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时代的发展核心是什.么?


作者: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 授权发布
来源:光明日报
1.量子革命在持续地发生
量子力学是整个微观物理学所依赖的基本理论框架。一百多年来,它在物理学基础与应用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从基本粒子到物质结构,从天体物理到宇宙早期演化,从半导体到激光,从原子能到信息技术,等等。这个历史不是一次性的革命,而是大大小小持续的革命过程,也导致了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现代社会离不开量子力学。199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莱德曼就说过量子力学贡献了当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量子力学还在进一步发展中。有学者说,在量子信息和量子操控等方面发生着“第二次量子革命”。但笔者宁愿称其为“继续量子革命”(continuous quantum revolution):量子革命一直在持续地发生,并将继续下去。笔者认为,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还有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而包括量子力学在内的科学的基本方针是,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志。
2.“量子”是什么意思
“量子”一词最初是普朗克于1900年发明的,以此驱散当时“物理学天空中的一朵乌云”:受热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能量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电磁辐射即电磁波,在不同频率范围分别称作可见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等。普朗克假设物体发射出的电磁辐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每份能量总是一个基本单位的整数倍。这个能量基本单位被他称作能量量子,等于频率乘以一个常数(后称普朗克常数)。1905年,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电磁波本身就是由能量量子组成的,称作光量子(后简称为光子)。这是唯一被爱因斯坦自己称作“革命性”的工作。1913年,玻尔提出,原子中电子的能量只能取一些分立的值,叫作能量量子化。
所以在量子论早期,“量子”的主要含义是分立和非连续。这种含义也被用于当代物理中,比如,“量子霍尔效应”就是指霍尔电导只能取一些分立值。另外,现代物理学中,与光量子类似,每种基本粒子都是一个量子场的激发,也叫量子。它们与牛顿力学的粒子观念不同,但依然是客观物质。
1925至1927年,海森堡、玻恩、约旦、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创立了系统的量子力学,取代了早期量子论。量子力学是整个一套理论体系,其特征并不能简单归结于分立和非连续。现在更多情况下,“量子”是作为一个形容词或者前缀在使用,“量子X”是指将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用于X,比如量子光学、量子统计、量子凝聚态物理、量子磁学、量子化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场论、量子宇宙学、量子信息、量子计算等等。
3. 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比较
量子力学是微观物理学的整个一套基本框架、基本逻辑、基本语言。对于它所适用的范围(通常是分子以下的微观层次,但后面还要讨论适用范围),所有的科学规律都在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下。相对之前的物理,量子力学这个基本框架是全新的,因此前者被称作经典物理。
在经典物理中,每个物理量总有明确的值。比如物体在每个时刻都有明确的位置,而且经典物理规律完全决定了它怎样随时间变化。掌握了经典物理规律,只要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和某个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其它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比如,哈雷根据牛顿力学正确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现在我们也能应用经典物理将人造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
经典物理和日常生活中也有几率。但这是一种粗粒化描述,基于对细节的忽略。扔下一个均匀的硬币,每个面朝上的几率大概是二分之一。在大致相同的宏观条件下,细节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重复扔若干次硬币,最后每个面朝上的结果大概有一半。但是,其实每个硬币的运动都是决定论的。如果知道力学细节,原则上是可以预言最后结果的。
量子力学中,几率的概念首当其冲,而且是实质性的。对于量子粒子的每个可能位置我们赋予一个复数,称作波函数。测量粒子的位置,它出现在某个可能的位置;测量另一个也由这个波函数描述的粒子,它出现在某个可能的位置。这样的过程重复很多遍,然后统计出现在每个位置上的次数,占所有次数的比例就是粒子处于这个位置的几率,等于波函数在这个位置的大小的平方。
