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听下智_能无人配送机器人人主要应用于哪些场景?


2022-07-01 06:48
来源:
海外网发布于:北京市
在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南明分院,物流机器人配送药品。
赵 松摄(人民图片)
康复机器人、药品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导诊机器人……随着智慧医疗不断发展,医疗领域机器人应用场景愈加丰富。近日,工信部发布《医疗领域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公示名单》,有25个应用场景入选,对提升医疗领域机器人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起到了示范效应。机器人如何辅助患者进行治疗,帮助医生减轻工作负担?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无需人工值守
工信部发布的《医疗领域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公示名单》将医疗领域机器人应用场景划分为辅助诊断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配送转运机器人、清洗消毒机器人、其他机器人等5个方向,每个方向又具体区分出多个种类。有不少新的机器人产品亮相,由北京迈纳士手术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穿刺采血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
在医院,抽血化验是最常见的检测方式。人的血管形态各异,一般是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才能在采血时把针恰到好处地刺入血管,并判断好深度。而在防疫期间,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双层橡胶手套,加大了采血时触摸血管、精准定位的难度。智能穿刺采血机器人的研发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更方便患者采血。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已投入使用的采血机器人获得了患者和医护人员好评。只见一台白色的机器中间有一个圆形的洞,患者只要把胳膊伸进去,图像识别系统就会立刻对皮下血管组织进行成像,并显示在一旁的屏幕上。接下来,机器人会通过气压检测,判断针是否已正确扎入血管。只需再等待一会儿,采血就顺利完成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郭玮说:“采血机器人能精准识别血管的位置、深度及走向,智能规划导航穿刺路径,采血成功率高,实现了静脉采血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此外,无需人工值守,安全、便捷、高效。”
北京迈纳士手术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曲恒军告诉记者,采血机器人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为核心,集合图像导航控制、自动穿刺等技术,实现可视智能化采血。“采血机器人采用了非真空精准定量采血技术,能提高采集的血液样本质量,而且,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人工采血提升了10%,使患者扎针疼痛感降低,尤其能大幅改善晕针、晕血、肥胖等难采血人群的就诊体验。”
自动躲避障碍物
对工作任务繁重的医护人员来说,将一些琐碎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完成,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近,陕西西安高新医院静脉药物集中调配中心迎来一位新伙伴——擎朗智能配送机器人M1。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医疗领域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公示名单》中“配送转运机器人”方向的入选企业之一,M1正是该企业研发的一款专门在医院进行常规药品、器械、医疗物资等配送的智能机器人。
看外观,它像是一个半人多高的白色小冰箱。医护人员只需打开箱门把药品放进去,再点击一下箱顶的屏幕,机器人就可以自己上下电梯、自动躲避行人和障碍物,把药品送到需要的科室。
“过去,我们由药品调配人员送药,去一个科室大概需要花10分钟。现在,送药机器人一次就能运送多个科室或者病区需要的成品输液,15分钟就可完成一个楼层的配送任务。”西安高新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M1机器人的载重量很大,一次可以装下100组左右的成品输液;工作中也不需要休息,能24小时承担配送任务。特别是在防疫期间,送药机器人全封闭无接触式运输,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保证了运输药品及医院环境的安全。
与餐厅、酒店等配送场景相比,在医院中运行的配送机器人需要满足更高的技术要求。“医疗物资有价值高、种类多、失效性强等特点,一旦运送错误,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甚至生命安全。”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池晓敏告诉记者,医疗领域的配送机器人不仅要送得准,还要送得快,要能够全面管控、精准溯源。“例如在检验科,检验标本的运送需要做到单点配送、多点回收,并且保障检验标本的安全性、私密性等,这要求配送机器人全程做好跟踪记录,形成标本的闭环管理。”
