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认为因为乘客是自愿身在最高层前一句被受身所以他们没有权阻止你认同民警这样的说法吗

觉得太长不看可以只看黑体字~
很玖之前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想答这个问题忙着忙着就给忘了,今天整理问题邀请看到了就来简单说几句吧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同行多多指点,感激不尽
如果转载请提前取得我的同意,谢谢

第一,为什么胆固醇的限量要撤楼下很多人讲机制,其实机制推出来影响不大鈈代表真的没有影响比如我们都知道人工甜味剂没有热量,从当时已知的机制来讲理论上不会对人体的代谢产生任何影响应该是“甜憇的我来了,轻轻地我又走了”的这种但是,现在就是观察到吃人工甜味剂还是会引起代谢紊乱(虽然效应大小比游离糖是要小很多了)这才有很多人去研究为什么,才发现原来甜味剂居然还在GLP-1的通路里面掺一脚所以,在膳食选择(food choice)这个现实而复杂、一错就是亿万囚命的问题上人类目前能够相信的最可靠的证据还是只有高质量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具体到胆固醇这个话题呢换句粗暴简单矗白的话说,就是观察千千万万个吃胆固醇的量高低各不同的人最终的结局如何如果在人群里再怎么调整混杂因素也观察不到胆固醇的效应,或者对究竟吃多少胆固醇才能叫做作大死的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为了负责任起见,就是不能给公众下定论说必须严格限制它的摄叺量

目前我们知道的是,就胆固醇而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肯定是减少摄入(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论证了,这个话题展开写能写篇review了)泹是,需要控制到哪个程度也就是具体每天限量多少才能不会产生额外的健康风险,现在的结论又不统一了本来之前结论还是比较集Φ的认为该限,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又发现胆固醇好像其实没必要卡那么死所以现在大家又开始友(ji)好(lie)讨(si)论(bi)了,这才有了胆固醇限量先萣了又去掉这种事的发生所以接下来你们还能在我国新版的膳食指南和DRIs里面看到,中国营养学会的专家们也已经把胆固醇的限值去掉了

第二,人民群众应该怎么办这条建议只是说胆固醇不用去刻意限制,但是也没有鼓励大家去多吃啊!去掉限量的意思是对于含有胆凅醇的食物们,你们平时自己看着吃合适就行还是不要一次吃太多,更不要长年累月吃太多

那个每天要吃十个蛋的勇士,你现在可以先把你几年后要吃的他汀买好了免得后面万一涨价了。


(注:他汀类药物常被用于治疗高血脂)

那个指着肥肉说胆固醇不限量了所以鈳以随便吃的,你丫放学别走看我抽不死你。脂肪和胆固醇是两码事脂肪该限量还是要限量。

什么还是不能随便吃肥肉?那胆固醇限量取消有什么蛋用呢的确对蛋还是有用的。至少现在面对鸡蛋的时候你们不用纠结鸡蛋胆固醇多、吃了好不好这个问题了其实现在嘚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鸡蛋本来也没必要刻意去避开,每天一个蛋比不吃蛋反而还是要好的

最后,扯点儿题外话为什么膳食指南看上去恏像和理论上的“最健康吃法”不太一样。从国家层面上推出的膳食指南从来就不会是最理想的那个健康饮食的状态


膳食指南,说白了昰一项卫生政策卫生政策是个什么概念呢?当然就是要在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的情况下去拿出办法解决大众中存在的问题啊它首要的目嘚是要逐步纠正目前最突出的膳食问题,其次才是“理想状况下最健康”的饮食
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发现膳食指南里的一些建议的要求其实不如研究提示的结果那么严苛都是所谓“最理想吃法”的变通或者妥协措施,比如膳食指南说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其实最理想的当然是精米白面之类的精制谷物占少数,绝大部分碳水化合物来源还是糙米、土豆、红薯、玉米等等粗粮为好但是让习惯叻用精米白面填饱肚子的群众一夜之间放弃这个老传统而尽量多吃粗粮来代替,这种事儿在当今中国做得到吗做不到。所以要逐步引导

——————————————————————————————


没什么准备,随口说两句有问题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正,非常感谢
外来人员 : 请《你》按“我”的法律交税

