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公旦者 周武王弟也换的时装在哪找

[转载]周公旦
阿耕,这就是赵兄的新家。
  今天接着上篇嘞嘞周公旦。
  这个周公旦的名气,比周公召大多了,以至有好多后来人不知道召,只知道旦。所以,后来的好多书里干脆把这个旦直接称之为“周公”——当然,过了好几千年后,还有另外一位“周公”,只是与这位“周公”不是一回事儿啦。
  旦,是姬昌的第四个儿子,是武王姬发的四弟。
  旦,是一个极具有争议的人物。
  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做的一些事儿,没按当时社会的常理出牌,许多人都不理解,甚至受到过强烈的非议。
  所以,白老先生在评价他的时候,才写下了那千古名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纂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不过,这位旦,也算是幸运的,他熬到了最后。
  他之所以引起争议,缘于武王姬发死后。
  武王在夺取了商的政权之后仅两年,便死了,因此,他还没来得及享受“坐江山”的滋味呢。
  按当时的规矩,这江山,应该由武王的儿子姬诵坐,是为成王。
  但是这个时候,那成王姬诵才12岁,一个不谙世事的小毛孩子。
  且不说这个时候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反动派,就是老姬家一家子,好几百口子人,也是众口纷纭,谁不想从大锅里捞点干货回家自己吃啊?(如果文王真有100个儿子的话,那就是说,小姬诵就有99个叔叔大爷么。)
  这时候,旦出来了,说,这个政权,由我来代管。
  大伙一顿乱呛汤:凭什么啊?你——
  没见前朝的领导,一会儿一把手干掉二把手,一会儿二把干掉一把手?你是不是想独吞打天下的成果啊?你——
  于是流言四起。
  旦说,当然得由我来掌管这个政权。
  因为当年二哥所做的事儿,都是我参加策划的。
  一是“丰地密议”,二是“孟津会盟”——这是什么意思呀?就是说,当年姬发有了想夺取天下的想法,但是感到力量不够,信心不足。于是在一个叫“丰”的地方,旦给发出主意,用当年红卫兵的话说,叫“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两个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二就是实施这个办法:力量不足怎么办?借力打力啊,用现在的话说,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管他什么土匪地痞流氓道会门王佐袁文才呢。找到了这些人,便在孟津这个地方开了一个大会,还都得带兵来,也就是搞个“实弹武装演习”之类的活动,所以才有了之后的“牧野大战”的胜利么。
  连二哥都听我的,我不掌权谁掌权?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么。
  你们爱咋说就咋说,难道听拉拉咕叫唤还不种豆子啦?
  于是,旦就当上了不是王的王,比王说了还算的王,用后来的话说,叫摄政王。
  诵,在前台,旦,在幕后,管理天下——时不时的看哪儿有事儿该处理了,便在那个地方画一个圈儿。
  但是我们今天猜想那时候的历史,应该能想到,这时候这位“旦”之所以能实施这一套政治手段,其实不是“一手遮天”的。因为这时候,周朝的开山军师吕望还在世,另外还有一位与旦可以制衡的人物,奭(就是前天说的那位周公召)。
  由此便可以猜想出,若没有这两位能制衡他的力量,还不知道这位旦将来干什么呢!
  旦掌权第一个大的动静,便是“分陕而治”。
  也就是说,把“周”所管辖的地面儿,分面两大块,也就是两大行政区的意思。
  这两大行政区,以“陕”这个地方为界,一块在西,一块在东,旦管理一块,奭管理一块,那私下里的意思,就是比比看,看谁的招数更先进。用不着说什么几个代表,得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么。
  这么一比,大概就有了“竞争”的意思了。
  大凡世间的事儿,一有竞争,便会推动历史前进,不然的话,为什么还是30年前那些土地,打出来的粮食,早些时候便吃不饱饿死人,后30年打出来的粮食就吃不完,以至于大学食堂里四处乱扔馒头?