智慧医疗步伐加快
多种多样的医疗领域机器人投入实际应用,加快了智慧医疗的发展步伐。
记者了解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已经在手术室、检验科、实验室、药房等场景中,应用了智能配送、智能消毒等方案。池晓敏向记者介绍:“传统的紫外灯管消毒方式,有效消毒距离仅在1米左右,纯人力操作还会对操作人员造成身体伤害。但消毒机器人的雾化速度可达1.5L/h,还能对消毒数据进行记录,形成标准化消毒日志,协助医院对消毒情况进行追踪、管控,有效提升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水平。”
据悉,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等已建成AI(人工智能)自助采血中心。患者可以自助完成挂号、缴费、采血,全程由采血机器人进行语音引导,每名患者用时不到1分钟,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待时间,简单又高效。
今后,医疗领域机器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相关企业正瞄准国际领先水平不断创新。曲恒军说:“在采血机器人的更新迭代上,我们将提升采血速度,并使采血成功率提高到99.5%以上。同时,将与部分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全自动采血机的人群适应性研究,让无人化采血中心、无人化采血化验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真正落地。”
(本报记者 李 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01日 第 08 版)
责编:刘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19-10-14 17:47
来源:
物流技术与应用
专题目录
(主持人/张颖川、任芳)
相对于用于仓库和物流中心的搬运或分拣机器人,末端配送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上有着明显区别,其主要应用于物流服务的末端交付环节,需要面临的环境和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因此,作为电商与自动化、物流与机器人的融合,末端配送机器人进入到成熟的商业应用显然还要有一段路程要走。
目前,我国物流业正努力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升级,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和普及。当下,在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越来越多机器人的身影,包括末端配送环节。
末端配送机器人市场需求分析
末端配送机器人又被称为无人配送小车,主要服务场景是物流商务服务的末端交付环节(如快递上门投递服务)。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广大消费者使用快递服务已经越来越普遍与频繁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快递包裹“最后100米”的交付过程遇到各种障碍,往往不能顺利完成。这种状况使得电商公司和快递公司必须做出改变与创新,以圆满完成对消费者的包裹投递服务。
电商和快递公司关注的是投递的效率、成本和服务体验。据国家邮政局官方数据披露, 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038.4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114.1亿件,同比增长23.1%;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381.9亿件,同比增长27.5%;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11.1亿件,同比增长34%。日前国家邮政局预计,2020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700亿,业务收入接近8000亿元。在快递业务配送单量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速度、服务质量、个性化需求的高要求会愈加明显,这将给末端配送带来巨大的配送压力。再加上快递行业准入门槛低,快递服务及业务操作系统不完善、不规范,响应时间不及时,人员贵、缺等原因,这些都为快递“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服务埋下了弊端,成为快递行业急需解决的末端问题,也逐渐成为衡量企业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量尺。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痛点,快递和电商、餐饮巨头们无不伤透了脑筋。这些公司很大的成本就是其庞大的快递员队伍,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未来这些公司传统的物流服务模式将难以为继,所以近两年很多电商和快速公司一直在寻求替代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多智能化产品的出现,然电商和快递巨头看到用配送机器人替代成本日益高昂的人工成为可能。电商和快递巨头会继续大力推进末端配送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末端配送物流服务领域机器替人或许仅仅才是个开始。