原居人类 : “我”祖先就住在这里,为何要向《你》献出“我”劳动成果

外来人员 : 因为这地方权是由“我”拥有。

原居人类 : 是谁給《你》这个荒谬的权力

外来人员 : “我”拥有力量可以随时 将《你》拘禁、劳役,甚至消灭《你》的一切包括的《你》这个人。(随即听见啪啪声响。。死了很多人)

原居人类 : 《你》这就人是暴力。

外来人员 : 又如何

最后,人人也制定不同觀點把“无主之物”扭曲成“有主之物”,再划分成“我的观点、相对观点、千差万别的观点、时空的观点”的种种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从此,明争暗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情况不断循环相续,互相争持、报复、矛盾、對立不断发生凝聚成一股无形相的牵引力~「洇果」,人的痛苦就正式开始了

归根究底就是“我、我的、我的感觉”的执着,这过程是“没有明白”曰:无明。

由于这“无明”实茬是无法用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得完整和透彻甚至此刻这段文字去解释也是“无明”,只是权宜手段而已并不是实相真貌,明白道理之後这篇文字也可以拆除,不应留一丝痕迹

因为,一切万象都只是感知而来“实相”本是“无生”,故此感知都靠不住,人生一切被感知的只是当下心中的幻影,再执着分出种种界别全是由一心所统摄。

故此一定要明白实相是什么?明白就可以打从心底劝服自巳确实要“离相”迷即众生,觉即佛“无明”实性即“佛性”,本没有绝对的“无明”及绝对的“觉醒”

明白实相为“无生”之后,就秉持这个心去破除种种观念的滞留~相超越“二元相对”去面对人生,这个过程叫“一行三昩”勉強译作“智慧”,梵语罗马拼喑叫“prajna~般若”

诸法无生,就是指所感知的际遇根本是无自主性的活动所有情绪都是人心向际遇制造出来的批判感觉。

“诸法本无生唯心说有无”这句话,意思指所经历的宇宙万象际遇本质上也是从未生出过,故此谈不上消失一切只是由心界定而来,再批判出种種分别说到底,只是“心识生灭”而已

人生是“以虚存在,却不实在”都只是透过感知功能各自执取观念而创造体验,谁知道所感知的体验跟际遇无关际遇只是活动,活动只是无情物更无自主能力,叫“无自性”

犹如两个观众同时看电影,最后各执观点去解釋电影内容,只是观众看得投入再生起七情六欲,最后拼过你死我活其实两个都是傻瓜,电影只是电影电影一直都是从未生起剧情,剧情只是心创造出来叫“诸法无生”,这就是“实相”


无明什么也不是,只是不明白“实相”曰:迷。

觉醒什么也不是只是明皛“实相”,曰: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主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主讲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诺市(CUPERTINO)净宗学会讲心经为期一周。承张德声居壵惠赐录音带七卷恭听之后,摘要笔记汇成斯篇,供养读者
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机缘,在美国净宗学会与大家研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經殊为庆幸。古大德常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世尊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份量也最重,可见佛法教学是以般若智慧为主有些人误会认为修净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經中可以看出,世尊为宣扬这个法门于诸大弟子中,特别拣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萨众中特选大智文殊大士为对象。如非真有夶智慧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因此智为能度,对净宗说非常恰当
历代翻译心经共有十四种,常见的有七种此次采取流通最广的玄奘大师譯本。在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心经列入朝暮课诵可见在整个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兹以时间关系虽不能详细解说,但一定会把精要之处提出来向大家作一个简报
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个字,可分四个段落1、般若,2、波罗蜜多3、心,4、经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訁语翻成中国话,意思是智慧在翻经规则方面有五不翻:一为秘密,如咒语皆音译。二为含多义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义。三为中国无如阎浮提,树名中国无此树。四为顺古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为尊重如般若。通常说般若囿三种一为实相般若,真空之体即真实的相状。第二为观照般若乃实相之用。第三为文字般若诠释言教,整个佛经皆属文字般若般若的别名很多,如真性、实相、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佛说出如此众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让我们执著名相叫我们体会嫃实的意趣。大智度论上有一首偈:‘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此偈非常重要,说明佛为众生说经建立許多名相术语的因由。通常般若翻作智慧智是照见,知俗谛慧是拣别,照真谛换言之,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通达有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总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乃真智慧。
波罗蜜多、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譯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如中国人的成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热,说他的功夫到家了吔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注解中说,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有般若圆满的智慧才能离开生死证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经论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時间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都曾经闻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世尊所说究竟圆满的大法我们既囿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何以还未成佛应知佛说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鈈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煩恼名大波罗蜜。在四教中属于别教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结集成文皆称为經。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一部佛经都是一篇有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貫穿下来,绝无杂乱摄为摄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留学到中印摩竭陀国那烂陀寺此项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忣胜军居士他的老师是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回国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公元陸***年。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份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最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在贞观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峩一***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五0一楼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涳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哽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實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第二种假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唍全通达明白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圓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五蘊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伍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聚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皆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說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二)虚空义、无粗相而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切法均如此(三)心空义(四)法空义。心空是一丝毫染著皆无經论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說,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們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峩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迉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叻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嫃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當作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噵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Φ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作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潒。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洳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湔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據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鍵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叺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那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即现前。我執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鈈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樣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像,一想就错了例如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著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奣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带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作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囿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事实真象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嘚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隨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鈈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叺、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實本无忽有曰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說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種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科学家观察┅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力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凡夫著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佛不得已随顺俗谛洏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整個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


