看重。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朝廷考派职官,授予舒成龙州同职衔,先在户部营田司效力,结着又分到兵部车驾司学习三年。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舒成龙三十四岁时,被拔任湖北谷城、竹山、房县、郧县、黄冈知县。乾隆八年 (公元1743年)正式补上荆门知州的空缺,官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五品。舒成龙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能担任知县一职,与怡亲王允祥的“保举”是分不开的。所以舒成龙由于有京都的政治背景和十一年的从政经验才使他在荆门大展抱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从《荆门州志》上为舒成龙歌功颂德的一些拍马文字,可见舒成龙做官善于用人,也善于笼络人心,培置亲信,他把一大批精英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帮助谋政谋事,而且做的都很出色,如参军萧式汤、参将邹世权、学正刘名建、州同知江允楠、诸生张东林、宁绍殷、李之湘等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为了留名,自己不好意思说的就让这些人帮助说,舒成龙在荆门做官求名达到了登峰造极,当然这也是他自身非凡才识的展示。&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最后引舒公《大道在川上》几句诗作为本文结尾:& &&&前贤芳躅在,留得古亭台。及此追先哲,何难继后来。& &&&雄飞应直上,壮志莫轻灰。闻说麒麟阁,诸公尽异才。& &&&是的,大道在川上,谁都在走,几人能雄飞,几人能直上?在荆门历史上一百三十多位州官中,舒成龙可以自豪的说他雄飞了,而且飞的很潇洒!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让荆门人永远怀念。& && && && && && && && && && && &(见荆门日报日版)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荆门城区周边部分山川地名及海拔高度1 东宝山
& &海拔228米,又叫东山,宝塔山,东堡山。山顶还叫太平顶。
& &东宝区因此山得名,故为荆门第一山。
&&海拔176米,形似象得名,原名蒙山,汉名半月山,隋称蛾
&&海拔299米,天台寺东北,虎眼冲西(曾庙村),乌龟垭北。古时山顶设寨御敌,得名。(另有一叫寨子山的在革集)。
& &海拔240米,东坡有一洞,传说仙女下凡住过,(仙女洞),山上曾有仙女庙,(已毁),得名。
& & 海拔174米,赵冲水库南,坡子湾北,东至沙凹。此山原树木参天,得名。
& & 海拔162米,北起海会沟,南抵沙凹,东为天鹅池,西为赵冲水库。山顶有两峰突起,形似马鞍,得名。(另一马鞍山在牌楼)
& &海拔200米,西至陈山,南抵马鞍山,北为上杨湾。相传嘉靖皇帝欲在此山修炼,曾到此跪拜,得名。
& &海拔262米,北起后寨子沟,南接沙岗河水库,东至柳家垭,西临高山水库。此地东,西各有一山,均设寨子,此山居东,为进山前门,得名。
&&海拔288米,在彭家湾东,南抵李家冲,下雨两边流泄,得名。
&&海拔270米,彭家湾南,沙子岭北,金山水库东,雨岭垭西。
&&海拔195米,在曾庙,徐家冲东,宋家冲西,蛾子山北。原多狐狸出没,得名。
&&海拔195米,虎眼冲北,狐狸山南,西为陈窝子。以山形命名。
18 牛尾巴岭
& &海拔369米,在圣境山东南,龙脖垭东,郭家湾西,牯牛岭北。以山形得名。
& &海拔369米,在白蛇岩东,曾家坳西,东南为金泉水库。
& &海拔224米,在曾庙,廖家沟东,南冲西。以山形命名。
& &海拔148米,在曾庙,南冲东南,杨家冲西,虎眼冲南,凤凰山北。旧时多匪患,百姓燃火鸣锣驱匪,故名。