同时,消费者对快递服务质量要求又越来越高,也产生了更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物流需求。很多消费者填写的收件地址是家庭住址,而派件的时候很可能收件人正在上班;也有一些收件人填写的是单位地址,派件时也可能会遇到正好不在单位的情况。据统计,传统送货上门的快递交付方式一次投递失败比例为12%,由此产生的二次投递成本是十分巨大的。消费者由于繁忙或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对末端投递也有新的需求。对于这部分“繁忙型”和“谨慎型”的消费者,需要有为他们设计的便捷和安全的末端配送方式。
正是由于末端投递环节遇到的这些问题,促使末端投递创新技术发展。目前应对的解决方案有建设末端投递服务点和自提点、自提智能货柜的应用、末端物流机器人配送等方式。另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年,80%的包裹交付都将自动进行配送。
末端配送机器人的技术演进
末端配送机器人要完成末端配送服务,最需要的两点技术就是无人运载技术(包括航和行走控制技术)和交付技术(与客户相互认证)。如今,末端配送机器人很多技术都源于仓储机器人,包括很多导航技术和行走控制技术等。但是,相对于用于仓库和物流中心的搬运或分拣机器人,末端配送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仓库或物流中心的应用场景属于工业生产场景,分拣和搬运环节早已实现机械化,物流机器人代替的是原有机械,如叉车、输送线、其他分拣设备等。而末端配送机器人工作的场景是商业服务场景,主要是快递的上门服务,替代的是人对人的交付工作,如快递员和收货人之间的包裹交付,因此末端配送机器人所工作的场景复杂程度远高于仓储物流运作。这里包括,末端配送机器人所工作的环境更加复杂,场景更加复杂,需要机器人能够识别、辨认更多障碍物,需要识别各种信号灯、路标等;场地条件更加复杂,可能需要具有一定爬坡能力,甚至上下楼能力(自主上下电梯)等。
本着由易而难,迭代开发的思路,末端配送机器人最初出现在运行环境相对封闭、场景相对简单的空间,,一些机器人开发公司绕开“上路”这个难点,主推写字楼、医院、宾馆等封闭空间的配送机器人,首先解决楼内100米的配送问题。例如九号机器人公司,主打楼宇自动机器人,其创业团队在电动平衡车和滑板车积累的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运营经验,有利于最大程度的控制成本。他们制作了半自动的远程控制系统,可以远程控制末端配送小车充电和停靠检修,能节省很大一部分的运维成本。高仙机器人公司也正式发布了楼宇配送机器人解决方案,主打的优势就是价格低,能够为用户提供一套只要万元级成本的机器人配送解决方案。这种研发思路降低了机器人研发的难度和成本,而且有着明确的市场需求。
除了这种楼宇机器人,很多公司还研发出了能够在更大的区域运行的末端配送机器人(无人配送小车)。这类配送机器人主要依托于高精度地图数据+智能导航系统,要解决的是一个社区或园区内“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例如有的封闭小区或园区不允许快递员进入,这种配送机器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种应用场景还是很多的,其每天产生的快递配送需求还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上末端无人配送机器人具备全天候的配送服务,因此其应用空间也是非常巨大。如唯品会于2017年就发布了这类的智能快递无人车,其功能包括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规划最优路线、自主导航、智能避障等,能够实现智能预约收货、验货和拒收等功能。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巨头也都拥有类似产品。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封闭环境(楼宇或较大封闭社区)中的末端配送,除了机器人方案,还有其他智能方案,如智能快递柜。目前来看,在这类封闭环境中,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商业化程度,智能快递柜方案更有优势。但是智能快递柜方案是一种人机结合的方案,它通过帮助末端派件员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但是无法完全替代末端派件人员。
因此,末端配送机器人(无人小车)更理想的应用场景是范围更大、更加开放的区域,例如一个范围面积较大的街区。它要替代的不仅仅是派件人最后投递交付的功能,还要替代派件员骑电动三轮车运货的功能。
如今的电商、快递和外卖巨头正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情。京东自主研发的快递机器人,能够通过雷达和传感器实现360度环境监测,能够自动规避道路障碍与车辆行人,准确识别红绿灯信号,自主停靠配送点。苏宁研发的卧龙一号无人配送车有六个轮子,整车规格8寸长,重量轻便,续航里程8小时以上。通过多线激光雷达+GPS+惯导等多传感器融合定位。AI芯片大脑会自主分析并规划出精确路线。能避障碍物,抵挡恶劣天气。能自乘电梯、叫门,户外室内无缝切换。卧龙一号2018年6月18日进入常态化运营后,主要承担苏宁小店周边社区3公里范围内,线上订单1小时生活圈的即时配送服务。最近,苏宁还最新发布了5G配送小车。随着5G技术的成熟,将支持末端配送机器人(无人配送小车)具有更高反应能力和灵敏度,无疑大体提升了末端配送机器人的实际运行能力。