现在我们问怎么描述粒子的速度。有读者可能会说,需要一个速度波函数,它的大小的平方就是粒子每个可能的速度的几率。正确!我们接着问,是不是可以同时描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比如粒子处在某个位置而且具有某个速度?这是经典物理和日常生活里的常见情况。有读者可能会说,用位置波函数描述位置,同时用速度波函数描述速度。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速度波函数与位置波函数不是互相独立的。当量子粒子处于某个确定的位置时,再去测量它的速度,有可能得到各种结果,反之亦然。这是著名的海森堡不确定关系,也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当一个量子粒子由一个连续分布的位置波函数描述时,表现出波动性(几率波);如果我们测量它的位置,结果它必然出现于某个位置(虽然在每个位置都有可能),表现出粒子性。
4. 量子态
为了描述这样的情形,我们引入量子态的概念,这是量子力学的中心概念。我们将量子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看成外部自由度,由一个外部量子态描述,它既可以表示成不同的位置态(具有确定位置)的叠加,也可表示成不同的速度态(具有确定速度)的叠加。波函数就是叠加系数。在数学上,量子态是一种向量(可以理解为一组数),叠加就是这些向量乘以叠加系数后相加。量子态服从叠加原理:同一系统的任意两个量子态的叠加依然是它可能的量子态。
量子力学的另一个基本假设是,当测量某个属性时,量子态就随机“塌缩”到明确具有这个属性的量子态之一,几率就是波函数大小的平方。当测量位置时,原来的量子态就变为某个位置态;测量速度时,原来的量子态就变为某个速度态。
量子粒子还有内部自由度,比如光子有偏振。光是电磁波,它的电场方向就是偏振。偏振太阳镜只允许太阳光中偏振方向与镜片透光轴方向一致的光子通过。光子的任意偏振量子态都可以用两个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量子态叠加而成。如果去测量一个光子是否能通过某个偏振片,那么有一定的几率能够通过(也就是说偏振沿着透光轴方向),也有一定几率不能通过(也就是说偏振垂直于透光轴方向),各自的几率就是相应叠加系数大小的平方。
5. 量子态的演化
经典物理定律给出物理量如何随时间演化,比如牛顿定律给出物体位置如何随时间变化。
而量子力学的基本定律则描述孤立系统的量子态如何随时间演化。对于一个孤立系统,在没有进行测量时,量子态随时间的演化由薛定谔方程描述。这个演化是可逆和决定论的,也就是说,给定任意时刻的量子态,可以唯一确定其它任意时刻的量子态。有了任意时刻的量子态,就可以得到任意时刻的各种物理量的平均值。平均值是相对于量子态而言,因为量子态有几率的涵义。量子力学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就是基于这些计算规则。
在量子力学中,量子态实际上有两种过程,一个是测量之前由薛定谔方程描述的量子态的演化,是个可逆过程;另一个是测量导致的量子态的塌缩,是个不可逆过程。为什么不可逆呢?因为测量前的量子态可以塌缩到若干个态之一,根据塌缩以后的态是无法确定塌缩之前的态的。这个变化与薛定谔方程描述的量子态演化不融洽,因此被当作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6. 量子纠缠
一个量子系统可能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如果某子系统没有一个独立的量子态,那么就说这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存在量子纠缠。以两个光子a和b的偏振为例。某个量子纠缠态是两个态的叠加,其中一个态中,a光子处于水平偏振态,b光子也处于水平偏振态;在另一个态中,a光子处于竖直偏振态,b光子也处于竖直偏振态。但是在二者的叠加中,每个光子都没有一个独立的偏振量子态。如果叠加系数相等,这个纠缠态叫作最大纠缠态。
如果测量a光子偏振态是水平还是竖直,结果当然是二者之一。如果测量者知道原来两个光子所处的这个量子纠缠态,当a被测到是竖直的时候,可以预言b光子的量子态也塌缩为竖直;当a被测到是水平的时候,可以预言b光子的量子态也塌缩为水平。
更奇妙的是,测量者可以选择任意一对互相垂直的方向来测量光子偏振,比如测量偏振方向是沿着45度还是135度。对于上面这个最大纠缠态,如果测量者知道这个态,那么当a被测到是45度的时候,可以预言b光子的量子态也塌缩为45度;当a被测到是135度的时候,可以预言b光子的量子态也塌缩为135度。
利用量子纠缠可以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地处两地的甲和乙分别拥有光子a和b,它们的偏振处于最大纠缠态。甲还拥有另一个光子c,处于一个独立的偏振量子态。甲和乙并不知道c的量子态是怎样的。甲对a和c作一个整体的测量,使得它们处于4种最大纠缠态之一。然后甲将测量结果通知乙。对应于甲得到的4种可能结果,乙对b作一个对应的操作,b的量子态就变为c原来的量子态。这样,量子态从a光子传到了c光子,而不是在空间中传输过来。这里一个关键的步骤是甲将测量结果通知乙,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7. 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
在量子力学中,量子态并不是一个物理量,而且还有测量问题,因此存在诠释问题以及其它若干量子力学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时候需要和怎样运用量子力学处理具体问题,物理学家一般是有把握的。对于量子力学基本问题,在一般教学科研中很少涉及,只有少数物理学家关注,而且没有达成共识。很多物理学家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只是将量子力学当作一个计算规则。有人不认为存在诠释问题,有人采纳某种或几种诠释的混合,或者某种个人理解。这些情况大概也反映量子力学基本问题还有未解决之处。这方面问题容易引起广泛兴趣,但也存在误解和误导。下面笔者谈谈一些看法。
爱因斯坦说过:“我思考量子问题的时间是相对论的一百倍。”他不满意量子力学,说过:“大自然不掷骰子。”他还提出一些思想实验,希望绕过不确定关系,但玻尔指出他的推理漏洞。后来爱因斯坦承认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但是怀疑它的完备性,也就是说,是不是客观实在的每个元素都在量子力学中有对应。1935年,爱因斯坦与助手波多尔斯基和罗森试图通过量子纠缠来论证他们的观点。