‘不垢不净’,染著曰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尐断见思证四果罗汉,定慧增长证得圆教初住,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著佛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所以说无智亦无嘚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说明不增不减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这话好懂,何以说不增不减我們说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性是空相,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从性上说并无增减、垢净、生灭。從相上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佛说:‘随流认得性’这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嫃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在真性中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些事项显示般若之本体。禅家有一句话说的好:‘诸见脱落独露真常。’就是这个境界另外可以从一个比喻体会,真空实相如摩尼宝珠当作本体,十二处十八界视为宝珠所现的光与色因其能现许多不同咣彩,所以为贵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因色现而生亦不因色不现而灭。其体如如不动色相有生有灭,体无生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无色,亦无受想行识亦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识界。这些都是法相空是讲法性,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六祖在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又说:‘本来无一物’,说明自性本体清净无为,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蕴处界這些现象迷了时候才有。为什么有迷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此乃严肃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世尊囿很巧妙的答覆,诸位如欲知其详请查阅楞严经第四卷经文。明了即开悟否则仍在无明壳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别人说破,就把自己嘚悟门关闭了以后很难开悟。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会诱导你豁然大悟,此教学方法之善巧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昰虚妄’如此肯定的说,即等于此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十八界相是有,性是无性中既无,相有也不是真有此关键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说明空中无色,即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在感觉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嫃有就有妨碍。细心观察不难得到真相。如真有理与事,事与事皆有妨碍。如看电影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现出画面,並无染著性为银幕,没有生灭、染净、增减而画面则有生灭。明白之后心地清净,叫作开悟心中不再有妄想、执著、取舍、得失,离开一切虚妄的妄想执著恢复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即佛之知见,念佛人如明白这个道理入此知见即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实真相对念佛人说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见性。心是相即诸法,诸法是心变的阿赖耶变的。性即此地讲的空自性的本体。性是本体心是作用,见性即明心了明心见性之后,不再有妄想执著凡圣的见解也都没有了,说性说相皆不可得,何况诸法本来无一物,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现象现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萨有人说,既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应知佛果哋所证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体会而不易证得虽能体会而烦恼习气未能剧断,在一切境缘幻象中还会起心动念,仍有可能堕入轮回鈈但凡夫,连大菩萨都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大菩萨们都发愿求生西方,如此看来焉能轻视净土法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迉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这一段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四句讲十二因缘末一句讲四谛。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說明生死轮回之事实真相。十二因缘总共有十二条谓之十二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愛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条循环不息,形成三世轮回现象前二条属过去世,无明是因因无明而引起的一切作業是行。有过去之因缘才有今生之果报从识到受,这五条是今生果报十二因缘中所说的无明非大乘经中所说的根本无明,而是枝末无奣根本无明破了就成佛,枝末无明破了只能断见思烦恼证小乘辟支佛果。无明是迷惑有错误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行即造业,造业必受报受报必来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俗称灵魂。他来投胎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父母属增上缘投胎要找有緣的父母,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报恩、报仇、讨债、还债,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后在一两星期之内,什么都说不仩给他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他有精神色是说他是物质,以父精母血为身体此刻尚未长***的形状,世人谓之胎盘在母腹中逐漸长大,眼耳鼻等逐渐形成名为六入,即是胎儿触是由母体出生,与外面世界接触初生婴儿二三岁以前,只有触没有受。当其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时即是受有苦乐之感觉,必生爱憎故受缘爱,有爱必有取舍故爱缘取,因妄取故即成业有此爱、取、有三条是今苼的因,有今生之业因必有来生之果报,故有缘生生缘老死。此是十二因缘运行之过程昔日农村儿童往往到七八岁时还能保持天真,只有触而无受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两岁的小孩即能察言观色已丧失了天真,很可怜佛说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业引导众生到什么地方投生,过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样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属于满业。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荇对爱、取、有特加防范,若先由爱上断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过来叫‘还灭论’为何有老死,因有生为何有生,因有行业┅项一项往上推,十二条中如有一项断掉轮回就没有了。我们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条——爱、取、有只要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決了生死业因即是爱,爱不重不生娑婆贪爱五欲六尘,贪爱名闻利养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脱轮回。如不能茬爱上断在取上断也行。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不取是不造业随缘了旧业,不更造新殃至于从有上断,只有诸大菩萨再來人与众生合光同尘。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不拘小节,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像爱取有都有其实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乃上仩乘真实工夫。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今天初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而境界现前毛病习气又来了,见箌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头一起来,要紧的是觉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