& &海拔172米,在曾庙,田家冲水库北,明火山南,以山形得名。
& &海拔249米,在金泉,白蛇岩南,斗笠寨东南,龙滩沟北。以山形得名。
24 蔡家大包
&&海拔432米,在襄化西,牯牛岭南,王家沟北,龙滩沟东。
25 蓝家大包
&&海拔276米,在襄化东北,田家冲西,栾家咀北。
&&30 轿顶山
& & 海拔112米,在牌楼,以山形得名。
& &34 叶家包
& &海拔228米,在石莲村,叶家堰南,窑沟北,西为烧虎沟。
& &35 东大咀
& &海拔300米,在石莲村,从叶家堰东望,惟此山大,得名。
& &36 陡山
& &海拔165米,在车桥,三面环水,南(偏北)距掉龙堰600米。山高陡,得名。
& &37 鹰窝瑙
& &海拔162米,在荆烟公路和荆门炼油厂漳河供水站公路间,西邻漳河水库,以前此山荒凉,山岩多老鹰窝,得名。
& &38 花子山
& & 海拔170米,南接虎牙关,北为象山,东临小河子,西濒天鹅池。相传此山曾埋一乞丐,后来家里有人做了官,来此祭祖,得名。
& &39 将军山
& & 海拔170米,东宝山南800米处,东南接千佛洞岗子。相传古时有一将军葬于此,得名。
& & 40千佛洞岗子
& &海拔214米,南起盗墓山,西北接将军山。西坡有千佛洞,得名。
& &41 大团山
& & 海拔219米,在东宝山东南,西接千佛洞岗子,北抵宋沟,南至黑沟。以山形得名。
& & 42付陡山
& &海拔100米,在革集,汪沟子东北1公里处,北临界竹皮河。山较陡,山下原住付姓人家,得名。
& &43鸡公山
& &海拔130米,在革集,西边是江山,东北距宁家坡300米,。山形似公鸡,得名。
& &海拔160米,在牌楼东偏北约4公里,东靠跪礼山,南与马鞍山(重名的)相对。以姓氏得名。
&&45马鞍山
&&海拔162米,在牌楼,萧家院北,北连跪礼山。以山形得名。(另有同名的在城西。)
& &46盗墓山
&&海拔180米,在黑沟西北,千佛岗子东南。据传山上有墓,被盗,得名。
& &47 黄山
& &海拔190米,黑沟东南,和山西,山下住黄姓人家得名。
& &48 长山腰
& &海拔190 米,西抵盗墓山,东接石龙观。以山形得名。
& &49 石龙观
& &海拔160米,东北为东宝水库。以山上石龙观得名。
& &50 寨子山
& &海拔134米,东宝水库南,刘家沟北,以山上寨子得名。(另有一同名的在曾庙)。
& & 51和山
& & 海拔189米,严坡子东,原为千佛洞僧人所有,称和山。
& & 52高山
& & 海拔160米,老档水库南,大山西北。因附近山以此山为高得名。
& &53&&大山
& & 海拔140米,在十里牌林场东南,西北与高山相连。因附近以此山面积大得名。
& &54 车岗岭
& &海拔110米,在严家湾北,沙洞山西南。因象水车轱辘得名。
& &55 沙洞山
& &海拔100米,北距李院子500米,东望冯庙岗。山下有沙洞得名。
& &56 大礼山
& &海拔110米,荆革路过此山东坡,南距宁家湾约1公里。相传三国关羽在此行过大礼得名。
& &57 石膏山
& &海拔114米,北距严家坡300米,因产石膏得名。
&&58 窑岭山
& &海拔100 米,西为石膏山,山北麓原有一砖窑得名。
& & 以下若干条为山谷
& &59 海会沟
& && &长约2公里,象山雨山夹沟对峙,山沟西接罗汉沟和磨镰河,东在雨山南注入竹皮河。西端山坡上原有一海会寺,得名。
&&60 罗汉沟
& && &长约2公里,上接烧虎沟,下接海会沟,以罗汉山得名。
&&61 陈家河
& &&&长500余米,在金泉,刘家垭南侧,自西南向东北,原为陈家所有,得名。
& &62 龙滩沟
& & 长约2公里,斗笠寨东南,百步梯东,王家包西。据传古时此沟曾出龙,得名。
& & (资料显示,十里牌东边,估计在炼厂东南一带还有个叫“龙滩沟”的)
&&63 廖家沟
& & 在曾庙,长约1.2公里,喇叭山西,南至崔家垭。
& &64 深沟
& & 长约1.5公里,在仙女高山水库西北400米处,两侧系山岗,沟较深,得名。
& &65 草庙子沟
& && &石莲村西,西北接团坊,南北向,长约2公里,这里原有一庙,以草盖顶,得名。