  “分陕”之后,政府的主要精力就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同时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了巩固的经济后方。
  这就与改革开放有点差不多的意思了。
  第二个大点的动静,便是平叛乱。
  因为旦在中央集权,有好几个哥哥弟弟就不服气,比如他的三哥“鲜”(姬鲜,封于“管”地,故称“管叔鲜”)以及他的六哥“度”(姬度,封于“蔡”地,称“蔡叔度”)就偷偷搜罗了一些商朝的后裔地富反坏右什么的,阴谋造反。
  旦便组织了中央军队,就像当年“二次革命”或是北伐一样,把那些造反派给打败了,最的结果是杀了
“管”及武庚,把“蔡”给流放到了北大荒。并借这个机会,平定了东到山东南到武汉及江淮地区,在那里建立了地方政权,使这些政权成了“周”的屏障。
  然后呢?他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与规矩以及五讲四美三热爱什么的,使周的政权得到了巩固。这一系列的成绩,那时候没有什么日人民的报记载,也没能刻到什么王八盖子上,但是老百姓安居乐业能吃上热乎饭了,老百姓还是记得的,于是在老百姓中便流传了带有强烈歌颂色彩的春天的故事,这就是: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这最后一句,说的是成王长大了之后,旦把政权还给了姬诵。
  这个名义上的二把手最终没有干掉名义上的一把手。
  到了这个时候,许多人才对旦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是便称他为“周公”。
  周公有一个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喜欢做梦。
  所以后来流传了一本书,叫《周公解梦》,不单单会做梦,还会解释这梦里的故事。
  他喜欢什么梦?
  有一段古文记载道: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办事要有规矩,特别重视教育以及文化与人的思想品德建设,于是周朝的香火,延续了八百年。不像西朝鲜,动不动就把文化的命给革去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周公旦:西北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周公旦是中国也是中国西北政治史、政治思想史上的伟大人物,他对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中国礼乐制度的创建都做出了光耀史册的贡献。本文从西北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介绍了周公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作了概括和评价。 中国论文网 /7/view-2275531.htm   [关键词]周公旦;中国西北;政治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5       在中国历史上,继夏、商之后出现的长达800多年的周王朝,是由活动于关陇地区的姬姓小邦国发迹而创建的。姬周邦国之能够灭殷,建立起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政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周族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强权人物周公旦的卓越贡献。    周公旦又称周公,他在政治思想上吸收了远古前代的一些成果,结合自己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提炼出一个以王权授受为核心,以王权延续为目的,以社会、行政规范为保障措施的政治思想新模式,不仅确保了西周一朝的绵延,而且在尔后3000年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这之前,无论是数不胜数的部落制邦国,还是大范围统一的夏、商王朝,都或者没有政治思想,或者只有零星的思想片断;而在这之后,中国的政治思想不论怎样发展演变,其基本模式始终摆脱不了周公提供的框架。    一、“政本于天、天命可革”的王权思想    公元前1027年,武王联合西部各友邦灭商以后不久就去世了。成王年幼继立,周公旦辅政。这时候,周朝任命管理商王故地的纣王之子武庚,联合周王派去监视他的“三监”(指管叔、蔡叔及霍叔)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血战三年才将其镇压下去,稳住了西周的统治。周公辅政期间,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殷何以亡,周何以兴,给新建立的王朝寻找合法性,同时为其王权的永存找到理论依据。于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天命论”。    “天命论”是周公的创造。这是因为:其一,“天”的概念尽管前代已经存在,也有作为至上神称呼的,①但那只是偶然的说法,并不是政治家的核心概念,将天作为核心概念来用是从周朝、周公开始的。“命”即天命,纣王说他有命在天就是天命论,反映晚商时代天命论已经萌芽。到了周公那里,又颇带创意地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核心概念。    其二,商朝的上帝或天只有保护王权的功能,而且只保护商王一家一族的王权,未见上帝或天改变主意,转而授命予异姓帝王的思想。