以纠缠光子为例。它们的偏振纠缠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无关,因此不论相距多远,只要量子纠缠没有被破坏,这两个光子都存在关联。根据相对论,任何信号的传输不能比光速快,所以如果两个事件发生的空间距离大于时间距离乘以光速(叫作类空距离或者非定域),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因果联系的。如果有一对手套,分别送到相距遥远的甲乙两人。不论他们相距多远,甲在打开包装后,瞬间就知道自己收到的是左手套还是右手套,从而也推论出乙收到的是哪只。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感到奇怪,也不违反相对论,因为哪个左哪个右是事先确定的。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量子纠缠应该与此类似,每个光子偏振是竖直或者水平事先就确定了(爱因斯坦及助手实际上是将这个推理用在位置和速度,我们将他们的思想用于光子偏振纠缠)。爱因斯坦和助手将这种物理量有预先确定的值的情况叫作实在性,这个名词一直被沿用至今。注意,这里所谓的实在性只是说物理量有预先确定的值,所谓的非实在性只是指物理量没有预先确定的值,并不是否定客观世界。
前面说过,甲还可以测量a光子偏振是45度还是135度。类似的推理得出结论,事先就确定每个光子偏振是45度还是135度。但是正如量子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有确定,光子偏振确定了是竖直或水平后,就不可能确定是45度或135度。所以爱因斯坦和助手推导出,定域性加上实在性与量子力学完备性是矛盾的。因为他们认为定域性加实在性是无可动摇的,所以他们的结论是量子力学不完备。
后来人们在量子态之外引入隐参数(隐藏的因素),决定物理量的明确值,实现物理量的实在性,这样量子几率就与经典几率类似。贝尔提出定域隐参数理论服从的不等式。但是大量实验表明贝尔不等式是被违背的。定域隐参数理论和一部分非定域隐参数理论基本已被否定。
爱因斯坦打开了量子纠缠的大门,首次揭示它的深刻意义。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而且他和助手关于定域实在性与量子力学完备性矛盾的推理没有错,只是在二者之间的选择上与后来实验不符。
笔者强调,量子纠缠虽然是一种非定域关联,但并不违反相对论,因为没有超光速信号的传输。如果不将a的测量结果通知b处的观测者,后者是观测不到b的任何变化的,观测结果与塌缩前的量子态也是完全融洽的。对相对论的遵守也体现在量子隐形传态中,甲必须将测量结果告诉乙。所以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都不可能瞬间传递信息。
在量子力学早期,波函数曾经被当作三维物理空间中的一种物理的波,但是这种说法很快被摈弃,因为波函数可以是很多粒子的位置的函数。现在对于波函数或者说量子态的诠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它当作关于微观客体的知识或者信息,而量子态的塌缩反映了知识或信息的变化。另一类是将量子态当作一个客观实在,虽然它不是一个物理量。
第一类中首先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诠释。在哥本哈根诠释中,测量仪器必须用经典物理描述,而不能用量子力学描述。如果用量子力学描述测量仪器,就不会有不可逆的随机塌缩。但是哥本哈根诠释又认为经典测量仪器与量子系统的分界线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爱因斯坦等人的质疑对它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思想实验,玻尔的解决方法主要就是将不确定关系用到仪器。
从物理规律的普遍性来说,量子力学应该有明确的适用范围,而且仪器也是由量子粒子组成的。冯诺依曼讨论了测量的量子理论,测量仪器也是量子的,然后被另一个量子测量仪器所测量,如此延续下去。他和威格纳等人都将意识作为终结的仪器而实施随机塌缩。在笔者看来,这些用意识实现随机塌缩的做法是说不通的,也没有解决问题。首先,现代实验中的测量不需要意识去直接与实验过程耦合,而且引进意识的做法只是形式上引进与系统量子态相纠缠的意识量子态,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意识能导致塌缩。再者,不懂该实验的人的意识能不能导致塌缩呢?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意识及其与量子力学的关系、探索其中的客观规律是有意义的,但这与测量问题中的意识导致量子态塌缩这种诠释不是一回事。
姑且不论它合理与否,在意识导致量子态塌缩的诠释中,量子态是观测者关于量子系统的知识,不是量子系统本身,所以意识改变的只是主观知识,而不是客观世界。如果忽略这里的意识是假设与量子测量耦合的意识,甚而将它归为念头,又将关于世界的知识等同于客观世界本身,说“人类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之类的话,则是荒谬的误解或歪曲。
即使没有测量,世界在一定尺度之上是经典的。有一个方法叫作“退相干”(相干就是指系统处于量子态)。它假设量子力学原则上适用于所有尺度所有情况,考虑到实际上大部分系统不是孤立系统,论证通过环境的影响,系统表现出表观的经典性质和哥本哈根解释。所以薛定谔猫瞬间就塌缩为明确的死活状态。退相干在很多具体情况取得了极大成功,而且对于量子信息及其它一些领域很重要。但是,对于退相干能不能彻底解决基本的量子测量问题,还有不同意见。
另一个假设量子力学适用于所有情况的诠释是所谓多世界理论,属于第二类诠释,也就是说,它将量子态本身看作客观性质,而且不存在塌缩,所有的可能性都包含在整个世界的巨大的量子态中。在笔者看来,这个诠释背负着沉重的形而上学包袱,不同的世界之间有没有物理联系?如果有物理联系,那不就是一个世界了吗?如果没有物理联系,不同的多世界共存于怎样的一个“超世界”里?