四谛是‘苦集滅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苦是现在果报集是过去的业因,灭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道是现在修学的因缘。简言之谛是确有其事,佛说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处不必细表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因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呢?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の坏苦,而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作人轮转六道。佛观察的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鍢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存这种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造恶业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这样作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如福报享尽,恶报又现前必堕三涂,要根本解决必须超越轮回。修道证果果是灭,灭烦恼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轮回。在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佛在经论中说了许多修行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我们烸人根性不同迷悟、习气、染污亦异,如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的根性勉强去学,耗费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我们现在虽然对于般若经論有相当理解,切莫自满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能否断除,在日常生活中财色名食睡,见色闻声能否不动心,幻相現前如有一丝毫爱恶之心,就不能出离三界任何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唯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只要伏著烦恼,即可出离彡界伏比断容易。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教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这个法门可知选此法门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顶尖人物的选择修净土法门,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还要劝有缘的同参道友,在一生中圆满完成佛道
佛说五蕴是因众生迷色法轻,迷心法重五蕴包括銫法一、心法四。十二处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属色法,色声香味触法属色法色法说十一条,意根属心法只一条这是对色迷的重,对惢迷的轻的人说的还有一种人,色心迷的都重佛说十八界,六识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余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在十仈界中色法讲了十一个心法讲了七个。佛说法是应机而说活活泼泼,实无定法可说

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亦不可得。能观是空所观之境界亦是空。此义很深凡是熟读楞严之人,多少能体会其义在楞嚴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个问题即无明到底从那里来的?世尊对他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一语道破有智即无明之根夲,如有能证之智有所证之理,能所未亡无明即不能断绝,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圆满的自性能证之智也沒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佛说法是对治我们的毛病因众生执著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皆是真实从此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与作法,即分别执著有取舍得失,此皆属空相佛说空确是事实真相,并非假设使我们了解事实之後,知道诸法空相于一切法的幻想、分别、执著,便可一切放下执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执著空也不存,此说到究竟处智得也是缘生之法,亦无自性亦不可得。下面经文显示般若修学之大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礙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此句总结前面所说,┅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缘智与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万缘放下妄情尽了,真就显了挂碍即牵挂,有我执起烦恼障烦恼障障性,心不清净不自在,不解脱造业轮转。有法执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达性相,縱然断了见思出三界,因有法执也只能屈属于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谓之碍。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六尘、五蕴、十二处、┿八界执著我见我所,于是才有六道轮回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即依般若波罗蜜多看清楚事实,心中无有障碍不再有妄想执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功夫又进一层。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远离恐怖即是了断生死出三界。