周公最早提出天既能给人以王权,又能夺取已经给予的王权转授给他姓之人,从而让一个失去天命的王朝灭亡,这就是“唯命不于常”,② “天休于宁(文)王,兴我小邦周”,③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④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⑤等说法的思想基础。此类说法还有很多,它在当时是一种崭新的政治思想。    其三,周公认为,上帝不会随意授命予人,而是有条件地只授给那些有德的人:“天命靡常,唯德是依。”⑥就是说天命并不是固定地给予任何人,有德则予之,无德则夺之,它随着有德无德而更换门户。周公通过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论证了他的天命论,认为:“有夏不适逸……大淫?有辞……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夏朝末代国王桀不能节制逸乐,骄奢淫逸,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歪行辩护,因此上天废止了给予他的大命,并予以严厉惩罚,让殷人的先祖成汤灭夏建商,选有才干的人治理四方。周公继续说,现在商王纣又不遵奉天命,失德失民,所以上天再一次剥夺了殷人手中掌握的天命,将其交给了周人:“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⑧ “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⑨ “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⑩上天不再眷爱于殷的原因,是因为殷纣王像夏桀一样骄奢淫侈而无休止。可见夏、商的灭亡,“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即不是老天无缘无故地收回成命,抛弃夏、商,而是其统治者自己作孽的结果。    其四,周公还将民本思想引入天命论。天怎样知晓帝王有德无德而决定天命的予夺呢?周公认为这得看民心的向背。“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上天会通过民众的耳朵听,通过民众的眼睛看,依据小民的安乐与否,而确定对于帝王的态度及天命的予夺。    周公的“天命论”是一个崭新、系统而又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它是对殷人以帝(天)为其一族独擅的保护神观念的修改。它不仅以此成功地解释了夏、商、周朝代兴替的原因,起了稳定社会人心的作用,而且“为后世儒家政治哲学开了先河,为中国政治权威设下了民意人心的规制与约束”。??????    二、“臣权王授、天子独尊”的思想    天命更改的思想为周灭商而王天下提供了令时人折服的理论依据,然而,周公天命思想的深层意思是说,上帝给予天命的只是周天子,而不包括诸侯等任何臣下。天子是天的元子,也是惟一、天下独尊的。故天子在“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的时候,“曰予一人”。??????将周公的天子独尊、超越一切的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就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观念。这样,所有臣下,包括诸侯、卿大夫、士的权力,就都来源于天子,是周天子给予的。观念上如此,现实政治生活也是如此:只有经过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和授给一定名号,赐予礼器的诸侯邦国,才是名正言顺、为社会所接受的。    为了体现和落实天子独尊、臣权王授的理念,周公又提出了宗法和分封的思想:    (一)宗法思想    按照这一思想,人的肉体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又有他们的父母,社会人群的这种亲属血缘关系是人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的关系。孝亲、尊祖、慈幼、敬长,也就是人们最早形成的处理家庭关系的准则。周公对康叔的训词《康诰》中有“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的话。意思是说,最大的恶行,莫过于对长辈不孝和对同辈亲属的不和好。周公将这种人们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改造加工,提炼概括为更加理论化、政治化、普遍化的原则,然后将它推广应用到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去,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立下了一块坚固的基石。商代虽然也有宗法制,但商代的宗法制不分嫡庶,应用于政治地位的继承仍会发生嫡与庶的互相争夺。为了更加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周公将宗法制的亲属关系进一步细化,又作了一些硬性的规定。比如同是子女,规定男尊女卑,嫡贵庶贱。嫡长子又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他在家族内是大宗,有主祭先祖的尊贵和承继父位的特权。其余诸子是小宗,他们只能陪祭、助祭和受封较小的职位。由此自然地引申出诸子、小宗必须尊敬、服从元(长)子、大宗的理论和规定。