笔者同意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说过的,似乎每种诠释都有自己的问题。笔者还觉得,各种诠释的问题可能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希望在继续量子革命中,这些问题能得到自然的解决。也有可能量子力学在某些条件下真正被取代,这需要未来的实验确定。
量子力学没有动摇科学的一个基本方针,即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这也将引导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完善。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欢迎加入未来科技学院企业家群,共同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
一日千里的科技进展,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使企业家,投资人和社会大众面临巨大的科技发展压力,前沿科技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现代企业家如何应对新科学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挑战?
欢迎加入未来科技学院企业家群,未来科技学院将通过举办企业家与科技专家研讨会,未来科技学习班,企业家与科技专家、投资人的聚会交流,企业科技问题专题研究会等多种形式,帮助现代企业通过前沿科技解决产业升级问题、开展新业务拓展,提高科技竞争力。
未来科技学院由人工智能学家在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建立,成立以来,已经邀请国际和国内著名科学家、科技企业家300多人参与学院建设,并建立覆盖2万余人的专业社群;与近60家投资机构合作,建立了近200名投资人的投资社群。开展前沿科技讲座和研讨会20多期。 欢迎行业、产业和科技领域的企业家加入未来科技学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演讲 /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
根据2017年10月28日第五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彭剑锋教授《平台型企业与平台化管理模式解析》主题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朋友,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华夏基石咨询集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华夏基石十月管理论坛今年是第五届,今年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与中国企业的战略成长,副标题是三大自信:文化自信、战略自信与人才自信。之所以要以企业家精神及三大自信作为今年论坛的主要探讨内容,主要也是要顺应党的十九大这个大势。
今年的金秋十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新的论断,也是一个时代新的特点,同时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又提出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国企业家与企业如何拥抱这个新时代,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抓住新时代的战略发展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新增长,我认为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企业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及企业自身成长和发展,要充满正能量和自信,要确立起文化自信、战略自信、人才自信。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家更需要开放创新,需要自我批判,需要自我超越。企业家真正的自信是勇于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是自信的内在体现,自信的背后如果没有自我批判,自信就很容易会转化为自我、自大、自狂,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对于一个成功的优秀企业家而言,最难得可贵的是成功之后的自我批判精神。
一、不确定与确定并存的新时代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总的特征是什么?对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概括,大家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不确定”。其实,“不确定”这个词,并不是一个新词。几十年以前,彼得·德鲁克在提出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慨念的时候,他就认为,人类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这种不确定的常态,戴维·尤里奇称之为VUCA时代,这个时代体现出四个特征——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我个人认为,不确定的另一边就是确定。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确定和确定的状态是并行的,不确定中有确定,确定中有不确定。马云、刘强东都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未来的30年,由于云计算和大数据,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确定,变得越来越有计划。首先由于信息化和互联网,使得信息越来越对称,世界变得更透明。其次,技术革命与智能化,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和资源的调配更加智慧、更加有计划、更加有序、更加可控。再加上云计算、大数据对消费者需求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在未来会更加精准,更加可靠。我们过去所设想的按需生产以及及时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在未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使用,捕捉消费者需求更精准、更及时,使得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成为可能。所以,我认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不确定和确定并存的新时代。
但“不确定与确定并存的新时代”也不是一个新词,其实我们老祖宗早就把整个世界用两个要素进行了概括,将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最终归结为阴阳两极。阳就是确定,阴就是不确定,阴阳两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确定之中蕴含不确定,不确定之中要寻求确定。
用量子力学的观点来讲,整个社会是一个不确定与确定态叠加的状态。是一个确定与不确定并存的世界。如何应对这个世界,从哲学上来讲,叫做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对企业来讲,面对一个确定和不确定并存的未来世界,如果我们不主动拥抱变化,不去洞悉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企业是死是活实际上也是不可知的。企业要实现未来的追求,把未来的使命追求变成可确定性,只有一个办法——拥抱变化,主动变革与创新,它才可以改变我们现实中的状态。所以说唯一不变的还是变。作为企业家,更需要思考:面对不确定,我们不变的是什么?哪些东西我们必须要坚守?尤其是传统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哪些是传统企业赢的道理,我们必须要坚守?