& & 66 人娃子沟
& && &长约1.5公里,北起徐家冲,西至沙港河水库,因此沟里的一处风景“土林”有许多形似小娃的土石堆得名。
& & 67 烧虎沟
& &长约2公里,下接罗汉沟,相传有一次围猎,在沟中烧死一虎,得名。
& & 68&&窑沟
& & 长约1公里,在东大咀西,以沟里煤窑得名。
& & 69 李沟
& & 长约200米,团山东,白龙山北,附近原住李姓得名。
&&70 青龙观沟
& & 长约500米,在东宝山北,以原山顶青龙观得名。
& &&&长约1.3公里,东宝山东南,大团山东北,下接东宝水库,以姓氏得名。
& &72杨杈洼
& &长约500米,鹅公包与仙女山之间,形如杨杈得名。
& & 73 黑沟
& & 盗墓山东南,北为千佛洞岗子,南为黄山。长400米,树木高大,白天进沟亦觉阴暗,得名。
知名人士, 积分 57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44 积分
认真拜读,颇有感慨,李老值得敬仰!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2.jpg (138.17 KB, 下载次数: 13)
14:02 上传
龙蟠书院图说〔龙蟠书院〕在建阳巡检司署东南城隍庙之西,左右两山回绕如龙。同治五年,建阳绅士以地显文星,捐赀公买创建书院。前广六丈余,后广五丈余,袤十丈余。头门五楹,后为龙门,门内讲堂三楹,堂前两廊号舍各三楹。堂左右书房各一楹,课士之期,首士居之。头门外右方耳房一楹,看院人居之。计费一千七百余金,额曰“龙蟠书院”。像其地形,亦以为多士登龙之兆也。每岁四季课试生童,先期由建阳司专差赴州请题。试日,首士当堂拆示题纸。试毕,仍将试卷由司饬差赴州呈投,评定甲乙,取准三十人,发还原卷。首士按名给予奖赏,所有公费俱取自公捐田租。计开公捐田租姓名、地方,以垂永久。职员陈洪声捐隗家大林田十石,生员陈东明捐赵家岭田十石四斗,职员陈永经捐关王庙后田七石,文童陈东升捐隗家大林田六石五斗,文童袁文藻捐杨家场南田六石一斗,职员陈支茂捐黄土垱田五石三斗五升,职员杨兆椿捐老山凹西南田五石,职员萧良基捐七星殿东田三石八斗,文童杨振藻捐老山凹西南田一石六斗,民人向明典捐唐陂山田一石,共捐田租五十六石七斗五升,永作龙蟠书院膏火之资。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3.jpg (151.36 KB, 下载次数: 12)
14:03 上传
凤冈书院图说〔凤冈书院〕在建阳东南宁家山西北一里,同治五年绅士捐赀公建。大门三楹,讲堂三楹,东西号舍各三楹,大门左方耳房一楹。大门右方前为启蒙义学,后为文昌宫。讲堂前左为前州牧黄式度《凤冈书院记》碑,右为绅士捐田姓名碑,共捐田租七十一石六斗,永充凤冈书院肄业生童膏火。计开捐田姓名:职员许昌义捐田二十石,职员周邦翰捐田陆石八斗,廪生赵瑞霖捐田五石,职员李天元捐田六石,职员周裕德捐田二石,职员周东兴捐田二石,职员周东璧捐田一石,周文捐田一石,周旭捐田一石,周奎捐田五斗,职员赵国镛捐田六石四斗,职员周玉堂捐田三石,职员黄鼎甲捐田二石,监生许庆恩捐田一石二斗,赵徽缙捐田二石,赵枱捐田一石,李逢伦捐田一石,萧光瑜捐田一石,监生陈作霖捐田一石,职员王新朝捐田一石五斗,屈占远捐田一石,监生许必镛捐田一石二斗,许必康捐田一石,赵国铭捐田一石,罗兴选捐田一石,傅炳阶捐田一石。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当阳县〔玉阳书院〕旧在玉阳山上,即古四贤堂也,明季毁。康熙戊午,知县俞廷瑞移建南门内,北临大街,颜曰“回峰”。头门三间,门内左右厢各一间。仪门三间,门内左右斋各三间。讲堂三间,左右夹室各一间。堂后为宅门,门内左右书房各三间,后堂三间。乾隆十六年,教谕方璲、典史王廷相倡捐重修。二十四年,知县苗肇岱重修。道光十六年,知县王朝枬添建书楼三间。同治四年,知县阮恩光以“回峰”非古,改题门额仍曰“玉阳书院”。其膏火公田,自乾隆二十四年知县苗肇岱始割闲田及义捐田共五百六十八亩。每岁收租银以供书院束修膏火。