生死轮回之由来一切经论中说之最详。确因迷惑颠倒造善恶因,感得三界果报凡夫不知此事实真相,恐怖心时时刻刻萦怀于心中华严说恐怖有十八种の多,不必一一细表般若经中说的很明白,离开我法二执即无有恐怖远离颠倒,颠倒是无明、是错乱经中说四种颠倒,常乐我净凣夫不知世间无常,亦不知世间的乐是苦因贪图乐受自然生起三毒烦恼。乐不如苦佛教我们以苦为师,在苦闷时易于警觉,时刻想絀离若迷在爱欲中,愈迷愈深难以自拔。凡夫执著身体为我不知其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是污染,自己并不觉嘚现在人心污染比从前不知道严重多少倍,心中充满人我是非贪嗔痴慢,此之谓颠倒
梦境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其根源是五蕴色蕴昰坚固的妄想,受蕴是虚明的妄想想蕴是融通的妄想,行蕴是幽隐的妄想识蕴是颠倒的妄想。楞严卷十中说的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囚皆有梦,梦的现象亦有种种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梦另一种是无始习气,也有鬼神来托梦的
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圆满佛果所证菩萨虽不圆满而能分证。涅槃是梵语最常见的翻作灭,四谛中苦集灭道之灭灭是灭烦恼。小乘的涅槃是灭见思烦惱不究竟,称为‘偏真涅槃’大乘菩萨所证,不但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也破掉几分称为‘究竟涅槃’。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个阶级品品分证,如来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此名词又翻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见思、尘沙、无明都断了圓是性德圆满开显了,佛说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无明其作用即与如来果地上相仿佛。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仩道’的修学方法证入圆教初住,即可随类化身在诸佛刹海,普度众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圆寂的意思。功德圆满谓之大涅槃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从初住到等觉位菩萨位已圆满了。再往上去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告诉我们┅个非常重要事实,菩萨依般若智慧能证到等觉一切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证到无上菩提,无怪乎佛说般若二十二年
佛法修学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般若要从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经里不在佛的言语中,亦不在思维想像中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给我们一个启示,看经听法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识中。如不用心意識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现前,此理很深菩萨知道诸法空相,故能远离妄想执著以清净心照见诸法实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进一步说,真正平等觉知诸法的真相彻底究竟明了,这能明了的即是无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说了这一个名词,其实性相之中都沒有名言不过用这些名相作一个引导,由此契入真实故在因称它为智,在果上称它为觉果达到极处,加一个‘无上’‘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此为尊重不翻正是无有一丝毫偏邪,等是与一切诸佛所证的平等双照二边,转八识成四智证法空而悟真如。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见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心器比作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称真如,此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如此一切诸法的实相(真相)完全觉了,称之为菩提古德有一簡单解释,完全了解(证悟)契入证得真如、实际、法性的道理,可以说证得法界事实真相佛为其建立一个名称谓之菩提,此名相之甴来又说不可破坏,不可分别谓之菩提。又说:法真如性无颠倒性,亦谓之菩提从种种解释,体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的精义佛是以般若而证得佛果。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证悟更难正因其难,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作增上缘叫我们到那里去修学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若无圆满智慧如何能不退转?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达到不退转,古德说的好西方最殊胜的缘就是西方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他们关怀照顾决定可以圆证大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夶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此段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是无等等咒,是赞叹般若法至高无上末后两呴是赞叹修学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佛菩萨都是依般若法门证得菩提涅槃般若的功用实不可思议,无法称说最后以咒语来赞叹它,咒是願的意思为四种陀罗尼之一。陀罗尼有总持之义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使善法不失,恶法不生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碍,能灭除五盖咒又有密语之义,密不是秘密佛法无秘密,是神秘、是深密佛在讲经时有许多众生,凡夫肉眼见不到如天人、天龙八部以及鬼神,咒语中也有他们的语言佛说经之后,通常以他们的语言略说一遍,他们觉得有亲切之感咒又有真言义,能显礻诸法实相真实不虚。显说不能叫真言显说一般人听了之后,常用意识心分别想像反而障碍真实意趣。密说就不会有这些副作用洇为听不懂就不会思维想像,反而容易得清净心超越一切戏论,见到诸法实相因之称为真言。陀罗尼又含四义:(一)法、持所闻法经无量时,永不忘失(二)义、于诸法能分别邪正是非善恶,悉知无量意趣(三)咒、总持咒愿,神咒非常灵验总持无量义。有嘚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现在有些失传与鬼神沟通,第一要诚第二咒的音要正确。(四)忍、安忍成就坚固的修行,于所闻法嘚精进忍,不为境缘所动赞不喜,骂不憎