西周时期,经过周公改进的宗法制尚只是一种有形的等级制度,而到了儒家学派形成以后,就进一步将周公的宗法制和宗法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结合起来,与基层的家族组织结合起来,形成王(皇)位、部分官位和家族财产继承的指导原则。同时,儒家倡导的孝悌伦理、家国同构、忠君爱国思想等观念也是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形成和推广开来的。    为了提高宗法统治者的神秘性和政治威望,周公还在政治思想上继承殷人的做法,通过祭祀的形式,将为周王朝的建立作出过开创性贡献的先祖提升到与天一样高的地位,让这些亡灵陪祀天帝:“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就这样,通过家国同体、天人一致的逻辑虚构,将由祖宗创立的象征国家权力的社稷顺理成章地说成是天命,将它的执行者叫作天子。于是便形成是人就得尊祖,尊祖同于敬天,尊祖、敬天就得尊敬祖宗(天)的元子即天子这样的逻辑。天子是继祖而立,奉天承命,替天行道的,他上通天、祖,下临万民,称“予一人”,自然应受到天下臣民的绝对服从,这就是宗法思想的核心和实质。宗法思想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是它为当时的家族和社会政治领域财产、权力的平稳转移和继承清除了障碍,有利于防止两代人在权利、财产交接中的纠纷、争夺和生死搏斗,同时确保了非常时期的社会稳定和民众免遭灾难,这是它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制度在最高政治人选上择长不择贤,因而在我国政治史上又往往成为政权争夺、骨肉相残的根源,这一消极面殆为周公始料所不及。
   (二)分封思想    与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一样,分封思想和分封制也是为国家权力、财产分配以及加强行政统治而提出的。    武王建国不久就死去了,接着发生了以武庚、“三监”为首的大规模叛乱活动,周公经过三年的血战才将叛乱平息下去,但如何加强对殷遗民及原殷统区的有效统治,是摆在周朝最高统治者面前的大问题,照搬殷朝的纯宗族统治、派人监督不行,凭武力强制也不行。于是,周公及其统治集团乃总结前代及周初分封的历史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化,使它与畿甸要荒的方国制相配合,形成周朝独有的地方基层统治模式,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分别派出周朝宗姓和异姓功臣,从殷商残余势力强大的中原殷旧地开始,延至齐、燕、淮、汉等东方、北方和南方新开疆域,分土建国,形成一个个地方性小王国,作为周朝中央统治地方的据点。包括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方国。??????据《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朝的分封思想和分封制不必由周公一人提出和完善化,但周公的确是倡导、创建和推行分封制的核心人物。分封制的实施对稳定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也被后世各封建王朝不同程度地所继承,其影响十分深远。    三、“明德慎罚”的思想    “德”的概念是西周时期确定的。西周以前不见有“德”字,这个字大量出现于反映西周历史的《周书》等古籍中,其中不少就反映周公的德治思想。据郭沫若先生考证,金文的“德”字首见于西周成王时的《班簋》,康王时的《大盂鼎》等彝铭中。??????“明德慎罚”就是由周公提出的卓越的政治思想。    周公认为,天授大命于人主,是为了让他治理民众。那么,人主怎样治民才符合天意呢?他提出的一个原则就是“明德慎罚”。明德,既是对统治者自身政治修养和素质的根本要求及规范,又是其治民的出发点。德指一切符合“天命”的思想行为,如敬天、尊祖、爱民、诚信、无逸、施教、慎刑等。其中慎刑是有德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一个治理方法问题。周公告诫成王等统治者要以夏、商的灭亡为鉴戒,他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天命不可恃,祖宗不可恃,“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是说只有按德行事,才能祈求天命的长久,保住祖宗的基业。为此,他反复提示最高统治者要“疾敬德”,而要敬德,就必须从“保民”、“康民”、“裕民”的根本性大事做起,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在《尚书?康诰》中,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治民原则及遵守这一原则的方式。他殷切地告诫说:“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要“裕民”、“民宁”、“恫矜乃身,敬哉”。恫,痛也。矜,病也。是说最高统治者应该关心民间疾苦,努力使民康健、富裕、安宁,把民众的痛苦看作自身的病痛。因为“天畏?忱,民情大可见”。??????即想知道天是不是真的佑助你,只要通过“民”情就可以察知。在《酒诰》中,他还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意思是说,水只能照见人的外貌,民人的状况才能反映统治者的政治德行,故“民监”比“水监”更重要。统治者要以民众作为镜子,看看自己的政策措施行为是否得当,并时时记住殷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自己的政治行为中有所警惕。    