不变的东西,是一个企业内在的使命和追求。不管外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对企业实现未来目标要有文化自信和战略自信,使命与追求不变。不变的是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对目标追求的坚定不移与执着,是对高品质产品的关注与追求;不变的是以客户为中心,向客户持续不断地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我把它称之为不变的是“好人、好产品、好管理”,这是一个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时,我们所必须要坚守的信念。所以华为提出,华为一切都会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二、企业家精神及优秀企业家的五大特征
我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最需要的是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最稀缺的资源,是创新的源泉。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国企业家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要弘扬的三大企业家精神:弘扬企业家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在现实企业经营上,中国企业家精神体现与落实为优秀企业家的五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爱财如命。这里的爱财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财富的财,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家的爱财,体现在对利润的追求上,企业家要有做大财富的追求,企业要有盈到能力。二是人才的才,爱才如命,主要是指企业家要有英雄主义情怀,能延揽天下优秀人才,优秀的企业家都发自内心地尊重知识与人才,爱惜人才,洞悉人才。优秀的企业家都有超强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的影响力,很多企业家在创立的时候一无所有,他靠什么去吸纳人才、凝聚人才?他靠的是远大的目标追求,靠的是超强的人格魅力,靠的是真正礼贤人才,尊重人才,发自内心地去拥抱人才,去寻找人才,这是作为优秀企业家的首要品质。
第二个特征是挥金如土。挥金如土就是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敢赌未来,舍得砸钱分钱。这个舍得砸钱是真正能为长期的战略舍得投入,真正为技术、管理、品牌舍得砸钱进去,给人才舍得分钱。中国企业家要从过去单一的追求规模成长转向有效规模成长,从过去的关注硬实力转向对人才、技术、品牌等软实力的投入。
第三个特征是杀人如麻。真正优秀的企业家都是雷厉风行,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企业就是贯彻能力贡献导向,不断去传递危机意识,通过竞争淘汰机制,使得奋斗者、价值创造者能够脱颖而出。通过机制制度去杀人,去淘汰人,使组织有危机感,有紧张感,能够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是优秀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所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我又加了两个特征。
第四个特征是奋斗不止。真正优秀的企业家都是奋斗不止,精力充沛,使命驱动。不是单一地为了财富,而是充满了使命感和英雄主义情怀;真正优秀的企业家,都是能够向一切优秀的人学习,善于与高手过招,能够拥抱变化。真正优秀的企业家最优秀的品质,我认为就是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今天下午,吴春波老师会借用华为的案例接着讲企业的自我批判,尤其是我们在确立战略自信、文化自信、人才自信的同时,必须要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如果没有自我批判、自我超越,企业家就会从自我走向自大走到自狂,最后自我毁灭。
第五个特征是组织理性。真正优秀的企业家,除了有感性、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们还尊重组织的理性,都是使命感召,文化引领,善于授权,能够用比自己更能干的人;真正优秀的企业家,不是靠企业家个人的成功,而是靠团队的成功。能不能真正打造一个团队,需要尊重组织理性,能够尊重制度,尊重机制,尊重群体智慧。一个企业光靠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必须要靠团队、靠群体智慧。企业家真正要引领企业走向持续的发展,核心就是要建机制,建制度,要构建组织管理的系统平台,要开放合作,整合资源。
此外,中国正进入一个良币遂除劣币的时代,企业要成为良币,首先要守法经营,底线经营。
三、企业战略转型与系统变革的核心是组织与人
企业要变的是什么呢?要变的是应对不确定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时代变了,时代对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的要求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必须要变的是应对不确定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变的是如何适应互联网的要求,提升领导力,去创新客户价值方式,真正去突破组织人才上的障碍。,企业最需要变的是组织与人。如何持续释放组织的活力,如何不断激活人的价值创造力,这是企业永远下不完的一盘棋。
企业的战略转型系统变革有很多方面,其中,组织和人才问题是核心。在这里借用施炜老师的一张图——换一片海、变目的地、改航线、再造一条船。我后来加了一条——重塑一支队伍。作为中国企业,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要多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去创新业务领域,去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去转变经营目标,转变市场定位,转变企业的价值定位?如何基于目标去改变成长路径,改变商业模式,改变竞争策略?
更为重要的是再造一条船,重塑一支队伍。如果没有好船好队伍,即使看到了未来,洞悉了未来,也抓不住未来。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核心是组织与人的变革,目标是如何使组织与人始终充满活力和价值创造力。今年华为在上海召开战略会议,召集了全球的专家去研究华为未来的发展战略。任总及时给大会发了一封信:不要把太多的精力用在所谓的战略上,在互联网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方向要大致正确,但组织必须始终充满活力。他认为,如果组织僵化,不能充满活力,即使战略方向找对了,但组织跟不上战略的要求,人才跟不上战略的要求,也会失去战略性的发展机遇。
