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轴不倾斜会有四季变化吗倾斜为什么有季节现象?

「知识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 时间测量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 ,有时则表示一个 时间间隔(即时长) ,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它以 不变 的速度在流逝。2、钟表以时 、 分 、 秒 来计量时间,秒针每转动,表示时间流逝了 一秒钟 ,秒针转动 一圈 ,则表示时间流逝了 一分钟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 、 长短 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是利用太阳光下影子的位置变化记录时间的)101教育。和圭表(是利用太阳光下影子长短变化记录时间的)就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即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4、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器是太阳钟 ,古人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 天 。5、中国古代的计时法干支计时法 , 十二时段计时法 和 更点计时法 。6、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固定的 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 水钟 用来计时;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 刻漏 ,是根据 滴水的等时性原理 来计时的工具;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是 泄水型水钟 ,是根据水量的 减少 制成的,刻度一般在 上面的容器上 ;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是 受水型水钟 ,是根据水量的 增加 制成的,刻度一般在 下面的容器上 。7、在制作水钟时,水滴下的快慢与容器中水的水位的高低 有关;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 滴水的速度 、 盛水容器的形状 、 刻度划分的准确 。8、改进水钟的方法:一是使滴水容器中的水位始终保持相同的高度 ;二是水滴快的时候加大时间刻度间距,水滴慢的时候减小时间刻度间距 。9、我国古代的一些计时仪器有:日晷、圭表、燃油钟、沙漏、水钟、蜡烛等;摆钟 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10、一个单摆由摆绳 和 摆锤 两部分组成的,同一个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 相同的 ,因为单摆具有 等时性 。11、摆长不等于绳长,摆长是指:从摆绳的最上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如果用木条作摆,摆长为固定点到木条重心的距离。12、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 有关,与 摆幅 和 摆锤重量 无关;同一个摆,摆长越 长,摆速越 慢 ;摆长越 短 ,摆速越 快 。13、重心规则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是它的几何中心 。14、机械摆钟是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即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 制作的;机械工作原理 摆的摆动带动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与齿轮相连的指针,指针在钟面上不停地转动指向不同的时刻,就可以计时了 。15、机械摆钟是摆锤 与 齿轮操纵器 联合工作的。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 转动 ,而齿轮操纵器又与 摆锤 相连,当 摆锤 来回摆动一次时,齿轮操纵器就可以 控制齿轮 每次前进一个齿。16、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 ;现代钟表的原动力是 机械动力 和 电力 两种。17、垂体时钟是利用下 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 ,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18、摆钟的机芯结构通常包括走时 和 报时 两大系统。二、简答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答: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2、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答: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与孔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关。孔大,水滴漏出得快;孔小,水滴漏出得慢;水多,水滴漏出得快;水少,水滴漏出得慢。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4、取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30厘米粗细相同的木条做成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答:不一样。短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5、利用木条、金属圆片,我们能做成下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吗?金属圆片的位置如何调整?答:我们可以调整摆长和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来实现。6、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答:有影响。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四种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2、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的现象。3、自古以来,人们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其中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学说的共同点:地球是球形;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且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宇宙中心。4、地心说的创始人是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其观点是:地球是球体;地球是不动的;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主要证据:云彩、鸟类的自由运动,人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绕地球东升西落。5、日心说的创始人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他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其观点是:地球是球体;地球是运动的,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主要证据:天空无法在24小时内转动一周。6、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而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观察摆的规律时发现了单摆摆动的方向不断发生偏离,这是因为地球发生了自转,从而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公认。7、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是研究黎明到来先后的两个先决条件。8、世界时区图,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9、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东经180度比西经180度早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东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简称为“东加西减”。10、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11、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而北极星相对“不动”的主要原因:地球自转。12、地球自转时的特点: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地轴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1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方向自西向东;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称为恒星周年视差,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14、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地轴的倾斜有关。太阳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15、阳光的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16、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有将近半年的时间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极昼;还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是黑夜,这种现象叫极夜;地球的地轴的倾斜度大约是23度。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极昼和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与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有关。