为了使民康、宁、裕,就要“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即要抱着敬畏的态度,了解民众的疾苦和要求,多给他们以关爱。看来周公从夏、商的灭亡中,引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来警戒本族的统治者。    刑罚是治民的必要手段,是德治的补充。民犯法要罚,但又要“敬明乃罚”,“用其义刑义杀”,即该杀的杀,不该杀的坚决不杀,要按照“常典”、“正刑”办事,“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用刑要从治民、教化的善意出发,而不能滥用刑法,更不能找借口虐民。用刑,要使受刑者心服而无怨恨,不可感情用事,滥施淫威,以刑结怨于百姓。只有这样,“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即用刑切当,民众心悦诚服,就会勤于劳作,相勉守法,不再犯上作乱。这是用刑的目的,也是以罚辅德的最佳境界。    为了做到慎罚,还要为判案留下宽裕的时间,使断案人员反复考虑5~10天,即所谓:“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查办罪犯时慎之又慎,才能准确无误,而使刑平民和。当然,对于“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不畏死,罔弗憝”的暴民及“不孝不友”的“元恶大憝”,应严加惩处,“刑兹无赦”,??????决不可以怜悯。对于“不率大戛”,“乃别播敷,造民大誉……矜厥君”,??????即不按国家大法办事,另搞一套,以诈言欺骗群众,猎取个人声誉,而置其君于不义的官员,要将其迅速地依法惩处。    此外,他还从总结夏、商以及文王执政的历史经验中,提出实行德治时选用贤人的重要性。指出选任官员要从处理政务、治理民众、准确执法三方面进行考察,嘱望后继之君在选官时以此为准则。    “明德慎罚”的思想是周公政治思想中最具创新性、学术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思想,也是他思想中最有光彩的亮点之一。西周以前,人们或者已有了朦胧的道德观念,但尚没有这样的文字形式,直到夏、商时代,仍然是尚力不尚德,即缺乏德治观念。周公提出的“德”的概念和“明德慎罚”的政治思想原则,既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崭新时代――尚德而不是尚力时代的到来,又说明“德治”的思想从一开头就是以“法治”为辅助的。德治和法治密切地相结合,符合国家治理的规律性,是其后中国3000年一以贯之的治国法则,对此,周公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四、“礼乐”思想    如果说德治或明德慎罚讲的是国家治理的思想原则,那么“礼乐”思想强调的就是贯彻德治原则、实行国家治理的行为规范和工具系统。中国早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就已经有礼乐了。《易?系辞下》云,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是说伏羲氏首先确定了原始社会先民的婚姻礼仪形式。传说中又有伏羲氏灼土为埙,制作琴瑟和乐曲的故事,并说由伏羲氏制作的乐曲名叫《驾辩》或《扶来》、《立基》。??????由此以降,炎帝时代的乐舞有《咸池》。黄帝时代有《云门》,颛顼有《承云》或《六茎》,帝喾有《九招》、《六列》、《六英》,唐尧有《大章》,虞舜有《韶》,夏禹有《大夏》,商汤有《大?》,……只是在商代以前,礼和乐都是敬神祀祖用的,而不用于一般的礼仪场合。《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荀子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记?郊特牲》记载历代祭祀好尚时说:“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阙,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所有这些都说明从传说到商朝统治时期,礼乐都是敬神娱神的仪式、工具,而未尝与一般的社会人事相挂钩。    周公的贡献,就在于他汇集、总结了历代的礼乐思想和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推而广之,将前人敬神娱神的礼乐改造应用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宣扬道德理想和教化上来,这就是所谓制礼作乐。现存《周礼》(又叫《周官》)、《仪礼》、《礼记》三部书(即所谓“三礼”),尽管是后人编辑成书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公及时代的礼制思想和国家制度。《周礼》介绍周朝的职官制度和国家建制,《仪礼》记载贵族生活的礼仪规范,《礼记》则是关于礼乐文化的论文集。三种书比较集中、真实地反映了周公的礼乐思想。“三礼”的语言文字,部分条目内容难免有西周以后各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的润色、调整和补充,甚至有按照官制、礼乐制度的新变化而加的修改,但“三礼”的基本思想当是与周公紧密相关的。《左传》云:“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史记?鲁周公世家》云:“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类似记载还见于《逸周书》等。这些权威性著作的记载,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不能随意否定;何况近几十年来的考古资料,也一再地证实《周礼》的相关记载。