1.大企业转型失败和小企业活不长做不大的原因分析
大企业失败的原因,只有少部分是源于对外部机会的误判,大部分是因为无法调整内部组织以适应已经改变的世界与新机会。大家知道,诺基亚、摩托罗拉曾经都是智能手机时代技术的先驱者。它们不是没有看到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不是没有加大对智能手机的技术创新的领先的投入,但为什么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这个转型时期最后失败?就是因为整个组织跟不上,人才跟不上,无法调整在功能手机时代所积攒的组织惯性,懒于组织变革,无法调整组织的航道,建立起与转型相匹配的新组织能力与人才队伍。所以,很多大企业、优秀企业,不是因为老板抓不住机遇,看不准未来,而是因为组织能力和人才的惯性把整个战略拖累了,落不了地。
小企业活不长、做不大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原因也不是企业家没有抓住风口和机会,很多企业家能够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口和机会,但为什么做不大?是因为企业的成功完全依赖企业家个人的成功,受制于企业家有限的生命、时间和精力。企业完全靠老板一个人,打造不了一个团队,构建不了一个组织体系,企业家就会成为冲锋队队长和救火队队长。不靠组织去捕捉机会,不靠组织使得战略机会能够落地,没有打造一个团队,没有构建一个不依赖于个人的组织体系,完成不了从机会成长到组织成长的转型和从个人能力到组织能力的转型,这是很多小企业活不长、做不大的关键原因。
由此可见,唯一不变的是组织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尤其很多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真正到了一个需要靠组织能力提升的时代,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精神+组织能力提升”的时代。这个时代,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二要真正抓企业内部的资源再配置,抓企业的机制和结构的转型,抓队伍建设。
2.华为: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组织与人的变革史
华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贯穿着组织的不断的转型,不断的变革,人才机制的不断创新。转型变革的目的就是保持整个组织始终充满活力,人才始终充满持续奋斗的精神,这是企业不变的真理。企业如何去加大管理的变革?从1995年到2009年,全球共有30多家咨询公司为华为进行管理的变革,真正帮助华为打造组织能力。华为一共花了300多亿人民币的咨询费,去构建起它庞大的、内在的组织能力和组织体系。
如何通过变革,有节奏地构建起中国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管理体系?这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最早的市场部正职集体辞职到竞争淘汰机制的引入,到华为通过研发呆死料大会去追求产品的品质,在面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打造全球化的组织,如何构建以主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系统管理平台,如何最终做到以奋斗者为本的分配制度的改革……每一个阶段伴随着每一次战略目标的提出,背后其实都是始终去保持组织能够支撑战略的活力,以及人才价值创造的奋斗的能力。
任正非提出,华为为什么要变?就是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生存为底线的管理体系和组织体系。一个企业将来能不能支撑几百亿上千亿,背后的组织和管理系统平台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在研究华为的整个发展史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要从组织与人才的机制创新这个角度来研究华为的成功之道。
3.美的:“三个去”和“789工程”
大家可以看到,美的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尤其是去年和今年,在整个家电企业、整体经济面临下行时期,美的通过变革仍然实现了高速成长。企业的追求不变,目标不变,但组织与人不断在变。美的的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一部组织变革与人才变革的发展史。从美的最早的直线职能制,到1997年的事业部改造,再到2001年到2007年的超事业部的改造,再到2007年后的矩阵式组织,到最近方洪波所提出来的“三个去”——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科层化的内部组织改造,构建起美的的“789工程”。这也是代表未来中国企业组织变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如何构建起面向客户的组织管控体系?过去,一个集团的组织结构,主要是专业职能,比如财经、人力资源、法务等;但现在,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讲,要提升企业内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必须把散放在各个事业部的很多的职能提升到集团总部,这就是所谓集团的平台化管理。美的通过变革,打造了七个平台——物流平台、电商平台、售后平台、创新平台、金融平台、国际化平台、采购平台。过去这些职能都是散放在事业部的,形成不了合力,形成不了整个集团的资源配置和对各个业务单元赋能的能力。
如何构建起集团的平台化管理体系?如何来提升平台化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是中国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要真正使整个企业去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提升整个集团的整体的、系统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以及对各个经营单元的支持、服务和赋能的能力,这是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很大的问题。
4.京东:三大组织变革策略
最近,京东提出了三大组织变革策略,就是要建立客户导向的网络型组织,建立价值契约的钻石型组织,建立竹林生态的生态型组织。这三大组织,我认为也代表未来的企业组织变革的发展方向。
第一大变革策略是客户导向的网络型组织,就是组织如何真正做到从客户导向出发,来构建平台架构,去开放任务市场,将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从单一的垂直关系转变为有更多利益相关人加入的网状关系。这是一个全新的、授权赋能的管控体系。既要授权赋能,又要进行有效的管控。授权要前移,要去贴近客户,贴近消费者,依据客户需求去灵活组队,对员工的评价是随时随地的网状评价机制。