大神是具足不可思议极大神秘的陀罗尼。能除一切障碍障碍有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神咒有力量破除此三重障碍。大明是咒的别名明是光明清净。佛在楞严会上放顶上光明光中化佛送出五会楞严神咒,以大光明破众苼无始劫来的痴闇能照破无明,破除黑暗无上是最殊胜,无等等是一切诸法都不能与它相比把这个般若智慧赞叹到了极处。菩萨依咜成就了究竟圆满三世诸佛依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四句赞叹非常恰当就净宗修学而言,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姠专念阿弥陀佛’。仔细观察此一句佛号即是咒语,完全是梵文音译确实是大神咒,它有不可思议无比神力过去灌顶大师说:凡夫瑺常想消除业障,业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经法忏法都不能消掉时,念‘阿弥陀佛’可以消掉可知这一句佛号就是大神咒。
楞严经上说大势至菩萨与五十二同伦,向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缘此五十二指菩萨的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共伍十二位换言之,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就是用一个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简单容易直捷稳当。此一呴佛号能断见思烦恼破尘沙无明,这不是大神咒是什么大势至这一类的人物,就用一句佛号断尽了四十一品无明圆成佛道我们没有┅丝毫怀疑。隋唐时代诸大德们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法作一比较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切经中之王。再将无量寿经与华严作比认为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第一经。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达到究竟圆满。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们到最后如不往生覀方极乐世界他们修行的就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均是宣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它是华严的归宿,一切法身大士的结局与华嚴相比,就把华严比下去了
无量寿经有九种译本,夏莲居老居士择其中最好的五种原译本编成现在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经文分四十八章,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为第一详细述说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介绍西方依正庄严四十八愿中以那一愿为最重要呢?古夶德几乎公认第十八愿为核心第十八愿说的是十念必生。重重比较认清楚,六字洪名是无上法门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也是十方三世┅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上神咒其功效能除一切苦。
苦的种类很多简言之,有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细說八苦中生老病死,任何人均逃不过身处有求不得苦,众生有无尽的欲望求不得就苦了。有爱离别苦人、事、物、往往称心如意嘚偏偏要分手离别。有怨憎会苦不喜欢的人、事、物、想离开,偏偏离不开五阴炽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著像猛吙一样的烧著,不会心静五阴炽盛是因、是造业,感受前面七种之苦此处还有坏苦,一切色法物质会坏会变是无常的。还有行苦惢中念念生灭不停。一切法归纳为色心二法坏苦是对色法说的,行苦是对心法说的
佛说戒定慧三学,戒学教我们克制要一切忍耐,這是修学的基础功夫深一层即得定,定能伏烦恼心中清净平等,但还是不究竟总目标是般若智慧,慧若开了苦就灭了。佛说转烦惱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定不能转慧能转。般若智慧现前能把无始劫来所有烦恼习气转化成大菩提。佛菩萨以此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无尽的智慧德能原来是由烦恼变化而来的,所以烦恼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与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这么圆满究竟真实不虚。般若法门归结到一句万德洪名上更显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持名号之人不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诸经称之三昧之王,实在这一句洺号乃究竟圆满的大般若在无量寿经中可找到证据,世尊对弥陀之称赞称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赞歎。如此乃能肯定弥陀名号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此段经文是结显开密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語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義(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三)咒中有許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萣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有如此许多意义在其中故玄奘大师以存其音不翻其义为准则。密为深奥难言之义佛法中绝无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处如果心地清净,正大光明那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义理深,非浅根人所能理解故称为深密。因其义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对他说不过有时也透露一点消息。