   由“三礼”反映的各种礼仪形式,包括士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燕礼、射(乡射、大射)礼、朝礼、聘礼、觐礼、飨礼、丧礼、祭礼、军礼等,以及与这些礼仪形式相配套的乐、舞、歌诗,在特殊的环境下,会从思想情绪,行为仪节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十分和谐的气氛,从而不知不觉地将人们纳入封建等级制及其道德规范,确保了施政管理的顺畅。正如孔子所说:“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只有礼与乐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协调的人文工具系统,才能确保政治气氛的和谐和国家政令的畅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继周公之后,礼乐文化被儒家所吸收,变成儒学躯体的主干了。    五、周公政治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 他的政治思想上承远古、夏、商之洪荒,下开周秦汉唐的新纪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对此,且让我们引用一段启良先生的评述。他说:“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以商周之际为界,划分为两大阶段最为合适。原因是,此时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周以前,先民为部落社会,处于英雄时代,尚力不尚德,精神世界神人相通,信奉的是自然宗教。而西周初年,由于周公旦的制礼作乐,英雄时代始告结束,政治伦理化神秘化,自然宗教转变为伦理宗教。可以说,尔后三千年的文明模式,基本上是在周初定型的。”??????启良先生关于关于中国文明时期的断代以及他对西周前后中国社会性质、西周以后伦理性质的论断还可以继续讨论,但他对周公历史功绩的概括和评价是很准确的。    周公树立了300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这一历史性贡献是通过他对儒学及其他学术派别的影响实现的。周公的文化创新深刻地感动和启导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对周朝文化和周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生于鲁,长于鲁,而鲁国又是周公的封地,由周公制定的周礼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播,正是在这一有利条件下,孔子“?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这是说,孔子在全面地继承周文化和周公伦理道德、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说。我们知道,他的学说被汉武帝以后历代统治者都遵奉为主导性的政治思想,这样就使周公的政治思想借助于儒学的载体一直流传下来,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儒学继承了周公的政治思想,周公的思想形成和产生于宗周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从这一点上说,儒学形成于山东的曲阜,其政治思想渊源于中国西北,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周公的政治思想通过儒家也影响到其他各学派的思想家。钱穆先生说:“先秦学术,惟儒、墨两派。墨启于儒,儒原于故史。其他诸家,皆从儒墨生。要而言之,法原于儒,而道启于墨。农家为墨道作介,阴阳为儒道通囿。名家乃墨之支裔,小说又名之别派。而诸家之学,交互融合,又莫不有其旁通,有其曲达。”??????这就是说,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在其曲折的学术发展过程中,大都受到儒学的影响,而儒学又是周公思想的嫡传,各学派或直接汲取儒学营养;或借用周公的思想文化概念,赋予其新的含义;或作为批评的对像,从而直接、间接地受到周公思想的影响。例如墨家的“非乐”、“天志”,名家的“天”、“名”、“实”,阴阳家的“德”、“阴阳”,道家的“道德”、“孝慈”,法家的“法”、“亲”、“圣人”等,都与儒学或周公的思想概念有联系,明显地受到其影响。至于像法家主张的用法制整顿社会秩序的思维模式,那简直就是周公、孔子主张的用礼乐治理社会的思维模式的翻版。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提出了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说:“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在伊朗,祆教提出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以赛亚。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个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雅斯贝尔的这一观点得到学界的重视,在我国学术界经常被人们所提起。