道光四年,奉文拨还玉泉寺田一百亩,尚存田四百六十八亩,以后屡有增置。咸丰十年,新旧田共六百七十五亩八分,岁收租银一百三十四两四钱八分。知县任道镕以银价低昂无定,改为租钱。每岁收租钱四百六十一串七百三十二文,酌为定章。就中拨出义学束金之赀,余俱作书院束修膏火之费。远安县〔沮江书院〕在城东门内。道光丙午,知县梁光钊建其膏火公田,共六十六亩六分。每岁收租谷五十三石二斗,收租钱八串,并都司衔陈万和捐钱四百三十串,均作书院膏火之费。附义学乡塾〔端木义学〕在州城内水巷。〔上官义塾〕在州城东南曾家集。咸丰八年,儒士上官永型捐设,共瓦房三间,田一百零二亩。坐落曾家集东古太子冈。十年,禀明前牧在案,卷存礼房,并给示立碑义塾,以垂久远。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长林书院图
8.jpg (126.06 KB, 下载次数: 13)
14:05 上传
长林书院图说〔长林书院〕在后港。去州城一百四十里,即古长林县治,其湖山擅一州之胜。前州牧舒公成龙曾于其地建漕仓行署,规模宏大,而书院阙如。同治庚午夏,权州牧王庭桢从绅士胡粹然、张源溥等请创建书院。先捐廉橐,好义者皆乐输,共得五千四百余缗,因购地鸠工。前三楹为大门,颜曰“长林书院”。再前为照壁,内为讲堂三楹。讲堂后建左右厦,为号舍。又内为二堂三楹,又内三楹为斋舍。屋宇宽敞,体制闳深,共费四千九百余缗,余五百缗存质库取息。又,绅士陈邦翰率其子侄等捐田二百七十四亩,合作生童膏火之资,为之按季课试。其捐数、姓名分别详请奖励,与肄业规条俱勒石院中,庶几垂之永远云。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白阳书院图
6.jpg (107.25 KB, 下载次数: 13)
14:08 上传
白阳书院图说〔白阳书院〕在十回桥,去州城一百三十里。相传梁萧詧攻江陵不克,退筑白阳城,即于此地,书院之名所由昉也。创自同治辛未,权州牧王庭桢行部其地,见其人彬彬儒雅,类多美茂之才,因与诸绅谋建书院,以兴文教。庭桢先捐廉橐,乡之人皆乐输。爰买民屋,或易或增,酌为规制。前大门,颜“白阳书院”,门后左右有厢,进为大堂三楹,堂后左右两厦。又进为讲堂三楹,均有楼,又进为厨房。共费千三百缗有奇。复集赀千一百缗,存质库取息。又田房租入,岁可百缗,均作生童膏火之费,为之按季课试。其捐数、姓名及课试章程别勒石院中,自此诸生遂得肄业之所云。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内方书院新图
33.jpg (92.83 KB, 下载次数: 13)
14:10 上传
内方书院新图说旧书院在内方山云雾观侧,咸丰间废于兵。同治庚午夏,权州牧王庭桢捐俸入以倡,其乡之义士一时闻风起者踵相接。度遗址在山上,行道不便,乃于山麓财神庙旁隙地起大门大楹,仍内方之号。进为逊敏堂三楹,堂后左为厢房,右外为厨房,又进三楹为讲堂。绅士周庆龙与兄承祥、侄运昌输屋于公,一切装饰取办其家,故成就如斯之易也。工既竣,适监生王运坤辈以京控息争奉,断入公田一百亩。庭桢为请于上,归入斯院,又劝捐田六十亩。文生周运昌、监生王垕堃各捐田十亩,刘光勋捐田四亩,计田租岁可百余缗。又虑水旱歉收,增捐三百缗,存质库取息,合作生童膏火之资,为之按季课试,以垂久远。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荆门直隶州志卷三之六
9.jpg (162.48 KB, 下载次数: 13)
14:11 上传