未来的组织一定是从过去的科层结构真正走向网络化的结构。每个员工周围都是一张网,网络越密集,说明个体被需要的场景越多。搭建平台架构是基于客户需求,重新梳理内部的职能分工。前台部门就是要快速响应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中台就是要组件化、模块化,解决共性的问题,提炼和输出核心能力。所以,未来的客户导向的网络型组织,要具备授权前移、灵活组队和网状评价三个基本特征,这是未来提升管理能力的三大要点。
第二大变革策略是价值契约的钻石型组织,就是靠什么来凝聚大家。靠企业独特DNA的文化,把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吸引到一个平台上,不断扩大平台的价值,提供高速发展的空间,帮助人才拓展能力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建立起法律契约和心理契约。这个就是钻石型组织,整个组织变得像钻石一样,纯粹、透明、坚韧、持久。
第三大变革策略是要形成竹林共生的生态型组织,这就使得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不再是一个恶性的竞争关系,而是一个竞合关系,是共生共赢的关系,是开放、赋能、共创、包容性增长的关系。未来的增长是有效的增长,是包容性的增长,是生态性的增长。过去的组织结构,更强调的是一种传统的线性管理;未来的组织体系,就是一个网状的、交织在一起的、参天大树与小草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这种生态体系,要求整个组织、人才机制、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变化。过去讲究边界,全部弄得很清楚,现在是相互交融、跨界、彼此共生共荣的生态圈。
所以,未来企业组织变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就像京东现在所提出来的,是一个客户导向的组织,价值契约的钻石型组织,竹林共生的生态型组织。核心和华为一样,就是授权、赋能、激发组织活力。
5.苏宁:从零售商到云商的转型
这几年,苏宁从传统零售商到互联网云商的转型,我认为最核心、最难的也是组织与人的关系的重构。
苏宁从过去一个单一的线下零售商发展到今天的三大产业——金融、零售、物流集成商,形成了目前的100个团队,4000个小团队。这种组织模式的变革是脱胎换骨的。传统企业如何通过一条船真正走向一个舰队?苏宁提出了组织变革的八件事,包括提升组织执行力、专业能力,激发组织活力等。
四、未来组织变革的趋势
不管是华为、美的、苏宁还是京东,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时代的机遇,主动拥抱变化的核心就是组织激活和人才能力的提升。
从组织进化的角度来讲,企业组织从最早的农业文明时代到工业文明时代的职能型组织、科层化组织、垂直的金字塔式结构,到今天智能文明时代的细胞体组织、生态化组织、扁平的网状结构、开放式的产业生态,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众所周知,最稳定的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组织结构,3000年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科层制、垂直的金字塔结构,经历了300年的历史。智能文明从1959年开始到现在,只有50多年的历史,却把过去几百年几千年都没有走过的急速变化都浓缩进来了。因此,这个时代必然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必须要主动拥抱变化。
由于科技的革命,智能时代的到来,组织也面临着急速的变化。组织总的变化特征是“四个去”——去中介化(压缩中间层,形成平台化管理)、去边界化(过去有边界,划得都很清楚;现在要跨界,要形成生态)、去戒律化(过去讲究这个中心那个中心,讲究程序;现在强调个体力量,强调自主,强调创新)、去威权化(过去组织运行靠威权;现在大家都是合作伙伴,都是创客,都是价值创造者),这是组织从科层制向生态化转型的一个基本特征。
组织结构的变革方向,我归纳了十大趋势。今天因为时间关系,重点谈两个趋势。
1.组织结构真正在走向客户化网络型
由过去的金字塔式科层组织转向扁平化、客户化、网络型组织,这是组织结构变革的必然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适应了现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升级,实现了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满足。这种组织变革的趋势要求组织更简单,更简洁,管理程序更少,结构更扁平,决策链条更短,责任更下沉,权力更下放,员工自主性更强,与客户的连接更广、更直接、更密切、更深入。
如何使组织更简单,更敏捷?管理程序要更少:过去八级,现在要变成三级四级;结构要更扁平:过去的决策中心在上面,现在决策链条要更短,要真正让贴近一线的人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去快速反应;责任要更下沉:责任下沉必然要求权力下放,要真正快速敏捷地响应消费者需求,就必须给员工自主权,员工必须贴近客户,跟客户的连接就必须更广、更直接、更深入,组织的触角要延伸到市场终端,要触及到消费者。
传统组织为什么要改?就是因为传统组织离客户太远,人才被动工作。最近华夏基石在很多企业所做的主要咨询工作包括:一是简化程序、简化审批;二是机构合并;三是组织协同,过去靠上级领导协调,现在要构建跨团队、跨职能的平行协调;四是责任下沉,授权一线。
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整体的组织形态演变为动态优化的网络组织,逐步向平台型组织转型。企业要平台化,首先要扁平、网络化。比如,红领提出了源点组织理论,就是要“四去”——去领导化,去部门,去科层,去审批。整个组织,过去领导太多,现在减少领导;过去的职能部门划分得过细,现在撤并;过去的程序过多,现在把程序拆掉;过去的审批流程太长,现在要去审批,尤其要去领导审批。
2.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走向平台化生态型
从过去的集中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产品,走向现在的平台化下的分布式生产与管理模式,这就是现在很多企业所提出来的“平台+事业体+经营体或项目制”,或者“平台+合伙人经营体”的生态化组织模式,我称之为平台化生态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化管理模式,像华为、美的、腾讯等,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化管理体系;二是平台化生态经营模式。这是未来组织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这种平台化组织有四大特征:大量的自主小前端,大规模的支撑体系,多元的生态体系,自下而上的创新精神。