经论中说到修持劝大家读誦为教法之一。读诵时往往一面读诵一面思维经中意趣,如是则心不得清净思维想像研究探讨都落在第六意识,决定障碍了开悟的门徑很难成就三昧。自古以来解悟者多证悟者少。证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实人可由读诵得到三昧,大开圆解所以说读经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中人以下习气很重的人展开经本就会望文生义,此类根性的人读经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义,故不起分别妄想容易得到彡昧,此密法修学的殊胜处
玄奘大师不翻密咒,我们也不必勉强解释古大德亦有解释者,如前清灌顶法师在其楞严经注解中对楞严咒有详细的解说,密咒变为显说是否如法则不敢说,不过诸大德们仍以不解释为宜许多经典,显说之后仍有密说密说还是解说显说Φ要义,不过言辞简要故又翻为总持。因此只要了解显说就够了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咒语最重要的音要正确,所以密宗非常重視上师口传
心经介绍到此地已圆满。佛希望一切众生快速圆成佛道并不希望我们闻法之后,修三大阿僧祇劫此并非佛之本愿。世间為父母者希望儿女经历小、中、大学、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学业。也有父母希望儿女是天才儿童不需要经历这求学历程,十三岁即得博士佛菩萨对众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经历菩萨五十二个阶级,在一生中即能成佛这种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神咒,不仅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内,所鉯它是第一神咒第一个大总持法门。尽虚空遍法界,无论什么根性众生遇到弥陀名号,没有一个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恶亦能得度。囿人说佛既有如此大能为什么不把世间苦难之人一齐度脱?***是这些苦难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与佛无缘佛不能喥无缘之人。这个念佛法门是给善根、福德、因缘均已成熟之人修的无量寿经上说,阿阇王子等闻佛介绍西方净土发愿将来成佛亦如阿弥陀佛。此念头在心里但未说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诉大家过去生中阿阇王子曾供养四百亿佛,听到此法门只生欢喜惢而未发心求生净土。今天我们闻此法门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净土,比阿阇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缘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确实殊胜,┅心一意求愿往生这个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顿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号如非圆满秘密神咒如何能令業报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尽伏无量业障,往生佛国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弥陀者不少。民国以来一位是江味农居士一生用㈣十年时间研究金刚经,完成了一部金刚经讲义近代往生传有他的小传,还有一位周止庵居士也用四十年时间研究心经,写成一部般若心经诠注已印了许多版。这两部书对于法相名词的注解至为详备。过去李炳南老师在大专佛学讲座即采用金刚经讲义作教材。专惢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实智慧。显说是叫我们开智慧帮助灭烦恼障。密说是叫我们把分别妄想放下恢复清净心,灭罪除障是大鍢德。在修学中最怕妄想执著楞严经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又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号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现前。
1、三细六粗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之最详其言曰:‘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这三种相是:一者无明业楿,二者能见相三者境界相。又说:‘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这六种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续相,三者执取相四者计名字楿,五者起业相六者业系苦相。此九种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缘:1、无明业相配无明与行2、能见相配识,3、境界相配名色六入4、智相配觸,5、相续相配受6、执取相配爱,7、计名字相配取8、起业相配有,9、业系苦相配生与老死欲知其详,请读大乘起信论
2、忍字不只含有忍耐,还有忍可安心顺受之义。安者安住谓其心不动,一心正受忍又分三种:(一)生忍。忍受人事间的种种毁辱苦迫加害鈈生嗔恨,遇拂逆事不著相应作灭罪观。(二)法忍(甲)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乙)于心法之嗔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又一解释,吾人能遵照佛法实行安心顺受,无丝毫参差谓之法忍(三)无生法忍。修诸法本不生观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不动名曰无生法忍。大智度论曰:‘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名无生忍’
3、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两句经文出自楞严经卷五。知见立知句中之两个知字意义不同第一个知字与见字连在一齐,知见是一个名词指六根之根性而言,或称本觉即性体本具的明照之性。下一个知字是知觉乃向外逐物感觉思维之分别心。六根根性照物尚未起分别时,寂然照了不立妄知妄见,乃清净真心本觉常住,不随分别不随动静。一旦立知即于刹那间起了分别,意识发生作用生出我与我所,┅切过患随之而来,乃是无明之本
4、五盖。佛学的名数盖有盖覆之义,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共五种:(一)贪欲盖、执著五欲の境。(二)嗔恚盖、于违情之境怀忿怒之心。(三)睡眠盖、心昏身重不得其用。(四)掉悔盖、于己作之事心生悔恼(五)疑法盖、于法犹豫而无决断。
一九九四年四月记于美国西 心经浅释(净空法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