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的感悟,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能得到什么收获?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39、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解释】做事不要慌慌张张,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不可草率行事。  40、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解释】打斗、赌博、色情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恶的事情,不要好奇过问;  41、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42、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解释】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43、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要明着向人请求、征得同意;没有征得同意,擅自取用是偷窃行为;  44、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释】借人物品,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  五、信  45、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46、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49、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长短;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52、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53、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54、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解释】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修养德才;  55、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解释】若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  56、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解释】 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57、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解释】听到他人的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人的批评,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58、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解释】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59、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解释】 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六、泛爱众  60、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解释】 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  62、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佩服他,并非他会说大话;  63、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64、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解释】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65、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66、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自私自利,切记不要去评说;  67、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68、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69、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70、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71、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解释】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72、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解释】想要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该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73、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74、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七、而亲仁  75、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76、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查色献媚;  77、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78、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八、余力学文  79、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80、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81、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83、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84、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85、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86、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87、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88、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8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90、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拓展:《弟子规》的伦理基础  《弟子规》从"孝"这一伦理源头出发,将对父母的孝扩充为"信"这一修身立德的伦理支柱,进而升华为对所有人的"爱",成为其最高道德诉求和最终伦理归宿。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编著的家庭教育文本,它为青少年确立了很多行为规范,却没有解释其哲学依据和伦理基础。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首先,这是由其时代条件决定的。“五四”运动之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无需证明的。时下流行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思想尚未传入中国,子女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叛逆、争论与质疑,因此无需专门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思想教育。其次,这是由其家庭教育文本的性质决定的。为了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就要避免长篇大论的抽象理论,尽量做到内容简单精练、语言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背诵和实行。  但是,今天的某些人不能体会古人的良苦用心,反而对《弟子规》存在轻视,认为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环境等。这是对《弟子规》的极大误解!事实上,《弟子规》在简单质朴的语言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智慧。为了正本清源,本文拟从孝、信、爱三个方面,对《弟子规》的伦理基础进行尝试性探讨与分析。  一、孝乃百善之先——《弟子规》的伦理源头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孝道,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对于孝道的重视与弘扬是自然而然的。孝作为《弟子规》的伦理源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修学次第上,孝被排在其他道德修养的前面。《弟子规》开篇即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包含了两个重要原则:在道德修养和文化学习的关系上,坚持以德为先;在各项伦理道德中,坚持以孝为先。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纲常伦理中最重要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是个人改变命运、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弟子规》从日常生活起居入手,详细规定了子女尽孝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涵盖了养父母之身、悦父母之心和厚父母之德等三个层次。  在逻辑关系上,孝被当作其他伦理道德的基础。除去孝之外,《弟子规》还着重论述了悌、谨、信、爱众、亲仁等五个方面的伦理道德。其中,悌建立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孝亲思想上,是孝道的自然流露;谨和信源于对“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畏惧,是孝道的内涵拓展;爱众基于“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思想认识,是孝道的情感迁移;亲仁追求的是“德日进,过日少”和“圣与贤,可驯致”的道德理想,其终极目标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道的境界升华。可见,孝是这五个方面共同的伦理源头。  二、信为修身之本——《弟子规》的伦理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修齐治平”,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原则是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弟子规》秉承了这一传统,它把信详细分解为两个层次、八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从而构建了自己的伦理支柱。  从信的外在表现看,主要是以诚敬心对人,做到四个不:第一,不妄言。即以诚对人,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做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第二,不绮语。即以礼待人,不说粗话、脏话、诲淫诲盗的话,做到“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第三,不恶口。即以敬事人,不说攻击、诋毁人的话,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第四,不两舌。即以和奉人,不说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话,做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从信的内在属性看,主要是以诚敬心对己,做到四个正确对待:第一,正确对待他人的成绩与不足。对他人取得的成绩要努力学习,做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对他人存在的不足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第二,正确对待与他人的差距。对于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距,要勇猛精进、奋起直追,做到“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对于物质生活方面的差距,要安贫乐道、淡然处之,做到“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表扬与批评。如果“闻过怒,闻誉乐”,就会招致“损友来,益友却”的恶果;只有“闻誉恐,闻过欣”,才能收到“直谅士,渐相亲”的良效。第四,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首先要按照“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的标准,区分过失的性质,找出过失的原因;其次要勇于承认和改正过失,做到“过能改,归于无”,防止“倘掩饰,增一辜”。  三、爱是建德之境——《弟子规》的伦理归宿  《弟子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仁者爱人”思想,并将其作为道德建设的最高境界加以弘扬。在内容编排上,《弟子规》有关伦理道德的论述,是按照“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顺序进行的,仁爱是其最终的伦理归宿。在逻辑顺序上,《弟子规》所追求的道德境界,从对父母的孝开始,逐步扩充到兄弟之间的悌、朋友之间的信,进而按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原则,最终升华为对所有人的爱,仁爱是其最高的道德诉求。  《弟子规》的仁爱思想,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四方面内容:第一,仁爱的对象完全平等,“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种爱不因贫富贵贱而有所不同,而是要“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即使对待地位低下的奴仆或佣人,也要“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第二,仁爱的前提是知恩报恩,要对国家、社会、父母、师长及所有人常怀感恩之心,并且努力做到“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第三,仁爱的基础是彼此尊重,“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在这种换位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第四,仁爱的方式是相互帮助,在学问技能上“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在物质财富上“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在道德修养上“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弟子规全文及解释】相关文章:《弟子规》全文解释03-30《弟子规》全文译文03-03国学经典《弟子规》全文09-15《弟子规》完整篇及解释02-07三字经全文解释拼音11-21三字经全文解释并释文01-18三字经全文朗读及解释04-07三字经全文含义解释11-27三字经全文解释大全03-28三字经弟子规全文08-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的感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