二、简答1、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答: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③地球自转(但不公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第④种解释是真实的。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答:是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形成的。3、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异同?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呢?答: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宇宙中心。4、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答:①“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②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③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5、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东京,其次是北京、乌鲁木齐,最后是伦敦。6、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答:不会。因为地球的自转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根据世界时区图的时间差,各国新年钟声不会同一时刻敲响。7、对于北极星“不动”,我们如何解释?答:因为地球在围绕假想的地轴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故看上去北极星好像“不动”。8、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造成了气温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9、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答: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那么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会更大了。10、如图所示:当地球公转到A、B、C、D四个方位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季节是怎样的?当转到A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 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 秋 季;当转到B时,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 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 冬 季;当转到C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 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 春 季。当转到D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 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 夏 季。1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答:因为地球在自转而且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12、本册中的星体转动方向小结:答: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其他星星绕北极星也是自西向东(顺时针方向)旋转。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  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  ●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  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下面就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  2、提问:第一个运动的物体和最后一个物体之间隔得很远,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接触,可为什么仍然能够引起最后一个物体的运动呢?讨论交流。  3、再次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  4、结合录像解释: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5、提问:你还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述一下这种装置的结构吗?(教师适时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体,展示物体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方式。)  6、谈话:这些传动装置是怎么样传递动力的?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力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结构: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  3、教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轮子的运动状态。  4、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5、讲解:我们把这种传动方式叫做“皮带传动”。皮带将运动和能量从一个轮子传到另一个轮子上,带动了轮子的转动,也决定着轮子运动的方向。  6、分组操作实践。  ⑴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模型;  ⑵设法将大轮和小轮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画下皮带传动的示意图;  ⑶记录下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和快慢。  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  8、讨论: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9、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和它所连接的两个轮子或滑轮组成的。通过皮带,一个轮子的转动被传到另一个轮子上。皮带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轮子转动的快慢,能改变轮子转动的方向。  10、欣赏:利用课件展示皮带传动装置运动的画面,了解皮带传动装置在机器运动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机、电梯、缝纫机、游乐场里的旋转玩具、工厂里的机器、农村的脱粒机、拖拉机等)  (二)、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1、电脑演示、放大座钟内部的传动装置,观察:传动装置的结构跟皮带传动装置有什么不同?  2、观察传动装置的运动状况,了解此种传动方式叫“齿轮传动”。  3、分组操作实践:  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内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齿轮传动装置,研究它的传动特点并填写实验记录:  ⑴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转动齿轮A,观察发生的现象。  ⑵增加一个齿轮,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观察另外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记下另外两个齿轮的方向和快慢。  ABC  方向快慢方向快慢方向快慢  转动AxxBxxCxx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5、讨论:  ⑴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⑵齿轮传动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6、小结:齿轮传动装置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齿轮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齿轮转动的方向、能改变齿轮传动的快慢。无论一个齿轮朝哪个方向转动,与它相邻的齿轮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要使两个相邻的齿轮朝同一个方向运动,必须在两者之间再加入一个齿轮。齿轮的旋转速度取决于两个齿轮的大小,还与两个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比如一个16齿的齿轮会使一个8齿的齿轮的转速增加一倍。  7、扩展阅读:几种齿轮传动的装置(教材15页)。  普通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伞形齿轮传动、内齿轮传动  8、比较: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皮带传动可以远距离传动,但容易损失动力;齿轮传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但必须近距离。)  9、设疑:你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既可以远距离传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的.传动方式呢?  (三)、探究链传动的特点。  1、依靠一根结实的链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操作演示链传传动装置,学生观察两个轮子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2、交流发现。  3、操作实验器材,体验链传动的特点。  4、比较:链传动与皮带传动、齿轮传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链传动可以最大限度传递力,也可以远距离传递力,但工作动力不能太大,因为受到链条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巩固应用,迁移拓展。  1、谈话:各组学生分别观察自己小组带来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个部分是起传动作用的,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传动方式。  (电动赛车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音乐盒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自行车应用的是链条传动……)  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传动方式呢?  3、拓展迁移:  ⑴玩一玩:  将两只注射器装满水,用胶管连通,推动或者拉动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一只活塞的运动,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⑵了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型的传动装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  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  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如铁锅、铜钥匙、电线、铁刀、铜币等;分别含有铜、铁、铝、锌、铅、钨等各种金属矿物质的金属矿石,电池、灯泡、小刀、酒精灯等实验工具。金属用途方面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20xx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冶炼铜和铁,铸造出铜器和铁器。自从掌握了冶炼技术以来,人们从矿物中提出许多有用的金属,如铜、铁、铝等。现在,利用金属制成的工具、机器等随处可见。  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由金属制作的各种物品,你知道吗哪些?  3、交流。  4、打开书,80页,图中这些物品分别是由那种金属制成的用直线将矿物、金属及其制品联系起来。  5、汇报结果:  6、交流:从金属矿物中能提炼出哪些金属?这些金属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7、提问:你想研究金属的哪些性质?  8、选择问题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提示学生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分析。  9、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改正。  10、分组活动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1、分析实验结果。  12、讨论:金属的这些性质有哪些用途?  13、总结:金属的共同性质与用途。  附板书:  18.金属的来历(第一课时)有金属光泽  铜导电性能好铁传热性能好  铝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延展性)  金属的来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描述炼铁的基本过程,体验到炼铁的复杂性。  2.能模拟开采矿物的主要过程。  3.将本组的开采方法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为本“公司”的产品设计一段较好的广告词。  5.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处理废矿渣的方法。教学准备:  有关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护目镜。教学过程:  1.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通常是从岩石或矿物中提取出来的。  2.出示人们从铁矿石中提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3.讲解:钢铁的冶炼过程包括:  ⑴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  ⑵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的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  ⑶将生铁转移至炉内制成钢。  ⑷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4.交流:炼铁过程的感受。  5.阅读科学在线  6.提问:什么是冶金工业?  7.讲述:矿产资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层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让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2、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心)  1、学生猜测: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4、师解释什么叫物体排开的水量。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出示问题: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2、分别做实验:实心橡皮泥和各种浮在水面上的形状  3、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五、自我评价与课外延伸  六、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3.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放大镜的使用镊子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  植物的花朵、放大镜、镊子、解剖盘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的活动准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采集活动。学生课前到花园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感受花的种类的纷繁多样。同时,搜集凋谢的各种花朵到课堂研究。二是准备课堂探究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观察工具:镊子、放大镜、刀片等。为了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准备了一些有关花的图文,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你知道关于花的哪些知识?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植物的花。(板书课题:植物的花。)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什么呀?  (有很多花)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有关花的'一些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花的知识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这些花的构造一样吗?  生猜想。  2.初步研究花的主要组成部分:  (1)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花的组成部分。  出示:活动一: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a、解剖要求:解剖时要按由外到里的顺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细心,不要损伤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类摆好、摆齐。并且填好表格。  b、镊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镊子的松紧,要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镊子夹着手。  c、花萼――由许多萼片组成,花开放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冠――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传粉,许多片花瓣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小组动手解剖。(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解剖活动中,适时进行指导。)  汇报成果。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  (3)出示:活动二根据花的构造给花分类。  师:自然界中花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给这些花来分类,你们认为怎么分好。  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最科学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出示)  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  师补充说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  很高兴同学们掌握了花的构造,并能轻松就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花。  4.进一步研究有关于花的知识: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花的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填写完成研究报告)  (三)、拓展活动  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9  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  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3)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受精卵胚胎大约十个月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0  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  (教材P61~62)  授课时间:  水的蒸发和凝结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  2.知道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热与放热现象。  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  2.能够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3.