近两年,华夏基石在很多企业推进的合伙人机制,我把它称之为“平台+分布式合伙人经营体”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目前来讲主要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闭环生态模式,即形成平台+分布式合伙人经营体的合伙人主要是内部员工,像海尔的自主经营体、GE、韩都衣舍、中环互联、永辉等企业。它们所采用的模式,是把内部员工自主经营化,这个我们称之为平台+分布式闭环经营体。
第二种是半闭环生态模式,即形成平台+分布式合伙人经营体的合伙人不属于内部员工,但是要加入、融入到公司的平台上,接受平台化的管理。这种模式的代表是温氏、OPPO/vivo、小米等企业。温氏56000个家庭农场都不是自己投资的,都是加盟到温氏整体价值链的管理平台体系,实现可视化、数据化的管理;OPPO/vivo的25万家门店都不是自己投资的,都是通过分层合伙机制,把25万家门店连接到一起,实现分布式的销售。
第三种是开放式生态模式,即形成平台+分布式合伙人经营体的合伙人不属于内部员工,但是我的平台和别人的平台可以相互交融,相互交叉在一起,像苹果、英特尔等企业,基本是采用这种模式。
不管哪种模式,都是使组织模式走向平台化、生态化、分布式作业、分布式经营。为此,华夏基石基于企业实践,归纳总结提出了32字方针:数据上移,责权下沉;独立核算,分布经营;平台管理,生态布局;共识共担,共创共享。
第一是数据上移,责权下沉。企业要平台化、生态化的前提是必须要信息化、数据化,没有数据上移就谈不上平台化管理,企业很难扁平化,所以第一个要素就是数据上移。数据上移做到信息对称,才能做到责权下沉,责任和权利才能沉下去。信息不对称,黑箱运作,责任权利沉下去就会出问题。
第二是独立核算,分布经营。每个自主经营体一定要建立独立核算的体系,它具有自主经营的能力和相应的经营自主决策权。
第三是平台管理,生态布局。未来一定要打造平台,像美的和华为,美的是七大管理平台,华为是十大管理平台。通过打造管理平台,实现生态布局。
最后是共识共担,共创共享。在文化上,大家可以看到,温氏的56000家养殖场,OPPO/vivo的25万家门店,虽然都是加盟进来的,但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共享一个价值观,有共同认知,能够共担风险,然后做到共创共享。
五、人才管理哲学:从原子思维到量子思维
从人才来讲,我们现在提出要建立人才的新思维。最近这一年,我提量子战略、量子组织、量子人才思维比较多。其实,量子力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量子理论也不是完全要颠覆过去的管理理论,而是用量子的语言来阐释新的模式。
为什么要生态战略?为什么要打造网络型的平台化组织?为什么要尊重个体价值的力量?用传统的理论解释不了,但是用量子理论完全能解释,尤其是量子的态叠加思维。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人的优势和缺陷,好与坏处于并存的态叠加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靠正能量去激发和牵引善,靠信念,靠追求,靠主动拥抱变化来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这就是量子的思维。量子的纠缠原理强调人与人的价值认同,强调心灵的感应。钻石型组织,就是强调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的驱动,强调能量球的连接和聚合。
原子时代,各个粒子之间是分离的。量子时代强调连接、强调纠缠。
原子时代:强调规则;强调稳态和结构;强调权威和可控;强调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迹可循、有规律、有范式;强调边界和标准;强调组织纪律服从。
量子时代:强调动态;强调尊重个体的价值和力量,鼓励员工的参与;强调群体智慧的力量;强调鼓励创业的心态、个体自由创新的思维;强调要释放个体的能量,机制大于管理,激活就是价值;强调突出精神的力量,放弃权威,管理不是权力驱动;强调自我驱动、使命驱动;强调组织是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强调价值观的约束,价值观的契约,推崇信用价值和信任文化;强调释放人性,激活个体,发挥能量球的关联互联互动的效应;强调利他的商业模式和利他文化;强调变命令为服务,变权力为支持,赋能去拥抱多样性,做量子领导者,而量子领导者就是资源配置与赋能,愿景牵引;强调要关注满足生存的价值理念和组织的灵性成长,企业家要追求的不是简单追求自我实现,而是要追求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只有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变革,才能达到灵性的增长,新的战略成长。
用量子力学的思维,其实是用一套新的语言体系,来解释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战略、组织与人。我个人认为,量子力学的管理思维本质上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相纠缠。如果和我们老祖宗最早所提出来的禅文化相对应的话,禅的思想和量子思维不谋而合。我们中华民族圣贤们的伟大就在于几千年以前就把未来几千年以后的事情全想明白了,全说透了。如果大家去研究中国禅文化,就能发现现在Facebook、谷歌、苹果等所推崇的管理理念都是中国的禅的思想。禅就是强调自然、简单、极致;禅强调信念与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驱动;禅关注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强调对个体力量的尊重,强调每个人在现实工作岗位上的价值创造性与工匠精神;禅强调每个人的自我心灵的开发,自我的心性的修炼。这些思想本质上也是量子管理思维,现在量子力学的许多原理印证了我们老祖宗预见的科学性。所以,我不是在造理念,不是在造新概念,而是试图用一套新的语言体系去解读、去诠释我们老祖宗所提出来的禅的思想,我认为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来阐释易经,来阐释禅文化,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创新,这才是中国的文化自信、战略自信和人才自信的源泉所在。
因为时间关系,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编辑 吴林君)
—————————
华夏基石e洞察(微信号ID:chnstonewx):由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泰斗、咨询业开拓者、《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剑锋教授领衔,资深媒体人及企业文化咨询专家宋劲松先生联合创办,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是中国顶尖管理智库平台和原创中国管理思想策源地。权威、理性、睿见,高级管理者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 的文章