阿里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配送机器人菜鸟小G Plus设计载重100公斤,配备保温功能的储物箱,最多可以搭载200件小包裹,充一次电可行驶100公里。内置基于LIDAR的导航系统,其最高速度为每小时15公里,遇到障碍物,速度自动降低至每小时10公里。2018年7月4日,百度与新石器推出一款名叫“新石器”的载物无人驾驶物流车。并且当天,还与苏宁物流联合宣布,将加速落地物流自动驾驶技术,在2020年实现末端配送的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和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量产。
拥有了这些物流配送机器人,派件员只需要在派送站将需要配送的物品放入配送机器人的格子内,然后这种机器人会自动前往指定位置,并且在即将到达之前向取件人发送一条信息,包含到达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在到达之后再向取件人发送一条含有提货码的短信,收件人只需输入提货码即可取走物品。一旦这种机器人大规模量化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可以想象,将有一大批骑着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的末端派件员将消失。
作为电商与自动化、物流与机器人的融合,末端配送机器人进入到成熟的商业应用显然还要有一段路程要走,但其可能带来的新技术进化与应用、物流与服务模式的变革、就业结构的变迁,都已经影影倬倬出现迹象。智能物流的未来可能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而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实际上,服务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概念,其涵盖的范围很广。如果根据行业特性分类,通过软硬件集成基本上可以应用于不同场景;如果根据行业需求开发相应功能分类,主要为酒店、银行、餐厅、企业、大型卖场、专卖店等类商户提供商用系统服务。例如:专门用于酒店Check in的自助入住机器人、酒店配送机器人、饭店炒菜的机器人,安检机器人等,都是属于服务机器人范畴的。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划分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根据市场化程度,可分为三类:原有需求的升级、现有需求的满足、未知需求的探索。首先,是原有需求的升级。例如,个人家庭场景:包括早教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早教机器人相比学习机增加了人机交互的内容,扫地机器人相比吸尘器增加了自主的路径屏蔽算法;第二,是现有需求的满足。由于机器人的采购成本低于人工成本,进而采用的服务机器人。例如,商业场景、政务场景:包括智能客服、配送机器人等;第三,是未知需求的探索。目前,未知的需求仍在阶段性的探索。例如,未来生活场景:如管家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的场景发掘可参考两点:刚性需求和使用频次其强弱频次决定了场景,需求越强,频次越高的服务机器人场景越容易催化放量。1.既有应用场景的核心,是服务机器人在现实中可以找到映射产品。例如,学习机之于早教机器人、吸尘器之于扫地机器人等。这类产品,是所有产品类型中最容易放量和实现产业化的。原因在于:用户基数广阔、需求明确、用户教育成本低。2.待发掘应用场景的核心,是服务机器人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可替代或辅助的重复性工作。例如,外卖订单量的激增下的机器人配送、无接触服务需求暴涨衍生的酒店自助Check in机器人。此类产品,填充了新生场景空白,后期逐步发展成为生活常态化服务。两类场景的共同点即高频和刚需。成为有效场景在于对场景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落地的能力相比于人工配送,服务机器人的场景落地取决于对于场景的感知力理解力和技术的先进性。比如,酒店服务机器人以“配送”作为需求基础,在理解力层面与酒店共情,与酒店住客共情,以“减少酒店服务人员劳动、释放人力、提高更高品质服务”为切入点,深刻感知酒店的难点痛点并诞生解决方案。以“鲸小远”为例,H2大容量双舱可容纳多人大份外卖,两单连续配送在订单高峰期轻松解决酒店外卖配送的难题,而H9针对酒店场景首创九舱体“移动货柜”妥善解决了酒店六小件等多类高频用品的分发需求,无人预存配送,自主调度协同从根本上缓解了对于人力介入的过分依赖。服务落点都是解决酒店人力重复劳动,同时满足提供标准化、高效智能服务的最初设定,只有深刻理解酒店需要什么,才能创造匹配相应场景的产品,再凭借产品技术优势与软硬支撑让酒店与客人在此类难题上双赢,从而完美开启酒店配送及新零售场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未来大量的传统人力岗位将得到逐渐的升级,并将在工作场景中与机器人进行大量的合作。在新技术潮流的引领变革下,希望机器人行业有一个更加健康有活力的明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人配送机器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