能够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对物态变化有探究兴趣。  2.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  3.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4.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  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温度计夹子、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61厨房里烧水、室外晾衣服和浴室镜面的图片。)这三幅图分别描述了哪些现象?(预设:水沸腾变成了水蒸气;  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珠。)  2.揭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蒸发和凝结。(板书:水的蒸发和凝结)  【设计意图】用图片呈现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回忆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了解学生对水形态变化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什么因素有关,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环节。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1.提问: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现象?(预设: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残留的水就干了;湿手放在烘干机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从冰箱中拿出的冷饮,在空气中放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水珠;……)  2.追问:水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快?(预设:温度比较高的时候;有风的时候。)水蒸气一般在什么时候凝结?(预设:温度降低的时候;遇到冷的物体的时候。)  3.过渡:你们认为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预设:温度。)大家都认为温度与水的蒸发以及水蒸气的凝结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探索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1.提问:你们认为水蒸发快慢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预设: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如何比较水蒸发的快慢呢?(预设:取相同质量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剩余水的质量,剩余水的质量越小,说明蒸发得越快。)  2.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讨论。)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探索三: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过渡:探究了水的.蒸发现象,接下来,我们将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向冰块中加入食盐,可以加快冰块的熔化,加速降温,使烧杯内外的温度相差越来越大,因而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推测原因―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和测量,使学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云、雾、霜、雪、露等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这些现象大家都有亲眼见过吗?(预设:大部分见过;没见过霜;……)  2.布置任务:这些现象都是水在自然界发生三态变化而产生的,但它们具体是怎样形成的?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吗?请大家课后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课后拓展,使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一课中,学生观察到水加热到100  ℃时会沸腾,形态由液体转变为水蒸气。可是在生活中,温度没有达到100  ℃的水也能转变成水蒸气,还能看到水蒸气凝结成水。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思考。然后通过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观察水凝结的现象,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2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2、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3、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  教学重点:  认识矿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教学准备:  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  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教学重点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教学材料:  不透明的杯子、相关书籍、模型、视频资料、醋、盐水、糖水、苦丁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游戏: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断内部的物体。  2、提问:刚才的游戏里,你身体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提问: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听见声音、感觉到冷热、闻到气味、尝到味道呢?  二、探索和调查  1、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汇报各组的发现。  3、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4、提问:我们的感觉可以完全相信吗?  出示书上的图画,让学生进行目测判断。  出示一组液体,让学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进行判断  5、提问:从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准确进行判断呢?  三、回顾和解释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有没有产生什么新问题呢?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继续研究,将结果与你的同学交流。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4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四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安排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重在发现。这一板块安排了“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刀拧螺丝钉”和“找一找周围有哪些像螺丝刀一样的机械”两个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体验,从而发现像螺丝刀这一类工具的工作特点,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其工作特征,初步建立起“轮轴”概念。  第二板块――重在探究。探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实验探究使用轮轴是否省力,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轮轴更省力。这两个层次中一是基础,二是提升。这个板块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和难点所在,须紧密联系第一板块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对轮轴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第三板块――重在应用。轮轴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且有很多变形。这一板块通过讨论,以让学生了解轮轴应用的广泛性,病能辨别一些变形的轮轴,拓展学生对轮轴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提供的器材组装轮轴实验模型,并自主设计实验,发现运用轮轴能省力的作用。  难点:能理解螺丝刀的结构与轮轴实验模型结构以及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能通过前后两个实验的比较中,发现“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三、教学准备:  1、轮轴实验设备每组一套。  2、每组两把大小不同的螺丝刀和一块木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轮轴  1、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在木板上拧螺丝钉,(出示一块木板)提出:现在谁能徒手把这枚螺丝钉拧进木板?(指名一学生徒手拧一下,发现拧不动。)  2、组织学生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的活动。(为每组提供两把大小不同的螺丝刀、一块木板)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使用螺丝刀将螺丝钉拧进木块中,注意观察自己是怎样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的;  (2)使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刀拧螺丝钉,细细体会,有什么不同?  (3)提示:只需将螺丝钉稍微钉住即可)。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根据情况作指导。  5、交流操作情况及体会。