然而如果说孔子、老子及其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雅斯贝尔所谓世界“轴心时代”中国的代表人物,那么,比这个“轴心时代”上限还早200年的周公,就应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当之无愧的学术鼻祖了。难怪杨向奎先生评价周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说:“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在中国西北的远古历史上,出现像周公这样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并不是偶然的。其一,从文化传统看,西北大地尤其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夏禹等氏族社会的英雄人物,都出生在渭河或黄河上游一带,之后才向东游动,进入中原和东部、北部、南部等地区。他们在西北地区建立的部落制国家和经济、文化活动,为周公的政治文化创造提供了深厚的历文化积淀,是周公政治思想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的资源。其二,从家族渊源看,周族自后稷以来,十数代(或数十代)人都生活在西北的关中、陇东、丰镐(今陕西西安市西)等地区,熟悉这里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又有在夏、商王朝从政以及灭商,建立统一国家的政治经验,这为周公的思想创新提供了家族的智慧和动力。其三,从现实需要看,周族建立的国家与夏、商王朝一样,都是广土众民的统一政权,同类的政权必有相通的治理之道。西周建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治理和维护新政权,使其长治久安。因此,夏何以亡,商何以兴?商何以亡,周何以兴?这些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明显地摆在周人和周公面前,迫使他们必须立即作出解释、提出解决的方案。聪明睿智的周公,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大声疾呼地提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口号。并用自己的才智,从总结历史经验切入,结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亟需,经过全面、深入和周密的理论思维,终于总结、提炼、加工、改造出了切合当时社会实际的思想理论成果。      [注 释]   ????如《尚书?西伯戡黎》中记载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说“天既讫我殷命”,“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故天弃我”,“天曷不降威”等。其中的“天”,都是指最高神,但商代将最高神一般称作帝或上帝。   ??????????????????????????????????????《尚书?康诰》。   ????《尚书?大诰》。   ????《尚书?梓材》。   ????????????《尚书?多士》。   ??????????《尚书?酒诰》。   ??????《尚书?多方》。   ??????《尚书?泰誓中》。   ??????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1页。   ??????《礼记?曲礼下》。   ??????《史记》卷28《封禅书》。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6页。   ??????《尚书?召诰》。《史记?周本纪》及同书《鲁周公世家》云周公作此文,旧注以为召公所作,本文取前说。   ??????《尚书?无逸》。   ??????《尚书?康诰》:“丕,大也。蔽,判断。要,察也。”   ??????晋王嘉《拾遗记》云:“庖牺氏灼土为埙。”魏谯周《古史考》云:“伏羲作琴。”《礼记?曲礼》正义云:伏羲“作琴瑟以为乐”。汉王逸《楚辞章句》云:“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楚辞?大招》云:“伏羲驾辩。”《礼记?乐记》正义引《孝经纬?援神契》云:“伏羲乐名《扶来》,亦曰《立基》。”   ??????《荀子》卷13《礼论》。   ??????《春秋左传注疏》卷20,文公十八年。   ??????《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   ??????《礼记?仲尼燕居》。   ??????启良:《中国文明史》上册《代序》,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论语》卷2《八佾》。   ??????《论语》卷4《述而》。   ??????《淮南子》卷21《要略》。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自序》第23页。   ??????见《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尚书注疏》卷14《周书?召诰》。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公旦八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