贡院图说〔贡院〕旧在城内西北隅,即武库旧址,久废。乾隆五十六年,改荆门为直隶州,辖当、远二邑,荆人议建考棚。五十七年,州牧史湛具详题准,卜基于金虾河北岸。外建照墙、鼓楼,头门、仪门、大堂三楹,两翼六楹,两庑号舍四十楹。内建二堂五楹,堂东前后十楹,以供炊爨,居臧获。堂西花厅前后六楹,耳房三楹,以为幕馆。堂后复置卷房五楹。计费五千余两,皆系荆人捐输。咸丰六年,州牧方卓然捐俸百金,方议重修,旋卸篆去。七年,州牧黄昌辅继修。同治元年,州牧牟嗣龙补修,添建号舍二楹,坐号四百八十位,号凳四十八条。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当阳县〔考棚〕在学宫东半里,居城之中,南向,门临大街,背负北城。道光二十九年,知县董文煜创建。照墙一座,东、西二棚、头门、龙门各三间,点名棚一座,大堂三间,左门房三间,右官厅三间,宅门内穿堂一间,二堂三间,左花厅三间,右书房四间,厨房二间,东号舍前十四间,后十二间,西号舍前后各十四间,围墙周八十余丈。照墙左店房十二间,每岁收店租作考棚岁修之资。附宾兴荆门宾兴本银,自道光二年及十一二等年,绅士邓贻美、邓贻诚、民人高志泉等先后捐银二千两正,呈缴前州牧李大年交商生息,禀请永作荆门宾兴之款。咸丰六年十二月,前牧方卓然奉抚宪胡札提宾兴银暂作军饷,遵解本银二千两。同治元年八月,绅士谢元礼等呈恳抚宪札饬粮台抽提陈鼎金罚款银二千两,归还前提荆门州宾兴本银。蒙抚宪批查,前院饬提荆门州宾兴本银二千两接济军需系属暂时变通,应于陈鼎金罚款内如数拨还。仰布政司会同粮台即于陈鼎金罚款内提出银二千两,即日委员解交该州牟牧,择其家道殷实可靠之绅士,承领生息。庶盛举不致废坠,仍饬将收银转发生息缘由具报查考。特示,等因。前牧牟嗣龙是年即照旧发商生息。当阳县宾兴公田共八分,每年收租银十六两七钱,租钱六十六串,租谷二十八石,交殷实公正绅耆生息。每年五月十七日,齐集宾兴馆核算登簿,除乡、会两试优拔贡生朝考照章给发外,余项仍存生息,以为增置田产之资。〔宾兴馆〕即董公书院,在考棚龙门左。道光二十九年,知县董文煜创建考棚,邑人遂于考棚东南隅特建一祠, 颜曰“董公书院”,奉董公木主于中,所以报功也。董公多善政,宾兴其尤著者,故即以书院为宾兴馆。每年五月中旬,核算宾兴及各项公费,仍奉祀董公云。 又,咸丰二年,职员罗崇光捐钱二千四百串,发典生息,以为岁科两试及书院甄别月课卷价。七年,邑绅公请置田以垂久远,共置田二分,又拨入充公田一分。每年收租钱一百三十串,收租谷三十三石三斗,又在文峰塔经费内拨钱二百串,作本生息,均交殷实公正绅士经管。三年之间,两次发给礼房钱三百零二串四百文,以为县试及书院各卷价。远安县考棚、宾兴俱无。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7.jpg (104.42 KB, 下载次数: 11)
14:13 上传
兴善堂图说〔兴善堂〕在沙洋仓廨东偏隙址,占地纵六丈六尽,横三丈三尺。前为门,施丹药,门内东西庑置水龙。中为堂三楹,堂后东西厢及厦为庖厨,储板棺、芦席,用钱千四百缗有奇。同治辛未春,权州牧王庭桢集赀所建也。庭桢牧是州,创设善堂八处,凡施槥瘗尸、馈药种痘、救焚拯溺、散糜授衣,靡善不举。斯堂既成,庭桢月捐十缗,合众捐月可得七十缗。又,绅士孔昭斌施田十亩,诸商过载及布之贸易者皆乐捐,得六百缗,存质库取息,统作行善之赀。为定章程,勒碑于壁。
名声大振, 积分 1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7 积分
77.jpg (118.72 KB, 下载次数: 12)
14:14 上传
乐善堂图说〔乐善堂〕在后港城隍庙旁隙址。前三楹为大门,施丹药。中三楹为堂,左右有厢。后一楹为厨房,一楹堆板棺。左墙外又一楹为义塾。权州牧王庭桢捐廉橐,合众捐所建,共费千三百缗有奇。余千缗存质库取息,以为行善之资,作永久计。初,庭桢宰江汉,见其地城厢市廛皆有善堂,行一切惠施,心窃嘉焉,同治庚午夏来牧是州,遂仿而行之。于州城设同善堂,于沙洋建兴善堂,于十回桥桥设益善堂,于五里铺设滋善堂,于萧家桥设积善堂,于建阳设崇善堂,于马良设敦善堂。而斯堂亦与告成,为之详定章程,勒石堂中,其讲约助槥、瘗尸、馈药、诊病、种痘、恤孤、授衣、救焚、惜字、设灯、施茶各事,与诸善堂同。
社区元老, 积分 82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47 积分
李总的又一大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赍钱三百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