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指导、点拨:  (1)根据学生描述拧螺丝钉的时候是用螺丝刀的“刀把带动刀杆一起转动”,可以指出:像刀把这样比较粗的我们可以叫它“轮”,像刀杆这样比较细的叫做“轴”,通常,用轮带动轴一起转动来工作。  然后请学生进一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也是和螺丝刀一样这样工作的。(提示:以书上提供的实例补充)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像螺丝刀、方向盘这一类,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板书:轮轴简单机械)  (2)根据学生谈到的操作体会中,:大螺丝刀似乎比小螺丝刀能更轻松地拧进螺丝钉,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进而指出:看来拧螺丝钉这个活动好像也藏着一些秘密啊!值得我们去探究探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拧螺丝钉的学问(板书课题:拧螺丝钉的学问)  五、指导探究轮轴省力  1、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操作的经验,明确提出“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真的能省力吗?”并将问题转化为“轮轴是否省力”。  2、可以用一个实验模型来模拟螺丝刀,引导观察弄清轮轴各部分与螺丝刀“刀把”和“刀杆”之间的对应关系:轮――刀把轴――刀杆  3、引导学生根据轮轴实验装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方案,对实验方案的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用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这时轴上承受的重力相当于拧螺丝钉遇到的阻力;  用手拉动轮,以轮带动轴转动,相当于手握螺丝刀刀把带动刀杆拧动。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怎么知道轮和轴上各用了多少力?得出:可以用拉力计测出钩码重量,及轴上的力;  用拉力计钩住拴在轮上的线绳,拉动轮转动,测出轮上的力。  (2)可以改变挂在轴上的钩码数量以改变轴上承受的重力,看看轮上用了多少力,重复做3次以上。  (3)将每次的数据记录好,以便分析、比较。  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填写表格前2项)  轴上挂的物重(牛顿)  转动小轮时的拉力(牛顿)  转动大轮时的拉力(牛顿)  5、教师提示特别注意测力计在拉动轮转动的时候需往上拉,这样所获得的数据比较正确,另外读数时注意在拉力计稳定不动时读出)  6、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分工与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7、交流实验情况,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在比较轴与轮三组数据的大小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得出:轮轴能省力――板书)  8、进一步思考:如果换上一个更大的轮,会怎样?(填写表格第3项)  9、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10、根据讨论,学生进一步自主实验探究。  六、总结:我们所说的轮轴它是杠杆的变形,支点就是我们所说的轴,轮到轴的距离就是杠杆中的动力臂,根据杠杆的省力秘密,当动力臂越大,省力效果越好,所以,轮轴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8-26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25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11-17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4篇03-0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03-0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篇)03-03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03-21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华15篇)12-27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夏季星空》教案(精选10篇)05-26
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读地球公转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1)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____,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地轴与轨道平面的夹角是__。(2)当地球运动到___处(A或B或C或D),是我们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______(纬度或者名称),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出现___现象;当地球运动到B点时,我们忻州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3)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1)略
自西向东
66.5°(2)A
南回归线或23.5°S
极夜现象
昼夜等长(3)季节变化(或者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等)【解析】试题分析:(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地轴与轨道平面的夹角是66.5°,我们站在北天极俯视呈逆时针方向,站在南天极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按此规则在图上逆时针标出即可。(2)地球在公转时,由于黄赤交角和地轴空间指向不变,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据图可知:C点时表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或23.5°N上,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的昼达到一年中的最长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点时表示太阳直射赤道或0°纬线上,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等分;A点时表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或23.5°S上,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达到一年中的最短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B点时表示太阳直射赤道或0°纬线上,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全球昼夜等分。据图可知:当地球运动到A,是我们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或23.5°S,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地球运动到B点时,为春分日,此时我们忻州昼夜等长。(3)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
},function(){
$(".klhoverbg,.klhoverbt").remove();
});
$(".klbox").click(function(){window.open($(this).attr("data-href"))});
});
var subject='czdl';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云南省腾冲县八年级上学期六校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同时还要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A.西北地区开垦草原发展种植业B.东北平原利用黑土种植甘蔗C.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D.青藏高原大力发展桑蚕养殖业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西昌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的提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B.利用地球仪,可以方便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C.事实上,地轴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它是人们假想的轴D.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简阳市镇金学区七上半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简略B任意两条纬线都不等长C.比例尺1:3000比1:200000小D.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突出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西省忻州市七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世界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
)A.板块内部
B.河流沿岸地带C.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D.高大的山麓地带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泰兴市七上期中试卷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沈阳107
B.北京80C.南京50
D.上海150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利辛县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
)A.天气的变化
B.气候的变化C.温度的变化
D.季节的变化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轴不倾斜会有四季变化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